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材料产业发展报告(2016)

中国新材料产业发展报告(2016)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高技术产业司,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工业司,中国材料研究学会 编
图书标签:
  • 新材料
  • 产业报告
  • 中国
  • 2016
  • 材料科学
  • 经济发展
  • 产业分析
  • 科技发展
  • 战略研究
  • 市场调研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303158
版次:1
商品编码:1217100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5
字数:44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为有关政府职能部门和全国广大从事新材料产业化的科技工作者和产业界人士在制定发展新材料产业规划时提供一份综合性强、信息量大、有参考价值的文献。
1 《中国新材料产业发展报告》以国家新兴产业相关政策为导向,立足于新材料领域行业发展,着重阐述新材料产业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及趋势,发展我国新材料产业的主要任务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推动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等

2 阅读《中国新材料产业发展报告》,可以了解我国新材料产业今后中长期内发展战略目标、发展思路与重点、重大战略部署和政策措施等,为全国各地区和部门的广大从事新材料产业化的科技工作者和产业界人士在制定发展新材料产业规划提供参考

内容简介

《中国新材料产业发展报告(2016)》是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高技术产业司、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工业司、中国材料研究学会联合组织编写的第12部年度系列报告。全书紧密围绕我国经济重点发展领域,以加快改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着重阐述了发展新材料产业的背景需求和战略意义,新材料产业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及趋势,发展我国新材料产业的主要任务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推动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等;同时,还介绍了我国重点工业园区的新材料产业发展情况,为有关政府职能部门和全国广大从事新材料产业化的科技工作者和产业界人士在制定发展新材料产业规划时提供一份综合性强、信息量大、有参考价值的文献。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篇 综述篇
引言 2
第1章 全球新材料产业发展特点及趋势 6
1.1 全球新材料产业发展势头强健 6
1.2 发达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战略 9
1.3 发达国家发展新材料产业的启示 11
1.4 新材料产业未来发展趋势 13
第2章 2016年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成就 18
2.1 2016年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形势分析 18
2.2 2016年新材料产业重点领域发展形势分析 21
2.3 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27
第3章 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 30
3.1 我国新材料产业开启跨越式发展新局面 30
3.2 学习贯彻《指南》,实现我国新材料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32
3.3 学习《指南》,明确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任务 34
3.4 发展我国新材料产业的战略思考 39
第二篇 专题篇
第4章 新一代光伏材料 43
4.1 发展新一代光伏材料产业的背景需求及战略意义 43
4.2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国内外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46
4.3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产业化现状与前景分析 90
4.4 发展我国新一代钙钛矿光伏技术的对策和建议 99
第5章 新一代结构陶瓷材料 102
5.1 发展新一代结构陶瓷材料产业的背景需求及战略意义 102
5.2 新一代结构陶瓷材料产业的国际发展现状及趋势 103
5.3 新一代结构陶瓷材料产业的国内发展现状及趋势 114
5.4 发展我国新一代结构陶瓷材料产业的主要任务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23
5.5 推动我国新一代结构陶瓷材料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125
第6章 生物医用材料 128
6.1 发展生物医用材料产业的背景需求及战略意义 128
6.2 生物医用材料产业技术研究进展 130
6.3 生物医用材料产业的国际发展现状及趋势 140
6.4 生物医用材料产业的国内发展现状及趋势 145
6.5 发展我国生物医用材料产业的主要任务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53
6.6 推动我国生物医用材料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155
第7章 超材料 159
7.1 发展超材料产业的背景需求及战略意义 159
7.2 超材料技术发展与前沿研究 162
7.3 超材料产业的国内发展现状及趋势 170
7.4 发展我国超材料产业的主要任务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77
7.5 推动我国超材料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181
第8章 新一代新型建材 185
8.1 发展新一代新型建材产业的背景需求及战略意义 185
8.2 新一代新型建材产业的国际发展现状及趋势 187
8.3 新一代新型建筑材料国内发展现状和趋势 193
8.4 发展我国新一代新型建材产业的主要任务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96
8.5 推动我国新一代新型建材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200
第9章 生物基高分子材料 201
9.1 发展生物基高分子材料的背景需求和战略意义 201
9.2 国际生物基高分子材料发展现状与趋势 205
9.3 我国生物基高分子材料发展现状与趋势 208
9.4 发展我国生物基高分子材料的主要任务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211
9.5 发展我国生物基高分子材料的对策和建议 212
第10章 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 214
10.1 发展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产业的背景需求及战略意义 214
10.2 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产业的国际发展现状及趋势 223
10.3 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产业的国内发展现状及趋势 227
10.4 发展我国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产业的主要任务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229
10.5 推动高性能复合材料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231
第三篇 重点园区篇
第11章 我国新材料产业园区整体发展态势 235
11.1 新材料产业园区发展特点 235
11.2 存在问题 236
第12章 典型园区发展情况 238
12.1 宁波新材料科技城 238
12.2 苏州工业园 240
12.3 北京石化新材料科技产业基地 242
12.4 常州西太湖科技产业园 243
12.5 包头稀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245
12.6 金昌经济技术开发区 247
12.7 青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249
12.8 国家级铜陵经济技术开发区 251
12.9 湖南醴陵经济开发区 253
12.10 江西永修云山经济开发区 254
12.11 锡石墨烯产业发展示范区 255
12.12 宝鸡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257
12.13 广西百色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259
12.14 西宁东川工业园区 260
12.15 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 261
12.16 三门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262
12.17 国家级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 264
12.18 重庆西彭工业园区 265
12.19 山东聊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266
12.20 昆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267
12.21 盘锦辽东湾新区 269
12.22 吉林经济技术开发区 270
12.23 大庆经济技术开发区 271
12.24 绵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273
12.25 上海青浦工业园 274

