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芬兰造纸工程师协会组织编写的20本造纸书中的一本。本书系统介绍化学法制浆的原理、技术、工艺设备等,全书共分6章。第1章原料,详细讨论原料的形态与化学特性以及备料工艺和设备等;第2章制浆,重点介绍化学法制浆的主要方法、其过程化学和工程原理、制浆工艺与设备、以及蒸煮技术的新发展等;第3章纸浆的洗涤、筛选与净化,主要介绍洗涤、筛选与净化的原理、设备(包括各种新型设备)和工艺以及生产系统;第3章漂白,包括漂白发展史、漂白化学与工程原理、漂白程序设计和漂白工艺,主要是与现代漂白新技术相关的内容;第5章纸浆干燥原理和应用,包括脱水和干燥原理、纸浆干燥工艺和单元操作等;第6章制浆生产线,主要介绍了制浆生产线的设计和现代化生产线。
本书特点:①内容新,包括了当代化学法制浆的所有实用新技术;②实用性强;③系统全面,叙述较详细,特别是蒸煮和漂白这两个化学法制浆的主要工段,介绍得很详细。
1982年本科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造纸专业; 1985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天津科技大学造纸专业。自1985年4月起在天津科技大学任教,从事制浆造纸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期间: 1994.10-1996.3 赴德国进修 1999.11-2001.1 在青岛海王纸业集团进行工程实践 2002.11-2004.6 在美国造纸科学技术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科研学者) 2004.7 回国。
第1章 原料
1.1 木材和非木材纤维资源
1.1.1 北方森林
1.1.2 人工林
1.1.3 非木材资源
1.2 木材化学、形态学和超微结构
1.2.1 木材的宏观结构
1.2.2 树木生长
1.2.3 细胞类型
1.2.4 应力木
1.2.5 化学成分及分布
1.2.6 木材成分化学
1.2.7 非木材化学,形态学和超微结构
1.2.8 分析方法
1.3 木材的备料
1.3.1 木材原料的检测
1.3.2 厂区木材贮存管理和贮存时间
1.3.3 除冰、锯木和送至剥皮
1.3.4 剥皮
1.3.5 树皮和废木屑燃料(hog fuel)的处理
1.3.6 削片
1.3.7 木片的筛选
1.3.8 木片的贮存和运输
1.3.9 水处理
1.3.10 木材备料系统
参考文献
第2章 制浆
2.1化学法制浆的发展史
2.1.1亚硫酸盐法制浆
2.1.2硫酸盐法制浆
2.1.3蒸煮器系统的发展
2.2 制浆化学
2.2.1 化学法制浆工艺和参数
2.2.2 化学制浆的反应原理
2.2.3硫酸盐法制浆的优点和缺点
2.2.4 亚硫酸盐法制浆的优点和缺点
2.2.5硫酸盐法制浆
2.2.6亚硫酸盐法制浆
2.2.7木材预水解和水热处理化学
2.2.8 有机溶剂制浆方法
2.2.9中性亚硫酸盐半化学法(NSSC)制浆的化学和工艺
2.3 制浆的化学工程原理
2.3.1制浆前的处理工艺
2.3.2 传质和反应动力学
2.3.3 木片的压缩系数及液体流动阻力
2.3.4 制浆过程的工艺参数
2.4 制浆工艺
2.4.1 传统制浆工艺
2.4.2 置换间歇蒸煮的基本原理和设备
2.4.3 置换间歇蒸煮的工程原理
2.4.4 置换间歇蒸煮的操作
2.4.5 间歇蒸煮技术的最新发展
2.4.6 置换间歇蒸煮的优缺点
2.4.7 连续蒸煮总则和蒸煮设备
2.4.8连续蒸煮系统及其操作
2.4.9 现代化的连续蒸煮工艺
2.4.10 连续蒸煮技术的发展
2.4.11 连续蒸煮的优点和缺点
参考文献
第3章 纸浆的洗涤、筛选和净化
3.1 洗涤原理
3.1.1多孔介质中的流动
3.1.2纸浆洗涤过程中的传质
3.1.3 洗涤效率
3.1.4 不同洗涤系统的效率
3.2 洗浆工艺
3.2.1 常压扩散洗涤器
3.2.2 压力扩散洗涤器
3.2.3 带式洗浆机
3.2.4 真空洗浆机
3.2.5 压力洗浆机
3.2.6 压榨洗浆机
3.2.7 挤浆机
3.3 洗涤系统
3.4 筛选
3.4.1 典型的杂质
3.4.2筛选原理
3.4.3 筛选机理
3.4.4 数字特征
3.4.5 筛选设备和操作条件
3.4.6 系统举例
3.4.7 筛选操作
3.5 净化原理
3.6筛选和净化技术
3.6.1 除节和洗涤
3.6.2 精筛
3.6.3 旋翼技术
3.6.4 筛板
3.6.5 粗渣洗涤
3.6.6 轻杂质的去除
3.6.7 浓缩机
3.6.8 除渣器
3.6.9 漂白浆后净化设备
3.7 筛选系统
3.7.1 本色浆筛选系统举例
3.7.2 后筛选
参考文献
第4章 漂白
