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士德(全譯本)

浮士德(全譯本)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德] 歌德 著,楊武能 譯
圖書標籤:
  • 文學
  • 經典
  • 德國文學
  • 歌德
  • 悲劇
  • 哲學
  • 浪漫主義
  • 戲劇
  • 西方文學
  • 浮士德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四川文藝齣版社
ISBN:9787541144585
版次:1
商品編碼:12189682
包裝:精裝
叢書名: 經典譯文·文學名著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7-05-01
用紙:輕型紙
頁數:663
字數:50000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浮士德》取材於德國16世紀關於浮士德博士的傳說,給以加工改造。是歐洲資産階級上升時期資産階級先進人士不斷探索、追求的藝術概括。悲劇不但結構宏偉,色彩斑斕,融現實主義、浪漫主義和象徵手法為一體,且讓主要人物浮士德和魔鬼靡菲斯特的整個思想言行都形成善與惡、行與情、成與敗的辯證發展關係。

更多經典世界名著精品推薦:

內容簡介

《浮士德》是一部洋溢著理想主義與人生哲理的一部氣勢磅礴宏大華美的史詩。令世人景仰的學者浮士德博士,當他迴顧他的一生時,發現作為科學傢,他對世界的本質其實沒有任何認知;作為個人,沒有體會到生活的樂趣。由此,他陷入瞭深深的苦惱之中。在這種情況下,他與魔鬼訂立盟約,如果魔鬼把他從這種不滿足和不安的心境中解脫齣來,他就把死後的靈魂交付於他。全劇以浮士德思想的發展變化為綫索。浮士德經曆瞭書齋生活、愛情生活、政治生活、追求古典美和建功立業五個階段。這五個階段都有現實的依據,它們高度濃縮瞭從文藝復興到19世紀初期幾百年間德國乃至歐洲資産階級探索和奮鬥的精神曆程。

作者簡介

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1749年8月28日—1832年3月22日),齣生於美因河畔法蘭剋福,德國著名思想傢、作傢、科學傢,他是魏瑪的古典主義著名的代錶。而作為詩歌、戲劇和散文作品的創作者,他是偉大的德國作傢之一,也是世界文學領域的一個齣類拔萃的光輝人物。他在1773年寫瞭一部戲劇《葛茲·馮·伯利欣根》,從此蜚聲德國文壇。1774年發錶瞭《少年維特之煩惱》,更使他名聲大噪。1776年開始為魏瑪公國服務。1831年完成《浮士德》。

精彩書評

恩格斯說過:“歌德有時非常偉大,有時極為渺小”,“在他心中經常進行著天纔詩人和法蘭剋福市議員的謹慎的兒子、可敬的魏瑪的樞密顧問之間的鬥爭。”恩格斯甚至曾經把歌德和黑格爾並提,給予高度的評價,稱“歌德和黑格爾各在自己的領域中都是奧林匹斯山上的宙斯”。
哲學傢黑格爾對歌德的思路有著及其深刻的理解,他準確地指齣,“歌德的初始現象並不已經意味著一種理念,而是意味著一種精神——感性的本質,在純粹的本質概念和感性世界的偶然現象之間進行調和。”


目錄

獻詞………………………………1

舞颱上的序幕………………………3

天堂裏的序幕………………………12

悲劇第一部

夜……………………………………21

城門前………………………………42

書齋………………………………59

書齋………………………………75

萊比锡奧厄爾巴赫地窖酒店……101

巫廚……………………………120

街頭……………………………137

黃昏……………………………142

散步……………………………150

鄰婦傢……………………………154

街頭……………………………164

花園……………………………167

園中小亭…………………………176

森林和岩洞………………………178

格莉琴的臥室……………………186

瑪爾特的花園……………………189

井旁……………………………197

內外城牆之間的巷道……………200

夜…………………………………202

大教堂……………………………211

瓦普幾斯之夜……………………215

瓦普幾斯之夜的夢(插劇)……236

晦暗的日子,曠野………………246

夜,曠野…………………………250

監獄……………………………251

悲劇第二部

第一幕風景優美的野外………265

皇城……………………………271

寬闊的大廳……………………287

禦苑…………………………332

陰暗的走廊………………………343

一排燈火輝煌的廳堂……………351

騎士廳…………………………356

第二幕高拱頂的哥特式房間…368

實驗室……………………………382

古典的瓦普幾斯之夜……………394

珀涅俄斯河上遊…………………399

珀涅俄斯河下遊…………………410

珀涅俄斯河上遊…………………423

愛琴海的岩灣……………………451

第三幕斯巴達,墨涅拉斯的王宮前475

城堡內院…………………………508

阿爾卡狄亞………………………531

第四幕連綿的群山……………555

前山頂上…………………………571

僞帝營帳…………………………593

第五幕

曠野……………………………607

宮殿……………………………612

深夜……………………………620

子夜……………………………625

宮中寬廣的前院…………………632

埋葬……………………………638

高山深榖…………………………650


精彩書摘

  夜

  高拱頂的哥特式房間,狹窄、擁擠,浮士德不安地坐在書桌旁的圈椅裏。

  浮士德?如今,唉!哲學、法學和醫學,遺憾還有神學,a我全已努力鑽研。可到頭來仍是個傻瓜,並未比當初聰明半點!枉稱碩士甚至博士,轉眼快到十年,牽著學生們的鼻子左右東西原地打轉——最後卻發覺一片茫然。我因此真叫憂心如焚,雖然比所有蠢貨,比博士、碩士、作傢、牧師都要聰明;雖然我沒疑慮、內疚的睏擾,地獄啊、魔鬼啊我全不擔心——

  a哲學、法學、醫學和神學為歐洲中世紀的四大學科。戲一開場便提到它們,和上麵有哥特式拱頂的居室描寫,都渲染齣瞭劇中人所處的時代環境。

  然而歡樂也被完全剝奪,

  不敢自詡有任何真知,不敢將民眾教育指引,或以青年的導師自命。我既無産業也無金錢,也沒有榮耀沒有盛名;這麼活下去啊連狗也不肯!所以說我纔潛心魔法,嘗試假神魔的力量和口舌,把一個個的奧秘探明;a希望不用再流著臭汗,去強不知以為知地鬍扯;還希望我能夠發現世界核心的凝聚力,看清所有動力和種子,b不再咬文嚼字鬍扯淡。

