★ 给孩子生生不已的诗教传承
《给孩子的古诗词·讲诵版》是“给孩子系列”第三部《给孩子的古诗词》的进阶版。古典诗词大家、九十三岁的叶嘉莹先生,为了让更多的读者能领会到古诗词中所蕴含的生生不已的感动和召唤,花费近一年时间,亲自为孩子选编、讲解、吟诵218首经典古诗词,让孩子们在吟诵里感受中国古典文化的韵味,从讲解中收获中国古典文化的知识。
★ 全面解读诗词内涵丰富知识
《给孩子的古诗词·讲诵版》中,叶嘉莹先生为218首古诗词所作的讲解,包括作者生平的介绍、具体诗句的解释、单字的发音,以及诗词内涵的解读。内容丰富、知识性强之外,文字浅白易懂、亲切自然,蕴含叶嘉莹先生对古典诗词的真诚热爱,以其独特的方式展现了古典诗词中充满兴发感动之力的生命。
★ 纯正古音吟诵体悟韵律美感
《给孩子的古诗词·讲诵版》中,叶嘉莹先生亲自朗读、吟诵并讲解古诗词的音频尤为珍贵,聆听叶嘉莹先生纯正的古音吟诵,感受中国古典诗词独有的美感特质,掌握古典诗词的情意,伴随着声音,结合书本的阅读,领悟古典诗词中的那一份感动。
★ 诗意插图细节呈现古典意境
《给孩子的古诗词·讲诵版》中所选52幅中国古典绘画作品,与诗词意境相配,每一幅皆使用局部画面,呈现画面中意趣盎然的细节,给读者欣赏中国古典绘画的另一种独特视角,与诗词、讲解、吟诵一起,*读者真正走进中国古典文学、艺术的审美与精神世界。
★ 重返中国文化源头经典之作
《给孩子的古诗词·讲诵版》是叶嘉莹先生为孩子们准备的一份心灵厚礼,文字、声音、画面融为一体,在诗教的传承中,带领读者们重返中国古典文化的精神源头。叶嘉莹是当今传播中华古典诗词具影响力的人,凭借其古典文学的修养及在古典诗词界的公信力,本书必将成为流传的经典读本。
《给孩子的古诗词·讲诵版》是“给孩子系列”第三部《给孩子的古诗词》的进阶版。古典诗词大家、九十三岁的叶嘉莹先生,为了让更多的读者能领会到古诗词中所蕴含的感动和召唤,花费近一年时间,亲自为孩子选编、讲解、吟诵218首经典古诗词,推出《给孩子的古诗词·讲诵版》。书中根据诗词内容精心选配52幅中国古典绘画作品,并附有二维码,扫描即可聆听叶嘉莹先生逐首吟诵及讲解全书所有古诗词。
叶嘉莹先生为218首古诗词所作的讲解,包括作者生平的介绍、具体诗句的解释、单字的发音,以及诗词内涵的解读。内容丰富、知识性强之外,文字浅白易懂、亲切自然,蕴含叶嘉莹先生对古典诗词的真诚热爱,以其独特的方式展现了古典诗词中生生不已、充满兴发感动之力的生命。
叶嘉莹先生亲自朗读、吟诵并讲解古诗词的音频尤为珍贵,聆听叶嘉莹先生纯正的古音吟诵,感受中国古典诗词独有的美感特质,掌握古典诗词的情意,伴随着声音,结合书本的阅读,领悟古典诗词中的那一份感动。
书中所选52幅中国古典绘画作品,与诗词意境相配,每一幅皆使用局部画面,呈现画面中意趣盎然的细节,给读者欣赏中国古典绘画的另一种独特视角,与诗词、讲解、吟诵一起,*读者真正走进中国古典文学、艺术的审美与精神世界。
《给孩子的古诗词·讲诵版》是叶嘉莹先生为孩子们准备的一份心灵厚礼,文字、声音、画面融为一体,在诗教的传承中,带领读者们重返中国古典文化的精神源头。
叶嘉莹,号迦陵。蒙古裔满族人,出身叶赫那拉氏。1924年出生于北京,毕业于辅仁大学国文系。1950年代任台湾大学教授,并在淡江与辅仁两大学任兼职教授。1960年代应邀担任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客座教授。后定居加拿大,任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并曾于1980年代至1990年代再度赴美,在耶鲁大学、印地安那大学讲学,1989年当选为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自1970年代末返大陆讲学,先后任南开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客座教授,1996年在南开大学创办“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设立“驼庵”奖学金。2008年,荣获中华诗词学会颁发的首届“中华诗词终身成就奖”。2013年荣获由中央电视台、文化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共同主办的“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奖。
