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史及民族與邊疆研究集刊》是南京大學曆史係元史研究室/民族與邊疆研究中心專刊,交由我社齣版。該刊在學術界有一定影響力,為同領域少見之研究性集刊,至今已齣版三十一輯,本書包括19篇論文,來自國內外的相關專業的學者,學術價值較高,已經在我社齣版多期,取得瞭較好的效益。
劉迎勝,男,1947年生。1981年獲南京大學曆史學碩士學位,1985年獲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學位。現任南京大學教授(1988起)、博士生導師(1992年),中國元史研究會會長(2003年起),中國濛古史學會副理事長(1998年起),南京大學民族與邊疆研究中心(Institute of Asian Studies)/元史研究室主任(1990年起),韓國研究所所長(2005年起)。劉迎勝繼承瞭我國乾嘉以來西北輿地之學與歐美東方學的傳統,通多種語言,是活躍於當代濛元史、內陸亞洲史、中國伊斯蘭文化史、中外關係史等研究領域前沿、有影響力的國際知名學者。
目 錄
《元史》會注考證
《元史?成宗紀一》至元三十一年史事箋證 ………………………………毛海明( 1 )
元史研究
元朝末代中書右丞相也速行跡及其與時局關係探究………………………張岱玉( 31 )
濛元朝的必闍赤與脫蔔赤顔…………………………………………………硃翠翠( 42 )
元大德《南海誌?稅糧》淺釋 ………………………………………………曹 猛( 56 )
試論元代後期的忠義觀念及其在明代的發展——以餘闕的彰顯為中心…於 磊( 63 )
海疆與海洋活動史研究
鯨川與鯨海小考:古代東亞圖籍中的日本海
——韓日有關日本海/東海名稱爭議的中國視角 ………………………劉迎勝( 72 )
捨市舶取博易:宋朝與交州邊境貿易體係形成原因再析…………………陳少豐( 79 )
從明朝與日本之間國書中年號、稱謂和國王印的變化看東亞關係 ………趙瑩波( 90 )
三藩之亂期間琉球王國的外交抉擇——以《華夷變態》的記載為中心 …陳 波(103)
民族、宗教與邊疆研究
猜忌的同盟者:朝鮮王朝與明東江鎮交涉史考論(1621—1637) …………王桂東(115)
西藏問題之所在及中英噶廈兩國三方之間關係的演變……………………張 皓(142)
文獻研究
再論《徵濛記》與《行程錄》的真僞問題
——王國維《南宋人所傳濛古史料考》補正 ……………………………趙 宇(160)
鄭和永樂十二年泥金書經捲淺析……………………………………………邵 磊(170)
讀書劄記
《宋史》捲四九○《外國傳六》校勘劄記 ……………………………………孫小敏(188)
《元史?百官誌》“照磨兼承發架閣”釋誤 …………………………………高 仁(191)
《元史》點校拾遺六則 ………………………………………………………楊曉春(195)
元王翰石刻書法考釋一則……………………………………………………劉傳賓(197)
《元史?百官誌》右阿速衛條證誤 …………………………………………蔡晶晶(201)
《史集》、《聖武親徵錄》勘誤一則 ……………………………………………張曉非(206)
研究綜述
2014年中國濛元史研究綜述 ……………………………………管榮偉 湯陸傑(209)
南海研究譯文
3—13世紀的南海海域世界
——中國的南海貿易和南海信息 …(日)桃木至朗 撰 馮軍南 譯 於 磊 審校(223)
忽必烈朝初期的南海招諭研究
——泉州的軍事、交易集團及其網絡 ……………(日)嚮正樹 撰 於 磊 譯(237)
投稿須知 ………………………………………………………………………………(250)
我對曆史研究的興趣,更多地體現在對那些能夠引發深刻反思的議題上。《元史及民族與邊疆研究集刊32》這個書名,無疑觸及瞭我一直以來對帝國形成、民族關係以及地理空間對曆史進程影響的思考。我希望這本書能不僅僅停留在史料的堆砌與考證,更能提供一些具有啓發性的理論框架,去解析元代邊疆地區復雜的民族構成、多元文化如何在一個帝國框架下共存,甚至摩擦。比如說,書中是否會探討在元朝統一政策下,各民族文化是如何被塑造、被改造,或者又是如何保持其獨立性的?對於邊疆地區的治理模式,不同於中原腹地的策略,其有效性與局限性又是什麼?我傾嚮於那些能夠從曆史的縱深和橫嚮的廣度去理解問題的研究,而這本書的題目正是為此提供瞭絕佳的契機。我期待它能幫助我更深刻地理解,一個龐大帝國是如何在多元民族和遼闊邊疆的復雜環境中運轉的。
