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化学手册. 1. 基础知识与安全知识(第三版)

分析化学手册. 1. 基础知识与安全知识(第三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培敏,边平凤,副主编 著,郭伟强,张培敏,边平凤,副 编
图书标签:
  • 分析化学
  • 化学手册
  • 分析方法
  • 基础知识
  • 安全知识
  • 化学分析
  • 实验指导
  • 高等教育
  • 理工科
  • 第三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47674
版次:3
商品编码:12081766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941
字数:156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本书可供化学、材料、环境等领域的学生、科研人员及企事业单位从事化学相关的从业人员查阅。
《分析化学手册》是几代分析化学家集体智慧的结晶,第三版编委会由主任汪尔康院士,副主任江桂斌院士、陈洪渊院士和张玉奎院士,以及三十余位活跃在分析化学领域的经验丰富的化学家组成。本分册是分析化学工作者案头的参考工具书,内容涵盖了日常分析化验过程中需要具备的基础实验知识和实验技能,包括:分析化学中的常用数据;基本实验技术,试剂、溶液的制备;样品的采集及样品处理,分离与纯化;实验室操作安全;数据处理与实验设计。数据量大,实用性强。强调实验室安全,新增了欧盟Reach法规中的高专注度物质、易制爆和易制毒化学品、致癌化学品、工作场所空气中化学物质允许浓度,以及危险化学品的标签要素,放射性辐射防护等内容.

内容简介

《分析化学手册》第三版在第二版的基础上作了较大幅度的增补和删减,保持原手册10分册的基础上,拆分了其中3个分册成6册,终形成13册。
本分册内容更加精练、充实。篇基础知识,采用了新的原子量表,全面更新了相关分子摩尔质量等数据;采用了新且有效的标准;同时,增加了与分析化学有关的数据库、网站等信息源及相应的查询方法。第二篇准备工作及试剂,削减了电光天平的内容,增加了样品采集方法和样品预处理方法。第三篇安全知识,是此次变动的部分,丰富了化学危险品的内容,新增了欧盟REACH法规中的高关注度物质、易制爆和制毒化学品、致癌化学品、工作场所空气中化学物质允许浓度,以及危险化学品的标签要素,放射性辐射防护等内容。第四篇实验室标准化管理,按优良实验室新的认证考核标准提出了实验室的标准化管理的问题。第五篇分析数据处理及实验条件优化按数理统计基础、分析数据处理和实验方法设计重新进行了编排和扩展。
本书可供化学、材料、环境等领域的学生、科研人员及企事业单位从事化学相关的从业人员查阅。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篇基础知识

