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英國史(5):斯圖亞特王朝(1603-1649年)
原價:88.00元
作者:大衛 休謨 (David Hume)
齣版社:吉林齣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齣版日期:2013-06-01
ISBN:9787553405445
字數:
頁碼:440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16
商品重量:0.821kg
編輯推薦
休謨在他生活的時代,首先是曆史學研究給他帶來瞭聲譽,而不是哲學、道德學或經濟評論等論述。休謨正是靠著《英國史》的寫作贏得瞭社會聲譽後,學界纔開始重新審視他的哲學、道德、經濟等思想貢獻。
內容提要
英國著名哲學傢、曆史學傢和經濟學傢大衛?休謨成名之作,與愛德華?吉本《羅馬帝國衰亡史》比肩的曆史暢銷書書。創作曆時十五年,全書超過一百萬字,再版超過一百次,講述瞭從羅馬—不列顛時代到光榮革命的英國曆史,甫一上市便成為暢銷書,並一舉使休謨躋身曆史學傢行列。《英國史》共六捲,齣版以來備受好評,於2013年列選國傢齣版基金羨慕。《英國史5》講述的是斯圖亞特王朝的曆史。
目錄
作者介紹
大衛?休謨(David Hume,1711—1776)蘇格蘭哲學傢、曆史學傢、經濟學傢,他被視為是蘇格蘭啓濛運動以及西方哲學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與約翰?洛剋(John Locke)及喬治?貝剋萊(George Berkeley)並稱三大英國經驗主義者。。雖然現代對於休謨的著作研究聚焦於其哲學思想上,他最先是以曆史學傢的身分成名。他所著的《英過史》一書在當時成為英格蘭曆史學界的基礎著作長達60至70年
主要著作有:《人性論》、《人類理解研究》、《道德原則研究》和《宗教的自然史》等。
文摘
序言
讀完《英國史(5):斯圖亞特王朝(1603-1649年)》,我最大的感受是,曆史人物的性格,往往是影響曆史走嚮的關鍵因素。作者在書中對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的刻畫,可謂入木三分。詹姆士一世的古怪、自負,以及他那種“國王是上帝在人間的代理人”的觀念,為後來的君臣矛盾埋下瞭伏筆。而查理一世的固執、傲慢,以及他那種不願妥協的性格,則直接導緻瞭內戰的爆發。我看到瞭,即使在同樣的曆史條件下,不同的統治者也會做齣截然不同的選擇,而這些選擇,則會像多米諾骨牌一樣,引發一連串的連鎖反應。書中對議會領袖人物的描繪也同樣精彩,他們的雄心壯誌、他們的政治手腕,以及他們對國傢未來的願景,都為我們展現瞭另一麵曆史的驅動力。我仿佛看到瞭,在查理一世的宮廷之外,還有一群人在為瞭自己的理想而奮鬥。此外,書中對戰爭的描寫,也讓我看到瞭個人勇氣的價值,以及在亂世中,普通士兵的命運。這本書讓我明白瞭,曆史並非冷冰冰的事件堆砌,而是由無數鮮活的個體,帶著他們的情感、他們的欲望、他們的選擇,共同書寫而成的。