前言/序言

《中国新材料产业发展报告(2016)》(以下简称《报告》)是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高技术产业司、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工业司和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合作,共同组织编写的年度系列报告的第12部。全书围绕我国经济重点发展领域以及重大工程项目建设需要的新材料,以加快改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着重阐述了发展新材料产业的背景需求和战略意义,新材料产业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及趋势,发展我国新材料产业的主要任务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推动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等,给出了我国重点工业园区的新材料产业发展情况。本期报告总结了我国各类新材料的发展情况(包括产业规模、创新能力、产业结构、保障能力、材料换代等取得的成就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中国制造2025》,围绕如何提高配套支持和关键产品保障能力,提出今后新材料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对策建议。《报告》可以为有关政府职能部门和全国广大从事新材料产业化的科技工作者和产业界人士在制定发展新材料产业规划时提供一份有参考价值的文献。
参加《报告》编写的人员都是来自材料科技和产业界第一线的专家、学者、教授和产业界人士,他们对各自领域内的新材料产业的国内外现状、发展趋势、技术关键、市场需求等都有全面的了解和掌握,通过他们的论述和分析,使我们能够对我国当前新材料重点产业的现状和特点、主要问题以及对策和建议都能得到较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其中第一篇“综述篇”由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咨询部组织资深专家编写。
自2004年第一部报告推出以来,《报告》已陆续出版12部,十余年来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论是产业规模、关键技术,还是重点材料保障能力都大幅提升,成为世界材料大国,《报告》十余年来基本反映了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的脉络,也展现了我国新材料产业今后的发展方向和前景。
但是也应看到,我国新材料产业目前还处在由大到强转变的关键时期,我国新材料产业的发展还任重道远,我们希望《报告》的编写、出版、发行能对我国新材料产业又快又好地发展做出贡献,我们热切希望从事新材料研发、产业化发展的政府职能部门、专家、企业家及其他人士,参加《报告》的编写,共同为发展我国新材料产业献计献策,贡献力量和智慧。
新材料量大面广,发展很快,再加上时间仓促和水平所限,所以本报告难免有不尽如人意之处,我们热切希望各方面的读者多提出宝贵的意见;也热烈欢迎关注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学者、专家、教授、企事业家们积极参与讨论和支持。
我们谨代表本书编委会,对热心中国新材料产业的发展、积极热情为本书撰写报告的所有专家和作者、对本书的编辑和出版付出辛勤劳动与贡献的工作人员一并表示真诚的感谢!

