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生态移民的文化变迁与身份认同研究:以格尔木昆仑民族文化村为例

三江源生态移民的文化变迁与身份认同研究:以格尔木昆仑民族文化村为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付海鸿 著
图书标签:
  • 三江源
  • 生态移民
  • 文化变迁
  • 身份认同
  • 格尔木
  • 昆仑民族文化村
  • 少数民族
  • 文化人类学
  • 社会学
  • 西部地区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16190364
版次:1
商品编码:1204792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3
字数:22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三江源生态移民的文化变迁与身份认同研究:以格尔木昆仑民族文化村为例》基于作者及课题组成员长期的田野考察与思考,以青海省格尔木昆仑民族文化村个案,从饮食文化、后续产业发展、日常宗教生活、移民子女教育选择四个方面入手,以民族志的方法客观记录了三江源生态移民在迁入地的生活情态,并对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变迁与身份认同问题作了辨析。

作者简介

  付海鸿,1978年12月出生于四川邻水,2006年于西南大学文学院获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学位,2015年于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获文学人类学博士学位,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东亚语言文学系访问学者。现于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人文学院工作,副教授。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 环境问题、西部边疆与生态移民
二 三江源区的生态移民工程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 国内外生态移民研究概述
二 国内外三江源生态移民研究概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第四节 田野考察和主要发现
一 课题组田野考察情况
二 田野调查的发现

第一章 从牧区到城郊:昆仑民族文化村生态移民的背景
第一节 异地安置:格尔木市的曲麻莱县藏民村
一 命名:从昆仑民族文化村到曲麻莱县藏民村
二 昆仑民族文化村简况
第二节 搬迁故事:从曲麻莱到格尔木
一 迁出地曲麻莱县概况
二 回望搬迁路

第二章 糌粑与方便面:饮食中的身份认同
第一节 一个茄子与两次厨艺培训
一 炒不熟的茄子
二 被展示的“青椒土豆丝”
三 职业技术学校的专门培训
第二节 奶茶与糌粑VS速溶奶茶与方便面
一 奶茶与速溶奶茶
二 糌粑与方便面
第三节 两份食谱
一 多杰的食谱
二 德吉家的食谱

第三章 牧民、生态移民与农民工:转产牧民的多重身份
第一节 转产牧民的文化技能培训与劳务输出
一 文化技能培训与后续产业发展
二 转产扶持项目与转产劳务输出中的民族文化因素
第二节 以牧转“农”:温室暖棚蔬菜种植的起落
一 集体兴建的两个温室暖棚
二 家庭院落里的蔬菜暖棚
第三节 以牧转工艺:从工厂到作坊的昆仑嘛呢石刻
一 嘛呢石可以当作旅游产品售卖吗
二 平措的两个嘛呢石刻工作台

第四章 神圣与世俗:城市郊区的日常宗教生活
第一节 在公开与隐秘之间:宗教生活的四个公共场所
一 转经房与经幡群:生态移民“安心”的地方
二 没有医疗设备的黄河源藏医院
三 没有展品的民间博物馆
四 男人们的煨桑台
第二节 在变与不变之间:顿珠一家的日常宗教生活
一 改建后的房屋格局
二 佛堂之外:随处可见宗教生活用品的世俗空间
三 佛堂之内:摆放有序的神圣世界

