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昆仑》而启《沧海》,故事背景设定于“山”与“海”之间,明洪武二十七年,朱元璋已经老去,燕王朱棣与建文太子夺嫡之争已经白热化。秦淮河畔的卖唱少年乐之扬,意外卷入了江湖秘宝“灵道石鱼”之争,被“东岛”高手张天意带入皇宫。在宫中,乐之扬以吹笛技艺结识同样喜好音律的宝辉公主朱微,渐渐对其情根深种。最后撺掇公主出宫玩乐,在御前高手太监冷玄的陪同下,三人潜出皇宫。此时江湖上风云激变,东岛四尊齐齐现身金陵城,乐之扬在各方势力地夹击下,卷入江湖更深,更误打误撞破解了“灵道石鱼”之秘,走上了武学高手的历程征途。
凤歌,继“金古黄梁温”后重要的新武侠小说代表作家。代表作品《昆仑》、《沧海》,秉承金庸风骨,行文流畅,想象瑰奇,长于编织故事,人物形形色色,情节高潮迭起,有平江秋月之美,也有风雷激荡之烈,背依武侠传统,锐意突破创新。
印神古墓
乐之扬深感不安,扶起老道走向石洞。席应真身软无力,双腿拖在地上,全凭乐之扬一力支撑。乐之扬心子狂跳,隐隐明白发生了什么,只是来得太过突然,实在叫人没有防备。
他一阵风似的冲进洞里,叶灵苏看见二人模样,脸上也闪过一丝恐慌,冲口问道:“他发作了么?”乐之扬咬牙点头。
三人之中,老道士鲜少动手,却是其他二人心中支柱,明知此刻早晚会来,然而当真来到,仍如天崩地陷一般,两人面面相觑,脸上均无血色。
气血逆流不胜痛苦,席应真躺在地上,发出低低呻吟。乐之扬急切道:“怎么办……”一面说,一面盯着叶灵苏,少女没好气道:“你看我做什么?我又不会解‘逆阳指’。”
乐之扬鼻酸眼热,说道:“叶姑娘,‘逆阳指’好歹也是东岛的武功,难道你一点儿法子也没有吗?”
“你什么意思?”叶灵苏又气又急,“难道我故意藏私,盼着席真人死吗?”
乐之扬心乱如麻,无心与她争论,抱头想了片刻,抽出笛子,反吹《周天灵飞曲》。叶灵苏见他不思救人,反而吹起笛子,心中大为讶异,听完《阳跷调》,忍耐不住,叫道:“撒谎精,这个节骨眼儿上,你还有心思胡闹?”
乐之扬并不理会,吹完《阳跷调》,又吹《阴跷调》,真气应声而动,循着阳跷脉注入阴跷脉,比起上一次,这一次的真气走向更加清楚,只不过,灼热之感也强了不少。
乐之扬心急救人,不暇细想,跟着又吹《阳维调》和《阴维调》。起初颇有阻碍,或许精诚所至,真气忽又一蹿,从阴跷脉流入了阳维脉,再由阳维脉钻入了阴维脉,从此阻碍渐少,真气接二连三地通过奇经八脉,一切看似顺理,只是有一样不足,那就是真气越来越热,吹到《冲脉引》时,经脉似要燃烧起来。
乐之扬直觉不妙,本想停下,又不甘心,硬着头皮吹起《督脉操》。真气在冲脉中还算流畅,一至督脉,忽地停顿下来。乐之扬将《督脉操》吹了两遍,真气说什么也无法再进一步,就如一把烧红了的刀子,在冲脉里来回搅动。
乐之扬难以忍受,停下笛子,可是那股真气仍是我行我素。乐之扬无法可想,吹起《冲脉引》,想要正吹《灵飞曲》,迫使真气返回冲脉。以往曲调所至,真气如臂使指,但如今他连吹数遍,那一股灼热之气不但不退,反而势头渐长。
如果灵道人泉下有知,见了这般情形,一定会大摇其头。要知道,灵道人一代宗师,他费尽心血创下的功法,又岂是能够随意变更的?别说乐之扬初涉武道,见识粗浅,就算是比肩灵道人的大高手、大宗师,改动这一路功法,也要慎之又慎,稍有差池,便有莫大凶险。
