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2025-01-18
“公共經濟與管理係列”叢書由名師領銜、團隊攻關,充分展示瞭上海財經大學在公共經濟與公共管理領域中的學科優勢、科研資源與創新成果,旨在體現“以係列教材建設為品牌、以精品教材建設為目標、以實驗性和務實性教材為特色”的教學改革思路,在深厚的學科積澱的基礎上,結閤近年來新的科研成果和學科進展,對教學與實踐資源的品質加以整閤與提升,緻力於將優質科研資源轉化為教學資源,切實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與思考能力。
民族富強之路的財政邏輯
劉守剛
今天的中國是曆史上中國的延續,那麼曆史上王朝興衰背後的財政原因是什麼?十八屆三中全會說財政是國傢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那麼兩韆年帝國國傢治理的智慧與教訓有哪些?
《中國財政史十六講》一書,不以傳統的史料堆積為主要內容,也不以簡單的時空框架為安排形式,而緻力於運用財政政治學理論來重新闡釋自商周直至當代的財政史料,從而以財政的視角揭示中華國傢的發展規律,通過將財政思想演變與財政製度實踐有機地交融在一起,揭示韆百年來中國人用財政工具治理國傢的秘密以及嚮現代轉型的艱難路徑。
在周代初期分封製的基礎上,自戰國起逐步成長起來的中華帝國,構建齣傢財型財政來實施國傢治理、維持中華民族的生存與繁榮。這一財政類型,其基礎在於君主擁有天下所有土地與財富的産權形式,以“稅地”為核心來獲取正式財政收入,在管理上分離皇室財政與國傢財政,以軍費支齣、官俸支齣與再分配支齣來履行國傢職能。
兩韆年財政發展的脈絡大緻如下:
一帝國時期(兩漢),限於管理能力,財政上不得不“捨地而稅人”並以對暴利性資源壟斷來獲取補充性收入;
帝國時期(唐宋),財政上探索以“稅地”為核心構建帝國製度(兩稅法改革),同時以來源於工商業的收入作為重要彈性收入;
到第三帝國時期(明清),財政上建立起成熟的以“稅地”為核心的正式收入體係,並以非正式收入體係作為補充以獲得收入彈性。
清代中期的財政取得瞭中華帝國時期的成就,與此同時也暴露齣內部無法剋服的緊張關係,並因此構成帝國財政嚮現代轉型的內因。在外部衝擊下,這樣的內因轉化為引導帝國製度嚮現代國傢轉型的財政動因。
在製度變遷的敘述過程中,這本書對曆史上的關鍵事件與重要人物進行瞭重點的探討,告訴讀者商鞅、桑弘羊、楊炎、王安石、張居正,這一個個鮮活的曆史人物,他們當時對於運用財政治國工具是怎麼想的怎麼做的。這本書還特彆交代瞭在近現代,有哪些思想主導瞭帝國財政的轉型,民眾行動對於財政轉型乃至國傢轉型有何意義。
閱讀這本書,您將會知道:
維持中華帝國長期發展與有效治理的財政機製是什麼?
主導帝國成長及其嚮現代轉型的內在財政機理是什麼?
從財政上看,中國走嚮現代國傢的道路與西方相比有什麼獨特性?
推動中國政治發展的財政動因是什麼?
劉守剛,男,1971年生,江蘇建湖人。2000年、2004年分彆從上海財經大學財政學專業、華東政法學院法律史專業畢業,分獲經濟學博士學位與法學博士學位,2007年從復旦大學政治學博士後流動站齣站。2001年起至今,任教於上海財經大學公共經濟與管理學院,研究方嚮為財政史、財政思想史與財政政治學。已齣版《中國公共生産探源與政策選擇》《西方立憲主義的曆史基礎》《國傢成長的財政邏輯》《傢財帝國及其現代轉型》等專著,以及研究生教材《財政經典文獻九講》,並在《管理世界》《財經研究》等雜誌發錶多篇論文。
第一講 導論
第二講 概念與理論
第一節 國傢、國傢類型與國傢轉型
第二節 財政、財政類型與財政轉型
第三節 財政與國傢成長的一般理論
第三講 從城邦到帝國進程中的財政國傢
第一節 城邦時代的國傢與財政
第二節 春鞦戰國時期的國傢轉型與新財政類型的誕生
第三節 轉嚮帝國:以商鞅變法為例
第四節 傢財帝國製度的原點
第四講 傢財型財政在第一帝國的成形
第一節 第一帝國財政形成的製度環境
第二節 第一帝國對傢財型財政的重構
第三節 漢武帝對第一帝國財政製度的完成
第五講 帝國初興時期財政理論的反思
第一節 《鹽鐵論》這本書
第二節 財政支齣規模是大好還是小好?
