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穴治疗学(第二版)

耳穴治疗学(第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黄丽春 著
图书标签:
  • 耳穴疗法
  • 针灸
  • 传统医学
  • 医学
  • 健康
  • 养生
  • 穴位
  • 耳穴压豆
  • 临床医学
  • 中医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18923731
版次:2
商品编码:1206616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4-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1.根据耳穴的特性提出耳穴类型的六种分类法即相应部位穴位、五脏六腑的穴位、内分泌系统穴位、神经系统穴位、特定穴、耳背穴位和其他,并提出有点、区、沟、线、经等,这些穴位对耳穴定性诊断有特定意义,在治疗上有特异性。1999年在全美中医公会学术交流大会上发表了新耳背穴位图,其中有七个点、五个沟、四个区、上下两个三角区。
  2.耳穴功能上的归类根据多年的临床实践和穴位特异性验证,把具有同类功能的有协同作用的耳穴组合在一起,组成46组配方,并作记忆口诀,便于记忆及临床应用,提高耳穴治疗效果。
  3.揭示耳廓与人体分布规律的关系学说应用这种关系学说对耳穴的定位诊断、鉴别诊断有独特作用,以此穴位分布对应关系,在治疗上有加强治疗效果的作用。
  4.为耳穴诊断及治疗提出理论基础
  5.在耳穴诊断上综合系列诊断法一视、二触、三测听、四辨证。在耳穴诊断中,为不遗漏一个阳性反应点的变化,检测出人体的健康状况,笔者将150余个重要穴位构划成线及不同图形,根据人体生理学、解剖学及耳廓的病理形态进行探测。这种穴位构线法,既便于机体各脏腑器官系统检查,又便于诊断和掌握。

作者简介

  黄丽春,女,1937年11月30日出生。满族。主任医师、教授。酷爱耳医学专业,善于刻苦钻研,努力探讨耳穴的奥秘,从事耳穴专业36年来,已在耳医学界作出卓越成绩,并享有盛名。曾为美国国际耳医学研究培训中心总裁、中国针灸学会耳穴诊断治疗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针灸学会耳穴治疗研究学组组长、中国针灸学会讲师团秘书处成员、中国子午流注医药学研究会副会长、北京中医药大学耳穴研究会顾问、全军中医气功培训中心教授、北京国际针灸培训班教授。现任美国中西医结合自然医学院教授、美国大西洋中医学院教授、美国自由医学院博士生导师、全美中医公会学术部顾问。
  1993—1994年,被国防部外事局,总后卫生部选派参加全军针灸专家组,并任专家组组长到国外讲学,由于讲学成绩卓著,获古巴政府授予的“战斗友谊”勋章和证书。2002年11月,在波多黎各召开的第四届世界耳医学大会上获得世界金奖,并给予终生研究成就奖。多次受邀至美国各州和世界许多国家医学院,中西医、针灸公会授课讲学。

