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六记(新版!贾平凹汪涵推荐,无删节插图珍藏本)【作家榜经典出品】

浮生六记(新版!贾平凹汪涵推荐,无删节插图珍藏本)【作家榜经典出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清] 沈复 著,张朝晖,尧立,陆伟黎 绘,大星文化出品,周公度 译
图书标签:
  • 贾平凹
  • 浮生六记
  • 汪涵推荐
  • 文学名著
  • 经典小说
  • 作家榜
  • 无删节
  • 插图
  • 珍藏本
  • 中国现当代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3948108
版次:1
商品编码:12158696
品牌:大星
包装:软精装
丛书名: 作家榜经典文库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3
字数:255000
正文语种:中文
附件:书签、明信片
附件数量:6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 无需古文基础,也能完全读懂。一个诗人献给你的白话版《浮生六记》。

◆ 本书译注者系诗人周公度,2016年秋冬两季,他隐居沈复故里苏州,历时半年将《浮生六记》译成现代白话版,真正保留古文韵律之美,读来令人心旷神怡。

◆ 首次纠正历年版本中的160处常识性错误,新增1306条翔实注释,融合了丰富系统的人文知识;获得新水墨画家张朝晖灵山系列绘画授权,人气插画师尧立为本书绘制5幅精美插图;为方便您和更多读者无障碍阅读,原文全新排版设计,清晰疏朗,精心划分小篇目,新增简洁小标题153则。

◆ 《浮生六记》问世百年流传海内,被誉为“晚清小红楼梦”,两百多种版本并行于世。

◆ “此次译注,所依底本为民国十三年霜枫社版。此版为俞平伯根据光绪四年《独悟庵丛钞》版与光绪三十二年《雁来红丛报》版校勘。同时参考了广陵古籍刻印社1991年影印本、浙江古籍出版社 1995 年‘幽兰珍丛’版、中华书局 2015 年苗怀明评注版。”——周公度

◆ 从一见倾心,举案齐眉,到不离不弃,睹物思人。沈复比中国文学史中塑造的任何一个男人都更为深情、真实。何况他是一个真真切切存在的人。翻开本书,细雨微风的句子,触摸可闻的日常,就像此人即在身边。

◆ “我真诚地相信,一个谦卑渺小的生命能快乐地过一辈子,是宇宙间之至美。”——林语堂


作家榜经典——新品推荐:



内容简介

  这是沈复写给妻子芸娘的绝美情书。

  从初见的怦然心动到婚后的举案齐眉;从谈诗论画到赏月弄花,平平淡淡的柴米夫妻,将清贫的日子过成了一首诗。

  他们遭逢家庭变故,半生坎坷,颠沛流离,却一直相扶相依,不离不弃。

  芸娘病故后,沈复用清丽典雅之笔,作《浮生六记》六卷,以慰生死隔离之相思。

  《浮生六记》有着落花流水的时光散漫,庭园梦境的从容静寂,与布衣蔬食的晨光之美。自晚清至今,已流传一百余年。


作者简介

  沈复,清代布衣文人、画家、园艺师。字三白,号梅逸。

  生于苏州书香世家,一生淡泊名利,以游幕为生。

  中年之后家庭频遭变故,与爱妻芸娘颠沛流离,历尽坎坷。

  饥寒交迫中,芸娘病故,沈复悲痛欲绝,后随友人四处游幕。

  46岁时,他写下自传体作品《浮生六记》,笔墨之间,缠绵哀婉,真切感人。

  自光绪四年(1878年)首次刊印,百年来流传海内外,至今已有两百多种版本,被誉为“晚清小红楼梦”。

  周公度,知名诗人、作家。

  主编《诗选刊》、《佛学》月刊长达十年。2016年签约作家榜,隐居沈复故里苏州,历时半年将《浮生六记》译成现代白话版,译文简洁典雅,保留古文韵律之美,各界读者口碑热传。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 公度先生是一位优秀的诗人。他写的文字,意在言外,质地如云团又仿佛是玉。我喜欢的是,他文字中隐藏的内容,远比表面显露出的更为深远蕴藉,明晰准确。像我们头顶的夜空,寥廓无际却又在身边,让我为之喜悦,兴叹。

