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96年至今的二十多年间,阎雷三次探访中国乌龙茶铁观音之乡安溪,在茶园茶厂观察铁观音从鲜叶到毛茶的道道工序,在祠堂庙宇感受安溪人悠久深厚的信仰,在乡村城镇旁观生机勃勃的日常生活。阎雷用不加修饰的镜头讲述关于安溪和安溪人的故事,正如本书策划者谢文哲所写,“这些故事是如此动人,以至让你错觉几千年的悠悠岁月,在安溪是温情脉脉地流走的。安溪之美不仅在山川、风土、建筑、艺术之中,更在这一份浓浓的人情里”。
安溪县,古称清溪,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以茶业闻名天下,是中国乌龙茶铁观音的发源地。二十多年间,法国著名纪实摄影师阎雷三次探访安溪,聚焦经济、地理、文化,定格风景、人物、日常,展示安溪人普通而独特的面貌,用影像讲述他深爱的真实的中国。本书法语版由Urban China出版社在法国同步出版。
阎雷(YannLayma),自由摄影师,1962年生于法国。1984年,他被获准自由进出巴黎爱丽舍宫,为当时的总统密特朗拍摄,记录了他一年的政坛生活,成为法国获此殊荣的摄影师。1985年,阎雷以自由摄影师的身份首次来到中国,也是进入朝鲜拍摄的西方摄影师。他长年为《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供稿。他的大型摄影集《中国》于2004年在全世界6个国家同步发行,印量达几十万册,这也使他成为在西方受影响的中国题材摄影师。2005年,阎雷因在中法文化交流方面的突出贡献,被法国国会授予骑士勋章。阎雷始终对中国情有独钟,曾连续拍摄了60余个关于中国的摄影报道,出版了4本关于中国的摄影著作,《KALTEX在中国》《歌海木寨》《壮丽的中国》以及大型画册《中国》。2015年,他的首部中文摄影集《昨天的中国》已由后浪出版公司出版。阎雷的镜头忠实记录了中国的悠久历史,展现了当代中国生机盎然和蓬勃向上的力量。
谢文哲,福建安溪人,1969年3月生。大学毕业后,从事高中教育十年,后在地方党政机关担任新闻、宣传、出版工作至今。先后出版《门里门外》(海风出版社),《安溪铁观音:一棵伟大植物的传奇》(由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台湾世界书局、美国Prunus出版公司同步出版发行简体中文版、繁体中文版和英文版)、《茶之原乡:铁观音风土考察》(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安溪寻茶记:名山、名茶、名人》(世界图书出版公司)等著作。
为什么是安溪人
谢文哲
2013年12月15—23日和2016年9月30日—10月13日,后浪出版公司吴兴元两次邀请法国摄影家阎雷来安溪拍摄照片。期间,阎雷在我及安溪其他人员的带领下,深入安溪的城镇、乡村、茶田、集市、宗祠、庙宇乃至安溪人家中,拍摄了两千多张照片,记录下21世纪最初十年的中国东南地区一个近海山区县的“部分”地理与历史。
选择安溪这个“地理”,反映正处在深刻变革时期中国的一段“历史”,是阎雷此行的初衷。对此,我深以为然,并且坚信其行为之“可行性”。因为,相对于辽阔的地球世界,漫长的人类历史中的任何一个地方、任何一段历史,哪怕疆域再广、时间再长,都只是宇宙星球的“一瞬”。
不过,这“一瞬”,都是特别的“一瞬”。就像阎雷将镜头对准普通安溪人的生活,展示出的反映安溪社会变迁的这幅“风俗画”。这幅风俗画,是中国历史“整体”之“部分”。既然“整体”由“部分”组成,在“整体”把握呈“无力感”的状况下,借安溪这个“部分”观照中国之“整体”,从毫末辨流向,理应是相当显豁的一种做法。
戏剧演员,可以在任何舞台上演出同样的剧目,但“历史演员”,则往往只在“特定的地理”上演出,地理变,历史亦变,在这一舞台上演的戏,不一定能在另一舞台上演——中国安溪,就是“特定的地理”;安溪人,就是“历史演员”。
收获之土
安溪建县较晚,但早在四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考古人员在安溪参内乡员潭村的内田山遗址、蓬莱镇大墘村的杨厝山尾遗址、金谷镇金谷村的暮云山遗址、湖头镇郭埔村的郭埔遗址、龙门镇科榜村的科榜遗址等17个地点,采集到大量生活用具残陶片和石锛、石斧等生产工具。步入青铜时代,约相当于中原的商周时期,福建内陆山区就有古越族人在这里刀耕火种,为安溪的继发性开发奠定了基础。
唐朝中叶以前,安溪人口稀少,数量无考。唐朝中叶以后,随着北方人群的南迁,安溪人口逐渐增加。唐咸通五年(864),从南安县西界析出两个乡设置“小溪场”,启动早期安溪的建制开发史。后梁开平三年(909),自中原入闽的廖俨首莅小溪场,亲为长官,召集从北方迁入的世家大族、富商巨贾、文人学者及大批随员、官吏、士兵等,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开发蓝溪两岸。
