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社会调查制度是指在未成年人刑事诉讼程序中,由专门机构的人员对涉罪未成年人的成长经历、生活环境、实施犯罪及悔改表现等具体情况展开的调查,并根据调查情况对未成年人的人身危险性及其悔罪程度进行评估而制作调查报告,目的在于对涉罪未成年人定罪、量刑、教育矫正提供参考或依据。本书主要讲述针对涉罪未成年人进行的司法社会调查社会工作相关内容。
本书拟由北京市丰台团区委和北京市丰台区中鼎社会工作事务所的主要领导和有关同志负责编写。这些作者具有丰富的社区工作经验和司法实务经验,并且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善于将社区工作理论与实务有机结合,增强操作性和实用性。
上编 司法社会调查
第一章 司法社会调查概述
第一节 司法社会调查的概念
第二节 社会调查制度在中国的发展与起源
第三节 国外社会调查制度的基本状况
第四节 我国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中社会调查制度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 司法社会调查的主体
第一节 社会调查主体概述
第二节 社会调查主体的组成
第三节 社会调查员的价值观
第四节 社会调查主体中的社会专业机构
第三章 司法社会调查的内容
第一节 基本信息
第二节 外围状况
第四章 司法社会调查的工作程序
第一节 司法社会调查参与部门——以北京市丰台区实践探索为例
第二节 司法社会调查的基本流程
第三节 侦查阶段工作程序
第四节 审查阶段工作程序
第五节 审判阶段工作程序
第五章 司法社会调查报告
第一节 社会调查报告的性质
第二节 社会调查报告的内容
第三节 基本信息
第四节 犯罪原因分析
第五节 帮教建议
第六节 社会调查报告存在的问题
中编 司法社工
第一章 司法社工的角色定位
第一节 司法社工概述
第二节 司法社工的角色
第三节 司法社工的角色优势
第二章 司法社工的主要工作
第一节 资料收集
第二节 关系建立
第三节 评估诊断
第四节 干预
第五节 结案
第三章 优势视角理论
第一节 社会工作中两种不同视角:问题与优势
第二节 优势视角下司法社会工作的实践标准
第三节 对优势视角下司法社会工作模式的评述
第四章 青少年犯罪的预防
第一节 构建青少年犯罪预防体系的五道防线
第二节 几项青少年犯罪数据统计
第三节 理性对待重点青少年群体
社会调查的内容,按照调查客体的不同,又可分为失足少年、家庭状况、社区、学校或工作单位、交往人群等。其中针对调查对象个体的调查,主要包括对象的成长经历、生理心理状况、行为习惯、认知思维模式等内容;对家庭的调查,涵盖家庭成员及其现状、家庭经济状况、家庭互动关系情况等;社区方面,主要包括社区的设施、文明程度、居民融入度等;学校或工作单位方面,主要调查人文环境、监管教育情况、成员融入度等;对调查对象交往人群的考察,主要关注朋辈群体和社会其他人员的现状、互动关系等。
需要注意的是,社会调查按照调查介入时间的不同,调查侧重的内容不同,在侦查阶段,专业机构介入的工作重点在于涉罪未成年人及其外围环境的社会调查。在审查起诉阶段,随着对涉罪未成年人了解的深入,以及工作时间的相对充裕,专业机构介入的工作重点将从专门的社会调查转变为社会调查的补充及上述帮教工作中来。社会调查员要更加深入地对涉罪未成年人进行引导,帮助其调整和改善自身问题。在审判阶段,涉罪未成年人需要面临开庭审理的压力,而部分涉罪未成年人可能被判处非监禁刑,面临回归社会的挑战。因此,专业机构除了之前的社会调查和帮教工作进行跟进补充之外,在帮教过程中也应注重对涉罪未成年人庭审前有关法庭纪律的讲解,以及面临庭审所产生的不良情绪的调整和涉罪未成年人外围社会资源(家庭、学校、朋辈群体、工作单位等)的协调,以为其顺利回归社会创造更好的条件。
本书主要讲述针对涉罪未成年人进行的司法社会调查社会工作。
由北京市公安局丰台分局、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检察院、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法院、北京市丰台区司法局、共青团北京市丰台区委员会联合制定的丰台区《关于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工作的办法(试行)》自2013年1月1日正式施行,该办法第7条规定,公安机关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可以根据案件需要及时自行开展社会调查,或者委托具备相关资质的社会组织开展社会调查。几乎与试行办法同一时间,由共青团北京市丰台区委员会牵头,公安局、检察院、法院、司法局等部门联合委托北京市丰台区中鼎社会工作事务所,对涉罪未成年人进行社会调查工作,并出具相对应的再犯风险评估报告。
