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文化比較:青年文化社會學及美國、英國和加拿大的青年亞文化

青年文化比較:青年文化社會學及美國、英國和加拿大的青年亞文化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4


簡體網頁||繁體網頁
邁剋爾·布雷剋 著,孟登迎,宓瑞新 譯

下載链接在页面底部


點擊這裡下載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發表於2024-11-24


圖書介紹


齣版社: 中國青年齣版社
ISBN:9787515346854
版次:1
商品編碼:12135209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國外青年文化研究譯叢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7-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03
字數:318000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相關圖書





圖書描述

編輯推薦

這是一本研究西方青年文化的經典著作;書中涉及的青年亞文化話題有趣,比如泰迪男孩、搖滾派、朋剋,男同性戀青年以及女孩從愛情婚姻崇拜中有可能獲得解放等;,這本書為介紹普通社會學視角的寶貴入門書,可作為青年文化社會學的教材使用,也可作為研究學者寫論文的參考用書。

內容簡介

《青年文化比較》這本書指齣,英國、美國和加拿大的青年文化的共同點是,這些亞文化群體的齣現是對一個群體共同經曆的一些社會問題的迴應,並認為影響當今西方青年的主要問題是失業問題;《青年文化比較》這本書的特色在於對少數人文化群落及其産生的集體認同進行瞭比較,揭示瞭個人是如何利用這些集體認同在階級、教育和職業這些強加的界限之外就界定他自己的身份的;《青年文化比較》這本書詳細考察瞭族裔群體、女孩和男同性戀文化群體,並考察瞭這些群體必須對付的偏見,還探究瞭人們對於男性氣質的禮贊,並將此問題與男同性戀青年以及女孩從愛情婚姻崇拜中有可能獲得解放等問題聯係起來討論。

作者簡介

邁剋爾·布雷格,1967年以後成為一名學術研究人員,先後在美國、加拿大和英國工作,1977年獲得倫敦經濟學院博士學位,博士論文題目為《嬉皮士和光頭黨——中産階級和工人階級亞文化的社會學麵相》,著有《青年文化社會學和青年亞文化》,主編《人類的性關係:重新定義性政治》,閤編過《激進社會工作》。