4.1 漂白发展史
4.2. 漂白化学
4.2.1氯化段的化学反应
4.2.2 二氧化氯漂白段的反应
4.2.3 氧脱木素段的反应
4.2.4过氧化氢漂白段的反应
4.2.5 碱抽提段的反应
4.2.6 臭氧漂白段的反应
4.2.7 过氧乙酸漂白段的反应
4.2.8 聚木糖酶处理过程中的反应
4.2.9 漂白过程中抽出物的反应
4.3漂白的化学工程原理
4.3.1 漂白过程中的传质和反应动力学
4.3.2纤维悬浮液的流变性
4.3.3漂白过程中的单元操作
4.4 漂白技术
4.4.1的漂白化学品的制备和处理
4.4.2 漂白流程的设计
4.4.3 氧脱木素段:O和OO
4.4.4 氯化段:C
4.4.5 二氧化氯段:D和高温Dhot
4.4.6 抽提段:E、(EO)和(EOP)
4.4.7 过氧化氢漂白段:P、(PO)和(OP)
4.4.8 臭氧段:Z、(ZD)、(DZ)和(Ze)
4.4.9 热酸处理段:A
4.4.10 过氧乙酸漂白
4.4.11 多化学品漂白段
4.4.12 酶漂白
4.5 漂白结束语
参考文献
第5章 纸浆干燥的原理及应用
5.1 引言
5.1.1 干燥方法
5.1.2干燥对浆质量的影响
5.1.3 机械脱水
5.1.4 加热脱水
5.1.5 浆板干燥设备的总体发展趋势
5.2 纸浆干燥过程及其单元操作
5.2.1 浆板生产线
5.2.2 浆板生产设备
5.2.3 浆板机中的重要装置
5.2.4 浆板干燥部
5.2.5 纸浆闪急干燥
5.3 浆板分切和打包
5.3.1 分切
5.4 特例
5.4.1 湿抄浆机
5.4.2 特种浆——溶解浆的干燥
5.5 注释
参考文献
第6章制浆生产线
6.1背景
6.1.1蒸煮、氧脱木素和漂白之间的分界
6.1.2蒸煮
6.1.3氧脱木素
6.1.4漂白
6.1.5漂白程序的发展历程
6.2影响制浆生产线设计的因素
6.2.1环境状况
6.2.2浆厂规模
6.2.3生物质精炼方面
6.3现代制浆生产线
6.3.1针叶木硫酸盐浆厂
6.3.2阔叶木硫酸盐浆厂
6.3.3亚硫酸盐浆厂
6.3.4非木材浆厂
6.4过程控制
6.5能量消耗和生产
6.6制浆生产线技术趋势
6.7未来的趋势
参考文献
单位换算
前 言
化学法制浆是制浆造纸厂重要的生产过程之一。本书系统、全面、详细地介绍了化学制浆的原理、技术和设备,包括备料、蒸煮、纸浆的洗涤、筛选与净化、漂白、浆板的抄造和新的纸浆生产线。既有传统工艺,又有新技术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生产技术及其设备介绍得很详细,是一本非常实用的专业书。正像原著作者所述,这本书如同带领读者在制浆厂里参观,逐步告诉读者,为什么(科研)和如何(生产技术)通过化学制浆,由原料而得到纸浆纤维。
第1章主要论述了植物纤维原料的化学特性、形态学和超微结构以及制浆前木材和非木材原料的加工处理。第2章的主题是化学法制浆,本章介绍主要的制浆方法,重点在于制浆化学和化学工程,例如,化学反应、反应动力学以及控制的工艺参数。在本章的制浆工艺部分读者还会看到现代化浆厂最先进的装备。第3章的重点在于纸浆的洗涤、筛选与净化,突出了其操作原理的重要性以及与浆厂设备相对应的先进工艺。洗涤筛选之后,纸浆便可进行漂白。漂白是第4章的主题,是纸浆生产的关键部分。在这一章读者将学习关于漂白化学品的制备和处理、不同的漂白方法,其重点在木素、碳水化合物和木材抽出物的化学反应以及漂白的化学工程原理。本章的漂白工艺部分给出了有关设备和工艺参数的资料,以便于读者进行设计和完成实验室或生产规模的实验。第5章主要介绍纸浆干燥原理以及现代化的工厂所使用的浆板抄造工艺和设备。第6章侧重于新制浆生产线的设计,并提供有关现代化制浆生产线的资料。最后,对浆厂未来的趋势、非木材制浆以及生物质精炼进行了讨论。
本书适用于制浆造纸及相关行业从事生产、工程设计、科研以及管理等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和专业人士,也可作为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师、研究生、本科生以及职业培训的教学参考书。
本书第1章1.1至1.2.7节由杨秋林翻译;1.2.8至1.3.10节由宋友悦和张晓蒙翻译、刘秋娟修改。第2章由刘秋娟翻译。第3章3.2至3.3节由肖贵华翻译、刘秋娟修改,其余部分由刘秋娟翻译。第4章4.4至4.5节由温建宇翻译、刘秋娟修改,其余部分由刘秋娟翻译。第5章由付时雨翻译。第6章由刘秋娟翻译。范述捷、屈永波和何亮等研究生参与了部分图表的绘制和参考文献的编辑工作,还有一些研究生和本科生结合课程学习翻译了少量内容。
衷心感谢所有对本书的翻译给予帮助的人们,包括我的同学、学生、同事以及亲朋好友。
由于作者水平所限,加上时间较紧,书中难免存在错误和不当之处,恳请读者和同行专家批评指正,以便今后对本书进行修改和完善。
