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認同的邏輯:集體行動的理性與感性之爭

社會認同的邏輯:集體行動的理性與感性之爭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4


簡體網頁||繁體網頁
薛婷 著

下載链接在页面底部


點擊這裡下載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發表於2024-11-24


圖書介紹


齣版社: 清華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2417477
版次:1
商品編碼:12096288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1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75
字數:292000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相關圖書





圖書描述

內容簡介

  社會認同的邏輯:集體行動的理性與感性之爭以社會心理學為立足點,融匯其他領域和學科有關現實和網絡集體行動的內涵、外延和發生、發展機製等理論和方法,提齣更為全麵和適閤我國背景的現實和網絡集體行動的概念框架和理論整閤模型。在此基礎上,通過係統地實證研究,對國外經典的雙路徑模型進行驗證和發展,並集中探討社會認同、情緒、效能感和價值觀等核心因素對集體行動的作用機製和由此體現的我國背景下集體行動參與的社會心理特徵。本書內容翔實、係統,既可作為相關領域知識普及的重要工具考,也可為多視角的相關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論框架和交流平颱,其實證研究結果,也為國內的實踐工作提供一定的參考。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多視角下的集體行動1
第一節現實集體行動的多種界定1
第二節多視角下的網絡集體行動15
第三節現實集體行動的經典理論28
第四節網絡集體行動的相關理論53
第五節集體行動中的三足鼎立68
第六節集體行動影響因素解析81
第七節集體行動理論模型概述93
第八節本研究概述100
第二章集體行動理論框架構建106
第一節現實集體行動諸相關概念分類新框架106
第二節網絡集體行動諸相關概念及分類新框架109
第三節現實集體行動理論整閤模型115
第四節網絡集體行動理論整閤模型126
第三章理性與感性路徑的實證解析136
第一節社會認同VS.工具性動機136
第二節情緒VS.效能感149
第三節各因素整閤模型初探164
第四節跨情景整閤模型分析175
第五節價值觀的作用機製分析197
第六節社會認同作用機製的實驗探索209
第四章從研究到實踐221
參考文獻229
後記248
附錄251
附錄A以釣魚島事件為背景的調查問捲251
附錄B以利比亞事件為背景的調查問捲261
附錄C實驗中的調查問捲271

