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水木丁“温暖三部曲”全新增订——水木丁温暖三部曲《我们心中的怕和爱》《只愿你曾被这世界温柔相待》《什么是自由什么是爱》,以睿智和温暖的风格深入人心。《我们心中的怕和爱》畅销六年后重新修订,增加五万字全新内容。在当下这个时代,说出我们心中的怕和爱。
2. 一本关于爱的“智慧之书”,探索在这个冷酷粗暴的世界里的生存之道——如何成为自己?如何爱人?如何在爱与被爱中进退自如、从容抉择?全书三个章节“死了一百万次的猫”“我们心中的怕和爱”“要活得比自己的命还跩”分别探讨了个人成长、人际关系(包括恋人、朋友、家人等)、对社会和世界的认知等问题,层层递进,清楚地阐明了现代人在不同层面上的“怕和爱”及解决之道。剥洋葱般层层解读人生,清晰明了。
3. 一本与众不同的“情感回信集”,在42封信中看见自己的影子,探寻自己的答案——三观不合的两个人能在一起吗?不结婚会不会老无所依?怎样才能学会爱自己?讨厌自己的家人怎么办?如何看待和闺蜜相爱相杀的关系?如何能勇于自省却不自卑?为什么说“男人都有第三者”?……在42段别人的人生中,可以照见自己的内心,找到自己的答案。
4. 绿妖、柏邦妮撰文推荐,探讨如何活得更智慧、通透、柔韧、宽容——绿妖说水木丁仿佛打通了任督二脉,用大白话说清楚深刻的道理;柏邦妮感动于水木丁细细密密、不厌其烦、掰开揉碎地回一封信。水木丁带我们打开偏狭的自己,面对整个世界,懂得更广大的东西。当我们将自己置身在一个更广阔的坐标系中,最终会得到真正可靠的自信、丰盛的心,和确信无疑的平静。
《我们心中的怕和爱》是水木丁的一本情感书信集,2017年推出新增订版,增加了5万字全新内容。全书共42封书信,结构上分为三部分:“死了一百万次的猫”、“我们心中的怕和爱”和“要活得比自己的命还跩”,分别探讨了个人成长、人际关系(包括两性、朋友、家人等),以及对社会和世界的认知。三个层面的问题层层递进,清楚地阐明了现代人的“怕和爱”及解决之道,相信每个人都可以在这42封信中看见自己的影子。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我们不是大观园中的贾宝玉和林黛玉,而是在这滚滚红尘中谋生亦谋爱的芸芸众生,徘徊在“怕和爱”之间,需要智慧和勇气来解决困境。水木丁有一颗温暖的心,一双冷静的眼,她的回信透着洞明练达、舒爽清晰、切实可操作,充满智慧和温情。她像一个朋友陪伴在你身边,分享在这个冷酷粗暴的世界里,如何温柔地活下去。
水木丁,七十年代生人,生活中人,文字中人,复杂到一言难尽,简单到不值一提。
著有散文集《什么是自由什么是爱》《只愿你曾被这世界温柔相待》,长篇小说《所有年轻人都将在黎明前死去》。
她相信有些问题可以说清楚。有些难题能够解决。一个人,可以帮助到另一个人。—— 绿妖
她的建议,不是要我们从憨直进化到机巧,在受伤之后,进化成为伤害我们的人,而是在这个复杂多变而残酷的社会上生存下去,却又能在内心保留着多层次的自我。—— 柏邦妮
序:有感情的情感专家_ 绿妖 / i
新版序:亲爱的,你是否别来无恙? / vii
初版序:麦田里的西西弗 / ix
Chapter 1 死了一百万次的猫
Letter 1 女作家的幸福问题 / 3
Letter 2 把贞操留给你自己 / 9
Letter 3 我们凭什么要自卑 / 16
Letter 4 长情也是一种病 / 22
Letter 5 圣人自省,凡人自辱 / 28
Letter 6 死了一百万次的猫 / 37
Letter 7 你看你看爱情的脸 / 43
Letter 8 做成年人也可以很酷 / 48
Letter 9 爱是寂寞撒的谎 / 55
Letter 10 什么都有代价 / 61
Letter 11 爱是恨的解药 / 67
Letter 12 公主病是一种什么病 / 72
Letter 13 “爱自己”为什么这么难 / 79
Letter 14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幸福 / 86
