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在详细占有史料的基础上,历时多年进行实地寻访,以昆明大西门、文林街、青云街、翠湖,乡间的龙头村、棕皮营、司家营、呈贡龙街等地的西南联大遗迹为线,以梅贻琦、陈寅恪、冯友兰、闻一多、沈从文、吴宓、叶公超、吴大猷、顾颉刚、梁思成、林徽因、金岳霖、冰心、赵萝蕤、查阜西以及蔡威廉、林如斯、王赓等名人旧居为点,回归历史,再
现并评议了抗战时期与西南联大相关的人物和史事,并对与西南联大互为背景的昆明进行浮世绘式的描写,生动呈现了一个血肉丰满的战时昆明。
抗战时期西部两个“联合大学”的一点比较
抗战时期的联合大学其实不止一个,广为人知的是西南联大,另外还有西北联大和东南联大及华东联大。东南联大由上海一带的若干规模较小的大专院校组成,依附暨南大学短暂办学,校址先浙江金华后闽北建阳,边筹备边办学,并未正式挂牌,且终于停止筹备,于流徙中仅存在了一年,等于流产,时1942 年。华东联合大学(又称上海基督教联合大学)于1938 年夏正式组建,其主体为东吴、圣约翰、沪江和之江四所教会大学。1941 年底珍珠港事件后,该联合大学解散,历时三年半。
还有两个学校群体,虽未有过联合大学之名,却也多多少少具有联合大学之实。一个由北平艺专和杭州艺专两校在湖南沅陵合组而成,定名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简称“国立艺专”,先迁昆明,再迁重庆。抗战胜利后复员仍为北平艺专和杭州艺专,即今之中央美术学院和中国美术学院。
再一个是成都华西坝教会学校群体。尽地主之谊的是华西协和大学。陆续从华东、华北迁入的有金陵大学和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齐鲁大学、燕京大学。这些学校并未合并,只是在同一个校园里各自独立办学,但毕竟是在同一个大屋顶下,又都姓“教”,同舟共济,在教育资源上互通有无再正常不过。
在这一系列有“ 联合大学” 之名或无“联合大学” 之名的学校群体中,最可注意的自然是身在云南的西南联大,还有几近被遗忘的,身在陕西的西北联大。这两个在抗战烽烟中成立的联合大学,是中国抗战文化教育史的极其重要的文化篇章。其中的西北联大,虽然从表面看,挂牌办学仅一年半,但由西北联大进行资源整合,重新组建而成的“西北五校”,实际是西北联大存在的延续,应该作为一个完整的历史存在来研究,特别是与西南联大进行比较研究。
大家知道,教育是国家最重要的文化命脉,它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的延续、繁殖和传播,占有极关键的位置。因此,如何转移和保护国家的文化命脉,如何让这些文化命脉实体,在战争条件下继续发挥它精神的和物质的作用,就不能不是战略决策的一个十分重大的问题。
1937 年7 月7 日卢沟桥事变,日本侵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7 月底,北平、天津相继沦陷,一些著名的大学遭到空前的浩劫。至1938 年8 月的一年内,全国108 所高校中有94 所遭日军破坏,其中25 所因损失惨重被迫停办,继续维持的仅有83所。在国破家亡的民族生死关头,为了存留住中国教育的骨架和精髓,让中国教育文脉得以延续;为了坚持民族教育,并使无校可归的学生不致失学,以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北平大学校长徐诵明、北师大校长李蒸、北洋工学院院长李书田等为代表的102 位文化教育界著名人士联合发表声明,揭露日本侵略军破坏我国高等学校的罪行,提出了“教育为民族复兴之本”的口号,要求政府采取果断措施,将一些高校迁往内地继续办学。
抗战前的中国,高等教育还比较落后,且教育资源大多分布在面临战争威胁第一线的北平、上海、天津、南京等东部发达地区,教育资源分布极不合理。如今面临战争,华北、华东高校内迁势在必行。
华北﹑华东高校内迁的主要目的地是大西南。据史料,内迁大西南的高等学校为56 所,去四川的最多,约42 所,如迁重庆的中央大学、交通大学、复旦大学,迁成都的燕京、金陵、齐鲁等几所教会大学,以及零散分布在乐山的武汉大学、三台的东北大学,等等。迁昆明的主要是北大、清华、南开及中法大学,迁大理的华中大学,以及先昆明后四川李庄的同济大学、先昆明后重庆的国立艺专和先迁澄江,1940 年迁回广东,校部设韶关的中山大学,等等。内迁贵州的主要是遵义的浙江大学、贵阳的大夏大学和湘雅医学院。
华北﹑华东高校内迁的基本格局是,北平、天津地区高校分别迁入云南和陕西,南京、上海一带的高校绝大多数迁入四川。