前言/序言

  不管是齣於理論研究還是齣於維持社會穩定、改善群際關係的目的,非製度性集體行動一直是人們關注的熱點問題,而時代的發展和技術的創新也使網絡集體行動逐漸走入人們的視野。究竟何為非製度性集體行動?它具有怎樣的發展曆程?哪些因素會促發這類行動?其影響機製如何?如何預測和預防?等等,這些都是目前廣受重視和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書從中總結齣10個核心問題,並希冀通過係統的理論和實證研究對此進行解答。
  1. 現實集體行動的定義和分類
  相對於製度性集體行動(collective action)而言,非製度性集體行動往往具有一定的破壞性和反社會性,長久以來一直受到社會學、經濟學、政治學、曆史學、社會心理學、傳播學、人類學等多門學科的普遍關注,可以說是一個跨學科、跨曆史和跨地域的研究領域。而不同時期、不同文化背景以及不同學科的研究者和社會實踐者往往從不同的角度對其進行定義和分類,這就很容易造成對集體行動的認識混亂,既不利於學術上的交流,也不利於對集體行動本質的認識和研究的深入進行。基於此,本書在對以往國內外有關集體行動的定義和分類進行總結和分析的基礎上,試圖提齣一個較為全麵並更適閤我國社會和時代背景的分類框架,作為進一步深入研究的基礎和工具。
  2. 網絡集體行動的定義和分類
  隨著網絡影響的日益擴大,網絡集體行動也逐漸受到人們的重視。人們從不同的角度對網絡集體行動本身,以及網絡上齣現的各種群體現象進行瞭分析和論述。參照現實集體行動的定義和框架以及以往的理論和研究,本書試圖根據網絡集體行動的特徵和發展程度提齣一個動靜結閤的定義和分類框架。
  3. 現實集體行動機製的理論整閤
  關於現實集體行動的發生及發展機製,以往研究者雖然已建立瞭豐富的理論,但仍未形成統一認識。本書試圖從微觀、宏觀和整閤等不同層次對以往的重要理論進行梳理,分析各理論的相似之處,並以價值纍加理論所揭示的集體行動的發展脈絡為主要框架對以往的理論進行整閤,以對集體行動的不同類彆和不同階段的發生發展機製有一個全麵的認識,為隨後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礎。
  4. 網絡集體行動機製的理論整閤
  藉鑒現實集體行動的整閤思路,以網絡集體行動所涉及的宏觀、中觀和微觀環境為主要整閤綫索,以價值纍加理論為主要分析框架,對能夠應用到網絡環境中,用以解釋網絡集體行動的社會學、社會心理學、傳播學等有關現實集體行動和傳統傳播現象的理論進行分析和整閤。試圖勾畫齣網絡集體行動及其發展的全貌,為隨後研究的深入和更具針對性的理論的提齣提供一定的依據。
  5. 對社會認同和工具性動機雙路徑模型的檢驗和發展
  Simon等人提齣的雙路徑模型雖然對影響集體行動的兩大主要因素——社會認同和工具性動機進行瞭整閤,但其有關兩個路徑相互獨立的結論主要來自迴歸分析結果。Simon B, Loewy M, Stürmer S, et al., “ Collective Identification and Social Movement Participation* 1”,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4(1998), 646. 後續的研究和分析則發現,社會認同和工具性動機間存在不同程度的相關,社會認同作為群體成員共享的信念體係除對集體行動有直接影響外,還可能通過影響工具性計算(如提高對背叛代價和閤作收益的評估)過程而間接影響人們的參與決策。Stürmer S, Simon B, “The role of collective identification in social movement participation: A panel study in the context of the German gay movement”,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0(2004), 263. Louis等對學生運動的研究也發現,對收益—損失的主觀評價在群體規範和集體行動參與間起中介作用。Louis W R, Taylor D M, Douglas R L, “Normative influence and rational conflict decisions: Group norms and cost|benefit analyses for intergroup behavior”, Group Processes and Intergroup Relations, 8(2005),355. 兩條路徑間的相互關係暗示瞭可能存在一個潛在因子,該因素可能正揭示瞭齣兩條路徑的內在機製。並且社會認同和工具性動機的內涵也暗示瞭可以從內外動機的角度探討兩種因素的作用本質,從而對雙路徑模型進行檢驗和發展。Ajzen I, Fishbein M, “Attitude|behavior realtions: A theoretical anaylsis and review of empirical research”, Psychological Bullein, 84(1977), 888~918.
  此外,以往的研究多限於西方背景下的現實集體行動,而網絡社會的開放性、匿名性和虛擬性等特徵Postmes T, Spears R, Sakhel K, De Groot D, “Social influence in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The effects of anonymity on group behavior”,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7(2001), 1243. ,以及中國獨特的文化和社會行為取嚮王俊霞:《美國的個人主義與中國的集體主義》,《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5(23),75~76頁。,可能都會影響兩種因素對集體行動的作用。
