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伟业

建党伟业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何虎生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政治
  • 传记
  • 建党
  • 中国共产党
  • 革命
  • 人物
  • 近代史
  • 红色经典
  • 纪实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ISBN:9787504379146
版次:1
商品编码:1211608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共和国三部曲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1
字数:23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爱国主义教育读本,红色经典必读之作
  “共和国三部曲史学读本”是2017年重点主题出版物,是向党的献礼之作,是由中影股份授权,并参考重要作品改编而来的史学读本,内容真实严谨、描写翔实生动。《建党伟业》是其中之一,重温红色历史,铭记党的宗旨,缅怀革命先烈,以史实读本的形式真实还原中国共产党建党历程,精彩再现中国共产党党员的风貌,讲述毛泽东、李大钊、陈独秀、周恩来等中国共产党员在兵戈抢攘的动荡年代为国家出生入死、奋不顾身的传奇故事。
  这是一部青春和热血的史诗,这是一部值得共产党员阅读的建党伟业之书。

内容简介

  本书是以中影股份领衔出品的电影《建党伟业》为依据,用翔实的史料,记录了皇城北京的觉醒、革命薪火的传递、南国盛开共产花、共产党组织的诞生、掀起工人运动高潮等重要历史事件,生动地反映了我党成立前的社会状况、各地党组织建立的过程和主要活动。本书作为爱国主义教育读本,增强了我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的家国情怀,坚定了青少年积极进取、热爱祖国的理想信念。

作者简介

  何虎生,现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共党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共党史、当代中国史和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出版《建国大业》、《洪流纪事》、《伟人毛泽东》、《中国共产党的宗教政策研究》等十余部著作,在重要报刊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目录

第一章 中华民国初年的政党政治 4
一、辛亥革命与袁世凯窃权 4
1、苟利国家生死以——近代中国人的救亡图存 4
2、汉家还有烽火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创立 8
3、狼子野心夺共和——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 11
二、政党政治和民国政局 14
1、风雨过多春已空——民国初年的政党政治 15
2、悠悠帝梦骤然碎——袁世凯的复辟闹剧 17
3、城头变换大王旗——北洋军阀的黑暗年代 20
三、反对北洋军阀,维护革命成果 23
1、国父悼亡起遗甲——宋教仁遇刺与二次革命 24
2、临危改制铸新魂——孙中山组建中华革命党 26
3、壮士断腕再呼号——护国与护法运动 29
第二章 十月革命和中国民众的觉醒 34
一、新文化运动下的中国 34
1、革故鼎新师德赛——陈独秀与《新青年》 34
2、文坛新风别旧韵——胡适与提倡白话文运动 38
3、兼收并蓄向自由——蔡元培与北京大学 40
二、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 42
1、一夜春雷百蛰空——撼动世界的十月革命 43
2、必是红旗现环球——十月革命对中国人的启迪 45
三、 五四运动滚动春雷 48
1、漫卷诗书喜欲狂——中国成了战胜国 49
2、九州飘摇学子怒——巴黎和会外交失败 51
3、学工联动开天地——改变中国的五四运动 53
4、日出江花红胜火——五四运动后新思潮的传播 57
第三章 南陈北李相约建党 60
一、上海的早期党组织 60
1、风雨欲来上海滩——上海的革命形势 60
2、黄浦江畔汇群英——上海早期党组织的缔造者 64
3、万里奔波党初成——维经斯基帮助建党 69
二、北京的早期党组织 71
1、晨钟惊醒紫禁城——北京的革命形势 71
2、青春校园荡新风——北京早期党组织的缔造者 74
3、亢慕义斋谱新篇——北京大学图书馆建党 81
三、京沪两地早期党组织的活动 84
1、震荡九州传心声——宣传马克思主义 85
2、红旗一举千里明——组织工人运动 87
3、五月风来成花海——建立社会主义青年团 91
第四章 中共早期党组织的建立 94
一、长沙的早期党组织 94
1、三湘大地赤焰燃——湖南的革命形势 94
2、革命志士聚星城——长沙早期党组织的缔造者 97
3、湘江两岸塑新民——秘密发展的长沙党组织 101
二、 武汉、广州、济南的早期党组织 103
1、滚滚浪潮起江城——武汉早期党组织的创立 104
2、羊城先锋承斗志——广州早期党组织的创立 108
3、革命曙光耀泉城——济南早期党组织的创立 113
三、海外的早期党组织 116
1、一寸丹心图报国——旅法中共早期组织的创立 117
2、革命火炬传东瀛——旅日中共早期组织的创立 121
第五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125
一、各地代表聚上海 125
1、出入江山多险阻——共产国际代表来华 125
2、排难历险齐聚首——各地代表抵达上海 129
3、惟憾独缺二先生——陈独秀、李大钊没有出席 132
二、 第一阶段会议在上海召开 136
1、千里革命行跬步——大会正式召开 136
2、奈何节外又生枝——会场闯进的陌生人 140
3、力图大业暂离沪——代表们决定转移 144
三、 中国革命的航船开始启航 147
1、泛舟南湖言壮志——在嘉兴的闭幕会议 148
2、一唱雄鸡天下白——宣告中国共产党诞生 150
3、星火燎原赤县天——焕然一新的中国革命 154
第六章 完成建党伟业 156
一、中共二大的召开 156
1、思想成熟重国情——陈独秀认识的转变 156
2、革命增筑民族魂——制定党的最低纲领 159
3、同舟共济万里航——酝酿第一次国共合作 163
二、掀起工人运动第一次高潮 168
1、缜略运筹起盛事——成立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 168
2、云开月明见薄光——取得胜利的罢工 172
3、暴雨疾风事堪无——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遭镇压 177
三、开展农民、青年、妇女运动 183
1、千年沃土耀星火——将农民发动起来 183
2、书生意气斥方遒——将青年组织起来 186
3、巾帼解放亦栋梁——把妇女动员起来 189
结语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194
参考书目 195
后 记 197