第五章 教育与出路:第二代生态移民的境遇
第一节 从插班入学到速成班:“大龄孩子”的求学路
一 插班入学:长江源民族学校的“超龄小学生”
二 速成班的女同学:现实与愿望之间的距离
第二节 草原与学校:适龄学生的家乡情结与未来憧憬
一 索南:用诗歌与图像反思移民生活
二 多杰:回不去的牧区与大学梦
三 德吉:立志成为一名舞蹈老师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三江源生态移民的文化变迁与身份认同研究:以格尔木昆仑民族文化村为例》:
  (四)多杰的“福满多”方便面
  在父亲顿珠回家前,多杰看我在喝酥油茶、吃馒头,他也撕了块馒头。他一面讲着不能乱倒酥油,一面捏着块酥油,合着馒头吃起来,奶茶放在他的右手边,他偶尔会端起来喝几口。他看起来似乎不太喜欢吃这样的早餐。
  在顿珠舔者合、卓玛与央拉拌糌粑的时候,多杰忽然站起来说他要出门买方便面吃。我以为他在开玩笑,卓玛笑着说:“他经常这样。”几分钟后,多杰就拿着一袋“福满多”方便面回来了。方便面是麻辣味的,售价两元。看见多杰回来,卓玛就去烧开水、拿碗筷。水烧开后,多杰就动手泡起方便面来。从他熟练地撕开方便面与里面的料包、观察方便面的软硬程度来看,他泡方便面的次数应该不少。多杰说:“糌粑与馒头味道都太淡了。我喜欢方便面的味道。”
  在移民村,像多杰这样喜欢方便面与可口可乐的青少年不在少数。方便面与可口可乐是批量生产的工业食品,并不是藏族的传统食物与饮料。刘志扬曾对一个藏族农村社区的饮食生活进行考察,他将其食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传统食品,如糌粑、藏面与夏馍馍;第二类是外来食品,包括米饭、各类汉式风味炒、炖、炸、蒸菜,以及面条、馒头和包子等白面类食品;第三类是工业化食品,如方便面、饼干、糖果、糕点、冰淇淋和罐头类食品等。此外,他将饮料分为两类,一类是甜茶、青稞酒、酥油茶和酸奶等传统类饮料;另一类是可乐等苏打水、水果类软饮料、矿泉水、啤酒、瓶装白酒等工业化饮料。多杰喜欢的方便面是在村里小卖部买的。小卖部出售的绝大部分物品就是上述工业化食品与工业化饮料,这些物品最受儿童青睐。多杰放着家里的糌粑不吃而另购方便面来吃,自然与工业化食品的入侵有关,这种入侵得益于交通运输的快捷与便利。不仅是城市郊区,迁出地牧区的情况亦如此。2009年,我们在迁出地曲麻河乡调研时,乡上青年男女在朗玛厅唱歌跳舞,除了喝本地产的青稞酒,他们还几乎人手一瓶娃哈哈集团生产的啤儿茶爽。这个饮料是由娃哈哈集团在2008年推出的品牌,2010年失败退出市场。尽管如此,啤儿茶爽仍然一度“占领”过曲麻河牧区的各种宴饮场合,手拿一瓶啤儿茶爽,似乎就变得与电视广告中一样时尚了。另一个受到青少年青睐的是口香糖。不管是打台球、打篮球,还是骑摩托车、走路,他们大部分人嘴里都在嚼口香糖。电视广告影响着孩子们的消费观念与选择。
  ……

