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体验,自然有成长!会玩耍,才有希望!
&专注体验式教育30年,坚持不走寻常路!
&魔法师阿涌叔叔教你如何让孩子玩出成长,玩成才!
&继畅销80万册、掀起体验式教育狂潮的《让孩子从快乐到成功》后
&阿涌叔叔再出新作,
&对中国家庭教育的当头棒喝!揭秘众多才子的成长奇迹!
本书是阿涌叔叔(朱涌)30年体验式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的总结。阿涌叔叔的教育理念可以概括为一个关键词——体验。30年来,他致力于体验式教育的实践和研究,以“给孩子一个舞台,给孩子一点经历,给孩子一点麻烦,给孩子树立信心,给孩子一些责任,给孩子一个集体”为主导思想,开展各种各样的体验活动,挖掘儿童、少年的各项潜能,使他们获得受益终生的成长。一拨又一拨的孩子们从阿涌叔叔这里顺利走上成才之路,成为各行各业的佼佼者。
&阿涌叔叔,本名朱涌,体验式教育专家。著有体验式教育专著《成长》《让孩子从快乐
到成功》《孩子们在烦恼什么》《做好自己》等。
&1984年,阿涌叔叔创办了份由少年儿童独立运营的报纸——《苗苗通讯》(后
更名为“江海少年通讯”)。30余年来,他让8—12岁的孩子们独立运营报纸,体验独立创办训练营的快乐,让他们自己当考官选拔、招募小记者,招聘大学生辅导员,给老师、官员办讲座,出书,编辑制作视频新闻、担任小主播等等。孩子们在快乐中感受着成才滋味,也实现着阿涌叔叔的教育理想。
&阿涌叔叔30余年奉行的体验式教育以及由此取得的成果,使众多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难以突破的障碍和难题迎刃而解,他的众多经典教育方法和案例在家长和老师当中广为流传,成为争相仿效和借鉴的对象。
上篇 最美的教育是无痕
& 做有办法的父母
& 尊重孩子的选择
& 会玩的孩子更有希望
& 成长,总在不经意间(给机会,促成长)
& 关注细节,更要有让教育无痕的智慧
& 会不会爱孩子
& 特别的成人礼
& 让孩子造就好爸妈
& 老爸老妈,我想做你们掌心的手机
& 向孩子道歉
& 停止拔苗助长吧!
& 矛盾,该如何化解
& 别对双胞胎“一视同仁”
& 让流行元素成为教育的载体
& 教育,就是一个坚持的过程
& 小小男子汉的烦恼
& 学得好,从习惯开始
&
& 培养有未来的孩子
& 爸爸妈妈不快乐
& 残酷的“选择”
& 孩子,我要你坚持
& 放手,也要关注
& 巧给压力,催生“奇迹”
& 表演对少儿的意义
& 慈善,是爱的功课
& 变身“发言人”
& 记者的责任
......
上篇 最美的教育是无痕
做有办法的父母
尊重孩子的选择
人生处处是选择,莎士比亚的剧作中哈姆雷特的一句“To be or not to be”(生存还是毁灭),就成了难以抉择的世纪之问。对于孩子来说,他们暂且不需要考虑如此严肃的问题,但我仍然坚持,从幼时起,就需要培养孩子选择的能力。
1.尊重孩子的选择
孩子已经有了思考的能力,他们也有自己的想法和选择,但现在普遍的情况却是父母在为孩子做选择。就拿大家都关注的课外学习来说,现在在路上随便问一个孩子除了学校课程以外有没有别的课程,十有八九是有的,有些孩子课程已经满到一点休息时间都没有了,小学阶段就这么忙碌,甚至堪比成年人的工作量,实在令人心疼不已。在这个本该爱玩爱笑,释放天性的年纪,这真的是孩子自己的选择吗?
答案自然是不言而喻,也令人唏嘘。父母为孩子做的这些看似为了他们好的选择,真的对孩子好吗?