精彩书摘

  19世纪末20世纪初,古老的中国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一方面,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不断加深,羸弱的清政府受制于列强,俨然已成成了“洋人的朝廷”;另一方面,民族和社会矛盾的不断激化也刺激着中国,200多年的满清王朝处于摇摇欲坠之中。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有识之士目睹了中国在列强前的无能为力,痛惜中国今日的颓败,开始了救亡图存的征程。
  清政府中的洋务派,在列强对华侵略日益深重的情况下,把“以夷制夷”作为基本对策。他们主张“师夷长技”,创办军事工业,制造洋枪洋炮军舰,还办起织造局,开始发展近代工业。但腐败的官僚政权根本不可能办好工厂,“徒靡巨款,无救危败”,最终,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资产阶级改良派代表康有为、梁启超等痛感中国在列强面前的软弱无力,想出了“君主立宪”的救国方法,力图讲西学,用西学之术,实行君主立宪,改变官制,变法维新。他们说服光绪皇帝于1898年6月开始施行有限度的新政,然而三个月后,维新运动便因慈禧太后发动的政变而宣告失败。
  1898年,华北爆发了义和团运动,这场运动有历史局限性,他们没有统一的领袖,也没有夺取政权的要求,他们的活动还有相当的迷信色彩,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把外国侵略者赶出中国。他们武器落后,仅以血肉之躯对抗洋枪洋炮装备起来的八国联军,结果被镇压。
  八国联军于1900年打到北京城,由于清朝军队腐朽不堪,闻敌辄溃,北京失守,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和皇族大臣仓皇出逃。1901年,八国联军胁迫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慈禧太后决心“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经过了一系列风风雨雨,中国人民的觉悟程度也日益提高,从要求政治的改良,到要求彻底推翻这个反动、腐朽的清王朝,从而出现了资产阶级革命派,在他们的带领下,社会各阶层人民的革命斗争风起云涌,最终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
  资产阶级革命派中,最为著名的代表人物当属孙中山。
  孙中山曾与早期的改良主义者何启、郑观应等有所交往,受其影响,孙中山起初也曾奉行过改良主义。直到1894年,他还认为可以通过改良的方式挽救中国的危亡。当年6月,孙中山上书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批评当时洋务运动只顾装点门面而舍本求末的形式主义,提出西方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而在于“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希望清政府效法西方列强进行自上而下的政治改良,使中国独立富强。他直言:“间尝统筹全局,窃以中国之人力财力,而能步武泰西,参行新法,其时不过20年,必能驾欧洲而上之。”孙中山对李鸿章怀着深深的期望,然而时值甲午战争,李鸿章正因中日之间的战事焦头烂额,看了上书,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仗打完了以后再说吧!”李鸿章的反应,让孙中山大失所望,他无奈地叹息“所有的希望完全成了泡影”。
  上书李鸿章的失败,加上对国内形势认知的成熟,使孙中山的思想也逐渐发生了变化。这年夏秋之季,他携友“北游京津”,“深入武汉”,“窥清廷之虚实”,“观长江之形势”,认为清政府已经腐败透顶,无可救药,通过自上而下的改良以期救国已属不可能。此时,清军在甲午战争中惨败,全国震动,而西太后却置社稷安危于不顾,挪用海军军费大修颐和园,庆祝60大寿。这些深深刺激了孙中山,使他认识到,要挽救中国,振兴中华,“和平之方法无可复施。然望治之念愈坚,要求之念愈切。”严重的形势迫使孙中山“积渐而知和平手段不得不稍易以强迫”。革命,唯有革命才能救中国!
  ……

