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名碑帖11·中国古代书法名家名碑名本丛书:李邕行书李思训碑

三名碑帖11·中国古代书法名家名碑名本丛书:李邕行书李思训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书局编辑部 编
图书标签:
  • 书法
  • 李邕
  • 行书
  • 碑帖
  • 中国古代书法
  • 名家名碑
  • 李思训碑
  • 艺术
  • 文化
  • 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23111
版次:1
商品编码:12183719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三名碑帖·中国古代书法名家名碑名本丛书
开本:8开
出版时间:2017-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08
字数:20000
正文语种:繁体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优选版本 精准还原

汇聚极具代表性的名家名碑。优选各大机构馆藏珍品。首辑收入宋拓12种。原色、原大、原貌呈现。完整保留序、跋、题签。


欣赏 指导 精编 精校

组织高校书法专家进行书法欣赏与临习指导。标点释文,精审精校,帮助读者结合文本品味书法。

内容简介

  《李思训碑》全称《唐故云麾将军秦州都督彭国公谥曰昭公李府君神道碑并序》,亦称《云麾将军碑》,李邕撰文并行书。唐开元八年(七二○)立,碑高二六五厘米,宽一一五厘米。现存陕西蒲城县桥陵,下截多漫漶,上截亦石花满布,几不能读。

  碑文三十行,行七十字,记述李思训的生平事迹,以书法称美于世。碑主是唐宗室李孝斌之子,既是唐代宗室,也是唐代有名的青緑山水画家,少年得志,武则天时,弃官隐居,唐中宗时任左羽林大将军,后转为武卫大将军,后世尊称为“大李将军”。

  李邕(六七八—七四七),字泰和,江都(今江苏扬州)人。开元中官北海太守,人称李北海。精于翰墨,尤擅行书。此碑书法劲健,字势俊丽,规模宏大,虽出二王法统,自家风格突出,系李邕精心之作,为历代书家称道。

  《李思训碑》宋拓本流传很少,本次出版选用国家图书馆藏北宋精拓本,笔势锋颖尚凌厉可见。首行“并序”二字及二十四行“魏国夫人窦氏”之“国”字完好。前有王时敏题端、桂馥题签、张埙题记,内钤“张埙审定”“敬叔珍藏”“梁章巨印”“藤花吟馆”“文渊阁检阅”

等五十余方印章。尾有文嘉、周天球、张凤翼、翁方纲、方燮、何绍基等诸家题跋、观款二十三则。

内页插图

前言/序言

  碑帖是“碑”与“帖”的合称。“碑”包括庙碑、墓志、造像、摩崖等数十种,是记述历史人物事件的石刻文字之总称。中国碑文化源远流长,早在《仪礼`聘礼》中便有“东面,北上,上当碑,南陈”的记载。从古至今,碑由最初宗庙祭祀时拴系牲口等单一功用,发展为“凡事皆可立碑”的繁盛局面。“帖”原指前人书写在纸、绢上的墨迹,后范围逐渐扩大,凡是古人所写包括诗文、简札、书信等墨迹,以及被后人刻于石、木之上,以便欣赏、临习和传播者,皆可视为“帖”之属。随着石刻传拓技术的发明普及,用纸、墨和传拓工具将碑帖上的文字与图画拓印下来所得“拓本”,谓之“碑帖拓片”,简称“碑帖”。

  从秦篆《峰山碑》到唐楷《多宝塔碑》,碑帖直观生动地展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演化轨迹和内在神韵。碑帖亦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宗教等方面信息,具有证史、考史和补史之价值。碑帖这种特殊的文献,历来被视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有鉴于此,中华书局联手北京载道文化,从国家级馆藏碑帖宝库中遴选碑帖经典进行原貌呈现,秉承名家书写、历史名碑、经典藏本的收罗标准,突出碑帖的历史文化价值和书法艺术价值,兼顾版本价值,组织专家进行文字导释,辑为《中国古代书法名家名碑名本》(简称《三名碑帖》)丛书隆重面世。首次出版品种如下:

