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诸侯国史研究丛书:魏国史

中原诸侯国史研究丛书:魏国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玉洁 著
图书标签:
  • 魏国
  • 历史
  • 中原
  • 诸侯国
  • 史学
  • 古代史
  • 政治史
  • 军事史
  • 文化史
  • 战国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08706
版次:1
商品编码:1208923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原诸侯国史研究丛书/李玉洁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61
字数:3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先秦时期,中原地区分布着一些重要的、文化非常进步的诸侯国,如焦国、陈国、杞国、宋国、东周王室等。这些诸侯国(包括东周王室),分别是尧、舜、夏、商、周直系后裔的封国和王朝,保留着尧舜与三代时期的传统和习俗。春秋时期,郑国产生了我国第1部成文法、第1位“律师”,是我国历史上一个与商人签订盟约的诸侯国,还出现了当时*发达的音乐;战国初年,魏国独霸中原,是法家文化的发祥地。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韩非子出生在韩国,商鞅、吴起皆是从中原走出的政治家……
  
  “中原诸侯国史研究丛书”以狭义上的中原地区的诸侯国历史、文化研究为主,兼及广义的诸侯国。丛书展现了中原诸侯国所创造的辉煌灿烂的文化,及其对黄河文明乃至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所起到的重要的奠基作用。

内容简介

  魏国(公元前403-前225年),姬姓,其辖地包括今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和中南部,陕西、河北部分。战国初年,魏国任用李悝进行变法,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度,是早期任用布衣卿相的诸侯国。平民中贤能之士的大量选拔任用,成就了战国初年魏国的霸业。魏国是法家文化的发祥地,李悝所制定的《法经》是我国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成文法典,是后世封建王朝法典的蓝本,对我国后代法典的形成有重要意义。河南汲县发现的魏襄王墓中出土了大批竹书,即《汲冢周书》,是研究古史的珍贵史料。魏文化是先秦时期重要的、发达进步的诸侯国文化之一,魏国史的研究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中原诸侯国史研究丛书:魏国史》通过对魏国历史和文化的研究,展现了中原诸侯国文化的灿烂与辉煌。《中原诸侯国史研究丛书:魏国史》适合中国古代史研究领域的学者、研究生、本科生,以及对中国古代史研究有兴趣的读者阅读。

作者简介

  李玉洁,1948年出生,女,河南省开封市人。河南大学中国古代史、考古学博士生牵头导师,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专职教授,河南大学特聘教授,河南省优秀专家,日本皇学馆大学的客座研究员。1996-1999年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古代王权与专制主义研究”,2004-2009年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黄河文明的历史变迁”,2013年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大遗址与河洛三代都城文明研究”等。在国内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20余部。

精彩书评

  NULL

目录

丛书序
绪论
一、战国初年魏国独霸中原的原因探析
二、对贤能之士的排斥和迫害是魏国极盛而衰的原因
三、魏国兴亡与大梁地理位置毫无关系
四、魏文化在我国历史上的深远影响
第一章 魏氏在晋国的发展
第一节 毕万在晋国受封为魏氏
一、毕万仕晋
二、晋国“灭公族”“尚军功”的国策是毕万家族发展的土壤
三、毕万受封于魏
四、“魏”地溯源
五、魏氏城的考古学发现
第二节 魏武子袭封
一、魏武子追随重耳逃亡
二、魏武子受次赏袭封在魏
三、魏悼子徙治在霍
第三节 魏颗在晋国的功勋
一、魏颗立功辅氏之役
二、老人结草报恩,魏颗勋铭景钟
第四节 魏氏家族地位的腾升与魏绛“和戎”
一、魏颉成为晋国的卿
二、魏绛执法不阿
三、魏绛的“和戎”政策
四、魏绛“和戎”的意义
第五节 魏氏得国
一、魏献子为政
二、晋六卿火并
三、韩、魏、赵三家破智氏
四、韩、魏、赵三家分晋
五、分晋之初魏国的辖地与关隘
第二章 战国初年魏独霸中原
第一节 魏文侯建立魏国
一、魏斯称侯与得国
二、三家分晋前后与周边国家的斗争
三、三晋领袖魏文侯
第二节 魏国都城安邑
一、魏国的早期国都——安邑
二、安邑的考古学发现
第三节 “象魏”一词源于魏国都城安邑“门阙”
一、“象魏”的出现当与魏都安邑的建筑有关
二、“阙”建筑形式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的周王室与鲁国
……
第三章 魏武侯时期的魏国
第四章 魏国的鼎盛之都——大梁城
第五章 魏国由盛转衰
第六章 魏国专制王权的形成与职官制度
第七章 战国时期的合纵连横
第八章 秦统一中国
第九章 魏国经济的发展
第十章 魏国的思想文化与科技
魏国史大事年表
主要参考资料
后记

