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勇讲史:维新

马勇讲史:维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马勇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维新变法
  • 近代史
  • 马勇
  • 历史讲座
  • 清史
  • 政治
  • 改革
  • 文化
  • 人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ISBN:9787513323574
版次:1
商品编码:12143214
包装:精装
丛书名: 马勇讲史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56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晚清四书:觉醒/维新/国变/革命,首度集结出版

阅读晚读本,马勇首次披露四十年治学心路历程

敬意与温情,重叙晚清历史

传统与创新,重构中国社会


内容简介

本书叙述了由改良派发动、光绪帝主导的维新运动正如火如荼进行,却一夜之间被慈禧太后扼杀的全过程。慈禧是为求自保杀康党,还是恋栈权柄擒光绪?康有为是百日维新之首脑功臣,还是变法失败之罪魁祸首?袁世凯是力推新政领先锋,还是背叛改革真告密?本书将为您揭晓答案。戊戌政变彻底斩断了维新变法之路,刚看到一丝曙光的晚清政府再一次跌入黑暗的深渊。

作者简介

马勇,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近代史、中国学术史、中国现代化史、中国文明史等研究。著有《汉代春秋学研究》《近代中国文化诸问题》《1894-1915:梦想与困惑》《1895年大梦初醒》《1898年中国故事》《1900年中国尴尬记忆》《1911中国大革命》《chao越革命与改良》《晚清二十年》《重新认识近代中国》等,并为梁漱溟、董仲舒、严复、章太炎、蒋梦麟等多人立传。


目录

晚清的魅力

小 引

第一章 骚动的春天

伏阙忧危数上书

开学会振士气

爱国的权利

第二章 问题并非那么严重

西花厅问话

警惕“雅各宾主义”

“伴食宰相”的西方认知

第三章 一个亲王之死

晚清政局中的关键人物

令人遐想的十三天

扑朔迷离的决策内幕

闪电击倒了翁同

第四章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

感觉错位的一次召见

“政治新锐”的失望

设译局透露出耐人寻味的信息

第五章 党争:中国政治的顽疾

变科举为新政第一要义

新旧党争拉开了序幕

乘胜而进,立废八股

“政治边缘人”的权利诉求

所谓维新志士

第六章 其实不是一个新旧问题

以改革的名义

结党攻讦,各立门户

礼部六堂官“集体下岗”

超常升迁的军机四章京

废我军机?

军机大臣找到了应对办法

不仅仅是一个饭碗问题

第七章 风起于青萍之末

风乍起

一个值得琢磨的细节

谁知我心

“康不得去,祸不得息”

想象中的敌

“非袁莫属”

告不告密确实是个问题

第八章 巧合,还是阴谋

期待客卿

一笑泯恩仇

觉悟似乎太迟了

了无深意的会面

列强斗法与宠臣失宠

走,还是留?

解铃还须系铃人

墙倒众人推

第九章 失望的结尾

“钦差大臣”悄然出走

吁请太后出园训政

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

事情正在起变化

归复旧制


精彩书摘

第一章骚动的春天

当胶州湾事件爆发时,中国思想界正在酝酿新一轮变法维新思潮。两年前在北京出尽风头的康有为虽然不知道北部中国发生了什么事,但他恰巧离开差不多隐居讲学两年之久的故里广州,于1897年9月至上海。稍后至杭州西湖泛舟。11月,复还上海。

伏阙忧危数上书

在上海,康有为拜会了文廷式,向他讨教北京官场的情况。文廷式是珍妃的老师,师生关系非同寻常,而且因光绪帝宠爱珍妃,爱屋及乌,皇上对文廷式自然是另眼相看,推崇备至;而文廷式则自以为当今帝师,有时不免不知收敛,无形中不知惹得多少显贵不舒服。

但不管怎么说,文廷式是京城乃至全国范围内的显要名流,只是由于他深深介入了宫廷内部纷争,于是在甲午战后失宠于慈禧太后,又受到言官弹劾,遂被驱逐回江西原籍,郁闷中经营煤矿,等待时机东山再起。文廷式不仅对京城官场的人脉了如指掌,而且自认为帝党中坚,当然乐意为帝党物色康有为这样的青年才俊。