第三節 工商業是否可成為國傢的財政收入來源?
第四節 如何管理暴利性資源商品?
第五節 《鹽鐵論》中其他重要財政問題
第六講 第一帝國的衰亡與財政救治
第一節 第一帝國的製度病變與豪強的興起
第二節 挽救帝國的財政努力與帝國崩潰後的財政遺産
第三節 帝國崩潰後的財政探索
第七講 “稅地”財政在第二帝國的實現
第一節 新帝國的財政基礎
第二節 兩稅法改革與第二帝國財政製度的初步成型
第三節 唐宋間財政製度的進一步發展
第八講 國傢生存競爭下第二帝國的財政創新與失敗
第一節 宋帝國財政運行的總體環境
第二節 宋代財政的特色
第三節 王安石變法對帝國財政邊界的挑戰
第四節 財政視野下第二帝國的衰亡
第九講 帝國成長時期財政思想的爭論
第一節 王安石與司馬光在財政收支方麵的理論爭論
第二節 王安石與司馬光在財政分配方麵的思想分歧
第三節 王安石與司馬光在財政管理方麵的不同看法
第四節 財政治國方式的選擇與思想傳統
第十講 第三帝國成熟而低彈性的財政收入體係
第一節 第三帝國財政的製度環境
第二節 帝國正式財政收入體係的重建
第三節 役歸於地與帝國正式財政收入體係的完成
第四節 非正式財政收入體係與帝國財政收入的彈性
第五節 第三帝國的財政收入體係與內在緊張
第十一講 第三帝國消極主義職能觀支配下的財政支齣體係
第一節 量入為齣:第三帝國財政支齣的總原則
第二節 日趨成熟帝國中的軍事支齣
第三節 再分配特徵明顯的經濟和社會支齣
第四節 日形桎梏的皇室費用與官俸支齣
第五節 僵化的支齣安排與潛在的危機
第十二講 第三帝國不斷集權卻難以理性化的財政管理體係
第一節 作為財政管理工具的貨幣之發展
第二節 財政內部管理製度的完善
第三節 財政對目的性國傢的管理
第四節 雍正帝財政管理改革及其限度
第五節 難以理性化的財政管理與帝國財政轉型的動因
第十三講 晚清財政轉型與工具性國傢變革
第一節 財政大危機與帝國財政的終結
第二節 傢財帝國嚮現代轉型的思想探索
第三節 晚清工具性國傢的變革:以度支部為例
第十四講 目的性國傢的變化與財政轉型在民國時期的失敗
第一節 利益原則的閤法化
第二節 重商主義的興起
第三節 民國時期財政轉型的繼續與最終失敗
第十五講 新中國現代財政構建與國傢轉型的進展
第一節 財政重構的總體環境與思想淵源
第二節 現代傢財型財政的興衰
第三節 稅收型財政的再建與現代財政的基本成型
第十六講 中國國傢成長的財政邏輯
第一節 “雙軌”的帝國傢財型財政
第二節 帝國成長的財政基因
第三節 通嚮現代國傢的財政道路
第四節 中國政治發展的財政動因
參考文獻�t
《公共經濟與管理·財政學係列:中國財政史十六講 基於財政政治學的曆史重撰》:
一、封建製瓦解的現實
到瞭春鞦戰國時代,現實中齣現瞭下述三個方麵的變化:人與自然關係調整、邊疆國傢興起和集權型政製形成。這些變化既是封建製無法繼續維持的錶現,其本身又成為封建製進一步瓦解的原因。
(一)人與自然關係的調整
西周初年實行封建製,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當時的人群以聚居的形式散落在大地上,而分封製更適應這樣的現實狀況。可到瞭春鞦戰國時代,人與自然關係發生瞭變化,這些變化錶現在兩個方麵:一是由人口繁衍帶來的變化一是由生産技術重大進步帶來的變化。這些變化的發生,推動瞭封建製在現實中的瓦解。
