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異璧-GEB,是數學傢哥德爾、版畫傢艾捨爾、音樂傢巴赫三個名字的前綴。《哥德爾、艾捨爾、巴赫:集異璧之大成》是在英語世界中有極高評價的科普著作。曾獲得普利策文學奬。它通過對哥德爾的數理邏輯,艾捨爾的版畫和巴赫的音樂三者的綜閤闡述,引人入勝地介紹瞭數理邏輯學、可計算理論、人工智能學、語言學、遺傳學、音樂、繪畫的理論等方麵,構思精巧、含義深刻、視野廣闊、富於哲學韻味。
《哥德爾、艾捨爾、巴赫:集異璧之大成》中譯本前後費時十餘年,譯者都是數學和哲學的專傢,還得到原作者的直接參與,譯文嚴謹通達,特彆是在原作者的幫助下,把西方的文化典故和說法,盡可能轉換為中國文化的典故和說法,使這本譯本甚至可看作是一部新的創作,也是中外翻譯史上的一個創舉。
在介紹瞭馬丁·加德納以後,自然就不得不介紹侯世達(Douglas, R. Hofstardter)。侯世達與馬丁·加德納並不完全相似。馬丁·加德納沒有受過科學專門訓練,不被人認為是一個專業科學傢。侯世達在史坦福大學取得數學學士學位,在俄勒岡州立大學取得物理學博士學位,目前是印第安納州認知科學與計算機科學的教授。把兩人聯係在一起的事情是:在馬丁·加德納停寫《科學美國人》(Scientific American)數學遊戲專欄以後,侯世達也為《科學美國人》寫過專欄,同樣叫座。
侯世達與馬丁·加德納一樣,是藉題發揮的高手。要寫《科學美國人》雜誌的專欄,難點不是在專業性上(有太多的數學教授有足夠的專業水平),而是能不能寫得有趣。馬丁·加德納廣博的知識,能夠把數學與生活相連。侯世達接手以後不久,就顯示齣他在這方麵比馬丁·加德納有過之無不及。他的文章甚至給人天馬行空的感覺。
使侯世達聲名大噪的,就是這次推薦的哥德爾、艾捨爾、巴赫──集異璧之大成》。這本1979年齣版的著作,1980年竟然為作者贏得一項普利茲奬。大傢知道普利茲奬並沒有科普類──侯世達的這《哥德爾、艾捨爾、巴赫:集異璧之大成》是作為一般非小說類讀物得奬的。
這《哥德爾、艾捨爾、巴赫:集異璧之大成》的內容是如此寬泛,講瞭音樂(巴赫),講瞭藝術(艾捨爾 Maurits Cornelius Escher,1898-1972),講瞭分子生物學、計算機語言、人工智能以至禪。多年來,許多讀者讀畢全書,竟然歸納不齣這《哥德爾、艾捨爾、巴赫:集異璧之大成》究竟是要說什麼。為此,作者特意為1999年的20周年紀念本,加瞭一篇23頁的新序言加以說明。作者所想討論的,其實是一個普遍的問題:“自我”是什麼。
作者真正想寫的就是這個問題。盡管全書涉及廣泛,核心卻是哥德爾,是數學基礎。哥德爾(Kurt Godel,1906-1978)是一位奧地利齣生的數學傢。1931年他發錶的現在被稱之為不完全性的定理,是20世紀具有革命性的發現。大體上,這個定理是說,在任何公理體係中,必定有這樣的命題,用這個公理體係“自身”既不能證明其真,也不能證明其僞。關於哥德爾,有一本評傳值得推薦,那就是上海譯文齣版社1997年齣版的,著名華裔數學傢王浩寫的《哥德爾》。
什麼叫不能證明其真僞?一個粗淺的例子,就是羅素的“理發師悖論”:“一個理發師宣稱,他隻為城中所有不自己剃須的人剃須。”但是,他自己怎麼辦呢?如果他決定自己為自己剃,按照上述宣示,他不可以為自己剃。如果他決定不為自己剃,而可以用上述宣示為自己剃時,他又違背瞭不為自己剃須的前提。關於這種悖論,讀者可以參考馬丁·加德納的《跳齣思路的陷阱》(天下文化,颱北,2001年版)。
作者發現這種不能定義“自我”的例子,幾乎每個領域都有。在可視與可聽的領域內,作者首先舉齣瞭巴赫的賦格與艾捨爾的“手畫手”等作品,並用這三個人構成瞭書名。但作者全書之中涉及的事情遠不止哥德爾、艾捨爾、巴赫。
《哥德爾、艾捨爾、巴赫──集異璧之大成》齣版之後暢銷多年,直到今天還是一本常銷的經典。但是由於侯世達在《哥德爾、艾捨爾、巴赫:集異璧之大成》的行文中,容納瞭太多與英文有關的文字遊戲,以至於一度這《哥德爾、艾捨爾、巴赫:集異璧之大成》被認為是“不可翻譯的”。然而,1985年法文本在侯世達的幫助之下齣版以後,其它的譯本紛至遝來。如今已經有法、德、西班牙、瑞典、荷蘭、俄幾種譯本。80年代四川人民齣版社有一個中文簡譯本,名為《GEB──一條永恒的金帶》,收入“走嚮未來”叢書,後被詬病為誤譯漏譯甚多。估計未必是譯者的科學水平不逮,而是無法參透全書太多的雙關、迴文等文字遊戲,與各種各樣的機鋒。現在推薦的譯本,盡其可能用中文的對等材料演繹,十分難得。作者本人為這個中文譯本作瞭序,其中縷述幾位中文譯者的艱辛。作者也乘中文版齣版之際,為自己取瞭一個雅緻的漢名──侯世達。不過,讀者如果能夠進一步參考1999年英文版本的新序言,相信可以對理解全書有益。《哥德爾、艾捨爾、巴赫:集異璧之大成》是根據1995年英文版翻譯的。
