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森教授及其志同道合的学者们,亲历并参与了号称“小宪法”的《预算法》修订的全过程。经过10余年的努力,终于助推、见证了国家在现代化道路上迈进了一大步。读者可以借此书了解这10余年间“小宪法”修订的艰难历程。
本书为“当代中国经济学人? 韦森作品系列”中的一本。 本书作者韦森教授,作为议政专家,参与了由国务院发起的新《预算法》修订的草案政府征求意见稿的审阅,以及提出意见、建议的全过程,期间不断发表文章,呼吁预新算法案的修改和通过,为新预算法案的最终上会审议,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从中国社会当前的格局和未来发展趋势来看,尤其是从未来中国法治民主政治体制的建设愿景来看,要彻底把《预算法》修订成为对各级政府财税部门预算的“权责法”,成为人大制衡和监督财政部门的法律,才符合现代民主政治建设的大方向。 韦森教授把此次参与审阅、修订新预算法案的过程中发表的文章,整理成书,间接反映了新预算法案的修订全过程,见证并记录了政府决心制定一部真正具有现代预算民主政治精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并以此为契机和突破口,渐进性地启动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中国朝着现代法治民主国家迈进。
韦森,著名经济学家,中国制度经济学研究领域zui前沿的学者之一,策划或主编数套大型国外经济学和社会科学学术名著译丛。被《南风窗》评为2016年“为了公共利益”十大年度人物之一,以“行动派的经济学家”为标题,报道了他最近几年在推动中国《预算法》修订和政府减税方面所做的努力和贡献。
韦森,经济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多年,现为复旦大学经济思想与经济史研究所所长,上海卓越发展研究院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1982年获山东大学经济学学士学位后,曾在山东社会科学院《东岳论丛》编辑部做编辑工作数年,并被评为助理研究员。1987年受联合国资助,到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国家发展研究中心留学。1989年获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硕士学位。1995年从悉尼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2000年至2001年曾为剑桥大学经济与政治学院正式访问教授。2001年回国正式执教复旦大学经济学院。2006年曾为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社短期高级客座研究员。2001年回国后,曾在复旦大学为研究生和本科生教授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制度经济学、比较制度分析等课程,多年来在复旦多次被学生评为zui受欢迎的教师。自八十年代初以来,曾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香港《二十一世纪》等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并经常在《财经》、《东方早报》等国内有影响的报刊上,以及华尔街日报中文网、FT中文网、财经网、凤凰网等网站上撰写专栏文章、访谈和学术随笔。主要研究领域为制度经济学和比较制度分析,对哲学、伦理学、法学、政治学、人类学、语言学、社会学以及宗教神学等学科也有着广泛的研究兴趣。出版的著作主要有:《社会制序的经济分析导论》,《经济学与伦理学:探寻市场经济的伦理维度与道德基础》,《文化与制序》,《经济学与哲学:制度分析的哲学基础》,《经济理论与市场秩序:探寻良序市场经济运行的道德基础、文化环境与制度条件》。个人随笔集有:《难得糊涂的经济学家》,《经济学如诗》,《思辨的经济学》,《制度经济学三人谈》,《市场、法制与民主:一个经济学家的日常思考》,《大转型:中国改革下一步》,以及《重读哈耶克》。
“加强人大对政府预算的全面审查和监督,也成了中国国家治理体制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蹉跎10余年,最后经由多方博弈而在2014年8月31日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最后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的修订,则构成了最近几年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或者说现代国家预算制度建设的一个重要进展,或者说代表了最近几年中国人思想观念方面的进步和政府管理体制方面的一项重要改革。”
“收入这本文集的26篇文章,汇集了笔者自己在现有体制和宣传口径下对中国国家治理体制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的理论和现实思考,其中主要是围绕着在中国落实税收法定原则和围绕《预算法》修改方面近10年所发表的文章。”
“中国的市场化改革道路一旦开启,在21世纪的当代世界就是不可逆的。1978年以来,中国沿着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所逐步确立的建立法治化市场经济制度的改革道路一路走来,才有了过去近40年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过去40年中国市场化改革的路程,也说明中国的国家体制还是可改和可塑的。但是,如果背离了建立法治化的市场经济制度这一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方向,如果有任何欲倒退到斯大林式中央命令经济的体制模式的尝试和努力,那结果或将可能会带来一场玉石俱焚的大革命,或将导致中国经济的缓慢衰萎。对未来中国乃至全人类,那都将是一场巨大的灾难。就此而论,收入本书的所有文论,既是现实的和历史的,也是理论的和理念的。”
——摘自《国家治理体制现代化》