叶嘉莹一生从事中国古典诗词的教研,七十余年来,她的足迹遍布全球各地,她教的学生有幼儿园的小朋友,有大学博士,从青年到老年,有教无类。她擅长以深入浅出的文字,把当代西方文学概念融会、应用于中国古典诗词的探讨和诠释。她天资敏慧,才思出众,加上典雅细腻的文笔,以及浮世坎坷的忧患经历,使她在谈诗论词之际,以直悟配合精析,见解独到,卓然成家。
序
诗
导言
诗经·秦风·蒹葭
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陶渊明
饮酒二十首【其四】
饮酒二十首【其五】
敕勒歌
陆凯
赠范晔
王勃
山中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宋之问
渡汉江
贺知章
回乡偶书【其一】
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
张旭
山中留客
张九龄
感遇
望月怀远
王之涣
凉州词
登鹳雀楼
孟浩然
春晓
宿建德江
过故人庄
王翰
凉州词【其一】
王昌龄
出塞【其一】
从军行【其四】
芙蓉楼送辛渐
王维
山中送别
杂诗三首【其二】
鸟鸣涧
竹里馆
送元二使安西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使至塞上
裴迪
华子冈
李白
静夜思
独坐敬亭山
夜宿山寺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望庐山瀑布
春夜洛城闻笛
赠汪伦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早发白帝城
望天门山
峨眉山月歌
黄鹤楼闻笛
山中问答
送友人
关山月
月下独酌
长干行二首【其一】
崔颢
长干行【其一】
黄鹤楼
高适
别董大【其一】
杜甫
绝句二首【其一】
绝句二首【其二】
绝句四首【其一】
江畔独步寻花【其六】
江南逢李龟年
赠花卿
望岳
房兵曹胡马
春日忆李白
除架
春夜喜雨
春望
月夜
旅夜书怀
月夜忆舍弟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缚鸡行
缪氏子
赋新月
岑参
逢入京使
韩翃
寒食
张继
枫桥夜泊
刘长卿
送灵澈上人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弹琴
司空曙
江村即事
刘方平
夜月
戎昱
移家别湖上亭
张籍
秋思
王建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戴叔伦
过三闾大夫庙
韦应物
秋夜寄邱员外
滁州西涧
早春对雪,寄前殿中元侍御
卢纶
塞下曲
李益
喜见外弟又言别
孟郊
游子吟
杨巨源
城东早春
韩愈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晚春
春雪
崔护
题都城南庄
刘禹锡
秋词
乌衣巷
李绅
悯农二首【其二】
白居易
问刘十九
观游鱼
暮江吟
大林寺桃花
赋得古原草送别
钱塘湖春行
柳宗元
零陵早春
江雪
渔翁
贾岛
寻隐者不遇
刘皂
渡桑干
杜牧
秋夕
山行
清明
江南春
登乐游原
泊秦淮
陈陶
陇西行四首【其二】
李商隐
夜雨寄北
嫦娥
霜月
登乐游原
无题
高骈
山亭夏日
韦庄
台城
王驾
雨晴
郑谷
淮上与友人别
无名氏
杂诗
钱珝
江行无题
范仲淹
江上渔者
欧阳修
画眉鸟
王安石
题何氏宅园亭
南荡
封舒国公三首【其二】
北陂杏花
北山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其一】
赠外孙
江上
游钟山
松江
泊船瓜洲
苏轼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惠崇《春江晚景》【其一】
题西林壁
望湖楼晚景
李清照
夏日绝句
陆游
秋思三首【其一】