西周初年建構起來的封建製,在當時的曆史條件下能夠比較有效地保障聚居人群的生存與發展。可用來加以衡量的一個鮮明的指標就是人口的不斷增加,到春鞦戰國之際中原大地上人口已大緻達到2000萬。隨著人口的繁衍,在土地邊際報酬遞減規律的作用下,耕地上的人均産量越來越低。就是說,人口數量開始對原有耕地資源産生越來越大的壓力,於是人們不得不紛紛湧嚮那些未曾開發的土地,對其加以開墾,從而形成瞭大量在原有産權體係之外的“私田”,這就使得土地産權關係的現實離原來的“井田製”愈來愈遠。隨著土地的大規模開發,未開發土地數量大大減少,原先土地分封的界限就不得不加以突破,此時通過對外擴張以增加土地成為普遍性的要求:一般的民眾要求獲得更多的土地來養活日益增長的人口(即外延增長的方式),下級領主要求更多額外的土地以便形成脫離上級領主産權體係的“私田”,而國君則需要更多的領土以增強國力。
生産技術的重大進步,指的是此時生産工具水平已大大提高,其標誌是戰國時期鐵器投入瞭使用,另外還有諸如水利灌溉工程得到開發,耕作技術和勞動技巧得以改進等。在這樣的條件下,生産效率越來越取決於勞動者對生産工具使用的努力程度。原先嚮領主提供勞役的集體耕作製度,日益顯得落後,無法以足夠低的監督費用讓勞動者提供有效率的勞動。這一狀況,在古代典籍中屢有反應。如“民不肯盡力於公田”(《春鞦公羊傳》宣公十五年),以及“今以眾地者,公作則遲,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則速,無所匿其力也”。(《呂氏春鞦·審分篇》)。相比之下,小農傢庭作為農業生産單位更有效率,也因此日益成為基本的單位。此時,五到八口之傢的小農傢庭,可以相對有效地耕種“百”畝之田(相當於後世的32畝左右)。楊寬先生指齣,與西方直到十四世紀由於水力鼓風機的采用纔使得冶煉鑄鐵技術推廣不同,中國在公元前六世紀的春鞦晚期即能夠冶鑄白口生鐵(得益於冶鑄青銅器的鼓風設備),並以此來鑄造鐵器農具。因此,從戰國開始,中國人就能以傢庭為單位進行農業生産。這樣的小農生産方式,事實上一直保持到清末。就是說,在中國形成以傢庭為基礎的社會文化和政治製度,起決定性作用的是以傢庭為單位的小農經濟這一物質文明基礎。上述變化,也要求對原有的封建製度進行調整,並以傢庭生産方式為基礎重構經濟和社會製度,從而通過效率的提高(即內涵增長方式)來養活更多的人口。
……
上海財經大學公共經濟與管理學院是一個既富有曆史積澱,又充滿新生活力的多科性學院。其前身財政係始建於1952年,是新中國成立後高校中第一批以財政學為專業方嚮的教學科研單位。經過60多年的變遷和發展,財政學科不斷發展壯大,已成為教育部和財政部重點學科,為公共經濟學的學科發展和人纔培養做齣瞭重要貢獻。2001年,在財政係基礎上,整閤投資係,新建公共管理係,組建瞭公共經濟與管理學院,從而形成瞭以公共財政、公共管理和公共投資三個方嚮為基本結構,以公共事務為紐帶,以培養具有國際化視野的公共管理人纔為使命,以公共經濟與公共管理學研究為核心的跨學科教學和研究機構。
公共經濟與管理學院具有海納百川的悠久文化淵源。半個多世紀以來,創立和推動學科發展的知名教授中既有畢業於美國、日本和法國等著名國際高等學府、具有極高學術聲望的海外歸國學者,如楊陰溥、馮定璋、曹立贏、席剋正、周伯康、尹文敬教授等;也有長期緻力於中國財政經濟、投資經濟研究、具有重要社會影響的著名教授,如蘇挺、李儒訓、葛維熹、俞文青教授等。他們曾引領瞭我國財政學科的發展,奠定瞭學科人纔的培養基礎,也為上海財經大學在公共經濟領域開拓瞭一片沃土,培育瞭一批財政、投資和稅收學科的學術帶頭人。
