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本書可供化學、材料、環境等領域的學生、科研人員及企事業單位從事化學相關的從業人員查閱。 《分析化學手冊》是幾代分析化學傢集體智慧的結晶,第三版編委會由主任汪爾康院士,副主任江桂斌院士、陳洪淵院士和張玉奎院士,以及三十餘位活躍在分析化學領域的經驗豐富的化學傢組成。本分冊是分析化學工作者案頭的參考工具書,內容涵蓋瞭日常分析化驗過程中需要具備的基礎實驗知識和實驗技能,包括:分析化學中的常用數據;基本實驗技術,試劑、溶液的製備;樣品的采集及樣品處理,分離與純化;實驗室操作安全;數據處理與實驗設計。數據量大,實用性強。強調實驗室安全,新增瞭歐盟Reach法規中的高專注度物質、易製爆和易製毒化學品、緻癌化學品、工作場所空氣中化學物質允許濃度,以及危險化學品的標簽要素,放射性輻射防護等內容.
內容簡介
《分析化學手冊》第三版在第二版的基礎上作瞭較大幅度的增補和刪減,保持原手冊10分冊的基礎上,拆分瞭其中3個分冊成6冊,終形成13冊。
本分冊內容更加精練、充實。篇基礎知識,采用瞭新的原子量錶,全麵更新瞭相關分子摩爾質量等數據;采用瞭新且有效的標準;同時,增加瞭與分析化學有關的數據庫、網站等信息源及相應的查詢方法。第二篇準備工作及試劑,削減瞭電光天平的內容,增加瞭樣品采集方法和樣品預處理方法。第三篇安全知識,是此次變動的部分,豐富瞭化學危險品的內容,新增瞭歐盟REACH法規中的高關注度物質、易製爆和製毒化學品、緻癌化學品、工作場所空氣中化學物質允許濃度,以及危險化學品的標簽要素,放射性輻射防護等內容。第四篇實驗室標準化管理,按優良實驗室新的認證考核標準提齣瞭實驗室的標準化管理的問題。第五篇分析數據處理及實驗條件優化按數理統計基礎、分析數據處理和實驗方法設計重新進行瞭編排和擴展。
本書可供化學、材料、環境等領域的學生、科研人員及企事業單位從事化學相關的從業人員查閱。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篇基礎知識
第一章分析化學中常用數據及錶解2
第一節國際單位製(SI)及其相關單位間的換算2
一、國際單位製2
二、常用單位的換算5
第二節分析工作中常用的符號及縮略語11
第三節化學元素的基本參數19
第四節離子的基本參數43
一、離子半徑43
二、 各種離子的活度係數46
第五節溶液的基本參數53
一、化閤物在溶劑中的溶解度53
二、 常用溶劑的基本特性79
三、 常用酸、 堿、 鹽溶液的濃度和密度143
第六節生成常數和解離常數154
一、 難溶化閤物的溶度積154
二、 水的離子積常數163
三、 酸和堿的解離常數164
第七節金屬離子配閤物的基本參數235
一、 金屬配閤物形成常數235
二、 配位體的基本參數262
三、 金屬離子和配位體的配位效應係數265
第八節分析化學數據信息源及其查詢方法274
一、 數據類刊物274
二、 數據中心275
三、 主要的手冊、 叢書277
四、有關化學與物理性質的重要網站277
五、其他國內外化學化工網站簡介278
參考文獻280
第二章分析化學基礎知識281
第一節純水的製備與檢定281
一、分析用純水的製備281
二、水質的檢定287
第二節常用器皿、用具及其洗滌288
一、化學實驗常用器皿與用具288
二、分析器皿的洗滌303
三、常用洗滌液304
四、玻璃器皿的乾燥305
第三節濾紙、濾膜及過濾方法305
一、濾紙305
二、濾膜307
三、濾紙的摺疊和過濾操作307
第四節研鉢和坩堝308
第五節乾燥方法311
一、固體樣品的乾燥313
二、液體樣品的乾燥314
三、氣體的乾燥315
第六節冷卻方法316
一、實驗室常用製冷劑316
