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始于建州部族之建立,迄于清室逊位及民国肇兴,较为详尽地叙述了有清一代各朝的内政、外交与文治武功,兼及疆域、财政、官制等方面,共16章。作者熟谙清代典章制度,利用《清实录》的史料撰写清史著作,是民国时期第一批关注《清实录》的价值并加以应用的学者,开启了应用和研究清代实录的学术大门。
金兆丰(1870-1934),史学家、书画家。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进士出身,选翰林院庶吉士。1905年赴日本留学,回国后授翰林院编修。历任京师大学堂提调、京师督学局视学、国子监师范学堂监督、国史馆编修、武英殿校对等职。民国建立后,隐居著述,后参与修纂《清史稿》。著有《水经补注》、《校外补三国疆域》、《中国通史》等。
第一章明清间关内外之大势
一清太祖之先世事略建州部族之建置清先世之纪略附载清初世系表太租之勃興
二复仇之举尼堪外兰之败当时满洲之形势
三海西之征服九部联军之败扈伦四国之亡
四东海之降附瓦尔喀库尔哈之平定窝集诸部之平定
五太祖之称汗称汗前活跃之力量称汗时措施之方略称汗后兵法之训练
六汗业之所由成政治之组织兵制之组织
第二章金与明之战争
一金明战争之原因嫌隙之由来誓师之七大恨抚顺清河之陷四路之进攻
二明兵之失败萨尔浒之败北路南路之败
三辽瀋之役熊廷弼经略辽东辽瀋之克捷
四广宁之役筹建三方之策经抚之不和广宁之败降
五宁远之役孙承宗与袁崇焕筹边宁远之失败
六太宗继起攻明太宗之嗣统金与明和议之榍相左宁锦之克捷大宗之忌宜崇焕
七畿辅之战满军之入塞太宗之谋和永平之败遁
八明疆事之坏新军器之造大淩河之克捷孔耿之归降旅顺之降服
第三章明失东藩
一太祖时与朝鲜之交涉
第四章明失北援
第五章满洲帝国之成立
第六章人定中原之政局
第七章康熙时代之政局
第八章雍正朝之事实
第九章高宗朝之实录
第十章嘉庆朝之政局
第十一章乾嘉以前之状况
第十二章道光朝之治略
第十三章咸丰朝之政局
第十四章同治朝之智略
第十五章光绪朝之多故
第十六章清季之状况
《清史大纲》这本书,从阅读体验上来说,就像是在爬一座高山。一开始,你可能会觉得坡度很陡,需要一定的体力才能跟上,但一旦你找到了节奏,并且坚持下去,你会发现沿途的风景越来越壮丽,视野也越来越开阔。这本书的结构安排是我非常欣赏的一点,它没有按照简单的年代顺序来推进,而是将不同的主题按照逻辑关系串联起来,这使得你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更清晰地理解不同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例如,在讨论某个政策的出台时,书中会同时回顾与之相关的经济基础,以及可能引发的社会反响,这种多维度的分析,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一个政策的来龙去脉。另外,书中在一些关键的历史节点,会进行深入的剖析,不仅仅是陈述事实,更重要的是对事件的成因和影响进行深入的解读。比如,关于某个王朝由盛转衰的关键时期,书中并没有简单地归咎于某个人的错误,而是从政治腐败、经济危机、社会矛盾等多个角度,进行了条分缕析的论述,让我对历史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当然,作为一本“大纲”性质的书籍,有些地方的论述可能相对简略,这也就促使我需要去主动查阅更多的资料来补充细节。比如,书中提到某个重要的学术流派兴起,我就会对这个流派的代表人物、主要观点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会主动去寻找相关的学术著作。这种“引而不发”的写作手法,正是这本书的巧妙之处,它激发了读者的求知欲,鼓励你去进行更深入的探索。
评分读完《清史大纲》,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历史如同潮水般,有涨有落,有起有伏,而每一个潮头的形成,都离不开背后无数细微的力量在推动。这本书在勾勒清朝历史脉络上,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功力。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清朝社会结构演变的分析,它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各个阶层的构成,而是深入探讨了不同阶层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这种互动关系是如何随着历史的变迁而发生变化的。