江海少年通讯社的报考十分不容易,必须连过三关,才能成为小记者,且一年只有一次机会。有一个孩子在四年级的时候报考通讯社,当时她已经被录取了,但等到通讯社正式开始那一周,却不见她的踪影。后来她辗转报了我们的表达训练,却似乎总带着一种疏离感,活动也都不参加,每次都像完成任务那样匆忙。她的妈妈一开始也并不支持,直到参加了“阿涌叔叔亲子变身大行动”之后,母女俩才对我的体验式教育有了改观,孩子越来越愿意参加活动,成为活跃在表达训练的积极分子。
于是下一年的通讯社小记者招考,自然而然想起她,孩子也向我表示她十分想参加,但临到报考前又出了岔子——由于和妈妈闹别扭,孩子不愿意来报名了!经过了解,我才知道,孩子周日是有补习班的,妈妈希望她补文化课。而更让我震惊的是,去年就是孩子的母亲瞒着孩子,谎称孩子没被通讯社录取,以此断了她想成为江海少年通讯社小记者的念头。
为这事,孩子心里一直有个疙瘩,她对妈妈是有怨气的,甚至在一次文章中提到“这件事就像我心里的一块疤,每次揭开,都疼得我想哭” 。因为这一次招考,旧事重提,孩子和妈妈再一次陷入了矛盾。
究其原因,都是父母擅自为孩子做选择而不尊重孩子意愿导致的。强扭的瓜不甜,无论什么课程,只有孩子有兴趣学,才能学得进去,才能学好。不要总觉得孩子年纪小,他们也可以有自己的选择,更应该有自己的选择。爸爸妈妈在为孩子做选择的时候,说得最多的恐怕就是:“别人都在学,你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其实别人在尝试的,未必就是值得借鉴的;大家都热衷的,也未必是最好的。每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成长轨迹,所以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2.培养孩子选择的能力
孩子需要学会选择,但他们的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那么该如何培养孩子的选择能力呢?
我曾设计过一个经典的体验式教育活动“选择”,即通过创设特定的环境,让孩子们做出选择。孩子们第一次如此郑重地面对选择,意识到选择的重要性。不少孩子在活动过后,表示收获满满。有的懂得了珍惜眼前,有的明白了什么是对自己最重要的,有的知道了如何取舍……然而生活中有太多安逸和庇护,很多孩子在温室里欣然享受着父母赠予他们的一切,不需要费神去思考,不会选择,也不懂珍惜。
孩子总有一天要离开象牙塔,闯出自己的一片天,与其等到那时候让他们茫然无措地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不如现在就教会他们选择,让他们可以独立自信地走在成长的道路上,无所畏惧。
3.帮助孩子做出正确的选择
孩子毕竟还不够成熟,面对纷繁的大千世界,很容易迷失方向;面对诱惑,也容易受到影响,很多时候也没办法区分好坏和利弊,无法正确选择适合自己的到底是什么,这时候就需要家长以成年人的视角给出指点。
比如在兴趣班的问题上,也许是为了让孩子多一门技艺傍身,又或许仅仅是随大溜,很多父母花了大价钱送孩子去学书法、学绘画、学舞蹈、学钢琴……且不论学费昂贵,父母定期的接送也着实辛苦。如果是孩子真正感兴趣的,那么所有的付出都值得,但如果只是为了考级,如果只是为了证书,如果只是为了拿奖,那这样的兴趣爱好就缺少了意义。一旦级数考满,一旦上了初高中,学业变得繁重,再没多余的时间去继续这些兴趣爱好,那么是不是一切都要归零了呢?
《轩言轩语的世界》的作者、小诗人李轩之所以能在小小年纪就出版属于自己的诗集,除了她自身对诗歌的热爱以及努力,还离不开她父母无条件的支持。在别人眼里不务正业,甚至没有前途的兴趣爱好,李轩的父母却十分支持,他们不仅从实际行动上帮助女儿了解更多诗歌知识,还一直是孩子的精神支柱,鼓励她坚持自己的梦想。有这样的父母,何其幸运!
