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张骞的故事

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张骞的故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兴勇 著
图书标签:
  • 丝绸之路
  • 张骞
  • 历史
  • 探险
  • 文化交流
  • 汉朝
  • 古代中国
  • 西域
  • 外交
  • 丝绸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武汉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7193567
版次:1
商品编码:1212736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一带一路”先驱传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9
字数:223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讲述了张骞受汉武帝指派,统领100人出使西域,中途遭匈奴扣押,他不忘使命,逃脱后与西域的康居、月氏,乌孙等国建交,沟通中西文化,回国后又与霍去病共同领兵,利用熟悉西域地形优势,共同抗击匈奴的历程。

作者简介

吴兴勇,湖南社科院资深研究员,湖南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中国苏俄东欧哲学研究会会员。目前已退休,专职从事历史小说及中华传统文化研究工作,已发表各类历史研究著作30多部。

目录

第一章 匈奴和古代的西域(中亚)
第一节 古今中外匈奴史研究概况
第二节 西域的范围及其历史地位

第二章 汉人和匈奴的战争
第一节 史学家司马迁最早记述匈奴
第二节 东西两帝国崛起
第三节 迦太基毁于罗马,罗马又毁于迦太基
第四节 封禅是向匈奴示威
第五节 备战讨伐匈奴的年代
第六节 汉朝实行新政是为了富国强兵、打击匈奴
第七节 秦皇和汉武的对外政策都是扩张领土和驱逐匈奴
第八节 张骞进入官场,也是从“郎”开始的
第九节 匈奴惧怕的飞将军李广曾和张骞并肩作战
第十节 早期抗击匈奴的史实
第十一节 凭垒固守然后大规模反击匈奴的李牧
第十二节 北击匈奴、完全收复失地的蒙恬
第十三节 冒顿单于和鸣镝
第十四节 刘邦自登山被匈奴围困
第十五节 与匈奴和亲政策的失败
第十六节 武帝发兵驱逐匈奴

第三章 史书记载的张骞通西域
第一节 丝绸之路
第二节 司马迁笔下的张骞
第三节 班固笔下的张骞

第四章 现代作家对张骞通西域的描写
第一节 城固一少年
第二节 到西域去
第三节 沙漠里的战斗
第四节 面对匈奴单于
第五节 囚徒岁月
第六节 劳动
第七节 逃脱
第八节 到了大宛国
第九节 终于到了大月氏国
第十节 回国
第十一节 向汉武帝汇报
第十二节 带兵出击匈奴
第十三节 再次出使西域

第五章 张骞通西域以后的汉匈战争
第一节 汉朝彻底击败匈奴
第二节 力战匈奴的三大将
第三节 李广父子离奇死亡
第四节 征服“西南夷”
第五节 李陵孤军深入
第六节 李陵与匈奴单于激战
第七节 李陵兵败原因
第八节 司马迁为李陵辩护
第九节 李陵全家被杀
第十节 司马迁受宫刑
第十一节 《报任安书》申述为李陵辩护的原因
第十二节 武帝的家庭悲剧
第十三节 武帝下“罪己诏”
第十四节 匈奴族从中国消失
尾声
附录 班超的故事
参考书目

