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版本 精准还原
汇聚极具代表性的名家名碑。优选各大机构馆藏珍品。首辑收入宋拓12种。原色、原大、原貌呈现。完整保留序、跋、题签。
欣赏 指导 精编 精校
组织高校书法专家进行书法欣赏与临习指导。标点释文,精审精校,帮助读者结合文本品味书法。
《李思训碑》全称《唐故云麾将军秦州都督彭国公谥曰昭公李府君神道碑并序》,亦称《云麾将军碑》,李邕撰文并行书。唐开元八年(七二○)立,碑高二六五厘米,宽一一五厘米。现存陕西蒲城县桥陵,下截多漫漶,上截亦石花满布,几不能读。
碑文三十行,行七十字,记述李思训的生平事迹,以书法称美于世。碑主是唐宗室李孝斌之子,既是唐代宗室,也是唐代有名的青緑山水画家,少年得志,武则天时,弃官隐居,唐中宗时任左羽林大将军,后转为武卫大将军,后世尊称为“大李将军”。
李邕(六七八—七四七),字泰和,江都(今江苏扬州)人。开元中官北海太守,人称李北海。精于翰墨,尤擅行书。此碑书法劲健,字势俊丽,规模宏大,虽出二王法统,自家风格突出,系李邕精心之作,为历代书家称道。
《李思训碑》宋拓本流传很少,本次出版选用国家图书馆藏北宋精拓本,笔势锋颖尚凌厉可见。首行“并序”二字及二十四行“魏国夫人窦氏”之“国”字完好。前有王时敏题端、桂馥题签、张埙题记,内钤“张埙审定”“敬叔珍藏”“梁章巨印”“藤花吟馆”“文渊阁检阅”
等五十余方印章。尾有文嘉、周天球、张凤翼、翁方纲、方燮、何绍基等诸家题跋、观款二十三则。
碑帖是“碑”与“帖”的合称。“碑”包括庙碑、墓志、造像、摩崖等数十种,是记述历史人物事件的石刻文字之总称。中国碑文化源远流长,早在《仪礼`聘礼》中便有“东面,北上,上当碑,南陈”的记载。从古至今,碑由最初宗庙祭祀时拴系牲口等单一功用,发展为“凡事皆可立碑”的繁盛局面。“帖”原指前人书写在纸、绢上的墨迹,后范围逐渐扩大,凡是古人所写包括诗文、简札、书信等墨迹,以及被后人刻于石、木之上,以便欣赏、临习和传播者,皆可视为“帖”之属。随着石刻传拓技术的发明普及,用纸、墨和传拓工具将碑帖上的文字与图画拓印下来所得“拓本”,谓之“碑帖拓片”,简称“碑帖”。
从秦篆《峰山碑》到唐楷《多宝塔碑》,碑帖直观生动地展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演化轨迹和内在神韵。碑帖亦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宗教等方面信息,具有证史、考史和补史之价值。碑帖这种特殊的文献,历来被视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有鉴于此,中华书局联手北京载道文化,从国家级馆藏碑帖宝库中遴选碑帖经典进行原貌呈现,秉承名家书写、历史名碑、经典藏本的收罗标准,突出碑帖的历史文化价值和书法艺术价值,兼顾版本价值,组织专家进行文字导释,辑为《中国古代书法名家名碑名本》(简称《三名碑帖》)丛书隆重面世。首次出版品种如下:
《九成宫醴泉铭》(李祺旧藏北宋拓本)、《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张应召旧藏北宋拓本)、《神策军碑》(北宋拓孤本)、《大智禅师碑》(国家图书馆藏宋拓宋装割裱本)、《皇甫诞碑》(故宫藏北宋拓本)、《伊阙佛麄碑》(何良俊旧藏宋拓本)、《李思训碑》(北宋精拓本)、《大字麻姑山仙坛记》(沈树锈旧藏宋拓本)、《十七帖》(张伯英藏宋拓本)、《争座位帖》(李国松旧藏宋拓本)、《智永真草千字文》(牛鉴旧藏南宋拓本)、《苏轼醉翁亭记残字》(龚心钊旧藏宋拓本)/《茶录》(潘景郑旧藏宋拓本)、《道德经》(章釭旧藏元拓本)、《孔子庙堂碑》(明代断后初拓本)、《洛神赋十三行》(国家图书馆藏明拓本)、《雁塔圣教序》(梁启超旧藏明拓本)、《多宝塔碑》(端方旧藏明末清初整拓)、《颜氏家庙碑》(龚心钊旧藏明拓本)、《玄秘塔碑》(明拓本)、《峰山碑》(国家图书馆藏整拓)。
金石永寿,纸墨流芳。这套既能满足专业人士考订鉴赏之需,又可为热爱书法的广大读者带来全新阅读体验的《三名碑帖》,希望能发挥碑帖古籍保护与弘扬之双重功能,传续汉字书法文化,无愧先祖前贤遗珍。
我入藏的这几本中,有一册专门是针对唐代楷书的集册,内容之精炼,简直让人拍案叫绝。它没有贪多嚼不烂地罗列所有碑刻,而是选取了最具代表性、且风格迥异的几件作为范本进行深度剖析。更妙的是,它在某些篇章后面,会附带一些关于拓本对比的分析图。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拓本的取法和刻工的精细度,直接影响了我们对原碑文的书写细节的理解。比如,A本拓本和B本拓本在同一个“辶”字的收笔上,细节处理上就存在微妙的差异,这套丛书通过高清的对比图,清晰地指出了这种差异可能反映出的不同历史时期对原碑的损耗或再加工情况。这对于我们这些试图模仿碑帖的写作者来说,简直是如虎添翼。你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一张模糊的图像,而是被引导着去思考:我现在看到的是原貌的几成?它经历了怎样的风霜?这种引导式的阅读体验,极大地提升了临习的深度和乐趣,不再是单纯的“照猫画虎”,而是有了“探寻原意”的尝试。
