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越南硝烟弥漫,发生在越南的一系列战争成为世界舆论的中心,除事主南北两越以外,许多大国也牵涉其中,以法国与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强国先后卷入越南战争的漩涡,美国两任总统——肯尼迪和约翰逊如出一辙的对越政策使越南人民军(北越)陷入危局。1968年,越南人民军为促成战争胜利而发起的声势浩大、持续了8个月的“新春总攻击”是一场宣告决心与勇气的战役,虽然以联军的大获全胜收场,但这一场“与巨人的博弈”之战让越南人民军获得了极大的政治和舆论胜利,对整个越南战争的进程起了不小的作用,为越南人民军的*终胜利、联军的*终失败埋下伏笔。越南战争也成了美国时至今日挥之不去的阴影。
内容简介
1968年,越南人民军为了争取尽早促成战争胜利,发起了新春总攻击(持续8个月)。在这次大规模全面进攻行动中,越军把进攻重点放在了西贡、顺化和岘港。其中,又以西贡战役规模*大、*为血腥和残酷。这是越军在整个越南战争中仅次于广治战役的损失,也是联军在整个战争中对越军作战获得*大战役胜利
作者简介
一剑文化,一剑文化创作团队由众多资深历史、战史类作者组成,从事创作及编译工作,长期致力于军事文化的研究,擅长二战及现代战争领域。著有《奠边府战役》《兰山血、广治泪:从南寮—9号公路大捷到广治大会战》等书。
内页插图
目录
序
第一章 不平静的越南南方
北越的布局
血腥镇压
燎原烈火
第二章 艰苦的斗争
多海第一枪
西贡特区的奋起
西贡奋斗的岁月
第三章 南方铁拳—越军第9 步兵师
破击“战略村”风潮
从平也大捷到同帅大捷
血战美军
第四章 西贡大血战
T25号战役
光中革命战役
为了全胜,前进!
喋血街巷
第五章 钳击作战
第9步兵师的苦战
隆平仓库与边和机场
最后的努力
第六章 漫延全国的烈火
岘港总攻击
西原军区
第6军区的总攻击
第8军区和第9军区的总攻击
第七章 惨败
平也团血洒街巷
五月血
六月泪
艰苦的岁月
1975年的全胜
附录 安禄大会战
首战禄宁
战前准备
一打安禄
二打安禄
增援安禄
三打安禄
地狱公路
噩梦沉沦
参考资料
精彩书摘
接下来,笔者按第1—5分区的顺序描述惨烈的西贡巷战。和前面所不同的是,前一节的主角是别动队,这一节的主角是5个分区的各个尖刀团营。
在第1分区,为了支援和接应进攻南越国军联合参谋本部的第6别动队,鹅门2营和第267步兵营奉命在第5别动队进攻打响后1个小时内跟进打击,彻底攻克和巩固南越国军联合参谋本部。但行动之初计划就出了纰漏,第267步兵营没能按计划及时展开兵力,只有鹅门2营在嘉定特工4营部分兵力加强下,赶到了指定出发阵地,他们决心按时完成东部战役指挥部交付的任务,从南越国军联合参谋本部4号门实施突破,拿下目标。
由于需要夜间摸黑奔袭接近目标,因此需要熟悉市区街巷的地方干部将分散隐蔽在各个地下网点的连队收拢起来。接着,鹅门2营又在地方干部和市区内部分革命群众的引领下,好不容易才在1968年1月31日凌晨4:00摸到联合参谋本部跟前,对4号门展开攻击。然而,经历过第6别动队的袭击后,联合参谋本部的守军—警卫营和1个装甲骑兵支团(装备M41轻型坦克)已经做好了战斗准备。4:00—7:00,双方在4号门周围展开激烈战斗。尽管失去了突然性因素,但鹅门2营还是用B40火箭筒轰开了4号门,蜂拥冲击进去。在俘虏的指引,鹅门2营很快拿下了联合参谋本部大院内的语言教学楼和联合参谋本部作战大楼。