精彩书摘

  《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张骞的故事》:
  他登位的最初几年(前140年一前129年),是中国备战讨伐匈奴的年代。前140年是武帝建元元年,经过十年备战,于武帝元光六年,即前129年。这场长达60年的汉匈大战终于打响。但匈奴是个最强大的敌人,它从三方面包围汉朝,敌强我弱。武帝多年征讨,才止住匈奴猖狂的气焰。这场汉匈之战是在元光六年(前129年)拉开序幕的,这一年,匈奴侵入上谷县,试探汉朝的虚实。武帝派出卫青等四位将军,每位带领一万骑兵,分成四路迎击匈奴。卫青带领的一路骑兵打了胜仗,一直追击匈奴到龙城。匈奴由此战知道汉军已不是昔日的汉军,不可轻视了。
  初战胜利后,汉军于元朔二年(前127年),又取得辉煌的胜利。这年开春,匈奴入侵上谷、渔阳,杀害和掳走官吏、民众千余人。武帝派遣卫青出击匈奴,旗开得胜,斩获无数,仅生俘的敌兵,就有数干,战利品中,牛羊就有百余万。将匈奴的白羊王、娄烦王从肥美的河南地(河套一带)驱逐出去,秦朝的故地都收回了。于是设置朔方郡,征发十余万人筑朔方城,将秦朝在当地修筑的要塞全部恢复,花费的金钱至少有数千万。这年夏天,为了加强边境的防守,又迁徙十余万民众到朔方居住。
  元朔五年(前124年),因匈奴右贤王数次侵扰朔方,武帝派遣卫青带领三万骑兵为前锋,护卫由四位将军带领的重兵出击匈奴,又派遣两将带领人马作后援,总兵力达到十余万。一场血战之后,汉军获全胜。俘虏匈奴小王十余人,其他男女1.5万人,获得各类牲畜一干万头。汉武帝亲自到前线慰问军队,并在军中庆功会上拜卫青为大将军。
  元朔六年(前123年)二月,大将军卫青统率有六位将军的联队,分六路出击匈奴,斩首千余级而还。四月,卫青又统率联队出击匈奴,俘获或斩首数万人。骠骑校尉霍去病立功最多,他的队伍俘获或斩首匈奴小王、相国、当户和骑士二干余人。
  元狩二年(前121年)三月,骠骑将军霍去病带领万余骑兵出击匈奴,深入干余里,杀死两个小王,俘虏王子、相国、都尉等多人.俘获或斩首的匈奴共计8900人。夏天,霍去病又与有三位将军的联队共数万骑,分三路出击匈奴,霍去病的小队深入二干余里,俘虏小王十余人,相国、都尉以及普通匈奴兵投降的有二干五百人,斩首3.2万级。
  元狩四年(前119年)春天,武帝派出大军攻击匈奴。卫青、霍去病每人带五万骑兵,从不同的道路,寻找匈奴决战。卫青深入干余里,越过大漠,斩首1.5万级。霍去病深入二干余里,越过大漠,俘虏小王三人,将军、相国等80余人,斩首7.04万级,封狼居胥山,登临瀚海。汉朝为了记功奖励,特地设置大司马的官位,卫青为大司马大将军,霍去病为大司马骠骑将军。从此以后,匈奴远徙,漠南无王庭。
  除了和匈奴浴血苦战外,对不服从的属国,武帝也随时发兵攻击。如建元六年(前135年),闽越国攻击南越国,武帝派兵击之。又如前111年,武帝派兵十余万击破了南越宰相吕嘉的反叛力量,灭掉了南越国,以其地置南海、苍梧、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压、儋耳等九郡,从此以后,今天的广东、广西和海南以及越南北部并人中国。此外,鉴于西羌常勾结匈奴攻打中国,这一年武帝也发兵十万攻击西羌,大破之,平定了今青海地区。
  由于武帝大力开拓边疆,帝国的版图大幅扩展,特别是他派张骞穿过河西走廊,寻找通西域的道路,势力得到进一步的扩张。元朔三年(前126年),张骞回国,带回关于西域各国的情报,汉朝与匈奴开始争夺西域霸权。元鼎六年(前111年),汉朝在原来被匈奴占领的河西走廊地区设置武威、酒泉、张掖、敦煌等郡县。太初元年(前104年),汉朝征发数万人攻击大宛。太初三年(前102年),大宛投降。太初四年(前101年),汉朝派兵擒获楼兰王,不久释放回国,令其与汉帝国夹击匈奴,这样,汉朝的势力进入今新疆的地域范围,汉朝的兵丁在轮台、渠犁等地屯田。为巩固东部边疆,元封二年(前109年)秋季,武帝招募定死罪的人当兵,由两位将军率领,分水陆两路攻打朝鲜,第二年,朝鲜平定,设置乐浪、临屯、玄菟、真番四郡。
  ……