比如,书中在论述清朝中后期,官僚阶层与士绅阶层之间日益紧密的联系时,就详细分析了这种联系是如何影响到政治决策,以及它又反过来如何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这种对社会结构深层剖析,让我对那个时代的社会运行机制有了更清晰的认识。然而,作为一本“大纲”,在一些更具情感色彩或者个体命运的故事上,可能就无法得到太过详尽的描写。例如,书中在描述某一时期的大规模饥荒时,更多的是从经济和政策层面进行分析,而对于饥荒中普通民众的挣扎和苦难,这些更能触动人心的细节,可能就需要读者自己去想象了。但即便如此,这本书所提供的宏观视角和分析框架,已经非常宝贵,它引导我去思考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评分《清史大纲》这本书,我拿到手后,着实是捏了一把汗,倒不是说它有多重,而是里面的内容,实在让我这个对历史略知一二的读者感到有些“吃力”。翻开第一页,就有一种被知识的洪流瞬间席卷的感觉,这种感觉倒不是完全的不好,就像是在一个浩瀚的海洋里,虽然水很深,但偶尔也能瞥见色彩斑斓的珊瑚礁和鱼群,让人心生向往。当然,这“瞥见”也是需要付出努力的,需要你静下心来,一点一点地去梳理那些层层叠叠的脉络。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试图建立一个宏观的框架,就像是给你一张清朝的历史地图,让你对整个王朝的兴衰更迭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而不是让你陷入某个具体事件的细节中无法自拔。但正是这个“大纲”的性质,有时候也会让人觉得有些意犹未尽。比如,在讲到某个重要的改革时,书中只是点到为止,勾勒出了改革的轮廓和影响,但具体的推行过程、遇到的阻力、实施的细节,甚至是参与改革的关键人物的内心挣扎,这些更具故事性的内容,就显得有些 sparse 了。这对于我这样更喜欢从故事中感受历史温度的读者来说,是一个小小的遗憾。不过,换个角度想,这或许正是“大纲”的魅力所在,它提供了一个思考的起点,一个让你去进一步挖掘和探索的跳板。我常常会因为书中的某个点而产生疑问,然后忍不住去翻阅其他的资料,去寻找更详细的解释,甚至去推测作者在撰写时,是如何权衡取舍,最终才将其浓缩成如此精炼的文字。这种主动学习和思考的过程,也是阅读《清史大纲》带来的别样收获。它不是一本让你被动接受信息的书,而是引导你去主动构建自己对清朝历史认知的书。
评分《清史大纲》这本书,就像是一幅精美的历史画卷,虽然无法事事俱全,但其宏大的构图和精妙的笔触,足以令人赞叹。它在叙述清朝的历史时,不仅仅是线性地讲述事件的发生,而是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的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呈现出一个立体而生动的王朝。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文化思潮演变的分析,它不仅仅是介绍一些著名的作品或思想家,而是深入分析了不同文化思潮是如何在社会中孕育、传播,以及它们是如何受到政治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的。例如,书中在谈到某一时期学术思想的禁锢时,就详细分析了当时政治的高压政策是如何扼杀知识分子的创造力,以及在这种环境下,一些更为隐晦的学术思想是如何悄然发展的。这种对文化与政治之间相互关系的深入剖析,让我对历史的理解更加深刻。当然,作为一本“大纲”,有些地方的论述可能略显简洁,需要读者自己去进一步的挖掘。比如,书中在描述某一重大军事行动时,更多的是从战略和战术层面进行分析,而对于普通士兵的艰辛,或是战役对普通民众生活的影响,这些细节可能就无法得到足够详尽的展开。但总体而言,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历史视角,让我能够从更广阔的层面去理解清朝的历史。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让我明白,历史的进程并非是预设好的剧本,而是在无数的偶然和必然中不断演变的过程。《清史大纲》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出色,它通过对大量史料的梳理和解读,呈现了一个充满动态和变化的清朝。书中在分析政治变革时,经常会提及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但这些细节往往是导致重大事件发生的关键。