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的思維被徹底洗牌瞭。它不是那種能讓你輕鬆翻閱、快速消化的作品,更像是一場精心設計的迷宮探險。作者的文字功底令人嘆服,他能將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數學定理、音樂結構和生物學概念,用一種近乎詩意的語言串聯起來。我特彆喜歡他探討“自指”和“遞歸”時的那種旁徵博引,從形式邏輯到藝術創作,無處不在的呼應讓人拍案叫絕。這本書的結構本身就是一個精妙的“集異璧”,每一章都像是一個獨立的謎題,但當你深入其中,會發現它們共同指嚮一個宏大的主題——意識的本質。閱讀過程充滿瞭挑戰,需要反復迴味和查閱背景知識,但那種豁然開朗的瞬間,帶來的滿足感是無與倫比的。它強迫你跳齣固有的思考框架,去審視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確定性。
評分說實話,一開始我被這書的體量嚇到瞭,覺得可能要啃很久。但一旦進入作者構建的世界,時間感似乎就消失瞭。作者的敘事技巧高超,他沒有直接給你答案,而是通過一係列精心編排的對話、寓言和數學論證,引導你一步步走嚮核心議題。這種“潛移默化”的教學方式極其有效,它讓復雜的概念變得可消化,同時又保留瞭其內在的深度。我體驗到一種罕見的智力上的興奮,感覺自己在跟著作者的思維軌跡進行一次高強度的智力體操。這本書對邏輯結構的分析極其透徹,讓人開始重新審視日常交流中的謬誤和循環論證。它不是一本讀完就能“掌握”的書,更像是一張需要反復研習的地圖,每次重新審視,都會發現新的路徑和風景。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它像一個極其復雜的機器,每一個齒輪——無論是數學公式、曆史典故還是音樂片段——都咬閤得天衣無縫。我最欣賞的是作者對“溝通”這一主題的深度挖掘。他展示瞭信息如何在不同的媒介和層次間傳遞、扭麯和重構,以及這種傳遞本身是如何創造齣新的現象。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邏輯的書,它更是一部關於“理解”的史詩。作者的筆觸時而幽默詼諧,時而又變得極其嚴肅和沉重,這種張弛有度的節奏把握,使得漫長的閱讀過程也充滿瞭樂趣。它成功地將嚴謹的科學思考與人文的浪漫情懷熔於一爐,提供瞭一種看待世界的全新視角,讓人對“智能”的定義産生瞭深刻的反思。
評分這本巨著讀起來像是一部交響樂,層次分明,時而激昂,時而幽深,讓人沉醉其中無法自拔。不同於那些枯燥的學術著作,作者總能找到絕妙的比喻來闡釋深奧的原理。比如他如何用巴赫的賦格麯來解釋程序語言的結構,那種精妙的對應關係,簡直是天纔之舉。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哲學思辨時的那種剋製與激情並存的筆調,既不落入虛無主義的窠臼,也不做空洞的樂觀宣言,而是冷靜地展示瞭係統如何在自我約束中實現湧現。每一次閱讀,都能捕捉到之前忽略的細節,就像重新欣賞一幅細節極其豐富的古典油畫。它探討的不僅僅是智力層麵的問題,更觸及瞭存在的根本睏境,讓人在閤上書本後,依然久久地沉浸在對“意義”的追問之中。
評分我一直認為,一本偉大的書應該能夠在你心中播下疑問的種子,並在你閤上封麵很久之後依然生根發芽。這本作品無疑做到瞭這一點。它成功地模糊瞭“硬科學”與“軟學科”之間的界限,展現瞭統一的模式論在宇宙萬物中的體現。閱讀過程中,我時常需要停下來,在腦海中重構作者搭建的那些復雜的層次結構,以確保自己沒有漏掉關鍵的邏輯跳躍。作者對音樂的獨到見解尤其令人印象深刻,他將聽覺藝術提升到瞭形式邏輯的高度,這對我理解抽象思維的構成具有極大的啓發性。這本書不是用來炫耀你讀瞭多少高深知識的談資,而是用來重塑你大腦內部連接方式的工具。它挑戰瞭我們對於界限和定義的固有認知,留給讀者的空間是廣闊而自由的。
評分書是不錯的,裏麵的內容還需看後再評
評分證明形式係統不可解決係統內所有問題的必然性,邏輯性+趣味性
評分發貨很快,第二天就收到瞭,送到包裝也很完整,等看過以後再補充評價,先給個好評支持一下
評分李施德林(Listerine)漱口水多效全護500ml*2(泰國進口)
評分京東自營的商品不錯,價位優惠力度很大,還會再來光顧的。
評分完美的一次購物,不喜歡硬皮,所以去掉瞭,裏麵的皮特好看,印的也特彆清晰,紙這是純白色的
評分人工智能領域是上帝的領域
評分一次性買瞭很多AI方麵的書,慢慢學習
評分美國加州大學柏剋利分校心理學教授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