——作家 贾平凹

◆ 我们要学会用美的眼光,去发现周遭的一切。

——主持人 汪涵

◆ 这是诗人周公度三下江南,寻访旧迹,带回的晚清市井烟霞,更是一个诗人素静优雅的心境在体味人世伦常的哀矜。

——诗人 何三坡

◆ 无人与我立黄昏,无人问我粥可温。

——陌绪

◆ 我真诚地相信,一个谦卑渺小的生命能快乐地过一辈子,是宇宙间之至美。

——作家、学者 林语堂

◆ 俨如一块纯美的水晶,只见明莹,不见衬露明莹的颜色;只见精微,不见制作精微的痕迹。

——作家、诗人 俞平伯

◆ 《浮生六记》恰好发掘了日常中的生活美学与生活态度。不论是从沈复与芸娘的感情,还是沈复对待生活,都应该是我们日渐缺少的。生活的乐趣,在于我们去发掘,没有乐趣的一生,未免显得过于干瘪。

——作家、编剧 痞人周鱼

◆ 心目中的美好的爱情?这很理想。如果打个比喻来说,就是写得特别好的一个自传体小说《浮生六记》。当年的胡适、俞平伯那些学者们也都特别喜欢《浮生六记》,那里面的爱情是我喜欢的。

——《北平无战事》编剧 刘和平


目录

译文

卷一 闺房记乐 001

卷二 闲情记趣 024

卷三 坎坷记愁 039

卷四 浪游记快 061

原文

卷一 闺房记乐 097

卷二 闲情记趣 133

卷三 坎坷记愁 151

卷四 浪游记快 179

卷五 中山记历 231

卷六 养生记道 281

附录 309


精彩书摘

  我出生于乾隆癸未年(1763 年)仲冬十一月二十二日,适逢太平盛世,又是士大夫家境,居住于苏州沧浪亭边。上天对我的厚待,可以说是天地备至了。

  苏东坡诗说:“事如春梦了无痕。”如若不以文字记录下来,未免辜负了上天对我的仁厚。想到《诗经》以《关雎》一篇开始,所以也把夫妇情事放于开篇。其他内容则依次写来。令人不安的是,我少年时学习不力,识字不多,只是记录当时的实情实事罢了。如若一定要考订文章的修辞与布局,就是苛责有污迹的镜子不够明亮了啊。


  我幼年时与金沙于氏订了亲事,然而她八岁却夭折了。

  于是娶了陈氏。陈氏名芸,字淑珍,我舅舅心余先生的女儿。她天生灵秀聪明,学说话时,给她读长诗《琵琶行》,很快就可以背诵。可惜的是,她四岁时父亲去世了,家中只有母亲金氏与弟弟克昌,家境一贫如洗。芸长大后,擅长刺绣织染,一家三口全靠她的手艺为生;即便克昌上学,给老师的学费也从未短缺。

  有一日,她从书筐中翻到了《琵琶行》,逐字辨认,才识得文字。刺绣的闲暇,又慢慢学会了写诗,写过“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这样的妙句。

  我十三岁时,跟随母亲回娘家。和她相处融洽,得以读到她的诗作。虽然惊叹她的才思清雅秀丽,又担心她福薄寿浅,然而满心是她,不能释怀,就对母亲说:“如若给我选择妻子,非淑珍姐姐我宁可不娶。”

  母亲也喜爱她的柔和温顺,便脱下金戒指给她,缔结了婚约。这一日,是乾隆乙未年(1775 年)七月十六日。


  这年冬天,她的堂姐出嫁,我又跟随母亲前去。芸和我同龄,但大我十个月,自幼以姐弟相称,所以仍然称她为淑姐。

  当时满室之人穿着鲜艳的新衣,唯独芸一人衣着淡雅,只是换了一双新鞋而已。我看她的鞋子绣制精巧,问询得知乃她自己所做,才发现她的聪慧不仅体现于笔墨。她身形秀美,削肩长项,瘦不露骨,眉弯目秀,两只眼睛顾盼神飞。唯有两颗牙齿浅浅外露,似乎不是上佳的容貌。但她那种缠绵娇美的仪态,令人为之心动不已。