例如,在描述某一朝代的权力斗争时,书中不仅仅聚焦于朝堂上的博弈,还会穿插一些关于宫廷内部的传闻,甚至是不同派系之间微妙的权力平衡的变化。这些细节的加入,让整个历史叙述更加鲜活,也让我看到了历史背后的人性以及各种力量的博弈。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文化变迁的描写,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文学艺术上的成就,而是深入探讨了不同文化思潮是如何在社会中传播和演变,以及它们是如何影响到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比如,书中对某一时期出现的启蒙思潮的分析,就让我看到了知识分子是如何在保守的社会环境中,试图打破陈规,引领思想的进步。不过,这本书的篇幅毕竟有限,在某些宏大的历史叙事中,一些更具深度和广度的社会现象,可能就无法得到足够详尽的阐释。例如,在描述某一时期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时,书中更多的是从起义的原因和结果来分析,但对于起义过程中,不同阶层的人物是如何站队,以及普通民众在其中的真实遭遇,这些细节就显得比较 sparse。但总的来说,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个更广阔的历史视野,让我看到了历史的复杂性和丰富性。
评分翻开《清史大纲》,我首先感受到的是作者在梳理和构建清朝历史脉络上的巨大努力。这本书并非是简单的堆砌史实,而是试图勾勒出一个清晰的逻辑框架,让读者能够更容易地把握清朝近三百年历史的演进。我个人尤其欣赏书中对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经济结构变化的分析,它不仅仅是罗列一些经济数据,而是深入探讨了这些变化是如何影响到社会各个阶层的,以及这些变化又反过来如何推动或阻碍了历史的进程。比如,书中在论述清朝中期商业经济的繁荣时,就详细分析了新兴的商业城市是如何兴起,以及这些商业的繁荣是如何与传统的农业经济形成对比,并最终引发了一些新的社会问题。这种细致入微的经济分析,让我对那个时代的社会肌理有了更深的理解。然而,由于篇幅所限,对于一些更具个体色彩的历史片段,或者是一些更为偏远的地域历史,可能就无法得到足够详尽的描写。例如,在探讨某一重要的政治改革时,书中更多的是从宏观的政策层面进行分析,而对于改革在具体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阻力,以及参与改革的官员和民众的真实反应,这些更具故事性的内容,可能就显得相对 sparse。但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认识清朝历史的绝佳起点,它引导我去思考历史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评分读了《清史大纲》之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历史并非是单一的线条,而是一个由无数交叉点构成的复杂网络。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相当不错,它不会让你仅仅停留在某个皇帝的功过是非,而是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甚至是一些社会风俗的变迁,都巧妙地编织在一起,让你看到一个王朝是如何从方方面面来塑造自己的。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不同时期社会经济结构的分析,它不仅仅是罗列一些枯燥的数字和政策,而是尝试去解释这些经济变动是如何影响到普通民众的生活,又是如何反过来推动或阻碍历史进程的。我记得有一章详细地描述了某一时期商业贸易的发展,其中对一些新兴商帮的崛起以及他们与传统官僚体系的互动,进行了相当细致的描写。这种描写让我一下子就感觉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充满了人性的挣扎与智慧的博弈。我甚至能想象到,在那个时代,精明的商人如何在官场的夹缝中求生存,如何在市场的浪潮中抓住机遇。然而,就像硬币有两面一样,这种宏观的视角也意味着,在某些特定的小群体或者个体命运上,可能就无法得到足够详尽的展开。比如,书中在谈到某一重大战役时,更多的是从战略布局和全局结果来分析,而对于前线士兵的英勇无畏,或是家属在家乡的思念与担忧,这些更能触动人心的细节,可能就需要读者自己去想象了。但这并非缺陷,更多的是一种选择,一种作者在有限的篇幅内,为了呈现更广阔的历史画卷而做出的取舍。总的来说,这本书的视野非常开阔,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和多元的清朝。