前言/序言


漠北风云:汉家使者与西域诸邦 引言:时代的脉动与未知的召唤 公元前2世纪,广袤的亚洲大陆正经历着剧烈的地缘政治变动。东方,强大的汉王朝在历经文景之治后,国力日盛,却长期受困于北方游牧民族匈奴的威胁。北方边塞硝烟不断,国库为连年的征战与和亲消耗而渐显疲态。朝堂之上,主战与求和之声交织,然而,对匈奴的根本性解决,始终是摆在汉武帝刘彻面前的一道难题。 与此同时,遥远的西方,天山脚下,葱岭之畔,散布着许多被称为“西域”的城邦和小国。这些文明古国与中原王朝隔绝已久,他们的物产、文化、乃至军事力量,对汉朝而言,皆是笼罩在一片迷雾之中。对于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而言,打破僵局,寻求外援,探明虚实,无疑是超越常规的战略选择。 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历史的尘烟,聚焦于一场由国家意志驱动的宏大探险,侧重于对早期丝绸之路沿线政治格局、文化碰撞以及复杂外交博弈的细致描摹。 第一部分:危机与萌芽——汉廷的战略困境 汉景帝末年,匈奴郅支单于日益强悍,不断侵扰河西走廊,切断了汉朝与西域的早期联系。朝廷急需了解西域各国的动向,特别是它们对匈奴的态度,以及是否存在联合起来夹击匈奴的可能性。 本书将详尽考察汉廷内部的战略研讨过程。我们首先审视了当时外交体系的保守性——以往的使节多为单向的馈赠与和亲,鲜有深入敌后进行深度政治渗透的先例。对西域地理、民族、语言、风俗的匮乏认知,使得任何大胆的举动都充满了巨大的风险。 重点将放在中原政治哲学的转变上。在汉武帝继位初期,锐意进取的思想逐渐占据上风,对“地大物博”的追求,以及对“天朝上国”地位的维护,使得军事与外交上的主动权被提上日程。这种由内而外的扩张欲望,为一次史无前例的远征奠定了思想基础。 第二部分:西域风貌——迷离的城邦世界 在描述使团的艰难旅程之前,我们首先要为读者构建一个立体的西域世界图景。这个世界并非铁板一块,而是由诸多具有独立意志和独特利益的政治实体构成的复杂网络。 大宛(Ferghana): 著名的“汗血宝马”的故乡,其军事价值和经济价值被汉朝视为首要目标。描写其王室的更迭与对外部势力的摇摆不定。 康居(Sogdiana): 位于中亚腹地的强大游牧与农耕结合体,其骑兵力量不容小觑,是汉朝拉拢或制衡匈奴的关键力量。 月氏(Yuezhi): 曾经是匈奴的强大对手,后被击败西迁。汉朝尝试与其重建联系,以期形成对匈奴的战略包围。 本书将运用考古学、古籍零散记载以及后世地理学家的推测,重构这些古国在公元前2世纪的社会结构、贸易线路的交叉点地位,以及他们对来自东方(汉朝)和西方(可能是地中海世界或印度次大陆的间接信息)的接触的反应。 第三部分:外交的艺术与生存的智慧——漫漫求索之路 探险的艰辛,不仅在于地理环境的恶劣——戈壁、沙漠、高山,更在于政治环境的凶险。本书详述了探险团队所面临的生存挑战: 1. 情报的获取与验证: 如何在信息极度闭塞的环境中辨别盟友与敌人?如何理解不同部族间的复杂恩怨情仇? 2. 物资的补给与维持: 在万里荒漠中,水和食物的分配,以及如何利用有限的汉朝礼品(丝绸、黄金、茶叶)在异国市场中换取必需品,考验着使团的组织能力。 3. 跨文化的沟通障碍: 语言障碍不仅仅是词汇的翻译,更是思维模式和礼仪规范的冲突。一个不恰当的肢体语言或一个未被理解的赠礼,都可能招致杀身之祸。 我们深入探讨了使团在沿途各国的外交策略——时而采取坚决的姿态展示汉朝的国威,时而又必须表现出谦卑以换取安全通过。这是一种在绝对弱势的地理环境中,运用国家信誉和智慧进行博弈的教科书式展现。 第四部分:历史的回响——对中西方交流的深远影响 使团的归来,无论初期任务的达成与否,都标志着一个时代的开端。本书的后半部分着重分析了这次探险对后世产生的不可逆转的历史影响: 地缘政治的重塑: 尽管最初的目的未能完全实现,但汉朝首次获得了对西域诸国相对清晰的认识,为后来的军事干预和政治经营打下了基础。 物质与精神的流动: 尽管篇幅集中于政治,但我们不能忽略这次探险间接打开的贸易通道。马匹、香料、奇珍异兽开始向东流动,而中国的丝绸与金属技术也开始向西传播,为后世“丝绸之路”的繁荣埋下了伏笔。 中原视角的拓展: 对于汉朝士人阶层而言,这次经历极大地拓宽了他们对世界的认知范围,挑战了固有的“天下中心论”,促进了史学与地理学的初步发展。 结论:开创精神的遗产 本书旨在通过对特定历史事件的聚焦,展现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能动作用,以及一次看似孤绝的探险行动,如何能够深远地影响区域间的互动模式,为后世开辟出一条连接东西方的生命线。这是一部关于勇气、策略、以及人类探索未知世界不懈精神的史诗。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对历史细节的关注度,真的体现了作者的匠心独运。它没有泛泛而谈,而是深入到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社会运作的肌理之中。比如对汉朝使团的装备、物资补给的艰难,对不同民族间货币、牲畜交换的细节描绘,都体现了极高的研究深度。这种“小处着眼,大处着笔”的写作手法,让整个宏大的历史叙事变得脚踏实地,充满烟火气。通过这些细致的描摹,读者更能理解每一次远行付出的巨大代价,也更加凸显出开拓者们超越时代的眼界和魄力。它让你看到的,不仅是政治风云,更是当时普通人如何在一系列伟大的历史事件中努力求存与前行。

