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大师读大师,读出科学思想和方法,读出一个时代和文化
这五部改变世界科学进程的革命性著作,全面展示了人类关于宇宙认识的演变历程。本书由当今世界著名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选编而成,在每部科学经典之前,他精心撰写了传记文章,介绍每位科学大师的生平、他们面临的巨大挑战以及他们对天文学和物理学的不灭贡献。讲述了他们是如何“站在巨人的肩上”建立起自己的科学王国并创作出不朽名作,展示了他们人生经历中的人性和科学。
霍金编评人类历史上五部重要科学经典:
哥白尼的《天球运行论》
伽利略的《关于两门新科学的对话》
开普勒的《世界的和谐》
牛顿的《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
爱因斯坦的《相对性原理》
“如果说我看得比别人更远,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伊萨克·牛顿在1676年致罗伯特·胡克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尽管牛顿在这里指的是他在光学上的发现,而不是他关于引力和运动定律的更重要的工作,但这句话仍然不失为一种适当的评论——科学乃至整个文明是累积前进的,它的每项进展都建立在已有的成果之上。这就是本书的主题,从尼古拉·哥白尼提出地球绕太阳转的划时代主张,到爱因斯坦关于质量与能量使时空弯曲的同样革命性的理论,本书用原始文献来追溯我们关于天的图景的演化历程。这是一段动人心魄的传奇之旅,因为无论是哥白尼还是爱因斯坦,都使我们对自己在万事万物中的位置的理解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们置身于宇宙中心的那种特权地位已然逝去,永恒和确定性已如往事云烟,绝对的空间和时间也已经为多层橡胶片(rubbersheets)所取代了。
难怪这两种理论都遭到了强烈的反对:哥白尼的理论受到了教廷的干预,相对论受到了纳粹的压制。我们现在有这样一种倾向,即把亚里士多德和托勒密关于太阳绕地球这个中心旋转的较早的世界图景斥之为幼稚的想法。然而,我们不应对此冷嘲热讽,这种模型决非头脑简单的产物。它不仅把亚里士多德关于地球是一个圆球而非扁平盘子的推论包含在内,而且在实现其主要功能,即出于占星术的目的而预言天体在天空中的视位置方面也是相当准确的。事实上,在这方面,它足以同1543年哥白尼所提出的地球与行星都绕太阳旋转的异端主张相媲美。
伽利略之所以会认为哥白尼的主张令人信服,并不是因为它与观测到的行星位置更相符,而是因为它的简洁和优美,与之相对的则是托勒密模型中复杂的本轮。在《关于两门新科学的对话》中,萨尔维阿蒂和沙格列陀这两个角色都提出了有说服力的论证来支持哥白尼,然而第三个角色辛普里邱却依然有可能为亚里士多德和托勒密辩护,他坚持认为,实际上是地球处于静止,太阳绕地球旋转。
直到开普勒的工作,日心模型才变得更加精确起来,之后牛顿赋予了它运动定律,地心图景这才最终彻底丧失了可信性。这是我们宇宙观的巨大转变:如果我们不在中心,我们的存在还能有什么重要性吗?上帝或自然律为什么要在乎从太阳算起的第三块岩石上(这正是哥白尼留给我们的地方)发生了什么呢?现代的科学家在寻求一个人在其中没有任何地位的宇宙的解释方面胜过了哥白尼。尽管这种研究在寻找支配宇宙的客观的、非人格的定律方面是成功的,但它并没有(至少是目前)解释宇宙为什么是这个样子,而不是与定律相一致的许多可能宇宙中的另一个。
有些科学家会说,这种失败只是暂时的,当我们找到终极的统一理论时,它将唯一地决定宇宙的状态、引力的强度、电子的质量和电荷等等。然而,宇宙的许多特征(比如我们是在第三块岩石上,而不是第二块或第四块这一事实)似乎是任意和偶然的,而不是由一个主要方程所规定的。许多人(包括我自己)都觉得,要从简单定律推出这样一个复杂而有结构的宇宙,需要借助于所谓的“人择原理”,它使我们重新回到了中心位置,而自哥白尼时代以来,我们已经谦恭到不再作此宣称了。人择原理基于这样一个自明的事实,那就是在我们已知的产生[智慧?]生命的先决条件当中,如果宇宙不包含恒星、行星以及稳定的化合物,我们就不会提出关于宇宙本性的问题。即使终极理论能够唯一地预测宇宙的状态和它所包含的东西,这一状态处在使生命得以可能的一个小子集中也只是一个惊人的巧合罢了。