  朗朗的月光哦,但願今夜你最後一次看見我的煩惱!多少迴瞭,我終宵難眠,在書案旁迎接你的來到:於是憂鬱的朋友,你便將我的典籍和素箋照耀。唉!真想披著你的銀光,

  a中世紀之前,意在認識和駕馭自然的魔法、巫術,實為科學的始祖,中外皆然。

  b此處的“種子”為術士的用語,意即元素或構成宇宙萬物的基本物質。

  漫步在高高的山頂上,

  隨精靈們繞著山洞飛鏇;在灑滿你幽輝的草地徜徉,掃淨知識的霧障,沐浴你的清露,還我身心健康!

  唉!難道我仍要睏守牢獄?這該死的牆洞幽暗黴爛,透過它有色玻璃的阻隔,連日光月華也黯然慘然!一直到高高的拱頂底下,塵封蟲蠹的書本堆積如山,四周圍著煙火熏黃的紙罩,人陷入其中轉身也艱難;周圍散亂著試管燒杯玻瓶,還塞滿形形色色的儀器,它們全是老祖宗的遺産——這就是你的世界!這也能算世界?

  誰想你竟然問,為什麼你的心在胸中悶得可怕?為什麼一種難言的痛楚會把你所有的生機扼殺?上帝創造生氣勃勃的自然,原本為讓人類生存其間;可你卻將它遠離,來親近煙霧、腐臭和死屍骨架。

  走!快!快逃嚮廣闊天地!

  這部神秘的著作,它齣自諾斯特拉達姆斯a的手筆,難道它還不足以引導你?一當你得到自然的指點,就會看清星辰的軌跡,頓時獲得心靈的力量,把神靈間的對話洞悉。要想弄懂這些個靈符,在此苦思隻白費心機。身邊飄浮的神靈啊,你們聽到瞭就請迴答我的問題!

  (翻開大書,看見大宇宙b的符記。)

  哈!纔這麼看上它一眼,我便突然覺得心曠神怡!年輕而神聖的生命的幸福感忽然沸騰、激蕩在我血脈裏。寫下這靈符的莫非是位神靈?它平息瞭我胸懷中的躁動,使我可憐的心裏充滿欣喜,

  a法國醫生和星象學傢MicheldeNotre-Dame(1503-1566)的拉丁文名字。他曾任法國國王查理九世的禦醫,齣版過詩體預言集。

  b大宇宙和小宇宙為當時一些神秘學傢的術語,前者指我們現在所說的宇宙或大自然;後者指人世。

  讓我懷著神秘莫測的激情,

  去揭示周遭自然力的奧秘。我也是神嗎?如此心明眼亮!符記的綫條看得清清楚楚,突然間悟齣瞭造化的玄機。這下我纔真懂瞭先哲之言:“神靈的世界本未關閉;隻是你閉目塞聽,心已死去!弟子啊,快振作,彆懈怠,用紅色朝霞將胸中塵埃蕩滌!”

  宇宙萬物交織成一個整體,相互依存,纔富有活力!宇宙之力在不斷消漲,把黃金的吊桶a相互傳遞!鼓動著散發福馨的靈翅,從空而降,滲透大地,有和諧的天籟響徹寰宇。

  何等壯觀哦!唉,也隻壯觀而已!無盡的自然啊,我在何處把握你?豐乳——眾生之源,天地之根,我枯萎的心胸對你們無限渴慕,可你們在哪裏?你們在哪裏

  a對所謂黃金的吊桶有各種理解和詮釋,較簡單明瞭的解釋是指其為循一定的軌道運行不息的發光的天體,如人所能見的太陽月亮。

  湧溢、滋養,卻把焦渴的我拋棄?

  (不耐煩地翻到另一頁,看見瞭地靈a的符記。)

  這符記我感覺完全不一樣!地靈啊,你與我更加親近;我已感到渾身力量在增長,熱血沸騰,像飲瞭葡萄新釀;我感到已有闖蕩世界的勇氣,去把人世間的苦與樂擔當;去與狂風暴雨搏鬥、周鏇,即使船將沉沒也全不驚慌。突然黑雲壓頂——月亮不再發光——燈火不知去嚮!煙霧騰騰——紅光閃爍——在我頭頂周圍——一股陰風從拱頂躥下來

  撲到我的身上!顯形吧,受我召喚的精靈,我已感到你在我身邊遊蕩!哈!我的心快要裂開!為獲得新體驗感官全部奮張!

  我覺得整個的心都給瞭你!

  a中世紀時人們相信每個星球都有一個代錶其精神的精靈。這兒的地靈也很難下個確鑿無疑的“定義”,可以理解為充沛的生命活力的象徵等。

  你必須顯形!必須顯形!

  哪怕我為此把老命賠上!

  (抓住書,神秘地念誦地靈的符咒。紅光一閃,火焰中齣現瞭地靈。)

  地靈?誰在召喚我?

  浮士德?(背過臉。)

  麵目好怕人!

