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传 珠箔飘灯独自归/历史传记小说丛书

李商隐传 珠箔飘灯独自归/历史传记小说丛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敬堂,胡良清 著
图书标签:
  • 李商隐
  • 唐朝
  • 诗人
  • 传记
  • 历史小说
  • 文学
  • 古典文学
  • 人物传记
  • 诗歌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ISBN:9787503485909
版次:1
商品编码:1212882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历史传记小说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1
字数:25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李商隐是晚唐杰出的诗人,在他短暂的一生中,留下无数深情绵邈、绮丽精工的诗篇,特别是他的爱情诗,意境深邃,使人产生无限遐想。然而,李商隐的一生却是“厄塞当途”“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穷困落拓、漂泊无着的一生。《李商隐传 珠箔飘灯独自归/历史传记小说丛书》以晚唐社会为背景,以李商隐在牛、李党争的夹缝中求生存为主线,以他执着爱情追求为副线,间以阐释李商隐一些脍炙人口的诗篇,运用抒情飘逸的笔调,描写了李商隐风流逸奇和虚负凌云万丈才的不幸遭遇,细腻地演绎了诗人富于传奇色彩的一生。

作者简介

  刘敬堂,青岛人,笔名崂子,鄂州市原文联主席、作协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在北海舰队当过水兵、文书、文化部助理员,又在矿山、钢铁厂、农村、政府机关工作过。先后在《解放军文艺》《人民日报》《散文》等报刊上发表过诗歌、小说、散文等作品。小说《迷路》曾获全国短篇文学征文一等奖,散文《春满鄂城》曾编入湖北省中学语文课本。已经出版散文集《海之恋》,短篇小说集《海之心》,中篇小说集《野人之谜》。合著长篇小说《谋杀康有为》《霓裳无罪》《吴都遗恨》《密诏1898》《战国杀》《戊戌追杀令》《柳如是》《千古贤相晏婴》《李商隐》《李清照》《苏东坡》等。
  
  胡良清,笔名梁青。编辑、作家。毕业于武汉大学,鲁迅文学院。著有中短篇小说集《祸福无门》、长篇历史小说《风尘才女柳如是》《飘泊诗人李商隐》(与刘敬堂合著)及诗歌、散文、评论、报告文学各种样式文学作品多篇。

目录

第一章 初到汴州,16岁的少年便结识了富二代温庭筠,官二代令狐绹,还遇到了一位刘志的歌姬。
第二章 在令狐府中,他和四个朋友度过了一段浪漫的岁月。
第三章 回家省亲途中,病在“芜名观”中,听了两位道人的议论,却心中不解。
第四章 去郓城的路上,管家岳山讲了皇宫中惊心动魄的血腥事件。
第五章 柳枝将她的那把“凤首箜篌”托付寄奴儿留给李商隐,便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宣运管的庄严大门。
第六章 中了进士的令狐绚,不再像过去的兄弟哥们。满腹才学的李商隐,决计在科考中一试身手。
第七章 第一次进京会试,名落孙山,刚烈的寄奴儿解下琴弦,塞在了他的手中。
第八章 “甘露之变”引发了宦官与朝臣之间的一场血腥大屠杀。
第九章 寄奴儿弹奏了那首《柳》之后,便携琴而去了。
第十章 看不透玉阳山上的皋家道卿,寻不到的那个难忘的身影。
第十一章 一封无字信,信封里只有半根琴弦,虽然考中了进士,但却未能授官。
第十二章 诀别了病榻上的令狐楚,老夫人将一面镂着菊花的铜镜送给了李商隐。
第十三章 陶醉在新婚宴尔中的诗人,被自己的挚友从背后刺了一刀。
第十四章 初到住所,便遭到了奇耻大辱。重审冤案,不惧淫威,宁肯弃官也不肯折腰。
第十五章 温庭筠带来了寄奴儿的消息,皇家崇道,关闭了城西的观音寺。
第十六章 是一片无根的浮萍,在风浪中飘忽不定,就连他的诗稿,也在洞庭湖里随波而去了。
第十七章 七妹走了,诗人的心也死了。
第十八章 他用无形的凤首箜篌,弹奏了一曲千古绝唱。