第一章分析化学中常用数据及表解2

第一节国际单位制(SI)及其相关单位间的换算2

一、国际单位制2

二、常用单位的换算5

第二节分析工作中常用的符号及缩略语11

第三节化学元素的基本参数19

第四节离子的基本参数43

一、离子半径43

二、 各种离子的活度系数46

第五节溶液的基本参数53

一、化合物在溶剂中的溶解度53

二、 常用溶剂的基本特性79

三、 常用酸、 碱、 盐溶液的浓度和密度143

第六节生成常数和解离常数154

一、 难溶化合物的溶度积154

二、 水的离子积常数163

三、 酸和碱的解离常数164

第七节金属离子配合物的基本参数235

一、 金属配合物形成常数235

二、 配位体的基本参数262

三、 金属离子和配位体的配位效应系数265

第八节分析化学数据信息源及其查询方法274

一、 数据类刊物274

二、 数据中心275

三、 主要的手册、 丛书277

四、有关化学与物理性质的重要网站277

五、其他国内外化学化工网站简介278

参考文献280

第二章分析化学基础知识281

第一节纯水的制备与检定281

一、分析用纯水的制备281

二、水质的检定287

第二节常用器皿、用具及其洗涤288

一、化学实验常用器皿与用具288

二、分析器皿的洗涤303

三、常用洗涤液304

四、玻璃器皿的干燥305

第三节滤纸、滤膜及过滤方法305

一、滤纸305

二、滤膜307

三、滤纸的折叠和过滤操作307

第四节研钵和坩埚308

第五节干燥方法311

一、固体样品的干燥313

二、液体样品的干燥314

三、气体的干燥315

第六节冷却方法316

一、实验室常用制冷剂316

二、使用液态气体作制冷剂的注意事项318

第七节加热方法319

一、固体加热方法319

二、液体加热方法319

三、微波加热介绍321

第八节试剂的提纯和制备方法323

一、无机试剂的提纯与制备323

二、有机试剂的提纯与制备333

第九节气体的获取和纯化347

一、制备气体的实验装置347

二、常用气体的制备与纯化348

第十节试剂的回收和净化354

一、贵重试剂的回收与净化354

二、废旧电池处理及重金属回收358

三、有机溶剂的回收360

第十一节化合物重要物理化学常数的测定方法362

一、熔点的测定362

二、沸程的测定366

三、沸点的测定372

四、密度的测定373

五、凝固点的测定375

六、结晶点的测定375

七、色度的测定376

八、黏度的测定379

九、比旋光度的测定391

十、折射率的测定392

十一、软化点的测定393

十二、闪点与燃点的测定394

十三、玻璃化温度的测定398

十四、辛烷值的测定(马达法)401

参考文献421

第二篇准备工作及试剂

第三章试剂和溶液424

第一节基本知识424

一、化学试剂的分类424

二、化学试剂的规格424

三、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426

第二节普通酸、碱及盐溶液的配制426

一、酸溶液的配制426

二、碱溶液的配制427

三、盐溶液的配制427

第三节元素和离子的标准溶液430

一、元素和离子的标准溶液的配制430

二、测定化学试剂杂质用标准溶液434

三、某些特殊试剂溶液的配制方法441

第四节滴定分析用标准物质和标准溶液442

一、滴定分析用基准试剂442

二、标准滴定溶液的制备443

第五节缓冲溶液455

一、常见缓冲体系455

二、pH标准缓冲体系458

三、各类缓冲溶液的配制459

四、生化缓冲体系471

参考文献473

第四章普通分析仪器的校正和检定474

第一节天平474

一、天平的类型及使用474

二、砝码的级别与检定478

第二节容量器皿的校正479

一、容量器皿的校准479

二、玻璃量器的最大允许公差488

第三节测温装置及其校正489

一、1990年国际温标(ITS—90)489

二、实验室玻璃温度计的校正491

三、电子测温装置494

第五章分析试样的采集、保存和制备505

第一节样品采集的基本概念与方法505

一、抽样检查的基本概念505

二、抽样检查的类别505

三、抽样方法 506

四、采样时需注意的事项 507

第二节水样的采集与保存507

一、水样采集前的准备工作507

二、取样时的注意事项508

三、各类水样采集的一般方法508

四、水样的保存511

五、分析项目的确定515

第三节食品样品的采集与制备515

一、采样的原则和目的515

二、采样方法516

三、食品的采样量及注意事项517

四、样品的保存517

五、样品的制备518

六、食品样品的前处理518

第四节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制备520

一、土壤样品的采集520