二、使用液態氣體作製冷劑的注意事項318
第七節加熱方法319
一、固體加熱方法319
二、液體加熱方法319
三、微波加熱介紹321
第八節試劑的提純和製備方法323
一、無機試劑的提純與製備323
二、有機試劑的提純與製備333
第九節氣體的獲取和純化347
一、製備氣體的實驗裝置347
二、常用氣體的製備與純化348
第十節試劑的迴收和淨化354
一、貴重試劑的迴收與淨化354
二、廢舊電池處理及重金屬迴收358
三、有機溶劑的迴收360
第十一節化閤物重要物理化學常數的測定方法362
一、熔點的測定362
二、沸程的測定366
三、沸點的測定372
四、密度的測定373
五、凝固點的測定375
六、結晶點的測定375
七、色度的測定376
八、黏度的測定379
九、比鏇光度的測定391
十、摺射率的測定392
十一、軟化點的測定393
十二、閃點與燃點的測定394
十三、玻璃化溫度的測定398
十四、辛烷值的測定(馬達法)401
參考文獻421
第二篇準備工作及試劑
第三章試劑和溶液424
第一節基本知識424
一、化學試劑的分類424
二、化學試劑的規格424
三、溶液濃度的錶示方法426
第二節普通酸、堿及鹽溶液的配製426
一、酸溶液的配製426
二、堿溶液的配製427
三、鹽溶液的配製427
第三節元素和離子的標準溶液430
一、元素和離子的標準溶液的配製430
二、測定化學試劑雜質用標準溶液434
三、某些特殊試劑溶液的配製方法441
第四節滴定分析用標準物質和標準溶液442
一、滴定分析用基準試劑442
二、標準滴定溶液的製備443
第五節緩衝溶液455
一、常見緩衝體係455
二、pH標準緩衝體係458
三、各類緩衝溶液的配製459
四、生化緩衝體係471
參考文獻473
第四章普通分析儀器的校正和檢定474
第一節天平474
一、天平的類型及使用474
二、砝碼的級彆與檢定478
第二節容量器皿的校正479
一、容量器皿的校準479
二、玻璃量器的最大允許公差488
第三節測溫裝置及其校正489
一、1990年國際溫標(ITS—90)489
二、實驗室玻璃溫度計的校正491
三、電子測溫裝置494
第五章分析試樣的采集、保存和製備505
第一節樣品采集的基本概念與方法505
一、抽樣檢查的基本概念505
二、抽樣檢查的類彆505
三、抽樣方法 506
四、采樣時需注意的事項 507
第二節水樣的采集與保存507
一、水樣采集前的準備工作507
二、取樣時的注意事項508
三、各類水樣采集的一般方法508
四、水樣的保存511
五、分析項目的確定515
第三節食品樣品的采集與製備515
一、采樣的原則和目的515
二、采樣方法516
三、食品的采樣量及注意事項517
四、樣品的保存517
五、樣品的製備518
六、食品樣品的前處理518
第四節土壤樣品的采集與製備520
一、土壤樣品的采集520
二、土壤樣品的製備521
第五節植物樣品的采集與製備521
一、采樣的一般原則521
二、樣品采集量521
三、樣品的采集方法 522
四、植物樣品的製備522
五、含水量的測定523
第六節氣體樣品的采集523
一、直接采樣法524
二、富集采樣法526
三、無動力采樣 530
四、采樣效率的評價方法531
參考文獻532
第六章分析樣品的準備和處理533
第一節分析樣品的準備533
第二節試樣的前處理537
一、溶劑/熔劑的性質與要求538
二、溶解法分解試樣543
三、熔融法分解試樣545
四、增壓溶樣法546
五、試樣的蒸餾處理550
六、金屬在酸、堿中的溶解性質550
七、無機試樣分解方法552
八、有機試樣的分解方法570
九、復雜樣品中相關組分的提取方法571
十、無溶劑樣品前處理方法583
十一、在綫前處理方法584
參考文獻586
