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马塞尔·埃梅(1902-1967),二十世纪法国Z伟大的短篇小说家,由于他的小说以“怪”取胜,所以人称“短篇怪圣”。埃梅的作品构思巧妙,篇篇出奇,构成了千奇百怪的世界。走进埃梅的小说,就恍若进入寓言故事和神话境地,一片荒唐离奇。以假见真,化实为虚,寓现实于荒唐中,这正是埃梅反映现实的特殊手法。现实主义内容与怪诞形式的巧妙结合,构成了埃梅短篇小说独具一格的艺术特点。正因为如此,马塞尔·埃梅成为法国,乃至世界各国读者Z偏爱的现代作家之一。
译者:
李玉民:首都师范大学法语系教授,从事法国文学翻译二十余年,译著五十多种,约有一千五百万字。主要译作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三个火枪手》《基督山伯爵》《一生》《漂亮朋友》《羊脂球》等。此外,编选并翻译《缪塞精选集》《阿波利奈尔精选集》《纪德精选集》,主编《纪德文集》(五卷)和《法国大诗人传记丛书》(十卷)。
马塞尔·埃梅是法国二十世纪Z出色的文学家。
——英国《泰晤士报》
井中倩影
流浪汉
月光下
侏儒
两名受害者
图发尔案件
三则社会新闻
体育俱乐部
大盗悔改记
最后一名
小说家马尔丹
解雇
死亡时间
多重乌龟
铜像
穿墙记
生存卡
谚语
波尔代沃的传说
执达员
等待
巴黎的红酒
呆儿木什
罪孽的深渊
假警察
定婚
后退
爱洛绮思
译后记
穿墙记
从前,有一个异人,名叫杜蒂耶尔,住在蒙马特尔区奥尔尚街七十五号乙公寓的四层楼上,他有不费吹灰之力穿墙过壁的奇能。此公留着一小撮黑山羊胡,架着一副夹鼻眼镜,在登记局当个三等小职员。冬天,他乘公共汽车上班,到了春暖花开的时节,他就头戴瓜皮小帽,步行往返。
杜蒂耶尔发现他的穿墙本领时,正年交四十三岁。一天晚上,他在单身汉住的那种小单元的过厅里,不巧停了一会儿电,他只好摸黑走动,等重新来电一瞧,自己竟然在四楼的楼道里。房门在里面是上了锁的,这件意外事令他百思不得其解。尽管心里明知道这种事很荒唐,他还是决定照原样回屋,就是说穿墙而入。看来,对这种奇异的本领,他不但派不了什么用场,还感到有些不快。第二天是星期六,他趁下午公休无事,去瞧住在同区的一位医生,谈了自己的症状。医生相信他讲的是实话,经过诊断,发现他在甲状腺绞窄壁患了螺旋性硬化症,便给他开了处方:应做大运动量活动,并服长效比雷特粉与米粉及半人半马激素合剂,每年服两片。
杜蒂耶尔吃了一片,便将药往抽屉里一扔,就把这事丢置脑后,大运动量的活动更谈不上。他当小职员,按部就班,已成习惯,不适应做任何剧烈活动。工作之余,他也只限于看看报,搞搞集邮,没有一样是费力气的事。一年过后,他穿墙的本领依然如故。不过,除非是偶然疏忽,他从来不施展这种本领。他这个人不好冒险,也不好想入非非,就是下班回家,他也是规规矩矩地转锁开门,从门走进去,根本不想变个花样回屋。如果不是发生意外事件,突然搅乱他的生活,他也许就会安分守己一辈子,老死也想不到检验一下他天生的异能。他的顶头上司,办公室副主任穆龙先生调任离去,接任的是莱居叶先生。此人说话生硬,留的胡子像一把刷子。新来的副主任上任头一天,见杜蒂耶尔那副夹鼻眼镜、那撮黑山羊胡,就看不顺眼,于是端着架子,把他当成一个碍事、邋遢的老东西。最要命的是新主任别出心裁,对公事做出重大改革,成心要打扰他下属的清静。二十年来,杜蒂耶尔起草函件,抬头总是用这样的格式:“根据某月某日的贵函,并参照双方来往信件,我荣幸地通知您……”莱居叶先生则硬要改用一种更富于美国味的格式:“您某月某日来信收悉,现答复如下……”杜蒂耶尔用不惯这种书信格式,总是不由自主地回到老套子上。对他这种顽固态度,副主任越来越恼火。杜蒂耶尔在登记局感到很受压抑。早晨,他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上班,晚上躺在床上,往往要想上一刻钟以后才能入睡。
杜蒂耶尔墨守成规的冥顽态度,妨碍改革的顺利进行,莱居叶忍无可忍,便把他打发到办公室隔壁的一间小黑屋里。小黑屋对着走廊,门又矮又窄,上面写着几个大字:杂物堆放室。杜蒂耶尔从未受过这样的侮辱,只好逆来顺受。不过,他在家里看报时,读到社会新闻栏里一则有关凶杀案的报道,猛然发觉自己竟暗暗盼望,遭到不测的是莱居叶先生。
一天,副主任突然闯进小黑屋,手里挥动一封信,大声吼道:
“这封信,写得不像样子,给我重新写一封!这种信,称它什么好,真给办公室丢脸!给我重写一封!”
