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敖精編:陳獻章集·王陽明集·王廷相集

李敖精編:陳獻章集·王陽明集·王廷相集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4


簡體網頁||繁體網頁
李敖 編

下載链接在页面底部


點擊這裡下載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發表於2024-11-22


圖書介紹


齣版社: 天津古籍齣版社
ISBN:9787552804706
版次:1
商品編碼:12134016
品牌:讀品聯閤(TASTEFUL READING)
包裝:精裝
叢書名: 李敖主編國學精要8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7-03-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572
字數:426000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相關圖書





圖書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瞭解中國文化精華,從閱讀這套書開始!
200部國學經典名著,30捲全部囊括!
李敖耗時多年親自點評批注!
人生必讀經典,書架必藏良品!

“李敖主編國學精要”係列叢書由自稱“五十年來,五百年內中國白話文寫得好”的國學大師李敖主編,全書共30捲,遴選瞭中國曆史上流傳下來的200部古籍經典名著,從先秦至晚清,哲學、宗教、曆史、文學、科學、藝術……幾乎囊括瞭國學的全部精華。有瞭這部巨著,你可以上下古今,把韆年精華盡收眼底;你可以縱橫左右,把多樣遺産羅列手邊;你可以從古典中尋新義,從舊籍裏找時潮;從深入淺齣的文字裏,瞭解古代的中國和現代的中國。

內容簡介

“李敖主編國學精要8”選錄瞭陳獻章的《白沙子全集》、王守仁的《王文成公全書》和王廷相的《王氏傢藏集》。陳獻章一生緻力於授徒講學,弟子遍天下。為錶彰其在學術上的重大貢獻,1585年(明朝於萬曆十三年)將陳從祀孔廟,追謚文恭。其平生著述,後編為《白沙子全集》傳世。《王陽明集》提倡“知行閤一”認為“知行不可分作兩事”,凡是不行的,“不足謂之知”。《王廷相集》是一部研究王廷相思想及明代中期政治曆史及學術思想的重要資料。

作者簡介

李敖(1935.4.25—)

字敖之,祖籍吉林省扶餘縣人,颱灣作傢、中國近代史學者、文化學者、曆史學傢、作傢、時事批評傢。颱灣無黨派人士,曾任颱灣“立法委員”(又稱民意代錶)。其人意誌如鐵、鬥誌昂揚,活力無限,“以玩世來醒世,用罵世而救世”。因其文筆犀利,批判色彩濃厚,嬉笑怒罵皆成文章,故自詡為“中國白話文之一的人”,亦被西方傳媒追捧為“中國近代傑齣的批評傢”。著有《北京法源寺》《李敖有話說》《紅色11》《上山·上山·愛》等100多本著作。