警卫营和装甲骑兵支团的兵力不足,加上缺乏统一指挥,只得眼睁睁看着鹅门2营冲进作战大楼。不过,鹅门2营初战胜利后并没有继续扩张战果,而是依托作战大楼和语言教学楼组织防御,在楼顶和最高层布置高射机枪,朝周围滞空的美军武装直升机开火射击。实际上,鹅门2营完全可以利用守军兵力薄弱的机会,继续展开攻击,拿下南越国军联勤中心和参谋长所在的指挥大楼,可他们并没有这么做。对鹅门2营的举动,南越方面一直很不解,直到肃清了联合参谋本部大院内的越军以后,他们才解开这个谜团。根据一名被俘获的越军鹅门2营的俘虏交代,该营的任务是不惜一切代价进攻并守住南越国军联合参谋本部作战大楼,营长坚决执行了这道命令,率全营从4号门突破进去,拿下了作战大楼。越军认为,这里就是联合参谋本部的作战中心,只要拿下了这里,南越国军的全国指挥系统就会不战自乱。在其他增援部队没有到来的情况下,鹅门2营只有死守作战大楼,没有继续大胆扩张战果。
鹅门2营的进攻,等于是往南越国军指挥系统心脏捅了一刀,严重威胁了南越国军指挥中枢的运转。9:00,南越国军第8伞兵营2个连奉命救援联合参谋本部。在院内的M41轻型坦克支援下,对4号门发起猛烈攻击。鹅门2营沿着武堤纬路展开部分兵力(2个连),依托周围楼房和联合参谋本部作战大楼架起轻重机枪、B40火箭筒、75毫米无后坐力炮,以及60毫米和82毫米迫击炮居高临下地朝南越国军第8伞兵营战斗队形猛烈射击。伞兵们处于仰攻态势,且兵力不占优势,战斗打得异常艰苦。虽然他们没能完成夺回作战大楼的任务,可他们的到来却意味着鹅门2营已陷入孤立被围态势,失败只是时间问题。
1968年1月31日中午,美军1架直升机在南越国军联合参谋本部大院的停机坪着陆,越南共和国总统阮文绍走了下来。由于距联合参谋本部不到1千米的独立宫也遭到越军的袭击,为了安全起见,阮文绍决定把临时总统府搬到联合参谋本部大院。他在联合参谋本部大院做的第一个决定就是马上把南越海军陆战2营给调过来,不惜一切代价在伞兵8营2个连配合下,夺回联合参谋本部作战大楼。经过一夜的准备,海军陆战2营和伞兵第8营相互配合,采取钳形突击战术从2、3、4号大门同时发起攻击,他们先是肃清了武堤纬路沿线的越军火力点,完全孤立作战大楼和语言教学楼。接着,他们再对作战大楼和语言教学楼发起总攻击。尽管鹅门2营连续奋战2天,兵力损失很大,但还是在嘉定特工4营一部配合下英勇战斗,不少指战员打光了子弹就捡起敌人的武器继续战斗。但孤军奋战的他们最终还是败下阵来。至1968年2月1日10:30,鹅门2营弹尽粮绝,各连排完全陷入分割孤立态势,除了少部分趁隙突围外,绝大部分指战员阵亡或被俘。返回根据地,鹅门2营清点兵力,发现出击时有500多名指战员(含嘉定特工4营一部),回来时却只有28人。
在鹅门2营进攻南越国军联合参谋本部的同时,第1分区的各路人马也对南越国军古螺炮兵司令部、扶董装甲兵司令部、光中训练中心等重要目标展开了攻击。
古螺基地和扶董基地位于鹅邑县,是南越国军炮兵和装甲兵两大兵种的司令部所在地。负责进攻古螺和扶董基地的是越军决胜1营(隶属于决胜团)。1月31日9:00,决胜1营从安仁出发,急行军赶到鹅邑县,立即对古螺基地和扶董基地发起攻击。他们很快达成突破,消灭了古螺基地和扶董基地的留守军官,包括扶董基地的全中校、吴玉寿中校、陈幸上尉以及古螺基地的段予康少校都被打死。在古螺司令部,越军缴获了12门105毫米榴弹炮,可南越国军炮兵在逃离前拆掉了炮闩,没法使用。在扶董基地,决胜1营本希望多缴获一些坦克装甲车,然后开进西贡支援友军作战,但他们的侦察员没能及时发现早在2个月前扶董基地的坦克装甲车就已经转移。