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学视野下的先秦名辩学研究 [Study of Pre-qin Doctrines of Names and Disputations From the View-point of Semiotics]

符号学视野下的先秦名辩学研究 [Study of Pre-qin Doctrines of Names and Disputations From the View-point of Semiotic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道德,曾祥云 著
图书标签:
  • 符号学
  • 先秦哲学
  • 名辩学
  • 语言哲学
  • 语义学
  • 中国哲学史
  • 思想史
  • 学术史
  • 文化研究
  • 文本分析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165745
版次:1
商品编码:12057065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Study of Pre-qin Doctrines of Names and Disputations From the View-point of Semiotics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2-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广大的哲学理论工作者,高校师生
  《符号学视野下的先秦名辩学研究》采用了一个新的范式——符号学,来对先秦名辩学进行专题研究。在作者看来,传统形式逻辑的主要内容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大部分。“概念”用索绪尔的话来说是符号的“所指”,在传统形式逻辑中根本没有考虑符号的“能指”,而先秦名辩学中“名”恰恰是能指和所指的结合体,是语言符号。“判断”和“推理”主要研究推理形式的有效性,属于语形学的研究内容,遗憾的是先秦名辩学中根本没有涉及推理有效的问题,也就是说根本没有语形学的内容。名辩学中所讨论的推理都是语用推理,而西方传统形式逻辑中又根本没有研究语用推理方面的问题。与此相反,符号和语用推理在符号学中都给予了充分的研究。所以,符号学是深化先秦名辩学研究的更优范式。

内容简介

  《符号学视野下的先秦名辩学研究》属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符号学视野下的先秦名辩学研究”(批准号:06BZX048)的最终成果。全书共十章,可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第一章),主要讨论了以西方传统形式逻辑为范式研究我国先秦名辩学的得与失。第二部分(第二章),介绍了符号学这门新兴学科,使人们对符号学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了解,作为用符号学这种范式研究我国先秦名辩学的背景知识。第三部分(第三至六章),用符号学范式研究了我国先秦时期的名学。第四部分(第七至十章),用符号学范式研究了我国先秦时期的辩学。以往研究先秦名辩学的著作多以人物为线索,而《符号学视野下的先秦名辩学研究》则以问题为线索,使得问题的讨论更集中、更清晰、更有条理性。

作者简介

  陈道德,湖北大学哲学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大学学报》常务副主编,享受湖北省人民政府专项津贴专家。曾获省部级社科优秀成果奖4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出版专著5部,在《哲学研究》、《道德与文明》、《江汉论坛》、《湖北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等刊物转载、摘编。
  
  曾祥云,南京政治学院上海校区哲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哲学博土学位,享受军队专业技术一类岗位津贴。著有《中国近代比较逻辑思想研究》、《中国名学——从符号学的观点看》等3部专著,在《欧洲符号学杂志》(法)、《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哲学与文化》(中国台湾)等海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120余篇。

精彩书评

  NULL

目录


导论 符号学是深化先秦名辩学研究的更优范式
第一章 符号和符号学
第一节 符号
第二节 符号学
第三节 语形学、语义学、语用学

第二章 名的实质、功能和分类
第一节 名的实质
第二节 名的功能与作用
第三节 名的分类

第三章 名实关系及其规范
第一节 孔子“正名”的意义
第二节 《邓析子》《尹文子》和《管子》的名实观
第三节 后期墨家的名实观
第四节 公孙龙“唯谓”的名实观
第五节 荀子论用名的原则

第四章 命名理论
第一节 《尹文子》的命名思想
第二节 公孙龙论兼名的构成
第三节 荀子的命名思想

第五章 名与名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 《尹文子》的“自离”说
第二节 后期墨家的“牛马非牛非马”论
第三节 公孙龙论名与名之间的关系

第六章 辩的对象、功用和分类
第一节 邓析论“辩”的功用与区分
第二节 后期墨家论“辩”的对象和作用
第三节 荀子论辩说的实质和种类
第四节 《吕氏春秋》论“辩”的目的和种类