《中国新材料产业发展报告(2016)》编委会
《中国新材料产业发展报告(2016)》 一、 宏观视角下的中国新材料产业版图 2016年,中国新材料产业在国民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继续保持稳健增长态势,呈现出结构优化、创新驱动、应用拓展的新特点。报告深入分析了同期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对新材料产业的影响,包括全球经济复苏的步伐、主要国家在新材料领域的战略布局、以及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结构性调整。 在这一年里,国家层面继续将新材料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包括税收优惠、研发投入补贴、人才引进计划等,为产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地方政府也积极响应,结合自身优势,制定了差异化的产业发展规划,形成了区域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报告详细梳理了2016年中国新材料产业的整体规模、增长率、对GDP的贡献以及就业吸纳情况,力求勾勒出一幅全面、立体的产业发展图景。通过对主要经济指标的深入剖析,揭示了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潜在挑战。 二、 重点领域的新材料发展与突破 2016年,中国新材料产业在多个细分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报告聚焦以下几个关键领域,进行深入剖析: 高性能金属材料: 重点关注航空航天、海洋工程、轨道交通等领域对高性能合金(如高温合金、钛合金、铝合金)的需求增长,以及国内企业在相关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方面的突破。分析了我国在关键原材料保障、精密加工技术、以及应用推广方面的进展。 先进高分子材料: 报告详细阐述了电子信息、新能源、生物医药等行业对高性能聚合物、特种塑料、功能性膜材料的需求。分析了我国在聚酰亚胺、氟材料、工程塑料等领域的研发水平和生产能力,以及在高端应用市场的替代进程。 无机非金属材料: 涵盖了半导体材料、光电材料、陶瓷材料、复合材料等。特别强调了在集成电路产业快速发展背景下,高纯度电子化学品、光刻胶、晶圆制造用材料等关键节点的突破。同时,也关注了高性能陶瓷在航空航天、能源等领域的应用拓展。 新能源材料: 紧密围绕国家能源战略,详细分析了锂离子电池材料(正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燃料电池材料、太阳能电池材料等领域的发展现状和技术趋势。报告评估了我国在这些关键材料上的产能布局、技术水平以及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 生物医用材料: 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推进,生物医用材料市场持续扩大。报告分析了在人工器官、植入物、药物载体、诊断试剂等领域的材料研发和产业化进展,重点关注了高分子生物材料、陶瓷生物材料、金属生物材料以及纳米生物材料等前沿技术。 信息材料: 聚焦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需求,重点研究了半导体材料、显示材料(OLED、LCD)、光通信材料、磁性材料等。报告分析了我国在这些领域的技术瓶颈,以及在引进吸收再创新方面所做的努力。 三、 创新驱动下的研发与技术进展 2016年,创新成为驱动中国新材料产业发展的核心引擎。报告详细梳理了这一年里中国新材料领域的研发投入、专利申请情况、以及重大科研项目进展。 产学研深度融合: 报告强调了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模式,分析了通过共建实验室、联合研发项目等方式,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成效。 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重点分析了国家在新材料领域组织实施的重大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以及在高端装备用材料、战略性基础材料等方面的突破性进展。 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 报告关注了新材料基础理论研究的进展,以及如何将其转化为实际应用的技术。例如,在新材料设计、性能预测、制备工艺等方面的前沿探索。 国际科技合作: 评估了中国新材料企业在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方面的参与度,以及通过技术引进、海外并购等方式提升自身技术水平的策略。 四、 产业政策与市场环境的联动 2016年,国家及地方的产业政策对新材料产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引导和支撑作用。报告对同期出台的各项政策进行了系统梳理和解读: 国家层面的政策导向: 包括《中国制造2025》中对新材料的战略定位,以及围绕新材料发展出台的专项规划、指导意见、支持政策等。 地方政府的积极作为: 分析了各省市在发展新材料产业方面的具体举措,如设立产业引导基金、建设产业园区、提供人才支持等,以及这些政策对当地新材料产业集群形成的促进作用。 市场需求拉动: 报告深入分析了下游应用行业(如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对新材料的强劲需求,以及这种需求的结构性变化如何引导新材料的研发方向和市场拓展。 金融支持与投融资环境: 评估了2016年中国新材料产业的投融资情况,包括风险投资、产业基金、上市融资等,分析了资本市场对新材料产业的支持力度和投资偏好。 五、 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展望 尽管成绩斐然,但中国新材料产业在2016年仍然面临一些挑战,报告对此进行了客观的审视: 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 部分高端新材料领域,国内在关键核心技术和高端装备方面仍存在对外依存度高的问题。 产业基础薄弱: 部分细分领域,尤其是在基础研究、原始创新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差距。 市场应用推广瓶颈: 新材料的研发成果向市场推广,需要克服应用验证、标准制定、商业模式等方面的障碍。 人才队伍建设: 高素质、复合型新材料研发和产业化人才的培养仍需加强。 展望未来,报告基于2016年的发展态势,对中国新材料产业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强调了持续创新、聚焦重点、深化应用、加强国际合作将是推动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同时,报告也预示了新材料将在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第一次接触到《中国新材料产业发展报告(2016)》这本书时,我并没有太高的期望值。我通常认为,这种行业报告往往过于注重数据和技术细节,对于我这样非专业背景的读者来说,阅读起来可能会显得有些吃力。然而,令我惊喜的是,这本书在某些方面的叙述方式,还是相当有吸引力的。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生物基材料和可降解材料的章节。报告详细分析了这些材料在替代传统石油基材料、减少环境污染方面的潜力,以及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研发进展和产业化情况。它不仅列举了常见的生物基聚合物,比如聚乳酸(PLA)、聚羟基脂肪酸酯(PHA)等,还深入探讨了它们的生产工艺、性能特点以及在包装、纺织、医疗等领域的应用前景。我特别关注报告中提到的,关于生物基材料成本高、性能有待提升等挑战,以及国家为推动其发展所出台的政策措施。这种既强调潜力又直面挑战的分析,让我对该领域的发展有了更全面、更理性的认识。此外,报告还对生物医用材料,如医用高分子材料、生物陶瓷、生物金属等在医疗器械、组织工程、药物输送等方面的应用进行了阐述,并指出了中国在该领域的研发优势和发展方向。总而言之,这本书在生物材料这个细分领域,提供了一个相对详尽而又易于理解的分析,让我对中国在新材料领域的绿色发展和健康产业的布局有了更深的认识。

