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故琐录校注

滇故琐录校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由云龙 著,冯秀英,彭洪俊 校
图书标签:
  • 滇史
  • 地方史
  • 云南历史
  • 清史
  • 笔记小说
  • 校注
  • 民国文献
  • 历史地理
  • 文化史
  • 方志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民族出版社
ISBN:9787105148448
版次:1
商品编码:12124575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57
字数:12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滇故琐录》是中国近代云南省重要政治和文化人物由云龙的笔记作品。
  由云龙(1877-1961年),字程孙,号夔举,晚号定庵,云南姚安人。清举人,北平大学毕业。1908年创办《云南日报》,历任云南省教育总会副会长、永昌府知府、滇西军政府协理。云南护国起义爆发后,任云南军都督府秘书厅厅长,后改任云南教育厅厅长。1916年,任云南盐运使,唐继尧率军征四川,由云龙一度代理云南省省长兼政务厅厅长。1927年,清史馆聘其为名誉协修,任云南省教育厅厅长。此后,赴日本、美国考察工业,归国后在云南创办电力、自来水等公用事业,并率先在云南创办电灯公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云龙当选云南省人民代表,1950年至1954年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云南省委员会副主席,1955年至1961年任第1、2届云南省政协副主席,其间任云南省文史研究馆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
  由云龙在文学、艺术及文献学等方面均有颇深造诣,贡献巨大。尤其是1927年后,他潜心著述,历时七年编成《姚安县志》,并著有《定庵诗话》《定庵题跋》《石鼓文汇考》《滇故琐录》《清故脞录》《桂堂余录》等;他雅好楹联,有《楹联录存》《定庵楹联》存世;他善书法,初学颜柳,篆摹石鼓文,隶临石门颂、华山碑,间写墨梅、山水等。由云龙酷爱收藏,还是一位著名的文献学家,除了先贤书画,收有图书12万册,后均捐赠云南各大图书馆。“云南王”卢汉曾评介其“学有根底,游学美日,兼通东西,著述十余种,可称有三长而得四要,才高卓识的学者”,并在《姚安县志序》中盛赞其日:“夫由君云龙,滇中耆硕,以七秩之高龄,负千秋之大业,胜任愉快,故不待言,矍铄忘劳,尤堪敬佩。”(见由云龙总纂民国《姚安县志》)乡贤秀士对由云龙的总评价是:“藏书之丰、著述之富,堪称滇中巨擘。”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滇中巨擘”,国内外却研究者寥寥。国外暂未查到关于由云龙及其作品的研究材料;国内目前相关研究主要有《由云龙联集》,对其所作楹联进行了收集整理;学界将其《定庵诗话》作为重要的近代诗话作品,有一定研究。而可惜的是,由云龙许多作品的重要文学和文献价值还并未受到重视。现将由云龙的重要作品梳理一二,以管窥其史学、文学、文献、文化等之贡献。(参考民国《姚安县志》)

目录

《滇故琐录》卷之一
唐世征南
昆明昆考
楚庄蹯入滇分两路说
益州
土主
孟孝琚碑文孝经二篇说
杨文襄公轶事
杨文襄书石壁题名
檀默斋与桂未谷
李含章与蔡季玉
赵文恪轶事
刘景韩与刘韫斋
杨增新与杨文骏、文鼎
《皇朝末造录》
《菩提树》弁言
刘孟涂开吊师荔扉先生文
吴兰雪嵩梁题钱通副遗诗后
王庭筠诗
杨李诗韵暗合
刘长佑轶事
张凯嵩轶事
谭钧培轶事
彭瑞毓与谭宗浚

《滇故琐录》卷之二
嶲昆明
鸡足山
百濮族
武淡男传
爱铁道人传
李秀才传
李卓吾传
杨名时之政学
初彭龄在滇之政绩
谷西阿遗事
白古通
袁滋豆沙关题名
方玉润先生《鸿濠室笔记》
何文贞死事纪述之不同
方玉润先生在李武愍公孟群幕轶事
……