然而,本书中的最后一位思想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著作却提出了一种新的可能性。爱因斯坦曾对量子理论的发展起过重要的作用,量子理论认为,一个系统并不像我们可能认为的那样只有单一的历史,而是每种可能的历史都有一些可能性。爱因斯坦还几乎单枪匹马地创立了广义相对论,在这种理论中,空间与时间是弯曲的,并且是动力学的。这意味着它们受量子理论的支配,宇宙本身具有每一种可能的形状和历史。这些历史中的大多数都将非常不适于生命的成长,但也有极少数会具备一切所需的条件。这极少数历史相比其他是否只有很小的可能性,这是无关紧要的,因为在无生命的宇宙中,将不会有人去观察它们。但至少存在着一种历史是生命可以成长的,我们自己就是证据,尽管可能不是智慧的证据。牛顿说他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但正如本书所清楚阐明的,我们对事物的理解并非只是基于前人的著作而稳步前行的。有时,正像面对哥白尼和爱因斯坦那样,我们不得不向着一个新的世界图景做出理智上的跨越。也许牛顿本应这样说,“我把巨人的肩膀用作了跳板。”
……
从纯粹的文字表达角度来看,作者的叙事风格变化多端,这一点是极其罕见的。在介绍某个科学原理时,语言是极其严谨和逻辑化的,仿佛进入了一份严谨的学术报告;然而,在过渡到哲学思辨的部分时,文风又瞬间变得如诗歌般流畅、富有韵律感,充满了譬喻和象征,引人深思。这种在不同语境下自如切换的能力,极大地丰富了阅读体验。它避免了长篇论著容易产生的单调乏味感,使得原本厚重的理论被包裹在易于接受的叙事糖衣之下。我甚至能想象,如果这本书被改编成课程,它将是一部多么引人入胜的教材。这种文字驾驭能力,本身就是一种值得称道的“巨人”级别的才能,它确保了知识的有效传递,同时又不失文学上的美感。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门槛不低,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背景知识储备,否则可能会在某些深奥的论述面前感到吃力。我承认,刚开始的几章我需要反复查阅大量的背景资料,才能真正跟上作者的思路。但这恰恰是它价值的体现——它不迎合浅尝辄止的读者,而是真正面向那些渴望深入探索本质的求知者。它像是一座知识的高塔,攀登的过程虽然艰辛,但一旦站到顶端,视野之开阔是任何平地上的景观都无法比拟的。这种“挑战性”反而激发了我更强的学习欲望,它迫使我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去接触和理解那些原本我认为难以企及的理论。这种被知识“推着走”的感觉,是一种非常积极的阅读体验,它让我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自身知识结构的重塑和升级。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在处理历史脉络和现代应用之间的关系时所展现出的洞察力。很多经典的汇编作品往往只停留在对“过去”的缅怀,或者过于抽象地谈论“未来”,但这一套书成功地在两者之间架起了一座坚实的桥梁。它清晰地展示了那些被认为是“巨人”的思想是如何一步步演变、如何影响了我们今天所处的社会结构、技术发展乃至思维模式。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思想的迭代”部分的论述,作者没有将历史人物神化,而是将他们置于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下进行批判性地审视,同时又能精妙地提炼出那些具有永恒价值的核心思想。