  我要了她的诗稿阅读,有的仅有一联,有的只有三四句,大多数是残篇。问她原因,她笑着说:“这些是没有老师指导的习作。祈愿有个可以做老师的知己来帮我推敲成篇呀。”我开玩笑做她的老师,于诗稿上题签了“锦囊佳句”四字。殊不知,芸短寿之征兆已经隐藏于内了。


  这天夜里,送亲到城外,返回已是三更时分。我腹中饥饿,寻觅食物,仆女送来枣脯,我嫌太甜。芸悄悄牵起我的衣袖,来到了她的闺房,我看到了她藏好的热粥与小菜。

  我欣然举筷欲食,忽然芸的堂兄玉衡在门外大喊:“淑妹快来!”

  芸急忙关闭房门说:“我已经累了,正准备睡觉呢。”

  玉衡挤门而入,看到我正要吃粥,他斜眼看着芸,笑道:“刚才我说想吃粥,你说没有了。原来藏在这里专意招待你的夫君哦?”芸甚是窘迫,躲了起来,一院之人就此哄然大笑。我也因此赌气,拉起老仆人先回了家。

  自从吃粥被嘲笑,再去芸家里,她便有意藏身不见我。我当然明白,她是怕人笑话啊。


前言/序言

天上美人来,人间良夜静

沈复此书,书名虽然源自李白的《春夜宴桃李园序》,但比李白多三分静气。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李白行文有暗夜气,月光气,灯盏璀璨,又花枝招展,有一种秉烛夜游的急切。而沈复之文,有着落花流水的时光散漫,庭园梦境的从容静寂,与布衣蔬食的晨光之美。

“少焉,月印池中,虫声四起,设竹榻于篱下。老妪报酒温饭熟,遂就月光对酌,微醺而饭。”

这满目琳琅与恬淡素雅,一静一动,正是华宇与市井的美学之别。

晚清小红楼梦

一百四十年来,不止一位学者赞誉《浮生六记》为“晚清小红楼梦”。

从沈复对女性的态度、地方风物的惜爱、植物山石的用心、古代典籍的取舍、寺庙僧人的礼仪等方面,无不情深而近之,只是结构不如《红楼梦》繁复、庞大。

坊间常见将《浮生六记》与《香畹楼忆语》《影梅庵忆语》《秋灯琐忆》并称明清四大性灵随笔一起刊印。行径甚是粗暴。因为几本书抵及的境界,完全不可相提并论。

《香畹楼忆语》,陈裴之下笔过于矫揉、俗腻,一股男色的自恋污浊氛围。《影梅庵忆语》,绮丽迷艳,然而冒辟疆对董小宛的态度貌似刻骨铭心,事实很是无情。万千言语之爱,不若默默寸心之行。

蒋坦《秋灯琐忆》,差几近之,素朴雅正,情致蕴藉,但蒋氏又有些勉强说愁,才情有些木讷。

惟有《浮生六记》化文采于自然,融真心于身边万物。闺情,花卉,园林,官场,交游,市井,山林,寺院,乃至兄弟之情与妓僚,处处白描,轻笔一过,心内生花。

于《红楼梦》,每一个部分则不是轻笔,而是绫罗细纹。曹雪芹是于锦缎之上设色,沈复则是于布帛之上绘图水墨。

然而沈复的结构自有特点。按清代管贻葄阅读此书后所写的六首诗看,每一记,记叙人生记忆中的一个版块。闺情、闲趣、愁心、浪游,与佚失的“琉球”“养生”两章,移步换景,反而有一种推杯却盏似的酣畅,就像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重要的内心挂碍。