目录

上篇基础理论
第一章耳穴治疗概论
第一节耳穴诊治源于中国
一、耳与经络关系的记载
二、耳与脏腑关系的记载
三、运用耳廓诊断疾病的记载
四、刺激耳廓防治疾病的记载
五、耳穴的记载
第二节现代耳穴诊治法的发展
一、耳穴应用和耳穴分布规律的形成
二、耳医学的发展
第二章耳廓解剖
第一节耳廓表面解剖名称
一、耳廓前面表面解剖名称
二、耳廓背面表面解剖名称
第二节耳廓的结构
一、耳廓的组织结构
二、耳廓的软骨与肌肉
三、耳廓的血管分布
四、耳廓的淋巴
五、耳廓的神经
第三章耳穴
第一节耳穴的定义
第二节耳穴的分布规律
第三节耳穴定位
一、耳垂
1.牙
2.下腭
3.上腭
4.舌
5.下颌
6.上颌
7.神经衰弱点
8.眼
9.内耳
10.扁桃体
11.面颊区
12.冠心沟
13.耳鸣沟
14.缺齿沟
15.肿瘤特异区1
16.低血压沟
17.身心穴
18.智齿
19.颞颌关节
二、对耳屏
1.腮腺
2.平喘
3.颞
4.额
5.枕
6.脑垂体
7.顶
8.晕区
9.神经衰弱区
10.脑
11.睾丸
12.丘脑
13.兴奋点
14.皮质下
15.癫痫点
三、轮屏切迹
1.脑干
2.喉牙穴
四、耳屏
1.屏尖
2.肾上腺
3.外鼻
4.饥点
5.渴点
6.降率穴
7.声门
8.咽
9.喉
10.内鼻
11.鼻咽
12.耳颞神经点
五、屏上切迹
外耳
六、对耳轮
1.颈椎
2.胸椎
3.腰椎
4.骶椎
5.尾椎
6.颈
7.胸
8.腹
9.肩背
10.肋胁
11.腰肌
12.骶髂关节
13.热穴
14.乳腺
15.肋缘下
16.腹外
17.甲状腺
七、对耳轮下脚
1.臀
2.坐骨神经
3.交感
八、对耳轮上脚
1.趾
2.跟
3.踝关节
4.髋关节
5.膝关节
6.外膝
7.腘窝
8.腓肠肌点
9.足心
10.股四头肌
11.足背
九、耳舟
1.指
2.锁骨
3.腕
4.肘
5.肩
6.肩关节
7.过敏区
8.风湿线
9.肾炎点
10.腋下
11.耳大神经点
十、三角窝
1.降压点
2.盆腔
3.神门
4.耳肝点
5.子宫(男性:内生殖器)
6.附件
7.宫颈
8.腹股沟
9.便秘点
10.输卵管
十一、耳轮脚
1.耳中
2.膈
十二、耳轮脚周围
1.口
2.食道
3.贲门
4.胃
5.十二指肠
6.小肠
7.大肠
8.阑尾
9.乙状结肠
十三、耳甲艇
1.肾
2.前列腺、内尿道(女)
3.输尿管
4.膀胱
5.肝
6.胆囊
7.胰
8.脐周
9.胆道
10.糖尿病点
11.腹水点
12.肝肿大区
13.腹胀区
14.醉点
15.下焦
十四、耳甲腔
1.心
2.肺
3.气管
4.支气管
5.脾
6.三焦
7.结核点
8.脾肿大区
9.血液点
十五、屏间切迹
1.内分泌
2.目1
3.目2
4.升压点
5.卵巢
6.促性腺激素点
十六、耳轮
1.耳尖
2.肛门
3.外生殖器
4.尿道
5.直肠
6.肝阳
7.轮1~轮6
8.枕小神经点
9.肿瘤特异区1
10.肿瘤特异区2
11.外交感
12.动情穴
十七、耳背穴
1.下肢后沟
2.坐骨神经后沟
3.脊柱沟
4.胃肠沟
5.脑后沟
6.耳背尾椎
7.耳背骶椎
8.耳背腰椎
9.耳背胸椎
10.耳背颈椎
11.颈椎3、4
12.颈椎6、7
13.耳背耳大神经点
14.颈后三角区
15.耳背腘窝
16.耳背坐骨神经
17.坐骨神经三角区
18.胆囊区
19.十二指肠球结节区
20.多梦区
21.聪明点
22.睡眠深沉穴
23.快活点
24.网球肘
25.肩三点1
26.肩三点2
27.肩三点3
28.上耳根
29.中耳根
30.下耳根
31.耳背肿瘤特异区1
第四章耳穴类型分类
一、相应部位穴位
二、五脏六腑穴位
三、神经系统穴位
四、内分泌系统穴位
五、特定穴位
六、耳背穴位及其他
第五章耳穴功能
一、神经系统穴位
1.神门
2.枕
3.额
4.颞
5.皮质下
6.交感
7.脑干
8.坐骨神经
9.丘脑
10.耳颞神经点
11.脑
12.顶
13.耳大神经点
14.迷走神经点(耳中)
15.迷走神经、面神经、舌咽神经、
混合神经刺激点
16.枕小神经点
二、内分泌系统穴位
1.脑垂体
2.内分泌
3.肾上腺
4.胰腺
5.甲状腺
6.卵巢
7.睾丸
8.促性腺激素点
三、特定穴
(一)特定点
1.升压点
2.降压点
3.糖尿病点
4.降率点
5.平喘
6.肾炎点
7.结核点
8.耳肝点
9.腹水点
10.便秘点
11.饥点
12.渴点
13.热穴
14.癫痫点
15.身心穴
16.快活点
17.神经衰弱点
18.睡眠深沉穴
19.聪明穴
20.动情穴
21.醉点
22.血液点
23.速听点
24.兴奋点
25.网球肘点
(二)特定区
1.过敏区
2.神经衰弱区
3.多梦区
4.晕区
5.腹胀区
6.肝肿大区
7.脾肿大区
8.面颊区
9.肿瘤特异区1
10.肿瘤特异区2
11.十二指肠球结节区
12.胆囊区
(三)特定三角
1.颈后三角区
2.坐骨神经三角
3.肩三角
4.胸三角
5.胃三角
6.皮质下三角
7.颌三角
8.妇科三角
9.鼻咽三角
(四)特定沟
1.心律不齐沟
2.低血压沟
3.上缺齿沟
4.下缺齿沟
5.耳鸣沟
6.脊柱沟
7.胃肠沟
8.脑后沟
9.下肢后沟
10.坐骨神经后沟
(五)特定线
1.脊柱线
2.风湿线
3.生殖线
4.兴奋线
(六)特定经
(七)特定轴
1.神经轴
2.情绪轴
3.运动轴
四、五脏六腑穴位