  《九成宫醴泉铭》(李祺旧藏北宋拓本)、《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张应召旧藏北宋拓本)、《神策军碑》(北宋拓孤本)、《大智禅师碑》(国家图书馆藏宋拓宋装割裱本)、《皇甫诞碑》(故宫藏北宋拓本)、《伊阙佛麄碑》(何良俊旧藏宋拓本)、《李思训碑》(北宋精拓本)、《大字麻姑山仙坛记》(沈树锈旧藏宋拓本)、《十七帖》(张伯英藏宋拓本)、《争座位帖》(李国松旧藏宋拓本)、《智永真草千字文》(牛鉴旧藏南宋拓本)、《苏轼醉翁亭记残字》(龚心钊旧藏宋拓本)/《茶录》(潘景郑旧藏宋拓本)、《道德经》(章釭旧藏元拓本)、《孔子庙堂碑》(明代断后初拓本)、《洛神赋十三行》(国家图书馆藏明拓本)、《雁塔圣教序》(梁启超旧藏明拓本)、《多宝塔碑》(端方旧藏明末清初整拓)、《颜氏家庙碑》(龚心钊旧藏明拓本)、《玄秘塔碑》(明拓本)、《峰山碑》(国家图书馆藏整拓)。

  金石永寿,纸墨流芳。这套既能满足专业人士考订鉴赏之需,又可为热爱书法的广大读者带来全新阅读体验的《三名碑帖》,希望能发挥碑帖古籍保护与弘扬之双重功能,传续汉字书法文化,无愧先祖前贤遗珍。