杜蒂耶尔正想申辩,莱居叶先生却不容他开口,雷鸣般地大吼一声,骂他是因循守旧的老蟑螂,把手中的信揉成一团,照他脸上一摔,转身就走。杜蒂耶尔虽然地位卑微,自尊心却很强。他独自呆在小屋里,觉得脸上火辣辣的。突然,他计上心来,离开座位,钻进小屋与副主任办公室的隔墙中间。不过,他钻进去时十分小心,只有脑袋从墙的那边露出来。莱居叶先生正伏案审阅一个职员起草的公文,手不停地摇着笔杆,移动一个逗号的位置,这时,他突然听到办公室里有人咳嗽,抬头一看,吓得他魂都掉了,只见杜蒂耶尔的脑袋悬在墙上,就像猎获回来的兽头一样。而且,这个脑袋居然是活的,一双眼睛透过镜片正对他怒目而视。这还不算,这个脑袋竟开口说话了:
“先生,你这流氓,混蛋,无赖!”
莱居叶先生惊呆了,眼睛被这个幽灵定住不动了,他死命地挣扎一下身子,才从椅子上站起来,蹿到走廊,一直冲进小黑屋。杜蒂耶尔坐在那里,跟平时一样,手握笔杆,一声不响地埋头工作。副主任打量他好久,结结巴巴地讲了几句话,这才回办公室去。可是,没等他的屁股坐稳,那个脑袋又在墙上出现。
“先生,你这流氓,混蛋,无赖!”
仅仅这一天工夫,骇人的脑袋就在墙上出现了二十三次,以后天天如此。杜蒂耶尔对这套把戏,已经得心应手,然而他觉得光是骂骂副主任还不过瘾,于是便装神弄鬼,忽而鬼哭狼嗥,忽而发出恶魔般狂笑,听了叫人毛骨悚然:
“嘎鲁-嘎鲁!一条恶豺狼!(狂笑)吓得直筛糠!(狂笑)”
可怜的副主任越听越怕,只见他面如土色,气喘吁吁,毛发倒竖,汗流浃背,已经吓得魂不附体了。第一天,他就掉了一斤分量。接下来的一个星期里,他的身体明显地消瘦了,这且不说,他又添了两种毛病:吃饭时用叉子喝汤,见着警察就行军礼。刚到第二个星期,家里人就叫来一辆救护车,把他送进疗养院。
……
短篇怪圣埃梅
写长篇小说的大家,在文学发达的国家总是人才辈出,而写短篇小说的圣手,无论在哪里都难得一见。
不是说创作长篇易而短篇难,而是说长篇因其篇幅长,则有变化创新的空间,短篇因其篇幅短,想变化也施展不开手笔。这就是为什么长篇小说可以聚拢一些作家形成流派,而短篇小说家只有个人风格。换言之,长篇小说大家往往三五成群,而短篇小说圣手只能孤单一人。
以法国为例,在十九世纪,长篇小说家大师级人物,至少可以列出雨果、巴尔扎克、司汤达、大仲马、福楼拜、左拉。而短篇小说家大师级人物,也只有“短篇之王”莫泊桑。
到了二十世纪,卓有成就的小说家越写越长,称长河小说,如普鲁斯特、罗曼?罗兰、杜?伽尔、杜阿梅尔等;而真正意义的短篇小说圣手,也只有我称为“短篇怪圣”的埃梅了。
多不容易,一个世纪才出一个,还是在小说文学特别发达的法国。
我称马塞尔?埃梅(1902—1967)为“短篇怪圣”,就因为他的短篇小说以“怪”取胜,舍此“怪”字则难以形容。
埃梅求怪也是被逼出来的。
小说无论篇幅长短,本质还是讲故事,不管是真事还是想象的。法文长篇小说roman一词,古义为传奇故事,如著名的《列纳狐故事》,用的就是这个词。而短篇小说conte,本义就是短小的故事。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阅读口味的变化,长篇小说逐渐取代诗歌,引领文学的潮流。相比之下,优秀的短篇小说,往往只是长篇小说大家的余墨了。
短篇小说除了一些时鲜故事,就再也没有什么新鲜可言了。埃梅再走莫泊桑的老路,即使写得再好,也只能等而下之,归入二、三流作品。
埃梅只能另辟蹊径。
莫泊桑是自自然然讲故事的典范。埃梅就超自然,反自然,反其道而行之。