……
我最欣赏这本书的一点是它的“实战性”和“去精英化”。很多教育理论听起来很美,但真正应用到充满油盐酱醋的日常生活中就变得难以操作,要么需要耗费大量金钱,要么需要父母具备超乎常人的耐心。但阿涌叔叔的理念,很多都是基于最朴素的家庭场景。比如,他建议把“做饭”变成一堂综合数学课,让孩子计算配料比例、时间管理。我家孩子以前最讨厌进厨房,觉得那是浪费时间,现在他成了我的“小帮厨”,特别热衷于精确称量和时间掌控,这些都是他在书本上很难直接学到的“应用数学”。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这本书强调的“奇迹”并非指培养出什么天才,而是指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独有的潜能。它提供的是一套思维框架,而不是一套固定模具。即便你的孩子不是那种外向活泼的“体验型”学习者,书里也有对应的调整和引导方法,确保教育的个体化。
评分这套书,说实话,我一开始是冲着封面上那句“教育界魔法师”才买的。我孩子现在正处于对世界充满好奇的阶段,传统的填鸭式教育真的让他越来越抵触,每次做作业都像一场战争。我盼着能找到一些真正能点燃他学习热情的法子。读完第一部分,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原来教育可以这么“玩”。书里提到的很多活动,看似简单,比如用积木搭建“情绪城堡”,或者设计一个家庭版的“资源分配游戏”,但背后蕴含的教育理念非常扎实。它不是那种空洞的说教,而是真正手把手地教你怎么把日常生活的碎片变成学习的机会。特别是关于如何引导孩子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章节,让我茅塞顿开。我尝试着在周末,不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提出一个开放性的问题,然后观察他是如何一步步构建自己的解决方案的,那种成就感,比我直接告诉他答案要强烈百倍。这本书真正让我体会到,教育的核心不在于灌输知识,而在于点燃内在的驱动力,让孩子爱上探索本身。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其实对我个人成长也是一种强烈的冲击。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个比较开明的家长,但在面对孩子的某些固执己见时,我还是会不自觉地回到老一套的权威模式。书里有一个章节专门讨论了“冲突中的赋权”,讲的是如何在维护规则和尊重孩子感受之间找到平衡点。它举了一个例子,关于孩子不愿意收拾玩具的场景,它提供的解决方案不是惩罚,而是让孩子参与制定“收拾的契约”。我照着做了,一开始孩子还抱着试探的心态,但当他发现自己制定的规则,父母也会遵守时,他的态度发生了惊人的转变。他不再觉得那是父母强加的负担,而成了自己需要履行的承诺。这种从“被动服从”到“主动负责”的转变,让我深刻反思了自己过去在家庭关系中的权力分配问题。这套书不仅是教育孩子的指南,更是一本关于如何建立健康、平等、互信的亲子关系的教科书,对成人自身的反思价值极高。
评分说句心里话,市面上的教育类书籍,很多都是“看了一堆理论,忘了怎么行动”。但这一套书给我的感觉完全不同,它更像是一本可以随时翻阅的工具箱。尤其当孩子在学习或社交上遇到瓶颈时,我不会慌乱地去网上搜索碎片化的建议,而是会回到书中寻找对应的“体验场景”进行重构。比如,当孩子对某个历史事件感到抽象难懂时,书中关于“角色扮演式情景模拟”的章节立刻提醒了我,可以让他和他的朋友们一起设计一个古代市集的场景,并让他们扮演不同的阶层人物去体验当时的经济压力。这种将知识“具象化”的能力,是这本书最核心的竞争力。它教会我们如何利用“玩”这个孩子最天然的媒介,去撬动深层的认知结构,让知识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鲜活的生命体验。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不再是单纯地“应付”孩子的教育,而是真正开始享受“共同成长”的过程了。
评分说实话,我以前总觉得那些强调“体验式”的教育方法,可能更适合年龄更小的孩子,对我们家已经上小学的孩子来说,会不会有点幼稚。可当我深入阅读后,发现这套书的精妙之处就在于它对不同年龄段的适应性和深度挖掘。它不像市面上很多育儿书那样,只是罗列一堆活动清单,而是非常深入地剖析了不同“体验”背后的心理学原理和认知发展规律。比如,书中有一段详细阐述了“失败的价值”,它不是简单地安慰孩子没关系,而是提供了一整套结构化的流程,教孩子如何“解剖”一次失败,从中提取教训并转化为下一次成功的垫脚石。我记得有一次孩子在学校一个团队项目中表现不佳,回来时情绪非常低落,我按照书里的思路,和他一起回顾了整个过程,让他自己画出“决策树”,标记出哪个环节出现了偏差。结果他自己找到了症结所在,第二天去学校时整个人都变了,那种主动承担责任和自我修正的能力,真是比我唠叨一万句都有用。这套书,更像是一本“教练手册”,教父母如何从管理者转变为引导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