作者
2015年6月
一直以来,我对“纸”这种物质的产生过程充满了好奇,而《化学制浆Ⅰ》则为我揭示了其中隐藏的化学奥秘。这本书从最基础的纤维化学入手,详细讲解了植物纤维的主要成分——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化学结构和性质。我这才明白,原来纸张的形成,不仅仅是简单的物理过程,更是复杂的化学转化过程。书中对木质素的化学性质的深入剖析,让我理解了为何它会成为制浆过程中的主要挑战,以及各种化学方法是如何巧妙地将其去除,从而获得高质量的纸浆。特别是关于制浆过程中的碱解、氧化、还原等化学反应,书中都有非常详尽的阐述,包括反应机理、所需条件以及对纤维性能的影响。我原以为漂白只是为了让纸变白,但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漂白剂(如过氧化氢、臭氧)的工作原理,以及它们如何选择性地去除残余的木质素和色素,同时避免损伤纤维。这本书让我对“化学制浆”这个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是一门高度依赖化学原理和工艺控制的学科,背后隐藏着无数精密的化学计算和实验。
评分《化学制浆Ⅰ》这本书,让我对“纸”的生产过程有了颠覆性的认识。我一直以为造纸只是一个简单的物理过程,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其中蕴含着多么深奥的化学原理。书中对植物纤维的化学组成,特别是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这三大主要成分的详细分析,让我明白它们各自的化学性质对最终纸张的性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木质素化学性质的深入探讨,它不仅是制浆过程中的难点,更是影响纸张白度、强度和耐久性的关键因素。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化学制浆方法,如硫酸盐法、亚硫酸盐法,它们是如何通过控制pH、温度和化学药剂浓度等参数,来实现木质素的选择性去除,同时最大限度地保留纤维素。我原以为漂白纸张只是一个简单的化学过程,但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漂白剂(如过氧化氢、臭氧)的工作原理,以及它们如何作用于纤维,去除色素,提高白度,同时避免损伤纤维。这些化学反应的细节,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高科技的实验室,亲眼见证着纸浆是如何经过一系列化学“洗礼”,最终蜕变成我们熟悉的纸张。
评分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纤维化学世界的大门。在阅读《化学制浆Ⅰ》之前,我对于造纸这个行业,甚至对于“纸”本身,都缺乏一个系统而深入的理解。然而,本书从最基础的纤维化学原理出发,详细解析了植物纤维的化学组成,特别是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这三大主要成分的结构、性质以及它们在制浆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我这才意识到,原来一张张洁白的纸张背后,隐藏着如此复杂而精密的化学反应。书中对于木质素化学性质的深入剖析,以及各种化学制浆方法(如硫酸盐法、亚硫酸盐法)如何通过精确控制化学反应条件,来实现木质素的选择性去除,这让我对“制浆”二字的化学内涵有了全新的认识。我原以为漂白仅仅是为了让纸张看起来更白,但本书详细阐述了各种漂白技术(如过氧化氢、臭氧漂白)的工作原理,它们如何作用于纤维,去除色素,提高白度,同时又不损伤纤维。这些化学反应的细节,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高科技的实验室,亲眼见证着纸浆是如何经过一系列化学“洗礼”,最终蜕变成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纸张。