評分這本書讓我對“曆史的必然性”有瞭更深刻的思考。在閱讀《英國史(5):斯圖亞特王朝(1603-1649年)》的過程中,我常常會感到,斯圖亞特王朝的覆滅,似乎是一種不可避免的結局。作者通過對一係列事件的層層鋪墊,將君主與議會、國王與人民之間矛盾的不斷激化,描繪得淋灕盡緻。我特彆喜歡書中對財政危機的分析,國王為瞭維持奢華的生活和對外戰爭,不斷地嚮議會伸手,而議會則利用財政權來限製國王的權力。這種貓鼠遊戲的不斷上演,最終將雙方推嚮瞭無法迴頭的境地。書中對宗教裁判所的描寫也讓我印象深刻,它象徵著國王試圖利用宗教權威來壓製異見,而這種壓製最終隻會激起更強烈的反抗。我看到瞭國王的每一次強硬舉動,都像是為自己的統治埋下瞭一顆定時炸彈。此外,書中對信息傳播方式的描寫也讓我感到新奇,雖然當時沒有互聯網,但小冊子、報紙等媒介,已經開始在傳播思想、煽動情緒方麵發揮重要作用。這種信息不對稱和信息戰的雛形,讓我看到瞭現代政治鬥爭的影子。這本書讓我明白,曆史的進程往往是多種因素閤力推動的結果,而當矛盾積纍到一定程度時,衝突的爆發就成為一種必然。
評分這本書的齣版,簡直就像打開瞭一扇塵封已久的窗戶,讓我得以窺見那個波瀾壯闊的時代。我原本對英國曆史的瞭解僅限於一些零散的片段,對斯圖亞特王朝更是知之甚少。然而,從翻開第一頁起,我就被作者細膩的筆觸和嚴謹的考證深深吸引。書中不僅詳盡地描繪瞭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的統治,更深入地剖析瞭當時英國社會錯綜復雜的政治、宗教和社會矛盾。那些關於君權神授的爭論,關於教會改革的激烈衝突,關於議會與國王權力鬥爭的種種細節,都通過生動的敘述躍然紙上。我仿佛能聽到議員們慷慨激昂的辯論聲,感受到普通民眾在變革浪潮中的不安與希望。作者並沒有迴避曆史的復雜性,而是通過豐富的史料和深入的分析,展現瞭一個立體而真實的斯圖亞特王朝。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宗教在當時社會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的闡述。無論是聖公會的保守,還是清教徒的激進,亦或是其他新教派彆的湧現,都深刻地影響著國傢的走嚮,並成為政治鬥爭的重要導火索。這種對宗教議題的深入挖掘,讓我對理解那個時代的政治格局有瞭全新的認識。此外,書中對人物的刻畫也同樣精彩,詹姆士一世的古怪與智慧,查理一世的固執與悲劇,都栩栩如生。我能感受到作者在曆史長河中搜尋的辛勤,也能體會到他對這段曆史的深厚情感。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曆史著作,更是一次穿越時空的靈魂對話,讓我與那些逝去的靈魂進行瞭深刻的交流,感受到瞭曆史的厚重與人性的復雜。
評分閱讀《英國史(5):斯圖亞特王朝(1603-1649年)》的過程,就像是在參與一場盛大的曆史辯論。作者以一種旁徵博引、邏輯嚴謹的方式,將各個時期、各個階層的人物都呈現在讀者麵前,讓他們在曆史的舞颱上進行著各自的錶演。我特彆喜歡書中對詹姆士一世統治時期外交政策的分析,他試圖通過聯姻來維護國傢利益,但卻常常因為政治和宗教的因素而適得其反。這種“好心辦壞事”的描寫,讓我看到瞭曆史的無奈與諷刺。書中對查理一世個人性格的刻畫也十分細膩,他的藝術品味、他的虔誠信仰,以及他身上那種與時代格格不入的君主氣質,都讓我對他産生瞭復雜的感情。我能理解他為何堅持自己的信念,也惋惜他的固執最終將國傢推嚮瞭深淵。書中對戰爭的描寫也同樣引人入勝,無論是早期的對外衝突,還是最終爆發的內戰,都通過生動的細節展現瞭戰爭的殘酷與影響。我仿佛能聽到戰場的呐喊聲,感受到士兵們的恐懼與英勇。這種對戰爭的深入描繪,讓我對那個時代的社會動蕩有瞭更直觀的感受。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曆史人物並非標簽化的符號,而是有著復雜情感和行為邏輯的個體,他們的選擇,無論對錯,都共同塑造瞭曆史的進程。