在中国历史上,文化的传播主要是通过人口的流动,但北方移民传播的文化不可能是迁出地文化的简单复制,在这过程中必然发生变异。引起变异的最基本原因是地理条件,另一个原因是迁入地原有的文化的影响。两种文化互相融合、兼收并蓄,碰撞、冲突,移民文化渐渐成为安溪文化的主体。
五代后周显德二年(955),詹敦仁继任小溪场场长后,见这里人稠地沃,溪通舟楫,已适宜置县,便向清源军(今泉州)节度使留从效申请建县。获准后,以小溪场和增割南安属地正式置县,并以溪水清澈之意,命名为“清溪县”,县内“析为四乡一十六里,通计一邑几三千余户”,詹敦仁为首任县令。宋代宣和三年(1121),因浙江睦州青溪(20世纪50年代因修建新安江水库,淹入今千岛湖中)爆发方腊农民起义,起事地青溪被朝廷视为“寇巢”,为避同音之讳,另取溪水安流之意,改称安溪县,沿用至今。
安溪位处中国福建省东南部,闽南厦门、漳州、泉州金三角结合部,东经117°36′—118°17′,北纬24°05′—25°26′,晋江西溪上游,属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东亚文化之都泉州市管辖。安溪毗邻泉州市的南安、永春,厦门市的同安,漳州市的长泰、华安和龙岩市的漳平等6个县(市、区),接壤界线总长424.86公里,总面积3057.28平方公里,是泉州市面积最大的县份。
安溪铁观音在安溪,一直被视为“天赐的神树”“伟大的植物”。人类学家王铭铭说:“一个幅员并不算大的县,与一个辽阔的世界,相互之间正产生着一种值得思索的关系,而这一纽带,正是铁观音本身。”铁观音经历安溪人之手所创造的传奇,在“改变”安溪及安溪人的同时,也开始走出深山,走向世界,蔚为大观,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安溪之外,受其茶文化影响的人,对于铁观音也渐渐有了更多依赖。
2016年11月20日至22日于安溪
读完《安溪人》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安溪人》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地域文化的记录,更是一部关于生命力量的赞歌。作者以一种极其深刻的洞察力,展现了安溪人民在历史长河中,如何不断地适应环境,挑战自我,并最终实现自我价值。我看到了他们身上所展现出的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那种对生活的热爱,那种对未来的憧憬。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仿佛是我生命中的某个缩影,让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也让我看到了更加广阔的可能性。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传承”的讨论。安溪人民是如何将祖先的智慧和经验,巧妙地融入现代生活中,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这种传承,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更是精神上的,它保证了安溪文化能够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评分在我看来,一本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超越时空的限制,与读者产生深远的对话。《安溪人》这本书,就具有这样的力量。它以一种极其细腻和富有感染力的方式,将安溪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情感,他们的奋斗,展现在我面前。我仿佛能够听到他们熟悉的乡音,闻到他们家乡的泥土芬芳,感受到他们身上那种独特的地域气质。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他能够将宏大的历史背景与个体命运巧妙地融合,让我既看到了时代的变迁,又感受到了个人在其中的挣扎与成长。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人与土地”关系的探讨。安溪人民对土地的深厚情感,以及他们如何与土地和谐共处,共同发展,这一切都让我看到了生命最原始的动力。这本书让我明白,无论走到哪里,根,永远是我们最坚实的依靠。