前言/序言

  2008年8月6日,藏历六月初五这天,更登格玛很早就起来了。
  前一晚的雨水把远近的山景冲洗得格外清新。白云环绕,朝阳照在高低错落的山地藏房和玉米地里,四处泛着各种颜色的斑驳亮光。坡上坡下,寨子里已有人家开始在屋顶“煨桑”——向四方神熏烟敬献。青烟升腾,传递着人们对自然神灵的虔诚敬意。收完家里的花椒后,更登格玛带上两个孙女,和村里亲友结伴上路,踏上了前往顶果山的转经朝圣之路。
  同一时间里,甲居一、二、三村的日俄阿美、拥忠贝姆和曾明福等村民也乘农闲时节,沿不同的路线投身于各自的朝神之路。她们去的地方,分别是村后的亚霄神山、县城附近的白噶神山和大金川岸边的烧香炉……
  在当地传统中,每年藏历六月都有规模超过平时的转山朝圣。甲居藏寨在大渡河上游,隶属今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丹巴县。在当地藏民心目中,自然有灵,神山无限,于是在日常生活里便时刻敬山,年年朝圣,爱护众生,尊重自然。丹巴一带的朝圣转山,有一个四方汇聚的核心:金川河岸的墨尔多神山。作为众神之首,墨尔多神山有着包括亚霄山、白噶山和思古勒山(四姑娘山)等诸多护卫山在内的完整体系,范围广远,次第分明。这种族群地方性知识的影响,使墨尔多周围广大区域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持续至今的世代守护。
《高原之魂:时代洪流中的文化韧性与民族新生》 在青藏高原的腹地,有一片被誉为“中华水塔”的壮丽土地——三江源。这里,雪山巍峨,江河奔腾,孕育了独特的生态环境,也孕育了世世代代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的各民族儿女。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一系列宏大的国家战略,如生态保护与建设、精准扶贫以及区域发展规划,深刻地改变着这片古老土地的命运,也影响着居住在这里的人们的生存方式与文化图景。 本书将目光聚焦于三江源地区,深入探究在这些时代巨变的背景下,当地居民,尤其是那些经历了大规模生态移民的群体,其文化面貌与身份认同所经历的复杂变迁。我们并非简单地呈现一个静态的文化图景,而是试图捕捉一个动态的、充满张力的过程。这个过程,既包含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冲击下的挣扎与调整,也孕育着新的文化形态与身份认同的萌芽与生长。 我们的研究,将不仅仅局限于对宏观政策的梳理与分析,更着眼于微观的个体经验与群体记忆。那些从牧场、从深山、从世代居住的土地上迁移出来的居民,他们带着怎样的行囊?他们的行囊里,装载的是物质的财产,还是无形的文化基因?当他们踏入新的聚居地,面对新的生活环境、新的社会关系、新的生产方式时,他们的情感、他们的价值观、他们的民族习俗,又将经历怎样的碰撞、融合与重塑? 本书的研究,将致力于揭示生态移民这一特殊群体在跨越地理空间与生活方式的转型过程中,其文化传承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我们将深入剖析,当传统的游牧生活方式被定居模式取代,当传统的生产资料被新的就业机会所替代,当传统的社会结构被新的社区组织所重构时,原有的文化认同基础是否会动摇?又是什么样的力量,能够支撑起他们在新的环境中维系自身的文化特质,甚至重塑新的文化认同? 我们将考察,那些伴随移民而来的传统习俗、节日庆典、宗教信仰、艺术表达,在新的环境中是否能够延续?它们是以何种方式得以保留?又以何种方式进行创新与变异?例如,在新的定居点,曾经围绕着游牧生活的歌谣、舞蹈,是否还能找到属于它们的舞台?那些世代相传的民间技艺,是否还有生存的空间?那些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观念,又将如何在现代化的语境下得到新的诠释? 更重要的是,本书将关注身份认同的重塑。在传统社会中,个体的身份认同往往与所属的民族、部落、家庭以及所处的地理环境紧密相连。而生态移民,往往意味着与这些传统连接的断裂。那么,在新的环境下,他们如何重新定义“我是谁”?他们的民族身份、地域身份、社区身份,以及作为“生态移民”这一新角色的身份,是如何交织、协商与演变的?是否存在一种超越地域与生活方式的“三江源人”的共同体意识在悄然形成? 本书的研究方法,将力求多元与深入。我们将结合宏观的社会学、人类学理论,如文化变迁理论、身份理论、社区发展理论等,来构建研究的理论框架。同时,我们将采取扎根于田野的民族志研究方法,通过长期的参与式观察、深度访谈、焦点小组讨论等方式,去倾听移民者的声音,去捕捉他们细腻的情感体验,去理解他们内心深处的思考。我们将关注个体的生命史叙事,力图通过一个个生动的人物故事,来折射出宏大的社会变迁。 我们相信,每一位移民者的故事,都承载着一个民族的记忆与情感。因此,本书的叙述,将不仅仅是冰冷的数据与客观的分析,更会融入对这些个体生命历程的关怀与尊重。我们将努力呈现一个真实、立体、富有温度的研究图景,让读者能够深入到三江源移民者的内心世界。 