示儿
范成大
四时田园杂兴
杨万里
春日六绝句
二月十一日夜梦作东都早春绝句
道旁竹
宿新市徐公店【其一】
雨后田间杂纪【其二】
舟过安仁【其三】
南溪弄水回望山园梅花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小池
小雨
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一】
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二】
入常山界二首【其二】
春暖郡圃散策三首【其三】
二月一日晓渡太和江【其一】
万安道中书事【其二】
桂源铺
朱熹
春日
观书有感【其一】
林升
题临安邸
叶绍翁
游园不值
翁卷
乡村四月
戴复古
江村晚眺
赵师秀
约客
文天祥
过零丁洋
王冕
墨梅
张羽
咏兰花
袁枚
十二月十五夜
郑燮
竹石
龚自珍
己亥杂诗【其五】
雨后田间杂纪【其二】
高鼎
村居
词
导言
白居易
忆江南
张志和 渔歌子
温庭筠 望江南
李煜
相见欢
相见欢
浪淘沙令
虞美人
晏殊
浣溪沙
浣溪沙
欧阳修
玉楼春
浪淘沙
采桑子 十首【其二】
采桑子 十首【其四】
采桑子 十首【其五】
采桑子 十首【其六】
采桑子 十首【其七】
苏轼
定风波
水调歌头
秦观 浣溪沙
周邦彦 浣溪沙
李清照
如梦令
如梦令
南歌子
岳飞
满江红
陆游
卜算子·咏梅
诉衷情
辛弃疾
鹧鸪天
西江月
鹧鸪天·博山寺
清平乐·村居
西江月·遣兴
西江月(示儿曹,以家事付之)
丑奴儿
生查子
南歌子(新开池,戏作)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
蒋捷 霜天晓角
杨慎 临江仙
纳兰性德 长相思
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讲解: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唐代诗人。
这首诗在唐诗里是很重要的一首诗,作者陈子昂也是在唐朝诗歌发展上地位很重要的一个人。
唐朝的诗歌本是延续着南北朝、宋、齐、梁、陈、隋而来的。中国诗歌在南北朝时期,主要是宫廷里的创作,只注重外表文采的美丽。初唐时的诗歌就承继了这个风气。不过,那时初唐律诗的体裁也开始正式形成了。本来,中国古诗没有平仄的格律。南北朝时有不少帝王,像梁武帝,舍身同泰寺,信奉佛教,翻译了很多佛经。佛经里都有唱诵,还有一些佛经念诵的偈语,当时都没有按照它的意思去翻译,而是直接照它的声音去念。所以,最早翻译的佛经,重视音译。这就有了四声音调的讲求。初唐时期,包括沈佺期、宋之问,以及杜甫的祖父杜审言在内的诗人,都开始创作五言律诗,对仗平仄很工整,虽然内容仍较空泛。
到了陈子昂,按一般说法,他开启了一种复古的风气。他曾给当时的一个叫东方虬的人写过一篇《修竹篇序》,他说,自从六朝以来,“兴寄都绝”,是说古诗讲究比兴,讲究有寄托、有内容,可是南北朝以来,却是“彩丽竞繁”,文字华彩美丽,而内容就很空洞了。
其实陈子昂最有名的是写了一系列的《感遇诗》,其中有“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这样的诗句。他讲究诗中有含义、有寄托。《感遇诗》是五言的古体诗,很整齐。
而《登幽州台歌》在中国诗歌的发展史中则是很特殊的一首诗,因为它完全不属于任何固定的体式,是作者登临吊古,看到当前的景物,脱口而出,非常直接的一种兴发感动。
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感情,也就有不同的兴发感动。陈子昂在政治上是有理想的,可是他所生的时代是武则天的时代。武则天作为女皇,在中国传统里是一种很特殊的情况。《尚书·牧誓》记载,周武王伐纣,在牧野宣誓,他的军队要出发革命了。其中有“牝鸡司晨,惟家之索”的句子。牝鸡是母鸡,按理说公鸡管报晓打鸣,母鸡只管生蛋,如果母鸡去报晓了就是不正常的现象。所以,传统看来,女性做了皇帝当然也是不正常的现象。然而,一个人的生命是短促的,武则天作为皇帝,事实上并不比其他男性皇帝更坏,所以像陈子昂这样希望为国家、朝廷做事的人,在武则天的时代也出来工作了。但是,武则天任用了许多武氏的人,有一次,陈子昂带兵出去,结果和武氏家族不合,后来就被贬谪,受了很多苦难。
