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诗考释

杜诗考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曾祥波 著
图书标签:
  • 杜诗
  • 诗歌
  • 唐诗
  • 文学
  • 古典文学
  • 诗词鉴赏
  • 杜甫
  • 注释
  • 考证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82754
版次:1
商品编码:12072622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中国人民大学古代文学与文献学研究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20
字数:29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广大读者
  笔者读杜有年,然子美诗渊深广大,千家注杜,各取一瓢,滋味万般。

内容简介

  本书以下述三个原则展开研究,即:研究理路上以洪业为师法;诗义阐释上以宋注为源头;版本源流上以编次(系年)为核心。内容分为上、下两编。

  上编为“杜集传谱考论”。阐述杜诗宋本、早期宋注、唐宋时期杜甫《传》、《谱》的文献沿革流变、撰述特点等问题。

  下编为“杜诗选释”。宋人姚宽《西溪从语》卷上说:“或谓诗史者,有年月地里本末之类,故名诗史。盖唐人尝目杜甫为诗史。”杜诗非但为一国之诗史,亦为一人之诗史,故下编在洪业《杜甫》一书所选近四百首诗篇的基础上,进一步选取具有与杜甫个人行实、唐代史事较相关,宋人讨论分歧较多的代表性杜诗一百十七首,以编次(系年)为核心,以宋注为源头,汇集诸家注释及于“年月地里本末”者,分“系年”、“题解”与“笺释”三部分加以考释。

  杜诗研究著述分为上、下编——其中下编为诗选注,是上编的文献基础与例证来源——这是现代杜诗研究著述的一种常见体例。

作者简介

  曾祥波,四川泸州人,200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唐宋文学与文献。著有《从唐音到宋调:以北宋前期诗歌为中心》,译有《杜甫:中国伟大的诗人》。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目录