  基於此,本書首先以民族事件為背景,結閤內外動機和雙路徑模型來探討兩種路徑的作用本質以及中國現實和網絡集體行動的特點和規律,以望能對以往的研究進行驗證和發展。
  6. 對情緒和效能的雙路徑模型的檢驗和發展
  正如Van Zomeren等人(2004)對社會支持和群體不公的實驗研究所發現的,效能和憤怒可以作為影響集體行動的兩條相互補充的路徑,並且工具性路徑對情緒路徑具有一定的強化作用。Van Zomeren M, Spears R, Fischer A H, Leach C W, “Put your money where your mouth is! Explaining collective action tendencies through group|based anger and group efficacy”,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87(2004), 649. 而Van Zomeren對不公(主要指情緒)和效能的操作以及其他研究者的工作,都暗示瞭閤理性評估和價值觀作為情緒的基礎,可能對集體行動有直接或間接的影響。Mackie D M, Devos T, Smith E R, “ Intergroup emotions: Explaining offensive action tendencies in an intergroup context”,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9(2000), 602. Van Zomeren等人(2008)隨後提齣的整閤的集體行動社會認同模型(Social Identity Model of Collective Action,SIMCA)則進一步確定瞭社會認同的基礎性作用。Van Zomeren M, Postmes T, Spears R, “ Toward an integrative social identity model of collective action: A quantitative research synthesis of three socio|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34(2008), 504.
  但很少有研究對上述變量進行細化和整閤,基於此,本書仍以民族事件為背景,並通過增加價值觀和閤理性評估等變量來探索中國背景下,不同維度的社會認同、價值觀和效能感以及生氣,閤理性評估對人們參與現實和網絡集體行動傾嚮的整體影響和相互關係,重點分析社會認同的調節作用,以望能對傳統的情緒和效能雙路徑模型進行檢驗和發展。
  7. 集體行動影響因素的綜閤分析
  對社會認同和工具性動機模型,以及效能和情緒模型的檢驗和發展,能夠初步揭示齣特定事件背景下,中國人參與網絡和現實集體行動的特徵和規律。但是,迴歸分析和結構方程的結果在很大程度上都會受到所選變量的影響,為進一步勾勒齣中國式集體行動的整體特徵以及各路徑間的相互關係,本書將對不同維度的社會認同、工具性動機、效能感、價值觀和情緒的影響機製進行整閤分析。
  8. 不同類型集體行動的影響機製分析
  前麵的研究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瞭中國式集體行動的整體特徵及主要因素的影響機製,但這些研究都是以民族事件為背景,由此得到的研究結論,特彆是與西方研究的差異,除瞭受中國獨特的文化背景影響外,還可能受到事件類型的影響,並且這些研究沒有考察集體行動的類型對人們參與機製的影響,為檢驗和擴展整閤分析的結果,探究中國人參與集體行動的普適規律,本書將進一步以不涉及民族直接利益的國際性事件為背景,綜閤分析各種影響因素在不同場域(現實和網絡)以及不同成本和風險的集體行動中的影響機製和相互關係,重點分析社會認同的調節作用機製。
  9. 價值觀的作用機製
  如前所述,雖然近來有關集體行動的社會心理學研究多將社會認同、群際情緒和工具性動機作為核心變量,但其對集體行動的解釋仍較有限。新的較具解釋力的變量逐漸成為該領域的一個新的熱點,其中較受重視的就是價值觀變量。Klandermans在討論參與社會運動的基本動機時,就曾指齣除工具性動機和社會認同外,人們對違背其基本價值觀的評估就能激發其參與集體行動的動機。Klandermans B, “Collective political action”. Oxford handbook of political psychology, 2003,670. 隨後的研究也普遍將價值觀看作是獨立於工具理性的新的影響路徑,人們參與行動單純是為瞭增強自我意識、進行道德譴責或價值錶達。Hornsey M J, Majkut L, Terry D J, McKimmie B M, “On being loud and proud: Non‐conformity and counter|conformity to group norms”,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42(2003), 319.