幽州台就是李商隐在诗中说的“燕台”。古代的燕国在河北幽州这个地方,燕昭王要访求天下的贤士,筑了一个高台,说以黄金来聘请招邀天下的才士,因而也叫黄金台。陈子昂登到幽州台上,就想到,要遇到真正欣赏、任用人才的人,才能真的实现理想和抱负,所以就有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感慨:人生在世不过数十寒暑,我也向往古人,我也希望能有古人的品性和事业,可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啊!一切有理想、有才华、有抱负的人常常都有这种寂寞的感慨。杜甫说到宋玉:“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咏怀古迹》)辛稼轩说:“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贺新郎》)司马迁的《太史公自序》说要将作品“藏之名山,传之其人”,将来会有人读。一个人若真有跟一般人不同的理想和志意,他便一定希望能找到一个理解他、跟他有共鸣的人,可当他站在幽州台上,他却不知去哪里找——我向往那些古圣先贤,但“前不见古人”;我希望我的理想志意,将来有人理解,但“后不见来者”。
一个真正有理想、有志意的人会以一生的时间去持守,且不说理想会否实现,因为理想的实现有外在的因缘,但个人的持守是能够自己把握的。然而,当他用最艰苦卓绝的精神力量去持守住自己的志意和理想时,却“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茫茫的宇宙,悠悠的万古,你在这个宇宙中,如此短暂的生命,到底能够留下些什么?有没有一个可以跟你相知共鸣的人呢?
一个有理想、有志意的人,这样孤独,不知道千古之下有没有人真的能够理解他,真的跟他有共鸣。可是对读者而言,在读杜甫的诗、读司马迁的《太史公自序》时,千古之下不是产生了共鸣吗?杜甫不在了,司马迁也不在了,但是他们留下了诗歌、文学。文学之所以了不起,是因为其中的生命、感情、理想、志意,千古而下,只要你是一个也有感觉的人,你就能感受到。中国古人说有“三不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左传》)一个人的生命在他的作品中留了下来,并不是没人知道。之所以现在读古人的诗文仍会感动,便在于它有自己感发的生命。而当时的人并不知道,千载之下有人读了他的作品会感动,所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首诗的体裁不一般,它的读音也要注意,音调尤其奇怪。“后不见来者”的“者”,念zhǎ,“独怆然而涕下”的“下”念xiǎ,在诗韵里都押上声马韵。这样念有一种更为沉重的感觉。
……
我是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从小就喜欢读诗、背诗,从事古典诗词的教学工作也已经七十年了。这本不是出于追求学问知识的用心,而是出于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一种感发生命对我的感动和召唤。在这一份感发生命中,蓄积了古代伟大之诗人的所有心灵、智慧、品格、襟抱和修养。所以中国传统一直有“诗教”之说。
其实我的一生经历了很多苦难和不幸,但是在外人看来,我却一直保持着乐观、平静的态度,这与我热爱古典诗词实在有很大的关系。现在有一些青年人竟因为被一时短浅的功利和物欲所蒙蔽,而不再能认识诗词可以提升人之心灵品质的功能,这自然是一件极为遗憾的事。如何将这遗憾的事加以弥补,这原是我多年来的一大愿望,也是我决意回国教书,而且在讲授诗词时特别重视诗歌中感发之作用的一个主要的原因。
这本《给孩子的古诗词》,共收录作品218首,其中包括177首诗和41首词,唯一的编选原则就是要适合孩子阅读的兴趣和能力。对于只以刻画工巧取胜者不予选录,超出孩子认知水平者亦不选录,所选诸诗对时代、作家、体裁等数量之比例也没有限制。我因为年老事忙往往精力不济,感谢张静,她为此书倾注了大量的心力。