精彩书摘

  《李商隐传 珠箔飘灯独自归/历史传记小说丛书》:
  其实,李十回长安后,曾托人向李商隐的母亲提过亲事,李母因李义山尚未考中进士,便推说有了功名之后再说,事情就搁下了。
  会试之前,李十又将此事向令狐老夫人说了,老夫人很热心,所以,才有今日的曲江之会。
  在唐代,婚姻观念比以前各朝都要开放。其一,不同民族可以通婚,破除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观念。其二,贞节观比较淡薄,自居易就曾写过长诗《妇女苦》,为守节妇女呜不平。唐代以来,以不守节为荣。唐代有二十三位公主再嫁,有四位公主三次嫁人。当时,丈夫可以休妻,妻子也可以休丈夫! 颜真卿在临川做官时就遇上了这么一件事:儒生杨志坚,好学而家贫。其妻提出离婚再嫁,杨志坚不得已只好同意。颜真卿虽然为杨志坚不平,但又无法阻挡,只好找了一个借口,将杨妻打了二十板子,才让她再嫁。
  因为离“上巳节”只有八九天了,曲江一带已柳条滴翠,百花斗艳,到城郊来踏青的人熙熙攘攘,又加上今日放榜,更有不少人,看完金榜之后,便顺道出城到曲江游赏,所以,兰桂轩旁边的柳林、堤岸和萋萋草地上,都坐着不少游人。有的带着熟食春酒,并席地野炊;有的吟诗唱曲,自娱自乐;也有五七挚友,在水边“曲江流觞”,相与为乐;还有的在水边垂钓,或在林子外边放风筝。更多的是穿戴鲜丽的仕女们,她们如树梢上的鸟儿那样,在江边说着笑着,互相打闹着、追逐着。当然,也有人借踏青的机会与意中人相会,或由女伴们陪同,来曲江相亲。杜工部就曾写过曲江踏青的诗,其中“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这两句,就是写的这种场面。
  午餐时,韩畏之提议席间唱和,他自己先吟了一首诗,接着令狐绪和令狐纶也各吟了一首,轮到李商隐了,他朝兰桂轩外边望了一眼,看到今日曲江的胜景,便想到了“甘露之变”,想到了成千的重臣官员和无辜百姓士卒惨遭屠杀,尤其是宰相王涯,死得更冤枉。去年,他曾独自来过曲江,还在江边背诵过王涯写的两首游曲江的诗。
  “义山贤弟!”义山吟过一首《曲江》之后,正有些冷场,忽听轩外有人喊李商隐,声到话到,李肱喜气洋洋地走了进来。
  李肱还是一袭粗布白袍,但他神采飞扬。互相施礼之后,李商隐问:“李兄,你怎么知道我在曲江?” 李肱说道:“我去相府老宅找你,听老夫人说,你与令狐家的两位公子去了曲江,说是一”说到这里,他又转头望了望王氏姐妹,又低声说道:“相亲?” 李肱的声音虽然不高,但在座的都听得清清楚楚。令狐绪、令狐纶和韩畏之都笑而未答,王氏姐妹脸色绯红,尤其是七妹,连忙低头望着脚尖,但双耳都已经羞红了。李商隐连忙岔开,说道:“李兄的山松图确实不凡,貌似神更似,丹青见品格。我给李兄写的拙诗收到否?” “已经收到了。我以涂鸦之作,换了一篇佳作墨宝,划得来,划得来。”说完,哈哈大笑起来。
  ……
历史长河中的微光与宏图:探寻不同时代背景下的个体命运与时代洪流 一、乱世中的坚韧与变迁:侧写唐末至五代十国时期的士人图景 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唐朝中后期至五代十国的百年乱世,聚焦于一群在时代巨变中挣扎求存的士人阶层。我们不将目光投向那些在史书中赫赫有名的帝王将相,而是深入挖掘那些在权力更迭中,如同风中芦苇般摇曳的文人墨客、地方豪绅乃至隐逸之士的真实生存状态与精神世界。 小说将以三个主要人物的命运为主线索,展现彼时社会的复杂面貌。 人物一:薛鸿(字子敬),一位出身于开元年间科举世家的年轻才俊。他怀抱“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却在黄巢起义的烽烟中,亲眼目睹了昔日繁华的长安化为焦土。薛鸿的叙事,着重描绘了知识分子在理想与现实夹缝中的痛苦抉择——是依附于割据藩镇以求自保和施展抱负,还是坚守气节,选择漂泊甚至隐匿山林?书中将细致刻画他在不同政治势力麾下任职时的微妙心态,如何运用诗文与权术周旋,以及他对于“功名”与“心安”的不断权衡。特别是在朱温篡唐建梁后,薛鸿面临的道德困境,将是全书情感冲突的高潮部分。 人物二:柳月溪,一位生于江南,在藩镇势力尚未完全固化时崭露头角的女性文人。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背景下,柳月溪凭借其过人的诗词天赋和对音律的精通,在吴越地区的文化圈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她的故事,侧重于探讨在军阀混战时期,文化艺术如何成为抵抗残酷现实的一种精神庇护所。柳月溪的人生轨迹,展示了在地方割据政权中,文化精英如何通过服务于地方权力,来维持一方的文化独立性与相对的稳定。