目錄

陳獻章集

導讀 / 002

論前輩言銖視軒冕塵視金玉 / 003

書 / 005

復張東白內翰 / 005

遺言湛民澤 / 006

與林郡博書 / 007

與林時矩書 / 009

與林緝熙書 / 009

與林緝熙書 / 010

與陳進士時周 / 011

與袁進士書 / 012

復林府尊 / 012

與黃太守 / 013

與張太守剋修 / 013

與丘蘇州 / 013

與鍾地曹 / 014

與林春官 / 015

與吳惠州繹思 / 016

與汪提舉 / 016

與顧彆駕止建白沙嘉會樓 / 017

與餘通守 / 018

復鬍推府 / 019

與左知縣 / 019

與順德吳明府 / 020

與趙明府 / 021

答陽江柯明府 / 021

與任明府 / 022

與曹知縣 / 022

與梁知縣 / 023

與鄺知縣兄弟 / 023

與林郡博 / 023

復梁二教伯鴻 / 026

與湛民澤 / 027

迴祝主簿 / 028

與寶安諸友 / 028

與鄧勝之 / 029

復李世卿 / 030

與賀諮 / 030

答陳宗湯 / 030

與周文都 / 031

與梁貞 / 031

與羅冕 / 032

與鄭文吉 / 032

與黎潛蕭倫 / 033

與趙日新 / 033

與太虛 / 033

與鄭舉人 / 034

與鄧球 / 034

與趙壽卿 / 035

與周用中兄弟 / 035

與李孔修 / 035

與範規 / 036

與趙汝夔 / 036

與董子仁 / 036

與張聲遠 / 037

與譚有蓮 / 038

與陳德禎 / 038

復陳冕 / 038

與舊生陳魁 / 039

與容一之 / 039

與馬貞 / 040

與陳秉常 / 040

與崔楫 / 041

與伍光宇 / 041

與陳德雍 / 042

與李德孚 / 043

與潘徐二生 / 044

與伍伯饒 / 044

與林濛庵 / 044

與時矩 / 045

與謝伯欽 / 046

與潘舜弦 / 047

與庠中諸友 / 047

與僧文定 / 048

慰馬默齊喪子 / 048

慰鍾五 / 048

與林時錶 / 049

王陽明集

導讀 / 052

語錄

捲一?傳習錄上 / 053

捲二?傳習錄中 / 089

答顧東橋書 / 090

啓問道通書 / 104

答陸原靜書 / 108

答歐陽崇一 / 117

答羅整庵少宰書 / 120

答聶文蔚 / 124

訓濛大意示教讀劉伯頌等 / 131

教約 / 132

捲三?傳習錄下 / 134

附錄?硃子晚年定論 / 169

答黃直卿書 / 170

答呂子約 / 171

答何叔京 / 171

答潘叔昌 / 172

答潘叔度 / 172

與呂子約 / 172

與周叔謹 / 173

答陸象山 / 173

答符復仲 / 173

答呂子約 / 174

與吳茂實 / 174

答張敬夫 / 174

答呂伯恭 / 175

答周純仁 / 175

答竇文卿 / 176

答呂子約 / 176

答林擇之 / 176

答梁文叔 / 177

答潘叔恭 / 177

答林充之 / 178

答何叔景 / 178

答林擇之 / 179

答楊子直 / 179

與田侍郎子真 / 180

答陳纔卿 / 180

與劉子澄 / 180

與林擇之 / 181

答呂子約 / 181

答吳德夫 / 182

答或人 / 182

答劉子澄 / 183

文錄

捲一?文 / 185

大學問 / 185

教條示龍場諸生 / 190

五經億說十三條 / 192

山東鄉試錄 / 199

捲二?說 / 227

梁仲用默齋說 / 227

悔齋說 / 228

約齋說 / 228

示弟立誌說 / 229

見齋說 / 231

矯亭說 / 232

謹齋說 / 232

夜氣說 / 233

白說字貞夫說 / 234

劉氏三子字說 / 235

修道說 / 235

自得齋說 / 236

博約說 / 237

惜陰說 / 238

南岡說 / 238

捲三?序 / 241

羅履素詩集序 / 241

兩浙觀風詩序 / 242

彆三子序 / 243

氣候圖序 / 245

送毛憲副緻仕歸桐江書院序 / 246

重刊文章軌範序 / 247

贈林以吉歸省序 / 248

送宗伯喬白岩序 / 249

贈王堯卿序 / 250

彆張常甫序 / 250

彆方叔賢序 / 251

彆王純甫序 / 251

送章達德歸東雁序 / 252

彆湛甘泉序 / 253

彆黃宗賢歸天颱序 / 254

壽湯雲榖序 / 255

文山彆集序 / 256

贈周瑩歸省序 / 257

贈林典卿歸省序 / 258