耳穴治疗学(第二版) 本书是耳穴疗法领域的权威著作,为读者提供了深入、系统且实用的知识。作为第二版,它在前一版的基础上进行了全面修订和更新,内容更加丰富,案例更加详实,理论更加完善,力求为中医爱好者、临床医生及相关从业人员提供一本真正有价值的参考书。 本书内容概述: 本书系统阐述了耳穴疗法的基本理论、诊断方法、治疗技术以及临床应用。内容涵盖了: 耳穴的解剖与生理基础: 详细介绍了耳朵的解剖结构,包括皮肤、软骨、血管、神经的分布,并阐述了耳穴与脏腑、经络之间的生理联系,为理解耳穴疗法的科学依据奠定基础。 耳穴的定位与诊断: 提供了精确的耳穴定位方法,结合图谱和描述,让读者能够清晰准确地找到每一个耳穴。同时,书中深入探讨了耳穴诊断的原理和技巧,包括望诊、触诊、压痛诊断等,帮助读者通过耳朵的变化来判断身体的健康状况。 耳穴的刺激方法与常用技术: 全面介绍了耳穴刺激的多种方法,包括耳尖、耳核、耳舟、耳轮、耳甲、耳屏、耳垂等部位的刺激,以及耳穴按压、耳针、耳贴、耳烛、磁珠、王不留行籽等具体操作技术。每种技术都配有详细的图文说明,便于读者学习和实践。 常见病症的耳穴治疗方案: 这是本书的核心内容之一。书中针对内、外、妇、儿、五官科等多个科室的常见病症,如头痛、失眠、消化不良、颈椎病、腰腿痛、月经不调、痛经、近视、鼻炎、咽炎等,提供了详细的耳穴处方和治疗方案。这些方案基于大量的临床实践经验,并辅以详实的病例分析,具有很高的临床指导意义。 耳穴疗法的理论创新与发展: 本版在原有理论基础上,吸收了近年来耳穴疗法研究的新成果,对耳穴的反应机制、辨证施治的思路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讨,并对耳穴疗法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特定人群的耳穴调理: 增加了针对特定人群,如孕妇、儿童、老年人、运动员等,在耳穴保健与调理方面的特殊注意事项和方法,更具人性化和实用性。 图文并茂,易于学习: 全书配有大量高清、精确的耳穴图谱和操作图示,色彩鲜明,结构清晰,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的直观性和便捷性。 本书的特点: 内容全面,系统性强: 从理论基础到临床应用,从基础知识到疑难杂症,本书几乎涵盖了耳穴疗法的所有重要方面,为读者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既有严谨的理论阐述,又不乏丰富的临床实践指导,使读者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立即应用于临床。 图文并茂,易于理解: 大量的精美图谱和清晰的操作演示,帮助读者更直观地学习耳穴的定位和操作技巧,避免了枯燥的文字描述。 权威性与实用性兼备: 作为一本经过多年临床实践检验的著作,其内容具有高度的权威性;同时,书中提供的治疗方案和方法操作简便,疗效显著,具有极强的实用性。 紧跟时代,内容更新: 第二版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全面的修订和补充,吸纳了新的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使其内容更具时代感和前沿性。 适读人群: 中医针灸推拿从业者: 如针灸师、推拿师、按摩师等,可以将其作为重要的业务提升和临床参考工具。 中医药爱好者: 对中医养生保健、自然疗法感兴趣的读者。 医学院校学生: 中医学、针灸推拿学等专业学生,可以作为教材的辅助读物或进阶学习资料。 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 了解和应用耳穴疗法,为患者提供更全面的服务。 希望通过自然疗法改善健康状况的普通读者: 学习耳穴保健知识,进行日常自我调理。 总结: 《耳穴治疗学(第二版)》是一本集理论深度、实践广度、图文直观性于一体的耳穴疗法专著。它将带领读者走进神奇的耳穴世界,掌握这门古老而有效的自然疗法,为提升健康水平、解决多种健康问题提供科学、可靠的途径。无论您是专业人士还是中医爱好者,本书都将是您学习和探索耳穴疗法的宝贵指南。

用户评价

评分

《耳穴治疗学(第二版)》这本书,拿到手里就感觉分量十足,封面设计朴实而专业,立刻勾起了我对中医瑰宝的好奇心。我一直对中医的整体观和独特的治疗方法很感兴趣,尤其对耳穴疗法这种微观而神奇的领域充满向往。虽然我不是医学专业人士,但对人体经络、穴位等基础概念有一些模糊的了解,总觉得身体的许多不适,或许都能在这些古老智慧中找到答案。翻开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清晰细致的耳廓解剖图,每个穴位都标注得一清二楚,配以精美的插图,让人很容易理解。文字部分更是深入浅出,将复杂的中医理论与耳穴定位、操作方法相结合,即使是初学者也能循序渐进地学习。书中不仅介绍了常见的耳穴应用,还涉及到一些疑难杂症的治疗案例,这让我感到耳穴疗法并非只是简单的按摩,而是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临床实践支撑。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辨证施治”的部分,强调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穴位和手法,这体现了中医的精髓。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打开了一扇通往健康新视界的大门,让我看到了非药物疗法的巨大潜力。

