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岛主权归属涉及的海洋权益有多大?
美日为何频频在南海“搅浑水”?
台湾问题的意义仅仅在于祖国统一吗?
未来的世界中心在哪里?
放眼世界,博弈是永恒的主题,但每个时代的大国博弈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天涯论坛国际观察代表人物温骏轩历时8年,以地理环境为切入点,以地图为工具,从地缘视角探讨了中国崛起路线。在地域上,他形象生动地解析了欧洲、东亚、东南亚、南亚等区域与中国的地缘政治关系;从时间上,他回顾了世界的历史,探讨了文明兴衰、民族兴亡的规律,为我们了解当今世界大国格局和未来国际趋势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和更广阔的视野。
温骏轩,网帖笔名“鄙视抢沙发的”,生于20世纪70年代,法律专业出身,长于分析解读国际局势。其2009年7月在天涯论坛“国际观察”版块开设的《地缘看世界》一帖,有理论,有资料,有地图,有分析,广受读者关注,点击量超过1700万次,回复超过7万条。
推荐序
序
第一章 谁是世界的中心
第一节|主宰世界的思维
世界的中心是一座岛
拥有海洋就拥有世界
发现边缘地区的力量
第二节|谁在主宰世界
世界之主的帝王之相
俄罗斯——大陆的征服者
欧盟——世界的发现者
印度——低纬度地区的代言人
中国——世界中心最有力的挑战者
美国——“新世界岛俱乐部”的缔造者 大国的后花园
第三节|中国如何崛起 “新老世界岛”之争
中国的崛起路线图
第二章 欧亚大陆第一缕阳光: 东亚与西太平洋地区
第一节| 东亚的范围
东亚的地缘结构
第二节| 中央之国
“海中地”与“地中海”
中央之国的地缘博弈
第三节|气候与东亚格局
北纬 42 度温度线
地缘孤岛
中央之国核心区的气候
第四节|农耕民族的扩张
最后的耕地
农耕民族的禁区
第五节|东亚的岛屿
日本征服外岛的历史
日本的终极梦想
琉球群岛
离开日本的日子
第六节|台湾岛
“海商”与台湾岛
台湾岛地缘文化的形成
台湾岛的地缘定位
第七节|东亚核心圈
东亚核心圈的概念形成
东亚核心圈的框架模式
第八节|美国与西太平洋
两条岛链
美国在太平洋上的布局
APEC 背后的地缘博弈
第三章 连接三洲两洋之地: 东南亚与南海部分
第一节|中南半岛的地缘结构
中南半岛的地理范围
三级地形
中南半岛的国家与民族
河流与中南半岛的文明进程
殖民时代的遗产
第二节|缅甸
缅甸的地缘结构
掸邦与金三角
克钦邦与南方丝绸之路
史迪威公路与缅甸的地缘政治价值
第三节|越南与印度支那
越南的地缘扩张 印度支那之争
第四节|泰国
平衡是一种技巧
克拉地峡
中国与泰国的地缘关系
第五节|大航海时代之前的南洋群岛
南洋群岛的地缘结构
印度文明与华夏文明在南洋群岛的竞争
伊斯兰文明在南洋群岛的扩张
第六节|殖民时期的影响?