贈陸清伯歸省序 / 259

贈周以善歸省序 / 259

贈郭善甫歸省序 / 260

贈鄭德夫歸省序 / 261

紫陽書院集序 / 262

金壇縣誌序 / 263

彆梁日孚序 / 264

大學古本序 / 265

禮記纂言序 / 266

象山文集序 / 267

送南元善入覲序 / 268

送聞人邦允序 / 270

送彆省吾林都憲序 / 270

高平縣誌序 / 271

送李柳州序 / 273

送呂丕文先生少尹京丞序 / 274

捲四?記 / 276

興國守鬍孟登生像記 / 276

新建預備倉記 / 278

平山書院記 / 279

何陋軒記 / 280

君子亭記 / 281

遠俗亭記 / 282

賓陽堂記 / 283

玩易窩記 / 283

東林書院記 / 284

應天府重修儒學記 / 285

重修六閤縣儒學記 / 286

觀德亭記 / 288

重修文山祠記 / 288

親民堂記 / 290

萬鬆書院記 / 291

重修浙江貢院記 / 293

浚河記 / 294

提牢廳壁題名記 / 295

重修提牢廳司獄司記 / 296

稽山書院尊經閣記 / 297

重修山陰縣學記 / 299

從吾道人記 / 301

王廷相集

導讀 / 306

慎言

序 / 307

道體篇 / 308

乾運篇 / 313

作聖篇 / 317

問成性篇 / 322

見聞篇 / 326

潛心篇 / 331

禦民篇 / 337

小宗篇 / 343

保傅篇 / 347

五行篇 / 357

君子篇 / 363

文王篇 / 369

魯兩生篇 / 374

雅述

序 / 380

上篇 / 381

下篇 / 405

傢藏集

刻齊民要術序 / 435

華陽稿序 / 437

近海集序 / 438

石龍集序 / 439

與薛君采 / 441

與範師舜 / 443

答許廷綸 / 444

答何粹夫 / 445

與王孔昭 / 448

答吳宿威太守 / 450

與徐都閫溥 / 451

答何粹夫論五行書 / 452

與彭憲長論學書 / 454

答薛君采論性書 / 457

與郭價夫論寒暑第二書 / 461

策問 / 464

太極辯 / 466

五行辯 / 468

漢儒河圖洛書辯 / 471

橫渠理氣辯 / 473

陽月陰月辯 / 475

石龍書院學辯 / 477

先天圖辯 / 479

性辯 / 481

五行配四時辯 / 483

數辯 / 485

玄渾考 / 487

風水 / 490

答孟望之論慎言 / 492

答顧華玉雜論 / 496

答天問 / 499

內颱集

答何柏齋造化論 / 520

送劉伯山之廣靈令序 / 533

送半洲蔡先生巡撫山東序 / 535

栗應宏道甫字說 / 537

杜研岡集序 / 539


精彩書摘

答歐陽崇一

崇一來書雲:“師雲:‘德性之良知,非由於聞見。若曰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則是專求之見聞之末,而已落在第二義。’竊意良知雖不由見聞而有,然學者之知未嘗不由見聞而發;滯於見聞固非,而見聞亦良知之用也。今日落在第二義,恐為專以見聞為學者而言。若緻其良知而求之見聞,似亦知行閤一之功矣。如何?”

良知不由見聞而有,而見聞莫非良知之用,故良知不滯於見聞,而亦不離於見聞。孔子雲:“吾有知乎哉?無知也。”良知之外,彆無知矣。故“緻良知”是學問大頭腦,是聖人教人第一義。今雲專求之見聞之末,則是先卻頭腦,而已落在第二義矣。近時同誌中蓋已莫不知有緻良知之說,然其工夫尚多鶻突者,正是欠此一問。大抵學問功夫隻要主意頭腦是當,若主意頭腦專以緻良知為事,則凡多聞多見,莫非緻良知之功。蓋日月之間,見聞酬酢,雖韆頭萬緒,莫非良知之發用流行,除卻見聞酬酢,亦無良知可緻矣。故隻是一事。若曰緻其良知而求之見聞,則語意之間未免為二,此與專求之見聞之末者雖稍不同,其為未得精一之旨,則一而已。“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既雲擇,又雲識,其良知亦未嘗不行於其間;但其用意乃專在多聞多見上去擇識,則已失卻頭腦矣。崇一於此等處見得當已分曉,今日之問,正為發明此學,於同誌中極有益。但語意未瑩,則毫厘韆裏,亦不容不精察之也。

來書雲:“師雲:‘係言何思何慮,是言所思所慮隻是天理,更無彆思彆慮耳,非謂無思無慮也。心之本體即是天理,有何可思慮得?學者用功,雖韆思萬慮,隻是要復他本體,不是以私意去安排思索齣來。若安排思索,便是自私用智矣。學者之蔽,大率非沉空守寂,則安排思索。’德辛壬之歲著前一病,近又著後一病。但思索亦是良知發用,其與私意安排者何所取彆?恐認賊作子,惑而不知也。”

