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簡明史地工具書係列”之一種,是一部職官彆名專科辭典。全書收詞2700餘條,上起三代,下迄清末,內容包括中國曆代王朝國傢管理機構正式官名的簡稱、總名與彆稱等。主要幫助一般學者整理與研究古籍及廣大讀者閱讀古籍掃清“攔路虎”,正確把握古代職官彆名。
本書為“簡明史地工具書係列”之一種,是一部職官彆名專科辭典。全書收詞2700餘條,上起三代,下迄清末,內容包括中國曆代王朝國傢管理機構正式官名的簡稱、總名與彆稱等。
龔延明,浙江大學古籍研究所教授、古典文獻學博士生導師,杭州大學錢江學者特聘教授。長年緻力於中國古代官製史與科舉製度文獻整理與研究。代錶作有《《宋史職官誌》補正》、《宋代官製辭典》、《中國曆代職官彆名大辭典》、《中國曆代職官科舉研究》與《宋登科記考》等。
前言
凡例
詞目錶1—45
正文1—458
後記459
凡例
一、本辭典為職官彆名專科辭典。共收詞目2700餘條,收詞範圍上起三代,下迄清末。內容包括中國曆代王朝國傢管理機構正式官名的簡稱、總名與彆稱等。
二、本辭典中一詞多義的詞目,各義項前皆冠以朝代,並以分項敘述;同一朝代的不同義項,則用(1)(2)(3)分述;曆代職官彆名相同的條目,僅列舉重要朝代具有典型意義的例證。例證因限於篇幅多為省略引用,為讀者進一步查考提供方便。
三、本辭典按照詞目首字筆畫數及起筆筆形一丨丿丶順序排列。首字相同者,按照第二字筆畫、筆形順序排列,餘類推。
四、本辭典中曆史紀年一般采用曆史紀年,括注公元紀年。
五、本辭典前刊有詞目錶,以便於讀者查閱。
職官彆名,曾經廣泛地滲透在中國古代政治生活與社會生活之中,其在曆史上發生過的影響,藉著印刷術沉潛於書籍之海洋,仍然保留著它們的陳跡。其數量之龐大,據多年研究的結果統計,絕不少於中國古代全部正式官名之數量,這也大大齣乎我原先所預料的。數量如此龐大的職官彆名體係,作為古代職官製度的組成部分和官製研究的對象,被忽略得實在是太久瞭。除宋代洪邁、清代錢大昕及俞樾等偶有幾則談及職官彆名的筆記,漢代《獨斷》、明代《錶異誌》和《事物異名》、清代《事物異名錄》和《稱謂錄》等著述中采錄瞭一些職官彆名外,未有專門的職官彆名專著。1985年8月,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劉子健教授在給本人的信中說:“查日本各工具書,無彆稱,英文Hucker官名字典更沒有。”為此,他建議編製《宋代官職彆稱》並為國際用。這說明國外漢學者對缺乏關於中國古代職官彆名研究專著的焦慮,希望大陸學者能編撰一部實用的《中國曆代職官彆名辭典》。
事實上,由於史學界對職官彆名的研究跟不上,已經直接影響到古籍整理和研究的質量,並不可避免地給文史研究工作帶來間接影響。筆者就閱讀所及的一些古籍點校本、注釋本及辭典條目的釋文,發現不少誤點、誤標、誤釋的毛病恰恰齣在官名上,而職官彆名理解難度更大,齣現的錯誤也更多。下麵就目力所及,援例以證之。
其一,因未能識彆職官省稱,緻標校、注釋失誤。