沈复没有反对什么礼教,而是这些人生处境,对他而言只是生活的真相。他对人的认知,本分、平淡、真切、明了。

《红楼梦》是一种繁华过后的凄凉。《浮生六记》则是一种布衣文人的日常哀矜,与普通世人更为切心。

这文字之切心,即是人世间最难得的真。


花影如美人

一个“真”字,就是沈复一生的困顿流离之因。

在街巷、流水、桂花、石桥钩织的苏州夫妇日常生活图景之下,是沈复的深情。如果说陈芸是“中国文学上最可爱的女人”,那么沈复就是中国文学中最深情的男人。

从一见倾心,举案齐眉,到不离不弃,睹物思人,即便身在妓船,也要寻觅个与妻子相似的女子。沈复比中国文学史中塑造的任何一个男人都更为深情、真实。何况他是一个真真切切存在的人。细雨微风的句子,触摸可闻的日常,就像此人即在身边。

所谓平凡人家、日常之美,“凡常”二字,被沈复写出了月光溪水的光泽和律动。

梨园之内有“三分情真得天下,七分情深动鬼神”的行则。陈芸之所以不喜欢那些悲戚的剧目(见卷一“闺房记乐”),便是因为自己恰是那情深之人,动不得心底的苦。

贫贱夫妻百事哀吗?也并非如此,全书少见其怨言,多是甘苦自得之语。他惟有妻子去世(见卷三“坎坷记愁”)、儿子早夭(见卷四“浪游记快”)时有几句愤激之语,而且更多是自责,几无怨天尤人之词。正因为他这责己甚严却又如浮云漫卷的文风,使得文中记叙的春花秋月显得弥足珍贵。

第四卷,“浪游记快”。有一节写到他们夫妇寄居于锡山华氏家中,沈复破衣旧鞋去上海访友借银,在友人任职的幕府园亭中见面,也不忘品鉴一番人家的园林。“园为洋商捐施而成,极为阔大,惜点缀各景杂乱无章,后叠山石,亦无起伏照应。”言语之间,那出自“叠山行家”的傲慢之态,甚是可爱。

令人惊讶的是,他在归途之中“忽思虞山之胜”,便趁着兴致乘坐顺风船去了虞山!而且,他上山途中不忘品饮口感极佳的碧螺春,下山之后又邀请路人就野店饮酒三杯!令人哑然失笑,一时无措,不知道如何评价他的这番任性之行。

这一部分的信息也较为集中,语速甚快,有一种不以苦愁为敌的韧性、执着。而这份执着又给全书行文倍添凄凉。

有些评论家说最喜欢读第一卷的闺房记乐与第三卷的坎坷记愁。但第二卷的裁花取势、园林品鉴等,正是这本书的美学基石。有日常之执念,方有爱意之殷殷。沈复身处晚清,仍有明代苏州乡人归有光的素朴风范,原因正在此间。不是小品,而是典雅之章。


且吃粥

沈复文中的苏州之美,乃是中国古代典籍流布在人间的雨。

她的韵致在于园林与饮食,在于流水与古树,在于吴语之发音。

在去过了沈复与陈芸去过的所有地点与景物之后,我连吃了一周的蛮好阁菌菇面,外带一份玫瑰糖包。可惜中间点染了一点儿猪油。苏州点心就是如此,粽子加肉,玫瑰和猪油,蔗糖加芝麻,情形宛如美人穿过菜市场去买发簪脂粉。

也许这一点儿猪油,就是沈复的广州沙面扬州妓船之旅。

即便如此,整本书仍然得一静气。

郁达夫谓之“清新”小品。实际乃是巨制。不少学者替沈复打委屈,考证沈复与石韫玉的关系,言及石某著述几十万言,却不见流传。风格之“清新”,也是个中缘由。

所谓“清新”,乃是自然。如雨似风,皆是天然,不由人工牵绊。

俞平伯在《浮生六记》德语版序言中写道:“文章之妙出诸天然,现于人心。及心心相印,其流传遂远。”

即如俞平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撰写的《重印浮生六记序》中的“通观全书,无酸语、赘语、道学语”。

园艺篇幅虽然都是断章,但透露出的信息,是一册珍贵的《插花秘籍》。全是他的经验之谈,娓娓叙来,绝无丝毫民间艺师的那种秘而不宣的悭吝之气。“浪游记快”一卷,也是时时情景变换,“浪”字有些江湖气息,也许正因为沈复妻子去世后的心态。