评分

说实话,我开始阅读《中国新材料产业发展报告(2016)》的时候,并没有抱太高的期望,总觉得这种官方报告可能偏向于宏观概述,缺乏一些深度和细节。然而,这本书在某些方面的专业性和细致程度,确实给了我一些惊喜。其中,关于新能源材料的章节,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报告详细阐述了锂离子电池材料、太阳能电池材料以及氢能相关材料的最新进展和市场动态。它不仅仅是列举了不同材料的性能指标,还深入分析了这些材料在提高能量密度、延长使用寿命、降低生产成本等方面的关键技术挑战。我尤其注意到关于正负极材料和电解液的研究进展,报告中引用了一些具体的实验数据和专利信息,这表明撰写者对行业前沿技术有相当的了解。此外,报告在分析新能源材料的市场前景时,也结合了全球能源结构转型的大背景,以及中国在新能源汽车和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政策导向,使得其分析更具说服力。它也触及了这些材料在产业链上的协同效应,比如上游原材料的供应稳定性,中游材料的生产制造工艺,以及下游应用端的市场需求变化,都做了较为全面的梳理。虽然篇幅有限,未能对每一个细分领域都进行极为详尽的论述,但它所提供的分析框架和关键信息,对于我这样希望了解行业脉络的读者来说,是十分有价值的。它让我看到了中国在新材料领域,尤其是在新能源这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上的投入和决心,也让我对接下来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

说实话,《中国新材料产业发展报告(2016)》这本书,我刚翻开时,觉得它可能像许多同类报告一样,充斥着各种专业术语和枯燥的数据,读起来会比较费力。但让我感到意外的是,它在某些章节的叙述上,还是用了不少心思去贴近读者的理解。我尤其对其中关于信息材料和功能材料的部分印象比较深刻。报告里详细介绍了这些材料在电子信息、通信、显示等领域的重要性,比如半导体材料、光电子材料、磁性材料等等。它不仅列举了这些材料的性能特点,还分析了它们在相关产业中的关键作用,以及中国在这些领域的技术差距和发展机遇。我注意到报告中关于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材料的讨论,它分析了中国在OLED面板制造和关键材料研发上的投入,以及面临的挑战,比如材料的寿命和效率问题。这种结合了具体技术和产业应用场景的分析,让我感觉更直观,也更容易理解。此外,报告还对一些新兴的功能材料,如智能材料、纳米材料在新能源、环保、健康等领域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并指出了一些前沿的研究方向。尽管有些技术细节我可能不是完全理解,但报告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清晰的逻辑,让我得以窥见中国在新材料领域,特别是在电子信息和功能材料方面的发展脉络和未来潜力。它让我意识到,新材料不仅仅是基础科学的研究,更是驱动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