自序001
上编杜集传谱考论
杜集宋本考论003
一、 杜诗系年的版本依据与标准——以王洙祖本为核心003
二、 吴若本与《钱注杜诗》之关系——兼论《钱注杜诗》成书渊源014
三、 现存最早杜诗编年注本《杜诗赵次公先后解》平议032
四、 杜诗早期注本师尹《杜工部诗注》的特点与价值062
五、 蔡梦弼《草堂诗笺》整理刍议——兼论现存最早两种宋人杜诗编年集注本(蔡梦弼《杜工部草堂诗笺》与旧题王十朋《王状元集百家注编年杜陵诗史》)之优劣078
六、 论宋代以降杜集编次谱系——以高崇兰编刘辰翁评点《集千家注杜工部集》编次的承启为转折088
杜甫传谱考论117
一、 中唐大历五年至七年(770—772),樊晃《杜工部小集序》117
二、 中唐元和八年(813),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118
三、 后晋天福五年(940)——开运二年(945),署名刘昫《旧唐书·杜甫传》124
四、 北宋宝元二年(1039),王洙《杜工部集记》130
五、 北宋嘉祐五年(1060),欧阳修、宋祁《新唐书·杜甫传》132
六、 北宋元丰七年(1084)吕大防《杜工部年谱》137
七、 北宋后期蔡兴宗《重编杜工部年谱》142
八、 北宋末南宋初赵子栎《杜工部年谱》154
九、 南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鲁訔《杜工部年谱》162
十、 南宋梁权道《杜工部年谱》176
十一、 南宋嘉定九年(1216)黄鹤《年谱辨疑》193
附论三章211
一、 《现存五种宋人〈杜甫年谱〉平议——以鲁訔〈谱〉对赵子栎〈谱〉、蔡兴宗〈谱〉的承袭为线索》211
二、 《杜甫二子考》225
三、 《李杜关系考辨——以杜诗对“偶然性细节”的刻画为视角》230
下编杜诗选释
版本说明237
选目说明239
夜宴左氏庄240
望岳242
冬日洛城北谒玄元皇帝庙243
过宋员外之问旧庄248
赠李白250
赠李白253
冬日有怀李白254
临邑舍弟书至,苦雨黄河泛滥,堤防之患,簿领所忧。因寄此诗,用宽其意256
饮中八仙歌258
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261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262
去矣行265
赠特进汝阳王二十韵268
同诸公登慈寺塔272
奉赠鲜于京兆二十韵274
奉留赠集贤院崔、于二学士(国辅、休烈)275
丽人行279
乐游园歌281
沙苑行282
一百五日夜对月284
官定后戏赠285
后出塞其五288
哀王孙289
悲陈陶292
塞芦子294
遣兴297
哀江头298
述怀300
月302
奉赠严八阁老304
彭衙行306
徒步归行308
玉华宫309
羌村311
收京其二313
送郑十八虔贬台州司户,伤其临老陷贼之故,阙为面别,情见于诗316
洗兵马318
梦李白324
观兵326
赠卫八处士328
新安吏330
石壕吏333
佳人334
寄李十二白二十韵336
寄岳州贾司马六丈巴州严八使君两阁阁老五十韵339
捣衣343
萤火344
送远346
发秦州347
万丈潭348
两当县吴十侍御江上宅350
发同谷县352
飞仙阁354
酬高使君相赠355
卜居357
凭韦少府班觅松树子栽359
江村360
宾至362
戏题画山水图歌363
狂夫365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367
奉简高三十五使君372
春夜喜雨373
杜鹃行375
戏作花卿歌378
壮游380
喜雨383
寄题江外草堂385
甘园388
警急389
发阆中392
桃竹杖引393
舍弟占归草堂检校聊示此诗395
久客397
奉待严大夫398
草堂401
忆昔二首405
登楼408
太子张舍人遗织成褥段411
丹青引413
莫相疑行415
倦夜417
花鸭418
客居420
引水422
古柏行424
缚鸡行426
诸将五首429
八哀诗(并序)433
秋兴八首447
咏怀古迹五首452
见王监兵马使说近山有白黑二鹰,罗者久取,竟未能得,王以为毛骨有异他鹰,恐腊后春生,鏩飞避暖,劲翮思秋之甚,眇不可见,请余赋诗454
又呈吴郎456
偶题458
登高460
醉为马坠,诸公携酒相看462
复阴463
续得观书迎就当阳居山,正月中旬定出三峡465
喜闻盗贼蕃寇总退口号五首其五466
旅夜书怀467
归雁469
短歌行(赠王郎司直)470
登舟将适汉阳472
宗武生日474
登岳阳楼476
北风478
岳麓山道林二寺行479
南征482
咏怀其二483
水宿遣兴奉呈群公486
江南逢李龟年487
白马489
聂耒阳以仆阻水,书致酒肉。诗得代怀,至县呈聂一首491
江阁对雨有怀行营裴二端公495
长沙送李十一(衔)496
暮秋将归秦留别湖南暮府亲友498
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500