大航海时代的开启与教皇子午线
麦哲伦与菲律宾
商本主义者——荷兰
大英帝国的地缘战略
第七节|华夏文明与南洋群岛
“下南洋”现象的地缘背景
华人对“南洋群岛”地缘政治的影响
第八节|文莱、巴厘岛以及东帝汶 文莱的选择
巴厘岛—不仅仅是度假天堂
东帝汶—大国的“新战场”
第九节|中国南海
南海断续线
南海岛礁的五方格局与北纬 12度线
经略南海
南海的咽喉——马六甲海峡
备选方案——印尼通道
第四章 南亚与印度洋部分
第一节|南亚次大陆
南亚的地缘结构
印度文明的外部压力
印度文明的特点
巴基斯坦
旁遮普与锡克教
孟加拉国
第二节|龙与象的较量
安达曼 - 尼科巴群岛
第三节|印度洋与中国的南海战略
美国在印度洋的存在
送给印度的“珍珠链”
取代马六甲的安全陆上通道
中国的印度洋战略布局
第五章 俄罗斯与北冰洋部分
第一节|俄国在东亚的存在
俄国与日本海
豪猪取暖
第二节|北冰洋
温室效应与北冰洋的新生
俄罗斯的希望——北冰洋航线
北冰洋开发对中国的影响
后记 :暗战时代
第一章
谁是世界的中心
从几何原理来看,在地球这样一个球状结构的表面,任何一个点都可以声称自己是世
界的中心。像死海、复活节岛等地,都曾经因为它们拥有的所谓神秘现象,被称为“世界的肚脐”。不过,如果仅把“中心”二字理解为“肚脐”这种更多带有象征意义的中心点,那么对这个称号感兴趣的可能只有当地的旅游业者了。很显然,我们今天所要讨论的“中心”,应该更类似于人体中的“大脑”,即谁才是世界秩序的主宰者。
对于世界中心的地位,中国人应当拥有更强烈的渴望。这不仅因为中国人自古以“中央之国”的子民自居,更源自近代中国在打开国门之后的失落感。幸运的是,我们正处在中华文明的复兴阶段。因此我们也非常有必要站在地缘和发展的角度,看看中国如果想回到世界之巅,会面临什么样的地缘格局。
第一节主宰世界的思维
“地缘”一词从一开始出现,就和政治捆绑在一起,用来服务于国家利益。地缘博弈经常以国家之间的斗争,尤其是战争的形式表现出来。
虽然“地缘”的概念并不能等同于地缘政治,或者说地缘政治只应该是地缘学说的一个组成部分,甚至不应该是最基础的内容,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其中的区别却很难分清。这主要是因为人类的历史看起来总是由那些政治家以及服务于政治家的军事家所书写的。而所谓的地缘博弈,也的确经常以国家之间的斗争,尤其是战争的形式表现出来。
事实上,“地缘”一词从一开始出现,就和政治捆绑在一起,用来服务于国家利益。因此我们需要对现代地缘政治学的奠基人—麦金德、马汉、斯皮尔曼三个人及其学说做一个简单介绍。这三位地缘政治家分别从欧亚大陆、海洋以及海陆结合的边缘地带,对世界的地缘格局做出了解读。尽管他们的学说更多的是为了印证西方国家在这个世界的主导地位,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从中了解基本的地缘政治概念,并用它为中国的崛起推演出一条路线。
自从2009年7月我在天涯开写《地缘看世界》一帖,至今已经快8年了。最初选择“地缘”这个切入点,是因为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出现了各种对历史、时政的全新解读,颠覆了自己原来对很多事物的理解。为避免人云亦云,就需要找到一个相对客观的角度,以形成自己的思维逻辑,而“地缘”就是一个兼具广度和深度的切入点。
无论出于研究还是分享的目的,地图都是展现“地缘”这一概念最好的平台。在网帖中,数百张自己制作的地图花费了我大量的时间。然而具体到出版的环节,这些地图却成了最大的障碍,这个障碍并非来源于技术,而是来源于意识。大多数编辑并没有意识到,地图本身所承载的信息量要高于甚至远高于文字。很显然,在这种认知之下,你不可能要求合作者能够完整展现你的观点—这也是此帖一直未能出版的主要原因。
当中国国家地理图书部的编辑联系我,希望我加入他们筹划了几年的“地图会说话”系列丛书时,我们双方都发现,原来在这几年当中,其实彼此都在往一个方向上做着探索,接下来的合作也就水到渠成了。当然,地图本身只是一个载体,我们希望通过这个载体向大家展现的,是一个包含丰富信息,并且能够科学(而非主观想象)验证甚至预测一些事件的地缘世界。
既然本书打算从地缘的角度来解读世界,我们就必须先给地缘下一个定义。首先必须明确,地缘绝对不能和地理简单地画等号;其次,虽然西方提出了“地缘政治”这一概念,本身的确是以地理关系为基础来分析国家政治行为,但地缘的研究范围也并不等同于地缘政治。英语中的地缘政治“geopolitics”一词,也是“地理+政治”的组合。