尽管如此,决胜1营并没有气馁,还是继续进攻,又打下了附近的一个通信站,全歼了南越国军第80通信连,摧毁了鹅邑县的南越国军炮兵第10号仓库区储备的大量战略物资(特别是宝贵的炮弹)。1968年2月2日,南越国军海军陆战4营奉命赶来反击,夺回古螺基地和扶董基地。决胜1营把兵力集中在古螺基地,和南越国军的海军陆战4营殊死拼杀1天,最终被迫退出古螺基地,缴获的12门105毫米榴弹炮(越军没有炸毁)又原封不动“归还”给了南越国军。虽然陆战4营夺回了古螺基地和扶董基地,但也付出了战死17人、负伤88人的代价,宣称击毙决胜1营100多人。而决胜1营也宣称击毙对方100多人,击毁打坏5辆坦克装甲车。战斗结束后,决胜1营撤回安仁乡,准备休整再战。
1968年2月1日,第1分区的第16步兵团也对鹅邑县展开攻击,他们突破南越国军保安军的哨所后一度占领了鹅邑县中心。为了把越军第16步兵团给赶出去,南越国军第3军区和美国陆军第2野战军各组织一个特遣队—美军以第2步兵团各营和1个装甲骑兵中队组成特包德(Thebaud)特遣队,南越国军出动的是海军陆战第1特遣队。2月1日11:00,特包德特遣队和南越国军海军陆战第1特遣队从北面冲进鹅邑县,美军基本没有受到抵抗,南越国军海军陆战第1特遣队却遇到了越军第16步兵团的顽强抵抗。战斗一直持续到19:00,越军第16步兵团才被迫撤离。鹅邑之战也告结束。
在第1分区展开积极攻击的同时,越军第96炮兵团和第208炮兵团也对同如基地、新山一机场、同心基地实施游动炮击,杀伤了联军部分有生力量,并摧毁武器装备一批。
在第2分区方向上,东部战役指挥部前指在武文杰率领下,从平政县北面出发,在女交通员段黎芳的指引下,巧妙绕过沿途南越军警几个哨卡和检查站,往富寿赛马场前进。武文杰打算在市区内建立前指,统一指挥市区内的战斗。可是,他们在行经桥知(C?u Tre)附近检查站时暴露了行踪,遭到南越军警的跟踪,武文杰果断决定放弃在西贡市内设立前指的想法,命令警卫班12名战士往富寿赛马场方向占领阵地,坚决阻敌,掩护前指队伍撤离。他指示警卫班,在完成掩护任务后,继续留在富寿赛马场周围坚持战斗,不得后退一步,代表前指鼓励在这个方向作战的各个单位。这个警卫班的12名战士也不辱使命,他们以一当十,在富寿赛马场附近坚持战斗了8天之久,拖住了联军相当兵力,最终全部牺牲,没有辜负武文杰的重托(后述)。
对第2分区来说,东部战役指挥部前指没能进驻西贡是一个危险的先兆。事实也正是如此,在新山一机场和富寿赛马场附近,爆发了西贡战役中最血腥惨烈的战斗,越军蒙受了极为惨重的损失,而联军却获得了整个战役中最大的胜利。
负责对新山一机场进攻的是第268步兵营、第16步兵营和特工12营营部。其中,第268步兵营要从西北方向的57号门朝新山一机场展开攻击;在西南方向,负责接应和支援第7、第9别动队的第16步兵营和特工12营从10号门和51号门实施突击。第7、第9别动队进攻失败的情况前面已有描述,在此不赘述。本来是一个很好的协同作战计划,可从一开始就出了纰漏。1968年1月31日凌晨1:30,越军第268步兵营按计划在新山一机场57号门附近展开兵力,做好了战斗准备。可等了半个小时,直到凌晨2:00(越军规定的N日G时最后时刻)还没有听到作为进攻信号的DKB火箭炮射击的爆炸声。显然,越军第208炮兵团没有按计划对新山一机场实施炮火急袭。眼看进攻时刻就要错过,第268步兵营营长果断命令营属4门82毫米迫击炮对新山一机场齐射2轮,消耗炮弹8枚。在隆隆的炮声中,新山一机场战斗正式打响。
