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由广州番禺博物馆及广州东方博物馆牵头,与广东省考古研究所、龙泉市博物馆、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共同合作编著的陶瓷迹型研究学术专著。作为陶瓷迹型研究与物证鉴定系列从书中的第三本,主要研究对象为明代龙泉窑系青瓷的迹型特征,将2015年陶瓷迹型研究团队与广东省考古研究所前往浙江龙泉窑窑址、龙泉市博物馆以及广东大埔余里窑窑址采集的标本迹型图片整理建构成标准图谱模型,在梳理明代龙泉窑系青瓷发展历程的同时,也为明代龙泉窑系青瓷的鉴定提供了有力的物证依据。
全书中英文对照,图片资料丰富,极具专业价值。
周强,广州东方博物馆馆长;周筱慧,广州东方博物馆研究员。
第一章 龙泉青瓷概述
第一节 龙泉窑发展史
一、龙泉窑的起源
二、龙泉窑在古代的发展
三、龙泉窑的衰落
四、龙泉窑在新中国时期的复兴
五、总结
第二节 龙泉窑的历史地位
一、龙泉窑在国内的地位
二、龙泉窑在海外的地位
三、总结
第二章 明代浙江龙泉窑青瓷与广东余里窑青瓷类型研究
第一节 明代浙江龙泉窑青瓷与广东余里窑青瓷器型比较分析
一、明代浙江龙泉窑青瓷器型类别
二、明代浙江龙泉窑青瓷器型表
三、明代浙江龙泉窑青瓷器型图集
四、明代浙江龙泉窑青瓷器型风格分析
五、明代广东余里窑青瓷器型类别
六、明代广东余里窑青瓷器型表
七、明代广东余里窑青瓷器型图集
八、明代广东余里窑青瓷器型风格分析
九、总结
第二节 明代浙江龙泉窑青瓷与广东余里窑青瓷装饰工艺比较分析
一、明代浙江龙泉窑青瓷装饰工艺
二、明早期浙江龙泉窑青瓷官窑器纹饰类别
三、明代广东余里窑青瓷装饰工艺
四、明代广东余里窑青瓷纹饰类别
五、总结
第三节 明代浙江龙泉窑青瓷与广东余里窑青瓷胎釉比较分析
一、瓷胎比较
二、瓷釉比较
第四节 浙江龙泉窑青瓷与广东余里窑青瓷制作工艺
比较分析
一、浙江龙泉窑青瓷制作工艺
二、广东余里窑青瓷制作工艺
第三章 龙泉窑系青瓷釉层的化学成分、性质与形貌
第一节 龙泉窑系青瓷瓷釉化学成分
一、青瓷瓷釉的概念
二、青瓷瓷釉的构成
三、青瓷瓷釉化学成分
四、龙泉青瓷瓷釉的配方
第二节 龙泉窑系青瓷瓷釉各化学成分的作用
一、网络形成剂作用
二、助熔剂作用
三、着色剂作用
四、其他成分作用
五、龙泉窑系青瓷瓷釉的化学成分与釉层结构稳定性的关系
六、总结
第三节 龙泉窑系青瓷釉表面活性
一、龙泉窑系青瓷釉表面活性概念
二、龙泉窑系青瓷釉表面活性产生原因
三、总结
第四节 龙泉窑系青瓷釉层形貌
一、龙泉窑系青瓷釉层概念
二、龙泉窑系青瓷釉层形貌
第五节 总结
第四章 龙泉窑系青瓷釉层变化
第一节 龙泉窑系青瓷釉层变化机理
一、龙泉窑系青瓷釉层与水的反应
二、龙泉窑系青瓷釉层与碱的反应
三、龙泉窑系青瓷釉层与酸的反应
四、龙泉窑系青瓷釉层与CO2的反应
五、龙泉窑系青瓷釉层与盐溶液的反应
六、总结
第二节 龙泉窑系青瓷釉层变化与环境的关系
一、地上环境
二、地下环境
三、水中环境
第三节 龙泉窑系青瓷釉层迹型风化特征
一、玻璃相迹型风化特征
二、气相迹型风化特征
三、晶相迹型风化特征
第四节 总结
第五章 明代龙泉窑系青瓷典型迹型类别
第一节 龙泉窑系青瓷斑块类别
一、龙泉窑系青瓷斑块概念
二、龙泉窑系青瓷斑块类型
三、总结
第二节 龙泉窑系青瓷纹路类别
一、龙泉窑系青瓷纹路概念
二、龙泉窑系青瓷纹路种类
三、总结
第三节 龙泉窑系青瓷气泡类别
一、龙泉窑系气泡概念
二、龙泉窑系气泡种类
三、总结
第四节 龙泉窑系青瓷鬃眼类别
一、龙泉窑系鬃眼概念
二、龙泉窑系鬃眼形成与分布
三、龙泉窑系鬃眼特征
四、总结
第六章 陶瓷迹型原理及规律
第一节 陶瓷迹型基本原理
一、陶瓷迹型量变原理
二、陶瓷迹型时间过程性原理
第二节 陶瓷迹型规律
一、陶瓷迹型随机性规律
二、陶瓷迹型色差规律
三、陶瓷迹型量变规律
四、陶瓷迹型层次性规律
五、陶瓷迹型多样性规律
六、陶瓷迹型差异性规律
七、陶瓷迹型分明性规律
第三节 迹型出现位置的合理性与变化的同步性
一、陶瓷迹型出现位置的合理性
二、陶瓷迹型变化的同步性
第七章 明代龙泉窑系青瓷迹型标准图谱模型建构
第一节 标本选择与来源
一、标本选择
二、标本来源
三、研究合作单位
第二节 明代浙江龙泉枫洞岩窑青瓷和明代广东余里窑青瓷迹型标准图谱模型
一、明代浙江龙泉枫洞岩窑青瓷和明代广东余里窑青瓷迹型标准图谱模型说明
二、明代浙江龙泉枫洞岩窑青瓷迹型标准图谱模型
三、明代广东余里窑青瓷迹型标准图谱模型
第八章 明代龙泉窑系青瓷迹型真品与赝品比对分析
第一节 龙泉窑系青瓷斑块真品与赝品比对分析
一、坑点斑
二、絮状斑
第二节 龙泉窑系青瓷纹路真品与赝品比对分析
一、C形纹、O形纹
二、釉裂纹
三、划痕
第三节 龙泉窑系青瓷气泡真品与赝品比对分析
一、色变泡
二、壁变泡
第四节 龙泉窑系青瓷鬃眼真品与赝品比对分析
一、真品二维特征