北京市丰台区中鼎社会工作事务所自2013年开始,已经接受委托150余份,撰写约300份报告,受益人数超过800人次。经过3年的司法实务工作,中鼎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调查、评估经验,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司法社工的角色,熟悉社会调查的工作内容,关注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促进涉罪未成年人顺利重返社会。
这本书的视角非常新颖,它不仅仅停留在对特定群体问题的宏观探讨上,而是深入到了实践操作的每一个细节。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介入”这一概念的细致解构。它不像很多理论书籍那样,只是给出一些高屋建瓴的原则,而是真正地把社工的角色——从最初的接触、信任建立,到后续的深度访谈、信息核实,再到最终的报告撰写和庭审协助,都描绘得淋漓尽致。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跟着作者的笔触,走进那些充满张力的会谈室,感受社工在复杂人性与法律程序之间寻求平衡的艰难。尤其是关于如何处理少年在不同阶段的情绪波动,以及如何构建一个既能体现法律精神又不失人文关怀的调查框架,这些经验性的内容对我启发很大。它让人明白,好的司法社会调查绝不是简单地收集事实,更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技术和伦理实践的结合体,需要极高的专业素养和敏锐的观察力。
评分最令我感到振奋的是,这本书传递出一种积极的、面向未来的职业期待。它没有沉溺于描述当前体系的不足或少年问题的严峻性,而是着重探讨了社工如何能更有效地成为“变革的催化剂”。书中对于如何建立跨专业合作机制、如何利用数据来论证干预的有效性,以及如何构建一个可持续的专业成长路径,都有非常前瞻性的探讨。它激励着新一代的社工工作者,将司法社会调查视为一个充满挑战但也极具成就感的专业领域,而不只是一个处理棘手个案的“末梢环节”。读完后,我对这个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特别是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可能如何辅助现场调查,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乐观的期待。
评分从文字的打磨和叙述的节奏来看,作者显然是一位经验丰富且极富人文关怀的实践者。我读到一些关于如何与那些不愿合作、充满防御心理的少年进行有效沟通的片段时,深感震撼。那种细腻到位的描写,比如观察对方的眼神、肢体语言,以及如何选择最恰当的切入点,都不是纸上谈兵能够得来的。这本书成功地将一个看似冰冷的“司法程序”,还原成了无数个有血有肉的“个体故事”。它促使读者不断追问:我们到底在调查什么?是为了完成一份文件,还是为了理解一个尚未成熟的个体所处的环境,从而为他们未来的矫正和回归社会提供最精准的支撑?这种由内而外的关照,让整本书的基调显得既专业又温暖,避免了将服务对象“客体化”的倾向。
评分这本书的理论视野之开阔,也令人印象深刻。虽然重点在于实务操作,但作者巧妙地将社会工作理论、发展心理学乃至犯罪学的一些核心概念,有机地融入到了调查方法论的构建之中。它并未将社工的干预视为孤立的环节,而是将其置于整个少年司法生态系统中去考量,审视社工与其他司法主体——法官、检察官、警察——之间互动模式的优化空间。特别是在论述如何撰写一份有说服力、能真正影响司法决定的调查报告时,作者强调了叙事的力量和证据的可靠性之间的辩证关系。这表明,高超的实务技能必须建立在扎实的理论基础之上,否则很容易在强大的制度惯性面前迷失方向,沦为一种形式主义的执行。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具有启发性,它成功地搭建起了一座理论基石与一线实操之间的坚固桥梁。我以前接触过不少关于少年司法改革的文献,但往往要么过于侧重法律条文的僵硬分析,要么就流于空泛的社会学批判,缺乏可操作性。而这本著作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精准地定位了“实务研究”的价值。作者没有回避那些在真实工作中必然遇到的灰色地带和伦理困境,比如信息保密与公共安全的权衡,或者在面对受害方和加害方家属时的情感处理。它提供的不仅仅是流程图,更像是一本“田野笔记”,充满了对专业人员在真实世界中如何做出艰难抉择的深刻反思。这种对复杂性的坦诚,使得这本书的专业价值大大超越了一般的教科书范畴,更像是一份给资深从业者也值得细读的案例集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