学者费如明说:“芸的可爱恐怕不在于其母性,也不在于其女儿性,而在于其独有的妻性。”“妻性”一词,乃是包融了温婉、柔媚、秀丽、和顺的特点。这也是沈复之所以乐享其中的夫妇日常生活与思想情趣的底蕴。

所以家常日语,胜于宏文巨制。于平淡无奇中,无形摇荡心旌。


“足本”之期

《浮生六记》自光绪四年(1878 年)首次刊印,至今有近两百种。民国历史虽然仅三十八年,版本也有近六十种。一本连传记都难写完整的作者的小书,百年之间版本如此之多,远超晚清以来的所有散文随笔作家,可谓奇迹。

对于民国的学人而言,这是中国古代叙事文学的一脉,是《诗经》与《乐府诗集》的传统。对于今日中国的读者,它代表的是一种古意与美学。民国时所拍摄的同名电影,已经不能见到,影像片段也是难以寻觅。只能从电影诗人费穆的履历中,民国报纸上的《浮生六记》电影剧照、海报中猜度。以《小城之春》《孔夫子》的气韵可知他对情感的把握之微妙,想象得见,闺房吃粥、夜游花照,都是感人至深的细节。

缘于此,关于它“足本”的期待,屡屡见于历年学者作家笔下。俞平伯、林语堂、郁达夫、郑逸梅、周瘦鹃、叶圣陶等等,几乎民国的半数文人学者均有相关评语。

所谓“足本”,乃是众人的期望。最早出现的“足本”是指1935年8 月,上海世界书局出版的《美化文学名著丛刊》,其中有一本即是收录了这后两卷的《浮生六记》。

“中山记历”与“养生记道”两章,一章记琉球风物,几乎全文抄袭李鼎元的《使琉球记》,笔风生硬,乃官样纪事;一章记养生,多引摘自曾国藩的《求阙斋日记类钞》与张英的《聪训斋语》,文章连接处多显粗鄙。不过琉球一章毕竟提供了一种认识琉球风物的本事,养生篇虽多有互相抵牾之处,也时见会心妙语。所以,此版一并收录。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年4 月版《浮生六记》,收录了根据清代著名学者钱泳的笔记手稿《记事珠》整理出来的第五记《海国记》。不过从钱氏摘引的行文看,显然并非忠实于原书,而是加了自己的理解和删改,与现存的四记意蕴相去甚远,在细节的丰富上甚至不如本书附录的《中山记历》。

虽然《浮生六记》原初的“最后两记”迄今没有被发现,但丝毫没有影响这本书的影响力。民国后的1949 年至1980 年初,内地出版社没有刊印,但时至1980 年5 月,仅江西人民出版社罗宗阳校点的版本,两版即发行了十五万册;而同一年的7 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又推出了俞平伯校点的版本,销量也达到十万册。此后每年,国内均有一两种版本涌现,在1995 年甚至一年之内出现了六种,而2000 年依然有五种面市。

此次译注,所依底本为民国十三年霜枫社版。此版为俞平伯根据光绪四年《独悟庵丛钞》版与光绪三十二年《雁来红丛报》版校勘。同时参考了广陵古籍刻印社1991 年影印本、浙江古籍出版社1995 年“幽兰珍丛”版、中华书局2015 年苗怀明评注版。并尽力规避了历年版本中的常识性错误,并在注释上去除了那种“虞山,苏州的一座山脉”之类的草率定义。

感谢“作家榜致敬经典名著小组”编辑赵如冰女士,她专业而良好的前期工作使得我省却了很多时间。感谢诗人小海、李德武、长岛,翻译家马鸣谦、李晖,学者茱萸,他们在我旅居苏州期间给了我众多帮助。想到他们,就想起译注完稿的那天下午,我在苏州网师园的茶室喝茶,傍晚出园之时,满身桂花香气。