评分我一直觉得,一本能够打动人心的书,不仅仅在于其故事的精彩,更在于其所蕴含的情感力量。《安溪人》这本书,恰恰就是这样一本充满情感温度的书。它并没有刻意去渲染悲情,也没有刻意去制造煽情,而是用一种极其真挚、朴素的笔触,描绘了安溪人民在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我读到书中那些关于亲情、友情、爱情的故事,它们都那么平凡,又那么动人。我看到了父母对子女的无私奉献,看到了朋友之间的肝胆相照,看到了恋人之间默默的守护。这些情感,跨越了地域,跨越了时间, resonates with the deepest parts of my soul. 我甚至会因为书中的某个情节而潸然泪下,也会因为某个温暖的瞬间而会心一笑。这种情感上的共鸣,让我觉得自己与安溪人民之间,仿佛建立了一种无形的联系。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生活中的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美好,让我更加珍惜身边的人和事。它让我明白,无论生活多么艰难,只要心中有爱,有情,我们就永远不会孤单。
评分在我看来,一本能够真正打动读者的书,一定能够引发共鸣,能够触及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安溪人》这本书,就是这样一本充满力量的作品。它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但它所描绘的安溪人民的生活,却让我感同身受。我看到了他们为生活所付出的努力,为家庭所承担的责任,为梦想所进行的坚持。这些,都与我自己的经历有着惊人的相似。书中那些关于奋斗的故事,那些关于成长的故事,那些关于面对生活磨难却依旧心怀希望的故事,都深深地触动了我。我甚至会在阅读过程中,停下来,去回想自己的人生,去审视自己的选择。这本书让我明白,无论我们来自何方,无论我们从事何种职业,我们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努力地生活着,努力地爱着,努力地追求着属于自己的幸福。
评分我一直认为,一本优秀的书,应该能够带领读者进入一个全新的世界,打开一扇扇未知的门,《安溪人》做到了这一点。我原本对安溪的了解仅限于它是一个产茶的地方,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固有认知。它以一种极其宏大的视角,又以极其微观的笔触,为我展现了一个立体而鲜活的安溪。我看到了安溪深厚的历史积淀,那些在时光长河中沉淀下来的古老习俗,那些世代相传的技艺,它们是如何塑造了安溪人的性格,又如何影响着他们的生活。同时,我也看到了安溪在现代社会中的脉搏,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与传统文化的碰撞与融合,这一切都构成了安溪独特的魅力。作者的叙事非常有张力,他能够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个体命运巧妙地结合起来,让我既看到了时代的洪流,又感受到了个人在其中随波逐流或逆流而上的力量。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安溪人民在文化传承和创新方面的描写。他们并非一味地守旧,而是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积极地吸取外来文化,并将其融入自身,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安溪文化。这种开放而包容的态度,这种在传承中创新的精神,让我看到了安溪人民面向未来的智慧和勇气。
评分在我看来,一本真正有价值的书,能够拓宽读者的视野,激发读者的思考,《安溪人》做到了这一点。它不仅仅是关于安溪这个地方,更是关于“人”的深刻探讨。我从书中看到了安溪人民在面对外部世界时,所展现出的独特视角和处理方式。他们有自己的价值观,有自己的行为准则,这些都深深地根植于他们的文化土壤之中。作者巧妙地将这些文化基因与个体命运相结合,让我看到了一个群体的精神面貌是如何在历史的进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安溪人民的“韧性”的描写。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他们不像有些人那样轻易放弃,而是选择默默地承受,然后以一种更加坚定的姿态重新站起来。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不仅仅是个人层面的,更是群体层面的,它已经融入了安溪人的血液之中。这本书让我思考,我们所处的世界,充满了变数和挑战,而这种“韧性”,恰恰是我们应对这些挑战最宝贵的财富。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叫做《安溪人》,我拿到的时候,说实话,对这个名字并没有特别强烈的期待。我读过的关于地域的书籍不少,很多时候它们要么是流水账式的风土人情介绍,要么是过于学术化的历史考据,要么就是纯粹的宣传册,难免让人有些审美疲劳。然而,《安溪人》这本书,从我翻开第一页开始,就给我带来了一种完全不同的感受。