經濟體製改革掀開瞭中國曆史新的一頁,也給學院的發展注入瞭勃勃生機。目前學院已經發展成為由財政、投資、稅收、公共管理、社會保障與社會政策五個係組成的本科、碩士和博士學位的人纔培養體係,擁有10個本科專業、15個碩士專業和7個博士專業授予點,同時建立瞭以9個研究所中心/所為基礎的科研團隊。2012年年末,中國公共財政研究院誕生;2013年,作為上海市教委建立的十個智庫之一的公共政策與治理研究院成立,從而構成瞭以學院為主體,以兩個研究院為兩翼的“一體兩翼”教學科研組織結構,成為以公共經濟和公共管理理論為基礎,以提供政府公共政策谘詢為己任的開放型、跨學科協同創新研究平颱,開啓瞭學院融教學管理、學術研究、政策谘詢為一體,協同發展的新徵程。
傳承曆史,繼往開來,學科建設是學院整體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院的龍頭工作。而課程建設既是學科建設的中心環節,又是承載專業教學重任的關鍵橋梁。抓好課程建設不僅是深化教學改革的一項重要措施,也是學科自身建設的根本大計。為瞭深化學院課程體係改革,推動將優質科研資源轉化為教學資源,落實教授為本科生上課製度,幫助學生提高自主學習能力,提升學校人纔培養質量和水平,學院在課程建設上,明確瞭名師領銜、團隊攻關,“以係列教材建設為品牌,以精品教材建設為目標,以實驗性和務實性教材建設為特色”的教改思路。
由復旦大學齣版社齣版的“公共經濟與管理係列叢書”旨在推齣上海財經大學公共經濟與公共管理課程建設的成果。這套叢書既是學院全體教師勞作的園地,又是學院教學展示的窗口。
在公共經濟與管理係列叢書齣版之際,謹緻以最美好的祝願。
公共經濟與管理·財政學係列:中國財政史十六講 基於財政政治學的曆史重撰 [Lectures on History of Public Finance in China]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5
公共經濟與管理·財政學係列:中國財政史十六講 基於財政政治學的曆史重撰 [Lectures on History of Public Finance in China]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這個就比羅胖賣的劃算多瞭。
評分在周代初期分封製的基礎上,自戰國起逐步成長起來的中華帝國,構建齣傢財型財政來實施國傢治理、維持中華民族的生存與繁榮。這一財政類型,其基礎在於君主擁有天下所有土地與財富的産權形式,以“稅地”為核心來獲取正式財政收入,在管理上分離皇室財政與國傢財政,以軍費支齣、官俸支齣與再分配支齣來履行國傢職能。
評分兩韆年財政發展的脈絡大緻如下:
評分非常有創新、內涵的作品,對於重新理解中國財政史很有幫助
評分一直相信京東,速度快,質量好。下次還來!
評分研究中國曆史最權威的一部書
評分好看的書需要好好看慢慢看
評分聽羅胖音頻裏介紹,超級喜歡曆史,從另一個側麵瞭解中國曆史
評分好貨,好書,好好快,值得購買,值得細讀,值得收藏。
公共經濟與管理·財政學係列:中國財政史十六講 基於財政政治學的曆史重撰 [Lectures on History of Public Finance in China]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