评分我入手这套丛书,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梳理和深化我对某一特定书体在不同地域发展脉络的认知。我发现其中几册在选材上采用了“区域性”或“时代性”的划分视角,而不是简单地按“某某人”来分类。例如,有一册专门聚焦于黄河流域某个特定时期的地方志碑刻,收录了一些名气不那么大、但风格极具代表性的书家作品。这些作品虽然没有被列入主流“大家”的行列,但它们恰恰构成了书法史完整图景中不可或缺的“基层脉络”。通过对比这些地方性书风与主流书风的异同,我能更清晰地理解到,书法艺术在不同社会阶层和地理环境下是如何发生演变和融合的。这套丛书的编辑者显然有着深厚的学术背景,他们提供的不仅仅是“美”的展示,更是一套“如何去看待书法演变”的分析框架,非常适合想要跳出个人崇拜,从宏观角度把握中国书法发展大势的深度爱好者。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工艺,我必须着重提一下。在这个大家都追求快速消费的时代,这种对传统工艺的坚守显得尤为可贵。我拿起来的那几本,无论是采用的纸张质地,还是装订的牢固程度,都显示出极高的用心。它们使用的纸张不是那种光亮刺眼的现代铜版纸,而是带有微微哑光质感的,能够很好地吸收光线,使得墨迹的层次感得以完整保留。我尝试着在上面用毛笔蘸着淡墨进行临写,发现纸张的洇化程度也相对适中,既不会像宣纸那样失控,也不会像普通印刷纸那样完全无感。尤其在侧光下观察,能清晰地看到某些碑刻上被磨损的边缘和刀痕的走向,那份历史的沧桑感,是任何电子扫描件都无法比拟的。这使得在学习过程中,你的手和眼不仅在模仿字形,更是在与千年前的刻工和书写者进行一种无声的对话,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是很多其他出版物无法提供的。
评分这套“中国古代书法名家名碑名本丛书”的整体设计和选材都透露着一股庄重典雅的气息,光是翻开扉页,就能感受到那种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我尤其欣赏他们对底本的选择,那种精选再精选的考量,让每一本都像是一个独立而完整的艺术品。比如我最近翻阅的某几册,对于宋代大家笔法的呈现,简直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它不仅仅是简单地把字帖影印出来,而是通过极其精细的影印技术,将墨色的浓淡干湿、笔锋的提按顿挫,乃至纸张本身的肌理都尽可能地还原了。初学者或许看重的是清晰度,但对于我们这些钻研了些年头的“老饕”来说,这种对“气韵”的捕捉才是最关键的。我记得其中一册专门探讨了颜真卿晚年书风的转变,从早期的丰腴雄浑,如何过渡到晚期那种瘦硬挺拔、内含筋骨的力量感,那几页对比着看,简直就是一部行走的书法史课本。书中所附的导读文章,也往往能切中要害,不像市面上那些泛泛而谈的介绍,而是能提出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见解,比如对某一特定笔画在不同时期的微妙差异的剖析,让人茅塞顿开。整体来说,这套丛书的编纂水准,完全达到了学术研究与艺术鉴赏的双重标准,是值得反复摩挲、细细品味的佳作。
评分说实话,我刚拿到这套丛书时,内心是抱着一丝怀疑的,毕竟“名家名碑名本”这种称号,现在市场上太容易被滥用了。但当我翻到其中一本关于魏晋时期小楷的选集时,那种感觉立刻就变了。重点在于其“本”的考证工作做得极其扎实。它不像某些出版社,为了凑数或图省事,把流传有疑的摹本也一并收录进来,弄得真假难辨。这套丛书显然在这方面下了大功夫,他们对每一件碑帖的流传脉络、历代题跋的记载都做了细致的梳理,并在前言中有所体现。我特别喜欢它在排版上那种恰到好处的留白处理。书法艺术的精髓,很多时候在于“气”的流动,如果排得太满,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就失去了呼吸的空间。但这套书的编辑似乎深谙此道,每一页的边距都拿捏得极其精准,让人在临习时,目光可以自然地在字间游走,体会到古人书写时那种从容不迫的节奏感。比起那些密密麻麻、恨不得把所有内容都塞进一页的字帖,这种对阅读体验的尊重,才真正体现了一套严肃艺术丛书的品位所在。
评分发送货快,满意。
评分印刷精美
评分好书是好书,但这次京东偷懒了,拿个塑料袋一包就送来,书脊有些折
评分好书是好书,但这次京东偷懒了,拿个塑料袋一包就送来,书脊有些折
评分好书是好书,但这次京东偷懒了,拿个塑料袋一包就送来,书脊有些折
评分好书是好书,但这次京东偷懒了,拿个塑料袋一包就送来,书脊有些折
评分发送货快,满意。
评分好书是好书,但这次京东偷懒了,拿个塑料袋一包就送来,书脊有些折
评分好书是好书,但这次京东偷懒了,拿个塑料袋一包就送来,书脊有些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