目錄

譯叢總序 / 1
民間惡魔、身份認同還是儀式抵抗?
—西方青年文化研究的曆史和多重視野 / 3
作者簡介 / 1
內容簡介 / 1
序言 / 1
第一章 亞文化作為一種社會學分析工具的用途 / 1
亞文化分析和社會學 / 1
文化、階級和意識形態 / 4
亞文化和風格 / 14
亞文化、社會現實和身份認同 / 20
亞文化研究分析框架的發展 / 23
青年成為一個社會問題—亞文化作為一個犯罪學概念的發展,以及青年文化的興起 / 26
1 正派青年 / 28
2 不良青年 / 29
3 文化反叛派青年 / 29
4 政治激進派青年 / 29
結論 / 34
第二章 街頭浪子——美國社會學理論中的青少年犯罪亞文化 / 37
芝加哥學派與城市社會生態學 / 41
對社會生態學模式的批評——多元論麵臨的難題:階級、衝突和權力 / 46
青年文化與階級 / 48
工人階級聚居區青少年違法犯罪活動的統計學呈現 / 52
貧民聚居區裏的差彆認同 / 57
社會失範理論及其對亞文化研究的影響 / 60
美國自然主義的影響——戴維·馬茨阿與陷入和脫離青少年犯罪理論 / 66
結論 / 70
第三章 隻是牆上的另一塊磚——英國關於工人階級青年文化的研究 / 72
英國工人階級聚居區的社會生態 / 73
教育:反學校文化和休閑娛樂 / 75
社會反應和貼標簽:道德恐慌、民間英雄和民間惡魔 / 79
當代英國的民族誌研究 / 81
英國亞文化理論的新流派 / 82
前途無望—英國工人階級亞文化群體及其風格簡史 / 90
1 泰迪男孩—“搖滾起來——打破定規” / 91
2 摩登族—“孩子們一切正常” / 93
3 搖滾派—“群龍之首” / 95
4 光頭黨—“看颱上的暴力” / 96
5 華麗搖滾和閃爍搖滾 / 97
6 朋剋—“白人騷亂” / 98
1981年的“青年騷亂” / 102
第四章 旅行者與搗亂分子—青年人反叛陳規與激進的傳統 / 106
文化反叛派—反叛陳規與中産階級青少年犯罪 / 106
1 青年反主流文化在美國的興起 / 108
2 垮掉的一代 / 111
3 嬉皮士、頹廢派及癮君子—反主流文化 / 115
4 反主流文化的結構 / 120
宗教帝國主義—宗教狂熱現象的興起 / 135
激進的傳統—政治鬥爭性與抗議運動 / 138
第五章 投機、違法與刑罰—黑人青年和亞裔青年 / 155
黑人、文化和經濟 / 155
在少數族裔貧民聚居區—正規經濟和非正規經濟 / 161
靠布魯斯樂生存的黑人—黑人文化與青年 / 165
“瘋狂的人們”—拉美裔居民聚居區的青年文化 / 171
“英格蘭是混蛋”—英國的黑人青年和亞裔青年 / 175
1 “白人社會的恐怖者”,牙買加小混混和拉斯塔法裏教信徒——英 國的加勒比黑人青年文化 / 177
2 英國的亞裔青年 / 183
黑人女青年和亞裔女青年 / 184
“打倒當權派”—種族主義及其對青年的影響 / 187
第六章 “閉嘴吧!”—加拿大的青年文化 / 190
第七章 隱形的女孩—女性氣質文化對抗男權主義 / 211
愛情與婚姻—遁入浪漫幻境 / 215
女孩與青少年犯罪 / 219
男性占支配地位的亞文化群體中的女孩 / 221
朋剋女青年 / 227
對大男子主義的頌揚 / 228
第八章 前途無望?亞文化、人造文化和經濟 / 236
人造文化和經濟—生産和消費的關係 / 236
青年文化與身份認同 / 242
青年與未來 / 244
前途無望?青年與失業 / 245
參考文獻 / 252
索引 / 292
譯後記 / 302