Letter 15 爱情是女人的全部吗 / 92
Chapter 2 我们心中的怕和爱
Letter 16 爱他如他所是 / 103
Letter 17 你还年轻,依然美好 / 109
Letter 18 奋不顾身又如何 / 115
Letter 19 处女情结也是一种择偶观 / 121
Letter 20 你是怎么变成人渣磁石的 / 128
Letter 21 因为懂得,所以残忍 / 136
Letter 23 我们心中的怕和爱 / 144
Letter 23 被分手不是你的错 / 151
Letter 24 男人都有“第三者” / 158
Letter 25 关于他抛弃你的一千个理由 / 164
Letter 26 婚姻可以找,爱情只能等 / 171
Letter 27 若不是爱过又把你失去 / 178
Letter 28 比起真理,他更想要的是你的崇拜 / 186
Letter 29 有时选择大于努力 / 193
Letter 30 他想吃一个女人 / 199
Letter 31 有时家人真可怕 / 208
Letter 32 那些女孩教我的事 / 216
Letter 33 闺蜜是用来抛弃的 / 222
Chapter 3 要活得比自己的命还跩
Letter 34 标准化人生的标准化幸福 / 231
Letter 35 爱自由,性自由,婚姻不自由 / 237
Letter 36 如果我们终将老无所依 / 243
Letter 37 那些杜拉拉不能教你的事 / 248
Letter 38 没有什么主义大于生活 / 255
Letter 39 小女人,大时代 / 264
Letter 40 妖魔化男人,世界就变好了吗 / 270
Letter 41 要活得比自己的命还跩 / 278
Letter 42 经过此生的意义 / 284
跋:去懂得这个世界_柏邦妮 / 289
序:有感情的情感专家
绿妖
前几天遇到一个女朋友,聊起繁难家事,最后我说:你给水木丁写封信吧。另一位女朋友,遇到一个无解难题,咨询水木丁,简短问答之后,女友当机立断:“我要给你写信。”水木丁吃完午饭回来,她化名换背景的邮件已经出现在邮箱。
一般来说,和尚、星座专家、风水大师,还有情感专家,都是越远越灵。水木丁打破了这种偏见。
我们认识时,她刚到北京,一个人租房,一个人租辆货车去南城买二手家具,一个人跑来跑去找工作。但我很少听见她诉苦。她的精神跟她的金钱观一样爽朗清洁—跟她吃饭永远都是AA。倾诉,对于她或许就像逼迫别人埋单,或自己抢埋单,那太不爽利。
后来,在这个庞大的城市里,我们一点一点熟悉起来。我们最常约在大望路的现代城,那里有小饭馆,有“光合作用”
书店,吃完饭可以买书,买完书就可以一圈一圈地绕着现代城散步,聊最近看的书,聊各自的生活。她有许多生活的智慧,会告诉我:自己置办一套家具,也用不了多少钱,可是租个空房,房租会便宜很多,而且家具可以用很久;还有超市快关门的时候去,青菜比菜市场还便宜。现在我明白,她的生活智慧,都是被生活磨出来的。
就像她身为情感专家的智慧,也是被生活一层层磨出来的,所谓久病成医。一个从不诉苦的人,却成为一名职业的烦恼倾听者,这是一件想一想都觉得有意思的事。在我们这里,情感专家是一个门槛极低的职业,只要会写汉字,只要有点名气,不管你是诗人、歌手、剃头的还是画画的,都能在报刊上开一个情感信箱,坐堂应诊。可是一个大男子主义者,很难成为好的情感专家,因为他不懂女人;一个女人,很难成为好的情感专家,如果她只是站在来信的姑娘这边,帮忙痛骂让她们伤心的臭男人;甚至一个好人,也很难成为好的情感专家,就像我的另一个朋友,收到别人的来信,只会笨拙地回复:你写得太好了,我都看哭了。好人只能陪着心碎的写信者一起哭,可是解决问题,他们没办法,不会。
所以我尊重真正的情感专家。我在不同场合表达过对情感专家界流行的“麻辣烫”风的不满,如果说,最初的断喝,是为了令人一瞬间顿悟,那么之后蔓延开来终至充斥的,就是施虐狂与受虐狂的结合,专家们比着看谁骂得漂亮,以博读者一笑。这样的风格,说到底,是写信和回信的人都不相信,一封信真能解决问题、情感信箱真的有用。
一封信真能解决问题吗?情感信箱真的有用吗?人真能帮到另一个人吗?
