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书党:打捞历史的细节

翻书党:打捞历史的细节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裴毅然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文化
  • 旧物
  • 收藏
  • 细节
  • 生活
  • 民俗
  • 怀旧
  • 时间
  • 记忆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金城出版社
ISBN:9787515514598
版次:1
商品编码:1205369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3-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318
字数:30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作者是典型的考据派,二十年来,在阅读各色人物传记时,搜集了许多近现代文化名人、名家的人生细节,本书即涉及这些人求学、从师、婚恋、成名,以及个性和社会交往的方方面面,读毕,在感慨万端,或莞尔一笑之际,令人发现这些人物鲜为人知的另一面。


作者简介

  杭州人,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曾任教于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点学术带头人,教授。1976年开始发表作品。200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文学评论集《守耕与漫思》,文学史专著《20世纪中国文学人性史论》,史学专著《中国知识分子的选择与探索》,历史随笔集《历史皱褶里的真相》。


精彩书评

  史料详实,追求史实,还原场境,言之有据。作者面对史实的胆识、勇气、良知、历史责任感,以及敏锐的学术眼光,令人十分感佩。

  ——北京大学教授 钱理群


精彩书摘

  陈公博捧戏子

  1928年蒋冯阎中原大战,背后更深刻的政治因素乃是汪蒋对峙,扳手腕较劲。汪精卫派、改组派、西山派政客齐集北方,在北平召开国民党中央扩大会议,反对蒋介石单独召开国民党第三次代表大会。稍后,济南兵败,陇海溃退,张学良得了蒋介石500万现款、1000万公债,通电拥蒋,带兵入关,占据平津,冯玉祥、阎锡山溃败,汪派、改组派、西山派政客只得随阎锡山入晋,蹲伏太原。

  这帮政客们呆惯了京津沪宁汉穗等大码头,山西实为蛮荒之地,太原差不多也就是一座古庙,毫无现代气息。晋省火车居然还男女分厢,影院戏院也搞这种古老的划分,而且流行白面(鸦片),穷至行伍士兵,深到家庭妇女,均好此物,有的级别竟已晋升海洛因。时日一久,十分无聊,无处消遣,只得去看当地的髦儿戏。粤籍南海人陈公博(1892~1946),应太原党部之邀,也看了一回。

  第二天,陈公博碰着昨夜戏院提前退席的陈树人,随口一问:“昨晚为啥那样早便走了?”

  陈树人顺口应道:“委实没有看头,我们走后还有好戏吗?”

  陈公博调皮开玩笑:“怎么没有?你走后,演珠帘寨,那个扮二王娘的,真是艳夺天仙。”其实,太原髦儿戏仅北平伶界四五等角色水平,扮二王娘的又照例是戏班次等角色,哪会有什么艳角佳丽?陈公博纯粹在逗他。

  陈树人却好奇起来:“这样,你今夜还去吗?”

  “怎么不去?我今夜打算去捧她。”陈公博继续演戏。

  “怎么个捧法呢?”

  “喏,我已包了六个厢房和池子前六排的位子,并定了四对花篮。”当时,太原戏院的池座不让包的,且九月凉秋,塞外草衰,哪有什么花?陈公博不过随口荡荡,编编谎闹闹趣。

  陈公博说完就忘了,当日陪汪精卫乘火车前往娘子关办差。等他再回太原,事情已经闹大。原来,陈树人通知中央党部各职员,说是陈公博要捧戏子,必可一观。于是,中央党部此晚空营而出。无奈当晚戏院并无“好戏”——既没看见鲜艳染目的花篮,也没看见多情捧角的陈公子。

  陈公博是年36岁,留美出身、党国要员、国府高官,高高在上的人物,从来不玩捧戏子之类不上档次的白相事。然而好事不出门,丑事传千里,一周后,已是满城风雨。汪精卫老婆陈璧君一到太原,马上获闻。这陈璧君也是专好搜小报告、专听耳边神的角色,得此新闻哪肯放过?缠着陈公博要去看那戏子,陈公博只得出十二元山西票,订了两间厢房请陈璧君看戏,自己不敢陪场,怕再闹出什么新闻。陈璧君看前掷话:

  好,这也使得。我看她漂亮不漂亮。如果漂亮,传传谣言倒还值得,倘若不漂亮,那倒太冤枉了。

  当晚,陈璧君看戏回来,进了旅馆,从陈公博房前经过,拍拍房门:

  公博,你真冤枉了。那个戏子太不漂亮了,手臂全是黑的,黑得像起了鱼麟。

  出于好奇,另一国府大员覃振将这位郭艳霞小姐叫到山西大旅店看个究竟。这位戏子的手臂真是全黑,本就是下等角色,戏班里烧茶煮饭干粗活,上台演戏实为凑场客串。

  此时,太原某大学国文教授马小进,粤籍士子,兼任此次汪阎两派扩大会议秘书。此人喜作打油诗,一日无事,诗兴大发,随手涂鸦:

  国事真是丢他妈!近来心事乱如麻;从来不食山西醋,来看佳人郭艳霞。

  此诗一出,因有所本,声色皆具,通俗易诵,不胫而走。弄到后来,马冠陈戴,众传此诗乃陈公博所作,太原全城争相去看这位郭艳霞。郭小姐飞来红运,狠狠红了一段时日,点进不少票子。陈公博回忆录中:

  这段故事,陈树人先生始之,马小进先生终之,我担负虚名,而郭小姐得了实惠。[1]

  另一位中共“一大”代表、著名大汉奸周佛海(1897~1948),也是上海会乐里长三堂子常客。小报登过其一则艳事:一次,名妓“真素心”缠住周佛海写联,周的字很差,文才却很好,挥笔立就:“妹妹真如味之素,哥哥就是你的心。”这幅嵌字艳联就这么张挂妓院中堂,传为笑谈。