曾有人问我:中国古典诗词会灭亡吗?我以为不会。中国古人作诗,是带着身世经历、生活体验,融入自己的理想志意而写的;他们把自己内心的感动写了出来,千百年后再读其作品,我们依然能够体会到同样的感动,这就是中国古典诗词的生命。所以说,中国古典诗词绝对不会灭亡。因为,只要是有感觉、有感情、有修养的人,就一定能够读出诗词中所蕴含的真诚的、充满兴发感动之力的生命,这种生命是生生不已的。
迦陵
2015年8月31日凌晨于温哥华家中
2. 我一直想让孩子接触一些中国传统文化,但又怕他觉得枯燥,毕竟现在小孩子接触的电子产品太多了,注意力很难集中。偶然间看到了这本《给孩子的古诗词(讲诵版)》,简直是惊喜。我一开始担心“讲诵版”会不会太学术,结果发现完全是我多虑了。它把每一首诗都拆解得非常细致,先是读音,然后是解释,再到拓展,每一步都设计得很用心。特别是它的讲解部分,不是简单地翻译,而是非常贴合孩子的心智,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把古人的情感和意境描绘出来。比如解释“床前明月光”,它会讲到诗人看到月亮,想家了,孩子就能理解那种思念的感觉。而且,书里还有一些引导孩子去想象、去感受的环节,比如读到“风吹草低见牛羊”,会让孩子想象一下,风吹过草原是什么样子,有没有小动物在里面。这种互动式的学习方式,让孩子参与进来,而不是被动接受。我注意到,孩子听我读诗的时候,眼睛里会闪烁着好奇的光芒,有时候还会抢着跟着我把某些句子重复一遍。这种主动学习的动力,才是教育最宝贵的财富。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很精美,纸张质量好,插图更是我一直追求的古典而不失童趣的风格,拿在手里就觉得很有分量,很值得收藏。
评分1. 这套书简直是为我家那小捣蛋鬼量身定做的!以前读古诗,他要么一会儿就跑神,要么就觉得枯燥,一首也背不下来。但自从有了这套《给孩子的古诗词(讲诵版)》,情况大变样。我只是随便翻开一页,试着跟着书上的拼音和讲解读给他听,他竟然就安静地听进去了!书里的配图色彩鲜艳,而且很有想象力,把那些抽象的诗句变成了生动的故事,他特别喜欢盯着图画,然后我再读诗,他就能跟着我断断续续地念几句。最关键的是,这本书的讲解部分,不是那种干巴巴的词语解释,而是用小朋友能听懂的大白话,讲出诗人的心情,讲出诗里描绘的场景,甚至还会联系到孩子生活里发生过的事情,这一点真的太棒了!感觉就像有一个非常耐心的老师,把古诗词的魅力一点一点地渗透进孩子的脑海里,而不是硬塞知识。每次读完一首,他都好像发现了一个新世界,还经常会跑过来问我“妈妈,那个小鸟是不是在唱歌呀?”或者“哇,这个画面好漂亮!”。这种由衷的兴趣,是任何死记硬背都比不上的。真的,给孩子选择启蒙读物,光有内容还不够,还得有方法,有温度,这套书恰恰做到了。
评分3. 作为一个对古诗词有情怀的家长,我一直希望能把这份美好传递给我的孩子。市面上很多古诗词读物,要么过于专业,要么过于浅薄。《给孩子的古诗词(讲诵版)》的出现,恰好填补了这个空白。它的“讲诵”二字,精准地概括了其核心优势。所谓“讲”,它不仅仅是解释字词,更重要的是挖掘诗歌背后的文化内涵、历史背景,以及诗人当下的心境。这些讲解不是枯燥的论述,而是娓娓道来的故事,让孩子在轻松的氛围中理解诗歌的深层意义。比如,在读到描写边塞的诗时,它会简单介绍当时的边塞生活,让孩子对诗歌的场景有一个更立体的认知。所谓“诵”,则是它强调的朗读体验。书中的拼音标注清晰,辅助孩子准确发音,而配合有声解读(虽然我这里没有提到具体有声内容,但可以想象其对诵读的提升),则能让孩子在模仿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我发现,当孩子听我带着感情朗读,并结合书本上的图文,他更能体会到诗歌的起伏和节奏,甚至能跟着我一起摇头晃脑地“念”起来。这种体验远比单纯的文字阅读更加有感染力。它不追求让孩子立刻背诵多少首诗,而是希望孩子通过这本书,爱上古诗词,爱上中国的传统文化,培养一种潜移默化的文学素养。