“思曰睿,睿作聖。”“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思其可少乎?沉空守寂與安排思索,正是自私用智,其為喪失良知,一也。良知是天理之昭明靈覺處,故良知即是天理。思是良知之發用。若是良知發用之思,則所思莫非天理矣。良知發用之思自然明白簡易,良知亦自能知得。若是私意安排之思,自是紛紜勞擾,良知亦自會分彆得。蓋思之是非邪正,良知無有不自知者。所以認賊作子,正為緻知之學不明,不知在良知上體認之耳。

來書又雲:“師雲:‘為學終身隻是一事,不論有事無事,隻是這一件。若說寜不瞭事,不可不加培養,卻是分為兩事也。’竊意覺精力衰弱,不足以終事者,良知也。寜不瞭事,且加休養,緻知也。如何卻為兩事?若事變之來,有事勢不容不瞭,而精力雖衰,稍鼓舞亦能支持,則持誌以帥氣可矣。然言動終無氣力,畢事則睏憊已甚,不幾於暴其氣已乎?此其輕重緩急,良知固未嘗不知,然或迫於事勢,安能顧精力?或睏於精力,安能顧事勢?如之何則可?”

“寜不瞭事,不可不加培養”之意,且與初學如此說,亦不為無益。但作兩事看瞭,有病痛。在孟子言必有事焉,則君子之學終身隻是集義一事。義者宜也。心得其宜之謂義。能緻良知,則心得其宜矣,故集義亦隻是緻良知。君子之酬酢萬變,當行則行,當止則止,當生則生,當死則死,斟酌調停,無非是緻其良知,以求自慊而已。故君子素其位而行,思不齣其位,凡謀其力之所不及而強其知之所不能者,皆不得為緻良知;而凡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動心忍性以增益其所不能者,皆所以緻其良知也。若雲“寜不瞭事,不可不加培養”者,亦是先有功利之心,較計成敗利鈍而愛憎取捨於其間,是以將瞭事自作一事,而培養又彆作一事,此便有是內非外之意,便是自私用智,便是義外,便有不得於心勿求於氣之病,便不是緻良知以求自慊之功矣。所雲“鼓舞支持,畢事則睏憊已甚”,又雲“迫於事勢,睏於精力”,皆是把作兩事做瞭,所以有此。凡學問之功,一則誠,二則僞,凡此皆是緻良知之意欠誠一真切之故。《大學》言誠其意者,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慊。曾見有惡惡臭,好好色,而須鼓舞支持者乎?曾有畢事則睏憊已甚者乎?曾有迫於事勢,睏於精力者乎?此可以知其受病之所從來矣。

來書又有雲:“人情機詐百齣,禦之以不疑,往往為所欺;覺則自入於逆億。夫逆詐即詐也,億不信即非信也,為人欺又非覺也。不逆不億而常先覺,其惟良知瑩徹乎?然而齣入毫忽之間,背覺閤詐者多矣。”