周公度

二〇一六年十一月 于苏州



《浮生六记》:尘世里的风花雪月,烟火中的真挚情感 在浩瀚的书海中,总有一些文字,如陈年的佳酿,历久弥香,触动人心最柔软的角落。《浮生六记》,这部清代文学家沈复的心血之作,便是这样一部能够穿越时空,与读者进行灵魂对话的传奇。它以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记录了沈复与其挚爱妻子陈芸,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下,所经历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这并非一个宏大的历史叙事,也不是跌宕起伏的传奇故事,而是一幅细腻入微的生活画卷,一曲婉转动人的生命之歌,一份真挚而深沉的情感告白。 一、 穿越时空的笔触,勾勒寻常百姓的悲欢 《浮生六记》全书分为“闺塾”、“闲情”、“坎坷”、“浪游”、“出世”、“梦述”六卷,每一卷都如同人生旅途中的一个驿站,记录了沈复和陈芸共同走过的点点滴滴。 “闺塾”卷,将我们带回了沈复的童年,以及他和陈芸初识的温馨时光。那是江南水乡一个寻常的家庭,一个聪慧早慧的女子,和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年,在书香墨韵中结下了不解之缘。沈复的笔触细腻而温情,将儿时玩乐的场景,少女陈芸的乖巧懂事,以及两人初次相见的羞涩与美好,描绘得栩栩如生。这份纯真而美好的初遇,仿佛是为他们日后坎坷的人生,埋下了一抹最动人的底色。 “闲情”卷,则展现了沈复和陈芸生活中那些雅致而充满诗意的瞬间。他们并非富贵之人,生活也并非一帆风顺,但他们总能在寻常的日子里,发现诗意的存在。无论是春天共赏桃花,还是秋日同品桂香;无论是夏夜共话星辰,还是冬日围炉夜话;甚至是在简陋的居所中,也能布置得一室清雅。他们会一起品茶论画,谈诗说书,陈芸更是才思敏捷,与沈复常常对弈,吟诗作对。这些“闲情”不仅是生活中的点缀,更是两人精神世界的契合,是他们在物质匮乏年代,精神上最富足的慰藉。沈复用他充满艺术感的文字,将这些平凡的瞬间,升华为一种别样的生活美学,让人读来心生向往。 “坎坷”卷,将我们带入了现实的残酷。生活的重担,命运的捉弄,接踵而至。沈复因为家境贫寒,学业受阻,屡试不第。陈芸虽是女子,却也分担了家中的生计,精打细算,操持家务。他们的生活充满了困顿与磨难,但陈芸始终不离不弃,用她的智慧和坚韧,与沈复一同面对生活的挑战。甚至在面对经济拮据时,她也会想出各种办法,为沈复排忧解难。这一卷,真实地展现了普通人在社会洪流中的挣扎与不易,也凸显了夫妻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 “浪游”卷,记录了沈复在颠沛流离中的漂泊经历。为了生计,为了寻求机会,他不得不离开家乡,四处奔波。在旅途中,他见识了各地的风土人情,经历了各种世事变迁。然而,无论身在何方,他的心中始终牵挂着家中的妻儿。他会将旅途中的所见所闻,寄回给陈芸,而陈芸也会以她的方式,回应他的思念。这卷的文字,充满了旅人的孤独与感伤,但也透露出对家的深深眷恋。 “出世”卷,描绘了沈复在经历世事后,对人生的一种顿悟。他开始体悟到,人生的意义并非仅仅在于功名利禄,而更在于内心的宁静与超脱。他与陈芸一同,在生活中寻求精神的寄托,在艺术中寻找灵魂的慰藉。这一卷,充满了哲思与智慧,展现了作者在历经沧桑后的豁达与淡然。 “梦述”卷,则最为凄美动人。它记录了陈芸在病逝后的梦境,以及沈复对她深深的思念。梦境是现实的延续,也是情感的升华。沈复在梦中与陈芸重逢,仿佛一切都没有改变,但梦醒之后,现实的残酷让他更加 dolore(悲痛)。这一卷,充满了生离死别的伤感,但也展现了沈复对陈芸矢志不渝的爱恋,这份爱,超越了生死,永恒地留存在了沈复的心中。 二、 动人的情感,不朽的爱情典范 《浮生六记》之所以能够打动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其中所展现的真挚而深沉的爱情。沈复与陈芸的爱情,并非轰轰烈烈,也不是惊天动地,而是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是灵魂的契合,是相互的理解与扶持。 陈芸,这位沈复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她聪明、善良、温柔,更重要的是,她与沈复在精神上有着高度的默契。她懂得沈复的才情,理解沈复的志向,并在他失意的时候给予他最坚定的支持。她不仅仅是沈复的妻子,更是他的知己,他的红颜,他的精神伴侣。她会在沈复忙于学业时,默默地为他打理一切;她会在沈复遭遇挫折时,用她独特的智慧安慰他;她甚至会在生活的困顿中,为他制造一些小小的惊喜,让他感受到生活的温暖。 沈复对陈芸的爱,更是溢于言表。他珍视她,爱护她,将她视为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他欣赏她的才华,记录下她做的诗,描绘她的容貌。他会在思念她的时候,将她的形象刻画在笔下,让这份思念得以延续。他的文字,充满了对陈芸的深情告白,字里行间,都是对这位挚爱的眷恋与不舍。 这种爱情,没有海誓山盟的夸张,只有相濡以沫的温暖;没有甜言蜜语的渲染,只有默默付出的担当。它让我们看到了,在那个等级森严、礼教束缚的时代,仍有这样一份纯粹而美好的情感存在,它超越了世俗的功利,只为两颗心灵的相依相伴。 三、 艺术的魅力,生活的百科全书 《浮生六记》的艺术价值,同样不容忽视。沈复的文笔,清丽自然,朴实无华,却又充满了感染力。他擅长白描,却能将平凡的生活场景,描绘得生动传神。他的文字,既有江南水乡的温婉柔情,又不乏文人的雅致情趣。 书中随处可见的细节描写,更是展现了沈复高超的观察力和描绘力。无论是对花鸟虫鱼的描绘,还是对山水景物的刻画,都充满了诗情画意。他甚至会细致地描绘出陈芸制作美食的过程,以及两人品尝食物时的感受。这些细节,不仅丰富了作品的内涵,更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与主人公一同感受那份生活的美好与无奈。 此外,《浮生六记》中还包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从饮食、服饰,到诗词、书画,再到生活习俗、民间传说,无不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它就像一本活生生的古代生活百科全书,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普通百姓的生活百态。 四、 历久弥新,穿越时空的共鸣 《浮生六记》并非一部仅供消遣的闲书,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需求。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或许会忽略身边最爱的人,或许会在物质的追求中迷失自我。《浮生六记》提醒我们,回归生活的本质,珍视身边最真挚的情感,去感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去体会那些平凡而伟大的爱。 沈复和陈芸的故事,虽然发生在遥远的过去,但他们所经历的喜怒哀乐,所面对的人生困境,以及他们对爱情的坚守,却能够与当下的我们产生强烈的共鸣。这份共鸣,来自于对真挚情感的渴望,来自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来自于对人生意义的追寻。 这本书,值得我们反复阅读,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感悟,新的体会。它让我们明白,生命的意义,不在于轰轰烈烈,而在于平淡中的坚守;人生的价值,不在于拥有多少,而在于能够给予多少;爱情的伟大,不在于惊天动地,而在于相濡以沫的温暖。 《浮生六记》,它以一种温润而坚定的力量,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爱、关于生活、关于人生的故事。它就像一盏温暖的灯,照亮我们前行的路,也温暖我们疲惫的心。它是一份珍贵的馈赠,一份值得我们用心去体会,去珍藏的生命礼物。