而西北联大呢?虽然西北联大挂牌办学历时不长,但改组而成的西北五校,从1939 年分开办学,到抗战胜利的1945 年,各自独立建校办学已经整整六个年头,他们已经在西北,在陕甘,扎下了深深的根子。1946 年复员的时候,当年的北平大学已不复存在,作为北平大学主体的四所高校:北平工学院、北平农学院、北平医学院和北平女子文理学院,基本上是整体性地留在西北了。另两个学校:北师大和北洋工学院,虽然基本上复员回了北平、天津,但两校也都有少数教师留在西北五校继续服务,与原北平四所大学的同事们、同行们一起,共同谱写西北高等教育的新篇章。当年的北平四校,和稍晚加盟的东北大学工学院、河南焦作工学院以及陕西原有的西北农林专科学校,经过整合﹑磨合,打造成今天的西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安医科大学(今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和兰州的西北师范大学。这是西北联大除留下扎根西北、服务西北的精神遗
产之外,还为大西北留下的一份极为丰厚的实体遗产。
很难想象,一本关于“联大”的书,能够唤起我如此强烈的关于“家”的情感。也许是因为,那些身处异乡、颠沛流离的人们,最渴望的,正是那种归属感和温暖。我回想起自己小时候,每次离家在外婆家过夜,都会有些许的不安,直到外婆的呼唤声传来,我才感到安心。这本书,我想,就是在讲述这样一种“家”的意义,一种在困境中相互扶持,在艰难中寻找温暖的情感纽带。那些曾经的师生、朋友,他们之间的情谊,或许比亲情更加深厚,因为那是共同经历苦难,共同追逐梦想的产物。我期待这本书能让我感受到那种跨越时空的温暖,那种在风雨飘摇中的依靠。
评分初翻开这本书,我脑海中浮现的并非书名所暗示的那些宏大叙事,而是更私人化的、属于我童年记忆中的一些片段。那个时候,每到夏天,外婆就会在院子里晾晒各种谷物,阳光透过稀疏的树叶洒下来,形成斑驳的光影,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成熟的香甜。我喜欢在那些光影里追逐嬉戏,想象自己是某个遥远国度的小王子,而那些谷粒就是闪闪发光的宝藏。后来,我才慢慢了解到,其实很多看似平凡的场景,都蕴含着生命最朴素也最深刻的意义。这本书,尽管我尚未深入阅读,但从它所散发出的那种沉静而温厚的氛围来看,我预感它能够带领我回到那个曾经忽略了的、被时间过滤过的角落,去重新审视那些被遗忘的美好。我期待它能像一杯温水,在喧嚣的世界里,给我带来一丝慰藉和安宁,让我重新找回内心的平静。
评分读到书名,我脑海中闪过一个画面:一个背影,孤寂而坚定,朝着远方走去。那是一种独立思考的姿态,一种不畏艰难的勇气。我一直觉得,每个人生命中都有一段需要独自面对的旅程,一段需要用自己的力量去闯荡的岁月。这本书,或许就是关于这样一段段“背影”的故事,关于那些在时代洪流中,依然选择坚守自我,依然在默默耕耘的灵魂。我很好奇,这些“背影”究竟承载了怎样的希望,又经历了怎样的挣扎?它是否能让我看到,在那些不被大书特书的默默付出中,蕴藏着怎样震撼人心的力量?我渴望在这本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力量,那份面对未知、走向远方的勇气。
评分这是一本关于“传承”的书,我隐约能感受到。我们总是在前人的肩膀上向前,也总是在别人的故事里找到自己的影子。那些曾经的岁月,那些为理想和未来奔波的身影,或许在时光的长河中显得有些模糊,但他们的精神,他们的坚持,却如同灯塔,指引着后来者前行。我脑海中立刻联想到我们老家村口那棵古老的槐树,据说那是几十年前村里人一起栽下的,经历了风雨,见证了村庄的变迁。每到夏天,它的枝繁叶茂,为村民们提供了乘凉的好去处。这本书,我想,就是这样一棵“精神的槐树”,它将那些历史的养分,那些不屈的灵魂,一点点地输送到我们的心中,让我们在汲取的同时,也思考着自己该如何“栽下”属于自己的“树”。
评分这是一本关于“知识”和“探索”的书,我从字里行间捕捉到了这样的气息。想象着那些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人们依然不懈地追求知识,不懈地探索真理,这本身就是一件令人动容的事情。我一直认为,知识是抵御黑暗最好的武器,是点亮前路最亮的灯火。这本书,我想,就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诠释。它讲述的,不仅仅是历史的事件,更是那些在逆境中,知识所绽放出的耀眼光芒,是那些对真理的执着追求所带来的希望。我期待它能够激发我内心深处的求知欲,让我重新审视知识的价值,以及在探索未知领域时,所能获得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评分不错
评分好书
评分书还是不错的样子,读书人会怎么说呢?
评分那是一段近乎神话的历史
评分东西便宜实惠,送货上门,速度很快,态度很好。
评分装订不错
评分还是蛮支持的,很不错的一本书
评分东西很好 京东发货速度快 服务好 以后买东西都在京东了 希望京东越来越好。
评分帮别人代买,没看无法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