评分《清史大纲》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历史的进程是由无数微小的细节汇聚而成,而每一个细节都可能承载着巨大的历史信息。作者在整理清朝历史时,就如同一个细心的侦探,从纷繁的史料中抽丝剥茧,试图还原出历史的真相。我特别欣赏书中对社会风俗变迁的描写,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一些习俗的改变,而是深入探讨了这些风俗的形成原因,以及它们是如何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心态和价值观念的。比如,书中在谈到某一时期人们对服饰的追求时,就详细分析了这种追求是如何受到当时的政治和社会潮流的影响,以及它又反过来如何影响到社会身份的认同。这种对文化与社会生活之间互动关系的深刻洞察,让我对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有了更鲜活的认识。当然,作为一本“大纲”,它在一些更宏大的叙事中,可能就无法顾及到所有细枝末节。比如,在描述某一重大历史事件时,书中更多的是从全局的视角来分析,而对于事件中普通人的经历和感受,这些更能触动人心的细节,可能就无法得到足够详尽的展现。但即便如此,这本书提供的分析框架和视角,已经非常宝贵,它鼓励我去深入思考历史背后的原因,去理解不同社会力量的互动。
评分《清史大纲》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理解一个时代,不能仅仅局限于表面的事件,更要深入探究其背后复杂的社会结构和深层的原因。这本书在这方面的洞察力是相当令人赞叹的。它在分析清朝的制度时,不会仅仅停留在名义上的条文,而是会深入到制度的实际运作,以及不同制度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我特别欣赏书中对经济制度的分析,它不仅仅是介绍当年的税收制度或土地制度,而是会分析这些制度是如何影响到社会阶层的分化,以及如何影响到普通民众的生产和生活的。例如,书中在谈到某一时期赋税的变化时,就详细地分析了这些变化是如何导致一部分农民失去土地,而另一部分地主阶级则进一步壮大的。这种深入的社会经济分析,让我对清朝的社会结构有了更清晰的认识。然而,作为一本“大纲”,它在一些更具体的社会群体或者小范围的事件上,可能就无法展开得太过详细。比如,书中在描述某一地区发生的社会冲突时,更多的是从宏观的层面进行概括,而对于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他们是如何在这种冲突中生存,以及他们的情感和诉求,这些更具人情味的内容,就可能需要读者自己去补充。但即便如此,这本书提供的分析框架和思路,已经非常宝贵,它引导我去思考历史的深层原因,去理解不同社会力量的互动。
评分《清史大纲》这本书,让我对“历史”这两个字有了全新的理解。它不仅仅是过去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的记录,更是一个充满动态、复杂且充满矛盾的有机整体。作者在梳理清朝历史时,展现了非凡的宏观把握能力。我尤其赞赏书中对清朝在对外关系上的分析,它不仅仅是描述与周边国家的战争或和谈,而是深入探讨了这种对外关系是如何受到国内政治、经济以及国际格局变化的影响,以及这种对外关系又反过来如何影响到清朝自身的命运。例如,书中在分析某一时期对西方列强的态度转变时,就详细地阐述了当时的统治者是如何在高压和诱惑之间摇摆,以及这种摇摆是如何最终导致了国家命运的悲剧。这种对复杂国际关系的深入剖析,让我对清朝的衰落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然而,作为一本“大纲”,它在一些更具地方特色或者小众文化的研究上,可能就无法得到足够详尽的展开。比如,书中在描述某一地区的文化习俗时,更多的是从整体上进行概括,而对于不同阶层、不同性别的人们在这些习俗中的具体体验,这些更具人文关怀的内容,可能就需要读者自己去进一步的挖掘。但总的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历史分析工具,它引导我去思考历史的复杂性和多维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