精彩書摘

前途無望——英國工人階級亞文化群體及其風格簡史
研究戰後英國的亞文化群體是如何發展的,以及它們如何創造瞭自己的微型文化史,這是非常重要的。大多數青年並沒有參與這些亞文化群體,意識到自己對現行製度已有一些投入,對它也是比較謙恭的或者充滿渴望的。成員身份或成員資格是個難題,因為一直存在專職成員和業餘追隨成員兩類人,而且太離譜的風格會使得邊緣人士的數量減少。此外,還存在風格的強弱程度問題,從最齣格的到隻有一點細微跡象的,不一而足。拼貼可以依據以前的各種風格來建構。但當一種風格漸漸地為越來越年輕的群體所采納,而這種風格的意義對他們來說越來越少時,這種風格的消亡也就開始瞭。創造者已經看到瞭打扮成電視劇人物馮茲(Fonz)模樣的學前兒童,對神話般的20世紀50年代並沒有懷舊的觀念。當然在這個年齡段,他們能挪用的隻有那些具體的民間英雄,而不是那些風格。
1 泰迪男孩——“搖滾起來——打破定規”
泰迪族(the teds)是生活在英國戰後20世紀50年代末那個單調而沉悶的年代裏的最早一批工人階級紈絝子弟。他們是第一批帶有叛逆精神的民間惡魔,主要來自非技術工人傢庭(Fyvel, 1963),由於沒有機會接受文法學校的教育,不能取得白領工作崗位,或者無法獲得技術行業的學徒身份,就被排除在戰後英國富裕社會之外,被剝奪瞭嚮上升遷的機會。他們證實瞭那種關於富裕工人(相對於受到冒犯的有教養的中産階級)的神話,既挪用瞭那些富裕的上層階級的愛德華式服裝,也融閤瞭那些密西西比投機商人的形象,穿戴著有褶的外套、天鵝絨的衣領、筒褲、縐紋橡膠底的鞋和靴帶式的領結。霍爾和傑斐遜(Hall and Jefferson, 1976, p. 48)是這樣看待他們的:
因此,泰迪男孩挪用瞭上層階級的一種服裝風格,想要“遮蓋”這樣一種鴻溝:一方麵主要是體力的、非技術的、近乎無業遊民的職業和生活機會,另一方麵卻是周六晚上“衣冠楚楚卻無處可去”的體驗。
他們狂熱崇拜的男主人公,是馬龍·白蘭度(Marlon Brando)扮演的凶悍的摩托車潮人(biker hipster),是詹姆斯·迪恩(James Dean)扮演的敏感的迷惘少年;但最受推崇的男性偶像模型則是來自美國孟菲斯市(Memphis)的“貓王”埃爾維斯·普萊斯利。這位來自落後城鎮的工人階級男孩,憑著他的性感、獨到的嗓音和黑人運動,對美國境外其他各地的工人階級青年也産生瞭強大的吸引力。泰迪男孩的男性化形象襯托齣他的浮華矯飾,並以此來維護自己的男性氣概—這種優雅不再是女裏女氣的瞭。泰迪男孩激起瞭社會人士的憤慨,就像“一位傢庭醫生”在下麵這篇文章中所說的[見1954年12月5日《晚間新聞》(Evening News )]:
泰迪男孩的頭腦都不健全,在這一意義上看,他們都患有一種精神錯亂病。除瞭用樺條或繩索來懲罰他們之外,還應該依據他們所犯罪行的嚴重程度,送他們到精神病院去做康復治療……他們沒有成為獨立個體的精神毅力,因此就不得不聚集在幫派中。這些粗暴的年輕人不僅形成瞭一定程度上抱有自卑情結的偏執狂,而且由於患病,他們更感自卑……不是不懂事,而是那種想作惡的欲望促使他們去犯罪。
人們把泰迪男孩當成瞭所有壞事的根由,下瞭班的士兵也被禁止穿戴泰迪男孩的服裝。梅利(Melly, 1972, p. 38)提醒我們注意當時的社會氛圍:
打架鬥毆和影院鬧事,成群結夥地隨意毀壞財物,這都是由幽閉恐怖癥引起的。它們是社會造成的後果,這個社會仍然認為中産階級有權把道德標準強加於一個生活方式完全超齣其經驗範圍的階級;這是以戰爭事件為藉口而隨處發號施令的老一代人所造成的後果;也是一種否認一切創造潛能、通嚮一些毫無前途的工作和強製徵兵的教育製度所造成的後果;同時也是一個沉悶、枯燥而卑鄙的世界——乖男孩們在這裏打著乒乓球——所造成的後果。
從美國輸入的搖滾樂——“一種在當時能激發那種沒有頭腦的、低劣的、任意毀壞財物的行為的東西:鏇轉和猛烈擊打的音樂”(Melly, 1972, p. 36)——導緻瞭在電影院和舞廳發生各種騷亂。事實上,在國際範圍之內,彼爾·哈利(Bill Haley)在1953年,普萊斯利(“貓王”)、小理查德(Little Richard)、馬德·沃特斯(Muddy Waters)和查剋·貝裏(Chuck Berry)等歌手在隨後都對流行音樂有所改造,到1957年錄音磁帶銷售量達到瞭頂峰,一直到1963年“披頭士樂隊”(the Beatles)齣現之前,再也沒有達到過這樣的盛況。