乐之扬胆大妄为,逆吹此曲,自陷困境,但是除他之外,其他人对此一无所知。叶灵苏只听他将《冲脉引》吹了一遍又是一遍,只气得柳眉倒竖,恨不得一把夺过笛子,将这小子踢出洞去。
正作恼,忽听一个声音朗朗传来:“席真人,四日已到,贫僧来赴约了。”
叶灵苏大惊失色,冲大师早不来,迟不来,偏偏这个时候赶来。如果知道席应真隐疾发作,当真万事休矣。她心乱如麻,再看乐之扬,这小子埋头吹笛,若无所觉,不由心想:“他怎么了?莫非一时心急,变成了一个失心疯的呆子?”可是仔细一瞧,又觉不对,乐之扬两眼紧闭,面红如火,汗水滚滚而下,已然浸湿衣裳,他的眉毛连连颤抖,眉宇间透出一丝痛苦。
叶灵苏不胜迷惑,隐隐感觉乐之扬出了变故,何种变故却又看不出来,转念又想:“是了,难道说他早早发现贼秃驴等人,故作镇定,唱一出空城计,诸葛孔明用空城计的时候,也是从容弹琴,叫敌人摸不透他底细。呸,撒谎精小痞子一个,怎么能与孔明先生相比,照我看来,就是胡闹,对,一定就是胡闹。”
忽听冲大师又叫:“真人不在?”叶灵苏不及细想,张口答道:“是啊,他不在!”
和尚一声长笑,跟着洞口一暗,出现了一个高大人影。叶灵苏的金针已经用完,只好纵身跳起,横剑拦在席应真身前。冲大师目射精光,在少女身上转了一转,忽又落在乐之扬身上,见他吹笛不辍,也是面露讶色。这时竺因风在他身后嚷道:“牛鼻子果然栽了,这小子装神弄鬼,几乎叫他骗了。”
冲大师等人听见笛声,只当席应真还没发作,乐之扬还有心吹笛,所以待在洞外不敢进来。冲大师出言试探,洞中人如不回答,反叫他疑神疑鬼,叶灵苏一出声,恰好露怯,壮了敌人的胆子。
强敌齐至,叶灵苏心跳如雷,鬓间身上香汗淋漓。冲大师眼珠一转,扫了明斗一眼,后者知机,挥掌拍出,一股狂风席卷洞中,地上的篝火登时熄灭。
叶灵苏无可奈何,挥剑相迎,剑尖穿透掌风,发出哧哧啸响。刹那间,两人换了三掌两剑,明斗固然不能向前,叶灵苏也无暇他顾。竺因风趁机越过二人,眼看乐之扬摇头晃脑,还在那儿吹笛,不由厉声叫道:“小子,吹你爹么?”张开五指,抓向乐之扬的脑门。
乐之扬无奈,强忍不适,放下笛子,反手一掌切向竺因风的手腕。竺因风叫声“来得好”,变爪为掌,呼地迎上。两掌相接,竺因风只觉一股热流钻入掌心,一条膀子竟如烧着了一般,登时大喝一声,内劲外吐。乐之扬腾空而出,后背撞上洞壁,身后的石屑簌簌落下,体内那一股逆气翻江倒海,痛得他整个儿蜷缩起来。
竺因风击退对手,但也并不好过,那一团火气盘踞体内,不但没有消散,反如一条毒蛇向他的心腹钻入。竺因风唯恐有鬼,急运内力化解火气,一时之间无暇追击。
明、竺二人缠住对手,冲大师无人阻挡,逍遥来到席应真身前,笑道:“席真人,得罪了!”一边说,一边伸出手来,向他怀里摸索《天机神工图》。
指尖还没触及衣衫,冲大师忽觉不对,抬眼一看,席应真双目陡张,长眉挑起,右手倏地探出,轻飘飘地向他胸口拍来。
这一掌似慢而快,笼罩极广,别说冲大师猝然遭袭,就是严阵以待,也未必能够完全躲开。他当机立断,鼓起大金刚神力,气贯于胸,硬接来掌。“扑”的一声,冲大师倒退数步,面皮涨红如血,他瞪眼看了看席应真,忽地一言不发,掉头就走,大步流星,一道烟也似走得远了。
明、竺二人还过神来,定睛看去,席应真板着面孔,徐徐站了起来。
两人情知中计,掉头就跑,急急如出笼之鸟,茫茫如漏网之鱼,争先恐后,发足狂奔,竟然头也不回,一口气冲进树林。
这两人不顾身份,逃得如此之快,大大出乎席应真的意料,正要追赶,忽见乐之扬靠着墙壁,神色痛苦,当下扶住他道:“你受伤了?”