在短促的迫击炮火力准备后,第268步兵营展开战斗队形实施冲击,很快冲过57号门,拿下了机场西北角的2个碉堡,可他们的动作太迟缓,很快就被南越国军第2机场勤务营给顶住了。天明后,他们又遭到美军M48坦克群反击,加上地形不利,损失较大的第268步兵营先是退到机场西北角的叁梁纺织厂,坚持到2月1日夜才转移到霍门县附近。由于第268步兵营在新山一机场战斗中是负责次要方向的进攻,因此越军战史和联军方面资料对他们的战斗情况都着墨不多。另一方面,第268步兵营损失不到200人,相对几乎全军覆灭的第16步兵营来说,就有些不值一提了。
负责主要方向进攻的是越军第16步兵营,它的前身是1965年9月15日组建于越南北方清化省的第304B步兵师24B团5营,大部分指战员都是越南北方南定和清化两省的人。1965年9月—1967年1月,第24B步兵团5营在第338步兵师的指导下,完成了长达一年半的技战术各个科目训练后,做好了南下参加战斗的准备。
1967年2月10日,第24B步兵团5营奉命南下作战,经过几个月的艰苦行军,第24B步兵团5营翻越长山山脉,抵达南部东区,归第7军区节制,改番号为西宁省16营,充当西宁省军事指挥部的主力部队。在1967年的战斗岁月里,第16步兵营根据西宁省军事指挥部的命令,参加大小战斗15次,宣称毙伤敌500人,缴获大量武器装备。1967年12月,奉越南南方解放军司令部的命令,第16步兵营行军转移到隆安省,改番号为隆安省16营,隶属于西贡—嘉定—堤岸军区的第2分区参加新春总攻击。
1968年1月29日,第16步兵营齐装满员,全营共有481位指战员,下辖第1、第2、第3步兵连和1个火力连,基本达到满编状态。当天,第16步兵营越过万古东河,在隆安省德和县的美幸乡完成集结。1月30日16:00,根据西贡—嘉定—堤岸军区的命令,第16步兵营在第2分区的指挥下,从西南方向的51号门对新山一机场展开攻击。完成拿下新山一机场的任务后,第16步兵营再往南越国军联合参谋本部发展进攻,继而突入市区和各路尖刀营会师独立宫。
第16步兵营按时抵达了新山一机场西南的攻击出发位置,并在维纳特克斯科纺织厂展开了自己的火力连,高射机枪架到楼顶和最高层,在肩负防空重任的同时,还要掩护步兵冲击,营指也设在纺织厂里。第16步兵营计划以第1、第2连实施冲击,拿下机场跑道,预备队3连再跟进,巩固战果并打敌反扑。
1月31日凌晨2:00(美军记载是1月31日凌晨3:21),越军第16步兵营以编制内4门82毫米迫击炮对新山一机场实施射击。在迫击炮进行火力准备的同时,第16步兵营各连也发起冲锋。不一会儿,他们就从51号门撕开突破口,从西南方向冲进了机场。可好景不长,部队被机场西南角的一个碉堡给拦住了去路。第1、第2连的B40火箭筒手几次组织射击,都因角度不对而没有成功,部队蒙受了不小的伤亡。为了拿下这个碉堡,2连的阿杜自告奋勇,他在火力掩护下勇敢地抱着炸药包冲上碉堡,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炸塌了碉堡,消灭了这个拦路虎。接着,第16步兵营1连和2连指战员迅速直插机场跑道。对于战斗初期的情况,美军战报记载与越军大同小异:“对新山一机场的进攻始于3:21,机场在突然遭到猛烈的迫击炮火力轰击后,越共1个营从机场西面的51号大门发动了主要进攻,同时还各以1个营的兵力在10号门和58号门实施次要方向攻击。敌人没有留预备队,而是采取营战斗队形直接突破机场碉堡线,直扑机场碉堡。各营的支援连①都在10号门西面的维纳特克斯科纺织厂架好武器,实施火力支援。高射机枪也在纺织厂屋顶架好,实施对空拦阻射击。越军最初的进攻迅速打垮了51号大门周围警戒的几个碉堡,接着尖刀营直插机场纵深。”
