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選版本 精準還原
匯聚極具代錶性的名傢名碑。優選各大機構館藏珍品。首輯收入宋拓12種。原色、原大、原貌呈現。完整保留序、跋、題簽。
欣賞 指導 精編 精校
組織高校書法專傢進行書法欣賞與臨習指導。標點釋文,精審精校,幫助讀者結閤文本品味書法。
《李思訓碑》全稱《唐故雲麾將軍秦州都督彭國公謚曰昭公李府君神道碑並序》,亦稱《雲麾將軍碑》,李邕撰文並行書。唐開元八年(七二○)立,碑高二六五厘米,寬一一五厘米。現存陝西蒲城縣橋陵,下截多漫漶,上截亦石花滿布,幾不能讀。
碑文三十行,行七十字,記述李思訓的生平事跡,以書法稱美於世。碑主是唐宗室李孝斌之子,既是唐代宗室,也是唐代有名的青緑山水畫傢,少年得誌,武則天時,棄官隱居,唐中宗時任左羽林大將軍,後轉為武衛大將軍,後世尊稱為“大李將軍”。
李邕(六七八—七四七),字泰和,江都(今江蘇揚州)人。開元中官北海太守,人稱李北海。精於翰墨,尤擅行書。此碑書法勁健,字勢俊麗,規模宏大,雖齣二王法統,自傢風格突齣,係李邕精心之作,為曆代書傢稱道。
《李思訓碑》宋拓本流傳很少,本次齣版選用國傢圖書館藏北宋精拓本,筆勢鋒穎尚淩厲可見。首行“並序”二字及二十四行“魏國夫人竇氏”之“國”字完好。前有王時敏題端、桂馥題簽、張塤題記,內鈐“張塤審定”“敬叔珍藏”“梁章巨印”“藤花吟館”“文淵閣檢閱”
等五十餘方印章。尾有文嘉、周天球、張鳳翼、翁方綱、方燮、何紹基等諸傢題跋、觀款二十三則。
碑帖是“碑”與“帖”的閤稱。“碑”包括廟碑、墓誌、造像、摩崖等數十種,是記述曆史人物事件的石刻文字之總稱。中國碑文化源遠流長,早在《儀禮`聘禮》中便有“東麵,北上,上當碑,南陳”的記載。從古至今,碑由最初宗廟祭祀時拴係牲口等單一功用,發展為“凡事皆可立碑”的繁盛局麵。“帖”原指前人書寫在紙、絹上的墨跡,後範圍逐漸擴大,凡是古人所寫包括詩文、簡劄、書信等墨跡,以及被後人刻於石、木之上,以便欣賞、臨習和傳播者,皆可視為“帖”之屬。隨著石刻傳拓技術的發明普及,用紙、墨和傳拓工具將碑帖上的文字與圖畫拓印下來所得“拓本”,謂之“碑帖拓片”,簡稱“碑帖”。
從秦篆《峰山碑》到唐楷《多寶塔碑》,碑帖直觀生動地展現瞭中國書法藝術的演化軌跡和內在神韻。碑帖亦反映瞭中國古代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外交、宗教等方麵信息,具有證史、考史和補史之價值。碑帖這種特殊的文獻,曆來被視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
有鑒於此,中華書局聯手北京載道文化,從國傢級館藏碑帖寶庫中遴選碑帖經典進行原貌呈現,秉承名傢書寫、曆史名碑、經典藏本的收羅標準,突齣碑帖的曆史文化價值和書法藝術價值,兼顧版本價值,組織專傢進行文字導釋,輯為《中國古代書法名傢名碑名本》(簡稱《三名碑帖》)叢書隆重麵世。首次齣版品種如下:
《九成宮醴泉銘》(李祺舊藏北宋拓本)、《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張應召舊藏北宋拓本)、《神策軍碑》(北宋拓孤本)、《大智禪師碑》(國傢圖書館藏宋拓宋裝割裱本)、《皇甫誕碑》(故宮藏北宋拓本)、《伊闕佛麄碑》(何良俊舊藏宋拓本)、《李思訓碑》(北宋精拓本)、《大字麻姑山仙壇記》(瀋樹銹舊藏宋拓本)、《十七帖》(張伯英藏宋拓本)、《爭座位帖》(李國鬆舊藏宋拓本)、《智永真草韆字文》(牛鑒舊藏南宋拓本)、《蘇軾醉翁亭記殘字》(龔心釗舊藏宋拓本)/《茶錄》(潘景鄭舊藏宋拓本)、《道德經》(章釭舊藏元拓本)、《孔子廟堂碑》(明代斷後初拓本)、《洛神賦十三行》(國傢圖書館藏明拓本)、《雁塔聖教序》(梁啓超舊藏明拓本)、《多寶塔碑》(端方舊藏明末清初整拓)、《顔氏傢廟碑》(龔心釗舊藏明拓本)、《玄秘塔碑》(明拓本)、《峰山碑》(國傢圖書館藏整拓)。
金石永壽,紙墨流芳。這套既能滿足專業人士考訂鑒賞之需,又可為熱愛書法的廣大讀者帶來全新閱讀體驗的《三名碑帖》,希望能發揮碑帖古籍保護與弘揚之雙重功能,傳續漢字書法文化,無愧先祖前賢遺珍。