反自然就是反常,反常为怪,施展怪招,这便是埃梅取胜的法宝。
如果只有几样怪招,重复使用,那么很快就会让人识破,怪招也就失灵了。埃梅还善于变招,他的短篇小说篇篇出奇,构成了千奇百怪的世界。
走进埃梅的世界,就恍若进入寓言故事和神话境地,一片荒唐离奇。然而,读者在这种幻境中经过一番遨游,方始醒悟过来,这一幕幕的怪异场景,原来正是人们见多不怪的活生生现实。
以假见真,化实为虚,寓现实于荒唐中,这正是埃梅反映现实的特殊手法。现实主义内容与怪诞形式的巧妙结合,构成了埃梅短篇小说独具一格的艺术特点。
也许正因为如此,马塞尔?埃梅才是我偏爱的法国现代作家之一。将近二十年前,人民文学出版社就出版了《埃梅短篇小说选》,后来又出了他的寓言《捉猫故事集》。
翻译其作品,便想见其生活的地方。我曾三次登上巴黎蒙马特尔山,找到多次在小说中出现的诺尔万街,沿街走到不大的马塞尔?埃梅广场,便是五、六层公寓楼。如果不细看门前的一块铜牌,就不会知道楼上是埃梅的故居,现在仍住着他的遗孀。但是最招眼的还是楼侧一堵高墙里,探出半个身子和一条腿的铜像,那便是《穿墙记》中的主人公。每次见到那个囚在高墙石壁中的异人,我总不免感到心惊。
同样,每次重读他的小说,也总要惊叹,惊叹埃梅短篇小说每篇不同的奇思妙构。下面我们就简单分析一下他的奇思之奇,妙构之妙。
小说开头难,短篇小说开头尤难,只因没有叙事养题的空间。埃梅善用快语开篇破题之道,往往是神来之笔,一句话就抓住读者的兴趣。
《假警察》开篇就说,一个商店会计为养家糊口,业余时间当假警察。《死亡时间》开头一句话:“蒙马特尔住着一个可怜的人,名叫马尔丹,他每两天只在世上存在一天。”《侏儒》开头则讲,马戏班一个矮子丑角,到三十五岁突然开始长个儿了。
开门见奇山,豁然入目。这种妙语开端,往往兼得出奇和悬念,令读者拭目洗耳。
再看《穿墙记》的开篇:“从前,有一个异人,名叫杜蒂耶尔,住在蒙马特尔区奥尔尚街七十五号乙公寓的四层楼上,他有不费吹灰之力穿墙过壁的奇能。”一句快语,交待多少事情,犹如飞镝利刃,省却多少搭弓射箭、砺石磨刀的工夫。
快语并非纯作快语,紧接着便施展凭空妙构的功夫。且说一天晚上忽然停电,杜蒂耶尔摸黑在屋里走动,等重新来电一瞧,自己竟然身在楼道里,而房门却反锁着。作者就是这样妙手空空,写来完全煞有介事:妙就妙在事情出于偶然,不经意间发现有穿墙过壁的奇能;妙就妙在主人公自己也认为很荒唐,百思不得其解,次日还去看医生。行文高妙处,作者不露声色,在虚拟之中处处立实,自占田地。
借虚立实,文情变化就妙在不可测。主人公是个安分守己的老职员,事情如不逼到头上,老死也想不到检验一下天生的异能。新上任的上司看他不顺眼,处处刁难,还把他打发到小黑屋,侮辱他的人格,简直欺人太甚。杜蒂耶尔忍无可忍,就把脑袋穿过隔墙壁,装神弄鬼,终于把新上司吓出神经病,讨回了公道。
这样数段文字,随手生发,全是凭空点染出来。作者本无空间,却造出一片纵横捭阖的天地。杜蒂耶尔小试牛刀,治了顶头上司之后,还觉意犹未尽,但此公一生庸庸碌碌,纵有特异功能,却不知如何大显身手,只好从报纸上寻求灵感。先是注意体育栏、政治栏,找不到用武之地,才从社会新闻栏中受到启发,去一家大银行作案,穿过十二三道墙壁,钻进各种各样保险柜里,兜里塞满钞票,临走还用红色粉笔留下化名:嘎鲁-嘎鲁。文势摇曳生姿,曲曲折折。设使他不假思索,径直去作案,岂不成了真强盗,哪里还是偶有奇能的迂腐的老职员?满篇文字,岂不成了平庸的侦探小说,哪里还有脍炙人口的名篇?