精彩书摘

  《中原诸侯国史研究丛书:魏国史》:
  吴起离开魏国之后,楚悼王很早就听说了吴起贤能,就派人请来吴起,任命他为楚相。“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举国以听之。
  战国初期,楚国民不聊生,饿殍遍野,楚声王竟至为“盗”所杀。而北方三晋,特别是魏国正在兴起,对楚步步进逼,楚国处于一种十分困窘的境地。
  在楚国内忧外困之时,吴起从魏国来到楚国。楚悼王任用吴起,实行变法。吴起变法,从打击大贵族人手。变法的内容散见于典籍中,归纳如下。
  (1)均爵平禄。楚国爵禄是世袭的,如果其父兄有功受爵禄,后代亦可承袭享有爵禄,这样就极大地伤害了将士作战的积极性。吴起乃“均楚国之爵,而平其禄,损其有余,而继其不足,厉甲兵以时争于天下”。另外,“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绝灭百吏之禄秩,损不急之枝官,以奉选练之士”。
  (2)“吴起为楚悼王立法,卑减大臣之威重,罢无能,废无用;损不急之官,塞私门之请;一楚国之俗,禁游客之民,精耕战之士。”吴起废除无用的官职,剥夺王室贵族的威权,“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削减无用的开支,以奖励真正为国出力的战斗之士。
  (3)战国时期,楚国是疆域最大的诸侯国,占领整个中国南部,如四川、云南、贵州等地.这些地方当时开发很少。吴起责令楚国一些与王室关系疏远的贵族前去开发。吴起对楚悼王说:“荆所有余者,地也,所不足者,民也。今君以所不足,益所有余。臣不得而为也。于是令贵人往实广虚之地,皆甚苦之。”这是一种新的拓土殖民形式。
  从以上吴起在楚国变法的条文来看,很多是李悝变法的内容,如“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的条文与李悝变法中“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的条文完全一致。
  楚悼王付吴起以国政,言听计从。“吴起事悼王,使私不害公,谗不蔽忠,言不取苟合,行不取苟容,行义不固毁誉,必有伯主强国,不辞祸凶。”吴起可算是一个无畏的改革家。
  吴起变法,旨在富国强兵。变法的内容是消灭世卿世禄制,任用贤能,因此这又是一次打击世袭贵族政治经济特权的运动。吴起变法损害了楚国大贵族既得的政治经济利益,遭到大贵族的激烈反对。楚之贵族皆欲害吴起。楚国官员皆楚王室宗支,决不许异姓插足。吴起作为一个外诸侯国的异姓人,跻身于楚上层贵族之间,依靠楚悼王的信任,打击大贵族特权和势力,所遇到的阻力之大、反对之烈,是可以想见的。
  新法行之期年,楚悼王死去。《吕氏春秋·贵卒》云:“荆王死,贵人皆来,尸在堂上,贵人相与射吴起。吴起号呼日:吾示子,吾用兵也;拔矢而走,伏尸插矢而疾言日:群臣乱王,吴起死矣。且荆国之法,丽兵于王尸者,尽加重罪,逮三族。吴起之智可谓捷矣。”在楚悼王的灵堂上,楚国贵戚大臣作乱而共攻吴起。吴起跑到楚悼王的尸体下躲藏,贵族射杀了吴起,也射中了王尸。楚国之法:“丽兵于王尸者,尽加重罪,逮三族。”群臣射王尸者,尽当其罪,因而被夷宗者70余家。变法也因楚悼王和吴起的死而受到挫折。
  吴起的变法使楚国国力强盛,曾与魏国“战于州西,西出梁门,军舍林中,马饮于大河”。楚自庄王以后,又一次打到黄河岸边,使中原国家刮目相看。吴起又以战略家的眼光,向南扩展疆域,“吴起相悼王,南并蛮越,遂有洞庭、苍梧”,江南归人楚国势力范围。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云:吴起变法“要在强兵,破驰说之言纵横者,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
  ……