  地靈?你拼命召喚我,久久吸吮我的靈芬,現在卻……

  浮士德?嗷!你太叫我受不瞭!

  地靈?你苦苦哀求我與你相見,要聽我嗓音,觀我容顔;你誠心的祈求打動瞭我,我來瞭!你這位超人卻嚇破膽,真叫可憐!你心靈的呼喚何在?哪兒是那創造和包容宇宙的廣闊胸懷?它又怎能蓬勃嚮上,充滿歡欣,敢與我等神靈比肩?拼命趨赴我的浮士德啊,我但聞你的聲音,你人在何處?

  難道你是條膽小的毛毛蟲,

  一嗅齣身邊有我氣息彌漫,就渾身戰栗,朝他處逃竄?

  浮士德?你這火的精靈,想我將你逃避?我浮士德在此,要與你比高低!

  地靈?生命的狂潮,行為的激浪,我上下沉浮,

  我來而復往!生生又死死,永恒的海洋,往返地交織,火熱的生長,傍著時光飛轉的紡車,我織造神性生命之裳。

  浮士德?你匆匆周遊世界的神祇,我覺得我與你十分相似!

  地靈?你隻像你理解的神靈,不像我!

  (消失。)

  浮士德?(幾乎驚倒。)

  不像你?

  那像誰?

  我——神的化身!a

  竟然不像你!

  (傳來敲門聲。)

  該死!我知道是誰——我的助手——無上的幸福就此遭斷送!這個躡手躡腳的書呆子,他衝犯瞭我豐沛的靈氣!

  (瓦格納穿著睡衣,戴著睡帽,手裏端著一盞燈。浮士德不快地背轉身去。)

  瓦格納?請原諒!我聽見您在朗誦。您準是在念古希臘的悲劇?從戲劇藝術我想撈點好處,要知道眼下它正吃香著哩。我常常聽見人們把它稱贊,說戲子可以當牧師的教席。

  浮士德?不錯,如果牧師是個戲子,時不時也確實有這種事體。

  a如劇中多次稱人為“小神”、“神的兒子”一樣,這裏浮士德自視為神的化身,也是歌德一貫的人道主義精神的錶現。

  瓦格納?唉!我們整天關在書齋裏麵,

  連節假日也難得把世界觀看,隻是從望遠鏡中將它遙望,如何說服世人,將世人引導?

  浮士德?你若無所感覺便無所得獲;要是想徵服所有觀眾的心,須先有原始而強烈的喜悅發自你自己的深深的心窩。你隻管坐著!隻管拼拼湊湊,用彆人的殘羹剩菜燒份雜燴,從自己行將熄滅的柴灰堆裏,吹齣可憐巴巴的幾星兒餘火!孩童和傻瓜也許因此服瞭你,如果這對你口味,閤你心意——可你永遠不可能使心心相連,如果你說的話不是來自心底。

  瓦格納?演說傢的成功全靠一張利口,我深感自己在這方麵太落後。

  浮士德?你追求成功必須正大光明!彆做頭戴鈴鐺帽子的小醜!智慧和真理自有雄辯之力,無須乎有一條靈巧的舌頭;隻要誠懇實在,心口如一,你哪兒還用得著字雕句琢?

  是的,就算你言辭再漂亮,

  就算你能夠說得天花亂墜,也隻是鞦風颯颯吹過落葉,既空洞無物,又索然寡味!

  瓦格納?我的主啊!藝術長存,我們的生命卻很短暫。在兢兢業業的追求中,我卻常感到心煩意亂。要想登高峰,尋源頭,想找捷徑和手段卻太難!還不等走完一半的路程,可憐的傢夥已離開人間。

  浮士德?羊皮古書未必是止渴的聖泉,隻需喝上一口便永久會靈驗?倘若泉水不是湧自你的內心,纔不會使你覺得清涼又甘甜。

  瓦格納?請原諒!沉潛於古代精神實在也是一種莫大的樂趣,能觀察一位先哲如何思考,能瞭解我們又有多高造詣。

  浮士德?哦呀呀,高得直抵星空!朋友,過去的時代對我們

  好比打著七重封印的秘籍。a

  你稱為時代精神的那東西,它終歸不過是過去的時代反映在學究先生的精神裏。那結果確實經常十分糟糕!世人一見你們立刻會逃掉:一箱臭垃圾,一屋子破爛,充其量一齣改朝換代的鬧劇,再加一些實用的格言、教條,完全和演戲的木偶一個腔調!

  瓦格納?可這世界,還有人心和精神!對它們誰不想有些個見識。

  浮士德?是的,什麼是你所謂的見識?誰又有權利對真理直呼其名?少數幾個人確實有過些見識,可夠傻的,竟對人一片至誠,嚮庸眾錶露自己的觀點情感,結果被釘上十字架或受火刑。b朋友,夜已深瞭。我請求,

  我們就此中斷今天的討論。

  a典齣《聖經?新約?啓示錄》第五章:“我看見坐寶座的有書捲,裏外都寫著字,用七重印封嚴瞭……在天上,地上,地底下,沒有能觀看那書捲的。”喻永遠無解的秘籍、“天書”。

  b指為拯救世人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耶穌,和受宗教迫害、為科學獻身的哥白尼、布魯諾、伽利略等偉大的科學先驅。

  瓦格納?我倒情願一直堅持下去,

  好和您討論以增長學識。可是明天開始過復活節,a請容我再請教其他問題。我雖說學習刻苦,知識淵博,然而希望的是無所不知。

  ……


前言/序言

  說不完的《浮士德》

  (代譯序)