本书所希望解读的“地缘”,视角会更为广阔,并不会局限于现实的政治博弈,或者以地理环境为切入点,研究文明盛衰、民族兴亡的规律。中国文字博大精深,“地缘”这个本来为“政治”做前缀的词,已经足以涵盖我所希望说明的一切了。所谓“地”,指的是客观物理环境;而“缘”,则意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归纳起来,地缘研究就是以地理环境等客观物理因素为基础,研究以群体为单位的“人”,以及这些群体之间的关系。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地理环境这类客观物理因素是研究地缘的基础,但这种影响要通过很长一段时间才能显现出来。在现实的地缘政治、地缘经济研究中,那些基于此类影响而已经固定在一个群体身上的各种社会属性,也是地缘研究所考虑的基本要素。
实际上,地缘研究并非西方的舶来品。在中国古代,这类研究已经很深入,只是没有用“地缘”一词罢了。比如三国时期诸葛亮所作之《隆中对》,就是一篇典型的地缘政治之作。既然古人能够仅凭有限的历史、地理知识,便在家中做出足以决定一个国家命运的战略分析,那么拥有更多信息来源的我们便更加没有理由妄自菲薄,认为地缘的研究仅仅适合于部分“专家”或政治家。
我喜欢那种能触及灵魂深处,让人产生共鸣的故事。尤其是在读一本新书的时候,我总是希望它能给我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启发,能够点亮我生活中某些模糊的角落。“谁在世界中心”这个书名,恰好满足了我对这种“启发式阅读”的期待。我猜想,书中可能描绘了一群在各自的人生轨道上迷茫、追寻的人。他们或许来自不同的背景,拥有着截然不同的经历,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寻找那个能够定义他们生命意义的“世界中心”。我脑海中浮现出一个画面:一个年轻人,在大城市里为了生存而奔波,却感到内心的空虚;一个中年人,事业有成,却失去了对生活的激情,渴望找回最初的热爱;一位老人,回首往事,才发现自己一直忽略了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这本书,也许就是通过描绘这些人物的挣扎与蜕变,来展现人类共通的孤独与渴望。我期待,在故事的结局,他们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即使那个答案并非圆满,但至少是一种成长,一种接纳。这种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致描摹,以及对生命普遍困境的深刻洞察,是我最为期待的。
评分当我看到“谁在世界中心”这个书名时,我内心涌起了一种强烈的探索欲望。这个名字本身就充满了悬念,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关于发现、关于秘密的故事。我猜想,这本书的内容很可能围绕着某个神秘的地点、某个失落的传说,或者某个不为人知的真相展开。也许,主人公踏上了一段充满艰险的旅程,去寻找那个传说中的“世界中心”,而在这个过程中,他/她不仅要面对外在的挑战,更要面对内心的恐惧与挣扎。我期待书中能够有波澜壮阔的场景描写,扣人心弦的情节设计,以及令人意想不到的转折。这种“探险”式的叙事,往往能激发读者最原始的好奇心和冒险精神。我脑海中勾勒出各种可能的画面:古老的地图,神秘的符号,失落的文明,以及那些守护着秘密的古老种族。我相信,这本书将带领我进入一个充满未知与奇遇的世界,去解开一个又一个谜团,最终,在故事的结尾,找到那个隐藏在世界中心,却又触手可及的真相。
评分“谁在世界中心”这个名字,实在太勾人了,一下就抓住了我的好奇心。我一直觉得,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世界中心”,那个地方,可能是物理上的某个坐标,也可能是精神上的某种寄托,抑或是某个重要的人。书名一下子就把我拉进了一个关于寻找、关于归属的思索。我很好奇,作者笔下的“世界中心”究竟是什么?是宏大的叙事,还是细腻的情感?是普适的真理,还是个人的迷失?当我翻开书页,期待的正是这样一种智识上的探险,一种对生命意义的追问。我脑海中浮现出无数画面,可能是漂泊在大海上的孤帆,也可能是繁华都市里擦肩而过的陌生人,亦或是静谧山林中一扇紧闭的窗。这本书,就像一个邀请函,邀请我去探索那个我可能从未想过、却又潜藏在我灵魂深处的地方。我不禁开始想象,那些在书中穿梭的人物,他们又将如何描绘自己的“世界中心”?是带着憧憬,还是带着失落?是坚定不移,还是摇摆不定?这种由书名引发的联想,已经让我觉得这次阅读之旅充满了无限可能,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沉浸其中,去寻找那个属于我的,或者不属于我的,世界中心。