康有为与文廷式也不是初次认识,他们于《马关条约》签订前后,一起在京师从事过救亡运动。文廷式在甲午战后力主追究李鸿章的责任,并予以严惩。对于《马关条约》,文廷式痛心疾首,坚守拒约、迁都、抗战三大原则,这些主张都深刻影响了康有为。

稍后,文廷式为改革现状,挽救国家,在北京发起成立强学会,思开启风气,变法图强。康有为、梁启超闻讯加入,并逐渐成为该会领袖人物。康有为与文廷式政治理念比较一致,因此文廷式也就乐于为康写了密札数通,为其到北京后疏通各方面关系提供方便。

康有为此次北京之行主要是为了请求清政府准许国人移民巴西。康以为中国人满为患,若大规模移民巴西,不仅可以化解这个问题,而且可以在巴西建立一“新中国”。据康说,这个想法由来已久,在1895年公车上书后似乎就已坚定了这一信念,在其当年不得不离开京师南下时,曾与友人陈炽郑重相约:“君维持旧国,吾开辟新国。”广东具有移民海外的悠久传统,如果一切顺利,康有为可能会成为海外移民的领袖,在巴西广袤的土地上建立一个以华人为主的新国家。

然而甲午战后,中国的政治不仅没有多大变化,而且在康看来,简直是一切不变:压制更甚,心虑必亡,于是“欲开巴西以存吾种”的信念更加坚定。与此同时,康遇见葡萄牙人及曾经游历过巴西的中国人,知巴西政府曾来约通商招工,其使至香港,而甲午战争起。巴西使节在香港逗留数月,本计划战争结束后与中国方面进行谈判,不料战事久拖不决,只好空手返国。而香港、澳门的商人获悉此消息后,均愿承担此任,尤以何穗田的计划最为详尽,任雇船招工之事。

何穗田又名何廷光,澳门巨商,且具有非凡的政治眼光,与孙中山、康有为等人都有不同寻常的交往。康有为此次赴京,其实只是为了这桩移民巴西的生意。

在北京的那些天,康有为主要为移民巴西的事奔波。他通过关系找到当朝大臣李鸿章,向李详细介绍了这个构想。李鸿章原则上表示同意,只是他略感困难的是,此事并非中国政府说了算,而必须待巴西政府委派专使前来谈判乃可行。

李鸿章的表态合乎情理,在这种情况下,康有为再待在京师似乎已经没有多大必要。

在这一短暂时间里,正是中国外交危机急剧发生及变化的关键时刻。由巨野教案引发的胶州湾危机弄得朝中大臣不得安宁,尤其是德国政府不仅不肯让步,反而步步进逼,至12月5日出兵占领即墨城,故意扩大事态,迫使中国政府让步。

康有为有着天生的政治热情,他是不得已才从事移民巴西的商业活动,一旦有机会参与到现实政治中来,政治热情使他很快放弃一切。这段时间,因文廷式等人的关系,接触了不少像李鸿章、翁同龠禾这样的朝中大臣,他与他们的地位虽然比较悬殊,但这并不影响他发表自己对这些外交危机的看法。因为在过去的若干年里,康有为曾就中国政治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向清政府表达过意见,这几次上书虽然都没有取得具体效果,但康有为的名字在京城官场似乎并不陌生。所以,胶州湾危机可能是清政府的外交难题,但对康有为来说,无疑使他因此而获得了一个难得的发言机会。据他自己后来描述,胶州湾事件确实给他极度脆弱的心灵以致命打击,爱国保种之心油然而生,于是奋笔疾书,上书言事,很快草就《外衅危迫分割洊至急宜及时发愤革旧图新以少存国祚呈》。康有为期待由此重演1895年公车上书故事。

在这份后来被称为《上清帝第五书》的文件中,康有为详尽分析了当时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以为甲午战后三年来,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瓜分中国为言。其分割之图,传遍大地,筹划详明,绝无隐讳。康有为推测,德国出兵强占胶州湾,实在为列强瓜分中国开了一个很不好的先例。德如成功,列强必群起而效尤,诸国咸来,并思一脔,瓜分豆剖,渐露机牙,犹如地雷四伏,导管遍布,一处火燃,四面皆应,胶州湾事件只不过是列强的借口而已。

在康有为看来,中国如欲摆脱被动的国际环境,只有在内政上下功夫,使中国尽快以近代民主国家的形象出现在世界舞台。至于如何变法,康在这份奏折中提出上中下三策:

上策:取法俄、日以定国是,铲除旧制度根基,建立君主立宪体制。

中策:大集群才而谋变政。

下策:中央政府拱手无为,听任疆臣各自变法。

康自信,实行上策,国家可以富强;能行中策,中国还可以维持积弱的局面;仅行下策,大清王朝则不至于尽亡。若徘徊迟疑,因循守旧,上中下三策都不实行,那么幅员日割,手足俱缚,腹心已劃,大清王朝欲为偏安,无能为计,必将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任人宰割,终必如前明一样,重演煤山故事。

康有为此时的官方职务为工部主事,理所当然,这份建议书要想上报清廷政治高层,只能通过工部主管予以转递。不料工部尚书淞谁读到“职恐自尔之后,皇上与诸臣虽欲苟安旦夕、歌舞湖山而不可得矣,且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时,以为这些词句尽管说得极为痛心,极为真诚,但无疑具有明显的“犯上”倾向,至少不是吉祥之言。淞淮为此极为震怒,而且决定不能以工部的名义转递。

淞淮字寿泉,满洲镶蓝旗人。原为翁同龠禾任工部尚书时的属员,据说是翁一手提拔起来的。翁同龠禾获知康有为上书情形后,觉得有必要通过正常渠道将这份上书送到光绪帝手里,所以他凭借自己与淞淮的交情,先后两次到工部与淞淮交涉,作疏通工作,劝他将这份上书转呈。或许是淞淮受到其他更高层面的压力,或许是他真的认为这份上书没有多少价值,总之他并没有听从翁同龠禾的劝告。

不过,康有为在呈递给工部的同时,就有意识将这份上书分发出去。京城内外广为传抄,且刊载于报,受到一些士大夫和开明官僚的称赞。而翁同龠禾大概也是通过外间的流传看到这份上书,并找淞淮进行交涉的。

翁的交涉并没有起到作用,京城官场上关于这件事的各种传言大概也使康有为有点不快。总之,根据他的既定计划,将于1897年12月11日(十一月十八日)离开北京,返回南方,因为“是时将冰河”,不便久留,所以“行李已上车”。

临行前,康有为又草三疏交内阁侍读杨锐分转监察御史王鹏运、给事中高燮曾上之,又与户部主事曾习经(刚甫)相约同赴都察院面呈,并先与都察院主管徐寿蘅言之。就政治理念而言,康有为清楚地知道徐寿蘅本属旧党,不过他的优点也很突出,即“能待士”。徐寿蘅看了康的上书后,并不像淞淮那样以为有什么问题,很爽快地答应将这份文件转呈清政府高层。

当此时,梁启超的内兄、时任刑部左侍郎的李端棻也在胶州湾事件的刺激下,激昂忠愤,欲联九卿上书清廷,于是康有为在临行前也为他起草了一份奏折。不过遗憾的是,当李端棻拿着这份奏折找人联署时,竟然没有人同意。不得已,李端棻将此折转交国子监司业贻谷上之。

处理完这些文件后,康有为前往当今帝师翁同龠禾的官邸告辞。翁不在家,康“投以书告归”,留个纸条,说他将在今天(12月11日)返回南方。

翁同龠禾并不是故意不见康有为,这些天他正为胶州湾的事情忙得不可开交所以当他退朝回家看到康的留言后觉得有必要劝他留下,以为外援,遂以帝师之尊枉顾南海会馆,明确告诉康不要走,并告诉康,他已在今天早朝时力荐康于上矣,谓康有为之才过臣百倍,请举国以听。相信朝廷不久将“大用君矣,不可行”。

或许是翁同龠禾知道光绪帝将大用康有为的心迹,或许是其真的爱才如渴,总之,翁期待这位将来终有一日掌握清政府大权的年轻后生要耐得住寂寞,不要计较一时之得失,不要因为这些小小的挫折就放弃多年的追求,更不应该因为上书无法转至高层就意气用事一走了之。他似乎还就自己所知的一些情况作了介绍,甚至向康表白自己也是主张变法维新的新党,与他在本质上是同道。

在翁的劝说下,康有为回心转意。他觉得无论从哪个方面说,自己都应该继续留在京城利用已赢得的机会,更应该对得起翁师傅的厚爱,为国尽力,为国效忠,在政治场上进行一番拼杀,以达到光宗耀祖、留名青史的人生目的。不管怎么说,康此时至少相信,留在京师进行政治投资,肯定要比回到南方进行移民巴西的商业活动有利得多,也有效得多。