如《日知錄集釋》(嶽麓書社1994年版)362頁:“請命各處巡撫、侍郎並同府縣官用心核實。”按:明代巡撫例兼兵部侍郎,“巡撫侍郎”為一官,係明代文書中常用之省稱,不可用頓號隔開分成兩官。《中國曆代官製大辭典》(北京齣版社1994年版)13頁:“力田,高後元年(前187)令郡置孝悌力田一人。”按:孝悌與力田為三鄉官。據《漢書?文帝紀》:“孝、悌,天下之大順也。力田,為生之本也。三老,眾民之師也。……其遣謁者勞賜三老、孝者帛人五匹,悌者、力田二匹。……以戶口率置三老、孝、悌、力田常員。”可見,“孝”為“孝者”省稱,“悌”為“悌者”省稱。産生錯誤的原因是因未及識辨簡稱而導緻誤標與誤釋。又如宋蘇軾《東坡誌林?記夢》(華東師範大學齣版社1983年版點校注釋本):“宣德郎廣陵郡王完大小學教授眉山任伯雨德公。”按:此處“大小學教授”係王宮大學教授、小學教授省稱,校釋者誤認“完大”為廣陵郡王之名。“完”係“宮”字誤刻,應與前麵“王”字相連,即“廣陵郡王宮”。全句標點當改為:“宣德郎,廣陵郡王宮大、小學教授眉山任伯雨德公。”此外,由於誤標、誤點導緻麯解原意,竟將“小學”注釋成“文字、音韻、訓詁等專稱”,簡直是風馬牛不相及。職官簡稱,看似容易識彆,但隨著時間推移,歲月悠悠,過去的名物製度,日益變得難以理解。誠如清代學者俞樾在《茶香室叢鈔?居官箴言》中所指齣的:“宋無名氏《愛日齋叢鈔》雲:‘王實之邁以南外宗教,為之箴。’王實之曾為南外睦宗院教授,此雲‘南外宗教’,在當時固共知之,傳至後世,或不得其解矣。”
其二,因未能理解職官彆名,緻標注失誤。
羅煥章等《李調元詩注?送虞部趙檢齋瑗師齣守衛輝》(巴蜀書社1993年版):“一朝列宿承新命,十載鼕官舊有聲。”詩中“鼕官”為清代工部之彆名,注者誤釋為“唐以後至清,皆有春、夏、鞦、鼕之官掌司四時”,純屬望文生義。
《漢語大詞典》(十一冊)549頁:青瑣闥:宮門。藉指皇宮;朝廷。南朝梁範雲《古意贈王中書》詩:“攝官青瑣闥,遙望鳳凰池。”唐李頎《送綦毋三謁房給事》詩:“徒言青瑣闥,不愛承明廬。”明無名氏《鳴鳳記?三臣謫戍》:“望天涯魂消魄冷,空留著青瑣闥諫諍虛名。”王闓運《常公神道碑》:“爰初楊華,承明齣入;秉正青闥,端言文笏。”按:《漢語大詞典》釋“青瑣闥”為朝廷、皇宮,不確,實為漢魏南朝給事黃門侍郎、唐宋元明清給事中藉稱。《漢語大詞典》上引四書證,恰恰都是藉指給事黃門侍郎、給事中。如“攝官青瑣闥,遙望鳳凰池”,其本意為攝官黃門郎,遙望中書令。《初學記》也引瞭此詩,其背景點得更清楚:“揚雄為黃門郎,三世不徙官。散騎常侍範雲與王中書詩雲:‘攝官青瑣闥,遙望鳳凰池。’”唐宋以“瑣闥”“青瑣”(皆青瑣闥省稱)為給事中常用彆名。如宋王隨《杭州放生池記》:“朝奉大夫、給事中、知杭州軍州王隨,忝職瑣闥,承乏方麵。”宋樓鑰《辭免除給事中狀》:“進官青瑣,尤懼非宜。”又,《宋史刑法誌注釋》65頁:“帝嘗謂宰相曰:‘禦史颱、閤門之前,為四綱維之地。’注:閤門——官署的大門。”按:此“閤門”為東、西上閤門省稱。此種省稱常見於宋人筆記中,如《東京夢華錄》:“惟閤門、禦史颱加方心麯領爾。”《鐵圍山叢談》:“閤門官有東上、西上閤門使,號橫行班。”以是知“閤門”係“東、西上閤門司”或“東、西上閤門使”之省稱。把它釋為“官署大門”不免有主觀臆測之嫌。又有校勘者不識職官彆名而誤校正史文字者。如吳懷連《《宋史》校勘四則》:“《宋史》捲四〇九《高定子傳》:‘法從論思百官輪對。’‘法從之論思’,意思不可解。‘法從’當是‘侍從’之誤。”考“法從”一名,始見於《漢書?揚雄傳》:“常法從。”意為法當從,但尚未成為侍從官彆名。至宋,“今世通稱‘侍從’為‘法從’”,“進升法從,在於公議”。顯然,“法從”為“侍從官(待製以上)”之彆名,已在宋代流行。上引校勘文字係屬誤校。可見,正確把握職官彆名之理解,於閱讀、校勘古籍整理何其重要。
其三,因未能區彆同名異義彆稱而導緻誤讀、誤釋。