《诗经》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其内容之丰富、情感之真挚、艺术之精湛,历来为学者所称道。其篇章数量庞大,意象繁多,语言古朴,音韵独特,历经数千年流传,在文本的解读、字词的考证、意蕴的探究等方面,始终存在着研究的空间与价值。 本书的旨趣,正是要深入《诗经》的肌理,对其中一些广为流传,又因年代久远、语境变迁而可能产生歧义的篇章进行细致的梳理与辨析。我们并非意图穷尽《诗经》的全部奥秘,亦非妄图建立一套颠扑不破的“唯一解读”,而是希望通过一种审慎、严谨的态度,在尊重古籍原貌的基础上,结合历代学者的研究成果,以及我们对于古代社会、文化、语言的理解,对某些具体的问题,提出一种可能的、合乎情理的解释。 具体而言,本书将聚焦于《诗经》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篇章,如《关雎》、《桃夭》、《蒹葭》、《黍离》、《硕鼠》等,这些篇章在《诗经》的整体结构中占据重要位置,其内容也最能反映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情感世界以及社会风貌。我们将从文本入手,逐字逐句地审视,力求还原其最原始的面貌。 首先,在字词的考释方面,我们将深入探讨一些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常用或含义发生演变的字词。例如,《关雎》开篇的“关关”,如何理解其声音的描写?“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里的“窈窕”究竟是指容貌的“美好”还是身材的“修长”?“参差荇菜”,其形态如何?“采之欲济人”,这“济”是“渡河”之意,还是“助益”之意?每一个看似简单的字词,都可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我们将借鉴先秦时期的其他文献,如《说文解字》、《尔雅》等,以及后世学者在字书、音韵学、训诂学上的研究成果,对这些字词的本义、引申义、用法进行梳理和辨析,尽可能地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 其次,在篇章的整体理解方面,我们将注重结合诗篇产生的历史背景、社会文化语境以及当时人们的心理特征。例如,《桃夭》这首诗,表面上描写了桃花的盛开和女子出嫁的喜悦,但其背后是否也隐含着对婚姻的期待、对家族繁衍的期盼,甚至是对于女性在社会中角色的某种投射?《蒹葭》一诗,那种“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的意境,是纯粹的对爱人的思念,还是也寄寓了人生中对于理想的追寻与失落?《黍离》之悲,是仅仅对故国的哀叹,还是也包含了对过往辉煌不再的普遍感慨?我们将尝试从更宏观的视角,去理解诗篇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探讨其在不同历史时期可能产生的不同解读。 在考释的过程中,我们并非孤立地看待每一个字词或每一首诗,而是努力将其置于《诗经》整体的艺术风格和思想体系中去理解。例如,我们会关注《诗经》中常见的比兴手法,分析其如何被运用到具体的诗篇中,营造出怎样的艺术效果。我们会审视《诗经》中反映的古代社会等级、婚姻习俗、宗教信仰、生产劳动等方方面面,力求在理解诗篇内容时,能够触及到更深层次的社会学和人类学意义。 此外,本书也将对历代学者对于《诗经》的解读进行必要的梳理与评介。从汉代的毛传、郑玄笺,到魏晋的王弼,再到宋代的朱熹,乃至明清的王夫之、姚际恒,以及近现代的闻一多、高亨等,这些大家们留下了宝贵的学术遗产。我们将选取其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分析和比较,指出其优点与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我们尊重历史上的学术传统,但并不盲从,而是力求在吸收前人研究精华的同时,有所创新和突破。 本书在叙述方式上,力求通俗易懂,避免过度使用艰涩的学术术语,以便更广泛的读者群体能够理解和接受。我们将以严谨的论证为基础,辅以清晰的逻辑和流畅的文笔,使得阅读的过程既能获得知识,也能感受到《诗经》的魅力。每一处考释,都将尽可能地给出依据,让读者能够追溯其来源,形成自己的判断。 我们深知,《诗经》的研究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任何个人的力量都是有限的。本书的完成,离不开前人无数的心血与智慧。我们所做的,仅仅是在前人铺就的道路上,进行一次微小的探索。我们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引起更多人对于《诗经》的兴趣,激发大家主动去阅读、去思考、去感受这部伟大的古典文献。 本书的最终目的,是希望能够为《诗经》的研究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为广大文学爱好者提供一个了解《诗经》的窗口,更重要的是,能够帮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诗经》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和永恒的艺术价值。