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聚焦国际课程的问题困惑和实践需求,界定了国际课程的内涵,形成了较为合理的研究框架,借助调查研究、比较研究、个案研究、文献研究等方法系统梳理了国际课程的实施现状、主要问题、多方观点和域外经验,对国际课程的政策编制提出了六大建议和若干操作要点,对国际课程的界定、研究主题的厘定、政策设计的思路和建议等具有丰富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徐士强,2015年博士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现为上海教育科学院普教所、《上海教育科研》副主编。
序…………………………………………………………… 张民选 1
导论 普通高中国际课程政策问题的形成…………………………1
一、普通高中国际课程的兴起…………………………………1
二、普通高中国际课程认识分歧……………………………… 3
三、普通高中国际课程研究的价值来源……………………… 5
(一)辨析和应答实践需求………………………………… 6
(二)形成相关政策治理思路……………………………… 6
(三)拓展课程政策研究领域……………………………… 7
第一章 多视野中的普通高中国际课程相关研究………………… 9
一、基础教育国际化视野………………………………………9
(一)教育国际化的内涵与判断标准……………………… 9
(二)教育国际化的合理性探寻………………………… 10
(三)基础教育国际化研究冷热不均……………………13
二、课程原理与政策视野…………………………………… 15
(一)课程内容变革及其对国际化的关照………………15
(二)课程政策原理与本土课程政策研究……………… 17
(三)中国对外教育政策及其研究……………………… 21
三、课程国际化与国际课程视野……………………………22
(一)增加课程国际教育元素的比较研究……………… 22
(二)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理解和跨文化学习研究……… 25
(三)国际课程概况介绍与政策启示研究……………… 26
四、走向政策取向的国际课程研究………………………… 28
(一)国际课程是深化教育国际化研究的新领域……… 28
(二)从国际课程功能研究回溯到政策研究…………… 29
第二章 普通高中国际课程的内涵与研究设计………………… 32
一、普通高中国际课程的内涵……………………………… 32
(一)现行分类…………………………………………… 32
(二)概念界定…………………………………………… 34
二、普通高中国际课程的研究设计…………………………35
(一)研究范式…………………………………………… 35
(二)研究思路与内容…………………………………… 36
(三)研究方法和技术线路………………………………39
第三章 普通高中国际课程价值取向研究……………………… 42
一、国际课程价值定位怪相………………………………… 43
二、国际课程的价值取向分析……………………………… 44
(一)校长眼中的国际课程价值取向调查……………… 44
(二)国际课程可能的价值取向………………………… 50
三、以育人为核心的发展性取向及其实现…………………54
(一)建立“育人核心,学生首利”的原则………………… 54
(二)实现以育人为核心的发展性取向………………… 55
第四章 普通高中国际课程准入研究…………………………… 60
一、关于国际课程准入的争议……………………………… 60
(一)支持国际课程引进的因素………………………… 61
(二)反对国际课程引入的理由………………………… 73
二、准入依据:系统因素分析法……………………………… 79
(一)区域条件导向因素………………………………… 80
(二)学校发展需求因素………………………………… 81
(三)社会响应推动因素………………………………… 82
三、判断基准:力量导向一致原则…………………………… 84
第五章 普通高中国际课程实施研究……………………………88
一、国际课程实施现状……………………………………… 88
(一)课程运行方式……………………………………… 88
(二)班制安排…………………………………………… 92
(三)举办机制…………………………………………… 95
二、国际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98
(一)举办机制:合作方的权益协定问题………………… 98
(二)课程架构:科目缩水与叠加并存…………………… 98
(三)师资队伍:成本、资质与稳定性问题……………… 99
(四)费用收支:标准与公办高中的困境………………… 99
(五)举办资质和学籍管理等问题………………………100
三、改进国际课程实施的思路建议………………………… 101
(一)域外借鉴…………………………………………… 102
(二)本土做法…………………………………………… 102
(三)若干建议…………………………………………… 104
第六章 发达国家和地区实施犐犅课程及其分析……………… 106
一、欧美发达国家实施的IB课程………………………… 106
(一)IB课程的诞生与发展…………………………… 107
(二)IB课程的学段分布……………………………… 109
(三)IB课程开设地区分布…………………………… 110