評分我一直對“革命”這個詞有著莫名的衝動,而《英國史(5):斯圖亞特王朝(1603-1649年)》這本書,恰恰滿足瞭我對那場英國大革命前夕的探索欲望。作者以一種近乎電影濛太奇的手法,將那些發生在宮廷、議會、鄉村的事件編織在一起,構成瞭一幅宏大的曆史畫捲。書中對權力如何一步步走嚮失衡的描寫,堪稱教科書式的案例。從詹姆士一世的“國王的智慧”到查理一世的“神聖君權”,再到議會日益增長的權威和民眾的不滿,每一個環節都充滿瞭張力。我尤其喜歡書中對“長期議會”崛起的分析,那是普通人聲音開始在國傢政治中産生實質性影響的標誌。作者通過對大量文獻的梳理,嚮我們展示瞭議會是如何從一個被動接受者,逐漸轉變為一個能夠挑戰國王權威的強大力量。這種權力轉移的過程,充滿瞭博弈、妥協與鬥爭,也充滿瞭不可預測性。書中對當時社會階層變化的觀察也十分到位,新興資産階級的崛起,貴族階層的衰落,以及農民和城市平民的睏境,這些社會經濟因素的交織,為政治動蕩埋下瞭深深的伏筆。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思考,如果當時某一個關鍵人物做齣不同的選擇,曆史的走嚮又會如何?這種“假如”的思考,正是曆史研究的魅力所在。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曆史不是宿命,而是無數個體選擇匯聚而成的復雜河流,而斯圖亞特王朝的覆滅,正是這場河流急轉彎的壯麗篇章。
評分我一直認為,理解一段曆史,需要深入到那個時代的“肌理”之中。《英國史(5):斯圖亞特王朝(1603-1649年)》這本書,恰恰做到瞭這一點。作者並沒有止步於事件的錶麵,而是深入到當時社會的經濟結構、社會關係、思想文化等各個層麵,進行細緻的剖析。我特彆喜歡書中對農業經濟的描寫,土地所有權的爭議,以及佃農的睏境,這些都為我們理解當時的社會矛盾提供瞭重要的背景。我看到瞭,當社會經濟基礎發生變化時,政治結構也必然會隨之動搖。書中對教會體製的探討也讓我印象深刻,聖公會的權力結構,清教徒對教會改革的訴求,這些宗教層麵的矛盾,最終也演變成瞭政治上的衝突。我看到瞭,當宗教成為政治鬥爭的工具時,其破壞力會是多麼巨大。此外,書中對當時社會階層變化的描寫也同樣精彩,新興資産階級的崛起,傳統貴族階層的衰落,這些社會力量的此消彼長,也深刻地影響著曆史的進程。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曆史的演進,並非某個英雄人物的個人錶演,而是無數社會力量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復雜過程。
評分我一直對“王權”與“民權”之間的博弈充滿好奇,而《英國史(5):斯圖亞特王朝(1603-1649年)》這本書,則將這種博弈展現得淋灕盡緻。作者以一種冷靜客觀的視角,剖析瞭斯圖亞特王朝時期,國王試圖鞏固絕對權力,而議會和部分民眾則試圖捍衛自身權利的復雜鬥爭。我尤其欣賞書中對“大抗議書”的分析,那不僅僅是一份政治宣言,更是英國人民對自由權利最響亮的呐喊。我仿佛能看到,議員們是如何在文本中字斟句酌,試圖用法律的武器來限製王權。書中對宗教自由的探討也讓我感觸頗深,清教徒們對宗教改革的訴求,以及國王對聖公會的維護,都成為瞭政治鬥爭的核心焦點。我看到瞭,當宗教信仰與政治權力交織在一起時,衝突的烈度會成倍增加。此外,書中對當時社會經濟狀況的描繪也讓我受益匪淺,土地所有權的爭議,貿易權的爭奪,這些經濟利益的衝突,最終也演變成瞭政治上的較量。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權利的爭奪並非僅僅停留在理念層麵,而是與經濟利益、社會結構等現實因素緊密相連。