评分4. 说实话,最初买这套《给孩子的古诗词(讲诵版)》的时候,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只是觉得“讲诵”这个概念听起来比较有意思,想试一试。没想到,这本书带给我的惊喜是巨大的。它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把原本有些高冷的古诗词,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呈现给了孩子。比如,它不会直接告诉你这是什么意思,而是会先讲一个和诗句相关的小故事,或者用孩子熟悉的场景来类比,让孩子先产生共鸣,然后再慢慢引入诗歌本身。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方式,避免了孩子对学习的抵触情绪。而且,书中的插画风格非常独特,既有古韵,又不失童趣,每一幅图都像是在诉说着一首诗的故事,给孩子提供了丰富的视觉想象空间。我发现,孩子在看书的时候,会主动指着图画问我“这个是什么呀?”,然后我再结合书上的讲解,把诗句读给他听,他就能很自然地接受。这种主动提问和探索,比我强行灌输知识要有效得多。这本书并没有刻意去强调“背诵”,而是更侧重于“理解”和“感受”,让孩子在玩乐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和美感。这对于培养孩子的文学兴趣,真的是非常有帮助。
评分5. 这本《给孩子的古诗词(讲诵版)》给我的感觉,是一种非常温柔且富有智慧的启蒙。它没有使用任何华丽的辞藻或者复杂的理论,而是用最朴实、最贴近孩子生活的方式,将那些流传千古的诗句娓娓道来。书里对每一首诗的讲解,都充满了温度和人文关怀。它不仅仅是在解释诗歌的字面意思,更是在引导孩子去体会诗人当时的心情,去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比如,当读到描写思念的诗句时,它会引导孩子去想想,当自己想念爸爸妈妈的时候,是什么样的感觉。这种情感上的连接,能够让孩子更容易走进诗歌的世界。而且,这本书的编排也非常人性化,字迹大小适中,排版清晰,插图也是我非常喜欢的风格,既有古典的雅致,又不失现代的活力,能牢牢抓住孩子的注意力。我经常看到孩子在翻阅这本书时,会自己用手指着图画,然后跟着我一起念出诗中的句子,虽然还不是那么熟练,但那种认真的样子,让我觉得非常欣慰。它没有给孩子太大的压力,而是让学习过程本身变得有趣,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就爱上了古诗词,爱上了中国传统文化。这对于孩子的长远发展,绝对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评分书非常非常的精美,自己都爱不释手,自己非常喜欢,非常喜欢,画面很细腻,
评分在京东上买过好几次书了,用盒子送来的书一般不会损坏,但用袋子套的特别容易摔坏,前几次都有书送来时已被摔坏的经历,但想想怕麻烦都没有申请售后。这次因为是买了送人,总觉得不妥,于是尝试着申请了售后,没有想到非常给力,很快就把新书拿来了。给京东的售后点个赞!
评分很好,质量不错,值得购买
评分买了十来本书,从它开始阅读
评分书十分好非常好特别特别的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叶先生是校友啊 在校的时间 讲座没有去听过 买了这本书 还没开始? 真非好学生
评分《给孩子的诗》重绘了新诗版图,确立了经典标准,携带着思想、文学、文明的火种,交给孩子,照亮下一代的阅读空间。
评分只要是有感觉、有感情、有修养的人,就一定能够读出诗词中所蕴含的真诚的、充满兴发感动之力的生命,这种生命是生生不已的。确实,每一位家长都想在孩子小的时候培养孩子们的兴趣,自然培养对古诗词的兴趣,不仅仅是能提高孩子们爱读书的兴趣,还有就是能够让孩子懂得人文情怀,诚然《给孩子的古诗词》这些效果全都具备。这本书收录了218首古诗词,而这些古诗词的编选的原则就是要适合孩子阅读的兴趣和能力
评分送给孩子的,他喜欢就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