《穿越历史的微光:一个普通人的百年风云录》 一部关于个体命运与时代洪流交织的恢宏画卷,一次深入骨髓的民族精神探寻之旅。 书籍简介 《穿越历史的微光:一个普通人的百年风云录》并非一部宏大的政治史或军事战役记录,它将目光投向了那些被历史教科书略过的角落——在剧烈变革的时代浪潮中,一个个鲜活的、有血有肉的普通人的生命轨迹。本书以时间为轴,从二十世纪初一个偏远乡村的石匠之子李怀远的视角出发,串联起近百年间中华民族经历的剧变、苦难、抗争与复兴的历程。 核心主题与内容结构 本书摒弃了传统叙事中对“伟人”事迹的刻意聚焦,而是通过李怀远及其后代三代人在不同历史阶段的选择与挣扎,来折射出宏大历史背景下的个体命运的复杂性与时代精神的演变。全书共分为五大部分: 第一部:黎明前的沉寂与初醒(约1900-1927年) 本部分聚焦于晚清至民国初期的社会图景。李怀远,一个受过私塾教育但渴望改变命运的年轻人,在家乡目睹了旧秩序的崩塌与新思想的涌入。他并非革命者,而是一个寻求安身立命的匠人。我们跟随他从乡村走向省城,接触到进步学生、传统士绅以及早期产业工人。描述重点在于: 传统生活的瓦解: 详细描绘了宗族制度、乡绅权力以及传统手工艺在现代化冲击下的衰落。 思想的微光: 通过李怀远与一位留学归来的教师的交往,展现了“科学”与“民主”等新思潮在民间传播的艰难与诱惑。 军阀混战的阴影: 战争如何以最朴素、最直接的方式撕裂普通人的生活,饥荒、流离失所成为常态。 第二部:风雨如晦的坚守(约1928-1949年) 随着民族矛盾的加剧,李怀远的儿子李长江进入了故事的主角群。他从一名学徒成长为城市工厂的技术工人。这一时期,社会被卷入更深层次的动荡之中: 工业化的阵痛: 描绘了早期民族工业的艰难发展,工人的阶级意识如何在血汗工厂中萌芽。李长江面临着选择——是投身于迅速崛起的政治力量,还是专注于技术革新以求得生存? 内部分裂的撕扯: 故事细致刻画了不同政治理念如何渗透到家庭、工厂乃至邻里之间,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被一次次考验。 战争的洗礼: 描写了抗日战争时期,城市被围困、资源枯竭的绝望景象。李长江利用自己的技术知识,在后方支持生产,展现了普通人的“不投降”姿态。 第三部:重建家园与理想的温度(约1950-1976年) 新时代的到来并未带来平静,而是新的建设与新的挑战。李怀远的孙女李晓芳,以新中国第一批女大学生身份投身于国家建设。这一部分着重于: 集体力量的形成: 描绘了在公社化和大规模建设中,个体如何被融入一个宏大的集体叙事,以及这种集体叙事带来的效率与代价。 知识分子的挣扎: 李晓芳作为知识女性,如何在政治运动的浪潮中坚守自己的专业理想,以及对“改造”与“自我价值实现”的深刻反思。 生活中的韧性: 即使在最艰难的岁月,人们依然通过家庭、艺术(如秘密流传的诗歌或音乐)来维持精神世界的完整性。 第四部:走向开放与个体觉醒(约1977-2000年) 时代车轮再次加速,改革开放为李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困惑。李长江的后人,李明,成为第一批“下海”的弄潮儿。 市场经济的冲击: 描绘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中,道德标准、财富观念发生的剧烈变化。李明在商海沉浮中,不断衡量“效率”与“良知”的关系。 精神世界的重塑: 随着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新一代人开始重新审视父辈的牺牲与奉献,寻找在快速城市化中被遗忘的“根”与“意义”。 全球化的窗口: 首次通过李家子孙的眼睛,看到外部世界的快速发展,引发对国家未来走向的深切思索。 第五部:回望与展望(21世纪初至今) 本书在结尾处并未给出简单的结论,而是通过对李怀远故居的修缮与现代生活的对比,来探讨历史遗产在当代社会的意义。 代际对话: 年迈的李晓芳与她的重孙辈,讨论着“奋斗”在新时代的定义。 