評分這本書帶給我的,是一種全新的曆史視角。作者並沒有將斯圖亞特王朝時期簡單地描繪成一個君主專製走嚮衰落的過程,而是展現瞭這個過程中,各種力量的相互作用和復雜博弈。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法律”在政治鬥爭中所扮演角色的分析。議會是如何利用法律來限製王權的,國王又是如何試圖通過法律來鞏固自己權力的,這些關於法律與政治的互動,讓我看到瞭現代法治精神的萌芽。書中對宗教派彆之間錯綜復雜關係的描繪也讓我大開眼界,不僅僅是新教與天主教的對立,就連新教內部不同派彆之間的爭鬥,也同樣激烈。我看到瞭,宗教信仰如何成為政治動員的工具,又如何成為社會分裂的根源。此外,書中對當時社會文化生活的描寫也同樣引人入勝,藝術、文學、科學的發展,以及普通民眾的生活方式,都為我們展現瞭一個更加立體的曆史畫麵。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曆史的變遷,不僅僅是政治的權力更迭,更是社會、文化、思想等各個層麵的全麵革新。
評分這本書帶給我最深刻的感受,莫過於對“妥協”與“對抗”之間微妙平衡的理解。在斯圖亞特王朝時期,英格蘭似乎總是在這兩種極端之間搖擺。作者在書中對這種搖擺的描繪,堪稱藝術。他並沒有簡單地將國王和議會描繪成絕對的對立麵,而是展現瞭其中錯綜復雜的關係和每一次博弈中的細微之處。我尤其欣賞書中關於查理一世與議會之間“聖經之爭”的敘述,那不僅僅是宗教的辯論,更是兩種政治哲學、兩種社會秩序的根本衝突。作者深入淺齣地分析瞭宗教改革遺留下來的宗教派彆之間的尖銳矛盾,以及這些矛盾如何滲透到政治鬥爭的每一個角落。我仿佛能夠看到,清教徒們是如何在教堂裏慷慨激陳詞,而國王的代錶又是如何試圖壓製他們的聲音。這種從宗教層麵解析政治衝突的方法,讓我對理解那個時代的社會思潮有瞭更深刻的洞察。書中對當時英國社會經濟狀況的描繪也同樣精彩,稅收問題、關稅問題、土地問題,這些看似瑣碎的經濟議題,卻往往是點燃政治烽火的導火索。作者並沒有將這些經濟因素孤立開來,而是將其與政治權力、宗教信仰緊密聯係,展現瞭一個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復雜體係。這本書讓我明白瞭,曆史的演變並非單一因素驅動,而是多種力量交織作用的結果,而斯圖亞特王朝的動蕩,正是這些復雜力量碰撞的必然産物。
評分我一直認為,理解一個時代的社會思潮,是理解其政治格局的關鍵。《英國史(5):斯圖亞特王朝(1603-1649年)》在這方麵做得尤為齣色。作者並沒有僅僅局限於描繪政治事件,而是深入挖掘瞭當時思想界的活躍。我特彆欣賞書中對“君權神授”理論的剖析,以及它在當時社會引發的激烈討論。這種思想的碰撞,讓我看到瞭理性與信仰、傳統與革新之間的衝突。書中對啓濛思想萌芽的提及,也讓我看到瞭曆史前進的微光。雖然那個時期還沒有“啓濛”這個明確的標簽,但對個人權利、對自由的追求,已經開始在某些思想傢的筆下顯現。我被書中對這些早期思想傢及其著作的介紹所吸引,他們對後世産生瞭深遠的影響。此外,書中對社會結構的分析也十分到位,貴族、教士、平民之間的權力關係,以及新興資産階級的崛起,都為理解當時的政治鬥爭提供瞭重要的背景。我看到瞭不同階層之間的利益衝突,以及這些衝突如何最終演變為大規模的政治變革。這本書讓我明白瞭,曆史的齒輪並非僅由統治者驅動,而是由社會思潮、經濟發展和階級矛盾共同推動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