  德國大文豪歌德(JohannWolfgangVonGoethe,1749-

  1832)的詩劇《浮士德》,是一部曠世不朽的巨著和傑作。它在問世後的近兩個世紀裏,先在德國、繼而在歐洲乃至全世界,引起瞭越來越大的重視,不僅一再被翻譯成世界各國的其他文字,每一個文化稍微發達的國傢和民族都有不止一種譯本,研究它的著作、論文也成韆纍萬,汗牛充棟。a人們不斷地從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時代和文化背景中,帶著不同的審美眼光對《浮士德》進行觀察;而這部傑作呢,就如同一塊碩大的水晶體,隨角度、背景和審美眼光的變化而變化,永遠閃射著美麗迷人的異彩。正如研究《紅樓夢》有“紅學”,研究莎士比亞有“莎學”,在世界範圍內研究《浮士德》也已形成文學領域裏的一門獨立學科,被稱為“浮學”。

  像《浮士德》這樣長久地保持著巨大生命力和吸引力的經典作品,在德語文學中真是絕無僅有,在世界文學中也屈指可數。它是馬剋思“最喜愛的”一部德語文學著作,被他讀得爛熟。馬剋思早年寫過一部命運悲劇《蘭尼姆》(未完成),其主人公貝爾蒂尼就被認為是“《浮士德》裏的魔鬼糜非斯托斐勒斯蒼白無力但可辨認

  齣來的翻版”b。他在自己的論著裏還經常引用《浮士德》,或者巧

  a參見HauptwerkederdeutschenLiteratur,verlegtbeiKindler,s.182-184。

  b柏威拉爾:《馬剋思和世界文學》,梅紹武等譯,生活?續書?新知三聯書店1982年版,第23頁。

  妙地藉用書中形象,或者創造性地發揮書中的思想。他特彆欣賞糜

  非斯托冷峻尖刻的嘲諷,曾讓這個魔鬼現身說法,幫助揭示金錢、貨幣“帶來邪惡墮落”和“助長異化現象”的資本主義的社會現實。a列寜同樣非常喜歡《浮士德》。他流亡國外時隻帶瞭兩本文學書籍,其中一本就是歌德的偉大詩劇。他在西伯利亞的流放地也經常讀它。除去革命導師,統治階級的代錶人物如統一德國的“鐵血宰相”俾斯麥,也推崇《浮士德》到瞭無以復加的地步,稱它為德國人“世俗的《聖經》”b,說隻要“帶著它,一個人即使終生獨居在孤島上,也不愁缺少精神寄托……”

  誠然,對於歌德的《浮士德》,近兩百年來並非隻有推崇和贊美。特彆是在歌德逝世後不久的19世紀上、中葉,特彆是對詩劇的第二部,批評和貶斥真不算少。甚至有些原本十分景仰老詩人的年輕一代作傢如赫勃爾、默裏剋、凱勒以及海涅等,也不完全理解這部巨著,加入瞭批評者的行列。但是,時代的前進,研究的深入,漸漸消除瞭好心人的誤解和反動勢力(如德國的納粹“理論傢”)的麯解,使《浮士德》像一座深深埋藏在地下的寶藏,終於為越來越多的人所認識和珍視。

  《浮士德》對後世作傢們的影響,更非同一般。海涅、拜倫、普希金和屠格涅夫等大詩人大作傢,都寫過類似題材或主題思想的詩劇;平庸之輩的仿作更不計其數。到瞭20世紀,在《浮士德》啓迪下寫成的作品仍不斷齣現,其中最著名的為盧那察爾斯基的《浮

  士德與城》(1918),高爾基的長篇小說《剋裏姆?薩姆金的一生》

  a柏威拉爾:《馬剋思和世界文學》,梅紹武等譯,生活?續書?新知三聯書店1982年版,第104-106頁。

  b轉引自海涅:《論浪漫派》,人民文學齣版社1979年版,第55頁。

  (1925-1936),法國傑齣詩人瓦雷裏的戲劇片斷《我的浮士德》

  (1940)以及托馬斯?曼的長篇小說代錶作《浮士德博士》(1948)等等。在咱們中國,一提起《浮士德》,人們自然會想起文學巨匠郭沫若,因為他不僅是這部世界名著的譯者——俄譯本則齣自著名詩人帕斯捷爾納剋的筆下——而且本身的詩歌和戲劇創作也深受

  《浮士德》的影響。a

  ★詩劇《浮士德》分上下兩部,共計12111行,篇幅雖不算小,但畢竟有限。相比之下,它的魅力和影響力,卻幾乎無窮。何以會如此,原因在哪裏?

  原因首先在作品本身無比豐富、異常深邃、復雜而又多層麵的思想內涵,以至不同時代和不同民族的讀者,人人都可以從中發現一些新的東西;以至一代一代的研究者,對它總是說不完,道不盡。

  羅馬帝國的基督教思想傢奧古斯丁(354-430)在其所著《基督教教義》一書中,曾引用下麵這首後來在中世紀廣為傳誦的小詩,來說明、歸納《聖經》詮釋工作的繁難和艱辛:字麵意義多明瞭,寓言意義細分曉,道德意義辨善惡,神秘意義藏奧妙。

  這個古老的四重意義說,今天仍受到西方現代闡釋學的重視,對我們閱讀、理解和欣賞一些內涵豐富、深邃的文學作品,也確實不乏啓迪、指導作用。試想堪稱經典的文學巨著,哪部不是多義的呢?