二、土壤样品的制备521

第五节植物样品的采集与制备521

一、采样的一般原则521

二、样品采集量521

三、样品的采集方法 522

四、植物样品的制备522

五、含水量的测定523

第六节气体样品的采集523

一、直接采样法524

二、富集采样法526

三、无动力采样 530

四、采样效率的评价方法531

参考文献532

第六章分析样品的准备和处理533

第一节分析样品的准备533

第二节试样的前处理537

一、溶剂/熔剂的性质与要求538

二、溶解法分解试样543

三、熔融法分解试样545

四、增压溶样法546

五、试样的蒸馏处理550

六、金属在酸、碱中的溶解性质550

七、无机试样分解方法552

八、有机试样的分解方法570

九、复杂样品中相关组分的提取方法571

十、无溶剂样品前处理方法583

十一、在线前处理方法584

参考文献586

第三篇安全知识

第七章分析实验室安全588

第一节一般安全知识588

一、预防中毒588

二、预防火灾和爆炸588

三、防止化学烧伤、割伤、冻伤588

四、实验室安全设备588

五、其他方面590

第二节使用煤气设备的安全守则591

第三节使用电器设备的安全守则591

第四节使用高压和高能装置的安全守则591

第五节防火与灭火592

第六节不幸事故的应急处理593

一、急救常识593

二、应急处理594

三、应急处理案例——氯气中毒治疗原则及现场处置方案606

第七节现场采样的安全事项607

第八节危险化学品安全知识608

一、危险化学品安全知识一览表611

二、化学物质环境标准672

三、化学致癌物质674

四、职业卫生监控的化学物质683

五、欧盟REACH法规中的高关注度物质694

六、剧毒化学品、易制毒化学品、易制爆化学品及监控化学品700

第九节实验室废物的处理721

一、实验室危险废物收集的一般办法721

二、实验室危险废物收集的注意事项721

三、实验室废物储存的注意事项722

四、实验室危险废物的处理722

参考文献740

第八章安全分析与实验室风险防范741

第一节动火分析741

一、燃烧法测定可燃性气体总量742

二、爆炸法试验气体爆炸燃烧情况742

三、几种可燃可爆气体的动火分析方法743

第二节有毒气体分析745

一、有毒气体和有害物质的测定方法745

二、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毒物质的测定方法747

第三节高危化学品的使用和防护752

一、一般概念752

二、遇强氧化剂可能引起燃烧或爆炸的危险物质及其他危险物质758

三、醚中过氧化物的爆炸与控制759

四、三氯化氮爆炸的预防及三氯化氮的测定761

五、高氯酸和高氯酸盐的处理764

六、实验室内发生爆炸的原因、爆炸情况与应对措施767

七、防毒措施770

第四节高压装置的使用776

一、气瓶的结构与减压器776

二、高压气体的使用778

三、高压釜的使用784

第五节高能装置的使用784

第六节放射性辐射的防护措施785

一、有关名词的解释、特有的单位系统和换算785

二、射线对人体的影响及其防护789

三、对放射性污染的处理796

四、对开放型放射性实验室的主要防护要求802

参考文献803

第四篇实验室标准化管理

第九章计量检测和质量检验806

第一节计量、测量、测试和质量检验806

第二节计量器具及其检定806

一、计量器具806

二 、计量器具的强制检定808

三、计量器具的非强制检定811

四、计量器具的校验812

五、计量器具检定的法规要求813

第三节标准物质815

参考文献817

第十章实验室的规范化管理818

第一节实验室组织系统818

一、实验室的基本要求818

二、实验室组织机构819

三、实验室的质量保证体系819

四、实验室的公正性保证819

第二节实验室各岗位责任制度821

一、各负责人和各类人员的岗位责任821

二、各科室的岗位责任822

三、各层次人员的技术职责823

第三节实验室计量检测仪器、设备的质量监控823

一、仪器设备的管理823

二、仪器设备的检定823

三、 仪器设备的使用、维护与保养824

四、仪器设备的期间核查824

五、仪器设备检测值的溯源824

第四节实验室分析人员的素质824

一、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质量检验管理人员824

二、计量检定人员的素质825

三、检测人员的素质825

第五节实验室检测工作质量控制825

一、检测质量目标826

二、抽样826

三、检测前的检查827

四、检测实施细则827

五、检测工作的质量控制828

六、常规分析的质量管理与质量控制图828

第六节分析数据记录和检测报告的规范要求831

一、原始记录831