第三篇安全知識
第七章分析實驗室安全588
第一節一般安全知識588
一、預防中毒588
二、預防火災和爆炸588
三、防止化學燒傷、割傷、凍傷588
四、實驗室安全設備588
五、其他方麵590
第二節使用煤氣設備的安全守則591
第三節使用電器設備的安全守則591
第四節使用高壓和高能裝置的安全守則591
第五節防火與滅火592
第六節不幸事故的應急處理593
一、急救常識593
二、應急處理594
三、應急處理案例——氯氣中毒治療原則及現場處置方案606
第七節現場采樣的安全事項607
第八節危險化學品安全知識608
一、危險化學品安全知識一覽錶611
二、化學物質環境標準672
三、化學緻癌物質674
四、職業衛生監控的化學物質683
五、歐盟REACH法規中的高關注度物質694
六、劇毒化學品、易製毒化學品、易製爆化學品及監控化學品700
第九節實驗室廢物的處理721
一、實驗室危險廢物收集的一般辦法721
二、實驗室危險廢物收集的注意事項721
三、實驗室廢物儲存的注意事項722
四、實驗室危險廢物的處理722
參考文獻740
第八章安全分析與實驗室風險防範741
第一節動火分析741
一、燃燒法測定可燃性氣體總量742
二、爆炸法試驗氣體爆炸燃燒情況742
三、幾種可燃可爆氣體的動火分析方法743
第二節有毒氣體分析745
一、有毒氣體和有害物質的測定方法745
二、工作場所空氣中有毒物質的測定方法747
第三節高危化學品的使用和防護752
一、一般概念752
二、遇強氧化劑可能引起燃燒或爆炸的危險物質及其他危險物質758
三、醚中過氧化物的爆炸與控製759
四、三氯化氮爆炸的預防及三氯化氮的測定761
五、高氯酸和高氯酸鹽的處理764
六、實驗室內發生爆炸的原因、爆炸情況與應對措施767
七、防毒措施770
第四節高壓裝置的使用776
一、氣瓶的結構與減壓器776
二、高壓氣體的使用778
三、高壓釜的使用784
第五節高能裝置的使用784
第六節放射性輻射的防護措施785
一、有關名詞的解釋、特有的單位係統和換算785
二、射綫對人體的影響及其防護789
三、對放射性汙染的處理796
四、對開放型放射性實驗室的主要防護要求802
參考文獻803
第四篇實驗室標準化管理
第九章計量檢測和質量檢驗806
第一節計量、測量、測試和質量檢驗806
第二節計量器具及其檢定806
一、計量器具806
二 、計量器具的強製檢定808
三、計量器具的非強製檢定811
四、計量器具的校驗812
五、計量器具檢定的法規要求813
第三節標準物質815
參考文獻817
第十章實驗室的規範化管理818
第一節實驗室組織係統818
一、實驗室的基本要求818
二、實驗室組織機構819
三、實驗室的質量保證體係819
四、實驗室的公正性保證819
第二節實驗室各崗位責任製度821
一、各負責人和各類人員的崗位責任821
二、各科室的崗位責任822
三、各層次人員的技術職責823
第三節實驗室計量檢測儀器、設備的質量監控823
一、儀器設備的管理823
二、儀器設備的檢定823
三、 儀器設備的使用、維護與保養824
四、儀器設備的期間核查824
五、儀器設備檢測值的溯源824
第四節實驗室分析人員的素質824
一、技術負責人、質量負責人、質量檢驗管理人員824
二、計量檢定人員的素質825
三、檢測人員的素質825
第五節實驗室檢測工作質量控製825
一、檢測質量目標826
二、抽樣826
三、檢測前的檢查827
四、檢測實施細則827
五、檢測工作的質量控製828
六、常規分析的質量管理與質量控製圖828
第六節分析數據記錄和檢測報告的規範要求831
一、原始記錄831
二、數據整理831
三、檢測報告831
第七節實驗室日常工作製度832
一、實驗室管理製度832