(四)高校对IB文凭的认可情况……………………… 112
(五)政府对IB课程的政策规章………………………113
二、亚洲发达国家和地区实施的IB课程………………… 114
(一)IB课程的诞生和发展…………………………… 114
(二)IB学校性质与教学语言………………………… 116
(三)高校对IB文凭的认可情况……………………… 117
三、发达国家和地区实施IB课程的特征与启示………… 119
(一)发达国家与地区实施IB课程的特征…………… 119
(二)发达国家及地区实施IB课程的启示…………… 124
第七章 上海普通高中开设国际课程研究……………………… 133
一、纵向回溯:上海基础教育国际化的历史考察………… 133
(一)外籍人士入沪办学………………………………… 133
(二)引进西方新式教育内容…………………………… 134
(三)开展外语特色办学………………………………… 135
(四)引进西方教育教学模式…………………………… 136
二、横向概览:当前上海普通高中国际化办学的实践
模式……………………………………………………… 137
(一)国际课程驱动模式………………………………… 137
(二)国际部(班)驱动模式……………………………… 138
(三)国际教育项目驱动模式…………………………… 139
(四)国际理解教育模式………………………………… 140
(五)外语特色办学驱动模式…………………………… 141
三、现状扫描:普通高中开设国际课程的概况与走势…… 142
(一)课程类别…………………………………………… 142
(二)开设的学校………………………………………… 142
(三)学生及学籍管理…………………………………… 143
(四)地区分布…………………………………………… 144
(五)形式与费用………………………………………… 144
(六)引进类型与途径…………………………………… 145
(七)师资与管理………………………………………… 145
四、分析与建议:兼议上海普通高中国际课程“新政” …… 147
(一)“新政”及其反响…………………………………… 147
(二)上海举办国际课程的适宜性分析………………… 149
(三)立足支持下管与放相结合………………………… 154
第八章 国际课程政策设计建议………………………………… 159
一、国际课程政策研究主要结论…………………………… 159
(一)国际课程的本质与特点…………………………… 159
(二)国际课程面临的主要问题………………………… 164
(三)国际课程的需求与形势分析……………………… 173
(四)国际课程政策设计要点…………………………… 176
二、国际课程决策建议……………………………………… 181
(一)确立育人第一的价值取向………………………… 182
(二)建立国际课程准入制度…………………………… 182
(三)强化举办机构资质与条件评估…………………… 183
(四)实行不同性质学校分类差别管理………………… 185
(五)深化公共服务与管理能力建设…………………… 186
(六)试行国内高校认可国际课程学分………………… 188
参考文献…………………………………………………………… 190
附录 普通高中国际课程动机意向调查…………………………200
21世纪以来,随着国家教育开放的扩大和加深,基础教育阶段的国际化探索也逐渐成为研究和实践热点,面向境内学生的普通高中国际课程(以下简称“国际课程”)就是其中一例,引进国际课程和举办国际课程班(国际部)一度在各地如雨后春笋般生出。普通高中引进国际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活跃办学思想、深化课改实践、丰富区域教育多样性、增加学生选择入学的机会。不过,在初期,这主要还是一种由学校自发开展的“办学探索”,而非自上而下的“政令贯彻”,因此,配套政策和管理办法先天缺失,尤其是对公办普通高中而言,公办普通高中举办收费的国际课程班,课程准入没有依据、收费没有依据、学籍管理没有依据。民办高中同样也面临着政策空白点,国际课程无纲缺领、良莠不齐。
实践困惑呼唤政策规范,而政策规范则需要研究的支撑。从决策视角看,国际课程研究要回答五大课题:(l)引进国际课程的价值取向问题;(2)准入与举办的标准依据;(3)实施和质量管理环节的问题,如招生、学籍管理、收费、教师支持、质量保障等;(4)意识形态风险如何规避;(5)公办高中和民办高中管理是否要分类。
本书聚焦国际课程的问题困惑和实践需求,界定了国际课程的内涵,形成了较为合理的研究框架,借助调查研究、比较研究、个案研究、文献研究等方法系统梳理了国际课程的实施现状、主要问题、各方观点和域外经验,对国际课程的政策编制提出了六大建议和若干操作要点,如确立育人第一的价值理念和学生首利的原则;建立课程准入制度,设置课程准入类型清单;强化举办资质与条件审核,审核制度的要点包括举办机构资质与条件审核、办学导向与条件审核等;实施学校分类差别管理,主要是公办高中和民办高中在招生、学籍和收费上分类差别管理问题;深化公共服务与管理能力建设,主要包括增强教师专业支持和质量保障、成立国际课程与考试归口管理机构、成立省级国际考试中心、开展国内高校认可国际课程的试点、增进中外课程融合与本土课程创新等。本书选题新颖、观点适当、结构合理、内容丰富、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是一份普通高中国际课程政策研究与理论研究双结合的成果。
