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身越来越成为一种社会现象,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还是其他发达国家,或者像巴西、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本书的研究对象正是这个越来越普遍的单身现象,以及独居生活给社会、政治、经济带来的变化和变革。
这才是人类的走向!每个人的一次生命,不过是为了证明独自生活的能力和生活本身所有丰富的可能性。婚姻,家庭,这种种古老的迷信!那个时代业已沉沦!
在1950年代,美国人口中只有22%的人单身生活,而今天,超过一半的美国人正处于单身,而其中,3100万人独自生活,——这差不多占到了美国成年人口的1/7。独居人口占到了美国户籍总数的28%,这一比重使之成为美国普遍的家庭形式,甚至超过了核心家庭的所占比重。在本书中,艾里克·克里南伯格向人们证实,这一数字背后绝非是一时的潮流走向,事实上,这正代表着自婴儿潮以来重大的社会变革——我们正在学习单身,并由此带来了全新的生活方式。
克里南伯格以他前瞻性的研究为基础,探索了单身社会的崛起,以及这一现象给我们的社会文化、经济、政治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尽管传统思想一直告诫我们,独自生活将导致孤独和与世隔绝的孤立,克里南伯格却向我们揭示了,绝大多数单身者正热忱地投身社会与社交生活中,他们比同龄已婚人士更热衷于外出就餐、锻炼身体、参与艺术及音乐课程、公众活动、演讲以及公益活动。甚至有证据表明,比起与配偶居住的已婚人士,独自生活的人们身心更为健康,而他们都市公寓的生活方式,相较郊区独栋家庭住宅,也更为绿色环保。
克里南伯格专业地分析了这些独居人士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年轻的专业人士,支付高额的公寓租金,以换取自由和隐私;三四十岁的单身人士,不愿为了不尽如人意的伴侣而牺牲自己的事业或生活方式;离婚人士不再信任婚姻是幸福与稳定的基础;以及那些宁愿独居也不愿与朋友或者孩子共同居住的老年人。根据针对三百多名不同年龄和阶层的男女所做的深度访谈,克里南伯格得出了一个出乎意料的结论:在如今这个媒体无处不在、人与人高度紧密相连的社会中,独自生活令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以及更懂得享受伴侣的陪伴。
克里南伯格在本书中,用令人耳目一新的统计数据、第一手资料,以及对于独居人士的生动刻画,颠覆了人们对于单身的传统认知,并为改变着美国的单身社会这一形式,给出了结论性的评价:单身社会,正成为一次空前强大、无可避免的社会变革。
艾里克·克里南伯格(Eric Klinenberg,1970- ),纽约大学社会学教授,《公众文化》编辑。他的第一部著作《热浪》获得了七项文学和学术奖项,并被《芝加哥论坛报》誉为“zui佳著作”。他的调查研究被《纽约客》转载,被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以及全国公共广播电台(NPR)转播,他的文章则刊登于《纽约时报杂志》《滚石》和《美国生活》。
“艾里克·克里南伯格写就了一本关于单身社会的研究著作。他揭示了现代社会中独自生活所带来的喜悦与痛苦。《单身社会》提出了对于城市规划的一种全新观点,并阐明了深入研究独居者心理的学术需求。克里南伯格写这本书绝非哗众取宠,恰恰是为了与人们分享沟通他的观点。必读推荐。”
——理查德·斯奈特,《共处:合作的仪式、快乐以及政治》作者
“一本引人入胜、不偏不倚的关于单身社会崛起的著作,阐明了单身社会为个人所带来的挑战,但更为重要的,它揭示了由此带来的对我们社会的深远影响。极具启发性。”
——斯蒂芬妮·库恩兹,《婚姻已成历史:爱情如何战胜婚姻》作者
克里南伯格在《单身社会》中明晰地指出,独自生活的人更容易拜访朋友或加入社会团体,他们更容易聚集或创建有生气的充满活力的城市。更准确地说,我们的社会已经从一个保护人们免受伤害的社会,转变成了允许人们将自己才能变大化的社会。
——《纽约时报》
导言 1
第一章 独自生活 33
第二章 独自生活的能力 67
第三章 分离 101
第四章 自我保护 127
第五章 共同的孤单 151
第六章 独自老去 179
第七章 重塑独居生活 211
结论 241
导言
《旧约》之初是这么写的:上帝创造了这个世界——乐园与人间,水,光,昼与夜,以及人世间的万物,每天的创造之后,上帝都说:“这很好。”然而,当上帝创造了亚当之后,他的语气变了。上帝突然宣称这是他第一件不甚完美的作品:“他不应该孤单一人。”于是,上帝创造了夏娃,从此以后亚当不再是孤单一人了。
随着时光的流逝,对孤单的反对从一种神学的禁令延伸到了文学与哲学的领域。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一书中写道:“被孤立的人,无法从政治的联盟中分享获益,又或者已然自给自足而无需分享获益,这样的人已不再是城邦中的一部分,因而也与野兽或神无异。”古希腊诗人提奥克里图斯也坚称“人类永远彼此需要”,而罗马帝国的皇帝、斯多亚学派的马可·奥勒留更是宣称:“人类是社会化的动物。”