二、数据整理831

三、检测报告831

第七节实验室日常工作制度832

一、实验室管理制度832

二、检测工作管理制度833

三、事故分析报告制度833

四、计量标准器具管理制度834

五、标准物质及样品的管理制度834

六、仪器设备的购置、验收及管理制度834

七、技术资料管理制度835

八、保密制度835

九、危险品、贵重物品管理制度835

十、安全管理制度836

十一、质量申诉处理制度837

第八节实验室环境要求838

参考文献839

第五篇分析数据处理及实验条件优化

第十一章数理统计基础842

第一节基础概念842

一、总体和样本842

二、真值、平均值与中位数842

三、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843

四、精密度和准确度844

五、误差、偏差、方差和标准偏差845

六、标准偏差的计算方法847

第二节正态分布848

一、正态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848

二、标准正态分布849

三、对数正态分布851

第三节t分布851

第四节平均值的置信区间855

第五节χ2分布855

一、χ2分布概率密度函数855

二、估计总体方差σ2的置信区间856

第六节F分布857

第七节方差分析863

一、单因素方差分析863

二、双因素方差分析865

三、多因素方差分析869

第八节回归分析873

一、一元线性回归873

二、一元非线性回归880

三、多元线性回归881

第十二章分析测试数据的统计检验886

第一节测试数据分布类型的检验886

一、直方图886

二、正态概率图示检验法887

三、χ2分布类型检验法887

四、Shapiro�瞁ilk检验法888

五、偏度�卜宥燃煅榉�890

第二节离群数据的检验891

一、3s法/4d法891

二、Dicson法892

三、Grubbs法893

四、t检验法894

五、tR极差检验法894

六、实验室间数据的检验894

第三节精密度的检验895

一、一个总体方差的检验896

二、双总体方差检验896

三、多个方差的检验896

第四节准确度的检验899

一、u检验899

二、t检验899

第十三章试验条件优化方法901

第一节单因素优化法901

第二节正交试验设计902

一、正交试验的原理及特点902

二、正交表902

三、正交试验设计步骤912

四、正交试验结果分析912

五、拓展正交分析915

第三节单纯形优化法915

一、基本单纯形优化法915

二、改进单纯形优化法918

三、单纯形优化的参数选择919

第四节均匀设计试验法919

一、均匀设计表920

二、均匀设计试验安排922

三、数据分析与优化处理922

主题词索引923

表索引935

前言/序言

本分册第二版出版至今已有18年了,这18年正是我国科技迅速赶上国际发展的年代,各方面都有了巨大的发展。第二版的一些知识、标准、方法、数据等已经亟须更新和充实,这就是第三版应运而生的基础。
修订后的本分册虽仍保留第二版5篇的基本结构,但对具体内容进行了重组、充实和改进,由原来的5篇20章精练成现在的5篇13章。在本书中,篇中由于采用了新版的原子量表,引起了相关分子摩尔质量等数据的全面重新计算;在涉及相关标准时全部采用了新且有效的标准;同时,增加了与分析化学有关的数据库、网站等信息源及相应的查询方法。第二篇中削减了电光天平的内容,增加了样品采集方法和样品预处理方法的介绍。第三篇是此次变动的部分,将原第七章和第十二章合并为“分析实验室安全”,增加了化学危险品的内容,新增了欧盟REACH法规中的高关注度物质、易制爆和易制毒化学品、致癌化学品、工作场所空气中化学物质允许浓度,以及危险化学品的标签要素等内容。把原第八、九、十、十一章合并为“安全分析与实验室风险防范”,扩增了放射性辐射防护等内容。第四篇按优良实验室新的认证考核标准,提出了实验室的标准化管理的问题。第五篇整合了原来的5章内容,按数理统计基础、分析测试数据的统计检验和试验条件优化方法设计重新进行了编排和扩展。
本分册由浙江大学分析化学与应用化学研究所组织编写,在征求第二版相关作者的意见后,由郭伟强主编,张培敏、边平凤副主编,姚炎庆、郭沁、徐生坚、刘佳蓉参与了编写。其中,篇由边平凤和姚炎庆编写;第二篇第三章由郭伟强和张培敏编写,第四章至第六章由郭伟强和郭沁编写;第三篇由张培敏和刘佳蓉编写;第四篇由郭伟强和徐生坚编写;第五篇由郭沁编写。全书由郭伟强整理和统稿。
此外,王雷和蔡宇杰同学参与了前期的资料收集和整理工作,吴大伟、汪腾蛟和郭利明同学也参与了部分工作,在此表示感谢。
在本次修订中,我们努力地收集资料,认真考虑了多方面的意见,希望能以尽可能全面的新形式出现在广大读者面前。由于知识面和能力的局限,书中一定会存在着众多的不足和遗憾,恳请分析化学界的各位专家和诸多朋友批评指正。