作者徐士强是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的科研人员,也是我在华东师范大学指导的博士研究生,本书以其2015年博士学位论文为基础修改而成,论文定稿于2015年初,时至今日已经两年有余,书中部分数据、事例等与今日实际情况可能有所不同。但本书对国际课程的界定、研究主题的厘定、政策设计的思路和建议等依然具有丰富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希望能够成为教育行政人员、研究人员和校长的决策助手,也希望作者本人以及有兴趣的同行能够继续深化该领域的研究。
张民选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博导
2017年2月
从一个渴望了解教育前沿动态的观察者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暗示了一种对“政策制定者心路历程”的深度解码。我们都知道,任何重大的教育政策出台,背后都隐藏着错综复杂的利益博弈、对未来人才画像的深刻洞察以及对国际教育趋势的审慎评估。我猜想,作者一定花费了大量精力去访谈那些站在决策桌前的关键人物,去挖掘那些未被公开记录的讨论细节。真正有价值的政策研究,不应只是对既有文件的梳理,更应该是一种“反思性实践”的呈现。我期待书中能看到关于“政策的意外后果”的严肃讨论,比如,国际课程的引入是否会加剧阶层分化?在政策推行的初期,地方教育部门在执行层面是如何进行“本土化调适”的?这种对政策实施过程中“张力”的捕捉与分析,才是检验一部政策研究深度是否达标的试金石。如果能清晰勾勒出从“顶层设计”到“一线落地”的完整链条,那这本书无疑将成为政策研究领域的重量级参考。
评分对于一个深耕于教育理论研究的学者而言,这本书的标题指向了一个极具挑战性的研究课题:如何将全球化的教育理念与中国特定的教育文化土壤进行有机融合,而不是生硬的嫁接。理论研究的价值在于构建解释框架。我推测,作者可能引入了比较教育学的视角,对比了PISA测试背后的教育哲学与中国高考体系的内在逻辑。更进一步,好的理论研究必须能指导实践创新。我非常好奇,书中是否探讨了在课程融合的过程中,如何重构“学科教学法”(Pedagogy)?例如,探究式学习(Inquiry-based learning)如何才能在中国现有的班级授课制下有效实施?如果书中能提供一套可供检验的、基于实证数据的政策评估模型,用以衡量新政策在提升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的实际效度,那么它就超越了一般政策综述的范畴,真正具备了学术上的开拓性。
评分这部著作的题目乍一看,确实引人注目,它触及了当前教育领域一个非常关键且复杂的话题:高中教育体系的国际化转型与政策的制定过程。尽管我尚未深入研读全书,但仅凭其标题的重量感,就能感受到作者在梳理当前国内高中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国际课程引入的必要性方面所做的前期功课。想象一下,作者必然会详尽地剖析,在“双减”政策的大背景下,如何平衡应试教育的刚需与培养国际化视野的迫切需求。这绝不是简单的课程移植,而是一场涉及课程标准、师资培养、评价体系乃至学校治理结构的系统性变革。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的,是如何在不同地域、不同办学水平的普通高中之间,实现政策的有效梯度落地,避免“富裕”的学校享受了资源,而“欠发达”的区域则成为政策的牺牲品。这种政策设计的精妙之处,往往体现在对基层实际操作可能性的精准预判上,而非仅仅停留在宏伟的蓝图描绘。
评分换个角度,如果我是一位关注教育公平与资源配置的社会评论员,这本书对我来说就意味着一次审视资源分配是否合理的契机。国际课程的引入,本质上是一种优质教育资源的再分配过程。我最关注的是政策设计中对“普惠性”的考量。它是否清晰界定了政府在支持国际课程发展中应扮演的角色——是主要出资者、监管者,还是仅仅是政策的引导者?更敏感的问题是,这种政策设计是否会无意中巩固或扩大现有教育资源分配上的鸿沟?一个成熟的政策设计,必须包含一套精密的“反贫困”或“弥补差距”的配套机制。例如,如何通过政策倾斜,支持欠发达地区的中学引进成熟的国际课程资源,确保“国际视野”不再是少数精英家庭的专利。如果书中能提供关于不同地区在政策执行后,学生发展数据对比的量化分析,那将是对政策实际影响力的最有力佐证。
评分如果我是一个正在为孩子规划升学路径的家长,我对这本书的兴趣点可能会聚焦于“政策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之间的微妙平衡。家长最怕的就是政策的摇摆不定,直接影响到几年的努力和巨额的投入。因此,我希望书中能提供一种对未来趋势的可靠预测框架。例如,在谈到“国际课程”时,作者是否能清晰界定哪些是“硬核”的国际标准,哪些是为迎合市场而做出的“软性包装”?真正优秀的政策设计,应当是具有前瞻性和韧性的,它需要为学校和家庭提供一个可预期的发展蓝图,而不是让大家在政策的迷雾中摸索。此外,书中对“普通高中”这一主体的定位也至关重要。它不仅仅是大学的预科班,更应是公民教育的摇篮。政策设计是否能有效地将国际视野的培养,融入到对国家核心素养的塑造之中,避免出现“文化抽离”的风险,这将是我判断这本书价值的重要标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