《滇故琐录》卷之三
《滇故琐录》卷之四

精彩书摘

  《滇故琐录校注》:
  益州
  《滇小记》谓:“益州为成都府,武侯所称‘益州疲敝’是也。然汉武帝以滇王国置益州郡,则今云南昆明、晋宁一带以至大理是也。《汉志》分益州置永昌郡,亦是其地。滇之益州在先,蜀之益州在后,以道路梗塞,益州遂寄泊于蜀,自刘焉始以成都为治所。”云云。以上《滇小记》语。按:汉武帝元封元年,郎中司马迁奉使西征巴蜀,南略邛、筰、昆明,还报命。二年,以中郎将司马相如持节开越嶲,按道侯韩说开益州,授经教学。复遣将军郭昌、卫广平西南,或未服者,举兵临滇,滇王降,以为益州郡,赐之玉印。是则益州之置,自元封年间已举。昆明、大理及越嶲、西昌、会理、永昌,皆在益州之境内。特昆明在尔时是否即为今之昆明,又或者先已内属中断,唐以后复又开通?故螺峰山元封二年之摩崖亦意中事。余昔以蒙氏异牟寻①尝用元封年号,疑或题于此时,而某君谓确系武帝之元封,然下文奉勅云云,岂万里之遥,使臣到此,尚奉敕旨,命其题字摩崖耶?是又无以自解矣。
  土主
  滇省城土主庙旧供一狞恶八臂之黑神,相沿称为土主,或日即庄蹻也,李君灿高说。或日即贵州之黑神,云贵同供奉之,陈君性圃说。皆属臆度之词,毫无依据。兹见丽江方君国瑜《论云南史料》引元至正十二年昆明人王异所撰《土主圣德碑》云:“蒙氏威成王尊信摩诃迦罗大黑天神,始立庙肖像祀之,其灵赫然,世祖以之载在祀典。”云云。其文节录于景泰《云南志》,立碑年月见天启《滇志》。后邓麟撰墓志铭,是否亦为王界濮,未明。亦载景泰《志》。而南诏威成王始立庙祀摩诃迦罗之说,已见张道宗《纪古滇说集》①,是云南之祀大黑天神在元代以前。因张道宗系宋末元初人。考之佛典《大孔雀明王经》,列举各地护持法诸大药叉②,有大黑天神亦译摩诃苛罗。冯承钧译法国烈维氏所著《药叉名录舆地考》③,用三种汉译与梵、藏经文对照。又,不空译《仁王经》,僧伽婆罗、义净及不空译《二十八部药叉大将名号》④,并有大黑天神。唐慧琳《一切经音义》、宋希麟《续音义》所述神之形貌,八臂,身青黑,八手各执法器,以毒蛇贯穿髑髅为璎珞,虎牙上出,作大愤怒,与今塑像略同。滇人家家奉佛,宜其敬畏而奉祀之也。方君又引许氏《说文解字》解尾字,谓古人或饰系尾,西南夷皆然,以证《永昌郡传》《太平御览》《华阳国志》《酉阳杂俎》诸书所记尾濮之误,亦可备一说。
  ……