……
前言/序言
1968年,越南人民军为了争取尽早促成战争胜利,发起了新春总攻击(持续8个月)。在这次大规模的全面进攻行动中,越军把进攻重点放在了西贡、顺化和岘港。其中,又以西贡战役规模最大、最为血腥和残酷。该战役是越南人民军在整个越南战争中损失仅次于广治战役的一场战役,也是联军在整个战争中对越作战获得最大战役胜利的一场战役。为了尽可能还原这场越南战场上最血腥最惨烈的战役,笔者搜集各方资料(重点是北越),努力写成了这本书,作为《神话、谎言和奇迹:溪山血战》的续篇。对想了解越南人民军对城市袭击和进攻,以及诸兵种协同进攻和防御战斗特点的越战爱好者而言,此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怒海争锋:三国海战风云》 序章:烽烟起,浪涛涌 东汉末年,汉室衰微,群雄逐鹿。在这乱世之中,除了陆地上的烽火连天,一场波澜壮阔的海上争霸也在悄然酝酿。长江天险,碧波万顷,早已不仅仅是兵家分割南北的天然屏障,更成为了无数英雄豪杰竞逐权力和荣耀的舞台。从黄巾之乱的余烬尚未散尽,到赤壁之战的惊涛骇浪,再到三国鼎立后更为复杂的海洋角力,海战,以其独特的战术、恢弘的场面和对国家命运的深远影响,成为了三国历史中被忽视却又至关重要的一环。 本书《怒海争锋:三国海战风云》便将目光投向这片被陆地战役光芒所掩盖的碧海蓝天,深入挖掘那些发生在波涛之上,决定了无数王朝兴衰、英雄命运的壮丽史诗。我们不只讲述那些叱咤风云的陆地名将,更要揭示那些在江河湖海之上挥斥方遒的水军统帅;我们不只描绘金戈铁马的冲锋陷阵,更要呈现那些战船如林的严密阵列、投石巨弩的远程打击、以及水淹七军的惊心动魄。 第一篇:初露锋芒——三国之初的海上暗流 东汉末年,地方割据势力抬头,盗匪横行,水路交通成为不确定因素。各方势力为了争夺对长江水道的控制权,以及保护各自沿岸的经济命脉,纷纷开始组建和扩充水军。 扬州与荆州的早期角逐: 坐拥长江下游的扬州,孙氏集团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很早就开始重视水军的建设。从孙坚的崛起,到孙策的“卧龙跃海”,他们对水军的运用已经显露出非凡的战略眼光。而盘踞荆州的刘表,虽然以儒将著称,但同样深知水路的重要性,他以长江为屏障,组建了一支实力不俗的水师,用于防御和对南方的控制。早期,孙氏与刘表之间围绕着江东地区和长江中下游的控制权,已有多番海上或水路的摩擦与试探,虽然未形成大规模的海战,但已为后来的大规模冲突埋下了伏笔。 北方势力对水路的觊觎: 盘踞北方的曹操,虽然地处内陆,但他也从未忽视水军的重要性。他积极招募水军将领,学习造船技术,并试图通过徐州、青州等沿海或沿江地区,建立自己的海上力量。虽然早期的曹操水军,在技术和经验上尚显稚嫩,但其雄心勃勃的态势,预示着北方势力最终将染指长江,与南方势力展开生死对决。 小规模冲突与战术雏形: 在此期间,各地豪强之间的争斗,也时常伴随着水上武装力量的介入。比如,对某个港口的争夺,对某一水域的封锁,或是对沿江城镇的袭扰。这些小规模的冲突,虽然未能载入史册的宏大篇章,但却为三国时期的水军战术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例如,对敌船进行火攻的初步尝试,利用地形和水流优势进行伏击,以及对士兵的水性训练等等,都在这些不为人知的角落里悄然发展。 