编者
2016年3月于杭州
现代无机化学导论:结构、性质与合成 书籍简介 本书旨在为化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及相关工程领域的学生和研究人员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现代无机化学基础知识体系。本书不涉及分析化学中的定性与定量测试方法、误差分析或仪器原理,而是专注于无机化合物的内在结构、电子结构、化学键的本质、物质的周期性规律、以及特定类别的无机材料的合成与性能。 第一部分:无机化学的基石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周期性 本章从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出发,回顾玻尔模型的发展及其局限性,深入探讨薛定谔方程在描述多电子原子时的应用,重点介绍电子的四个量子数(主量子数 $n$、角量子数 $l$、磁量子数 $m_l$、自旋量子数 $m_s$)以及泡利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详述原子轨道(s, p, d, f 轨道的形状与能量)的构型,并以此为基础,系统阐述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排列规律。深入剖析周期性规律的物理化学基础,包括电离能、电子亲和能、电负性(如鲍林标度和摩里肯标度)的周期性变化趋势及其对元素化学行为的预测能力。本章不涉及溶液中离子浓度的测量或光谱分析技术在确定电子态中的应用。 第二章:化学键的本质与结构 本章聚焦于连接原子的基本作用力。详细讨论离子键的形成机制,基于晶格能(Born-Haber 循环)对晶体稳定性的评估。着重阐述共价键的形成,包括价键理论(VB)的优缺点,以及分子轨道理论(MO)在描述双原子分子和复杂分子体系中的应用。系统介绍成键电子对的几何排布模型,如 VSEPR 理论,用于预测分子构象。深入探讨杂化轨道理论($sp, sp^2, sp^3, dsp^3$ 等)在解释分子几何形状中的作用。讨论配位键的形成,为后续过渡金属化学做铺垫。同时,本章会介绍固体材料中的晶体结构基础,如密堆积、晶胞概念,但不会涉及利用X射线衍射(XRD)进行结构解析的具体步骤或数据处理。 第三章:酸碱理论与非水溶剂化学 本章提供对酸碱概念的广阔视角。超越经典的阿伦尼乌斯和布朗斯特德-洛瑞理论,深入探讨路易斯酸碱理论,并引入 Pearson 硬/软酸碱(HSAB)原理,用以预测反应的选择性和稳定性。重点分析水溶液中酸碱平衡的计算,包括 $K_a, K_b$、缓冲溶液的配制与性能(Henderson-Hasselbalch 方程的应用)。一个重要部分是介绍非水溶剂体系中的酸碱反应,如液氨、液态 $ ext{HF}$ 或有机溶剂中的质子转移,探讨溶剂的介电常数和离子化能力对酸碱强度的影响。本章不涉及使用 $ ext{pH}$ 计进行精确测量或滴定曲线的绘制与分析。 第二部分:元素化学的系统性回顾 本部分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为线索,系统回顾主要元素族的化学特性、氧化态、重要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 第四章:s 区元素:碱金属与碱土金属 详细描述第 1 族(碱金属)和第 2 族(碱土金属)的物理性质(如熔点、密度、火焰颜色)与其电子排布的关联。讨论它们在水溶液中的高反应活性,并阐释生成离子化合物的倾向。重点介绍这些金属的异常行为(如锂、铍的特性),以及它们在天然界中的存在形式(矿物)。深入探讨重要化合物,如氧化物、卤化物和氧酸盐的结构特点,例如碱土金属的晶格结构差异。 第五章:p 区元素:主族元素的丰富性 本章是内容最为丰富的部分之一,系统覆盖 $ ext{p}$ 区的硼、碳、氮、氧、卤素、稀有气体等。 硼族与硅族: 侧重于硼的缺电子性(如硼烷的结构),以及硅在半导体材料中的重要性。