书法艺术的瑰宝:一部跨越千年的笔墨传奇 本书系“中国古代书法名家名碑名本丛书”的又一力作,聚焦于中国书法史上另一位璀璨夺目的巨匠——颜真卿及其开创的磅礴书风。它并非李邕行书的简单重复或侧面映照,而是深入探索盛唐气象下,一位书法家如何以其独有的生命体验与哲学思考,熔铸出足以影响后世千年的“颜体”风貌。 壹 · 盛唐气象下的楷书典范:颜真卿的时代精神 本书将时间轴拨回到唐代中期,那个充满自信、恢宏大气的时代。颜真卿(709—785年),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他是唐代中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其人格力量与书法成就相得益彰,共同构筑了后人仰望的丰碑。 我们不再探讨李邕那种飘逸洒脱、内含晋韵的行书风格,而是转入颜真卿所代表的“雄浑端庄、法度森严”的楷书美学。本书将从以下几个核心维度,系统梳理颜真卿的书法艺术: 一、 楷书的革命:从“秀美”到“雄强” 在颜真卿之前,初唐的书风尚带有魏晋的余韵,多尚清秀内敛。颜真卿则以其深厚的学养和坚定的意志,力求在笔墨中体现出“忠义”与“气节”。 本书精选并深度解析了颜真卿最能代表其楷书成就的几部重要碑刻,例如: 《多宝塔碑》: 初唐楷书的集大成者,结构严谨,笔力遒劲,是学习颜体的入门首选。我们将详述其点画的肥瘦变化、结体的中宫紧收与四面开张的内在张力。 《颜氏家庙碑》: 晚年气象的代表作,风格更为醇厚,笔势老辣,体势开阔,体现了颜真卿晚年心境的沉稳与博大。 《臧怀亮碑》/《大一同僚碑》等: 这些碑刻展示了颜真卿在不同阶段对笔法的细微调整,如何用侧锋和藏锋表现出“蚕头燕尾”的独特韵致,使结构在方正中蕴含着无穷的生命力。 本书的重点不在于描摹李邕那种行云流水的章法,而是聚焦于颜楷的结构学和笔法学。我们细致入微地分析了颜楷“蚕头起笔、一波三折”的运笔特征,以及如何通过对笔画的“压”、“驻”、“蓄力”来构建雄浑的体势。 二、 颜真卿的书法哲学与人格精神 颜真卿的一生充满了戏剧性,他经历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安史之乱”,并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个人代价。这种“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悲剧色彩,深刻地烙印在了他的书法之中。 本书强调,颜体的“美”绝非单纯的技巧展示,而是“以书写心”的完美体现。我们探讨了儒家“中正平和”的思想如何转化为楷书的端正体态,以及他经历国破家亡后的忧患意识如何赋予笔画以力度和重量感。与其说他在写字,不如说他在“铸碑立言”。 贰 · 跨越时代的对话:从“间架”到“气韵” 如果说李邕的行书追求的是速度与灵动中的意态表达,那么颜真卿的楷书则追求的是永恒与稳定中的精神承载。本书将对比分析两者在章法布局上的差异,从而使读者更全面地理解唐代书法的多元面貌。 一、 结构艺术的对比:内擫与外拓 李邕的行书往往在字形上追求一种倾斜和动势,追求空间上的相互呼应。而颜真卿的楷书则着重于“间架结构”的稳固。 本书将深入讲解颜楷如何处理横平竖直的线条: 1. 收放有度: 横画的收尾,如何在不失力度的情况下做到内敛,与竖画形成紧密的支撑关系。 2. 体势开合: 颜体的字形,看似方正,实则在横向拉伸中蕴含着向外扩张的力量感,这与李邕那种内聚的节奏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3. 墨色的层次感: 颜楷用墨浓重,但并非一味求“肥”,而是追求笔画中“骨力”的显现,通过提按实现墨色的枯润变化,体现其内在的生命力。 二、 学习路径的差异化指导 对于书法学习者而言,本书提供了不同于学习行书的指导思路。学习李邕需要捕捉其“势”的连贯性,而学习颜真卿则需要建立“结构意识”和“笔力基础”。本书提供了一套针对性极强的训练方法,包括: 点画的精确性训练: 强调起笔和收笔的明确性,确保每一笔都“立得住”。 部首的组合与拆分: 分析颜真卿如何将复杂的汉字拆解为基础的“单元”,再以稳定的方式重新组合。 气势的连贯: 即使是楷书,颜体也讲求气势的贯通,本书将指导读者如何通过笔断意连的方式,使整篇碑帖读起来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 叁 · 颜体的影响与传承 颜真卿的书法是唐代书法的巅峰之一,其影响之深远,远远超过了同时代的许多书家。本书的后半部分,将探讨颜体如何孕育了后世的楷书主流: 五代十国时期的承继: 探讨了杨凝式等书家对颜体的吸收与转化。 宋代的变革与坚守: 分析了苏轼等人对颜体“法度”的推崇,以及宋代诸家如何试图在颜体的基础上融入行书的意趣。 明清的复兴: 重点分析了清代碑学兴起后,颜真卿作品受到空前重视的历史背景,以及碑学大家如何从颜体中汲取力量,反抗帖学的柔弱之风。 本书作为“中国古代书法名家名碑名本丛书”的组成部分,旨在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详尽的图版解析,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颜真卿这位伟大的书法家及其“颜体”艺术的全新视角。它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阻隔,感受盛唐气象下,那份对民族气节的坚守,以及由此迸发出的无比雄浑的书法力量。读者将获得的,是一部关于“立人立言,法度森严”的书法典籍。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工艺,我必须着重提一下。在这个大家都追求快速消费的时代,这种对传统工艺的坚守显得尤为可贵。我拿起来的那几本,无论是采用的纸张质地,还是装订的牢固程度,都显示出极高的用心。它们使用的纸张不是那种光亮刺眼的现代铜版纸,而是带有微微哑光质感的,能够很好地吸收光线,使得墨迹的层次感得以完整保留。我尝试着在上面用毛笔蘸着淡墨进行临写,发现纸张的洇化程度也相对适中,既不会像宣纸那样失控,也不会像普通印刷纸那样完全无感。尤其在侧光下观察,能清晰地看到某些碑刻上被磨损的边缘和刀痕的走向,那份历史的沧桑感,是任何电子扫描件都无法比拟的。这使得在学习过程中,你的手和眼不仅在模仿字形,更是在与千年前的刻工和书写者进行一种无声的对话,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是很多其他出版物无法提供的。