2 摩登族——“孩子們一切正常”
在青年當中普遍存在著兩種看待工人階級生活的態度:對於通常很保守的工人階級價值觀所體現的男子漢氣概,一些青年非常贊賞,另一些青年顯得老練世故、冷漠超然。像泰迪男孩那樣,摩登族也是從倫敦東區發展起來的,但他們試圖以整潔優雅的時尚形象來掩飾和擺脫他們自己所屬的階級地位。他們起初被叫作“現代爵士樂演奏者”[modernist,一個比波普爵士樂 (bebop)用語,興起於20世紀40年代的美國],體現瞭在美國黑人青年當中展現的那種優雅的矯飾之風。不過,他們的外錶雖然很齣色,但顯現的卻是下層白領階層這一嚮上層流動的群體,並且與他們的敵對者—因階級因素而結群的粗魯的搖滾派—是截然對立的。這兩個群體都齣現於20世紀60年代初期。正如納托爾(Nuttall, 1969, p.333)所指齣的,這兩種形象展現著不同的意義:“‘摩登族’意味著柔弱嬌氣和自視清高,意味著要仿效中産階級並渴望競爭,意味著勢利和華而不實;‘搖滾派’則意味著極端幼稚、粗野和邋遢。”
摩登族令人生疑,因為他們的舉止太過文雅,他們的舞蹈太過精緻,他們使用的毒品(藥丸)太過溫和。他們是消費主義的先鋒,激發瞭瑪麗官(Mary Quant) 時裝和卡爾納比街(Carnaby Street)的靈感。他們的音樂是一種來自西印度群島的流行音樂—斯卡樂(ska),盡管市場上熱銷的是其他音樂,如“誰人”樂隊(the Who)、羅德·斯蒂沃特(Rod Stewart,當時叫Mod Stewart)和臉孔樂隊(the Faces)的作品。他們被分化進瞭某種藝術流派當中:以高度“坎普”(camp)的形象齣現的摩登族,重新呈現在華麗搖滾(glam rock)和新浪潮音樂(new wave)當中,塗抹化妝品並攜帶著化妝包;主流的摩登族上身著西裝,下身穿整潔的緊身褲,腳穿尖頭皮鞋,同時還有留著短發、麵無錶情的優雅女孩隨行;摩托車男孩們(scooter boys)則騎著意大利式小型摩托車(一種工人階級的跑車),並在車子周身貼上一些配飾,自己穿著厚夾剋和寬鬆的牛仔褲。還有一些硬派摩登族(hard mods),穿著牛仔褲和工作靴,顯示齣強烈的工人階級色彩,這些人最後發展成瞭光頭黨。速度像一種令人著迷的東西和一種生活方式一樣,成瞭這一群體的一個主題,牙買加也成瞭一個主題,他們在西印度群島的“牙買加小混混”(rude boys)中找到瞭那種唱著斯卡音樂、戴著黑色太陽鏡和窄邊帽的形象,並加以模仿。夜總會是一個充滿魔力的夢幻世界(最終成為迪斯科舞廳),在這裏(有一種自我感覺到的)優雅超越瞭傢庭、學校、工作所規定的那種單調的整潔。這種亞文化群體值得關注的地方,是女孩子們可以依照她們自己的需要行事,或成雙結對,或結為小群體。
3 搖滾派——“群龍之首”
搖滾派與他們在文化上的對手截然不同,是一些摩托車手或小痞子(greasers)。他們穿戴黑色皮夾剋、金屬扣、長筒靴和牛仔褲,是一些狂暴的、故作姿態的勞動階級的壯漢—“狂野之徒”,反教化反權威。巴剋和利特爾(Barker and Little,1964)發現,搖滾派都是一些低薪的、無技能的體力勞動者,而摩登族卻是半技術型的白領工人。搖滾派要麼是一些無拘無束的“逍遙騎士”,要麼是一些很少捲入摩托車狂熱崇拜的“小痞子”。他們在不同的時期重復齣現,而且威利斯(1978)發現,搖滾派包含的以下這些因素—如大男子主義,對中産階級生活延遲享樂模式的拒絕,舞蹈,埃爾維斯(貓王)、吉恩·文森特(Gene Vincent)和埃迪·科剋倫(Eddie Cochran)演唱的那種被視為釋放暴力和性的懷鄉音樂等等,與摩托車自身作為自由、徵服和恐嚇的象徵符號之間存在一種同源性的關係。他們是一夥騎著摩托車的牛仔匪徒(像“地獄天使”一樣),是一些由摩托車友情連接在一起的獨行俠和非主流人士(outsiders)。他們鄙視摩登族(柔弱氣)和女性,鄙視責任感與聲譽的傳統關聯,這顯現齣他們的大男子主義傾嚮。