这种既尊重历史又拥抱批判精神的态度,让这本书读起来毫不沉闷,反而充满了思想的活力和辩论的张力。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设计实在令人眼前一亮,厚重的质感和典雅的字体选择,透露出一种对知识的敬畏感。初翻开来,那种油墨的香气混合着纸张特有的味道,瞬间把我拉入了一个沉静的阅读空间。我特别欣赏它在细节上的打磨,比如书脊的设计,既稳固又易于翻阅,即便是如此精装的版本,也没有牺牲阅读的舒适性。更不用提内文的排版,字号适中,行距疏朗有致,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这显然不是那种粗制滥造的平装本可以比拟的,它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能感受到出版社在制作过程中投入了极大的心血,将“经典”二字落实到了实处,让人一上手就知道这不是泛泛之作,而是那种可以经得起时间考验,甚至可以作为传家之宝的重量级作品。这种对物理形态的极致追求,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仪式感,让每一次翻阅都成了一种享受,而不是简单的信息获取过程。
评分我对作者(或编者)的选材眼光简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这套书的广度与深度达到了一个令人咋舌的平衡点。它并非只是简单地罗列名家语录或者堆砌概念,而是构建了一个宏大而又精妙的知识体系框架。我感觉自己像是在一个巨大的知识迷宫中被一位技艺高超的向导带着行走,每到一个节点,都能获得对整个领域更清晰的洞察力。尤其欣赏它那种跨学科的连接能力,原本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领域,在作者的梳理下,竟然展现出惊人的内在逻辑和相互支撑的关系。这种编织能力,绝非易事,它需要作者对各个知识点有极其深刻的理解,才能做到如此丝滑自然的过渡。读完一章,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在脑海中把刚才吸收的信息点重新梳理一遍,那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比直接读某一本专注于某个细分领域的专著来得更为震撼,因为它提供了全局视野。
评分伟大的天才,人类的福星!
评分装帧精致,正版,物流给力,邮过来后包装及书均完好无损,打开看了一下,没有瑕疵,一看便知不是盗版次品,这本书是霍金写的,不但通俗易懂,而且有很多专业性的知识,就是我这种半入门不入门的物理学天文学爱好者之必读之基础教材,说是教材,又很有趣味性,这钱花得不冤。在买此书之前,有过纠结,电子版更便宜,更环保,为什么还要买纸质书,后来回忆了一下我看电子版书籍的痛苦经历,颈椎和眼睛所受之创伤就不说什么了,想必大家都知道,主要是一拿起手机就想打王者荣耀啊??,而且读书,纸质越好,书页越宽,思路越加清晰,头脑越加清醒,别人吃电纸书一万字甚觉疲惫,吾食传统书籍十万字兴奋愈加,高下立判。
评分老霍走了,当作纪念了。老霍走好。
评分老霍走了,当作纪念了。老霍走好。
评分宝贝已收到,谢谢!
评分伟大的天才,人类的福星!
评分老霍走了,当作纪念了。老霍走好。
评分装帧精致,正版,物流给力,邮过来后包装及书均完好无损,打开看了一下,没有瑕疵,一看便知不是盗版次品,这本书是霍金写的,不但通俗易懂,而且有很多专业性的知识,就是我这种半入门不入门的物理学天文学爱好者之必读之基础教材,说是教材,又很有趣味性,这钱花得不冤。在买此书之前,有过纠结,电子版更便宜,更环保,为什么还要买纸质书,后来回忆了一下我看电子版书籍的痛苦经历,颈椎和眼睛所受之创伤就不说什么了,想必大家都知道,主要是一拿起手机就想打王者荣耀啊??,而且读书,纸质越好,书页越宽,思路越加清晰,头脑越加清醒,别人吃电纸书一万字甚觉疲惫,吾食传统书籍十万字兴奋愈加,高下立判。
评分宝贝已收到,谢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