二、赝品二维特征
第五节 龙泉窑系青瓷釉层形貌真品与赝品比对分析
一、真品三维特征
二、赝品三维特征
第九章 建立龙泉窑系青瓷迹型物证的实际操作
第一节 建立龙泉窑系瓷器迹型物证的方法
一、迹型物证建立的特性
二、迹型比对
三、迹型本质论证
第二节 龙泉窑系瓷器迹型物证建立操作
一、迹型观察记录
二、迹型形成本质论证
三、龙泉窑系青瓷迹型标准图谱模型的局限性
四、总结
附录1:青釉莲瓣纹碗迹型分析报告
一、送检器物基本情况
二、检验性质
三、条件
四、方法
五、操作流程
六、送检器物迹型与龙泉窑系青瓷迹型标准图谱模型比对
七、迹型现象比对结果综述
八、送检器物物证分析
附录2:2013年度广东大埔余里窑址发掘概况
一、地理位置
二、发掘经过
三、文化堆积
四、主要遗迹
五、遗物概况
参考文献
后记
这部著作在方法论上的创新性,让我耳目一新。它似乎巧妙地融合了考古学严谨的现场记录方式与现代材料科学的分析手段,形成了一套独树一帜的研究范式。我尤其关注其在“痕迹模型”构建上的逻辑链条,从胎土的矿物成分到釉水的配方比例,再到窑炉的温度曲线推演,每一步都像是严密的数学证明,环环相扣,逻辑无懈可击。这种高度的系统性和方法论的清晰性,极大地降低了普通研究者理解和应用这些复杂概念的门槛。它不是简单地展示“这是什么”,而是深入阐释了“为什么会是这样”,这种探究本质的驱动力,才是这部书最宝贵的财富。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沉浸式的,它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输入,更是一种对历史进程的深度共情。读到那些关于古代工匠如何在资源受限的条件下,通过智慧和经验不断试错,最终炼就出“龙泉之光”的段落时,我深感震撼。作者在描述这些历史场景时,笔触细腻入微,仿佛能感受到当时工匠们对着炉火的专注与期待。它成功地将冰冷的考古学数据,重新赋予了人性的温度和时代的厚重感。合上书本时,脑海中不再是零散的器物图片,而是一条清晰可见、充满生命力的技术演进长河,让人由衷地敬佩古人的创造力,并对这部呕心沥血的学术成果表达出由衷的敬意。
评分这部书的装帧和纸张质量真是令人赞叹,光是翻阅的触感就让人心情愉悦。从封面设计上看,它就流露出一种沉稳而典雅的气质,那种深邃的青色调仿佛将人拉回了数百年前的龙泉窑场,让人对即将展开的探索充满了期待。内页的排版布局也十分考究,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传统美学的理解与尊重。我个人尤其欣赏它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比如那些精心挑选的插图,不仅清晰度极高,而且色彩还原度非常真实,这对于研究实物痕迹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整体而言,从视觉和触觉上,这本书就已经为读者构建了一个坚实的、具有学术严谨性的阅读基调,让人忍不住想要深入其中,一探究竟。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与一位经验老到的匠人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他没有采用那种干巴巴的教科书式罗列,而是将复杂的烧制工艺和器物特征,融入到一种近乎“侦探小说”的解谜叙事中。每一个章节的过渡都显得那么自然而然,似乎每发现一个窑址的碎片,都能感受到背后隐藏的历史脉络。我特别喜欢那种对“微小差异”的捕捉能力,那些看似随机的窑变、釉层的厚薄变化,在作者的笔下都成为了具有明确指向性的“物证”。这种深入肌理的分析,让那些原本晦涩难懂的陶瓷学概念,变得生动起来,仿佛我正亲手触摸着那些凝固了时光的青瓷器,体会着烧制过程中的每一丝颤动与温度变化。
评分对于长期关注古代陶瓷艺术的爱好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是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分析框架。它不仅仅停留在对器物美学的赞颂,更侧重于建立一个可验证、可追溯的研究模型。我曾接触过不少关于龙泉窑的著作,但大多侧重于传世品的收藏价值或宏观的历史背景梳理。然而,这部作品真正做到了“溯源”,它将理论的建构建立在大量扎实的田野调查和科学检测数据之上,这使得它的结论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公信力。每当书中引用新的鉴定标准时,我都会下意识地与自己脑海中已有的图像进行比对,那种知识体系被不断拓宽和修正的感觉,是阅读其他同类书籍难以体会的快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