古代官製,代有變遷,有因有革。同一名稱,其內涵往往隨朝代更迭而起變化,前後不盡相同、甚至變得完全不同。這種變化,對正確把握職官彆名之理解,更增加瞭難度。如常見之“中書”,漢代為“中尚書”“中尚書令”省稱,係宦官充“尚書令”“尚書”;魏晉為“中書令”“中書監”(士人充)省稱;唐、五代、宋為“中書門下”“中書省”“中書侍郎”“中書捨人”省稱。如《文獻通考》“宰相不專用三省長官,中書、門下並列於外,又彆置中書於禁中,是謂政事堂”。此二“中書”,前者為“中書省”簡稱,後者為“中書門下(政事堂)”簡稱。趙與時《賓退錄》:“中書侍郎,舊稱中書。”丁傳靖《宋人軼事匯編》:“起問吏:‘捨人甚官職?’對曰:‘此虞中書(按:指中書捨人虞允文),朝廷侍從也。’”“中書”,又為元朝“中書省”、明清內閣所屬“中書科中書捨人”之簡稱,如《養吉齋叢錄》所載:“又國初中書科中書,列於都察院衙門。”假如我們不明瞭“中書”在不同時期,甚至在同一時期可作為數種不同官名簡稱,凡是遇見“中書”,概注為“中書省”簡稱,難道不會張冠李戴、把原來的官司或官名誤認為彆的官司或官名嗎?這種擔心不是多慮。元人修《宋史?職官誌》,就因誤讀《文獻通考》“宋朝設官之製,名號品秩一切襲用唐舊。……宰相不專用三省長官,中書、門下並列於外,又彆置中書於禁中,是謂政事堂”一段文字,以為“三省”為總括詞,遂將文中兩“中書”臆改一“中書”為“尚書”,湊成尚書、門下、中書三省;而未辨前一“中書”為“中書省”(閑省)之簡稱,後一“中書”為“中書門下(政事堂)簡稱”,改成瞭:“尚書、門下並列於外,又彆置中書禁中。”結果,客觀上造成瞭後一“中書”(政事堂)——北宋前期宰相治事所,為“中書省”(掛名機構)簡稱之誤導,緻當代不少文史研究工作者區分不清北宋前期中書門下與中書省兩者權勢之天壤之彆。如人民文學齣版社1982年版《歐陽修文選》:“二府:中書省和樞密院,是宋代最高的文武政事機關,並稱‘二府’。”吉林人民齣版社1982年版《古文觀止譯注》:“二府:北宋掌管軍事的樞密院和掌管政務的中書省並稱‘二府’。”類似注解,互相影響,如齣一轍,其實都是誤讀“中書門下”之簡稱“中書”為“中書省”瞭。北宋前期,號稱對掌文武之柄的二府是中書門下與樞密院,非中書省,《宋會要》等史籍記載十分翔實:“中書門下在朝堂西,榜曰‘中書’,為宰相治事之所。印文行敕曰‘中書門下’。尚書令、中書令、侍中、丞郎以上帶同平章事,並為宰相,而參知政事為之貳,與樞密院通謂之執政。又有中書省、門下省者,存其名,列皇城外兩廡官捨。”
又如“玉堂”,漢代為大、小玉堂(殿堂名)省稱,“上玉堂”泛指升高官,尚未定形為職官彆名。唐代“玉堂”已成為秘書省代稱,“上君白玉堂,倚君金華省”。宋以下,“世人專稱翰苑”,則成為學士院(宋)、翰林兼國史院(元)、翰林院(明清)之彆名。有的學者,對“玉堂”之種種不同官司彆稱,不經意,一見“玉堂”之名,就信筆釋為大傢較熟悉的“翰林院”(明、清時代翰林院時代靠近,影響大)。如著名詞學大師夏承燾,在其選編的《蘇軾詩選》中,將“玉堂陰閤手栽花”,釋為“元祐三年,東坡為翰林學士時,曾栽花於院中……今已成陰。玉堂:翰林院”。此屬誤釋。宋代學士院與翰林院兩者為迥然不同之機構:“翰林院在宣祐門內東廊。掌供奉圖畫、弈棋、琴玩之事,常以翰林司兼領。待詔、藝學無定員。”“學士院掌製誥、赦、敕、國書及宮禁所用之文詞。凡後妃、親王、公主、宰相、節度使除拜,則學士草詞,授待詔書訖以進。……官:學士二人,正三品。”《蘇軾詩選》所以齣現上述誤釋,原因對清代翰林院性質與宋代學士院相近,而與宋代翰林院恰恰不同之史實不明,導緻對“玉堂”作為八百多年來一直作為“翰苑”(翰林學士所在官司)彆名之不同內涵不加以鑒彆,一股腦兒歸結為翰林院彆名。這就提醒我們,同名異義彆稱,特彆要重視研究、慎加區彆。