前言/序言

  中原又称中土、中州、中夏、华夏等。“中原”在狭义上指今河南省,即洛阳至开封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广义的“中原”包括今河南、山西、陕西、河北、山东、安徽北部、江苏北部等区域。自远古时期,中原就活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部落,之后又形成一个个的方国。夏、商、周三代皆建都在中原。西周王朝在中原地区分封了许多诸侯国,如宋国、卫国、陈国、蔡国、晋国、齐国、郑国等,以及战国时期的魏国、韩国、赵国、秦国、齐国、楚国等。中原诸侯国是创造中华古代文明的实体。中国古代最早的文字、铜器、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最早的成文法、中国古代最值得骄傲的先秦诸子思想的各流派及其鼻祖,皆产生在中原诸侯国。虽然中国古代文明是满天星斗式的出现,而中原当是最灿烂、最辉煌的地区之一。“中原诸侯国史研究丛书”以狭义中原地区的诸侯国文化研究为主,兼及广义的诸侯国文化的研究。我们编纂“中原诸侯国史研究丛书”的目的在于研究中原诸侯国的历史、文化、特点、兴衰原因等,以及其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奠基作用,从而弘扬中原地区的古代文化。
  一、“中原”概念产生与中原文明的形成
  “中原”一词,其原意是“原野之中”,最早见于西周宣王时期的《诗经·小雅·吉日》。诗云:
  瞻彼中原,其祁孔有。儦儦俟俟,或群或友。悉率左右,以燕
  天子。
  既张我弓,既挟我矢。发彼小犯,殪此大兕,以御宾客,且以
  酌醴。
  (汉)毛亨传云:
  祁,大也。趋则儦儦,行则俟俟。兽三日群,二日友,悉率左
  右,以燕天子。驱禽之左右,以安待天子。
  这段诗歌的意思是,看那中原多么辽阔广平,一些野兽三三两两,或跑或行,张弓射箭,驱赶射猎,并以酒宴飨天子;而一些小的野兽可用来宴飨宾客。
  这段诗歌描述了周人在广大平坦的原野之中打猎的情况。由于这是周人的诗歌,所以“中原”当是指黄河中游一带的原野。
  西周幽王时期的《诗经·小雅·小宛》云:“中原有菽,庶民采之。”(汉)毛亨传云:“中原,原中也。”这里的“中原”与《小雅·吉日》中所指的一样,也是指黄河中游一带广平的原野。
  黄河中游地区四季分明,土地肥沃,原野广大而平,无论是在古代还是近代,都是庶民的宜居之地,许多的族群活动在这广袤的原野之上。随着人类的体质、智力和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财富迅速地增加,争夺财富和权力的斗争日益激烈。部族之间爆发了频繁的战争和冲突,胜利者取得了领袖的地位。黄帝在对炎帝、蚩尤的战争中均取得胜利,从而成为华夏民族的正统帝王。胜利的部族把失败的部族赶到边地和山区,而自己占据最好的、最宜居的中原地区。于是,中原逐渐成为政治、军事、经济的文明中心。
  中原是我国远古文明形成最早、最集中的地区。学术界所认可的文明要素——城堡、文字和金属,最早皆是在中原地区出现和形成。中原在仰韶文化晚期已出现古城堡。郑州西山古城址是仰韶文化的遗存,距今约4800~5300年。中原地区已发现龙山文化时期的古城堡数百座,如河南淮阳平粮台、登封王城岗、郾城郝家台、安阳后岗、淅川下王岗等古城址普遍出现。
中原诸侯国史研究丛书:晋国史 作者:[此处填写作者姓名] 出版社:[此处填写出版社名称] 出版日期:[此处填写出版日期] --- 内容提要 《中原诸侯国史研究丛书:晋国史》是“中原诸侯国史研究丛书”中的重要一卷,专注于剖析西周初期至春秋战国时期中原腹地核心强国——晋国的兴衰轨迹、政治演变、社会结构、军事制度及其对华夏文明格局的深远影响。本书基于大量甲骨文、金文、竹简盟书、史籍记载及考古发掘资料,力求还原一个立体而复杂的晋国历史图景,超越传统史学中对晋国“霸业”的片面叙述,深入探讨其内部矛盾、权力更迭的内在逻辑,以及最终走向“三家分晋”的历史必然性。 