第七章 辩的原则和要求
第一节 墨子论“辩”与“故”
第二节 后期墨家论“辩”的原则和要求
第三节 荀子论辩说的原则和要求
第四节 韩非论辩言的标准和要求

第八章 辩的方法与谬误
第一节 邓析的“言之术”
第二节 后期墨家论“辩”的方法与谬误
第三节 韩非的“辩说之难”

第九章 先秦辩学余论
第一节 先秦辩学之余风
第二节 先秦辩学与古印度、古希腊辩学之比较
第三节 先秦辩学与西方逻辑之差异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符号学视野下的先秦名辩学研究》:
  三、公孙龙:“物莫非指”公孙龙的《指物论》是阐述名与事物之间指称关系的专论,明确肯定了名对于事物的指称功能,并提出了“物莫非指”即事物都可用名加以指称的主张。
  在先秦诸子书中,《公孙龙子》素称难读,而《指物论》又被推为《公孙龙子》中最难读的一篇。也正因为此,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于公孙龙《指物论》的争议颇多,分歧较大。我们认为,要正确解读(《指物论》,并准确把握其精神实质,必须打破一些传统的认识和主张。
  第一,《指物论》并非对辩体。有研究者认为,《指物论》之所以难读,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它是对辩体。这正如庞朴先生在其《公孙龙子研究》一书中所指出,它“有两个特殊的难点:一个是,它也是对辩体,却未用‘日’字标明双方的界限;文中客难主答,一气呵成,稍不留心,难免张冠李戴。另一个是,它的论辩过程一波三折,层出不穷,在这个意义上肯定了的东西,到另一个意义上又把它否定,为的是最后再把它肯定,愈转愈深,如走龙蛇,偶一疏忽,便觉不知所云”。总之,在我国学术界,《指物论》之为客难主答式对辩体,似已成定论。然而,显而易见的是,《指物论》与公孙龙以对辩体写成的其他诸篇如《坚白论》、《白马论》和《通变论》,不仅写作风格迥异,有着十分明显的差别,而且从《指物论》的思想内容来看,按照对辩体论者所划定的主、客界限,客难与主答之间并不形成观点上的对立、冲突。因此,从文体上看,《指物论》并非传统所认为的对辩体①。
  第二,《指物论》为公孙龙反驳后期墨家的指物观而作。学术界有关《指物论》中“指”的释义,可谓五花八门,无奇不有,如“是非”、“指点”、“指出”、“方向”、“意义”、“宗旨”、“意识”、“思维”、“要素”、“物德”、“观念”、“大拇指”、“指号”等,这些对“指”的解释,多是基于某些研究者个人的主观揣度而生,掺杂了相当程度的猜测成分,它们能否代表公孙龙“指”的本意,是令人怀疑的。近几十年来,解“指”为“概念”、“属性”、“指号”,已成为学术界的主要意见。可是,这类解释,除了使公孙龙《指物论》的重要命题“指非指”,沦为“概念不是概念”、“属性不是属性”、“指号不是指号”之类的诡辩,似乎别无所获,《指物论》全篇仍终不可解。而如果我们将《指物论》与《墨经》的指物观加以比较,就不难发现,公孙龙作《指物论》,实是针对墨家指物观的。
  ……