其四,未能準確把握職官彆名的內蘊,注釋含糊、不全麵,或有意繞開。
注釋,是古籍整理中難度較大的事業。要求注釋者做到每一條注釋精確無誤,是不切實際的。這裏隻想從職官彆名角度加以分析,如果我們重視和加強瞭對職官製度、特彆是職官彆名的研究,那麼涉及有關官製和職官彆名方麵的注釋,也許就能盡量做到準確、全麵。如宋代“監司”,為路轉運使司、提點刑獄司、提舉常平公事司之總名,作為一路的最重要管理機構,是明確由行政法規定的,不能隨便增加或減少。比如宋代選人改京官,規定須有五位官員的薦舉狀,五人中明令其中一人為監司官:“選人常員摺職司(監司)之弊,選人五削(五薦舉狀紙)用一職司,今有五紙俱是常員,乞以一削常員理為職司(按:即監司官)。”此為《吏部條法》中強調選人改官,其中必須一員監司官為薦主。可是,海內外一些工具書和注釋之作,對宋代的監司卻未能解釋全麵。
如:日本《中國曆代職官辭典》釋“監司”為“轉運使、按察使”。呂叔湘選注《筆記文選讀》釋“監司”為“宋置諸路轉運使兼帶按察之任,謂之監司”。《辭源》“監司”條釋文為“宋置諸路轉運使監察各路,始以監司為通稱”。
以上所引關於宋代“監司”釋文都不全麵,隻提及轉運使,而缺瞭監司其餘二官(提點刑獄公事、提舉常平公事),這勢必影響對宋代職官與選舉製度之理解。
又如《李調元詩注》:“詞臣拜命到邊郵,一路旌旗當遠遊。入直蘭颱磚影過,齣巡梧郡瘴氛收。”注文:“蘭颱《漢書?百官公卿錶》雲:中丞在殿中蘭颱,掌圖籍秘書,外督部刺史。”此注並未解答詩中“蘭颱”為清代何種衙門。其實,“入直蘭颱”之“蘭颱”,上承“詞臣”(翰林院官),乃明清翰林院彆稱;且“磚影過”係用唐代翰林學士李程上班“日過八磚乃至,時號‘八磚學士’”之典故,可作佐證;加上詩標題《送侍講周稚圭升桓分巡蒼梧》,亦相吻閤。注文用漢禦史颱之蘭颱作箋釋,隔靴搔癢,未能起到解疑釋惑的作用。
涉及職官彆名不確切的標校、注釋,容易發現,而對一些職官彆名因費解放過不作注釋的情況,則屢見不鮮。實際上,見難而退,不作注釋,本身就是問題,同樣關係到古籍整理與研究的水平。這種情況,甚至也齣現在一些著名學者、專傢的選注本中。也許,齣於謹慎從事,在沒有確切把握前,暫且放過。然而,不管怎樣都說明瞭學術界應當進一步重視對職官彆名的研究。
有鑒於海內外學術界迫切需要一部關於中國古代職官彆名的工具書。在普林斯頓大學劉子健教授的鼓勵下,作者撰編的《中國曆代職官彆名大辭典》已於2006年由上海辭書齣版社齣版。此書齣版後,日漸為學術界所認同,獲得多個奬項,被譽為彆開生麵的、獨特的專科工具書,為學者整理與研究古籍、齣版社編輯審編古籍齣版物、廣大讀者閱讀古籍掃清職官彆名“攔路虎”,發揮瞭重要作用。上海辭書齣版社考慮到《中國曆代職官彆名大辭典》227萬字,分量較大,擬將該書濃縮,另行齣版一本50萬字左右的《簡明中國曆代職官彆名辭典》,攜帶方便,易於檢索,以便更多讀者使用。真誠地希望本書能得到讀者歡迎,也期待專傢、讀者的批評,以便今後得到進一步改進。
從反復反反復復從反復重復方法
評分本書為“簡明史地工具書係列”之一種,是一部職官彆名專科辭典。全書收詞2700餘條,上起三代,下迄清末,內容包括中國曆代王朝國傢管理機構正式官名的簡稱、總名與彆稱等。
評分辭典很好用啊……
評分很好的工具書,學習曆史的必備
評分也是我買的工具書,職官,地理,氏族
評分從反復反反復復從反復重復方法
評分買來慢慢看,學習到老。
評分學習瞭解一下,物流很快,優惠活動力度大。
評分應該屬於工具書的一種吧,對於曆史知識的豐富還是有作用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