“家庭”这一形式是人类需要共同生活的最佳诠释。纵贯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体系,家庭而非个人,一直是构筑人类社会以及经济体系的基石,这恰恰合情合理。正如生物进化学家们所指出的,群居生活为最早期的人类社会成员创造了竞争优势,因为群居意味着安全与保护,获得食物,以及繁衍后代的机会。社会科学家尼古拉斯·克里斯塔与詹姆斯·福勒也提出,通过自然选择,我们人类发展建立起一种生物遗传上的倾向性——更乐于建立亲密的社交关系。
1949年,耶鲁大学的人类学家乔治·彼得·默多克发表了他的调查研究报告,研究范围涵盖了不同历史时期、世界各地250多个“代表性的人类文明”,他在报告中指出:“核心家庭是人类社会一种普遍的群体单位。无论是单纯从家庭这一形式的盛行而言,还是由核心家庭发展衍生而出的其他复合家庭形式,家庭一直都作为一种独特而且带有显著功能性的单元存在于所有已知的社会文明中,无一例外,或者说,现今仍没有为人所知的反例。”
此后,学者们一直在美国国内寻找各种不符合他的核心家庭模型理论的实例,如集体农庄,以向默克多的理论发起挑战。然而他们找到的所谓反例,都无一例外地采取了另一种形式的群居方式,一起生活的人数通常比传统的家庭形式更多。尽管学术争辩仍未平息,但至少有一点双方都能认同——人类社会,无论时代和地点,都是围绕着共同生活而非独自生活的想法才建立起来的。
然而,今非昔比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人类一直在从事一项伟大的社会试验。人类史上前所未有的,世界各地数量庞大的不同年龄、不同政治信仰的人们,都选择了独居生活。不久以前,人们还习惯于在年轻时结婚,而死亡才是终止婚姻的唯一方式;当年轻丧偶时,人们选择早早地再婚,而老年丧偶的人们则搬去与家人同住,或是家人选择搬来陪伴他们。但如今,人们选择晚婚(佩尤研究中心的报告指出,如今男性与女性的初婚年龄都以及“达到了世上最高纪录,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男性与女性的初婚都推迟了大约五年”),人们离婚,而后十多年地保持着单身。有些人活得比自己的伴侣长久,并且千方百计地避免与他人共同居住——即便这个“他人”常常是他们自己的孩子。人们在不同的生活方式之间轮回流转:独居生活,与他人一起生活,共同生活,又再回归独居。
不久之前,独居还被视为一种过渡——通向其他更为长久的生活方式,例如与他人结为伴侣共同生活,或者搬入疗养院。而如今此想法已经不再适用,几个世纪以来,美国社会第一次面对占据人口绝大多数的单身人群。典型的美国人一生中更多的时间是单身而非已婚,而单身时人们大多独自生活。于是,自然而然地,人们也开始学习适应孤独与独居,并在学习中精心打造出全新的生活方式。
统计数字说明了一切,而这一社会现象的数据则令人触目惊心。1950年,仅有22%的美国成年人是单身,同时,400万美国人选择了独居生活,独居者占到了美国住户的9%。在那时,独居生活在美国西部广阔且荒芜的诸州中常见,如阿拉斯加、蒙大拿以及内华达州,那里吸引着外来的劳力,而独居不过是他们在通往更传统的家庭生活的过程中一个短暂的过渡阶段而已。
今天,超过50%的美国成年人正处于单身,其中3100万人独自一人生活,这意味着差不多每七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选择了独居。(这个数字还不包括约800万自愿或非自愿选择了集体宿舍的美国人,例如生活在辅助生活机构、看护中心以及监狱中的人们。)独居人口占到美国户籍总数的28%,这意味着独居者已经成为了仅次于无子女的夫妻家庭,成为了美国第二大户籍形式,远远超越了核心家庭、多代复合式家庭模式、室友同居以及老人之家等其他形式。令人吃惊的是,独居生活同时也是最为稳定的居住及生活方式。相比其他生活方式的人群,独居五年以上的人们更可能维持同样的状态不变,而此项稳定性的数字,独居人群仅次于有孩子的核心家庭,位列第二。
女性构成了当代独居人口的主体:大约1700万女性选择了独居,相比之下,男性中独居人口仅为1400万。单身人口中的多数,是1500万35至64岁之间的中年男女,而老年人则有1000万左右。18至34岁之间的独居年轻人约为500万,而1950年时独居年轻人口仅为50万,因此,毫无疑问,这一群体也将成为独居人口中增长最快的一个群体。
与以往不同,如今独居人士聚集在现代化城市中,遍布美国各州。拥有独居人口比例位列前茅的城市名单中,包括了华盛顿、西雅图、丹佛市、旧金山、明尼阿波利斯市、芝加哥、达拉斯、纽约市以及迈阿密这些城市。仅仅在纽约市,就有100万独居人口,而在曼哈顿区,一半以上的居住人口选择了独自生活。