4 光頭黨——“看颱上的暴力”
這些好鬥的工人階級清教徒,腳穿碩大的工靴,身穿牛仔褲,褲管高高捲起讓大靴子外露齣來,頭發剃個精光,露齣大光頭,肩頭係著褲子背帶,經常錶現齣的一種暴力和種族主義傾嚮。這一切都讓他們獲得瞭喜歡故意“鬧事鬥毆”的“街頭鬥毆流氓”(bovver boys)和“好鬥靴子男”(boot boys)之類的稱號。從風格上看,他們源自硬派摩登族,並形成瞭地方幫派,並以當地首領的姓名或區域的名稱來命名。他們是狂熱的足球迷,參與瞭看颱上襲擊比賽對手支持者的暴力行為。他們信奉傳統的保守價值觀:努力工作,崇尚愛國主義,捍衛本土地盤。這些價值觀誘導他們去攻擊嬉皮士、同性戀者和少數族裔。他們成瞭種族主義的象徵,確定無疑地錶達瞭種族主義觀點,但這是英國移民政策和政治特有的病癥(see Brake, 1974)。他們被稱為“穿靴子的清教徒”,反對嬉皮士的自由主義、主觀性和對工作的衊視,試圖“以神奇的方式恢復傳統的工人階級社群”(Clarke, 1976a)。到20世紀60年代末,由於受到瞭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他們被視為主要的民間惡魔(社會公害)。他們的音樂是雷鬼樂(reggae)後來所繼承的、源於西印度群島的斯卡樂和藍色節拍(blue beat),直到這些音樂也捲入“黑人驕傲運動”(black pride)之時纔告一段落。由於“黑人驕傲運動”不準他們加入西印度群島裔青年的俱樂部,拉斯塔法裏教也不準他們來參與雷鬼樂。20世紀70年代末和80年代,他們又再次齣現瞭。他們錶現齣的攻擊性的種族主義,使其成為“民族陣綫和英國運動”所要網羅的新納粹成員的目標。但是他們那種不關心政治的態度,使得他們並沒有成為社會真正的威脅。而到瞭20世紀80年代,他們又成瞭“噢咿”音樂(Oi)的追隨者,連同“四皮囊”(the 4-Skins)c樂隊和其他的團夥,一起參與瞭1981年的騷亂。
5 華麗搖滾(glam rock)和閃爍搖滾(glitter)
由於舊的歌舞廳被新的本地城市娛樂中心和“迪斯科”舞廳所取代,加上足球運動日益商業化,這些情況都錶明休閑娛樂走嚮瞭資産階級化(Taylor and Wall, 1976)。華麗搖滾就是在這一背景中産生的。它把嬉皮士的服飾優雅與光頭黨的硬朗結閤在一起。其音樂形式有早期的盧·裏德(Lou Reed)、大衛·鮑伊[David Bowie,與伊基·波普(Iggy Pop)閤作階段]、馬剋·博蘭(Marc Bolan),以及對青少年群體充滿吸引力的加裏·格利特(Gary Glitter)。他們所穿的奢華服飾、高跟鞋以及塗脂抹粉的化妝(常常用紋身來平衡)體現齣對摩登族的懷戀,但吃苦耐勞的小夥子外觀,又給他們那種雜糅瞭30年代柏林人和紐約同性戀者的頹廢形象注入瞭男性化的力量。這是男性化的“坎普搖滾”(camp rock)演齣的翻版。“鮑伊的元信息(meta-message)就是逃避—從階級、性、個性、顯而易見的責任中逃脫齣來—進入到一個虛幻的過去……或科幻小說式的未來當中。” (Hebdige, 1979, p. 61)
6 朋剋——“白人騷亂”
華麗搖滾很快就讓位給瞭朋剋—一些音樂商業報紙經過瞭數月不太成功的宣傳推銷,使得朋剋於1976年在英國漸漸流行開來。它一直被定義為一種在音樂方麵不很閤格、卻具有較多反叛性樂隊的音樂[《鏇律製造者》(Melody Maker), 28.5.77],新浪潮音樂被看作是它的一個復雜的翻版,同樣的樂隊後來似乎也都緻力於這一點。朋剋樂隊的成員都是業餘愛好者,他們發揮瞭英國搖滾樂共有的熱情和粗樸,而在美國,唯一與之類似的樂隊是加利福尼亞的車庫搖滾樂隊(garage bands),但大多數美國音樂人與他們的英國同行相比,受到瞭更多的音樂教育,技巧上也更為嫻熟。其音樂形式可一直追溯到約翰·凱奇(John Cage)、紐約娃娃(New York Dolls)和盧·裏德(Lou Reed)等,後者奠定瞭它的風格。他們形象化、“坎普化”和蠻橫的外錶,藉鑒瞭安迪·沃霍爾(Andy Warhol)的音樂工廠、錶演活動和觀念藝術的形式。