第二篇:赤壁风云——一场改变中国历史的海战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战役之一,而其中最核心、最决定性的部分,无疑是发生在长江上的水战。本书将从海战的角度,重新审视这场旷世之战,解析其背后的海战战略、战术细节和技术对抗。 曹操的水师: 曹操以倾国之力,汇聚了北方精锐,组建了一支规模空前的北方水师。然而,这支水师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北方士兵不习水性,战船风格与南方水军截然不同,且不适应长江复杂的水文环境。书中将详细分析曹操如何试图解决这些问题,例如“连环船”的策略,其背后是出于对战船颠簸的考虑,还是有其他更深层的战略意图。我们将探讨曹操水师的构成、训练模式以及其在攻台战役中的优势与劣势。 孙刘联军的应对: 面对曹操强大的水师,孙刘联军以弱胜强,其胜利的关键在于对海战的深刻理解和巧妙运用。书中将重点分析: 周瑜与诸葛亮的指挥艺术: 两位智者的战略决策,如何将陆地上的政治军事联盟转化为水上的协同作战。 黄盖的火攻策略: 这一经典的火攻战术,并非简单的“苦肉计”外加火船,而是包含了对风向、水流、敌方阵型以及火攻时机等的精准把握。我们将剖析火船的准备、实施过程,以及其对敌方密集阵型的毁灭性打击。 孙刘联军的战船与水性优势: 相较于曹操的北方水师,孙刘联军拥有更适应长江环境的战船,以及更为熟练的水军士兵。我们将探究当时南方造船技术的发展,战船的类型(如楼船、艨艟、舸等)及其在战斗中的作用,以及士兵的训练和战术素养。 天时、地利、人和的完美结合: 东南风的出现,长江的水流特性,以及孙刘联军的团结一心,共同造就了这场以少胜多的奇迹。我们将从海战的视角,重新解读这些“天时地利人和”的内涵。 赤壁之战的深远影响: 赤壁之战的胜利,不仅仅是孙刘联军的一次辉煌胜利,更是彻底改变了三国鼎立的政治格局,也为中国历史上大规模海战的运用树立了典范。它证明了,在军事对抗中,技术、战术、对环境的适应性以及战略智慧,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甚至可以超越单纯的兵力数量。 第三篇:三足鼎立——长江防线与海上争夺 赤壁之战后,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长江成为了魏、蜀、吴三国之间天然的军事分界线。然而,这道“天险”并非绝对安全,围绕着长江水道的控制权,以及对外扩张的可能性,三国之间的海上角力从未停止。 东吴的海上霸业: 孙吴政权,作为天然的海上力量,继续巩固其在长江和东海的统治地位。他们一方面加强沿海防御,抵御北方的进攻;另一方面,也积极发展海上贸易和对外交流。书中将探讨东吴水军在这一时期的发展,其战船的改进(如多层楼船的应用),水军的训练制度,以及其对外军事行动(如攻打曹魏沿江要塞)。 曹魏的长江攻势: 曹魏政权,在统一北方后,始终怀有统一全国的野心,其中重要的战略方向便是跨越长江,征服江南。书中将详细分析曹魏如何试图克服地理障碍,一次又一次地发动对东吴的长江战役。我们将关注: 合肥新城与濡须口之战的反复较量: 这些陆战与水战交织的战役,体现了曹魏如何利用其强大的陆军优势,配合有限的水军力量,试图突破长江防线。 