它并非仅仅描绘了一个地方,而是以一种极其生动、细腻的方式,将安溪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情感、他们的奋斗,一点一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我感觉自己像是走进了安溪的街头巷尾,听着南腔北调,闻着空气中淡淡的茶香,看着人们脸上朴实的笑容。书中的叙事方式非常流畅,没有生硬的转折,仿佛是长辈在娓娓道来,将一段段故事穿插其中,让那些看似平凡的日常,都充满了温度和张力。我特别喜欢作者对细节的捕捉,比如描写一位老茶农在采茶时的动作,每一个指尖的力度,每一个眼神的专注,都跃然纸上,让我仿佛能亲身感受到那种岁月的沉淀和对技艺的传承。这种对细节的刻画,让书中的人物不再是扁平的符号,而是活生生的个体,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有着自己的挣扎与坚持。我甚至在阅读的过程中,会不由自主地将自己代入进去,想象如果我是书中的某一个人,又会如何面对生活的挑战。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关于安溪的知识,更是一种深刻的情感共鸣,一种对生命力量的赞叹。
评分作为一名读者,我一直追求的是那种能够带来思想启迪的书籍,《安溪人》这本书,无疑给我带来了深刻的启发。它以一种非凡的视角,剖析了安溪这片土地上人们的精神世界。我看到了在现代社会的冲击下,安溪人民是如何在保留自身文化传统的同时,又积极拥抱新事物,展现出一种独特的时代精神。作者没有简单地歌颂或批判,而是以一种客观而富有洞察力的笔触,展现了安溪人民在社会变迁中所经历的思考和探索。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身份认同”的讨论。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许多人都面临着身份认同的困惑,而安溪人民,通过他们对自身文化的理解和传承,以及与外界的交流融合,找到了一种独特的平衡。这种平衡,既保留了地域的特色,又展现了现代人的视野。这本书让我思考,如何在快速变化的时代,找到属于自己的根,同时又不失前进的动力。
评分对于一本地域性作品,我最看重的是它能否让我感受到当地的“温度”和“气息”,《安溪人》这本书,做到了这一点,而且做得非常出色。我读这本书,就像是身临其境地走进了安溪的每一个角落。作者的文字充满了画面感,仿佛能看到安溪的山峦叠翠,能听到茶园里飘来的阵阵茶香,能感受到古老街巷里的岁月痕迹。更重要的是,我能感受到书中所描绘的安溪人民的“温度”。他们有自己的生活节奏,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欢声笑语,也有自己的辛劳和汗水。作者没有将他们塑造成完美的英雄,也没有将他们描绘成命运的牺牲品,而是以一种极其真实、贴近生活的方式,展现了他们的平凡与伟大。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生活细节的描写,比如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饭的场景,邻里之间互相帮忙的情景,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间,却充满了人情味,让我感受到了安溪人民之间深厚的羁绊。
评分作为一名对历史和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以来都在寻找能够触及灵魂、能够引发深刻思考的书籍。《安溪人》这本书,无疑满足了我的期待,甚至超出了我的想象。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地域的书,更是一部关于人性的史诗。作者以一种旁观者却又充满同理心的视角,深入挖掘了安溪这片土地上人们的精神世界。我惊叹于作者对人物内心的洞察力,那些在时代变迁中,在各种社会压力下,人们所经历的挣扎、迷茫、以及最终的坚韧与超越,都被描绘得淋漓尽致。书中对于安溪人民在特殊历史时期所展现出的智慧和勇气,让我深受感动。它们并非是那种轰轰烈烈的英雄壮举,而是隐藏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在每一次艰难的选择中,体现在每一次对传统的坚守与创新中。我看到了安溪人民在困境中,如何凭借着对土地的热爱,对家园的眷恋,以及彼此间的守望相助,一次次地走出低谷,重塑希望。这种生命力的顽强,这种精神的传承,让我对“安溪人”这个群体,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景仰。这本书让我思考,无论身处何种环境,无论面临怎样的挑战,只要心中有爱,有希望,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一定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