对于翁的诚恳挽留,康有为感激至深,他在后来所作的一首诗中比较真切地留存了这次晤面对其后来的深刻影响。诗中写道:

胶西警近圣人居,伏阙忧危数上书。

已格九关空痛哭,但思吾党赋归欤。

早携书剑将行马,忽枉轩裳特执裾。

深惜追亡萧相国,天心存汉果何如。

诗意虽然比较隐晦,但多少透露出他们谈话的信息。他把自己与翁的关系比喻为韩信与萧何,说翁深夜来访并挽留他,就是韩信月夜追萧何,是大清王朝礼聘能够辅佐江山的能臣贤相。他在这首诗的“题记”中说得更明白:“胶变,上书不达,思万木草堂学者,于十一月十九(12月12日)晓,束装决归。是日朝,常熟力荐于上,凌晨来南海馆,吾卧未起,排闼入汗漫舫,留行,遂不获归。”不过这次见面并不见于翁同龠禾的日记。



史海钩沉:探寻历史的脉络与变迁 一、 华夏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形态 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追溯中华文明的源头。从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如仰韶、河姆渡的稻作农业与彩陶艺术,到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代,构建起早期社会形态的初步认知。重点探讨黄河文明如何在中原地区孕育出早期的国家组织形式。 随后,我们将深入夏、商、周三代的更迭与演进。商代的甲骨文,作为我们认识商朝社会结构、祭祀礼仪乃至战争动员的直接史料,将得到详尽的解读。夏朝的考古学证据与文献记载的相互印证,将勾勒出中国第一个王朝的面貌。而周朝分封制的建立,尤其是西周礼乐制度的确立,对于理解中国古代政治伦理的形成具有奠基性的意义。我们将分析“德”与“天命”观念如何成为周王统治合法性的核心支柱,并考察礼崩乐坏的深层社会原因,为春秋战国时代的到来做好铺垫。 二、 诸侯争霸与思想的黄金时代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社会结构剧烈变动的关键阶段,也是中国思想文化空前繁荣的“轴心时代”。 本书将详细剖析春秋五霸的崛起与衰落,分析铁器推广、井田制瓦解对社会生产力的解放作用。齐桓公、晋文公等霸主的具体政治手腕和外交策略将被一一梳理。 进入战国,兼并战争的残酷性空前提高,各国为求生存和发展,纷纷推行变法图强。重点将放在秦国的商鞅变法,分析其如何通过严苛的法律和重农抑商政策,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同时,我们将考察其他六国的改革尝试,对比其成败得失。 思想层面,战国百家争鸣是中国文化史上最辉煌的一页。我们将逐一辨析儒家(孔孟荀)、道家(老庄)、法家(韩非子)、墨家等主要学派的核心思想及其对后世政治哲学的影响。例如,儒家“仁”与“礼”的内涵演变,如何从贵族伦理转变为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法家“以法治国”的实践逻辑及其对中央集权制的贡献。这种思想的多样性与碰撞,直接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三、 秦汉帝国的建立与巩固 秦始皇嬴政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帝国。本书将详述秦朝的制度创新:郡县制的推行、统一文字、货币与度量的意义,以及“焚书坑儒”背后的文化控制意图。秦朝短暂的命运,揭示了制度的严酷性与民力承受度的矛盾。 汉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进入成熟的帝国阶段。汉初的“黄老之治”体现了对秦亡教训的深刻反思,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无为而治策略。随后,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政治思想史上的重大转折,探讨儒学如何被改造为维护皇权和官僚体制服务的官方意识形态。我们将深入分析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开辟对东西方交流的深远影响,以及汉朝边疆政策的得失。 四、 三国鼎立与魏晋南北朝的动荡转型 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和黄巾起义,是中央权力衰落的必然结果。本书将聚焦于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斗争。曹操集团的崛起,其“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与军事才能,以及蜀汉和东吴的抗衡,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多民族交融、政权频繁更迭的“大分裂时期”。然而,这种分裂并非简单的倒退,而是中国文化结构重塑的关键期。