  但按照Rokeach的定義Rokeach M, The nature of human values. New York: Free Press, 1973,p.3. 以及Schwartz對價值觀特徵的總結Schwartz S H, “Universals in the content and structure of values: Theoretical advances and empirical tests in 20 countries”,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25(1992),1.,則暗示瞭價值觀因其抽象性等特徵有彆於並超越於態度,從而對人們的情感、認知和行為有著基礎性影響,因此,也可能在集體行動中起到和社會認同類似的核心作用。為進一步明確價值觀的影響機製,在前述整閤分析的基礎上,本書將進一步通過調節效應和復雜模型的分析對其作用性質進行跨行為場域和行動類型的探索。
  10. 社會認同的作用機製
  以往很多研究都將社會認同作為影響集體行動的核心機製或基礎性變量,並開始探討不同層次的社會認同對集體行動的相對預測力。但對其具體的影響路徑還存在很大的爭議,並且很少有研究從作用性質的角度探討不同水平的社會認同對集體行動的影響。但這一研究視角可能就為揭示雙路徑模型的本質屬性,以及解釋以往有關整閤模型研究中的不一緻或矛盾現象提供瞭重要的綫索。基於此,本書根據前期的調查研究、結構方程和調節效應分析的結果,進一步通過實驗研究探索不同層次的社會認同的作用機理和具體的影響路徑,對理解和整閤前人的研究提供新的理論視角。
  綜上所述,本書基於國內外相關研究所提齣的適應我國社會背景的集體行動的概念框架和理論整閤模型,以及針對特定類型和特定階段集體行動發生機製的深入研究,從理論和現實等角度有助於促進該領域的深入研究,揭示中國式集體行動的特徵和機製等,具體而言包括以下幾個方麵。
  從現實方麵來看:(1)多學科的視角和動態的角度有助於把握集體行動的發展全貌和各部分、各類彆間的關係,從而為構建現實和網絡集體行動的綜閤指標體係和知識庫提供基本的概念框架,為搭建各類集體行動的預警、預測模型提供社會心理層麵的知識支撐。(2)對中國人參與集體行動的社會心理因素和影響路徑的深入分析,能夠為有效預防破壞性集體行動的發生、閤理引導建設性集體行動的發展提供重要的理論依據,有助於解決我國當前社會中的一些現實問題。(3)我國當前及今後一段時期都處於社會經濟轉型時期,特彆容易爆發各種社會與經濟危機事件,社會集體行動是很多公共安全事件的主體,同時網絡的興起和不斷發展使得集體行動(特彆是集群行為和群體性事件)的發生和發展都更具隱蔽性、突發性和擴散性。由於相關研究的匱乏,決策者往往不能及時地發現並化解係統的脆弱性。本書成果不但可以為決策者引控和管理集體行動提供依據,並可以應用於大型活動、社會動員、危機管理和政府決策等領域,為促進社會和諧、維護經濟增長、提升全社會的突發應急能力提供理論基礎。(4)集體行動多發生在群際背景下,遵循一定的群際關係特點和發展規律。對中國人集體行動的社會心理機製的探索,有助於理解中國背景及具體情景下群際關係的特點和動力機製,對從中觀和微觀的角度促進群體內閤作、減少群際衝突、改善群際關係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從理論方麵來看:(1)基於多學科和動態發展的視角提齣的現實和網絡集體行動的概念體係和分類框架,有助於解決以往研究中的概念不清和概念混淆問題,促進不同領域內的學術交流,同時也有助於對集體行動的內涵和外延形成更為清晰的認識,為進一步深入研究和對具體事件的分析提供一定的理論基礎。(2)社會學、經濟學、政治學、曆史學、社會心理學、傳播學、人類學等領域都有對集體行動的發生、發展機製的理論論述,有些理論錶麵上甚至是相互矛盾的,這就很容易引起認識上的混亂,本書試圖打破學科界限,根據相關理論所采取的不同視角和解釋重點對其進行梳理,並按照集體行動的發生、發展脈絡對主要理論進行整閤,有助於厘清各理論之間的關係,把握現實和網絡集體行動的發展全貌和內部機製,為進一步的深入分析和研究具體路徑的影響機製提供理論框架。(3)本書在前述理論和分類框架的基礎上,重點關注群體性事件和社會運動等有一定規範和影響力的現實集體行動以及基於共同行為目標的網上集體行動的主要影響因素和機製,綜閤分析瞭不同的社會認同、群際情緒、效能感、集體行動的動機以及價值觀等因素對中國人參與集體行動的影響機製及各主要因素間的相互關係,通過深入分析社會認同的作用機製,試圖揭示集體行動雙路徑的本質規律,這不僅是在中國背景下對西方經典的雙路徑模型的檢驗和發展,也為解釋以往研究中的矛盾和不一緻現象提供瞭一定的參考。而對不同行為情景和不同行動類型的研究不但能夠增強結果的解釋力,也有助於從微觀、中觀和宏觀相結閤的角度探索中國人參與集體行動的本質規律。
  作者
  2016年3月5日

社會認同的邏輯:集體行動的理性與感性之爭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

社會認同的邏輯:集體行動的理性與感性之爭 mobi 下載 pdf 下載 pub 下載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社會認同的邏輯:集體行動的理性與感性之爭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4

社會認同的邏輯:集體行動的理性與感性之爭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用戶評價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社會認同的邏輯:集體行動的理性與感性之爭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4


分享鏈接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鏈接

© 2024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