评分读一本好书,就像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谁在世界中心”这个书名,给我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又带着一种现代的哲学思考。我联想到那些伟大的哲学家,他们穷尽一生去探索世界的本质,去理解人类的存在。我想,这本书或许也承载着作者对宏大命题的思考。它可能不仅仅是一个关于个人命运的故事,而是一个关于人类文明,关于我们共同的未来,关于我们在这个宇宙中的位置的探讨。我猜想,书中可能会涉及一些历史的片段,或者是一些关于科学、关于艺术的哲学思考,它们共同编织成一张巨大的网,试图去解释那个“世界中心”的终极答案。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我跳出日常生活的琐碎,去仰望星空,去思考那些最根本的问题: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我们在这个浩瀚宇宙中的意义是什么?这种思想上的深度和广度,是我对这本书最大的期盼。我希望能从字里行间汲取智慧,拓展视野,去重新认识这个世界,也重新认识我自己。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的第一印象是非常沉静而富有哲学意味。那是一种淡淡的,像是水墨晕染开来的色彩,又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光晕。没有喧宾夺主的插画,也没有过于直白的文字,一切都显得内敛而深邃。这种视觉上的“留白”,反而让我的想象力有了更大的空间去驰骋。它让我想起了一些古老的东方哲学,那种“大道至简”的智慧,以及对事物本质的深刻洞察。我脑海里开始构建一个故事的雏形:也许,它讲述的是一个关于“内省”的故事,主人公在喧嚣的世界里,逐渐剥离外在的喧嚣,去寻找那个最本真的自我。又或者,它探讨的是一种“连接”的概念,世界并非割裂的个体,而是由无数看不见的丝线交织而成,而“世界中心”正是连接这一切的枢纽。我仿佛能感受到一种宁静的力量从封面散发出来,仿佛在告诉我,这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我期待书中能够有那样一些时刻,让我停下匆忙的脚步,静静地去感受,去思考,去体会那种“此时此刻”的力量。这种感觉,就像在茫茫大海中找到了一个宁静的港湾,让我卸下所有疲惫,去重新审视自己与这个世界的关系。
评分它与当时流行的商用数据库非常类似,但缺乏定期维护,因此我们聚集了一些人开始修复问题、定期发布新版本,而这又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越来越多人从不同的途径给我们反馈问题、帮助我们修复问题,于是我们又可以继续发布新的版本,
评分孟子》有句流传至今的话: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时、地利、人和是国家竞争博弈的重要参数。可是天时、人和是变幻莫测。曹操在赤壁之战万万想不到诸葛亮借来东风,诸葛亮围困司马懿也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料不到苍天降下大雨,淝水之战前秦大军临阵失控,一击即溃,四散践踏...而地利是一个较为稳定的变量,甚至在一定的时间内属于非变量,可见地利的重要,不可不慎,除非有一天人类能排山倒海。
评分梅花香自苦寒来,不是天才是地才
评分一本好书就是一生,这是除了作者旁人无法触摸的世界,你只能品,只能读,只求与作者瞬间的心灵交融。足矣。了解中国大事,爱我中华。
评分东西很不错 物流也很快 有点小贵
评分本书的精彩之处在于不止用地缘分析当前的世界格局,而且引入了世界历史,历史告诉我们,并非世界中心的变动,只是相对移动,世界的中心曾经在这个星球上最大的大陆上——欧亚大陆,只是我们自己作,如果没有两次世界大战,世界的中心怎会暂时转移到美洲,欧亚大陆上有广阔的土地——代表着丰富的自然资源、欧亚大陆有丰富的最多的人口——代表着劳动力和市场!如今,随着和平与发展这个主旋律,亚洲重回世界的中心,也只不过是经过勤奋拼搏,补课迎头赶上而已,这就是历史的车轮!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再自残!只要我们自己不作死就不会死!因为最难战胜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自己!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同事们凑单买的,算下来3.5折也还凑合
评分纵观人类历史的演化,万变不离其宗的两个决定性因素,一个是人的基本欲望,另一个是山川地势,人性演化为权谋、经济和文化,地理则演化出地缘政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