她的悲剧在于,当强大的外部势力最终统一江南时,她所依附的文化土壤也随之坍塌,最终只能选择在佛门中寻求最后的宁静。 人物三:程不归,一位出身低微,通过行医和撰写地方志进入士绅视野的“新贵”。程不归代表了乱世中社会阶层的流动性。他没有强大的家族背景,全凭自身的学识和医术在战乱中积累了财富和声望。他的视角,更贴近于社会底层对战乱的切肤之痛。书中将详细描绘他如何利用对地形和人脉的了解,在不同势力间进行物资与信息的流通,扮演着亦商亦士的角色。他的挣扎点在于,如何平衡对生存的本能渴望与对维护社会秩序的责任感。他的结局,并非功成名就,而是选择在后梁覆灭之际,退回故里,试图用记录和整理地方文化遗产的方式,为即将到来的新时代保留一丝旧时的记忆。 全书将通过对这些人物细致入微的心理剖析和环境描写,还原唐末至五代十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层面的全方位崩解与重构过程。它探讨的是:在朝代更迭的必然性面前,个体生命的价值如何被定义,而传统士人的“文以载道”的理想又将如何承载这片破碎的山河。 --- 二、工业革命初期的社会阵痛与科学先驱的探索:英国19世纪中叶的社会侧影 叙事焦点随即转向十九世纪中叶的英国,一个正在经历工业革命巨大震荡的时代。本书不再关注诗词歌赋和宫廷秘闻,而是将目光投向工厂烟囱下的城市贫民窟、蒸汽机的轰鸣声以及新兴科学理论的萌芽。 小说将围绕一位名叫阿瑟·彭德尔顿的年轻化学家展开。阿瑟并非那些名声显赫的贵族科学家,他出身于曼彻斯特的一户手工业者家庭,他的世界充满了煤灰、酸液和对物质本质的痴迷。 主题一:科学与信仰的冲突。 随着达尔文的理论逐渐在学术界引起波澜,以及早期物理学对以太和绝对时空概念的挑战,阿瑟的科学探索不断触及到根深蒂固的宗教和传统观念。书中将细致展现他在简陋的实验室中,如何冒着被视为异端的风险,进行关于元素周期和早期热力学规律的实验。他的导师是一位受人尊敬的牧师,但两人在宇宙观上的分歧,构成了重要的思想张力。 主题二:工业化对人性的异化。 阿瑟在伦敦郊外租住的房间,紧邻着一家纺织厂。他目睹了童工的悲惨境遇、空气污染对社区健康的侵害,以及城市化进程中底层民众的精神麻木。小说将穿插对工厂主塞缪尔·霍布森的侧写,霍布森是一个坚信“自由放任”经济学能带来进步的实业家,他视工人为可替代的生产工具。阿瑟试图利用他的化学知识改善工厂的通风系统,却屡遭霍布森的阻挠,这不仅是技术层面的对抗,更是对“进步的定义”的哲学辩论。 主题三:早期社会改革的尝试。 在接触到一些早期的功利主义思想家和空想社会主义者后,阿瑟开始思考科学知识的社会责任。他不再满足于纯粹的理论研究,而是尝试将自己的化学知识应用于公共卫生领域,比如研究自来水中的微生物污染。然而,改革的道路步履维艰,他必须面对保守政府、既得利益集团以及大众对科学的普遍不信任。 本书的叙事风格将是冷峻而写实的,充满了对十九世纪城市环境的感官描写——铁轨的震动、煤烟的刺鼻、贫民窟中潮湿腐败的气味。它探讨的核心在于:在人类认知和技术力量急速膨胀的时代,社会结构如何应对这种压力,以及知识分子应当如何平衡对真理的追求与对同胞苦难的关怀。它描绘的是一个崭新的世界正在诞生,但这个诞生的过程充满了血与火的洗礼。 --- 总结:两种时代的对照 尽管两部分叙事的时间跨度和地理位置截然不同,但它们共同指向一个主题:在结构性巨变面前,知识分子的角色困境与时代命运的不可抗拒性。 唐末的士人是被旧有的伦理纲常束缚,在权力崩塌中寻找精神支柱;而维多利亚时代的科学家,则是被新兴的技术进步浪潮裹挟,在对自然规律的揭示中,反思人类社会进步的真正含义。本书旨在通过对这两种截然不同历史情境的深入描摹,提供一个关于“时代性”与“个体能动性”的深度观察。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心动的地方,莫过于它对李商隐爱情的细致描摹。“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这句诗道尽了多少痴情人的心声。书中对那些扑朔迷离的爱情故事,没有进行过多的猎奇渲染,而是用一种近乎虔诚的态度,去探寻那份超越生死的羁绊。无论是与那位“宓妃”的朦胧情意,还是与某位女性的刻骨铭心,都被作者笔下的情感描绘得丝丝入扣,感人至深。我仿佛能看到,在那个礼教森严的时代,李商隐如何小心翼翼地守护着心中的那份爱恋,如何在诗句中寄托无尽的思念。书中对李商隐诗歌创作的解读,也因此变得更加立体和生动。他那些婉转缠绵、意境深远的诗篇,不再仅仅是文字的游戏,而是他内心真实情感的流露,是他生命历程的见证。这种将传记与诗歌解读相结合的方式,让我对李商隐的才华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对他的个人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