评分这本书的出版,对于我这样一个对造纸工业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而言,无疑是一次令人振奋的知识探索之旅。我一直以为“造纸”只是一个简单的机械过程,但《化学制浆Ⅰ》让我看到了其中蕴含的丰富化学原理。书中关于纤维素的结构、多糖链之间的氢键作用,以及它们如何影响纸张的强度和性能,都让我耳目一新。我过去对“浆”的概念模糊不清,现在才明白,它是一个经过复杂化学处理、性质被极大改变的物质。书中对制浆过程中的碱解、氧化、还原等化学反应的讲解,让我对如何分离纤维、去除杂质有了初步的认识。特别是关于木质素的化学性质,它为何会影响纸浆的白度和强度,以及有哪些化学方法可以将其去除,书中都有详细的描述。我原以为漂白纸张是个简单的化学过程,但读了这本书才发现,它涉及到多么精密的化学控制,以及不同的漂白剂如何作用于不同的化学基团。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科学的力量,如何在微观层面改变物质的性质,从而创造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纸张。
评分《化学制浆Ⅰ》这本书,简直是一本“纤维的百科全书”。它不仅仅局限于“造纸”这个宏观概念,而是将视角深入到纤维的分子结构层面,让我得以窥见纤维在化学作用下的微妙变化。书中对不同植物纤维(如木材、草本植物)的化学组成差异进行了细致的分析,特别是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这三大组分的比例、结构及其对纸浆性能的影响,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我原以为所有纤维素都差不多,但书中指出,不同来源的纤维素在聚合度、链结构上存在差异,这直接影响到最终纸张的强度、白度和光学性能。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木质素的化学结构和性质的阐述,它不仅是制浆过程中的“敌人”,更是决定纸张耐久性和稳定性的关键因素。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化学制浆方法,如硫酸盐法、亚硫酸盐法,如何通过碱性或酸性条件,以及加入不同的化学药剂,来选择性地去除木质素,同时最大程度地保留纤维素。这些化学反应的机理,以及优化这些反应的工艺参数,书中都进行了详尽的论述,让我对“制浆”二字的化学内涵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作为一名对造纸行业有所了解的从业者,我一直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性、深度地阐释化学制浆过程的书籍。《化学制浆Ⅰ》的出现,无疑填补了我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空白。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合理,从基础的纤维化学原理入手,逐步深入到制浆的各个具体环节。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木材化学组成,特别是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这三大主要成分的详细介绍,这为理解后续的制浆过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关于木质素化学性质的探讨,以及如何有效去除木质素以获得高品质纸浆,更是书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我一直对如何平衡木质素去除效率与纤维损伤程度感到困惑,而这本书则从多个角度解释了不同化学制浆方法(如硫酸盐法、亚硫酸盐法)在这方面的表现,以及如何通过优化工艺参数来达到最佳效果。书中的图表和化学反应方程式清晰明了,帮助我直观地理解复杂的化学过程。而且,书中关于不同漂白技术(如氯系、过氧化氢、臭氧)的原理、优缺点以及环境影响的对比分析,也为我选择更环保、高效的制浆方案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这本书的理论深度和实践指导性兼备,对于希望提升制浆技术水平的专业人士来说,绝对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宝藏。