微光汇聚: 总结了三代人在不同历史阶段所展现出的共同品质——在绝境中的适应力、对知识的尊重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朴素追求。 本书的独特视角 《穿越历史的微光》的叙事策略在于“去戏剧化”和“全景化”。它不聚焦于某一次惊天动地的事件,而是关注事件发生时,普通人如何应对日常生活的巨大变化。书中充满了对生活细节的细腻捕捉:一张旧照片的修复过程、一碗热汤的温暖、一封被拆开又重叠的信件。这些细节构成了历史的肌理,使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那些宏大的历史叙事,最终都是由千千万万个普通人的选择和忍耐编织而成的。 本书适合的读者群体 任何对中国近现代史怀有深厚兴趣,但渴望从“人”的角度而非“政治”的角度去理解这段历史的读者。尤其适合对家族史、社会变迁史感兴趣的青年读者。它提供的不是答案,而是引发对“我们从哪里来”的深刻叩问。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简直像是一部精心编排的交响乐,每一个音符,每一个停顿都恰到好处地烘托着时代变迁的宏大主题。作者对历史细节的捕捉能力令人叹为观止,那种将宏大叙事与个体命运交织在一起的笔法,让冰冷的史实瞬间拥有了鲜活的温度。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那些曾经站在历史转折点上的前辈们,他们的挣扎、他们的抉择,不再是教科书上刻板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充满矛盾的个体。比如,某位早期领导者在面对内部分歧时的那种痛苦的权衡,被描绘得如此细腻,让人不禁反思,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任何一个看似微小的决定背后,都可能牵动着无数人的未来。读完整本书,仿佛亲身参与了一场波澜壮阔的精神洗礼,它不仅仅是记录了一段历史,更是对那种探索真理、矢志不渝的革命精神的深刻致敬。那些关于理想主义的探讨,在今天的社会语境下,依然具有振聋发聩的力量,引人深思。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堪称一绝,它巧妙地避开了那种时间线索的简单堆砌,而是采用了主题聚焦和多线并行的叙事策略。它将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入、不同地区进步力量的汇集、以及早期理论探索的过程,编织成一张密实的网。这种结构安排,极大地增强了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推导。阅读过程中,我能清晰地看到,新思想是如何在特定的历史土壤中生根发芽,如何与中国社会亟待解决的根本矛盾产生共振。作者对于早期组织建设中的各种流派和思潮的辨析尤其到位,没有将早期的探索过程描绘得一帆风顺,而是如实呈现了理论与实践相互磨合、不断修正的艰难历程,这对于我们理解“从无到有”的创建过程,提供了极为宝贵的洞察力。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史料挖掘深度感到由衷的敬佩。它绝非泛泛而谈的通史叙述,而是深入到档案深处,挖掘出许多鲜为人知的一手资料。比如,书中对早期革命团体内部的讨论记录和私人信件的引用,为我们构建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真实的建党初期图景。那些早期的纲领文件,在作者的解读下,不再是晦涩难懂的理论条文,而是那个时代先进知识分子们,在黑暗中摸索、在旧制度的废墟上试图建立新秩序的呐喊与蓝图。书中对当时社会经济状况的细致描绘,也为理解革命的必然性提供了坚实的社会基础。我特别留意了关于城市工人运动和乡村农民觉醒的章节,作者没有简单地将两者对立或统一,而是展示了两者在不同地域、不同阶段的复杂互动和相互影响,这种精妙的结构处理,使得整个叙事逻辑严密,论证充分有力,充分展现了历史的复杂性与多维度性。