前言/序言

  陈道德教授将他和曾祥云教授合著的(《符号学视野下的先秦名辩学研究》书稿放在我的面前,我感到很欣慰。名辩学自清末以来有多学者研究,1978年以后,更是新作不断,然而就大的方面说,不外乎两种观点:一种是说中国古代的名辩学就是中国古代的逻辑学;另一种认为名辩学不能完全比附西方的逻辑学,它有其自身的特点。这两种观点似乎有区别,甚至有些对立,但也有其共同点,即都以西方的传统逻辑学为基本模式来进行对比研究,找出西方逻辑学与名辩学的相同或相异之处。也就是说,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范式”或“模式”,即西方的传统逻辑学。两位作者正是抓住这一“范式”问题进行了新的探索,考虑能否用新的范式进行研究?他们找到了西方20世纪新兴的学科“符号学”,认为从符号学的角度分析一些我国古代经典的名辩学篇章著作,往往会有更恰当、更有说服力的解释。由于中国学者,特别是中国的逻辑学家对新兴的符号学不一定熟悉,所以,他们在导论和第一章中对符号学的内容首先做了一些简单的介绍。他们从符号学的角度出发,指出中国古代的“名,辞,说,辩”并不完全与西方逻辑学的“概念,判断,推理,论辩”相当,“名,辞,说,辩”中有超出西方逻辑学的“概念,判断,推理,论辩”所叙内容。例如,“名”,如用西方的“概念”相比附,就有许多丰富的内容被消除,对此,两位作者在本书第二、三、四、五章中有较详细的论述。关于“辩”也是如此,他们在本书第六、七、八、九章中有详细论述。“辩”,包括论辩与反驳,在西方逻辑发展史上,曾经占有重要地位。亚里士多德曾经给予相当的重视,(特别在《工具论》的“论题篇”,“辩谬篇”中,以及“诗学”和“修辞学”中)。这一传统直到中世纪的修辞学和辩论术都有所继承与发展。到现代数理逻辑,由于更强调人工语言,形式化与系统化,逐渐将论辩问题完全划出逻辑学的范围。从20世纪后半叶起,在“非形式逻辑”的名义下,才逐渐恢复对论辩与反驳的研究。而我国古代从来都重视论辩与反驳问题,读孟子,墨子,荀子和《战国策》、《韩非子》、《吕氏春秋》以及王充的《论衡》等,都可以体会到其强势的论证能力与犀利的反驳能力。而名家与墨家所创立的名辩学,则是对于先秦的论辩术,对那些论证与反驳的实例,做了理论上的概括与提炼。这是我国古代名辩学的极为丰富的资源。但仅仅从古代已有的阐述或西方传统逻辑的角度去论述这些问题,往往是不够的,而需要从现代符号学的角度给予新的挖掘。例如,公孙龙的((指物论》与《白马论》,不从现代符号学的角度探索,只能斥之为诡辩。如公孙龙“指非指”的论题,作任何代入,都会出现“概念不是概念”、“人不是人”的悖论,而从现代符号学的观点看,能指与所指是一个符号的“指”(denotation or reference)不能分离的两面,但“能指”自身并非“所指”,如“牛”这个声音本身不是一头实在的牛;“白马非马”这个命题用符号学理论解释,就是“白马”这个符号,有别于“马”这个符号,如果你要买一匹马,别人牵任何颜色的马来都可以考虑,而如果你说要买一匹“白马”,则别人牵来黄马,黑马都不行,只有牵来白马才可予以考虑。这些显然超出了逻辑学的范围。所以,我认为,两位作者提出从符号学视野研究先秦名辩学,是有理论根据与事实根据的。
  有人认为,符号学范式与逻辑学范式是对立的,提出用符号学范式研究名辩学就意谓着完全否定了逻辑学范式。我认为这是一种误解。