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在语言运用上有一种独特的韵律感,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乏文学的张力。有时候,某一个段落的措辞极其精准,能瞬间击中我内心深处那些模糊不定的感受,让我有种“啊,原来我的想法是这样被概括的”的豁然开朗感。特别是在描述现代都市人那种既渴望连接又害怕束缚的矛盾心理时,文字的力量被发挥到了极致。书中穿插的那些简短的人物访谈或侧面描写,也处理得恰到好处,它们像是黑暗中的微光,为冰冷的社会数据注入了一丝人性的温度和鲜活的色彩。这让整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流畅,即便涉及到复杂的社会学模型和理论阐述,也不会让人感到枯燥或晦涩。它成功地避免了沦为一本纯粹的理论教科书,而是更像是一部深刻的时代观察手记,兼具思想的深度和阅读的愉悦感。
评分这本书引发了我对自身生活方式进行了一次深刻的自我审视。在读到关于个体选择与社会压力相互作用的部分时,我停下来很久,思考了自己过去几年在职业发展和人际关系上所做的一系列决定。它没有批判“单身”本身,而是将这种状态置于一个更大的历史坐标系中考察,让我意识到,很多我们视为“个人选择”的轨迹,其实早已经被无形的力量塑造和推导。这种宏观视角的引入,极大地拓宽了我的思维边界,让我不再将问题局限于个体的情绪波动,而是去关注社会结构如何塑造了个体存在的可能形态。这种由内而外的震撼,是许多畅销书难以给予的,它强迫读者跳出自我中心的小圈子,去理解更大范围内的集体命运。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周围世界的理解深度上了一个台阶,看问题也更加全面和包容了。
评分这本书的切入点非常犀利,它并非停留在对个体生活状态的简单描述,而是试图构建一个宏大的社会学图景。作者在开篇就提出了几个发人深省的核心论断,引人深思。我尤其欣赏它那种抽丝剥茧的分析方式,不急于下结论,而是通过大量的案例和数据支撑,一步步引导读者去理解“单身”现象背后的复杂动因。从经济结构的变迁到文化观念的迭代,再到个体心理的重塑,每一个层面的探讨都显得逻辑严密,富有洞察力。读起来的感受就像是跟随一位经验老到的向导,穿梭于错综复杂的社会肌理之中,每一次拨开迷雾,都会发现新的视角。它没有用廉价的情感煽动来吸引眼球,而是用理性的、近乎冷静的笔触,剖析着这个时代最隐秘的脉搏。对于想真正理解当代社会变迁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非常坚实的理论框架。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真是太讲究了,打开快递的时候就感觉到了它的分量和质感,精装的封面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那种触感是平装书完全无法比拟的。我特意选了精装版,就是希望能更好地珍藏,毕竟内容本身就很有探讨价值,书的制作工艺自然也不能马虎。内页的纸张选择也看得出来是用心了,印刷清晰,字体排版舒适,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对于我这种喜欢反复翻阅和做笔记的读者来说,精装本的耐用性是首要考量,它能承受住多次翻折和使用而不轻易损坏。书脊的处理也非常平整,即便是新书,展开阅读时也不会觉得费劲,这在细节上体现了出版方对读者的尊重。光是摆在书架上,它本身就是一件赏心悦目的物品,那种沉稳和厚重感,让我对即将阅读的内容充满了期待,仿佛提前预示着这是一部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品味的深刻之作。这种对实体书品质的追求,在这个电子阅读日益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
评分从内容的可持续性来看,这本书的价值是长远的。我敢肯定,未来几年内,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普通社会观察,这本书都会是一个重要的参照点。它所提出的很多概念和观察角度,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不会因为短期的新闻热点而过时。而且,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合理,层层递进,即便不是专业人士,也能跟上作者的思路。我甚至已经开始向几位关注社会变迁的朋友推荐,建议他们收藏。它的厚重感不仅仅体现在物理形态上,更在于其思想的密度和经久不衰的讨论价值。我期待着未来能够再拿出这本书,对照着新的社会现象,看看作者当年的预判与现在的现实差距几何,这本身就是一种非常有趣的学术互动。这本书无疑是一份值得反复咀嚼和沉淀的智慧结晶。
评分赶上促销活动,力度太大了,一直支持京东!
评分这个是从一个博主那里看来的,他推荐的,最近一直收录,感觉还不错啦,描写社会的现状。不得不说确实是这样子。多读书,少看无脑句
评分朋友推荐的,抽时间好好读
评分很好 不错 是正品 下次还支持京东
评分书不错 很喜欢 下次再来购买
评分还没看
评分热门话题
评分很不错的书。我在书店买没有新的了,就在京东买的。比书店便宜十多块钱。质量一样。才看前几页。我觉得以后我拒绝相亲有理由了啊哈哈哈
评分挺好看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