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著名政治学者从中国政治传统看中共兴衰之道,
本书作者的政论文在微信上的阅读量达千万次
•• 本书作者潘维教授在思想界影响大,
其政论文和演讲稿引起过思想界和社会的热烈反响
•勇于直面问题,并立足现实,想办法解决问题
•为人民利益而呐喊,为党和国家的前途而忧思
•鲜明批判制度决定论、选举迷信等错误思想
•文风自成一家,接地气,气势磅礴,情理交融
中国凭什么取得巨大成就?但为什么人们又感觉危机四伏?为什么中华历代政府都强调对百姓的“责任”和“道义”?共产党搞革命需要人民,搞建设是否不再需要人民而只需要资本家和资本?为什么说“大家庭”观点是中华万世一系的社会核心价值观?为什么政府能办大事却管不了亿万家庭的小事?为什么说决定“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是民心?如何实现老百姓养小、送老、住房的公正?中国农村贫困的根源是什么?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谁?农地应该“流转集中”到谁手里?
本书纵论21世纪的世界大势,以贯通中西的视野聚焦中国真问题。书中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如何从中国悠久的“民本”政治传统中汲取精华,提高组织社会和群众的能力 ;分析了中共如何提高思想能力,对社会主义理论和话语推陈出新;探讨了当前国家治理的核心任务;讨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关于土地流转方向等关键问题。
书中提出,人类生产方式正面临第二次大转折,由此带来“生产资料所有权”的衰落与“知识产权”的崛起,“代议民主”的衰落和“群众民主”的崛起。书中鲜明批判了“制度决定论”,提出党和政府应强调问题意识和政策导向,抓主要矛盾,在办好经济建设的“大事”的同时,以社会主义的方式组织人民办好养小、送老、住房等民生“小事”。书中分析了科层系统的优劣,提出重建社区扁平组织,强化科层系统与扁平组织的沟通,乃是我国的“久安之道”。
潘维,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北京大学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方向为世界政治和中国政治。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攻读本科、硕士学位。1996年获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政治学博士学位。著有《比较政治学理论与方法》、《当代中华体制》、《法治与“民主迷信”》、《农民与市场》等。
这是一个颇具思想创造力和学术创新力的学人,其观点引起过思想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与热烈讨论。他的演讲稿《理想主义与大学》、《科学工作者的祖国》在网上曾广为传播,他为《大道之行》一书撰写的序言《信仰人民》在微信上的阅读量达千万次,并引发强烈共鸣和反响。
第一章 世界大势
论人类生产方式的第二次大转折
一、生产方式的第二次大转折
二、主导产业“更替”的含义
三、“生产资料所有权”的衰落和“知识产权”的崛起
四、国内“阶级斗争”的衰落和“世界政治”的崛起
五、“代议民主”的衰落和“群众民主”的崛起
六、“物质主义”的衰落和“精神主义”的崛起?
世界的治理危机
一、世界“文革”的十年大动荡
二、世界各国陷入治理困境的原因
三、应对世界范围治理危机的方略
国际关系的新世纪与外交政策
一、以往的逻辑
二、当前的疑问
三、新世纪里的新逻辑
四、结论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与社会主义
立足中国,创新社会主义理论
一、什么是社会主义?为什么要谈社会主义?
二、社会主义思想随实践的丰富而发展0
三、中国共产党是维护中华全民利益的先锋队
四、我国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应表述为“大家庭”
五、结束语
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政治传统
一、人类管理社会的手段相通
二、中国政府强调责任和道义
三、中国的“民本政体”
四、“党”在现代中国的演化
五、新困难与新道路
六、历史是开放的
市场经济中的社会主义
——促进医疗和教育平等
一、市场机制与政府干预从未分开过
二、市场与政府之外还有人民和历史
三、资本与社会的大妥协
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与中国共产党的四个三十年
一、伟大的中国时代:三个三十年的曲折道路
二、第三个三十年:改革开放时代产生的新问题
三、“人之道”与“天之道”:物质欲望与精神文明
四、第四个三十年:建设“损有余以奉天下”的小康社会
第三章 治国的道与术
治国的思想方法
一、认识论:强调意识形态导向还是问题导向?