这本书最初的时候,是水木丁在博客上写:你可以给我写信,不保证一定会回。话说得很冷淡,但有人写了,得到了回复,第二个人偶然看到,于是也写了一封,第三个人……它不是一开始就是一个专栏,而只是,两个孤独的人偶尔碰到了一块儿,说了会儿话而已。
渐渐地,我看到她每次的回信,点击率越来越高。开始有人约她开一个专栏,开始有了稿费。越来越多的人给她写信,
急切地等着回答。但其实又没有什么变化:专栏只用写几百字,她仍然回一千多字。“字儿太少,说不清楚。”
她相信有些问题可以说清楚。有些难题能够解决。一个人,可以帮助到另一个人。
水木丁最早是文学青年,学英语的,写实验小说,语言西式,那时她写的小说我到现在都看不懂。后来,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她仿佛打通了任督二脉,文字的结构仍然是西方语言框架式的严谨,文字本身则全然用大白话。
你以为这很容易吗?有段时间,我约她写时事,三险一金、通货膨胀、财经政策……我们看过不少专家写过这些,把政策解读得没人能看懂,看完还是一脑袋糨糊,不知道跟自己有什么关系。水木丁不是那样的专家,她像你的亲姐、亲老师一样,恨不能手把着手、掰开了揉碎了跟你解释。我也是看了她的文章,才第一次弄明白了诸如三险一金之类的高深政策。
做到这些很难吗?也就是多替看文章的人想想,别把那些宏观的数据抄来抄去,多查具体资料,自己现实里对这些真懂。但我没见到第二个专家这样做,她不写了以后,也没见到别人这样写。
她的情感专栏,也是这么写的。
能解决的,她解决。比如告诉一个纠结于追求梦想还是听从现实的姑娘,“你的爱好,只不过是家居设计而已,又不是要去当德州电锯杀人狂……为什么就会有人认为心理学就一定
会比家居设计有出息呢”;投诉男人的,并不总是得到同仇敌忾的助拳;只是想找找安慰的,她绝不敷衍,而是告诉对方,青春、痴情、楚楚可怜、年轻漂亮什么的都没啥了不起,别沉湎,好好读书上进是真;还有一些,真的真的是无法解决,又是那么悲凉,水木丁就说,“活到死的那一天,写到写不出的那一天,爱到不能爱的那一天,仅此而已吧。痛苦不会教会人什么是生的意义,痛苦只教会人,什么是不用问的问题,仅此而已”。
她有一套结结实实的价值观,在职业上、恋爱上、性爱上,她足够开放,但最终,她的脚落在一个踏踏实实的甚至显得守旧的立足点:“假如双方最初不是因为深爱着彼此才走进一段婚姻的,那么我觉得,在人生的漫漫长路上,真有什么可能保证婚姻稳定的话,其实只有最简单的两点:第一是自己做一个好人,第二是嫁一个好人。”—很老套,是不是?又回到了三四十年前,我们的妈妈们恋爱时的标准。同时,她的这一套,跟眼下这个社会的那一套,却像是恰恰相反—她开放之处,是社会保守的地方;她认为很重要的,却是当下社会认为很不重要的东西。
可是这一套,难道不是一个正常社会应该有的常识吗?怎么辨认常识?你服从它,同时感觉光明温暖,就是对的。而那些扭曲的、屈从的、荒诞的,都是反常识的。只是我们的时代太幽默,我们已经忘了什么是常识,而常常屈从于荒诞,也因此,才会有那么多的纠结。
前一阵去衡山,跟朋友一起爬主峰祝融峰。朋友说,祝融是火神,也是持久光明之意。这个含义,让我有说不出的感动。衡山上络绎不绝、手捧香盒、穿着绣有“南岳进香”字样衣服的徒步香客,或许也是为了这个“持久光明”而来的吧?而这本书里,那些写信的人,那些纠结在被人抛弃以及被抛弃后的锥心的恨意里的,纠结于职业、爱情、婚姻、性、自私、黑暗、父母压力、社会压力与自我之间的扭曲的女女男男们,也是为了想得到一点点光明吧?