評分我一直認為,理解一個時代,尤其是一個像元朝這樣橫跨亞歐大陸的龐大帝國,必須深入到其構成部分——民族與邊疆。因此,《元史及民族與邊疆研究集刊32》這樣的標題,立刻就引起瞭我的注意。我非常希望這本書能夠展現齣不同於以往的、更具深度的研究視角。也許書中會有一些關於元代邊疆地區官員的選拔與任用機製的研究,探討他們如何處理與當地民族的關係,以及這些政策的具體執行效果;或者,對元代絲綢之路沿綫城鎮的興衰與民族成分演變進行細緻的分析,揭示經濟活動與民族遷徙之間的相互影響。我更看重的是那些能夠從微觀層麵入手,通過梳理大量史料,展現齣復雜而真實的社會圖景的研究。這本書能否為我們提供關於元代邊疆地區日常生活的細節,或者不同民族之間的社會交往模式,是我最為期待的部分。
評分我最近一直在沉迷於中國曆史的諸多側麵,尤其是那些與遼闊邊疆和多元民族交織的篇章。這次偶然翻閱到一本名為《元史及民族與邊疆研究集刊32》的書,雖然我還沒來得及深入閱讀,但從它散發齣的學術氣息和編纂的嚴謹程度上,就能預感到這是一份寶貴的資料。我特彆期待書中那些能夠還原曆史現場的考證,例如對於特定曆史事件的細節梳理,或是對某個邊疆地區社會結構的微觀分析。有時候,我們對宏大的曆史敘事耳熟能詳,卻容易忽略那些構成曆史肌理的細枝末節。我希望這本書能在這方麵提供一些獨特的視角,比如通過對地方誌、碑刻、文書等一手材料的解讀,讓我們看到一個更鮮活、更具象的元代邊疆圖景。同時,我也對書中關於民族融閤與衝突的討論抱有濃厚的興趣。元代疆域遼闊,涉及眾多民族,民族間的互動必然是復雜而多維度的。這本書是否能夠提供一些新的研究思路,去解析不同民族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的交流與碰撞,以及這些互動對曆史進程産生的深遠影響,這將是我非常關注的重點。
評分近些年,我對曆史地理和民族史的研究産生瞭濃厚的興趣,尤其是那些關於古代中國邊疆地區的文獻和考古發現。當我看到《元史及民族與邊疆研究集刊32》這個題目時,我立刻被其所涵蓋的宏大主題所吸引。這本書似乎是一扇窗,可以讓我窺見元朝時期那廣闊而多樣的邊疆景象。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有對某個具體邊疆地區,比如西域、漠北或者西南地區,在元代社會、經濟、文化發展方麵的深入研究。瞭解這些地區在不同民族交融、文化碰撞中的獨特之處,以及元朝政府如何對這些地區進行管轄和治理,對於理解整個元朝的曆史具有重要意義。我更關注的是那些能夠提供具體例證、細緻分析的學術成果,例如通過對地方檔案、遊牧民族的口傳曆史、或者與當地居民生活息息相關的物質文化遺存的解讀,來還原一段段塵封的曆史。
評分作為一名業餘的曆史愛好者,我對那些能夠挑戰傳統認知、提供新穎見解的著作總是充滿好奇。看到《元史及民族與邊疆研究集刊32》的標題,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無數關於元朝帝國擴張、大漠風煙、草原民族徵服與被徵服的畫麵。這本書的書名本身就暗示著其內容的深度與廣度,它似乎不僅僅局限於對元朝曆史本身的梳理,更將目光投嚮瞭更為廣闊的“民族與邊疆”這一宏大議題。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披露一些鮮為人知的史實,或者提齣一些能夠引發學界討論的創新性觀點。比如說,對於元朝統治下,不同邊疆地區在經濟發展模式上的差異化研究,或者對不同民族在融入元朝政治體係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進行細緻的分析。我尤其對那些能夠通過梳理文獻、對比不同史料來揭示曆史真相的研究感興趣,這是一種“撥開迷霧見青天”的學術魅力。這本書能否為我們描繪齣更加立體、更富層次的元代邊疆社會麵貌,是我關注的核心。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