二、经济:强调经济改革还是经济增长?
三、 政治:强调制度还是强调政策?
四、 社会:以民为本,动员和组织人民
组织起来当家作主
——谈当前“国家治理”的核心任务
一、思维方式
二、“大事”与“小事”
三、“科层体系”与“扁平组织”
四、重建自然社区自治
久安之道
一、科层制的社会治理难题
二、社区自组织的弱化
三、对“维稳”问题的新认识
四、以社区自组织为基石
为各级政府及其部门设立咨询委员会
一、我国需要复兴赏罚分明的功勋制
二、建议设立民间性质的咨询委员会
第四章 回归民本主义
中华的社稷民本制
一、人民性是中国体制最突出的特点
二、中国的社稷体制
三、中国“民本”政治模式
四、中国“国民”经济模式
五、反对迷信西方教条
民生主义与选举及市场迷信
一、民生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失落
二、为民生主义声辩
三、市场迷信及选举迷信
四、法治民生主义
论公正
一、社会公正观所在的知识体系
二、社会关系的公正观的演化
三、当今社会关系里的公正问题
第五章 农村建设
农村贫困的根源与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一、建设新农村要首先理解农村贫困的根源
二、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不是政府
农地“流转集中”到谁手里?
一、世界上从未存在过清晰的土地私有制
二、耕地和宅基地的国情与极不可靠的钞票
三、特殊国情下我国农村的集体所有制
四、耕地和宅基地应该“流转集中”给农村集体
附录
群众议政时代的到来
——答《三联生活周刊》主笔吴琪问
中国共产党能执政在于得民心
——答《南风窗》主笔李北方问
民本是中国式的民主主义
——与韩国成均馆大学成均中国研究所所长李熙玉教授的对话
信仰人民
——《大道之行: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社会主义》序言
这本书就像是一张详细的导览图,带领我穿梭在中国政治思想的千年长廊中。我一直对中国文化中那种独特的“整体性”思维感到好奇,而这本书恰恰在这方面给了我很多启发。作者在分析中国共产党如何处理“个体”与“集体”的关系时,深入挖掘了中国传统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逻辑链条,让我理解了为什么在中国的政治语境下,“集体利益”往往被置于非常重要的位置。书中的一些章节,探讨了中国传统政治中关于“统一”与“多元”的张力,以及共产党是如何在这种张力中找到平衡点的。我特别欣赏作者对“道统”和“政统”关系的梳理,它揭示了在中国历史上,思想的传承与政治权力的运作之间存在着一种微妙而复杂的互动。当我读到关于“变革”与“保守”之间取舍的论述时,更能理解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所面临的挑战和做出的抉择。这本书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它需要你静下心来,去体会那些历史的厚重和思想的精妙,但正因如此,它带来的启示也更加深刻和持久。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在参与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我一直觉得,理解一个国家的政治,不能仅仅盯着当下的政策和事件,而要深入其文化土壤和历史基因。这本书做的恰恰是这一点,它非常细致地梳理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中那些被历史长河淘洗后依然闪光的精华,比如关于“君臣之道”的讨论,如何理解权力与责任的平衡,以及如何在不同社会结构中维护秩序和稳定。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关于“礼治”与“法治”的辨析,古代中国既有强调道德教化、等级秩序的“礼”,也有维护社会秩序的法律规范。作者在分析共产党如何处理这二者的关系时,展现了非常精妙的洞察力。在我看来,这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探讨,更是对现实政治运作的一种深刻注解。当我读到书中关于“集权”与“分权”的演变时,也联想到了现代中国的政治体制,作者通过历史的维度,揭示了中国政治在权力结构上的某种连续性,以及共产党是如何在这种连续性中进行调整和发展的。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是在“教导”你什么,而是提供了一个思考的框架,让你自己去发现其中的逻辑和关联,这种启发性的阅读体验,是我非常看重的。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完成了一次对中国政治“源代码”的探索。