用户评价

评分

从这本书中,我收获了太多。它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像是一种生活哲学。沈三白夫妇的经历,让我看到了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人们如何通过内心的富足来抵御生活的艰辛。他们的爱情,朴实而真挚,没有惊天动地的誓言,却在点点滴滴的关怀中绽放出最动人的光芒。 我尤其欣赏他们对于“雅”的追求。即便身处逆境,他们依然不忘陶冶情操,追求精神上的愉悦。从对美食的讲究,到对园艺的热爱,再到对诗书画的涉猎,都展现了他们不凡的生活品味。这让我反思,我们现代人,在追求物质便利的同时,是否也应该更加注重精神层面的充实和提升?毕竟,一个人的内心强大,才是抵御一切风雨的根本。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给我的精神世界注入了一股清流。在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我们总是被各种外界的声音裹挟着向前,很少有机会停下来,感受一下内心的宁静。而《浮生六记》恰恰提供了这样一个契机。沈三白的文字,就像是一剂温柔的良药,能够抚平我内心的焦虑和浮躁。 最让我回味无穷的是书中那种对生活细节的敏锐捕捉。无论是品茶论道的闲情逸致,还是吟诗作画的雅趣,亦或是对花鸟虫鱼的细致观察,都展现了作者丰富而细腻的精神世界。他能够从最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创造美,并将这份美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这是一种多么了不起的生活态度啊!它让我意识到,生活的美,其实无处不在,只在于我们是否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评分