我们将探讨士族门阀制度的形成及其对政治生态的固化影响。同时,佛教的全面传入与本土化,艺术(如书法、绘画)的空前繁荣(魏晋风度),以及玄学的兴起,共同构成了这个时代的文化底色。南北朝的民族大迁徙和政权更迭,为隋唐统一积累了多元的社会资源。 五、 隋唐盛世的辉煌与衰落 隋朝的短暂却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重点分析隋文帝的制度改革,特别是科举制的初步建立,这是对魏晋门阀政治的根本性挑战。隋炀帝的功过评价,特别是大运河的修建和对外战争,将被置于当时社会生产力与国家动员能力的框架下进行审视。 唐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本书将详述唐初的“贞观之治”,李世民与房玄龄、杜如晦等重臣的合作模式。盛唐时期,社会开放包容,经济文化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长安成为国际大都会。我们将分析唐朝的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以及唐代对周边民族(如吐蕃、新罗)的怀柔与羁縻政策。 盛唐的转折点——安史之乱,是探讨中央集权衰弱的经典案例。战乱如何导致藩镇割据的出现,以及土地制度(租庸调制)的瓦解,为中晚唐的变革埋下了伏笔。本书还会触及唐末宦官专权、朋党之争的政治生态,为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做收尾。 六、 宋代的文治转型与技术革新 宋朝(包括北宋和南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独特的时期,它在军事上相对积弱,但在经济、文化和技术上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本书将集中探讨宋代的“重文抑武”国策的深远影响,分析科举制的成熟如何使得文官集团的地位空前提高,并支撑起一个高效的官僚体系。经济方面,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的应用、航海业的繁荣以及商品经济的空前发展(如交子、会子的出现),构成了宋代繁荣的物质基础。 军事上,与辽、西夏、金等北方政权的对峙与议和(如澶渊之盟),体现了宋代“以文制武”的矛盾和局限性。南宋偏安一隅后,理学的兴起作为对佛、道思潮的回应和对士大夫精神世界的重塑,成为官方哲学。 七、 元朝的统一与民族关系 蒙古族统一欧亚大陆,建立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本书将分析成吉思汗的军事扩张逻辑,以及忽必烈定都大都(北京)的战略意义。元朝的行省制度,是中国地方行政区划制度的重要发展。 重点将放在元朝复杂的民族等级制度(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以及其对后世统一多民族国家建设的经验教训。元末农民起义爆发的社会根源,如吏治腐败和高利贷盘剥,将得到深入分析。 八、 明朝的专制强化与海洋探索的转折 明朝的建立,标志着汉族政权的复归,同时也是中国中央集权达到顶峰的时期。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设立内阁,使得皇权空前集中。这一制度的演变,将贯穿于明朝政治史的主线。 中前期,明成祖迁都北京,郑和下西洋,展示了明朝初期的国力与对海外的兴趣。然而,嘉靖年间以后,随着“倭寇之乱”和党争的加剧,政治生活趋于保守化。我们将分析张居正的改革尝试,以及内阁权力与宦官势力之间的复杂博弈。 明末的危机,包括李自成起义、东林党的兴衰,以及清军的入关,将作为王朝衰亡的典型案例进行剖析,着重探讨财政危机、小冰期气候变化与边防压力是如何共同作用,导致了王朝的覆灭。

用户评价

评分

从文学性的角度来看,这部作品的语言风格达到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境界。它既保有历史著作应有的严谨与准确性,却又跳脱了传统史学的刻板与晦涩。作者的遣词造句充满了力量感和画面感,如同古典诗词的凝练,又兼具现代白话的流畅与晓畅。我常常停下来,回味那些精彩的论断和精妙的比喻,它们如同散落在珍珠串上的宝石,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特别是当作者阐述某个复杂概念或论证某个观点时,他总能找到最恰当的比喻或最犀利的措辞,使得原本抽象的理论瞬间变得通俗易懂,却又不失其深刻性。这种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让阅读本身变成了一种享受。对我来说,历史书的阅读往往伴随着大量的笔记和查阅,但阅读此书的过程,更像是一次酣畅淋漓的智力对话,我被作者的洞察力和文字的韵律感所吸引,心甘情愿地跟随他的思路,一同探索历史的幽深之处。它证明了严肃的历史解读完全可以与高水准的文学表达完美结合。