本书结构严谨,内容涵盖晋国从受封建邦到称霸中原,再至分裂的近五百年历史,分为上、中、下三编,共十二章。 上编:封建初创与曲沃代翼 本编聚焦晋国建立之初的历史背景。首先梳理了周公东征后周王室对中原地区的治理方略,以及晋国受封于西垂之地,作为周室东方屏障的战略定位。重点分析了晋侯的早期权力基础——军事领导权和宗庙祭祀权。 随后,详细考察了“曲沃代翼”这一旷日持久的内部权力斗争。作者不再将此视为简单的弑君篡位事件,而是视为周室衰微背景下,宗族势力与嫡系血缘继承权之间的结构性冲突。通过对曲沃、翼城两系诸侯国君谱系的细致梳理,揭示了晋国早期政治不稳定性的根源。对桓叔、武公等关键人物的政治手腕和战略布局进行了深入剖析,阐明了曲沃势力最终取代翼城,为晋国后期的崛起奠定了宗法基础与政治惯性。 中编:霸业的缔造与鼎盛时期的结构 中编是全书的核心,旨在描绘晋国如何从一个中等强国崛起为春秋中期的“春秋五霸”之首。 第一部分:初露锋芒与霸业前奏 分析了晋文公重耳流亡期间的见闻与积累,以及回国后如何通过任用贤臣(如狐偃、介之推、赵衰等)和推行关键性改革,迅速整合国内资源。重点剖析了城濮之战的战略意义,不仅仅是战术的胜利,更是晋国政治意识形态对楚国政治模式的一次宣示,标志着晋楚争霸格局的正式形成。 第二部分:礼乐秩序的维护者与牺牲品 详细论述了晋国在践土会盟、践土之盟等重大外交事件中的角色,探讨了晋国如何利用“尊王攘夷”的旗帜,构建其霸权合法性。同时,深入考察了晋国在这一时期推行的军政制度改革,特别是“作垂世”、“作新”等措施对晋国军事动员能力和国家财政的深刻影响。 第三部分:内政的复杂性与卿族的崛起 本部分是理解晋国由盛转衰的关键。作者着重分析了晋国权力结构的分化。周王室的衰微使得公室(国君)权力受限,而功勋家族(六卿,后演变为士、赵、魏、韩、智五家)的势力坐大成为无法逆转的趋势。通过分析晋景公、晋悼公时期的政治局面,揭示了卿族如何通过垄断军权、食邑、以及掌握国君的废立权,逐步架空公室。对“曲沃之祸”的阴影如何持续影响晋国政治的代际传承进行了探讨。 下编:内部瓦解与历史终结 下编聚焦于春秋末期至战国初年,晋国从“霸主”走向“土崩”的过程。 第一部分:晋国内部的权力游戏 详尽梳理了晋国最后几位国君(如晋厉公、晋昭公)在位期间,与以范、中行为首的老牌卿族以及以智伯为代表的新兴卿族之间的矛盾激化。本书详细论述了“三郤之乱”和“知悼子专权”对晋国政治生态的破坏性影响。作者认为,卿族内部的兼并和互相倾轧,使得晋国丧失了对外应对楚国和齐国的战略定力。 第二部分:中行、范、知三家之乱与权力洗牌 重点分析了“范、中行之乱”的爆发原因,揭示了此次内战不仅是军事冲突,更是经济基础(土地和人口)和政治意识形态(公室忠臣与卿族叛逆)的全面对抗。详细描述了晋定公时期,如何在外部势力的介入下,平定内乱,但这种“平定”是以牺牲晋国公室的残余权威为代价的。 第三部分:三家分晋的必然性与历史遗产 本书最后一部分,集中论述了韩、赵、魏三国如何合法化地(通过周天子的册命或事实上的割据)吞并晋国剩余土地和资源的过程。作者深入分析了赵鞅、魏桓子、韩康子等领导者如何利用旧晋国的行政体系和军事力量,成功实现了国家形态的转型。 最后,对晋国遗留下的历史遗产进行了总结:包括其先进的冶铁技术对外传播的影响、对后世郡县制萌芽的尝试、以及其军事思想对战国列强战略布局的深刻烙印。晋国的衰亡,不再是简单的亡国,而是中原权力结构向更具竞争性的战国体系过渡的历史注脚。 --- 核心观点与创新之处 1. 重构晋国霸业的基础:本书强调,晋国的霸业并非单纯依靠军事胜利,而是建立在对周礼的继承性误读和对周边少数民族(如戎狄)的有效“文明化”及军事化利用之上。 2. 卿族政治的结构分析:首次将卿族崛起视为一种内生的“封建裂变”而非单纯的“贵族腐败”,详述了卿族集团内部的利益分化如何加速了国家的解体。 3. 超越地域的视角:在叙述中,时刻将晋国置于中原整体的互动网络中,关注晋国与楚、齐、秦等国的长期战略博弈,避免将晋史孤立化处理。 本书是研究春秋战国史、中原文明演变及政治制度史的学者、研究生及文史爱好者的重要参考读物。