评分

这部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佳,读起来丝毫没有历史题材那种沉闷感,反而像在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穿越回那个充满未知与机遇的大漠戈壁。作者在描绘沿途风光和异域风情时,笔触细腻而富有画面感,无论是长安城内的繁华喧嚣,还是西域小国的奇特习俗,都跃然纸上。更难能可贵的是,它没有将历史人物扁平化为符号,而是深入挖掘了人物的内心挣扎与抉择。你会真切地感受到,每一次孤身探险背后,都承载着对家国的忠诚与对未知的好奇,那种在绝境中展现出的坚韧与智慧,让人读后热血沸腾,深思良久。它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人的旅程,更是在展现一个时代精神的缩影,让人对那个波澜壮阔的汉代产生了更立体、更鲜活的认知。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文字功底相当扎实,有一种古典的韵味却又没有晦涩难懂之感。它在情绪渲染上处理得非常到位,尤其是在描述主人公遭遇困厄、被俘、甚至生命受到威胁的那些章节,文字的力量简直要把人揪住。那种身处绝境、孤独无援的心理描写,精准地击中了读者内心深处对勇气与毅力的向往。但它又不仅仅是煽情,每一段紧张的情节之后,总会巧妙地穿插一些对环境、对当地物产的客观描述,这种动静结合的处理方式,使得阅读体验非常张弛有度。仿佛每一次呼吸都带着异域的尘土和希望的气息,让人难以放下手中的书卷。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它重塑了我对“开拓”这个词的理解。它展示的远不止是地图上疆域的拓展,更是精神世界和文化视野的延伸。作者通过对主人公历次往返的记录,清晰地勾勒出信息传递、物种交换所产生的深远影响,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思考,如果没有这些早期的艰难尝试,后世的贸易网络和文化融合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它成功地将一个历史人物的个人命运,巧妙地融入到国家战略和世界交流的大背景中,使得整个故事格局宏大,立意深远。读完合卷,心中涌起的不仅是敬佩,更是一种对人类文明不断探索、连接的由衷赞叹。

评分

我特别欣赏这本书在历史考据上的严谨态度,同时又不失文学性的流畅表达。它成功地在严肃性与可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绝妙的平衡点。在描述那些关键性的外交斡旋和军事部署时,作者展现了极强的逻辑梳理能力,将复杂的地缘政治背景娓娓道来,让即便是对古代史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其中的利害关系。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书中对当时不同部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冲突有着深入的探讨,这使得整个故事的层次感大大增强,远超一般传记文学的范畴。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仿佛上了一堂生动立体的西域历史文化课,对“交流”二字有了全新的理解,那些被文字记载下来的事件,因为有了详实的背景铺垫,显得无比真实和震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