前言/序言

  《滇故琐录》是中国近代云南省重要政治和文化人物由云龙的笔记作品。
  由云龙(1877-1961年),字程孙,号夔举,晚号定庵,云南姚安人。清举人,北平大学毕业。1908年创办《云南日报》,历任云南省教育总会副会长、永昌府知府、滇西军政府协理。云南护国起义爆发后,任云南军都督府秘书厅厅长,后改任云南教育厅厅长。1916年,任云南盐运使,唐继尧率军征四川,由云龙一度代理云南省省长兼政务厅厅长。1927年,清史馆聘其为名誉协修,任云南省教育厅厅长。此后,赴日本、美国考察工业,归国后在云南创办电力、自来水等公用事业,并率先在云南创办电灯公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云龙当选云南省人民代表,1950年至1954年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云南省委员会副主席,1955年至1961年任第一、二届云南省政协副主席,其间任云南省文史研究馆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
  由云龙在文学、艺术及文献学等方面均有颇深造诣,贡献巨大。尤其是1927年后,他潜心著述,历时七年编成《姚安县志》,并著有《定庵诗话》《定庵题跋》《石鼓文汇考》《滇故琐录》《清故脞录》《桂堂余录》等;他雅好楹联,有《楹联录存》《定庵楹联》存世;他善书法,初学颜柳,篆摹石鼓文,隶临石门颂、华山碑,间写墨梅、山水等。由云龙酷爱收藏,还是一位著名的文献学家,除了先贤书画,收有图书12万册,后均捐赠云南各大图书馆。“云南王”卢汉曾评介其“学有根底,游学美日,兼通东西,著述十余种,可称有三长而得四要,才高卓识的学者”,并在《姚安县志序》中盛赞其日:“夫由君云龙,滇中耆硕,以七秩之高龄,负千秋之大业,胜任愉快,故不待言,矍铄忘劳,尤堪敬佩。”(见由云龙总纂民国《姚安县志》)乡贤秀士对由云龙的总评价是:“藏书之丰、著述之富,堪称滇中巨擘。”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滇中巨擘”,国内外却研究者寥寥。国外暂未查到关于由云龙及其作品的研究材料;国内目前相关研究主要有《由云龙联集》,对其所作楹联进行了收集整理;学界将其《定庵诗话》作为重要的近代诗话作品,有一定研究。而可惜的是,由云龙许多作品的重要文学和文献价值还并未受到重视。现将由云龙的重要作品梳理一二,以管窥其史学、文学、文献、文化等之贡献。(参考民国《姚安县志》)
  《定庵题跋》,作者历年收得精拓六朝各碑及滇省先后出土之碑,为之逐一考订其朝代、文字,间亦阐明书法源流。其中论及孟孝琚碑和宣光年号等,在《滇故琐录》中亦见。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晋史辑校通论》的详细介绍,不涉及您的《滇故琐录校注》: 《晋史辑校通论》:重塑对魏晋南北朝史料的认知与考据 导言: 魏晋南北朝(220年—58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波澜壮阔又充满分裂与融合的时代。这个时期的史料浩如烟海,却也鱼龙混杂,真伪难辨。对史学家而言,如何梳理纷繁的史籍,辨析史料的源流与可靠性,是探究那个时代真实面貌的基石。《晋史辑校通论》便是这样一部致力于史料考订、源流梳理和版本比较的鸿篇巨制,它并非直接叙述晋史的事件,而是为研究晋史的学者提供了一套精密的“工具箱”和坚实的“方法论”。 第一部分:全书结构与核心关切 《晋史辑校通论》全书共分十二章,辅以详尽的附录与校勘表。其核心关切在于解决两个根本性问题:一是“真伪之辨”,即如何识别和剔除混入正史或别集中的伪造、讹误或后人附会的内容;二是“源流之溯”,即追踪特定史料的早期形态、流传路径及其在不同史籍中的异文。 全书的结构布局严谨,遵循“宏观框架—中观梳理—微观考证”的逻辑层层深入。 第一章至第三章:正史的基石与流变 前三章集中于《晋书》的编纂体例、史源基础与后世影响。 《晋书》编纂的文献学基础: 本章细致梳理了唐代修史团队所依赖的直接史料,包括温和的史官记录、私人撰写的纪传体史书(如《晋纪》),以及奏疏、檄文等一手档案。重点剖析了房玄龄、李延寿等人在采择材料时所体现出的倾向性与取舍标准。此处特别着重于对《晋书》志、表、录的考察,指出其在内容上存在明显的“失载”与“增补”现象,为后续章节的细致考证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别史的地位与参证: 深入探讨了《三国志》(作为晋史的半部前传)、《资治通鉴》以及各种宋以前的杂史、谱牒在补充《晋书》不足方面的作用。例如,对《世说新语》中的“轶事”与“正史”记载的交叉比对,揭示了魏晋士人精神风貌的构建过程。 第二部分:核心考据:人物传记与地域文献的辨析 本书的精髓在于对人物传记和特定地域史料的微观校勘。 第四章至第七章:人物传记的“面具”与“真容” 这四章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展示了如何剥离人物传记上的“标签化”与“道德化”修饰,还原历史人物的复杂性。 门阀与人物评价的关联性考证: 深入分析了《晋书》中对高门士族(如琅琊王氏、陈郡谢氏)的记载如何受到同僚史官或后世政治气候的影响。例如,对王导、谢安等人的传记部分,辨析了哪些段落是其生前或亲属的叙述,哪些是史官的议论性总结。 藩镇与割据政权的史料辨伪: 重点考察了十六国时期(如前赵、后赵、前秦、后秦)史料的零散性与异文现象。这些地区的史料多半依赖于汉地史官的转录,或通过异族自身的史著被间接记载。《辑校通论》对比了《十六国春秋》的片段与《晋书》中的记载,指出在军事行动和民族关系描述上,应当谨慎对待的疑点。 第八章至十章:地域史料与地方文献的挖掘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政权对峙,地域文化和地方文献的保护与流传方式迥异。 江南士族私藏文献的线索追踪: 探讨了江南地区,尤其是东晋南朝时期,地方郡县志、家族谱牒(如《谱谍》)在宋代以后失佚的过程,以及这些信息是如何零星地散见于宋代的类书、道教典籍或唐代的注疏中。 北方边疆史料的断裂与重建: 针对黄河流域的史料,特别是与游牧民族接触的记载,侧重于辨析官方文书与民间流传故事之间的差异,强调了对外来民族史官视角的引入与比对。 第三部分:方法论的总结与展望 第十一章至十二章:校勘学在晋史研究中的应用 最后两章回归到方法论的构建。《辑校通论》强调,晋史研究不能仅停留在文本的解读上,更需要严格的校勘学训练。 异文的系统性分类与处理: 作者提出了一个针对晋史异文的分类体系,包括“体例异文”(如《晋书》与《三国志》对同一事件叙事框架的不同)、“用语异文”(如对特定官职或礼仪的称呼变化)和“数字异文”(如兵力、户口记载的明显出入)。 版本学的实践指导: 详尽列举了若干核心史籍(如裴松之注、张勃起居注等)在不同宋刻本、元修本、明代的“百衲本”中的重要差异点,并对哪些差异点具有校订正史价值,进行了明确的论断和示范。 结论: 《晋史辑校通论》无疑是一部为专业史家量身打造的学术指南。它不提供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提供了一套精密的“去魅”工程,旨在剥离层层覆盖在魏晋史料之上的时代滤镜与后世修饰。阅读此书,读者将获得一种审视史料的批判性视角,理解历史的真实性往往隐藏在繁复的文本校勘与源流追溯之中。对于任何希望深入研究魏晋南北朝史的学者而言,此书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工具和深刻的洞察力。