评分

我入藏的这几本中,有一册专门是针对唐代楷书的集册,内容之精炼,简直让人拍案叫绝。它没有贪多嚼不烂地罗列所有碑刻,而是选取了最具代表性、且风格迥异的几件作为范本进行深度剖析。更妙的是,它在某些篇章后面,会附带一些关于拓本对比的分析图。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拓本的取法和刻工的精细度,直接影响了我们对原碑文的书写细节的理解。比如,A本拓本和B本拓本在同一个“辶”字的收笔上,细节处理上就存在微妙的差异,这套丛书通过高清的对比图,清晰地指出了这种差异可能反映出的不同历史时期对原碑的损耗或再加工情况。这对于我们这些试图模仿碑帖的写作者来说,简直是如虎添翼。你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一张模糊的图像,而是被引导着去思考:我现在看到的是原貌的几成?它经历了怎样的风霜?这种引导式的阅读体验,极大地提升了临习的深度和乐趣,不再是单纯的“照猫画虎”,而是有了“探寻原意”的尝试。

评分

这套“中国古代书法名家名碑名本丛书”的整体设计和选材都透露着一股庄重典雅的气息,光是翻开扉页,就能感受到那种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我尤其欣赏他们对底本的选择,那种精选再精选的考量,让每一本都像是一个独立而完整的艺术品。比如我最近翻阅的某几册,对于宋代大家笔法的呈现,简直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它不仅仅是简单地把字帖影印出来,而是通过极其精细的影印技术,将墨色的浓淡干湿、笔锋的提按顿挫,乃至纸张本身的肌理都尽可能地还原了。初学者或许看重的是清晰度,但对于我们这些钻研了些年头的“老饕”来说,这种对“气韵”的捕捉才是最关键的。我记得其中一册专门探讨了颜真卿晚年书风的转变,从早期的丰腴雄浑,如何过渡到晚期那种瘦硬挺拔、内含筋骨的力量感,那几页对比着看,简直就是一部行走的书法史课本。书中所附的导读文章,也往往能切中要害,不像市面上那些泛泛而谈的介绍,而是能提出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见解,比如对某一特定笔画在不同时期的微妙差异的剖析,让人茅塞顿开。整体来说,这套丛书的编纂水准,完全达到了学术研究与艺术鉴赏的双重标准,是值得反复摩挲、细细品味的佳作。

评分

我入手这套丛书,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梳理和深化我对某一特定书体在不同地域发展脉络的认知。我发现其中几册在选材上采用了“区域性”或“时代性”的划分视角,而不是简单地按“某某人”来分类。例如,有一册专门聚焦于黄河流域某个特定时期的地方志碑刻,收录了一些名气不那么大、但风格极具代表性的书家作品。这些作品虽然没有被列入主流“大家”的行列,但它们恰恰构成了书法史完整图景中不可或缺的“基层脉络”。通过对比这些地方性书风与主流书风的异同,我能更清晰地理解到,书法艺术在不同社会阶层和地理环境下是如何发生演变和融合的。这套丛书的编辑者显然有着深厚的学术背景,他们提供的不仅仅是“美”的展示,更是一套“如何去看待书法演变”的分析框架,非常适合想要跳出个人崇拜,从宏观角度把握中国书法发展大势的深度爱好者。

评分

说实话,我刚拿到这套丛书时,内心是抱着一丝怀疑的,毕竟“名家名碑名本”这种称号,现在市场上太容易被滥用了。但当我翻到其中一本关于魏晋时期小楷的选集时,那种感觉立刻就变了。重点在于其“本”的考证工作做得极其扎实。它不像某些出版社,为了凑数或图省事,把流传有疑的摹本也一并收录进来,弄得真假难辨。这套丛书显然在这方面下了大功夫,他们对每一件碑帖的流传脉络、历代题跋的记载都做了细致的梳理,并在前言中有所体现。我特别喜欢它在排版上那种恰到好处的留白处理。书法艺术的精髓,很多时候在于“气”的流动,如果排得太满,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就失去了呼吸的空间。但这套书的编辑似乎深谙此道,每一页的边距都拿捏得极其精准,让人在临习时,目光可以自然地在字间游走,体会到古人书写时那种从容不迫的节奏感。比起那些密密麻麻、恨不得把所有内容都塞进一页的字帖,这种对阅读体验的尊重,才真正体现了一套严肃艺术丛书的品位所在。

评分

印刷精美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印刷精美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发送货快,满意。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发送货快,满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