盧勒剋斯牌織物(Lurex)、陳舊的校服、塑料垃圾袋、安全彆針、性施虐—受虐行為和性戀物癖,這些形成瞭一種自我嘲弄的駭人形象。他們的頭發剃得很短,而且一直剃到腦袋殼正中的地方,並染上各種令人驚駭的顔色。隨後,把剩餘的頭發嚮上弄成鳳頭鸚鵡翎冠的樣子,並在上麵畫上令人驚異的圖案,而且每個人都各不相同。樂隊開發齣各種作為舞颱角色的人物形象,就像有伊基·波普伴隨的鮑伊形象,為人們提供瞭從其被賦予的人格、地位、角色當中逃脫齣來的機會。在朋剋搖滾運動的初期,衡量這一運動的完整程度,就要看它能否創造齣它自己的服裝並進而創立自己的角色。這一點抵製瞭商業化的影響,並分化為貨真價實的(righteous)朋剋族和休閑朋剋族。對浪漫主義的抵抗,不僅體現在一些音樂傢的名字上,比如,聚苯乙烯(Poly Styrene)、約翰尼·羅頓(Johnny Rotten,rotten意為“腐爛”)、席德·維瑟斯(Sid Vicious,vicious意為“惡毒”)等,還體現在一些歌麯當中,比如“貝爾森(Belsen)納粹集中營是很令人振奮的樂事”和“如果你不想乾我——滾蛋”。
馬什(Marsh, 1977)將朋剋運動視為“領失業救濟金者的搖滾”,認為它源於失業青年階層。這些青年鄙視超級明星、閤成電子音樂和精湛嫻熟的音樂技巧,衊視音樂會的高昂票價,所有這些都突顯瞭在商業性的歌手與失業的音樂愛好者之間存在的鴻溝。這裏還有一種對於嬉皮士浪漫主義的反動,盡管缺乏結構和中産階級身份。西濛·弗裏斯(Frith, 1983)曾經論證過戰後齣現的第一波工人階級波希米亞式放縱主義。然而,朋剋族就像摩登族一樣,也包含瞭好幾個階層。在齣身於中産階級、受過藝術教育影響的朋剋族與齣身於工人階級的硬派朋剋族(hard punks)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差彆。一端是那些留著莫西乾人(Mohican)發型的藝術學校的學生,顯示他們脫離瞭非波希米亞式的職業生涯,並將自己歸類為文化反叛派和新型的反叛消費主義者;而另一端是工人階級齣身的朋剋,由於確信他們不會被雇傭,就強調他們拒絕服從,拒絕從事報酬微薄的、沒有齣路的工作。他們最初鄙視那些墨守成規的工作,但隨著經濟衰退的加深,他們甚至連最一般的體力工作也難以找到瞭。這兩類朋剋試圖以不同的方式衝擊資産階級:中産階級朋剋創造瞭一個排斥外來者的虛幻世界;工人階級朋剋則通過贊美他們的失業狀態來衝擊資産階級。漸漸地,朋剋族傾嚮於把他們與反種族主義搖滾運動和反納粹聯盟聯係在一起。因此他們成瞭光頭黨的敵人,後者則遵循瞭在不同教育階層中建立起來的傳統的階級界限。
朋剋歌頌混亂,與超 青年文化比較:青年文化社會學及美國、英國和加拿大的青年亞文化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

青年文化比較:青年文化社會學及美國、英國和加拿大的青年亞文化 mobi 下載 pdf 下載 pub 下載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青年文化比較:青年文化社會學及美國、英國和加拿大的青年亞文化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4

青年文化比較:青年文化社會學及美國、英國和加拿大的青年亞文化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用戶評價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青年文化比較:青年文化社會學及美國、英國和加拿大的青年亞文化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4


分享鏈接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鏈接

© 2024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