“不逆不意而先覺”,此孔子因當時人專以逆詐億不信為心,而自陷於詐與不信,又有不逆不憶者,然不知緻良知之功,而往往又為人所欺詐,故有是言。非教人以是存心而專欲先覺人之詐與不信也。以是存心,即是後世猜忌險薄者之事,而隻此一念,已不可與入堯、舜之道矣。不逆不憶而為人所欺者,尚亦不失為善,但不如能緻其良知而自然先覺者之尤為賢耳。崇一謂其惟良知瑩徹者,蓋已得其旨矣。然亦穎悟所及,恐未實際也。蓋良知之在人心,亙萬古,塞宇宙,而不同,不慮而知,恒易以知險,不學而能,恒簡以知阻,先天而天不違,天且不違,而況於人乎?況於鬼神乎?夫謂背覺閤詐者,是雖不逆人而或未能無自欺也,雖不憶人而或未能果自信也,是或常有先覺之心,而未能常自覺也。常有求先覺之心,即已流於逆億而足以自蔽其良知矣;此背覺閤詐之所以未免也。君子學以為己,未嘗虞人之欺己也,恒不自欺其良知而已。未嘗虞人之不信己也,恒自信其良知而已;未嘗求先覺人之詐與不信也,恒務自覺其良知而已。是故不欺則良知無所僞而誠,誠則明矣;自信則良知無所惑而明,明則誠矣。明誠相生,是故良知常覺常照。常覺常照,則如明鏡之懸,而物之來者自不能遁其妍媸矣。何者?不欺而誠則無所容其欺,苟有欺焉,而覺矣;自信而明則無所容其不信,苟不信焉,而覺矣。是謂易以知險,簡以知阻。子思所謂‘至誠如神,可以前知’者也。然子思謂‘如神’,謂‘可以前知’,猶二而言之。是蓋推言思誠者之功效,是猶為不能先覺者說也。若就至誠而言,則至誠之妙用即謂之神,不必言“如神”。至誠則無知而無不知,不必言“可以前知”矣。

答羅整庵少宰書

某頓首啓:昨承教及《大學》,發舟匆匆,未能奉答。曉來江行稍暇,復取手教而讀之。恐至贛後人事復紛遝,先具其略以請。來教雲:“見道固難,而體道尤難。道誠未易明,而學誠不可不講。恐未可安於所見而遂以為極則也。”幸甚幸甚!何以得聞斯言乎?其敢自以為極則而安之乎?正思就天下之有道以講明之耳。而數年以來,聞其說而非笑之者有矣。詬訾之者有矣,置之不足較量辨議之者有矣,其肯遂以教我乎?其肯遂以教我,而反覆曉諭,惻然惟恐不及救正之乎?然則天下之愛我者,固莫有如執事之心深且至矣!感激當同如哉!夫德之不修,學之不講,孔子以為憂。而世之學者稍能傳習訓詁,即皆自以為知學,不復有所謂講學之求,可悲矣!夫道必體而後見,非已見道而後加體道之功也;道必學而後明,非外講學而復有所謂明道之事也。然世之講學者有二:有講之以身心者;有講之以口耳者。講之以口耳,揣摸測度,求之影響者也;講之以身心,行著習察,實有諸己者也,知此則知孔門之學矣。

來教謂某“《大學》古本之復,以人之為學但當求之於內,而程、硃格物之說不免求之於外,遂去硃子之分章而削其所補之傳”。非敢然也。學豈有內外乎?大學古本乃孔門相傳舊本耳。硃子疑其有所脫誤,而改正補緝之。在某則謂其本無脫誤,悉從其舊而已矣。失在於過信孔子則有之,非故去硃子之分章而削其傳也。失學貴得之心。求之於心而非也,雖其言之齣於孔子,不敢以為是也,而況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於心而是也,雖其言之齣於庸常,不敢以為非也,而況其齣於孔子者乎!且舊本之傳數韆載矣,今讀其文詞,既明白而可通;論其工夫,又易簡而可入,亦何所按據而斷其此段之必在於彼,彼段之必在於此,與此之如何而缺,彼之如何而誤?而遂改正補緝之,無乃重於背硃而 李敖精編:陳獻章集·王陽明集·王廷相集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


李敖精編:陳獻章集·王陽明集·王廷相集 mobi 下載 pdf 下載 pub 下載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李敖精編:陳獻章集·王陽明集·王廷相集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4

李敖精編:陳獻章集·王陽明集·王廷相集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用戶評價

評分

書不錯 排版挺不錯的 趁著活動 價格還挺美好的囤一波,以後慢慢讀~

評分

內容沒問題,裝幀也沒問題,裏裏外外的包裝確實比較用心。

評分

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

評分

國學經典,李敖精編,不錯。注解不多,無譯文,閱讀會有壓力,但很值得收藏。

評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評分

活動摺上摺,價格超實惠!少吃零食多買書!

評分

不必要買的書,與李敖木有關係好不好

評分

包裝完好而且內容翔實,好評

評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李敖精編:陳獻章集·王陽明集·王廷相集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4


分享鏈接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鏈接

© 2024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