乐之扬瞪着他张口结舌,一时说不出话来,席应真微微一笑,又见叶灵苏也握着软剑发呆,摇头说道:“不用看,我没事的。”
叶灵苏如在梦中,结结巴巴说道:“可你、可你……”席应真接口道:“我要不诈伤,也伤不了那个和尚。”
叶灵苏松一口气,只听席应真又说:“我这人生平不爱作伪,那和尚也一定知道,殊不知老实人说谎,往往出其不意,骗倒绝顶的聪明人。这几日我想方设法,苦无良策,方才冲大师藏在林中窥伺,我觉察以后,将计就计,设下一个圈套引他上当。”
叶灵苏恍然道:“无怪和尚如今现身,却是被真人钓过来的。”
乐之扬和竺因风对了一掌,体内火气宣泄,痛苦减轻不少,听了这话,苦笑说:“席道长你要诈伤,怎么连我们也骗了?”
席应真笑道:“连你们都骗不过,又怎么骗得过那个和尚?”
叶灵苏精神一振,说道:“好哇,我们这就赶上前去,杀他们一个片甲不留。”
这本书的节奏掌握得非常高明,它像一个经验丰富的音乐家在指挥一场交响乐。开始时是低沉、缓慢的铺陈,主要建立世界观和基础的语汇体系,像是在深海中慢慢下潜。但当进入到核心探讨领域时,节奏突然加快,信息的密度陡然增加,仿佛进入了激流险滩,你需要全神贯注才能跟上作者的思路。这种动态的阅读张力,使得整本书读起来绝不枯燥乏味。我甚至发现,在阅读某些涉及到复杂心法推演的部分时,我需要摘下眼镜,闭目凝神,想象作者描述的那个“能量场”的结构,这已经完全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读书”,更像是一种共同的“心智训练”。而且,作者在收尾部分,并没有像许多同类书籍那样留下一个悬而未决的宏大谜团,而是提供了一种非常内敛、充满个人色彩的“实践路径建议”。这种结束方式,既留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又给予了实际的行动指引,显得十分周到和体贴。读完后,我没有那种信息过载的疲惫感,反而有一种神清气爽、仿佛进行了一次深度清理的感觉。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跳跃,有时候像一位循循善诱的智者,娓娓道来,用最朴素的词汇勾勒出宇宙宏大的图景;但下一秒,它又会突然转变成一种近乎于诗歌的、充满意象的表达方式,那样的华丽和晦涩,需要我反复咀咒才能品出其中蕴含的深意。我记得有一个章节,专门探讨“心念与物质的耦合”这一概念,作者用了整整三页的篇幅,没有一个直接的定义,全是各种古代神话的碎片和现代物理学的隐喻交织在一起。这对我来说是个挑战,但也恰恰是它最迷人的地方——它不直接喂给你答案,而是让你自己去构建理解的桥梁。每次我以为自己抓住了核心思想时,总有那么一两个词语会像沙子一样从指缝间溜走,迫使我必须停下来,合上书本,对着窗外发呆,试图在现实的缝隙中寻找那片刻的灵光一闪。这种“主动思考”的阅读过程,远比被动接受信息要耗费心神,但一旦理解了其中的奥妙,那种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这本书的结构布局也很有趣,章节之间的过渡往往很突兀,仿佛是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思绪被强行粘合在一起,但细细品味,又发现它们都在指向同一个终极目标。
评分从装帧和纸张质量来看,这本书显然是精心制作的,这对于阅读体验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加分项。我习惯于在书页的空白处做大量的批注和折角标记,这本书的纸张厚度适中,墨水洇染控制得非常好,即使用细的走珠笔书写,也不会透到下一页去。这种物理上的舒适感,直接影响了我对内容的接受程度。更重要的是,这本书在引用他家学派的观点时,总是非常严谨地标注出“出处”或者“传承脉络”,这在同类书籍中是极为少见的。它建立了一种基于“尊重传统”的论述基础,而不是一股脑地宣称“我是唯一的真理”。比如,当谈到某些冥想技巧时,作者会明确指出这是某某流派在某世纪的修正版本,并简要分析了修正的原因,这体现了一种极其负责任的学术态度,哪怕这本书的本质是探索超自然领域。这种严谨性,极大地增强了我在阅读过程中的信任感,让我更愿意放下先入为主的偏见,去接纳那些可能颠覆我既有认知的内容。