二、檢測工作管理製度833
三、事故分析報告製度833
四、計量標準器具管理製度834
五、標準物質及樣品的管理製度834
六、儀器設備的購置、驗收及管理製度834
七、技術資料管理製度835
八、保密製度835
九、危險品、貴重物品管理製度835
十、安全管理製度836
十一、質量申訴處理製度837
第八節實驗室環境要求838
參考文獻839
第五篇分析數據處理及實驗條件優化
第十一章數理統計基礎842
第一節基礎概念842
一、總體和樣本842
二、真值、平均值與中位數842
三、有效數字及其運算規則843
四、精密度和準確度844
五、誤差、偏差、方差和標準偏差845
六、標準偏差的計算方法847
第二節正態分布848
一、正態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數848
二、標準正態分布849
三、對數正態分布851
第三節t分布851
第四節平均值的置信區間855
第五節χ2分布855
一、χ2分布概率密度函數855
二、估計總體方差σ2的置信區間856
第六節F分布857
第七節方差分析863
一、單因素方差分析863
二、雙因素方差分析865
三、多因素方差分析869
第八節迴歸分析873
一、一元綫性迴歸873
二、一元非綫性迴歸880
三、多元綫性迴歸881
第十二章分析測試數據的統計檢驗886
第一節測試數據分布類型的檢驗886
一、直方圖886
二、正態概率圖示檢驗法887
三、χ2分布類型檢驗法887
四、Shapiro�瞁ilk檢驗法888
五、偏度�蔔宥燃煆櫸�890
第二節離群數據的檢驗891
一、3s法/4d法891
二、Dicson法892
三、Grubbs法893
四、t檢驗法894
五、tR極差檢驗法894
六、實驗室間數據的檢驗894
第三節精密度的檢驗895
一、一個總體方差的檢驗896
二、雙總體方差檢驗896
三、多個方差的檢驗896
第四節準確度的檢驗899
一、u檢驗899
二、t檢驗899
第十三章試驗條件優化方法901
第一節單因素優化法901
第二節正交試驗設計902
一、正交試驗的原理及特點902
二、正交錶902
三、正交試驗設計步驟912
四、正交試驗結果分析912
五、拓展正交分析915
第三節單純形優化法915
一、基本單純形優化法915
二、改進單純形優化法918
三、單純形優化的參數選擇919
第四節均勻設計試驗法919
一、均勻設計錶920
二、均勻設計試驗安排922
三、數據分析與優化處理922
主題詞索引923
錶索引935
前言/序言
本分冊第二版齣版至今已有18年瞭,這18年正是我國科技迅速趕上國際發展的年代,各方麵都有瞭巨大的發展。第二版的一些知識、標準、方法、數據等已經亟須更新和充實,這就是第三版應運而生的基礎。
修訂後的本分冊雖仍保留第二版5篇的基本結構,但對具體內容進行瞭重組、充實和改進,由原來的5篇20章精練成現在的5篇13章。在本書中,篇中由於采用瞭新版的原子量錶,引起瞭相關分子摩爾質量等數據的全麵重新計算;在涉及相關標準時全部采用瞭新且有效的標準;同時,增加瞭與分析化學有關的數據庫、網站等信息源及相應的查詢方法。第二篇中削減瞭電光天平的內容,增加瞭樣品采集方法和樣品預處理方法的介紹。第三篇是此次變動的部分,將原第七章和第十二章閤並為“分析實驗室安全”,增加瞭化學危險品的內容,新增瞭歐盟REACH法規中的高關注度物質、易製爆和易製毒化學品、緻癌化學品、工作場所空氣中化學物質允許濃度,以及危險化學品的標簽要素等內容。把原第八、九、十、十一章閤並為“安全分析與實驗室風險防範”,擴增瞭放射性輻射防護等內容。第四篇按優良實驗室新的認證考核標準,提齣瞭實驗室的標準化管理的問題。第五篇整閤瞭原來的5章內容,按數理統計基礎、分析測試數據的統計檢驗和試驗條件優化方法設計重新進行瞭編排和擴展。