评分

对于很多和我一样,对传统医学的神秘与力量充满好奇的人来说,《耳穴治疗学(第二版)》这本书无疑是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我原本以为耳穴疗法只是简单的耳朵按摩,但读了这本书后,才发现其背后蕴含着如此深厚的医学原理。它不仅仅是教你按压耳朵上的某些点,而是让你去理解耳朵这个“人体缩影”,如何通过刺激特定的耳穴来调节全身的生理功能。书中对耳廓上每一个穴位的描述都非常详尽,从定位到主治,再到具体的操作手法,都做了清晰的指导。我尤其喜欢书中的插图,不仅美观,而且非常实用,能够帮助我准确地找到穴位。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很平实,没有使用太多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让非医学专业背景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它让我意识到,原来通过这种简单易行的方式,就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很多身体的不适,比如头痛、颈椎病、消化不良等等。这本书不仅教会我知识,更让我对自己的身体有了更深的关注和敬畏。

评分

一直以来,我都在中医理论的海洋中探索,试图理解那些古老而充满智慧的学说。《耳穴治疗学(第二版)》这本书,无疑是我近年来读到的一本非常重要的著作。它以一种非常系统和全面的方式,为我展示了耳穴疗法的魅力。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操作手册,更是一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术专著。作者在书中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耳穴的解剖学基础、生理学联系以及在历代中医医家的实践中形成的理论体系。我特别欣赏书中对耳穴分类和归经的详细讲解,这为我理解耳穴与脏腑、经络之间的相互关系提供了清晰的框架。书中的图片和图表质量极高,不仅准确地标示了耳穴的位置,还展现了耳穴与身体各个部位的对应关系,让我能够更直观地学习。此外,书中对各种常见病症的耳穴治疗方案进行了细致的阐述,并附有丰富的临床案例,这极大地增强了我对耳穴疗法治疗效果的信心。对于我这样的中医爱好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宝藏,它让我对耳穴疗法有了更深入、更专业的认识。

评分

作为一名对养生保健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切实帮助自己和家人应对日常小病痛的方法。市面上关于养生保健的书籍琳琅满目,但很多都过于浅显,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了《耳穴治疗学(第二版)》,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它没有那些浮夸的宣传,而是用严谨的态度,从耳廓的解剖结构讲起,详细介绍了每一个耳穴的定位、主治病症以及相应的刺激方法。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每个穴位的阐述,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功能,而是结合了中医经络理论,解释了为什么这个穴位能治疗某种疾病,这种深入的讲解让我对耳穴疗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书中还提供了许多实用的图表和案例,让我在学习过程中不会感到枯燥。我尝试着按照书中的方法,给自己和家人进行耳穴按摩,对于一些轻微的头痛、失眠问题,确实看到了明显的效果。这本书让我觉得,原来掌握一些基础的耳穴知识,就能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照顾自己的健康,这是一种非常令人兴奋的体验。

评分

作为一个长期关注身心健康,并对各种自然疗法抱有极大兴趣的读者,我不得不说,《耳穴治疗学(第二版)》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启发。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耳穴的书,更像是一部关于“身体智慧”的百科全书,而耳朵,便是这部智慧的解码器。我被书中对耳穴与身体各器官、系统的精妙对应关系所震撼,感觉好像在阅读一本关于人体内部的秘密地图。书中对每个耳穴的功能描述,都与中医的理论体系紧密结合,解释得条理清晰,逻辑严谨。我尤其欣赏作者在书中对“辨证与取穴”的强调,这说明耳穴疗法并非千篇一律,而是需要根据个体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这才是真正科学和有效的治疗方式。书中的图示非常精美细致,让我能够轻松地识别和定位每一个耳穴,大大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掌握了一项神奇的技能,能够用一种非侵入性的方式,去帮助自己和家人改善健康状况。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传统医学的博大精深,也让我更加相信,我们身体本身就拥有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而耳穴疗法,正是激活这种能力的一把钥匙。

评分

第二版更新了些内容,但是有些穴位名称前后不统一,还有待完善。

评分

非常好的一本书,学到了好多东西。

评分

给妈妈买的,书很好

评分

多学多看,学以致用,保健从自己做起,知己知彼

评分

书的质量很好!

评分

好书好书好书

评分

第二次买了,这书很好

评分

非常好的一本书,学到了好多东西。

评分

多学多看,学以致用,保健从自己做起,知己知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