本书的探讨,将不仅仅局限于对过往的回顾,更将指向对未来的思考。在国家推进乡村振兴、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的大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平衡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如何更有效地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如何更人文地引导和支持生态移民的融入与发展?这些问题,对于理解中国西部地区的发展,理解多民族文化共存的现实,乃至对于全球范围内面临类似挑战的地区,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高原之魂:时代洪流中的文化韧性与民族新生》一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深入理解三江源地区社会文化变迁的窗口,为政策制定者提供现实的参考,为关注中国西部发展和民族文化的研究者提供有益的视角。我们希望,通过对这一群体文化变迁与身份认同的研究,能够展现出高原儿女在时代洪流中坚韧不拔的生命力,以及他们不断适应、不断创造、不断生长的民族精神。这将是一场关于文化、关于身份、关于家园与未来的深刻探索。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直接触及了一个深刻的社会议题——大规模的生态移民所带来的文化冲击与身份焦虑。我对此类研究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因为这不仅仅是学术上的探讨,更关乎无数个体命运的轨迹。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地挖掘“三江源生态移民”这一群体在地理位移之后,其内在的文化逻辑是如何被激活、被重塑的。文化变迁,绝非简单的“移栽”,而是一个复杂而动态的互动过程,涉及价值观的碰撞、生活习俗的调整、社会关系的重塑,甚至是对自身历史记忆的重新理解。我希望作者能够以扎实的田野调查为基础,捕捉到那些微小而真实的生活片段,从而展现出文化变迁的“质感”。例如,原有的宗教信仰在新的环境中如何被解读,传统的婚姻习俗是否依然奏效,语言的传承是否面临困境,这些具体的文化表征的变动,都能够反映出移民群体在文化上的适应与挣扎。而“身份认同”,更是这个研究的核心。当人们不再身处祖辈世代生活的土地,他们如何界定自己?是依然坚守着原有的族群归属,还是开始拥抱新的地域身份?在城市化进程加速的当下,这种身份认同的困境,是否会加剧他们在大时代洪流中的迷失感?“格尔木昆仑民族文化村”作为一个具体的观察点,我期望书中能够通过对这个村落居民的深入访谈和观察,展现出他们如何在一个新的地理和社会空间中,重新寻找和构建自己的“我是谁”的答案,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所经历的挑战、机遇与反思,这些都将是极其宝贵的研究成果。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立刻吸引了我,因为它触及了当代社会中一个非常重要且具有普遍意义的议题:大规模人口迁徙对文化和身份的深刻影响。三江源地区,一个充满神秘感和生态重要性的区域,其居民的生态移民,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故事和挑战的群体。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这一群体在从原乡到新居过程中,所经历的文化变迁的曲折与复杂。作者提及“格尔木昆仑民族文化村”,这让我对研究的实证性充满了信心,一个具体的村落,意味着具体的个体、具体的家庭、具体的社区生活,这远比抽象的概念更能打动人。 我非常想知道,书中是如何描绘这种“文化变迁”的。是关于他们失去了什么?又获得了什么?是在固守传统文化,还是被迫或主动地接受新的文化元素?这种变迁是渐进的,还是突变的?书中是否会涉及不同代际移民在文化传承上的差异?例如,老一辈移民与年轻一代移民,他们对原乡文化的记忆和情感是否有所不同?他们如何在新的环境中,找到一种平衡,既不失掉自己文化的根基,又能融入新的社会? 同时,“身份认同”的研究,是我最期待的部分。当一个人离开熟悉的环境,他的“我是谁”这个问题,必然会受到前所未有的拷问。他们是否会因为移民的身份而感到疏离,或者产生一种“边缘化”的感觉?他们如何在一个新的社会群体中,重新定位自己的族群身份、地域身份,甚至是一种新的“移民身份”?“格尔木昆仑民族文化村”的案例,是否能够展现出这种集体性的身份认同的构建过程,他们是否会形成新的社区共识,或者在身份认同上存在分歧?这本书能否为我们提供一个观察社会变迁下,个体与集体身份如何被重塑的生动窗口,这是我非常期待的。