读到书中关于李商隐与令狐绹、李德裕等人的关系时,我仿佛置身于那个风云变幻的官场。作者没有简单地将人物脸谱化,而是深入剖析了他们之间错综复杂的情感纠葛与政治博弈。李商隐的诗,常常因为他政治上的不得志而蒙上一层悲剧色彩,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这种悲剧并非仅仅是个人命运的偶然,更是时代洪流裹挟下的必然。他身处两个党派之间,既有少年时的意气风发,也有中年后的无奈与隐忍。书中对这些微妙情感的捕捉,对人物内心活动的描绘,都极其到位。我曾无数次揣测,究竟是什么样的际遇,让这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在仕途上步履维艰,在情感上备受煎熬。而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理解他内心世界的大门。我惊叹于作者的考证功底,将史料与文学创作巧妙融合,既有史家的严谨,又不失文人的浪漫。在品读过程中,我时常会暂停下来,默默地回味书中的文字,感受李商隐那颗敏感而孤独的心,如何在乱世中寻找一方净土,如何在爱情与理想之间徘徊。

评分

我一直觉得,写传记最难的,便是如何在历史的真实与人物的灵魂之间找到一个完美的平衡点。而《李商隐传》在这方面做得尤为出色。作者仿佛是李商隐的知己,能够洞察他那些不为人知的幽微心思,又能将这些心思巧妙地融入历史的脉络之中。书中对李商隐晚年的描写,尤其让我动容。那种漂泊无依、壮志难酬的孤独感,在作者的笔下被放大,也因此更显真实。我看到了一个诗人,如何在命运的洪流中挣扎,如何在失意与困苦中依然坚持着对美的追求。书中对他最后几年的生活,以及他那些充满宿命感的诗句,都有着深刻的阐释。我仿佛能感受到,他临终前,是否也在回味着人生的种种遗憾,是否也在思念着远方的故人。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人的生平,更是在挖掘一个人灵魂深处的秘密,让我看到了一个在历史长河中,依然闪耀着独特光芒的个体。

评分

读完《李商隐传》,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惆怅。这位“诗界骚人”,他的生命仿佛是一场绚烂而又短暂的烟火,在历史的天空中划过一道凄美的弧线,留下了满天星辰。作者并没有将他塑造成一个完美无缺的圣人,而是展现了他作为一个凡人的喜怒哀乐,他的才情横溢,他的政治失意,他的爱情纠葛,他的孤独与挣扎。这些都让我觉得,他离我们并不遥远。仿佛就在下一个转角,就能遇到那个在雨中独行的诗人,听到他低声吟咏的诗句。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它对历史事件的考证,更在于它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刻挖掘,对那个时代社会风貌的生动还原。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获得新的感悟,每一次阅读,都仿佛与李商隐进行了一次更深层次的对话。这本书,不仅仅是为我打开了李商隐的世界,更让我对唐代诗歌、对历史人物的解读,有了全新的视角和深刻的理解。

评分

夜色渐深,窗外细雨绵绵,恰似李义山的诗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我捧着这本《李商隐传》,心思也随之飘入那晦暗不明、情深意长的唐朝。我向来对唐诗情有独钟,而李商隐的诗,总是带着一种无法言说的幽怨与沉郁,仿佛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初读此书,便被那“珠箔飘灯独自归”的意境所吸引。这标题本身就如同一首未尽的诗,勾勒出一个孤独的身影,在一盏摇曳的灯火中,独自承受着人生的风雨。书中并没有直接从他显赫的家世或童年趣事开篇,而是仿佛直接将我置于他生命中的某个重要时刻,或是一场政治的漩涡,或是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又或是对命运的深深慨叹。作者的笔触细腻而沉静,像是抚摸着一块温润的古玉,一点一点地剥开历史的尘埃,还原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李商隐。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当时政治格局的描摹,牛李党争的残酷,宦官权力的肆虐,以及士人阶层在其中的挣扎与无奈,都写得入木三分,让我对李商隐身处的时代有了更深切的理解。这不仅仅是一部传记,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与一个伟大的灵魂进行心灵的交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