杜蒂耶尔照旧按时上班,尽职尽责地工作;夜晚,他才化为嘎鲁-嘎鲁,洗劫银行,盗窃珠宝店,或者让哪个阔佬破财。这位神奇的大盗每夜都有惊人之举,引起轰动,他的名声大振,深得人心,弄得警方晕头转向,内政部长也被迫辞职。试想洗劫银行,盗窃珠宝店,这是何等俗而又俗的故事,然而作者却能翻俗出奇:奇就奇在一个迂腐的职员玩起神奇大盗的游戏。通篇的灵魂,在于一个“戏”字。因戏,也就不必较其真,因戏,也就不必究其实。
游戏再有趣,读者也有看厌之时,作者不待读者看厌,总是抢先换笔翻新,这又是埃梅短篇小说的一大特点。所谓行文无定法,全在于笔端的灵气,而埃梅之笔狡猾之至。杜蒂耶尔是个惰性十足的人,没有外力逼迫,他不会主动改变生活习惯。他从未得到过同事们的赞赏,现在听到他们称嘎鲁-嘎鲁是个超人,是个天才时,便窘得满脸通红,眼里闪烁感激的泪光。最终他憋不住,谦虚地当众宣布:“要知道,嘎鲁-嘎鲁,就是我呀。”惹得全场哗然,他反而成为众人的笑柄,觉得生活不那么美满了。于是他决定“自投罗网”,在一家珠宝店作案,挥舞着金杯子,高唱饮酒歌,让巡逻队当场抓住。次日各报头版都刊登出杜蒂耶尔的照片。他的同事们都后悔不迭,自恨有眼无珠。他们出于对他的敬佩,都纷纷留起山羊胡子,没有能耐效仿,至少去摸摸朋友熟人的钱包怀表。
涉笔成趣的文字随处可见,忙中不忘诙谐,埃梅可谓另类幽默大师,擅长反做文章之法。入狱过把瘾的几段,令人拍案叫绝:借典狱长金表一用,《三剑客》一读,在牢狱铁窗之内,玩出多少花样儿,囚犯肆意戏弄典狱长,写信通知典狱长越狱的时间,跑到典狱长的客厅过夜,他嫌被罚坐黑牢,啃干面包,中午就跑到饭馆用餐,然后让典狱长来付钱。文章反做,真是妙趣横生。
同样,《侏儒》一篇,写三十五岁的矮丑,一夜之间长成英俊的青年,纯是子虚乌有之题。作者却信手拈来这个虚拟之题,大做起实文章。题之虚拟,给实文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埃梅这支笔虚点实写,可以任意挥洒,无需顾忌细节。虚点则妙趣无穷,实写更讽喻人生世事。从虚处下笔,讲一个矮人长个儿的奇异故事,再从实处展开,描述艰难的人生和畸形的社会。全篇都是笔墨颠倒之文,读来尤为绝妙而精警。
在没有超自然情节的作品中,埃梅也能以奇巧的构思、绝妙的语言,把故事写得千回百转,跌宕起伏。《图发尔案件》就是个突出的例子。埃梅从不喜欢正笔直书,往往手写此处,而目注彼处,将目所注之彼事,暗暗移入手所写之此事,故而行文闪烁,扑朔迷离。全篇没有正面写国家一笔,而国家巧取豪夺,无所不为又无所不在的形象,却跃然纸上。一桩血案的故事,布列得好似迷魂阵,悬念未解,又添悬念。读者跟随大侦探左冲右突,还以为在认真看一篇侦探小说,最后才领悟作者别有用意,并不在乎破案。
埃梅在四十年的文学生涯中,创作十分丰富,计有长篇小说十七部、短篇小说九集、戏剧十种、童话三编。他的短篇小说和童话还被编入中小学生课本。
埃梅洞烛社会弊端,上至国家机构、制度大法以及各种政治势力,下至贪官污吏、社会痈疽,无不受到他的针砭和抨击。他的作品处处流露出对下层人民的极大同情,对权势人物和阔佬富豪的极大憎恶。埃梅一贯主张,作家的任务是“变成时代的良心”。他的一生和他的作品都证明,他没有违背这种主张。
李玉民
2003年6月
于北京花园村
这本选集展现了一种成熟的、不哗众取宠的文学姿态。作者对社会现象和人际关系的观察入木三分,尤其擅长捕捉那些在日常生活中一闪而过的、充满宿命感的瞬间。有一个篇章专门写了关于“记忆的不可靠性”,通过一个家庭成员对同一事件不同版本的回忆,探讨了时间如何扭曲真相,非常引人深思。语言风格上,它呈现出一种干净利落的现代感,没有多余的形容词堆砌,每一个词语都像是经过了精确的计算才放置到位,精准而有力。阅读体验是递进式的,初读可能只是觉得故事有趣,但当你放下书本,那些人物的形象和他们做出的选择,会像烙印一样留在脑海里,反复咀嚼。它不是那种读完就扔在一边的娱乐读物,更像是一面镜子,能让你更清晰地看到生活本身的复杂纹理。