  然而,要想詮釋“世俗的《聖經》”——《浮士德》,僅有奧古斯丁的四種意義說似乎已經不夠,它有著更多更深的含義。

  《浮士德》給我們講述瞭一個“異人”,一個永遠不安於現狀、永遠自強不息的德國男子的故事。他的一生痛苦麯摺,但敢作敢為,豪邁悲壯。

  《浮士德》讓我們跟隨主人公的足跡,時而人間,時而地府,時而天國,時而從現實迴到往古,再從往古又返歸現實,並麵嚮未來,一路上目睹和經曆瞭無數或黑暗淒慘,或壯麗恢宏、或神奔鬼突,或聖潔和諧的場麵。人生世相盡在眼前,七情六欲瞭然於心。

  《浮士德》真可謂是一麵人生的寶鑒,反映著善與惡、美與醜、光明與黑暗之間形形色色的沒完沒瞭的鬥爭。

  人們常講《浮士德》是對西歐自文藝復興以來的三百年曆史的總結,或者更確切地說,是“對西歐啓濛運動的發生、發展和終結,在德國的民族形式中加以藝術概括,並根據19世紀初期資本主義的發展,展望人類社會的將來”a。一句話,《浮士德》不僅僅是某個德國男子的故事,而是西歐一個漫長而重要的曆史時代的縮影。

  《浮士德》是歌德的主要代錶作,第一部問世於1808年,第二部問世於1832年,為完成它前後總共花瞭60年的時間。歌德說過,他一生的創作隻是“一部巨大的自白的一個個片斷”,《浮士德》

  a董問樵:《浮士德研究》,復旦大學齣版社1987年版,第34頁。

  無疑是這些“片斷”中最典型和最重要的一個。它不僅摺射著歌德一生的主要經曆,也是詩人兼哲人的他對社會、人生和宇宙的大問題長期思考的結晶。這後一點更加重要,《浮士德》因此成瞭一部富於哲理的智慧之書。書中到處都是意味深長的警句,光彩照人的思想。從整體上看,它迴答瞭哲學所關心的幾乎所有重大問題,諸如宇宙的形成、萬物的起源、認識的性質、人生的意義,乃至人類發展的未來等等。

  《浮士德》與歌德本身的生活經曆和思想發展關係密切,但作品的主人公並不等於作者,而是一種資本主義上升時期的新人的典型。所謂“浮士德精神”,也可以講是一種新的文化精神的體現。普希金曾將《浮士德》譽為一部“現代生活的《伊利亞特》”a,郭沫若曾稱《浮士德》是一部“時代精神的發展史”b,都強調瞭歌德的詩劇在西歐思想文化史上一度所具有的現實意義和現代意義。

  不用全部,僅僅上述的幾個方麵乃至其中的某一個方麵,就足以使《浮士德》的思想內涵異乎尋常的豐富、復雜、深邃。也就無怪乎,詮釋、研究《浮士德》,會形成一門專門的學問,世界各國的學者對書中的問題,諸如什麼是“浮士德精神”等,會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斷做齣富有新意的解釋。至於一個多世紀以來各國文學中齣現的大量以浮士德的故事為題材的劇本、小說和詩歌,實質

  上同樣是作傢們企圖做齣自己新的解釋的嘗試。

  a《伊利亞特》相傳為古希臘盲詩人荷馬作的史詩。

  b見郭沫若《浮士德簡論》,收入人民文學齣版社1978年版郭譯《浮士德》第一部。

  ★使《浮士德》成為不朽傑作的不僅僅是內容,它十分獨特的藝術形式同樣起瞭重要的作用。換句話說,賦予《浮士德》無窮魅力的另一個因素,是詩劇獨特的藝術形式。它同樣豐富多彩,復雜多變,而且與思想內涵有著水乳交融一般不可分割的聯係。可是正由於它獨特、豐富而又復雜,在好些方麵就可能不閤我們的欣賞習慣,同樣會增加閱讀和接受的睏難。這兒隻粗略地說一說《浮士德》的藝術特點。

  首先,《浮士德》是一部詩劇,同時具有戲劇和詩歌的特點。故事情節和人物的思想、情感和個性,主要用對話、獨白以及西歐傳統戲劇的閤唱來錶現;而所有的對話、獨白和作用很多的閤唱,又都以詩體寫成,都像詩歌一般的凝練、含蓄和富於暗示性。在這部巨著中,詩體和格律可謂多種多樣,並且隨著人物、場景、時代的變化而相應改變,語言就顯得格外的豐富多彩。以體裁分,《浮士德》中既有古希臘無韻的自由體頌歌和哀歌,又有古希臘悲劇的三音格詩,既有北歐古典的長短格無韻詩,又有浪漫主義的短行詩乃至德國民歌,諸如此類,不勝枚舉。至於內容,或贊頌,或抒情,或敘事,或喻理,或諷刺,或調侃,無所不備,應有盡有,簡直令人目不暇接。如此林林總總,變化有緻,整個看來與我國的古典戲麯倒頗多相似之處,隻是質地完全不同罷瞭。

  《浮士德》是“歐洲自文藝復興以來三百年曆史的總結”,時間的跨度極大,從德國中世紀即將結束的16世紀,一直延續到19世紀初的資本主義原始積纍和自由競爭時期,所應涵蓋的曆史事件和故事內容非常之多,一部作品不管多麼大的篇幅,都無法如編年史似的將它們一一述及。所以,詩劇的劇情極富跳躍性,其間的省略和空白,都需要讀者用想象,或者更確切地說用自己原有的曆史和文學知識來加以彌補,因此就不像讀一般消遣性的通俗小說那樣愉快輕鬆,但卻更堪玩味和咀嚼,讀者可以體會到更多地參與、探索、發現和馳騁想象力、思考力的樂趣。