介绍硅酸盐和硅氧烷的聚合结构。 氮族与氧族: 深入分析氮的不同氧化态(如氨、硝酸、叠氮化合物),以及硫的多种氧化物和氧酸(如硫酸、亚硫酸)。讨论臭氧和过氧化物的特殊反应性。 卤族元素: 探讨卤素单质的反应性趋势,卤化氢的酸性,以及不同价态卤素的复杂含氧酸盐(如高氯酸盐)。 稀有气体: 讨论从惰性到可反应性的转变,重点介绍惰性气体化合物(如氙的氟化物和氧化物)的形成条件和结构。 第六章:d 区与 f 区元素:过渡金属化学 本章是现代无机化学的核心。重点阐述过渡金属离子所表现出的多变氧化态、大的离子半径和配位数的成因。 配位化学基础: 引入配位化合物的基本术语(中心原子、配体、配位数、络合物类型)。详述晶体场理论(CFT)和配位场理论(LFT)来解释过渡金属配合物的颜色、磁性(顺磁性、抗磁性)和稳定性。讨论低自旋与高自旋状态的判断标准。 重要的结构与异构现象: 描述几何异构(顺式/反式)、光学异构等现象。 配合物反应动力学: 概述配位化合物的取代反应类型(惰性与快的络合物),但不涉及详细的反应机理分析。 f 区元素: 简要概述镧系和锕系元素的特性,特别是 $4f$ 轨道内屏效应导致的线性收缩和相似的化学性质。 第三部分:无机材料与前沿主题 第七章:固体结构与晶体缺陷 本章深入探讨金属、离子和共价固体材料的宏观性质如何源于其微观晶格结构。详细介绍布拉维点阵、空间群等晶体学概念。讨论体心、面心等常见晶体结构的堆积方式。重点分析晶体缺陷(点缺陷、线缺陷、面缺陷)对材料导电性、机械强度和扩散过程的影响。探讨半导体材料中本征和外在掺杂的概念,而不涉及具体器件的制造流程。 第八章:金属有机骨架(MOFs)与催化 本章介绍新一代多孔无机材料。详细阐述金属有机骨架(MOFs)的构建单元(金属簇节点与有机连接体)、晶格拓扑结构和永久孔隙率。讨论 MOFs 在气体吸附与分离中的潜在应用。在催化方面,本章侧重于理解多相催化剂表面的活化机制和反应位点,讨论过渡金属络合物在有机合成中作为均相催化剂(如烯烃复分解、氢甲酰化)的作用原理,重点阐述催化循环中的氧化加成和还原消除步骤。 第九章:生物无机化学导论 本章探讨无机化学原理在生命系统中的体现。分析生命必需的金属离子(如 $ ext{Fe}, ext{Cu}, ext{Zn}, ext{Mg}$)在生物分子中的作用。重点讨论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中铁($ ext{Fe}^{2+}/ ext{Fe}^{3+}$)的配位环境和氧气结合机制。探讨金属酶的活性中心结构与催化功能,例如锌在碳酸酐酶中的作用。最后,概述毒性金属离子的生物影响机理。本书在此部分仅关注金属离子的结构与功能,不涉及生物化学中的代谢途径或分子生物学。 本书特点: 理论深度: 强调基于量子力学的电子结构解释,将结构与性质紧密联系。 分类清晰: 遵循元素周期表的逻辑顺序,便于系统学习和记忆。 前沿视野: 包含 MOFs 和催化等现代无机化学的研究热点。 本书致力于构建坚实的理论框架,帮助读者理解无机化合物的“为什么”,而非仅仅停留在“是什么”或“如何测定”的层面。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在理论深度和实际操作的结合上做得非常出色。对于我这样一名在实验室摸爬滚打多年的化学工作者来说,一本既能解答“是什么”又能指导“怎么做”的书,绝对是难得的宝藏。它在讲解一些基本原理时,并没有流于表面,而是深入到背后的机理,这对于理解实验现象、排查问题非常有帮助。而且,书中大量的实验流程图和操作示意图,真的是图文并茂,非常直观。很多时候,仅仅是看文字描述,可能还需要反复琢磨,但有了清晰的图示,瞬间就能豁然开朗。更重要的是,书中对于一些操作的细节把握得非常到位,比如试剂的添加顺序、加热的火候控制、取样的注意事项等等,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往往是影响实验结果准确性的关键。它不是那种只讲“理论正确”的书,而是真正关心“实验能否成功”的书。