这本《浮生六记》给我的感觉,就像品一杯陈年的普洱,越是细细咀嚼,越是能品出其中的韵味。初读时,或许会觉得文字平淡,情节稀疏,但随着深入,你会发现字里行间流淌着一种难以言喻的东方古典美学。沈三白不仅仅是在记录生活,他更像是在用文字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幅充满诗意的画面。尤其是书中对于自然景物的描写,那些花鸟虫鱼,那些四季更迭,都带着一种灵动和生命力,让人心生喜爱。 我特别喜欢书里关于美食的部分。虽然现在看来,那些菜肴制作算不上复杂,但作者对食材的选择、烹饪的用心,以及享受食物时的那种纯粹的快乐,都让我印象深刻。这不仅仅是对味蕾的满足,更是一种对生活的敬意。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他们依旧能从平凡的食物中找到乐趣,这种智慧和情趣,是值得我们现代人好好学习的。

评分

初次翻开这本《浮生六记》,就被那封面设计深深吸引。古朴典雅的字体,搭配着泛黄的书页质感,仿佛一下子就把人拉回到了那个年代。我一直对民国时期的文人生活充满好奇,总觉得那个时代的人们,即便生活清苦,精神世界却异常丰富。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对那个时代的一丝想象。 读这本书,最让我感动的是那种淡泊宁静的生活态度。作者沈三白用极其朴素的笔触,描绘了夫妻二人之间细腻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于生活点滴的珍惜。虽然书中也提及了生活的艰难和坎坷,但更多的是那种“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的豁达。看到他们为了一顿寻常的饭菜而精心准备,为了一件小事而彼此体贴,我忍不住反思自己当下的生活。我们是不是太过追求物质的丰盛,而忽略了身边那些微小却珍贵的幸福?

评分

翻阅这本《浮生六记》,总有一种时空穿梭的奇妙感觉。我仿佛能听到书页翻动的沙沙声,闻到淡淡的墨香,置身于那个古色古香的院落之中,看着沈三白夫妇,在柴米油盐的琐碎中,经营着他们的小日子。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真实,它的细腻,它不回避生活的艰辛,但也绝不被艰辛所打败。 我看到了他们的爱情,在平凡的日子里开出了绚烂的花朵。那种相濡以沫,那种患难与共,不是轰轰烈烈的宣言,而是润物细无声的关怀。即便生活再困难,他们也会想方设法为对方创造一些小惊喜,一些小浪漫。这让我想起了自己和伴侣之间的相处,有时候,我们是不是太容易忽略了那些日常的表达,把爱意藏在了心底,却忘了让它有机会展露出来?

评分

不仔细评价了,太多了

评分

618买的超级划算当晚就送来了超开心的包装完好可以看起来了

评分

有一栋房子,刚开始的时候有一扇玻璃窗被熊孩子扔石子砸破了,没多久,人们发现这栋房子的所有玻璃窗都被砸破。

评分

书本包装完好,看起来是正版,封面很好,喜欢的类型,好

评分

想看很久了,用手机看看小说还行,感觉还是得看纸质书.

评分

喜欢阅读,在京东上花的最多的就是买书钱。这不618又买了好多书,先来了三本让我赶紧康康。什么时候能来个读书节,建议加大力度促销,满200减100,再给个六百减四百的券。想想就开心?

评分

波兰文:Musz? walczy? z sosu sojowego

评分

物流很快,到了还没有看:没有任何破损,挺好。

评分

送货速度很快,书的质量也很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