我们相信,《诗经》的生命力,在于它能够跨越时空的阻隔,与每一个时代的读者产生共鸣。而对《诗经》的不断探索与解读,正是保持这份共鸣的最好方式。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认为,要真正读懂一位诗人,尤其是像杜甫这样伟大的诗人,就必须深入了解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诗歌创作的语言根基。《杜诗考释》这本书,恰恰在这两方面都做得极为扎实。它不仅仅是在解读诗歌的文字,更是在解读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解读杜甫内心的波澜起伏。书中对于一些历史事件的引用,以及对当时社会风俗的描绘,都极大地丰富了我对杜甫诗歌的理解。我不再是孤立地去品味那些诗句,而是能够将它们放置在更广阔的历史画卷中去欣赏。这种解读方式,让我对杜甫的诗歌产生了更为深刻的共鸣。感觉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通往杜甫精神世界的大门,让我能够更真切地感受到他的悲悯、他的忧愁、他的壮志。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爱不释手的书。《杜诗考释》所呈现的,远不止是一本工具书,它更像是一部关于杜甫诗歌的“探秘”手册。我特别喜欢书中那种“寻根究底”的精神。对于每一个词语、每一个典故,它都力求找到其最源头、最准确的解释。这种严谨的态度,让我在阅读时感到无比安心,仿佛所有困惑都能在这里得到解答。而且,它不是那种枯燥乏味的学术专著,而是用一种相对平实而又不失学术深度的语言,将复杂的考证过程展现在读者面前。我常常会因为书中某个考释的精妙之处而拍案叫绝,感觉自己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这本书让我明白,原来理解一首诗,不仅仅是感受它的情感,更重要的是去了解它背后的语言、历史和文化积淀。这对于提升我个人的文学鉴赏能力,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古典文学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帮助我深入理解杜甫诗歌的著作。《杜诗考释》的出现,无疑满足了我的这个愿望。这本书的编纂者展现出了非凡的学养和耐心。它不仅仅是对杜甫诗歌字词的简单释义,更是一次对诗歌文本细致入微的“解剖”。我惊喜地发现,书中对很多传统考据的争鸣之处,都有其独到的见解和令人信服的论证。这让我明白,学术的研究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充满着不断探索和修正的过程。阅读这本书,让我对杜甫诗歌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优美的文字,更是承载着历史信息、文化内涵和深刻思想的宝库。这本书让我感觉,自己正一步步地接近杜甫诗歌的本真,这种体验是极其宝贵的。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拿到《杜诗考释》这本书,我最期待的是它能帮我解决那些让我头疼的疑难杂句。毕竟,杜甫的诗歌,虽然意境深远,情感真挚,但其中蕴含的典故和用语,对于我这样的非专业读者来说,确实是个不小的挑战。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它不仅仅是简单地解释字词,更重要的是,它能将这些解释与诗歌本身的意境和情感紧密结合起来。我印象特别深的是,书中对于一些看似寻常的意象,比如“白发”或“江水”,竟然也能挖掘出其背后丰富的文化象征意义和作者当时的心境。这种深入的解读,让我对杜甫诗歌的理解上升了一个全新的维度。读这本书,就像是拥有了一位学识渊博的老师,他能耐心而细致地引导你,让你在品读杜甫诗歌时,不再感到迷茫,而是充满发现的乐趣。它让那些曾经晦涩难懂的诗句,瞬间变得生动而富有生命力。

评分

这本《杜诗考释》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光是翻开目录就觉得内容翔实得惊人。作为一个对杜甫诗歌情有独钟的普通读者,我一直苦于在理解那些典故、词句时常常会遇到障碍,感觉自己仿佛隔着一层纱看月亮。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为我点亮了无数盏明灯。我尤其欣赏它考证的严谨和细致。比如,书中对某些字词的读音、字形演变,以及在不同时期含义上的微妙变化,都做了深入的溯源。我常常会惊讶于古人造字、用词的精妙,而这本书恰恰能把这些不易察觉的痕迹一点点挖掘出来,让我们这些后人也能窥见其万一。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字词解释,而是将每一个考释都置于一个更广阔的文学、历史、文化语境中去解读,让你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读这本书,感觉像是在和历史对话,和杜甫本人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交流。那种求真的态度,以及对文本细致入微的打磨,实在令人肃然起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