用户评价

评分

从装帧和排版来看,这套“中原诸侯国史研究丛书”也体现了出版方对学术成果的尊重。纸张的选择厚实,印刷清晰,尤其是一些关键地图和表格的制作非常精良,这对于理解复杂的领土变迁和军事调动至关重要。阅读体验非常顺畅,注释详尽且不冗余,那些晦涩的古籍引用都有明确的出处,方便读者进行二次查证。一套好的学术丛书,不仅内容要过硬,载体本身也应服务于阅读的效率和舒适度。这套丛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成功地将专业性极强的研究成果,转化成了一个对普通历史爱好者依然友好的阅读介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为同类主题的研究设定了一个新的标准。

评分

我之前对先秦史的理解,大多停留在诸侯相互攻伐、兼并的表层叙事上。但读完这套丛书中的关于郑国和宋国的几册后,我的认知有了颠覆性的改变。作者们非常擅长从侧面观察历史——他们花了大量的篇幅来描绘这些看似弱小的国家,如何在强邻环伺的夹缝中求生存、谋发展。比如,郑国如何利用其交通枢纽的地理优势,发展出惊人的外交手腕,在晋楚争霸中周旋自保数十年;又如宋国作为殷商遗民,如何通过维护旧有的礼仪体系,在文化上保持了极大的影响力。这些“小国”的故事,远比那些大国的征战来得更让人动容,它们展示了人类在极端压力下,所能展现出的韧性与智慧,也让历史的画卷不再只是英雄的舞台。

评分

这套丛书的另一个亮点,在于其对史学名家观点的梳理和辨析。在我所接触的关于早期历史的研究中,往往会陷入对某一位古代史学家的“引经据典”而无法自拔。然而,这套丛书在介绍每一阶段的历史事实时,会穿插对不同流派史观的评述,甚至会指出一些经典论断在今天看来可能存在的局限性。比如,对于某一具体事件的定性,书中会呈现出法家倾向、儒家侧重以及更偏向于社会结构分析的不同观点,并鼓励读者进行批判性思考。这种多角度的审视,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深度,让人感觉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在参与一场与历史学家们的思想对话。这种严谨且开放的学术态度,对于想要深入探究历史真相的爱好者来说,是极其宝贵的。

评分

这套“中原诸侯国史研究丛书”的整体规划令人瞩目,尤其是它对早期华夏文明核心地带的聚焦。我阅读了其中几册,比如关于晋国和楚国的卷宗,感触颇深。研究者显然下了大功夫梳理了那些在春秋战国大变革前夜相互角力的主要势力。书籍的史料挖掘非常扎实,从青铜器铭文到竹简残片的解读,都体现了极高的学术水准。对于我们这些热衷于历史脉络梳理的读者来说,它提供了一个极佳的框架,让我们能清晰地看到礼乐崩坏后,诸侯如何一步步将自己的“国是”演变为日后的“天下大势”。其中对地缘政治影响的分析尤其精彩,比如晋国如何在复杂的外交博弈中,逐步吞并周边小国,最终形成“春秋五霸”之一的格局,那些权谋与实力的交织,读起来酣畅淋漓。这套丛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年代的罗列,更是对特定历史空间内,政治生态如何自我演化的深度剖析。

评分

我最近翻阅的是关于齐国历史的那一本,作者的处理方式非常新颖,完全跳出了传统上将齐国仅仅视为“东方强藩”的窠臼。他们深入探讨了齐国在发展过程中,如何巧妙地利用其海洋资源和商业贸易优势,构建了一种不同于中原内陆政权的经济基础。书中对田氏代齐的叙述尤其引人入胜,它不像教科书那样简单地描述政权更迭,而是细致地描摹了底层贵族集团如何通过经济渗透和民心争取,最终完成了一次看似温和实则彻底的权力转移。这种将经济史与政治史紧密结合的叙事手法,使得整个国别史的呈现更加立体和富有张力。相比起其他仅关注战争和外交的史籍,这种深入肌理的描写,让我更理解了那个时代社会内部的驱动力究竟是什么。

评分

非常好的书!这个系列买了很多,主要是对这个内容感兴趣。希望继续努力加油!

评分

送货速度快,质量不错,赞赞赞

评分

送货速度快,质量不错,赞赞赞

评分

很好看很好看

评分

行文类教科书,很少研究性的内容,直接给出结论,说得似乎一切都没争议了,普及而已

评分

战国时的国别史并不多见,再贵也要买。

评分

很好看很好看

评分

属于无奈购的商品, 总体评价还不错的

评分

非常好的书!这个系列买了很多,主要是对这个内容感兴趣。希望继续努力加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