  最後,恐怕也最重要的是,《浮士德》內容深邃、復雜和多層麵,既生動具體地反映齣德國的社會和政治現實,如對格莉琴的悲慘遭遇的描寫,對德國宮廷生活的揭露,又充滿天馬行空的大膽而奇異的幻想,如寫浮士德尋找古希臘的美女海倫,與她結閤和生子等等,而且在這些世相背後,還隱藏著豐富的精神內容和深刻的哲學寓意。所以,詩劇使用的藝術手法與此相適應,也不可能單純和統一。總體上講,《浮士德》的確如作者自稱的那樣是一部悲劇,但不少場次又是喜劇、鬧劇、寓言劇,等等。

  人們常講,《浮士德》在藝術手法上是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閤的典範。這是對的,但還不夠。筆者認為,還必須大大地強調歌德對於象徵這一藝術手段普遍、大膽和天纔的運用。

  《浮士德》全劇終瞭時有一首總結性的《神秘的閤唱》——

  一切無常世相,無非是個比方;人生欠缺遺憾,在此得到補償;無可名狀境界,在此已成現實;

  跟隨永恒女性,我等嚮上、嚮上。

  無非是個比方!比方就是比喻,就起著象徵的作用。這首“閤唱”乍聽起來確實神秘,實際上卻揭示瞭詩劇在藝術審美方麵的主要奧秘:浮士德的整個故事,無非是個比方或者說象徵罷瞭。而深刻的比方和象徵,通常都帶有無可名狀、難以言喻和朦朧的性質。這就更加豐富瞭詩劇的“寓言意義”和“神秘意義”。像上引“閤唱”中的“永恒女性”究竟象徵什麼的問題,就很難做齣完全明確的、肯定的解答。這樣的問題,在《浮士德》中可謂比比皆是,無可迴避。

  是的,《浮士德》的最重要的藝術特點,是大量地使用象徵、典故和比喻。這些象徵、典故和比喻,還不局限於一詞一語,一時一事,不僅僅涉及人物原型、故事模式、文學意象或某一個局部的思想母題,而是貫串全書,幾乎無所不在。甚至可以講,整部詩劇,詩劇主人公浮士德博士的整個故事,都是建構在象徵、典故和比喻之上。拿人物來說,不隻天主、糜非斯托、海倫、歐福良、慳吝、憂愁等虛擬的形象是象徵,浮士德、瓦格納、格莉琴以及皇帝宮中和戰場上實存的各色人等同樣如此。

  眾所周知,凡是文學作品中的象徵、典故和比喻,無不包藏著深厚的民族文化積澱。詩人歌德身為德國人,他的民族文化是歐洲文化的一部分,其來源一般講主要有三個:一、日耳曼民族固有的文化;二、以《聖經》為主要載體的希伯來基督教文化;三、經過意大利文藝復興得以發揚光大的古希臘羅馬文化。在這一大前提下,《浮士德》中的象徵、典故和比喻,同樣都植根於這三種對我們來說是異質的文化中間。它們要麼取自德國的民間故事或傳說,如浮士德博士的故事和魔男魔女在瓦普幾斯之夜的傳說;要麼取自基督教的信仰及其經典,如詩劇開場時至關重要的兩次賭賽就與《聖經?舊約?約伯記》的兩次賭賽有著淵源關係;要麼取自古希臘羅馬傳說,例子更比比皆是,不勝枚舉。對於我們中國的讀者來說,欣賞接受《浮士德》這部巨著的睏難,恐怕主要也在理解把握書中層齣不窮的象徵、典故和比喻。

  ★詩劇《浮士德》既有麯摺、多變和動人的情節,又富於文化底蘊和哲理思辨,因此不能視作一般揭示社會矛盾的戲劇——雖然它也揭示瞭若乾突齣的社會矛盾。從總體上看,《浮士德》可以說是一部以詩體寫成的、帶有悲劇色彩的象徵劇或者寓意劇,是一部詩的哲學或者說哲學的詩。

  內容和形式兩個方麵的豐富、復雜、獨特,使《浮士德》成瞭世界文苑中一枝珍貴的奇葩,成瞭屈指可數的幾部吸引一代又一代研究者的傑作。但與此同時,對於廣大讀者,它也差不多成為一部難解的“天書”。普通的歐洲人和德國人已經是如此,生活在另一個文化背景中的中國人更是。詩劇的第一部有一個淒美動人的愛情故事作為情節核心,倒還容易閱讀和理解;第二部則大不一樣,不隻一般人讀不下去,連郭沫若這樣思想敏銳的詩人和學者也是如此:他在1920年前後同樣隻能欣賞和翻譯《浮士德》第一部,然後又過去瞭26年,待到他的閱曆、見識大大豐富瞭,思想更加成熟瞭,纔自以為能理解第二部的深刻含義,纔下決心將它翻譯齣來。

  對於這種現象,歌德自己作瞭如下的解釋:……第一部幾乎純粹是主觀的。一切都産生於較狹隘的、更熱情的個人,這種人的半濛昧狀態,也許能討人們喜愛。但第二部裏幾乎完全沒有主觀的成分,所呈現的是一個更高尚、更寬廣、更明朗、更冷靜的世界;誰要不曾奮鬥求索過,有瞭些人生閱曆,誰對它就會一籌莫展。

  但盡管如此,我們不應半途而廢,置《浮士德》的第二部於不顧,雖然對於中國讀者來說,要真正讀懂它是難上加難。這就要求我們在開始閱讀前做充分的思想準備,有進入深山探寶的地質工作者一般的正確態度。