评分坦白说,我一开始对“短篇小说精选”这类作品是持保留态度的,总觉得篇幅短小,难以构建宏大的世界观和深刻的主题。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展示了短篇文学在捕捉“瞬间”和“侧影”上的独特优势。比如其中一篇,描绘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如何改变了两个陌生人之间的关系,那种偶然性、那种宿命感,被作者用极其精炼的语言烘托了出来,效率极高。语言风格上,我注意到作者非常善于运用环境描写来反衬人物内心的波澜,城市的水汽、弄堂的昏黄灯光,都成了情绪的载体。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品尝一道复杂的分子料理,每一种味道都在精确的时刻出现,然后迅速消散,但留下的余韵却异常悠长,让人回味无穷。对于喜欢在阅读中寻找“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惊喜的读者来说,这绝对是一次不容错过的体验。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组织非常巧妙,即便是独立的短篇,放在一起读,也能感受到一种微妙的内在联系,仿佛是同一座城市里不同角落里发生的故事,虽然互不干涉,却共享着相同的空气和光线。我特别欣赏作者对“留白”的运用。很多关键的情节转折,他并不直接描绘出来,而是通过人物的反应、环境的突变来暗示,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拓展了读者的想象空间。与其说是在读故事,不如说是在参与一场解谜游戏,只不过谜底不是凶手是谁,而是人物“为什么会变成这样”。文字的密度很高,信息量巨大,但读起来却毫不费力,这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和对叙事逻辑的精准把握。它不像一些当代小说那样追求强烈的感官刺激,而是更注重精神层面的共鸣,读完后,会让人开始反思自己生活中的一些被忽略的细节和感受。
评分这本小说集真是让我大开眼界,里面的故事虽然篇幅不长,但每一个都像是一颗精心打磨的宝石,闪烁着独特的光芒。作者对人物心理的细腻描摹,简直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读着读着,我仿佛就走进了那些故事里,和角色们一同经历了他们的喜怒哀乐。有一个关于老教师的故事,他一生都在坚守着自己的教育理念,却不被时代理解,那种孤独和坚持的力量,读完之后久久不能平静。文字的韵律感也很强,读起来非常流畅,即使是描写那些沉重的主题,也丝毫不会让人感到压抑,反而有一种超脱的美感。整体来看,这本书更像是一组组精心编排的短小戏剧,每一个场景都充满了张力,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我尤其欣赏作者在结尾处理上的克制,没有过度的煽情,留下了足够的空间让读者自行体会和回味,这是很多长篇小说都难以企及的功力。
评分读完这套书,我最大的感受是“意境”二字。作者似乎对人性的幽微之处有着近乎偏执的探究欲,他笔下的人物大多生活在生活的夹缝中,不完美,甚至有些格格不入,但正因如此,他们的挣扎才显得如此真实和动人。有一篇讲的是一个退休的钟表匠,他试图修复一只坏掉的古董座钟,在这个过程中,他仿佛也在试图校准自己失序的人生,那种对“时间”和“秩序”的执念,写得极为传神。作者的叙事节奏控制得非常老练,他知道何时该加速推进,何时该慢下来细细打磨一个场景或一句对话。这种节奏感,让阅读过程充满了一种被牵引的快感。整体的基调偏向于内敛和思辨,它不提供直接的答案,而是抛出问题,邀请读者一同进入那片迷雾之中探索,非常适合在安静的夜晚,配一杯热茶,慢慢品读。
评分好
评分听说很不错,买来读一读
评分裁边不是很齐,有几页都有多出来的纸。
评分喜欢这个封面,很有故事范
评分好书,李玉民的翻译成熟了,翻译的很到位。
评分很有趣的故事集
评分正版无疑,包装很好,京东的配送满意。
评分现今能买到的唯一版本,人文的质量值得放心。
评分马塞尔·埃梅的短篇小说以奇巧的构思、幽默的语言,将现实主义内容与怪诞形式相结合,形成其鲜明的艺术特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