我一直对中国共产党如何在中国这样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国家中实现如此深刻的变革感到着迷。这本书并没有给我一个简单的答案,而是通过追溯中国政治传统的深层结构,为我提供了一种理解的视角。作者对“家国同构”这一概念的解读尤其令我印象深刻,它将中国传统政治的思维模式与现代国家治理联系起来,让我理解了为什么在中国,个人、家庭、社会与国家之间的界限有时会如此模糊,以及这种文化基因对政治实践可能产生的影响。书中的一些关于“精英政治”和“官僚体系”的讨论,也让我联想到现代中国社会的权力运作,作者并非简单地批判,而是尝试去解释这种传统的延续性和变异性。我觉得这本书最宝贵的地方在于,它鼓励我用一种更具历史感和文化关怀的方式去理解中国的政治,而不是简单地套用西方的理论框架。它让我认识到,要真正理解中国,必须深入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土壤,而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这样一扇门。
评分这本书就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中国政治那深邃而古老的根脉。我一直对中国历史的延续性和它独特的发展轨迹感到好奇,尤其是当今这个影响力巨大的政党,它的出现究竟与数千年的政治智慧和实践有着怎样的联系?作者在这本书里,并没有简单地将历史事件割裂开来,而是巧妙地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置于中国政治传统的宏大叙事之中。我特别喜欢其中对“民本”思想的解读,它贯穿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哲学,从“天听自我民听”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种对人民力量的重视,在理解中国共产党强调的“人民至上”时,显得尤为深刻。书中关于“天下为公”的论述也让我豁然开朗,这种集体主义的理想,与共产党追求的共同富裕、国家发展目标,似乎有着精神上的契合。更重要的是,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历史,而是通过解读古代的政治遗产,来分析共产党如何继承、发展、甚至在某些方面进行了创新。这种宏观的视角,让我能够跳出当下,去理解中国政治的长期演变,以及为何共产党能够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并持续影响至今。它让我意识到,理解当下的中国,必须深入其历史的肌理,而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切入点。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震撼,在于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政权合法性”这一概念在中国政治语境下的特殊含义。我一直好奇,在历史的长河中,有多少政权因为失去了民心而走向灭亡,又有多少政权通过某种方式赢得了人民的认同。作者在这本书中,通过对中国古代政治传统中关于“天命”、“德政”等观念的深入剖析,揭示了在中国人的政治想象中,统治者的合法性来源并非仅仅是武力或权力,更是与人民的福祉紧密相连。当我读到书中关于“以史为鉴”的论述时,更能理解为何中国共产党如此重视历史经验的总结和运用。它似乎在不断地从过去的成功与失败中汲取教训,试图找到一条能够长久维系其执政合法性的道路。书中的一些篇章,让我对“国家治理”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问题,更关乎意识形态的引导、社会凝聚力的构建,以及如何处理好当下与历史的关系。总的来说,这本书让我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根源性逻辑有了更清晰的理解,也对中国政治的未来走向,有了一些更具历史纵深的思考。
评分物流给力!书的纸张很好,就是运输途中有点褶皱,问题不大。
评分还没开始看,应该不错吧。希望不错,好好学习。
评分今天买一个比特币,三年后就是北京二环内一套首付!
评分说的很好,很中肯,多多学习
评分认真思考中国问题值得读的书
评分印刷质量很好,发货迅速,好评
评分质量非常好,与卖家描述的完全一致,非常满意,真的很喜欢,完全超出期望值,发货速度非常快,包装非常仔细、严实,物流公司服务态度很好,运送速度很快,很满意的一次购物
评分还可以,出发前到货,防晒效果不确定,反正大马太晒了,也有不穿的时候
评分好好看看有没有你想要的东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