评分

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实验安全的部分,这部分内容讲解得既全面又细致,简直是实验室必备的“救命稻草”。它不仅仅是简单罗列了各种危险化学品的名称和危害,而是从更深层次,比如化学反应的潜在风险、设备操作的危险环节、个人防护装备的选择和使用误区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阐述。我常常会把书中关于某种试剂的储存、倾倒、混合等操作的安全提示,作为日常工作的对照和提醒。而且,书中还包含了很多应急处理的指南,比如化学品泄漏、火灾、人身伤害等情况下的应对措施,这些知识虽然不希望用到,但一旦需要,却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它让我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化学实验的严谨性不仅体现在数据的精确上,更体现在对安全一丝不苟的态度上。

评分

作为一本参考资料,这本书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都做得相当不错。我发现它涵盖的分析化学领域非常广泛,从基础的滴定分析到复杂的色谱、光谱分析,几乎涵盖了现代化学分析的各个重要分支。在每个部分,它都能提供详实的概念介绍、原理阐述,以及相关的实验方法和应用实例。更难能可贵的是,书中并没有止步于理论的介绍,而是深入到各种分析技术的优缺点、适用范围以及潜在的局限性,这对于我们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优化实验方案至关重要。有时候,即使只是查阅一个陌生的分析仪器,这本书也能提供关于其工作原理、主要技术参数以及常见故障的详细信息,这极大地提高了我的工作效率。它就像一个百科全书,可以随时翻阅,解决我遇到的各种分析化学相关的问题。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值得称道,它在保持科学严谨性的同时,又足够清晰易懂,即使是初学者也能很快掌握。我曾尝试阅读过一些同类书籍,有些内容过于晦涩,阅读起来就像在啃一本天书,需要查阅大量的辅助资料。但这本书不一样,它的叙述逻辑清晰,层层递进,很多复杂的概念都会用更形象的比喻或者更浅显的语言来解释,让人读起来不会感到压力。比如,它在介绍某种分析方法时,会先从这个方法的基本原理讲起,然后逐步过渡到仪器结构、操作步骤,最后再讨论影响结果的因素,整个过程非常流畅。这种循序渐进的学习方式,对于建立扎实的知识体系非常有益。而且,书中的术语使用也很规范,不会随意使用一些非标准的词汇,保证了内容的专业性。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和装帧真的让我眼前一亮,那种沉静而专业的蓝色调,搭配清晰有力的书名字体,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一直认为一本好的工具书,除了内容扎实,外观的质感也至关重要,它能直接影响到阅读的心情和使用的意愿。翻开书页,纸张的厚度和触感也相当不错,没有廉价感,印刷清晰,排版也合理,看得出来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我尤其欣赏它采用的那种略带哑光的纸质,在灯光下阅读时,不容易产生反光,大大减轻了长时间阅读可能带来的眼部疲劳。书的整体尺寸也恰到好处,既不像太小的书那样显得局促,也不像太大的书那样笨重,放在书架上或是随身携带都非常方便。包装方面,也做得非常细致,书角没有磕碰,整体完好无损地送达,这点让作为读者的我感到十分满意。这样的细节处理,往往能反映出出版方对图书本身的重视程度,以及对读者体验的用心。

评分

物美价廉,用的200-100劵,算下来3.3折。好评吧!

评分

a册买好,现在入手b册

评分

物美价廉,京东阅读节200-100,用完劵3.3折。好评吧!

评分

家里有个国之栋梁,没办法,高学历的人买的书我都看不懂,不错,很新

评分

物美价廉,用了200-40的卷,物流配送服务态度好。好评吧!

评分

很不错的专业书籍,希望他们学以致用!

评分

买完这个有点后悔了,跟我想象的不一样

评分

正版,精装版,印刷干净,很满意,折扣再高点更好了

评分

分析化学中的圣经,值得收藏,系统学习!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