也许就因为这样,才有那么多的人,需要给她一封一封地写信。而身为水老师的朋友,我们也真的会在遇到事情时,想:给水木丁写封信吧。
这本书就像是一场在内心深处展开的探险,每一页都触碰到了最柔软、最隐秘的角落。它没有直接告诉你“应该”去感受什么,而是通过细腻的笔触,引导你去审视那些潜藏已久的恐惧和渴望。读的时候,我常常会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句子,仿佛在镜子里看到了自己那些不愿承认的模样。作者的文字有着一种奇妙的力量,它不煽情,却比任何煽情的言语更能拨动心弦。那些对人生、对关系、对自我的困惑,在这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共鸣。我发现,原来那些让我夜不能寐的担忧,那些让我犹豫不决的退缩,并非是我一个人在承受。书中描绘的爱,也并非是那种轰轰烈烈的浪漫,更多的是一种温和的懂得,一种无声的支持,一种即使在黑暗中也能感受到对方存在的微光。它让我重新思考了“爱”的定义,原来爱不仅仅是付出,更是接纳,是理解,甚至是在不完美中也能看到价值。这本书仿佛是一个忠实的倾听者,又像是一位智慧的长者,它不评判,只是静静地陪伴,让你在自己的节奏中,一点点地化解那些纠结,拥抱那些曾经让你却步的情感。
评分我从未读过一本如此直击灵魂的书。它不像一般的心理读物那样告诉你“是什么”,而是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是什么。作者的文字具有一种穿透力,它能够轻易地绕过意识的防御,直抵那些最深层的情感根源。关于“怕”,它并非简单描绘恐惧本身,而是深入探讨了恐惧如何影响我们的选择,如何塑造我们的命运,以及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扮演的微妙角色。读到那些关于不确定性、失去、被拒绝的恐惧时,我常常会感到一阵阵的寒意,但同时,也有一种莫名的释然,因为我知道,我不是孤单的。而“爱”,书中描绘的爱,也并非总是阳光灿烂,它包含着风险,包含着脆弱,包含着在失落中的坚持。它让我意识到,爱是一种选择,一种承担,一种在不完美中仍然选择靠近的勇气。这本书迫使我去面对那些我一直试图回避的情感,去理解那些纠结的根源,去发现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真实需求。它没有提供速效药,而是提供了一种长期的、内在的疗愈过程,让你在自我探索的道路上,获得更深刻的理解和勇气。
评分读这本书就像是在进行一次私密的灵魂对话,每一字每一句都仿佛是为你量身定制的。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她没有回避人类情感中最令人不安的部分——那些隐藏在心底深处的恐惧。她以一种近乎解剖学的精准,剖析了恐惧如何悄无声息地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影响着我们对世界的看法,以及我们与他人的互动方式。然而,本书的魅力远不止于此,它更是一首献给“爱”的赞歌,但并非那种轻飘飘的浪漫,而是那种在现实的泥沼中顽强生长的力量。书中对爱的描绘,包含了牺牲、理解、包容,以及在困境中依然选择坚守的勇气。我被那些关于爱与被爱的复杂关系所深深吸引,它们真实得令人心痛,又温暖得让人振奋。作者巧妙地将爱与害怕这两种看似对立的情感交织在一起,揭示了它们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情感模式,理解了那些让我痛苦的根源,也让我看到了在爱与害怕的交织中,通往成长和和解的可能。它不是一本简单的读物,而是一次深刻的自我觉醒的契机。