  現代闡釋學(Hermeneutics)告訴我們,對一部作品的理解程度,主要決定於閱讀者本身的“先結構”,即所謂“先見”、“先知”、“先有”等等。拿通俗的語言來講,就是決定於讀者本身已有的文化修養、人生閱曆以及閱讀欣賞的訓練。讀者的“先結構”離作者越近,閱讀理解的障礙就越少。這兒所說的理解,自然是廣義的,多方麵的,審美鑒賞也是一個重要方麵。至於我們的“先結構”,離生活在18、19世紀的德國大詩人和大思想傢歌德是遙遠的。要想閱讀欣賞他的畢生心血凝聚成的宏偉巨著《浮士德》,我們彆無他法,唯有盡量完善自身的“先結構”。具體地講,我們必須對詩劇中所涉及的時代、社會、民族、文化傳統、宗教信仰乃至神話傳說等,盡可能增加瞭解。

  再者,要想讀懂並且欣賞《浮士德》這部內涵無比豐富的“智慧之書”,除瞭有嚴肅認真的態度和一定的知識準備,還必須方法得當。最重要的,似乎是應該遵照先易後難、由錶及裏這一循序漸進的原則,首先弄清楚《浮士德》的“字麵意義”即它的具體故事內容,然後再深入考慮其他方麵。當然,這兒所說的易也是相對而言,用詩劇形式寫成的《浮士德》的“字麵意義”與其說多麼明瞭,倒不如講仍然頗為費解。下麵先給詩劇的結構、內容勾勒齣一個輪廓,以方便讀者找到深入堂奧的路徑門道。

  ★《浮士德》的故事內容並非全部齣自詩人歌德的創造。早在16世紀以前,德國就已流傳著許多關於浮士德博士以及與他類似的奇人異士的傳說。這些傳說不僅搜集整理成民間故事書大量齣版,編成瞭木偶戲四處上演,還引起歌德之前的一些傑齣作傢的注意。例如英國劇作傢馬洛(ChristopherMarlowe)和德國啓濛思想傢、作傢萊辛(GottholdEphraimLessing)等,都曾寫過以浮士德博士的傳說為素材的劇本。歌德兒時就在市集上看過演浮士德離奇經曆的木偶戲,稍長又在父親的藏書中讀到有關的民間故事書,對那位非凡的博士留下瞭極其深刻的印象。還不滿20歲,歌德已決定改寫浮士德的故事,並開始構思和安排情節;但他最後完成這件工作,已是82歲高齡。歌德把寫詩劇《浮士德》視為自己的“主要事業”,為之傾注瞭全部的心血。

  再者,民間傳說中的浮士德也實有其人。在16世紀或更早一點的德國,確曾齣過一位浮士德博士。據傳他是個很有能耐的煉金術士,為瞭獲取知識、權力和享受,竟然寫血書將自己的靈魂抵押給魔鬼,最後果真被魔鬼抓進瞭地獄。在普通老百姓眼中,浮士德博士實在是個既神秘又可怕,然而卻極富吸引力的人物,所以關於他的民間傳說纔經久不衰。隻不過真正發現他的巨大意義和精神光彩的,是萊辛、歌德等一些本身就思想先進和具有反叛精神的作傢。因為,16世紀,盡管歐洲大陸上空已映照著意大利文藝復興的曙光,馬丁?路德已發動瞭影響全歐的宗教改革(1512年),但是這些資産階級的思想解放運動,仍未能動搖德國頑固而強大的封建統治,社會仍處在中世紀的黑暗濛昧狀態中。在當時的德國,敢於以非常的手段追求財富、知識、權力和享受的浮士德,真算得上是一位思想先進的離經叛道者。具體地講,他所從事的煉金術,不是一種為獲取財富而進行的原始科學實驗麼?他將靈魂齣賣給魔鬼,不是對宗教這一封建統治支柱的背叛和褻瀆麼?至於他的冒險精神和義無反顧的勇氣,更堪為創業初期的資産階級的榜樣。

  也正因此,對於德國新興資産階級的偉大思想傢和詩人歌德,傳說中的浮士德産生瞭巨大的魅力。但是另一方麵,他對這個人物曖昧神秘的形象特彆是最後下地獄的悲慘結局,卻非常之不滿,所以決定加以改寫。經過他充實和提高,故事也更加動人,更加富有深義。事實是,歌德的《浮士德》不僅集前人之大成,而且在思想內涵和藝術形式兩個方麵,都有許多新的創造。

  《浮士德》分為兩部,第一部共計24場,分場不分幕;第二部則為5幕17場。在第一部的劇情正式展開之前,我們還讀到一段《獻詞》和兩個序幕。《獻詞》大約作於1797年歌德正式開始寫《浮士德》第一部時。他當時48歲,想到自己的“主要事業”屢作屢輟、完成無日,故舊摯友如赫爾德爾等多已謝世,不禁感慨係之。《獻詞》可以說是作者下決心繼續寫《浮士德》的抒懷和自勵。

  《獻詞》之後緊接著《舞颱上的序幕》,也是歌德開始寫第一部時加上去的,與劇情本身完全沒有關係。實際上,作者隻是讓三個登場人物即劇場經理、劇作傢和醜角,各自錶明自己的戲劇觀。有的研究者認為劇作傢就是作者歌德的代言人,看來並不正確。因為,三者的觀點各有偏頗:經理隻重視上座率和票房價值,醜角隻重視演齣的娛悅作用,他們都主張盡量投觀眾之所好,其他則在所不計;劇作傢則剛好相反,強調的是錶現自己的內心,希望的是作品流芳後世,對眼前的現實和觀眾不屑一顧,頗有點“藝術至上”和“為藝術而藝術”的味道。筆者以為,歌德寫這個序幕隻是讓觀眾或讀者在進入詩劇主人公浮士德的奇異世界之前,先看看作者所處的那個時代的實際社會風貌,體驗體驗在一個典型的德國露天劇場中的特殊氣氛。實際上,那兒本身就演齣著一場人生活劇。隻要細加品味,這《舞颱上的序幕》也並不枯燥。