曹操、曹丕、曹叡时期对水军的重视与投入: 尽管遭遇挫折,曹魏从未放弃发展水军,书中将分析其在技术、战术和人员方面的改进。 蜀汉的北伐与水路策略: 蜀汉政权,地处西南,其军事重心自然偏向北伐。然而,在诸葛亮和姜维的北伐过程中,也并非完全没有涉及水战。尤其是当北伐触及汉中、关中地区时,对汉水、渭水等水域的争夺,以及对沿江粮道的保障,也需要一定的水上力量。书中将探讨蜀汉在水军建设上的局限性,以及其在特定战役中如何利用和发展其有限的水上力量。 水军在三国鼎立中的战略地位: 我们将从整体战略层面,分析长江防线在三国鼎立中的关键作用,以及三国水军在各自战略规划中的定位。水军不仅是防御工具,更是经济命脉的保障,以及进行远征和贸易的重要力量。 第四篇:技术与战术的演进——三国海战的细节解析 三国时期,虽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海军,但其海战技术和战术已经发展到了一个令人瞩目的高度。本书将深入细节,解析这些关键要素。 战船的种类与发展: 从小巧迅捷的艨艟、斥候,到承载士兵、攻城掠地的楼船、艨艟,再到能够进行大规模水上作战的战舰,三国时期的造船技术得到了显著发展。我们将研究不同类型战船的结构、尺寸、载员量以及它们在不同战术中的应用。 水军的组织与训练: “水军”并非一个统一的军事单位,而是由不同类型的船只、士兵和指挥官组成。我们将探讨水军的等级制度、士兵的选拔与训练(包括水性、操船、弓箭、刀枪格斗等),以及不同军事集团的水军建制特点。 战略与战术的运用: 攻防战术: 如何进行水上围攻、突破敌方封锁,以及如何利用水文条件进行防御。 火攻的艺术: 不仅仅是赤壁之战,其他战役中火攻的运用,以及其对敌方战船和士气的破坏力。 伏击与奇袭: 利用江河湖泊的复杂地形,进行隐蔽的伏击,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 联合作战: 陆海军的协同作战,以及不同水军力量之间的配合。 天气与地理的利用: 风、水流、雾、岸线等自然因素在海战中的重要作用。 武器装备的革新: 除了传统的弓箭、刀枪,水中也出现了攻城用的巨型投石机,以及可能用于破墙或攻击敌船的器械。我们将探究这些武器在海战中的威力。 第五篇:未竟的事业——三国之后的海上回响 三国时期虽然结束,但其在海战领域留下的经验和影响,却绵延至今。 三国海战的遗产: 赤壁之战所展现出的以弱胜强的海战范例,对后世的军事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长江防线的战略意义,也贯穿于中国历代的军事战略之中。 三国时期对后世海军建设的启示: 三国时期各方对水军建设的重视,以及在技术、战术上的探索,为后世海军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结语:江山如画,战船依旧 《怒海争锋:三国海战风云》并非一本简单的战史记录,它是一次深入人心的探索。我们将拨开历史的迷雾,发掘那些在碧波万顷之上,同样慷慨激昂、决定历史走向的壮丽篇章。从孙刘联军的巧妙周旋,到曹魏的矢志攻坚,再到东吴的稳固经营,三国海战以其独特的魅力,展现了那个英雄辈出的年代,另一面的恢弘与壮阔。读罢此书,读者将能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三国时期的军事对抗,以及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