评分这是一次关于人性深层探索的旅程,作者以一种极其克制的叙事方式,却揭示了最赤裸的情感真相。我被书中那些对“怕”的细致入微的刻画所震撼,它不是简单的恐惧,而是隐藏在行为模式、人际关系甚至自我认知中的复杂网格。每读到一处,我都会惊觉,“噢,原来我也有这样的时刻!”那种被精准捕捉并呈现出来的内心活动,带来了强烈的认同感。而当笔锋转向“爱”的时候,又展现出一种截然不同的力量,那是一种在脆弱中生长的坚韧,是在不确定中寻找依靠的温暖。书中对于爱与害怕之间微妙的辩证关系有着深刻的洞察,它们并非截然对立,而是常常纠缠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塑造。作者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个观察的视角,一个理解的框架。它鼓励我去审视自己内心深处那些被压抑的恐惧,去辨认那些真正滋养心灵的爱。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克服”恐惧或“获得”爱的指南,而是一本引导你去“认识”恐惧,“理解”爱,并最终“接纳”自己的工具。每一次翻阅,都会有新的领悟,仿佛在与自己进行一场深刻的对话。
评分这本《我们心中的怕和爱(增订版)》绝对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它不是那种让你读完后立刻感到豁然开朗的书,而是一本需要你反复咀嚼、细细体味的著作。作者以一种非常沉静的语言,却蕴含着巨大的力量,将我们内心深处那些复杂的情感世界层层剥开。关于“怕”,它不仅仅是恐惧的表象,更是恐惧背后的动机、它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以及它如何成为我们逃避或固守的理由。我发现,书中对各种恐惧的描绘,精准地捕捉到了许多我曾有过的体验,那种被深深理解的感觉,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而当笔锋转向“爱”时,我又看到了另一种深刻的表达。它不是无条件的给予,也不是纯粹的索取,而是一种在看见对方脆弱和不完美之处,依然选择靠近和支持的温柔。书中对爱与害怕之间关系的探讨,让我看到了它们并非是对立面,而是常常相互依存,相互滋养,甚至相互转化。这本书没有提供简单的解决方案,它更多的是提供了一个反思的平台,一个让你去审视自己内心,去理解自己行为模式的契机。它鼓励我以一种更坦诚、更勇敢的态度去面对自己的情感,去拥抱那些曾经让我害怕的,去珍视那些真正让我感到温暖的。
评分质量非常好,与卖家描述的完全一致,非常满意,真的很喜欢,完全超出期望值,发货速度非常快,包装非常仔细、严实,物流公司服务态度很好,运送速度很快,很满意的一次购物
评分书收到,还未拆封,从外观看,质量非常不错!期待如愿!真的希望,书籍除了精良,价格也尽量亲民些!谢谢!买到喜欢的书,内心惬意,很值得!
评分很好 朋友推荐的 过来买了
评分书信,虽然不喜欢看,但是在写,冲着名字买的
评分。。。。。。。。。。。
评分包装精美
评分很好很强大
评分很好
评分很好很强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