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儿童食疗
原价:69.00元
作者:何广贤
出版社:羊城晚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1-01
ISBN:9787806516249
字数:
页码:33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儿童食疗》注重科学性、全面性、实用性和通俗性,是科学育儿、指导儿童健康成长的必备手册。
内容提要
《儿童食疗》全书30多万字、300多幅插图,着重介绍提高儿童身体素质、增强免疫力、健脑益智等食疗保健方法和40多种常见病的饮食宜忌,饮食疗法。另外,还介绍了300多种常用食物、常用药物性味功能及应用。饮食疗法是中医治疗学一大特色,它利用自然界食物不同的性味功能调配成药膳珍肴,防治疾病,健体美容,延年益寿,是中华饮食文化之瑰宝。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一直在想,衡量一个行业标准的好坏,关键看它能否简化复杂性,而不是增加复杂性。在审阅了GB/T 50353-2013后,我不得不说,它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过去,我们为了确认一个地下室的自然采光面积是否符合计入的条件,往往需要调阅好几份不同的图纸和报告,费时费力。现在,规范集中火力解决了这个问题,用一套清晰的采光系数和有效通风口径的定义,将原本模棱两可的地下空间界定清晰化。这对于保障地下空间的实用性和居住舒适度有着深远的意义。它在鼓励开发商利用地下空间的同时,也设置了必要的门槛,确保这些新增面积是真正有价值的,而非仅仅为了提高容积率的工具。从建筑节能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这种精细化的面积核算也有助于更准确地评估建筑的实际使用效率和能耗负荷。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是一次对工程界“潜规则”的集中清理,让我们能以更透明、更专业的方式来评估一个项目的真实价值。它提供给我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确定感。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乍看之下可能略显生硬,充满了技术术语和量化指标,但这恰恰是它的魅力所在。它拒绝使用任何可能产生歧义的形容词,比如“合理”、“适当”或“较大面积”,取而代之的是具体的数值和几何关系。这对于我们这些习惯了精确操作的工程技术人员来说,是最大的慰藉。它迫使我们在设计初期就必须把细节考虑周全,避免在施工后期为面积问题而疲于奔命。我记得有一次,我们正在为一个大型商业综合体做最终的面积核算,其中涉及到大量复杂的异形屋顶和设备平台。如果不是严格按照这本规范中的图例和说明进行对照检查,我们很可能会遗漏一些关键的扣减项。规范不仅提供了计算方法,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套系统的检查清单。这本规范,与其说是一本工具书,不如说是一套行业自律的宣言。它要求我们对所计算的每一个平方米负责,这份沉甸甸的责任感,正是从这些看似枯燥的条文中传递出来的,是每一位建筑从业者必须认真对待的专业基石。
评分坦率地说,初次接触这本规范时,我曾担心它会过于死板,无法应对建筑形态日益多样的现代设计。毕竟,现在的建筑设计越来越追求个性和自由度,传统的矩形规则已经很难完全覆盖所有情况。然而,在细读了关于阳台、走廊以及附属结构的处理章节后,我的顾虑完全消除了。规范的处理思路非常巧妙,它没有试图去限制创造力,而是为“边界”划定了清晰的红线。例如,对于一些外挑的景观点,规范通过精确到厘米的层高和结构深度要求,来界定其是否应被完全计入或按比例计入。这种“因地制宜”但又“统一标准”的平衡把握得恰到好处。它教会我的不仅仅是“怎么算”,更是“为什么这么算”——背后的逻辑是保证所有相关方的权益都能得到合理的体现。我建议所有刚入行的年轻人,不要只是机械地记忆条文,而是要去理解这些计算规则背后的经济和结构意义。这本书是培养专业判断力的绝佳教材,它使得面积计算不再是财务部门的专属工作,而是设计、施工、监理各方必须共同遵守的契约精神的体现。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的第一感觉是“终于,我们有了一本能跟设计院和甲方有效沟通的‘通用语言’”。在此之前,不同地区的标准不一,同一个词在不同人的口中可能代表着截然不同的面积计算方法,这简直是工程管理的噩梦。但是,这套国家标准,尤其是在对一些新兴或复杂结构的处理上,展现出了极高的前瞻性和实用性。我特别欣赏它对“架空层”和“坡道”的处理细则,这些部分在过去常常是扯皮的重灾区。规范明确指出,只有当结构净空满足特定条件时,才能被视作有效空间计算面积,这有效地遏制了某些为了追求表面指标而过度设计的冲动。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像是在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前辈,一步步拆解那些曾经让我们头疼不已的结构细节。它不是冷冰冰的条文堆砌,而是透着一股对工程实践复杂性的深刻理解。如果你是项目经理或者预算员,你会发现,这本书能帮你省下的可不是一点点时间,而是真金白银的工程款和宝贵的工期。它的存在,让“建筑面积”这个概念从一个主观的判断,转变为一个客观、可量化的指标,这是行业走向成熟的标志。
评分这本《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GB/T 50353-2013)的出现,无疑为我们这些常年与图纸打交道的工程师们带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在过去的实践中,关于建筑面积的界定,往往因为缺乏统一的、明确的标准,导致在项目招投标、竣工验收乃至最终的产权登记过程中,经常出现各种灰色地带和无谓的争议。我清晰地记得,有好几次,仅仅为了一个飘窗的挑高、一个半室外空间的层高如何界定,我们就不得不反复翻阅散落在各个角落的部门规定和历史文件,耗费了大量的精力。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像一把精准的手术刀,将这些模糊不清的计算规则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和固化。它没有那种空泛的理论说教,而是直接深入到最实际的操作层面。比如,对于斜屋顶下的空间,它给出了明确的层高判定线;对于设备夹层和管道井,它清晰界定了何时计入、何时不计入面积。这不仅仅是规范的更新,更是对行业内多年来积累的经验和教训的正式认可与整合。它的条文措辞严谨,逻辑清晰,使得我们在绘制施工图或审核设计方案时,有了一个强有力的、可以引用的权威依据,大大减少了因理解偏差而产生的返工和扯皮现象。这本书是真正意义上的“实战宝典”,而不是束之高阁的摆设。
评分可以
评分额额额额额额刚好十个字
评分帮别人买的,应该还不错
评分好东西,是正版
评分好东西,是正版
评分还好,比较实用,质量也好。
评分还好,比较实用,质量也好。
评分很好非常好很好非常好
评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