符号学视野下的先秦名辩学研究 图书简介 本书旨在从符号学的独特视角,深入探究先秦时期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名辩学。名辩学,作为一种关于“名”(概念、名称)与“实”(事物、实在)之间关系的哲学思辨,其核心在于厘清语言指称的精确性、概念的界定以及逻辑推理的有效性。本书突破了传统对名辩学的语用或逻辑学研究范式,引入符号学理论,将名辩学置于更广阔的符号系统内部进行考察,以期揭示其在语言符号、意义生产、认知模式以及社会文化传播层面的深层运作机制。 第一部分:名辩学思想的符号学溯源 先秦诸子百家,尤其是墨家、名家和部分道家思想,都触及了名与实的问题。本书将首先梳理这些经典思想的符号学意涵。 墨家的“名实说”与符号的指称性: 墨家的“名实一致”是名辩学的早期重要论断。从符号学角度看,墨家的“名”可以理解为符号的“能指”(signifier),而“实”则是符号的“所指”(signified)。墨家强调名与实的严格对应,这正是对语言符号指称性(referentiality)的极度重视。本书将分析墨家如何通过“同”、“异”、“正”、“伪”等概念,试图建立一套清晰的符号指派规则,以确保语言的有效沟通和知识的可靠传递。我们将探讨墨家在实践中,如何通过“约举”、“譬喻”等方式来确立和辨析名实关系,这实际上是在构建和维护一个相对稳定和一致的符号指派系统。 名家的“白马非马”等辩论的符号任意性与约定性: 名家以其精巧的辩论而闻名,其中“白马非马”等命题直接挑战了人们对名称和事物的直观理解。从符号学角度,这些辩论揭示了符号的任意性(arbitrariness)与约定性(conventionality)的复杂性。符号(名)与其所指(实)之间的联系并非天然牢固,而是社会约定俗成的结果。本书将深入剖析名家如何通过对语言符号的结构进行解构和重构,来展示名称的灵活性以及不同语境下可能产生的意义偏移。例如,我们可以从符号的“组合性”(compositionality)和“类比性”(analogy)等角度,来理解名家如何通过改变符号的组合方式或引入新的类比关系,来制造和揭示意义的模糊性或歧义性。 道家的“名可名,非常名”的符号流变性与消解: 老子《道德经》中关于“名”的论述,则指向了符号的流变性、不稳定性以及其最终的消解。本书将探讨老子对“名”的超越性理解,认为一旦“名”被固化,就可能遮蔽“常道”的本真。从符号学来看,这是一种对语言符号作为现实反映的局限性的深刻洞察。老子提倡“无名”,并非否定语言,而是提倡一种超越语言符号的认知方式,一种直接体悟“道”的流动态势。本书将分析“无名”在符号学上的意义,它可能象征着对符号系统的解放,是对固定符号指派的瓦解,是一种回归“纯粹能指”或“纯粹所指”的尝试,又或是对符号与实在之间裂痕的深刻体认。 第二部分:符号学理论视阈下的名辩学概念分析 本书将系统性地运用符号学中的核心概念,对名辩学中的关键范畴进行重塑和深化。 “名”的符号学解读:能指、所指与符号本体: 我们将把“名”视为一种语言符号,并运用索绪尔的能指(signifier)和所指(signified)理论来分析其结构。能指是声音或书写形式,所指是概念或意义。本书将探讨先秦名辩学如何围绕能指的稳定性(名称的确定)和所指的精确性(事物的界定)展开讨论。同时,我们将引入皮尔士的符号学三分模型(符号、对象、解释项),更精细地分析“名”在不同语境下产生的多重解释项(interpretant),以及这种多重解释项如何导致名辩上的争议。 “实”的符号学解读:实在、意义与语境: “实”不仅仅是物质实体,更是语言所试图把握的意义和指代对象。本书将从符号学语境(context)的角度审视“实”。同样的“名”,在不同的语境下可能指向不同的“实”,反之亦然。我们将分析先秦思想家如何通过各种方式(如分类、举例、定义)来限定“实”的范围,试图将其纳入可被语言捕捉的范畴。同时,我们将探讨“实”本身的不确定性、流动性,以及语言符号在试图捕捉“实”时所面临的内在挑战。 “辩”的符号学解读:符号操作、逻辑推理与意义生成: “辩”是名辩学研究的核心活动,即通过语言符号的推演来达成认知或说服目的。本书将把“辩”视为一种复杂的符号操作过程。这包括对符号的组合(语句的构建)、转换(逻辑推理)以及意义的生成与转换。我们将分析先秦辩士们所使用的各种辩论技巧,如类比、递进、反驳等,从符号学的角度理解这些技巧如何通过操纵符号系统来制造特定的意义效果。同时,我们也将考察辩论中存在的符号滥用、符号欺骗等现象,以及符号学如何帮助我们辨析这些问题。 “同”与“异”的符号学解读:符号等同、差异与分类: “同”与“异”是辨析名实关系的基础。本书将从符号学中关于符号等同(equivalence)、符号差异(difference)以及分类(categorization)的理论来解读“同”与“异”。“同”意味着符号之间的等同关系,而“异”则指符号之间的差异。名辩学的争论往往源于对“同”与“异”的界定不清。我们将分析先秦思想家如何构建他们的分类系统,以及这些系统如何影响他们对“同”与“异”的判断。 第三部分:符号学方法对先秦名辩学研究的贡献 本书最后将聚焦符号学方法论如何革新和深化对先秦名辩学的理解。 超越“形而上”与“形而下”的二元对立: 传统的名辩学研究,往往容易陷入对“名”是形而上还是形而下的争论。符号学提供了一个更具操作性的框架,将“名”视为人类认知和文化实践的载体,既有其认识论的维度,也有其社会性和实践性的维度,从而模糊了简单的形上形下的界限。 揭示名辩学在认知科学与语言哲学中的价值: 通过符号学视角,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先秦名辩学对于人类如何认识世界、如何建构意义、如何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等基本问题的探索。这些探索,即便在两千多年前,也已经触及了认知科学和语言哲学的核心议题,为我们理解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线索。 构建跨文化、跨学科的对话平台: 符号学作为一种普适性的理论工具,能够为先秦名辩学与当代符号学、语言学、逻辑学、心理学、认知科学乃至人工智能等领域建立对话的桥梁。本书将尝试展示,先秦名辩学中的思想火花,在符号学这一现代理论的“翻译”下,可以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并为解决当代语言和认知问题提供启示。 名辩学作为早期符号系统建构的范例: 本书将把先秦名辩学视为一种早期、粗糙但极具创造性的符号系统建构实践。它揭示了人类在尚未形成成熟的逻辑和语言理论之前,是如何通过对语言的敏锐观察和深刻反思,来努力确立语言的秩序和可靠性,以应对复杂世界的挑战。 通过以上三个部分的深入探讨,本书期望为学界提供一种全新的、具有理论深度和实践意义的研究范式,不仅能够加深对先秦名辩学本身的理解,更能展现其思想的普遍价值和跨时代的意义。本书并非简单地将符号学术语套用到先秦思想上,而是力求在对先秦名辩学原典的细致解读基础上,运用符号学理论来揭示其内在的结构、运作机制和思想内涵,从而实现真正的理论融合与创新。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厚重的纸张触感和古朴的书名设计,一下子就将人拉回到了那个充满思辨光辉的先秦时代。光是捧着它,就能感受到作者在选题上的深厚功力。我一直对先秦诸子的思想脉络,尤其是那些关于“名”与“实”的辩论深感兴趣,总觉得那是中国哲学思想源头活水的一部分,却苦于市面上的解读多偏向于纯粹的文本考据,缺乏一种宏观的、能够贯穿始终的理论框架来统摄。这本书光看标题,就让人心生期待——“符号学视野”这个切入点,无疑是极具创新性和穿透力的。它暗示着作者并非简单地梳理历史流派,而是试图用一套现代的、更具解释力的工具,去解构和重构那些看似晦涩的古代论辩。这种跨学科的尝试,对于希望从全新角度理解传统思想的人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将符号学的结构主义或生成理论,巧妙地嫁接到庄子对“齐物”的论述,或是公孙龙“白马非马”的悖论之中,用符号的生成、指代关系来阐释这些古代智者的深层意图,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概念的字面争执上。这种对思想工具箱的升级,才是阅读这类学术著作最令人兴奋的部分。