评分

阅读一本关于“三江源生态移民”的书,我首先想到的是高原独特的自然环境对当地居民文化形成的深刻影响,以及当他们离开这片土地后,这种文化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作者选择“格尔木昆仑民族文化村”作为研究对象,无疑是一个非常具象化的切入点,它让我能够更清晰地想象出一个具体的社区,承载着怎样的历史和文化。 我对书中“文化变迁”的描述充满了好奇。文化变迁是一个非常宏大的概念,但书中是否能通过生动的案例,展现出这种变迁的细微之处?例如,移民们在适应新环境的过程中,是否会保留原有的饮食习惯?他们的语言在与新居民交流时会发生哪些变化?传统的节日庆典在新的社区里会以何种形式延续,或者被改造?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细致地描绘出这些文化痕迹如何在新的土壤中生长,又如何被新旧文化碰撞所塑造。 更让我感兴趣的是“身份认同”的研究。当一个人离开祖辈生活的地方,他的身份认同必然会经历一次重塑。他还是原来的那个“三江源人”吗?他如何看待自己作为“移民”的身份?在新的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中,他如何定义自己的归属感?我希望这本书能深入探讨移民群体在身份认同上的复杂性,是否会存在代际差异,不同的民族群体在身份认同上是否会有不同的表现?“格尔木昆仑民族文化村”的案例,是否能够展现出一种集体性的身份认同构建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个体所扮演的角色和所面临的挑战。这本书能否为我们提供一种理解社会转型下个体身份变迁的独特视角,这是我非常期待的。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很有吸引力,它直接点出了研究的核心——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移民,以及他们在这场重大迁徙中所经历的文化变迁和身份认同的重塑。尤其提到了“格尔木昆仑民族文化村”,这让研究对象更加具象化,仿佛可以直接看到一个鲜活的社区,在高原的风雪中,在新的土地上,如何维系着旧的传统,又如何拥抱着新的生活。 我对这本书的期待,首先在于它能否深入浅出地展现出这种宏大的背景下,个体生命体验的细腻变化。生态移民不仅仅是地理位置的迁移,更是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社会结构的全面调整。在三江源这样独特的生态环境中,原有的生活方式本身就与自然紧密相连,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当这些人离开祖辈的土地,来到新的环境,他们是如何理解和应对这种变化?他们的文化基因是否得以延续?又有哪些新的元素融入其中?特别是“文化变迁”这个词,它暗示着一种动态的过程,充满了挑战与适应,我希望作者能通过翔实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为我们揭示这一过程的复杂性与多面性。同时,关于“身份认同”,更是这一研究的核心价值所在。在新的环境中,他们还是否认为自己是原来的那个“三江源人”?他们如何看待自己作为“移民”的身份?这种身份认同是否会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发生转移?书中是否会探讨不同年龄、不同民族、不同社会阶层的移民群体,在身份认同上是否存在差异?这些都是我非常期待在书中找到答案的问题,它关系到每一个离开故土的人,以及我们理解社会变迁的普遍性。

评分

拿到这本书,我最想知道的是它如何处理“文化”这个概念。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在不同地域、不同族群、不同历史时期都会呈现出鲜明的特征。三江源地区的文化,必然与高原的地理环境、游牧生活、宗教信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生态移民,将他们从这种根深蒂固的环境中剥离出来,置于新的社会文化语境中。这本书能否成功地勾勒出这种原初文化的轮廓,并且细致地描绘出在移居过程中,这些文化元素是如何被解读、被重构、被选择性传承,乃至被遗忘的?我特别好奇书中是否会涉及一些具体的文化习俗,比如节庆、服饰、饮食、语言,以及这些习俗在新的社会环境中面临的挑战和演变。是否会有人为保留传统而努力,又是否有人为了融入新环境而选择改变?而“身份认同”,则是这种文化变迁的最终体现。当一个人离开了熟悉的环境,他的“我是谁”这个根本性的问题,必然会受到拷问。这本书是否会探讨移民群体在新的社会群体中,如何定义自己的“民族身份”和“地域身份”?他们是否会产生一种“夹缝中生存”的感觉,既不完全属于过去,也未完全融入现在?作者是否会关注到这种身份认同的张力,以及它如何影响着移民的生活方式、社会关系,甚至是他们的心理状态?特别是“格尔木昆仑民族文化村”作为一个具体的案例,我希望书中能展现出这个村落如何在新的土地上,重新构建起属于自己的文化叙事和社群认同,这个过程必然充满了故事和洞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