对于《国家治理体制现代化:税收法定、预算法修改与预算法定》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其非凡的“前瞻性”。作者在分析税收法定、预算法修改与预算法定这些看似“过时”的制度时,实则是在为中国未来的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铺路”。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税收法定”如何与民主治理相结合的论述。这不仅仅是经济学层面的讨论,更是涉及政治学、法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领域。作者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的观察,清晰地勾勒出税收法定化与公民权利保障、财政透明度之间的紧密联系。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将书中的观点与当下社会的热点问题进行对照,发现作者的分析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他并没有回避改革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阻力,而是以一种冷静的、理性的态度,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真正的现代化,是建立在稳固的制度基石之上的。
评分读完《国家治理体制现代化:税收法定、预算法修改与预算法定》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这本书并非一本提供简单解决方案的“速成手册”,而是一次深入的、多维度的思想碰撞。作者以其一贯的深刻洞察力,将宏大的国家治理现代化议题,层层剥离,聚焦于税收法定、预算法修改和预算法定这三个关键的制度切口。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法定”二字的反复叩问。这不仅仅是法律条文的增减,更是一种权力边界的明确、一种程序正义的保障,以及一种对公共财政负责任态度的体现。在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场激烈的学术辩论,书中引用的丰富案例、详实的史料以及严谨的逻辑推演,都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看似枯燥的法律条文背后所蕴含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力量的博弈。尤其是在谈及预算法修改时,作者对事前审查与事后问责的深入剖析,让我对如何构建一个真正透明、高效且负责任的财政预算体系有了更清晰的认知。这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对国家未来发展方向的期许,书中没有回避其中的复杂性和潜在的阻力,而是以一种审慎而又坚定的姿态,引领读者一同探索。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与其说是在阅读一本学术著作,不如说是在参与一场高屋建瓴的“国家治理方略”的探讨。作者在《国家治理体制现代化:税收法定、预算法修改与预算法定》中,没有回避中国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复杂挑战,而是选择从税收法定、预算法修改与预算法定这三个核心制度入手,进行深入的剖析。我特别喜欢书中对“预算法定”的强调,这不仅仅是对法律程序的尊重,更是对公共权力运行边界的清晰界定。我开始理解,为什么一个健康的国家,必须要有健全的预算制度作为支撑。作者在书中对一些具体的法律条款和制度设计进行了细致的解读,并结合国内外经验,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意见。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在宏大的国家治理现代化蓝图中,这些看似“技术性”的制度改革,实际上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是一种对效率的追求,更是一种对公平的承诺。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动,远不止于理论层面的启发,更在于它所激发的实践思考。作者在探讨税收法定化时,没有简单地将之视为技术层面的问题,而是将其置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大背景下,深入分析了税收与国家权力、公民权利之间的内在联系。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税收法定”如何重塑国家与公民之间契约关系的论述印象深刻。这不仅仅是国家向公民“收钱”的权力合法化,更是公民通过参与税收立法过程,实现对国家财政支出影响力的重要途径。书中对于不同历史时期税收制度演变的梳理,以及对西方发达国家经验的借鉴,都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参照。更让我反思的是,在中国当前的转型时期,如何平衡效率与公平,如何在税收法定化的进程中,充分考虑不同利益群体的诉求,避免出现新的不平等。作者并非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提出了一系列亟待我们思考的问题,引导读者主动参与到这场关于国家治理体系构建的讨论中来。这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对未来负责任的呼唤。
评分《国家治理体制现代化:税收法定、预算法修改与预算法定》这本书,无疑是一次关于国家治理“底层逻辑”的深度挖掘。作者并没有止步于对现有制度进行简单的评判,而是试图从更根本的制度设计层面,去探寻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路径。我反复阅读了关于预算法修改的章节,对于其中关于预算编制、审批、执行和监督全过程的精妙设计,以及作者对此提出的改革建议,都感到获益匪浅。特别是对“预算法定”的强调,它不仅仅是法律条文的规定,更是一种将公共财政置于法治轨道,防止权力滥用、资源浪费的重要保障。我开始理解,为什么预算制度的完善,对于一个国家的健康运行如此至关重要。作者在书中对一些历史上的财政案例的剖析,更是生动地说明了制度缺失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国家治理的现代化,绝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我们在关键的制度环节,进行细致的打磨和革新。
评分幫朋友買的
评分产品满意,物流很快,继续支持京东。
评分幫朋友買的
评分好看的书,不错
评分产品满意,物流很快,继续支持京东。
评分产品满意,物流很快,继续支持京东。
评分产品满意,物流很快,继续支持京东。
评分幫朋友買的
评分产品满意,物流很快,继续支持京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