用户评价

评分

此书的装帧设计,尤其是内文的插图和版式设计,非常具有艺术感染力。那些穿插在文字间的配图,无论是线条的勾勒还是墨色的浓淡处理,都与主题内容高度契合,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极大地丰富了阅读的层次感。它们不是简单的装饰,而是对文字意境的视觉化延伸,使得抽象的描述变得具体可感。特别是对一些历史遗迹或重要物品的描摹,其精细程度让人叹为观止,足以作为研究的参考资料。整体的视觉感受是和谐统一的,深色系的插图与米黄色的纸张形成了温暖的对比,让人在阅读时感到一种宁静和愉悦,仿佛进入了一个精心布置的艺术空间。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了单纯的知识传授,它更像是一扇通往过往的窗户,让我们可以窥见一个被时间尘封的世界。从文本的选择和梳理来看,编纂者显然是下了极大的功夫,其间的考据和校对工作量是惊人的。资料的广度和深度都令人赞叹,每一个论点背后都有扎实的文献支撑,体现了极高的学术严谨性。对于我们这些对历史抱有好奇的普通读者来说,它提供了一个可靠的、多维度的视角去理解和重构过去。每一次翻阅,都会有新的感悟,仿佛每一次的阅读都是一次与历史先贤的深度对话。它不是那种可以快速浏览的书籍,需要沉下心来,慢慢品味其中蕴含的智慧和沧桑。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别出心裁,封面采用了一种仿古的宣纸纹理,触感温润,中央烫金的标题古朴典雅,一下子就把人带回了那个遥远的年代。内页的纸张选得也很有讲究,微微泛黄,墨色印制清晰,阅读起来眼睛一点也不费力,即使长时间沉浸其中,也不会感到疲劳。排版上,注重了留白的美学,疏朗有致,使得整本书看起来既有厚重的历史感,又不失现代印刷的舒适性。装订工艺更是无可挑剔,线装得一丝不苟,每一页都牢固而整齐,让人忍不住想好好珍藏。翻开书页,能清晰地感受到制作者对传统文化的那份敬畏与热爱,这种对手工质感的执着,在如今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工艺品,光是摩挲着封面,就能感受到沉甸甸的匠心。

评分

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文字呈现出一种独特的韵律感,仿佛能听到历史的低语。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细腻,对细节的捕捉入木三分,即使是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片段,经过他的笔触,也变得鲜活起来,充满了生活的气息。语言运用上,既有古典的典雅,又不乏现代的流畅,使得深奥的议题也变得易于理解和接受。读到某些段落时,脑海中会自然而然地浮现出那个时代的场景,耳边仿佛能听到街巷里的叫卖声,闻到炊烟的味道,这种沉浸式的代入感,是许多同类书籍难以企及的。文字的张力恰到好处,该抒情时婉转缠绵,该议论时掷地有声,让人在不知不觉中,被作者的学识和情感所牵引。

评分

坦白说,最初拿起这本书,我还有些担心内容会过于晦涩难懂,毕竟涉及的领域往往带有一定的专业性。然而,作者的行文风格出乎意料地平易近人。他擅长用清晰的逻辑链条来组织复杂的事件和观点,使得即便是初涉此领域的读者,也能轻松跟上思路,不至于感到迷失。更难得的是,书中始终保持着一种克制的叙述态度,不炫技,不卖弄,只是以一种近乎娓娓道来的方式,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和思考呈现给读者。这种尊重读者的态度,使得阅读过程成为一种享受而非负担,让人愿意主动去探索和学习,成功激发了对相关领域更深层次的探究欲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