评分说实话,我读了不少关于东方玄学和古代术数的书籍,但很多要么是故作高深,要么就是把简单的东西复杂化。然而,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在试图平衡“深度”和“可操作性”之间的矛盾,虽然过程充满曲折。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其中关于“时间感知”的论述。作者似乎并不认为时间是线性流动的,他用了一种非常形象的类比,描述了不同维度的生命体如何“品尝”时间。这个部分的论述逻辑极其严密,即使是初次接触这类概念的读者,只要心神专注,也大致能把握其脉络。我特别喜欢作者在阐述复杂概念时,总会穿插一些非常接地气的、源自民间智慧的例子,比如某个山村老者的生活习惯,或者某种地方祭祀仪式的细节。这些细节的加入,让原本漂浮在云端的理论,一下子有了泥土的芬芳,变得可信且真实。这本书的论证风格,不是那种冷冰冰的学术报告,它充满了人间的烟火气和对生命本源的敬畏,读起来让人感到既脚踏实地,又心怀远方。它成功地让我相信,那些看似虚无缥缈的东西,其实一直潜藏在我们日常生活的肌理之中,只是我们没有工具去察觉。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那种带着古朴气息的墨色和烫金字体的组合,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是一个对传统文化和神秘学有着莫大兴趣的读者,所以一拿到手,那种厚重感和历史的沧桑感就扑面而来,让我对其中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翻开第一页,文字的排版非常讲究,每一行字之间都留有恰到好处的空白,读起来不至于感到拥挤和压迫。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在某些关键的概念阐释部分,运用了一些非常精妙的比喻,将那些原本晦涩难懂的理论,描绘得如同眼前可见的景象。比如,他描述某种能量流动的轨迹时,那种灵动和飘逸感,让我仿佛真的能感受到指尖传来的微弱震颤。我花了很长时间去品味那些开篇的引言和作者的自述,能明显感觉到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投入了巨大的心血,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对某种生活哲学的深刻体悟。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从触感到视觉,再到精神层面,都算得上是一次非常高质量的旅程的开端。我甚至特意找了一个安静的午后,泡上一壶清茶,才敢翻阅接下来的篇章,生怕自己浮躁的心态会辜负了作者的这份匠心。这本书的整体气质,非常适合那些寻求内心宁静,又渴望探索未知边界的同路人。
评分只是情怀
评分想买很久了,相当于收藏
评分凤歌的文笔是真好,但是剧情走势不太理想
评分山海经三部曲终于出了最后,追十多年了。
评分在实体店看上了这个东西,一直想买可惜太贵又不打折,回家决定上网看看,果然有。毫不犹豫的买下了,速度果然非常快的,从配货到送货也很具体,快递非常好,很快收到了。外包装非常精致,推荐大家购买。 打开他,装帧精美,很干净,看起来非常舒服,非常的惊喜,让人看得欲罢不能,每每捧起它的时候,似乎能够感觉到制作者毫无保留的把作品呈现在我面前。
评分等了好久好久。终于出了合集!感恩上天!!!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凤歌的文笔是真好,但是剧情走势不太理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