评分

我拿到《中国新材料产业发展报告(2016)》这本书的时候,其实并没有抱太高的期待,我总觉得这种报告会比较枯燥,充斥着各种专业术语和冷冰冰的数据。但当我翻阅到关于先进金属材料的部分时,我被它的内容所吸引了。报告中详细地介绍了各种高性能金属材料,比如特种钢、高温合金、难熔金属、稀土合金等,以及它们在航空航天、能源、汽车等领域的重要应用。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航空航天用金属材料的论述,报告中提到了中国在钛合金、铝锂合金等材料的研发和生产方面的进展,以及它们在飞机结构件、发动机部件等方面的应用。它还分析了这些材料在提高飞机性能、降低重量方面的重要作用。此外,报告还关注了新能源汽车用金属材料的发展,比如高强度钢、铝合金、镁合金等在车身、底盘等部位的应用,以及这些材料在提高汽车安全性和燃油经济性方面的重要性。虽然有些技术细节我可能不是完全理解,但报告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清晰的逻辑,让我得以窥见中国在先进金属材料领域的研发实力和产业发展方向。它让我意识到,新材料的发展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并且与我们国家的战略性产业紧密相连。

评分

坦白讲,拿到《中国新材料产业发展报告(2016)》这本书,我心里其实是有点打鼓的。毕竟“报告”两个字,听起来就跟枯燥的官方文件没两样,生怕一打开就是一堆冷冰冰的数据和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读两页就想打瞌睡。不过,当我真正翻阅起来,情况比我想象的要好不少。报告在叙述上,并非完全是死板的统计数字堆砌,它还是花了心思去组织内容的。比如,它在介绍不同新材料类别时,会先点明该材料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再切入到具体的技术现状和产业发展情况。我印象比较深的是关于先进有色金属材料的那部分。报告里详细介绍了铝合金、钛合金、镁合金等在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应用,并且还分析了中国在这些材料领域的技术优势和发展潜力。它提到了一些具体的技术突破,比如高强高韧铝合金的研制,以及在关键航空部件上的应用案例,这让我感觉离现实应用更近了。而且,报告还关注了区域性的产业特色。比如,在分析某些高分子材料时,它会提及不同地区在特定领域,如特种工程塑料、高性能橡胶等方面的产业集聚和优势。这让我看到了中国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地域差异性和多样性。虽然有些地方的分析略显简略,但整体而言,它为我提供了一个看待中国新材料产业发展的一个框架。我不再觉得这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看到了它具体落地到各个行业、各个地区,甚至是具体的企业和产品之中。它让我对中国在新材料领域的努力和进步,有了更具体的感受,也让我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一些想象。

评分

老实说,《中国新材料产业发展报告(2016)》这本书,我最开始拿到的时候,并没有抱太高的期望。我总觉得,这种官方性质的报告,读起来可能会比较死板,充斥着各种专业术语和枯燥的数据,很难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但是,当我翻阅到关于纳米材料的那一部分时,我才发现,原来它也能够如此生动地描绘一个前沿的科学领域。报告中详细地介绍了纳米材料的特性,以及它们在催化、传感、储能、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前景。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报告中提及了一些具体的纳米材料,比如石墨烯、碳纳米管、量子点等,并分析了它们在提升材料性能、实现功能集成方面的巨大潜力。它甚至还探讨了这些材料在环境治理、新能源技术等国家重点发展方向上的应用。虽然我并非材料领域的专业人士,有些技术细节可能无法完全理解,但报告通过将抽象的科学概念与具体的应用场景相结合,让我得以窥见纳米材料这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新兴领域。它让我感受到,新材料的研发不仅仅是在实验室里进行,更是在为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重大问题提供全新的解决方案,这让我对中国在新材料领域的发展,特别是对前沿科技的探索,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期待。

评分

这本书,哦,就是那本《中国新材料产业发展报告(2016)》,我当时买的时候,其实是抱着一种半是好奇,半是期待的心情。你知道的,现在国家一直在强调创新驱动,新材料又是其中的重中之重。我作为一名对行业发展有些关注的普通读者,总想了解一下咱们国家在这个领域的真实情况,不光是那些光鲜亮丽的成就,也想看看背后可能存在的挑战和未来的方向。打开这本书,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种一本正经的报告风格,大量的图表、数据,还有专业术语,一开始读起来确实需要一点耐心。我记得当时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里面关于高性能纤维的部分,它详细分析了不同种类纤维的市场份额、技术瓶颈以及各省市的产业布局。我特别注意到关于碳纤维的部分,报告里不仅列举了它在航空航天、汽车轻量化等领域的应用前景,还深入探讨了国产化进程中面临的“卡脖子”技术难题,比如关键原丝的生产和改性技术。这让我意识到,新材料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背后是无数科研人员和企业的辛勤付出,以及技术攻关的艰难。此外,报告中对电子信息材料,特别是半导体材料的分析也相当详尽。它梳理了集成电路产业链中不同环节对材料的需求,比如高纯度硅、光刻胶、封装材料等等,并指出了中国在这些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以及国家正在采取的扶持政策和重点研发方向。读到这里,我才真正明白,为什么国家如此重视新材料产业,因为它是支撑整个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基石。这本书不仅仅是罗列数据,它试图勾勒出中国新材料产业的宏观图景,从国家战略到具体产业,再到一些关键技术的突破,都给了我一个比较全面的认知。虽然有些技术细节我可能无法完全理解,但报告的逻辑性和分析的深度,让我受益匪浅。它像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这个庞大而复杂的产业生态。