评分

初翻目录时,我立刻被其中对特定篇章的细致划分所吸引,这绝非泛泛而谈的概览,而是扎根于文本细节的深度挖掘。很多研究先秦名辩的著作,常常在论及墨家或名家时,容易陷入对“是”与“非”的二元对立分析,使得整个论述显得有些僵硬和程式化。然而,这本书似乎试图超越这种对立,转而探讨名辩背后的“语境生成”机制。我猜想,作者一定花了很多篇幅去解析那些关键的论辩场景——比如,是在何种礼乐崩坏的社会背景下,这些哲人开始对语言的效力产生根本性的怀疑?这种怀疑,又如何通过特定的符号操作(比如重新定义语汇、设置新的指涉对象)来试图重建秩序?如果作者真的能够有效地将符号学的“能指”与“所指”的断裂与重连过程,用来描摹先秦思想家的建构性劳动,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将远超一般的思想史梳理。它提供了一种动态的、过程性的理解视角,让我们看到这些古代的论辩家,其实是那个时代最敏锐的“语言工程师”,他们试图通过对符号系统的微调,来应对现实世界的巨大震荡。

评分

最后,作为一名深度爱好者,我对作者的结论部分抱有极高的期待。通常,这类开创性的跨学科研究,其最精彩的部分往往在于对现代意义的提炼和展望。这本书既然采用了符号学的框架,那么它必然要回答一个核心问题:先秦的名辩学,对我们今天在人工智能、大数据时代下面临的“语义危机”和“信息过载”有哪些启示?在今天,我们对符号的指涉关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不稳定,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界限日益模糊,这与两千多年前“名不副实”的困境,在本质上有着某种奇特的呼应。如果作者能在收尾处,能够自信地指出,两千年前对“名”的焦虑和探索,如何为我们处理当代的符号难题提供了某种哲学上的“元反思”路径,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就得以升华,它将从一本历史研究,升格为具有当代生命力的思想指南。这种将古老智慧与现代困境成功对接的能力,是衡量一部学术著作是否真正卓越的试金石。

评分

我个人对这类严肃的学术著作的阅读体验,往往取决于作者的行文风格是否能够有效降低阅读的“门槛”,同时又不牺牲其思想的密度。一些过于追求晦涩的理论术语堆砌,常常会让读者望而却步,变成只有少数圈内人才能读懂的“黑话”。但我从这本书的排版和章节过渡中,感受到了一种内在的逻辑张力,似乎作者很注意引导读者逐步进入他的分析框架。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将那些艰涩的符号学理论,转化为一种清晰的阐释语言,去描述如惠施、公孙龙这类思想家如何构建出他们那套精密的“游戏规则”。比如,他们如何通过对“共相”和“殊相”的反复操作,在语言的迷宫中开辟出新的行走路径?如果作者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这本书就不仅仅是供专业研究者参考的工具书,而能成为哲学入门者接触古代辩证思维的绝佳阶梯。清晰的脉络和严谨的论证,是决定一本学术著作能否产生广泛影响力的关键要素,希望作者在这方面做到了平衡。

评分

另一个让我感到好奇和期待的方面,是本书对“辩论”本身所蕴含的社会权力关系的探讨。名辩学在先秦时期,绝非纯粹的智力游戏,它与政治的参与资格、士人的社会地位息息相关。如果符号学视角能被有效运用,那么理论上,本书应该能够揭示出:古代的说辩家们,实际上是如何通过掌握和操纵特定的语言符号体系,来构建或颠覆既有的社会等级?例如,当一个学派试图用一套全新的“名”来命名旧有的“实”时,他们所对抗的,其实是既有权力结构对语言解释权的垄断。我希望看到,作者能够将符号学的分析工具,延伸到对这种“话语权”争夺的考察上,而不只是停留在对文本内部逻辑的剖析。如果能将思想史的梳理,提升到社会文化符号运作的层面,那么这本书的格局就打开了,它就不再是孤立地看待先秦诸子,而是将他们置于一个更广阔的、关于人类心智如何通过符号构建世界的历史场域之中去审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