评分

这本书的文笔风格极其古典而典雅,读起来有一种沉浸式的厚重感,仿佛穿越回了那个充满硝烟与理想主义的年代。作者的语言驾驭能力极强,既能描绘出宏大的历史场景,如早期会议的紧张氛围和对未来的展望,也能捕捉到生活中的细微之处,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我喜欢它时不时穿插的那些富有哲理性的旁白,它们并非强行灌输观点,而是以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引发读者对历史规律和人性选择的深层思考。这种叙事方式,让阅读变成了一种与历史对话、与先辈精神共鸣的体验。它不是在“讲述”历史,而是在“重现”历史的现场感,每一个场景的切换都充满了镜头感,让你清晰地看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热血、牺牲以及面对未知前路的勇气,其文字之美,令人流连忘返。

评分

与其他同类题材作品相比,这本书最让我耳目一新的是其对“人”的关注度。它没有将早期参与者脸谱化,而是深入挖掘了他们作为普通人的复杂性。比如,书中对那些在动荡年代中做出取舍的知识分子们,在理想追求与个人安危、家庭责任之间的撕扯,描写得极为细腻和人性化。这种对个体经验的尊重和挖掘,极大地丰富了历史的维度。它提醒我们,伟大的历史事件,最终是由千千万万个有着复杂情感和动机的普通人共同推动的。读完后,我感受到的不再是遥远的历史神话,而是一群鲜活的、有血有肉的先行者,他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以超乎寻常的信念和毅力,共同塑造了历史的走向。这种从微观视角折射宏大主题的处理手法,使得全书的感染力倍增,让人久久不能平静。

评分

质量不错,包装精美,还没看

评分

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

评分

这次的书都在京东上买了,两天就到货,便宜又快?

评分

送货速度给力,包装很结实。下次还会再来。

评分

作为党日活动的奖品,买了三部曲。大家拿到后都很开心!买的书多的话都会用纸箱包装,这样就不容易磨损了,很赞~

评分

正在看,书就没什么好评价的了,内容又不会变

评分

京东就是给力,一如既往的好,放心品质!

评分

三部曲之一,史诗史诗必须要看。这是单位的要求,也是单位购书的必选书目。

评分

红色教育经典,物流超快,图书是正品,给个好评,信任京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