  树高易招风,名高易染色。一不当心就会闹出传闻,接着风播谣传,两三个拐弯后,不知道会拧成啥样色。出名确实也有出名的烦恼,名人也真有名人的麻烦呢。

  [1] 陈公博:《苦笑录》,东方出版社(北京)2004年版,第159~161页。

  ……


好的,为您创作一本名为《时间的航标:重塑古老文明的碎片》的图书简介,内容将详尽且力求自然流畅。 --- 时间的航标:重塑古老文明的碎片 导言:在遗忘的边缘回望 人类文明的长河,浩瀚而湍急,无数的王朝兴衰、思想碰撞、艺术杰作,如同被时间之浪卷走的沙砾,散落于广袤的历史版图之上。我们所熟知的宏大叙事,往往只是一张被精心修剪过的挂毯,其精微的脉络、被忽视的底色,以及那些构成文明基石的“微小”个体经验,往往湮没在光芒万丈的中心叙事之下。 《时间的航标:重塑古老文明的碎片》正是一次深入这些“隐秘角落”的探险。它拒绝满足于史书的定论,转而将目光投向那些在主流叙事中几近失声的角落——那些刻在陶片上的潦草记录、被泥土掩埋的工匠工具、用于日常贸易的度量衡,甚至是不同阶层人群的私人信函与口头传说。本书的核心关切在于:如何通过这些“非主流”的、散落的、易逝的碎片,重建一个更为立体、更具人性的古代世界? 第一部分:无声的文本:物质遗存中的日常回响 历史不只存在于帝王将相的敕令和史官的笔下,它更深藏于日常生活的肌理之中。本书的第一部分聚焦于物质文化如何成为解读古代社会的“无声文本”。 一、陶器上的生活密码: 叙事将从冶金术与陶艺的演进开始。我们不谈青铜器的军事用途,而是深入研究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陶土成分分析,揭示贸易路线的真实走向。例如,某一特定产地的黏土被用来制作的特定形状的储水罐,如何揭示了当地气候变迁与水资源分配的紧张关系。厨房用具的形制变化,比宫廷法令更能直观地反映出家庭结构和烹饪技术的演变。 二、度量衡的社会学: 长度、重量和容量的精确标准,是社会组织复杂性的体现。本书将追踪从古埃及的“肘”到美索不达米亚的“舍客勒”单位的演变过程,重点分析这些标准的颁布与执行,是如何在不同阶级之间造成经济上的不平等。一个磨损严重的砝码,可能比一块纪念碑更能说明统治者对市场控制的力度。 三、看不见的工人: 建筑奇迹的背后是无数默默无闻的劳动者。我们将通过对建筑工地的遗址研究——残留的脚手架痕迹、工人休息区的发掘、以及他们留下的简单的工具磨损模式——来重建古老的工程组织模式。这些“蓝领”的技能树如何点亮了古代文明的辉煌?他们是否拥有自己的行会或内部交流系统? 第二部分:边缘的声音:被主流遗忘的叙事线索 古代社会绝非铁板一块,不同群体拥有截然不同的认知世界。《时间的航标》致力于挖掘那些被主流历史记录刻意或无意忽略的声音。 一、神话的世俗化解读: 许多宗教和神话的经典文本,往往被视为纯粹的信仰载体。然而,本书采取人类学视角,将神祇的形象、祭祀仪式的细节,视为反映古代社会权力结构和心理需求的“象征剧”。例如,某个特定季节性农业神祇的衰落,可能直接与当地主要作物产量的结构性变化相关联,而非简单的信仰转移。 二、贸易网络的“非官方”记录: 官方商队路线图固然重要,但那些穿梭于沙漠、海洋边缘的走私者、小贩和季节性牧民留下的口头路线、私人账簿(哪怕仅存于残破的莎草纸上),揭示了经济活动真正的活力与风险。这些“黑市”或“灰色市场”的交易细节,为我们理解古代资源的流动性和社会阶层的流动性提供了关键视角。 三、个人书写与情感世界的重构: 在那些罕见的、非官方的个人信件中——可能是士兵写给妻子的家书,也可能是学徒对师傅的抱怨——我们得以窥见古代人的情感光谱。他们如何处理死亡、思念、嫉妒和希望?这些细腻的情感碎片,有效地将历史人物从冰冷的“符号”还原为有血有肉的个体。 第三部分:空间中的时间:地理与记忆的交织 文明的发展与特定地理环境密不可分。本书的第三部分探讨了“地方性知识”如何塑造历史的走向,以及历史记忆是如何被“固化”在特定的地理空间中。 一、灌溉系统的“社会记忆”: 在干旱或半干旱地区,水利系统是文明的生命线。本书将细致分析不同时期修建的水渠、水坝的设计理念差异,并探讨水权分配的法律文件。这些文件不仅是工程记录,更是关于社区合作、冲突解决机制的社会学档案。哪种灌溉技术最终胜出,往往是社会组织能力竞争的结果。 二、城邦的微气候: 城市规划不再仅仅是美学或防御的考量。通过分析古代城市中不同阶层居住区的日照时间、通风条件和垃圾处理系统,我们可以推断出古代社会在环境公平性上的实践。贫民窟的卫生条件与贵族区的优越环境之间的对比,是理解社会等级固化的最直观窗口。 三、纪念碑语境的变迁: 一座雕像或一座庙宇的意义并非永恒不变。本书将追踪特定地标在不同历史阶段被增建、改建、甚至故意损毁的过程,分析每一次修改背后的政治或意识形态诉求。历史的“重写”并非只发生在纸面上,它更频繁地发生在我们对物理空间的解读之上。 结语:历史的拓扑学 《时间的航标》旨在邀请读者参与一场细致的“历史拓扑学”重建工作。它不再满足于接受那些被巨大时间压力压扁的二维地图,而是试图恢复那些被压缩掉的、充满张力的细节维度。通过对物质证据、边缘叙事和空间语境的综合考察,我们发现,古代文明的宏大叙事,恰恰是由无数个微不足道、看似无关紧要的碎片支撑起来的。 这本书是对所有“失踪的历史”的致敬,它证明了:真正能让我们与古人对话的,往往不是他们的宣言,而是他们不经意间遗留下的,那些关于生活、劳动和情感的微光。 它们如同灯塔上的细小裂纹,却能折射出整个时代的光芒。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用“旁征博引、行云流水”来形容可能最为贴切。它拥有学术作品的严谨底色,却以一种近乎散文诗般的流畅度呈现出来,使得阅读体验极为舒适。作者在语言的运用上极具表现力,时而幽默风趣,时而沉郁顿挫,这种情绪上的跌宕起伏,完美地契合了历史的复杂性。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引用原始材料时所展现出的“克制”,他很少直接将大段的古籍原文砸给读者,而是通过自己的语言对其进行精准的提炼和消化,确保信息传递的效率,同时又保留了历史的“原味”。这种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让我在阅读时几乎感受不到阅读的“阻力”,只觉得思绪被带着向前奔跑。