這套“中國古代書法名傢名碑名本叢書”的整體設計和選材都透露著一股莊重典雅的氣息,光是翻開扉頁,就能感受到那種撲麵而來的曆史厚重感。我尤其欣賞他們對底本的選擇,那種精選再精選的考量,讓每一本都像是一個獨立而完整的藝術品。比如我最近翻閱的某幾冊,對於宋代大傢筆法的呈現,簡直到瞭令人發指的程度。它不僅僅是簡單地把字帖影印齣來,而是通過極其精細的影印技術,將墨色的濃淡乾濕、筆鋒的提按頓挫,乃至紙張本身的肌理都盡可能地還原瞭。初學者或許看重的是清晰度,但對於我們這些鑽研瞭些年頭的“老饕”來說,這種對“氣韻”的捕捉纔是最關鍵的。我記得其中一冊專門探討瞭顔真卿晚年書風的轉變,從早期的豐腴雄渾,如何過渡到晚期那種瘦硬挺拔、內含筋骨的力量感,那幾頁對比著看,簡直就是一部行走的書法史課本。書中所附的導讀文章,也往往能切中要害,不像市麵上那些泛泛而談的介紹,而是能提齣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見解,比如對某一特定筆畫在不同時期的微妙差異的剖析,讓人茅塞頓開。整體來說,這套叢書的編纂水準,完全達到瞭學術研究與藝術鑒賞的雙重標準,是值得反復摩挲、細細品味的佳作。
評分我入手這套叢書,主要目的還是為瞭梳理和深化我對某一特定書體在不同地域發展脈絡的認知。我發現其中幾冊在選材上采用瞭“區域性”或“時代性”的劃分視角,而不是簡單地按“某某人”來分類。例如,有一冊專門聚焦於黃河流域某個特定時期的地方誌碑刻,收錄瞭一些名氣不那麼大、但風格極具代錶性的書傢作品。這些作品雖然沒有被列入主流“大傢”的行列,但它們恰恰構成瞭書法史完整圖景中不可或缺的“基層脈絡”。通過對比這些地方性書風與主流書風的異同,我能更清晰地理解到,書法藝術在不同社會階層和地理環境下是如何發生演變和融閤的。這套叢書的編輯者顯然有著深厚的學術背景,他們提供的不僅僅是“美”的展示,更是一套“如何去看待書法演變”的分析框架,非常適閤想要跳齣個人崇拜,從宏觀角度把握中國書法發展大勢的深度愛好者。
評分說實話,我剛拿到這套叢書時,內心是抱著一絲懷疑的,畢竟“名傢名碑名本”這種稱號,現在市場上太容易被濫用瞭。但當我翻到其中一本關於魏晉時期小楷的選集時,那種感覺立刻就變瞭。重點在於其“本”的考證工作做得極其紮實。它不像某些齣版社,為瞭湊數或圖省事,把流傳有疑的摹本也一並收錄進來,弄得真假難辨。這套叢書顯然在這方麵下瞭大功夫,他們對每一件碑帖的流傳脈絡、曆代題跋的記載都做瞭細緻的梳理,並在前言中有所體現。我特彆喜歡它在排版上那種恰到好處的留白處理。書法藝術的精髓,很多時候在於“氣”的流動,如果排得太滿,字與字、行與行之間就失去瞭呼吸的空間。但這套書的編輯似乎深諳此道,每一頁的邊距都拿捏得極其精準,讓人在臨習時,目光可以自然地在字間遊走,體會到古人書寫時那種從容不迫的節奏感。比起那些密密麻麻、恨不得把所有內容都塞進一頁的字帖,這種對閱讀體驗的尊重,纔真正體現瞭一套嚴肅藝術叢書的品位所在。
評分這套書的裝幀工藝,我必須著重提一下。在這個大傢都追求快速消費的時代,這種對傳統工藝的堅守顯得尤為可貴。我拿起來的那幾本,無論是采用的紙張質地,還是裝訂的牢固程度,都顯示齣極高的用心。它們使用的紙張不是那種光亮刺眼的現代銅版紙,而是帶有微微啞光質感的,能夠很好地吸收光綫,使得墨跡的層次感得以完整保留。我嘗試著在上麵用毛筆蘸著淡墨進行臨寫,發現紙張的洇化程度也相對適中,既不會像宣紙那樣失控,也不會像普通印刷紙那樣完全無感。尤其在側光下觀察,能清晰地看到某些碑刻上被磨損的邊緣和刀痕的走嚮,那份曆史的滄桑感,是任何電子掃描件都無法比擬的。這使得在學習過程中,你的手和眼不僅在模仿字形,更是在與韆年前的刻工和書寫者進行一種無聲的對話,這種沉浸式的體驗,是很多其他齣版物無法提供的。
評分我入藏的這幾本中,有一冊專門是針對唐代楷書的集冊,內容之精煉,簡直讓人拍案叫絕。它沒有貪多嚼不爛地羅列所有碑刻,而是選取瞭最具代錶性、且風格迥異的幾件作為範本進行深度剖析。更妙的是,它在某些篇章後麵,會附帶一些關於拓本對比的分析圖。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拓本的取法和刻工的精細度,直接影響瞭我們對原碑文的書寫細節的理解。比如,A本拓本和B本拓本在同一個“辶”字的收筆上,細節處理上就存在微妙的差異,這套叢書通過高清的對比圖,清晰地指齣瞭這種差異可能反映齣的不同曆史時期對原碑的損耗或再加工情況。這對於我們這些試圖模仿碑帖的寫作者來說,簡直是如虎添翼。你不再是被動地接受一張模糊的圖像,而是被引導著去思考:我現在看到的是原貌的幾成?它經曆瞭怎樣的風霜?這種引導式的閱讀體驗,極大地提升瞭臨習的深度和樂趣,不再是單純的“照貓畫虎”,而是有瞭“探尋原意”的嘗試。
評分發送貨快,滿意。
評分印刷精美
評分印刷精美
評分好書是好書,但這次京東偷懶瞭,拿個塑料袋一包就送來,書脊有些摺
評分好書是好書,但這次京東偷懶瞭,拿個塑料袋一包就送來,書脊有些摺
評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評分印刷精美
評分書印刷質量還可以,隻是清晰度稍次一些
評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