本分冊由浙江大學分析化學與應用化學研究所組織編寫,在徵求第二版相關作者的意見後,由郭偉強主編,張培敏、邊平鳳副主編,姚炎慶、郭沁、徐生堅、劉佳蓉參與瞭編寫。其中,篇由邊平鳳和姚炎慶編寫;第二篇第三章由郭偉強和張培敏編寫,第四章至第六章由郭偉強和郭沁編寫;第三篇由張培敏和劉佳蓉編寫;第四篇由郭偉強和徐生堅編寫;第五篇由郭沁編寫。全書由郭偉強整理和統稿。
此外,王雷和蔡宇傑同學參與瞭前期的資料收集和整理工作,吳大偉、汪騰蛟和郭利明同學也參與瞭部分工作,在此錶示感謝。
在本次修訂中,我們努力地收集資料,認真考慮瞭多方麵的意見,希望能以盡可能全麵的新形式齣現在廣大讀者麵前。由於知識麵和能力的局限,書中一定會存在著眾多的不足和遺憾,懇請分析化學界的各位專傢和諸多朋友批評指正。
編者
2016年3月於杭州
現代無機化學導論:結構、性質與閤成 書籍簡介 本書旨在為化學、材料科學、環境科學及相關工程領域的學生和研究人員提供一個全麵而深入的現代無機化學基礎知識體係。本書不涉及分析化學中的定性與定量測試方法、誤差分析或儀器原理,而是專注於無機化閤物的內在結構、電子結構、化學鍵的本質、物質的周期性規律、以及特定類彆的無機材料的閤成與性能。 第一部分:無機化學的基石 第一章:原子結構與周期性 本章從量子力學的基本原理齣發,迴顧玻爾模型的發展及其局限性,深入探討薛定諤方程在描述多電子原子時的應用,重點介紹電子的四個量子數(主量子數 $n$、角量子數 $l$、磁量子數 $m_l$、自鏇量子數 $m_s$)以及泡利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規則。詳述原子軌道(s, p, d, f 軌道的形狀與能量)的構型,並以此為基礎,係統闡述元素在元素周期錶中的排列規律。深入剖析周期性規律的物理化學基礎,包括電離能、電子親和能、電負性(如鮑林標度和摩裏肯標度)的周期性變化趨勢及其對元素化學行為的預測能力。本章不涉及溶液中離子濃度的測量或光譜分析技術在確定電子態中的應用。 第二章:化學鍵的本質與結構 本章聚焦於連接原子的基本作用力。詳細討論離子鍵的形成機製,基於晶格能(Born-Haber 循環)對晶體穩定性的評估。著重闡述共價鍵的形成,包括價鍵理論(VB)的優缺點,以及分子軌道理論(MO)在描述雙原子分子和復雜分子體係中的應用。係統介紹成鍵電子對的幾何排布模型,如 VSEPR 理論,用於預測分子構象。深入探討雜化軌道理論($sp, sp^2, sp^3, dsp^3$ 等)在解釋分子幾何形狀中的作用。討論配位鍵的形成,為後續過渡金屬化學做鋪墊。同時,本章會介紹固體材料中的晶體結構基礎,如密堆積、晶胞概念,但不會涉及利用X射綫衍射(XRD)進行結構解析的具體步驟或數據處理。 第三章:酸堿理論與非水溶劑化學 本章提供對酸堿概念的廣闊視角。超越經典的阿倫尼烏斯和布朗斯特德-洛瑞理論,深入探討路易斯酸堿理論,並引入 Pearson 硬/軟酸堿(HSAB)原理,用以預測反應的選擇性和穩定性。重點分析水溶液中酸堿平衡的計算,包括 $K_a, K_b$、緩衝溶液的配製與性能(Henderson-Hasselbalch 方程的應用)。一個重要部分是介紹非水溶劑體係中的酸堿反應,如液氨、液態 $ ext{HF}$ 或有機溶劑中的質子轉移,探討溶劑的介電常數和離子化能力對酸堿強度的影響。本章不涉及使用 $ ext{pH}$ 計進行精確測量或滴定麯綫的繪製與分析。 第二部分:元素化學的係統性迴顧 本部分以元素在周期錶中的位置為綫索,係統迴顧主要元素族的化學特性、氧化態、重要化閤物的結構與性質。 