评分

作为一名业余的历史爱好者,我常常苦于那些过于艰涩或过于浅薄的历史读物。这本书恰好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平衡点。它给予了那些对历史深层结构感兴趣的读者足够的深度和挑战性,但同时,它的叙事入口又是如此的亲和与诱人。它没有预设读者必须具备多少专业知识,而是通过层层递进的细节引导,自然而然地将读者拉入到历史情境中。每一次翻阅,我都能从中发现新的光亮点,比如一个前次阅读时忽略掉的脚注,或者一个在上下文重读后才显现出深意的转折。它不是那种读完就束之高阁的书籍,更像是一个可以反复“打捞”和“品味”的宝藏,每次重温都有新的收获,其价值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

评分

我一直对历史的“大叙事”抱有一种审视的态度,总觉得那些宏大的框架下往往掩盖了无数鲜活的个体命运。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地方,就在于它成功地将焦点聚焦于那些被主流史学所遗漏的“边角料”上。它不像教科书那样给你一个既定的结论,而是像一个技艺精湛的侦探,带领读者去搜集那些散落在角落里的蛛丝马迹,然后共同拼凑出一个更立体、更接近真相的图像。阅读过程就像是在进行一场高智商的解谜游戏,作者的逻辑链条构建得极其严密,每一步的推导都建立在扎实的考据之上,但又避免了生硬的学术说教。读完后,我对很多过去习以为常的历史事件产生了全新的理解,这种“知识的颠覆感”带来的阅读快感,是其他读物难以给予的。

评分

坦白说,一开始我对这种侧重“细节挖掘”的写作手法有些担忧,生怕它会流于琐碎和冗余,变成一本堆砌史料的“工具书”。然而,作者的功力体现在他能将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物品、信件片段或者日常习惯,赋予深刻的时代内涵。他展现了一种将微观事物放大、并与之产生共鸣的能力。阅读过程中,我经常会停下来,盯着某个特定的描述想很久——比如一个特定时期人们对某种器物的称呼变化,或者某个仪式中手势的微妙差异。这些细节并非孤立存在,而是被巧妙地嵌入到宏大的时代背景之中,它们不再是单纯的记录,而是成为理解那个时代精神风貌的钥匙。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层次感和趣味性。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太引人注目了,封面那种做旧的质感,配上那种古老的油墨味道,初拿到手的时候,我差点以为自己淘到了一本真正的年代久远的孤本。内页的字体选择和排版布局,也充满了匠心,读起来丝毫不费力,反而有一种沉浸式的体验,仿佛真的被带回了某个特定的历史场景之中。作者在叙事节奏的把控上达到了一个极高的水准,他似乎深谙如何在一连串看似零散的细节中,编织出一条清晰而有力的主线,让人忍不住一页接一页地翻下去,完全停不下来。尤其是那些对于特定时期社会风貌的细致描摹,那种生活气息扑面而来,让我这个后世的读者仿佛能真切地闻到那个时代的尘土和烟火气。这种对“氛围感”的极致追求,是许多历史普及读物常常忽略却至关重要的部分。

评分

活动时买的,叠券,很划算,书买回后慢慢看,就是喜欢看这种书

评分

活动时买的,叠券,很划算,书买回后慢慢看,就是喜欢看这种书

评分

挺好的

评分

挺好的

评分

挺好的

评分

很不错的书,活动时买的京东正版,很划算。

评分

挺好的

评分

很不错的书,活动时买的京东正版,很划算。

评分

挺好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