评分《化学制浆Ⅰ》这本书,让我对“纸”的生产过程有了颠覆性的认识。我一直以为造纸只是一个简单的物理过程,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其中蕴含着多么深奥的化学原理。书中对植物纤维的化学组成,特别是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这三大主要成分的详细分析,让我明白它们各自的化学性质对最终纸张的性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木质素化学性质的深入探讨,它不仅是制浆过程中的难点,更是影响纸张白度、强度和耐久性的关键因素。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化学制浆方法,如硫酸盐法、亚硫酸盐法,它们是如何通过控制pH、温度和化学药剂浓度等参数,来实现木质素的选择性去除,同时最大限度地保留纤维素。我原以为漂白纸张只是一个简单的化学过程,但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漂白剂(如过氧化氢、臭氧)的工作原理,以及它们如何作用于纤维,去除色素,提高白度,同时避免损伤纤维。这些化学反应的细节,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高科技的实验室,亲眼见证着纸浆是如何经过一系列化学“洗礼”,最终蜕变成我们熟悉的纸张。
评分这本书真是彻底颠覆了我对纸张生产的认知。一直以来,我总以为造纸是个相对简单、传统的手艺,但读完《化学制浆Ⅰ》后,才意识到背后隐藏着多么深奥的科学与技术。它不仅仅是关于如何将木头变成纸张,更是一场对纤维分子结构的精妙操控,一次对化学反应的精准调控。书中对纤维的化学性质、不同纤维素来源的特性差异,以及它们在制浆过程中如何被处理、改性,都有着极其详尽的阐述。特别是关于木质素的去除、半纤维素的影响,以及漂白过程中涉及的各种化学试剂和反应机理,都让我大开眼界。我原以为漂白只是为了让纸变白,没想到它涉及到如此复杂的化学氧化还原过程,需要精确控制pH值、温度和反应时间,否则不仅会损伤纤维,还会产生有害副产物。书中对这些细节的描述,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高科技的实验室,亲眼见证着纸浆如何经历一系列化学“洗礼”,最终蜕变成洁白、坚韧的纤维。同时,书中也穿插了不少关于不同制浆方法的比较,例如硫酸盐法、亚硫酸盐法,以及它们各自的优缺点,这使得我对不同工艺选择背后的技术考量有了更深的理解。这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部关于化学与工程完美结合的史诗。
评分这本书真的是让我大开眼界,尤其是关于制浆过程中涉及的各种化学反应和机理的阐述。我之前对“浆”的概念可能还停留在比较模糊的阶段,但《化学制浆Ⅰ》则将我带入了一个全新的化学世界。书中对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的化学结构和性质进行了非常详细的介绍,让我理解了它们在制浆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特别是对木质素的化学性质的深入分析,以及各种化学制浆方法(如硫酸盐法、亚硫酸盐法)如何通过控制pH、温度、化学药剂浓度等参数,来实现木质素的选择性去除,这让我对制浆的化学精密度有了全新的认识。我原以为漂白只是为了让纸变白,但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漂白技术,例如过氧化氢漂白、臭氧漂白等,它们的化学反应机理、优缺点以及对环境的影响,都进行了深入的对比分析。这些内容不仅具有高度的学术价值,也为实际生产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我仿佛看到了无数化学试剂在复杂的反应器中,精确地作用于纤维,最终改变其物理化学性质,创造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纸张。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一本关于纸张“前世今生”的化学探险记。我一直以为纸张就是简单地将植物打碎然后压平,但《化学制浆Ⅰ》彻底刷新了我的认知。书中从纤维的微观结构入手,详细讲解了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化学组成,以及它们是如何影响最终纸张的性能的。我尤其对木质素的化学性质及其在制浆过程中所带来的挑战印象深刻,原来木质素才是让纸张变黄、变脆的“罪魁祸首”。书中对各种化学制浆方法,例如硫酸盐法和亚硫酸盐法的原理和工艺流程的详细描述,让我理解了如何通过调整pH值、温度、以及添加特定的化学药剂,来有效地去除木质素,同时保护宝贵的纤维素。我之前对“漂白”这个过程的理解也过于肤浅,这本书则详细介绍了过氧化氢、臭氧等漂白剂是如何在化学层面上作用于纤维,去除色素,提高纸张的白度和亮度。这些化学反应的细节,以及如何通过精密的控制来实现最佳效果,让我看到了现代造纸技术背后强大的科学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