第四章:s 區元素:堿金屬與堿土金屬 詳細描述第 1 族(堿金屬)和第 2 族(堿土金屬)的物理性質(如熔點、密度、火焰顔色)與其電子排布的關聯。討論它們在水溶液中的高反應活性,並闡釋生成離子化閤物的傾嚮。重點介紹這些金屬的異常行為(如鋰、鈹的特性),以及它們在天然界中的存在形式(礦物)。深入探討重要化閤物,如氧化物、鹵化物和氧酸鹽的結構特點,例如堿土金屬的晶格結構差異。 第五章:p 區元素:主族元素的豐富性 本章是內容最為豐富的部分之一,係統覆蓋 $ ext{p}$ 區的硼、碳、氮、氧、鹵素、稀有氣體等。 硼族與矽族: 側重於硼的缺電子性(如硼烷的結構),以及矽在半導體材料中的重要性。介紹矽酸鹽和矽氧烷的聚閤結構。 氮族與氧族: 深入分析氮的不同氧化態(如氨、硝酸、疊氮化閤物),以及硫的多種氧化物和氧酸(如硫酸、亞硫酸)。討論臭氧和過氧化物的特殊反應性。 鹵族元素: 探討鹵素單質的反應性趨勢,鹵化氫的酸性,以及不同價態鹵素的復雜含氧酸鹽(如高氯酸鹽)。 稀有氣體: 討論從惰性到可反應性的轉變,重點介紹惰性氣體化閤物(如氙的氟化物和氧化物)的形成條件和結構。 第六章:d 區與 f 區元素:過渡金屬化學 本章是現代無機化學的核心。重點闡述過渡金屬離子所錶現齣的多變氧化態、大的離子半徑和配位數的成因。 配位化學基礎: 引入配位化閤物的基本術語(中心原子、配體、配位數、絡閤物類型)。詳述晶體場理論(CFT)和配位場理論(LFT)來解釋過渡金屬配閤物的顔色、磁性(順磁性、抗磁性)和穩定性。討論低自鏇與高自鏇狀態的判斷標準。 重要的結構與異構現象: 描述幾何異構(順式/反式)、光學異構等現象。 配閤物反應動力學: 概述配位化閤物的取代反應類型(惰性與快的絡閤物),但不涉及詳細的反應機理分析。 f 區元素: 簡要概述鑭係和錒係元素的特性,特彆是 $4f$ 軌道內屏效應導緻的綫性收縮和相似的化學性質。 第三部分:無機材料與前沿主題 第七章:固體結構與晶體缺陷 本章深入探討金屬、離子和共價固體材料的宏觀性質如何源於其微觀晶格結構。詳細介紹布拉維點陣、空間群等晶體學概念。討論體心、麵心等常見晶體結構的堆積方式。重點分析晶體缺陷(點缺陷、綫缺陷、麵缺陷)對材料導電性、機械強度和擴散過程的影響。探討半導體材料中本徵和外在摻雜的概念,而不涉及具體器件的製造流程。 第八章:金屬有機骨架(MOFs)與催化 本章介紹新一代多孔無機材料。詳細闡述金屬有機骨架(MOFs)的構建單元(金屬簇節點與有機連接體)、晶格拓撲結構和永久孔隙率。討論 MOFs 在氣體吸附與分離中的潛在應用。在催化方麵,本章側重於理解多相催化劑錶麵的活化機製和反應位點,討論過渡金屬絡閤物在有機閤成中作為均相催化劑(如烯烴復分解、氫甲酰化)的作用原理,重點闡述催化循環中的氧化加成和還原消除步驟。 第九章:生物無機化學導論 本章探討無機化學原理在生命係統中的體現。分析生命必需的金屬離子(如 $ ext{Fe}, ext{Cu}, ext{Zn}, ext{Mg}$)在生物分子中的作用。重點討論血紅蛋白和肌紅蛋白中鐵($ ext{Fe}^{2+}/ ext{Fe}^{3+}$)的配位環境和氧氣結閤機製。探討金屬酶的活性中心結構與催化功能,例如鋅在碳酸酐酶中的作用。最後,概述毒性金屬離子的生物影響機理。本書在此部分僅關注金屬離子的結構與功能,不涉及生物化學中的代謝途徑或分子生物學。 本書特點: 理論深度: 強調基於量子力學的電子結構解釋,將結構與性質緊密聯係。 分類清晰: 遵循元素周期錶的邏輯順序,便於係統學習和記憶。 前沿視野: 包含 MOFs 和催化等現代無機化學的研究熱點。 本書緻力於構建堅實的理論框架,幫助讀者理解無機化閤物的“為什麼”,而非僅僅停留在“是什麼”或“如何測定”的層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