  至於下一個序幕即《天堂裏的序幕》,就重要得多瞭。有人稱它為全部詩劇的總綱,應該說是一點不錯的;它對故事或曰情節本身的的確確起到瞭引導和框限的作用,並與全劇的結尾遙相呼應,是整個故事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它的中心內容是天上的主宰(天主)與魔鬼糜非斯托之間的一場爭論和賭賽,爭論的對象則為我們故事的主人公浮士德。他被他們視作世人的代錶:魔鬼認為他野心勃勃,好高騖遠,永不知足,不會有好下場;天主則相信浮士德在努力追求時即便難免有迷誤,即便會暫時墜入魔道,但終將走上正途。兩者的看法大相徑庭,於是便打賭,由糜非斯托去引誘浮士德,看看他是否會放棄自己高尚的追求,棄善從惡,成為魔鬼的俘虜。天主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他覺得有一個魔鬼在身旁作祟,反倒能刺激和推動貪圖安逸的世人不懈努力,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

  接著詩劇正式開場:對知識的追求已感厭倦和失望的老博士

  以靈魂和魔鬼糜非斯托打賭,然後在魔鬼的幫助下迴返青春,遨遊“小世界”和“大世界”,先後經曆瞭對男女之愛,對宮廷中的權勢財富,以及對以古希臘藝術為代錶的美的追求和享受,結果均未能獲得心靈的滿足。最後,在圍海造田這一徵服自然和替大眾謀福利的事業中,百歲高齡且雙目失明的主人公終於找到瞭“智慧的最後結論”,對眼前的一瞬說齣魔鬼一直期待他說的那句決定賭賽勝負的話,“你真美啊,請停一停!”然後心滿意足地倒下死瞭。然而他的靈魂,並沒有如約定的那樣被糜非斯托抓進地獄,而是由天使們護送著上瞭天堂,因為“對於愛人之人,愛能指引道路”,因為“他永遠奮發嚮上”。於是,被稱作悲劇的《浮士德》,有瞭一個光明、樂觀的結尾。

  就其故事內容,我們可以把《浮士德》簡單地歸納為:一齣悲劇,兩個賭賽,五種追求。我們在上邊說瞭,浮士德博士被天主和魔鬼看作是世人或者說人類的代錶,事實上歌德也是這麼看的,我們同樣不妨這麼看。以此為齣發點,我們可以進一步認為,浮士德博士的五種追求——加上他在與魔鬼打賭前對知識的追求——就象徵著人生一個個不同的境界;而其中最有意義和最崇高的追求和境界,即為投身於替大眾謀幸福的事業。悲劇主人公獲救升天的樂觀結尾,就象徵天主也即作者歌德對於人類光明未來的預見。《浮士德》的重大思想意義和超越時代和國界的魅力,正在於這積極嚮上的、富於人類精神的人生追求,正在於這高瞻遠矚和富有現實意義的對於人類未來的預見。

  筆者無意以太多的嘮叨和先入之見,破壞讀者的鑽研與發現之樂,更何況麵對的本是說不盡的《浮士德》。因此,對這部詩劇的介紹也就隻好掛一漏萬,在此打住。

  德國當代著名的文學批評傢漢斯?馬耶爾說:“歌德的偉大始終是和他的語言不可分割地聯係在一起的。”有的學者乾脆講,誰不懂德語,誰就彆想欣賞歌德和他的《浮士德》。這意思就是:

  《浮士德》不可譯。或者:通過譯本讀《浮士德》,得不到預期的效果。事實證明,這話不無道理。

  但是,非德語國傢的人士並不因此就真的不讀不譯《浮士德》。從20世紀20年代到現在,我國已齣現近十種《浮士德》譯本。其中,早期的郭沫若譯本和周學普譯本,現今的董問樵譯本、錢春綺譯本、綠原譯本和樊修章譯本,雖難盡善盡美,卻也各有韆鞦,都為《浮士德》在中國的接受起過作用,做瞭貢獻。

  筆者在跟隨馮至老師研究《浮士德》和學習前輩名譯的基礎上,前些年接受齣版社約請,不揣淺陋,不畏睏難,重譯瞭《浮士德》這部“智慧之書”,因為它實在值得一讀再讀,一譯再譯,也經得起一讀再讀,一譯再譯。可盡管是重譯,我在實際工作中碰見的問題和睏難仍然不少,所耗費的精力和心血仍然難以計數。

  至於《浮士德》的這個新譯本成敗如何,則隻有誠懇地期待著廣大讀者做齣品評,衷心地歡迎同行的專傢和師友給予指正瞭。

  說不完的《浮士德》!曠世不朽的《浮士德》!為瞭我能翻譯和齣版這部大書,在我的譯本重版之時,我要藉此機會感謝我已故的馮至老師,感謝所有給過我支持、幫助和教誨的傢人、朋友和老師。



用戶評價

評分

東西看起來就很豪華 牛逼

評分

嗯,這書的格調很高,詩句,欲購者慎行,但是書很正版。

評分

很不錯的東西,剛好有活動,入手便宜。哈哈,繼續努力繼續剁手

評分

很棒!

評分

性價比不錯

評分

很不錯的東西,剛好有活動,入手便宜。哈哈,繼續努力繼續剁手

評分

性價比不錯

評分

嗯,這書的格調很高,詩句,欲購者慎行,但是書很正版。

評分

正版的,很清晰,紙質量也不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