评分

本书的结构安排和逻辑推进,展现出一种令人叹服的宏观视野和微观把控能力。它不像某些历史著作那样,仅仅局限于一个时间段或某一个事件的始末,而是将叙事置于更广阔的全球和时代背景之下进行审视。作者总能高屋建瓴地指出,某个局部的变动,是如何与外部世界的脉动相互呼应,形成合力。这种多层次的分析框架,极大地拓宽了我的历史认知边界。更精妙的是,作者在宏大叙事中穿插了大量的“小切口”叙事,比如某个家族的兴衰、某次民间舆论的爆发,这些鲜活的个案恰到好处地印证了宏观论断的正确性,使得论证链条严密而富有层次感。每一次从微观回到宏观,都像是一次视野的提升,让我清晰地看到了历史演进的内在驱动力,而不是被零散的事件所迷惑。这种叙事结构的精妙布局,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历史理论功底和非凡的组织能力。

评分

我个人对书中对于“人物群像”的刻画给予高度评价,这远超出了简单的人物传记式记录。作者没有将历史人物脸谱化,而是极其复杂且立体地展现了他们的多面性。那些身居高位者,他们的光环之下隐藏着常人的焦虑、矛盾与局限;那些默默无闻的参与者,他们的微小行动却可能汇聚成改变历史的洪流。尤其赞赏的是,作者似乎有一种“同理心”的视角,他不会轻易地站在后世的道德高地上进行批判,而是努力还原人物所处的特定时空背景,去理解他们在巨大压力下的选择。这种“理解而非审判”的态度,使得历史人物的形象更加真实可信,充满了人性的温度。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思考,如果我置身于他们的位置,是否能做出更优的决策?这种深度的代入感,让历史不再是教科书上的冰冷条文,而是一群活生生的人在困境中的挣扎与抗争,极大地增强了历史的代入感和感染力,也让人对人类复杂的天性有了更深的体悟。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真是令人叫绝,作者仿佛是一位技艺高超的编剧,将历史的洪流巧妙地分割成一个个引人入胜的片段。初读之下,我就被那种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所震撼,但奇怪的是,它绝非枯燥的年代罗列。相反,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个精心搭建的舞台,人物的命运在其中跌宕起伏,充满了戏剧性的张力。特别是对于关键转折点的描摹,那种山雨欲来的紧迫感,以及最终爆发时的磅礴气势,都处理得极为细腻。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历史细节上的那种克制与精准,他懂得什么时候应该放慢笔速,着墨于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什么时候又需要快刀斩乱麻,迅速推进宏大的历史进程。读到某些段落时,我甚至能清晰地想象出当时场景的声光色俱全,仿佛穿越了时空,亲眼目睹了那些伟人们的抉择与挣扎。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是很多历史著作难以企及的高度,它不仅仅是在讲述“发生了什么”,更在于探究“为什么会那样发生”,并将这种探究过程包装得如此引人入胜,让人欲罢不能,只想一口气读到结局,却又忍不住放慢脚步,细细品味其中的深意。

评分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处理那些充满争议和模糊性的历史节点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审慎和开放的态度。他没有急于给出非黑即白的定论,而是清晰地梳理了不同派别的观点、不同的史料记载,将历史的“谜团”原原本本地呈现给读者,引导我们去思考和判断。这种邀请读者共同参与历史解读的写作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我的批判性思维。我发现自己时常会暂停阅读,开始在脑海中构建自己的观点,并与作者提供的分析进行对比和印证。这种互动性阅读体验,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于知识的传递,更像是一种思维方法的训练。它教会我,面对复杂的世界和变幻的历史,保持好奇心和质疑精神是多么重要。最终,读完后留下的不是知识的堆砌,而是一种更成熟、更审慎的历史观,这才是真正优秀的历史作品带给读者的宝贵财富。

评分

精装本,用来收藏还不错~

评分

很好,质量没的说,快递服务更没的说,大爱京东!

评分

挺好的,活动非常给力。家里的书基本都是购于京东,虽说开卷有益,但有些还是觉得应该在书店翻过再买。

评分

书不错,值得购买,就是有些小贵。希望能再便宜些。

评分

书很好,没有破损,物流也很给力。

评分

价格优惠,包装很好,推荐购买!

评分

书很好,没有破损,物流也很给力。

评分

书很好!非常值!!!快递真快!!!

评分

马勇老师的书应当不错。期待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