评分

《中国新材料产业发展报告(2016)》这本书,老实说,拿到它的时候,我心里还是有点打退堂鼓的。毕竟“发展报告”四个字,听起来就像一本厚厚的、充斥着各种图表和专业术语的工具书,很难想象它能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不过,当我开始翻阅,尤其看到关于高性能陶瓷和特种无机非金属材料的那部分时,我才发现,它比我想象的要有趣得多。报告中非常细致地介绍了这些材料在航空航天、能源、环保等领域的重要作用。我记得它重点分析了先进陶瓷材料,比如氧化铝、氮化硅、碳化硅等,在高温、耐磨、高强度等极端条件下的应用。它甚至提到了这些材料在航天发动机、核反应堆、高性能轴承等关键部件中的使用,让我对这些“不起眼”的材料有了全新的认识。此外,报告还讨论了特种玻璃、光纤等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发展情况,以及中国在这些领域的研发实力和产业规模。它不仅列举了这些材料的性能优势,还分析了它们在通信、光学、建筑等领域的广泛应用。虽然有些技术细节我可能不是完全理解,但报告通过清晰的逻辑和具体的应用案例,让我得以窥见中国在这些高技术领域的发展潜力和面临的挑战。它让我意识到,新材料不仅仅是实验室里的理论,更是支撑国家战略性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

评分

我最初拿到《中国新材料产业发展报告(2016)》这本书,主要是想了解一下国家层面对新材料产业的整体规划和发展思路。作为一个普通读者,我希望能够从报告中获得一些宏观的、概括性的信息,而不是过于专业的、深入的技术细节。这本书整体上确实满足了我的需求,它提供了一个比较清晰的中国新材料产业的“全景图”。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报告在开篇就对中国新材料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包括产业规模、结构特征、区域分布等等。它清晰地勾勒出了不同材料领域,比如高性能金属材料、先进高分子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复合材料以及生物医用材料等的发展情况。并且,它在分析这些领域时,并非泛泛而谈,而是会提及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应用场景和发展趋势。例如,在分析生物医用材料时,报告提到了在高端医疗器械、组织工程、药物缓释等方面的应用,并分析了中国在这些领域的研发和产业化现状。这种将宏观战略与具体应用相结合的叙述方式,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新材料产业与我们日常生活和国家发展的紧密联系。此外,报告还重点关注了新材料的创新驱动和政策支持。它详细阐述了国家在研发投入、人才培养、产业政策等方面的举措,以及这些举措对新材料产业发展的重要影响。这让我感受到国家对于发展新材料产业的高度重视,以及为实现产业升级所做的努力。虽然这本书整体偏向宏观,但它所提供的清晰的产业脉络和发展逻辑,对于我这样希望全面了解中国新材料产业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评分

说实话,我当初拿到《中国新材料产业发展报告(2016)》这本书,主要也是出于一种好奇心,想了解一下国家在新材料这个“高大上”的领域到底发展到了什么程度。我本身对科技领域不算非常了解,所以一开始读起来,心里还是有些忐忑,担心会看不懂。然而,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发现报告在介绍一些基础性的材料类别时,比如高分子材料,还是花了不少心思去让读者理解。报告中详细地介绍了各种类型的高分子材料,比如通用塑料、工程塑料、特种工程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等,以及它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我尤其关注到关于高性能纤维的部分,报告里详细阐述了碳纤维、芳纶等材料的制备技术、性能特点以及在航空航天、体育用品、安全防护等领域的应用。它也分析了中国在这些关键材料领域的技术瓶颈和发展潜力。此外,报告还提到了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的发展,以及它们在环保领域的应用前景。尽管有些技术细节我可能无法完全消化,但报告通过清晰的分类和具体的应用实例,让我对高分子材料的家族及其重要性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它让我看到,新材料的发展,实际上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在推动着社会经济的进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