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诗歌史论/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

魏晋南北朝诗歌史论/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傅刚 著
图书标签:
  • 魏晋南北朝
  • 诗歌
  • 文学史
  • 史论
  • 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
  • 中国古典文学
  • 文学研究
  • 诗歌史
  • 历史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34187
版次:1
商品编码:12192759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15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魏晋南北朝诗歌史论》一书系统深入地论述了中古诗歌的发展过程,着力还原魏晋南北朝这一特定历史时期诗歌发展的实貌,是中古文学研究的代表著作。全书共约40余万字,分绪论和十一章,按历史发展顺序,逐一探讨了建安诗歌、玄言诗、山水诗、永明体、宫体诗等足以影响古代诗歌发展的重要阶段,重点研究了陆机、鲍照、谢灵运、陶渊明、庾信等重要诗人的思想、作品风格、影响,全面考察这一时期诗歌发展的动态过程和内部规律。


作者简介

傅刚,1956年生,江苏睢宁人。1986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硕士学位。1996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博士学位,进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后流动站,后留校任教。现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代表作有《魏晋南北朝诗歌史论》、《〈昭明文选〉研究》、《文选版本研究》等。


目录

绪论
第yi章 “兼笼前美,作范后来”的建安诗歌
第二章 作家主体意识的介入——正始诗歌的文人化
第三章 近体诗进入历史性行程——太康诗歌的骈俪化
第四章 玄言诗——从生命意识角度解读
第五章 陶渊明论
第六章 “声色大开”——南朝诗歌发展的背景描述与活跃状态
第七章 山水诗——一个超出本身意义的文学现象
第八章 永明体——近体诗走出帷幕
第九章 宫体诗——割不断的历史联系
第十章 作为对峙的北朝诗歌
第十一章 魏晋南北朝诗歌总结者庾信

后记
再版后记

前言/序言

再版后记
……
本书便是我对魏晋南北朝诗歌发展的看法。我以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诗歌是一个不断流动变化的动态过程,诗歌由古体向近体的发展,总的趋向是根据汉语言音律的特点向格律化发展,但每一个发展的步伐却是千变万化的,诗歌的发展是流动着变化的。诗人的写作,无论是从题材的选择还是写作技巧的探索,都是未知而新鲜的,这一时期诗人的艺术感受,是任何时期都不可比拟的,正是因为生涩才充满了新鲜感和探索的新奇感。这种写作中的新鲜感、新奇感并不仅仅与诗歌写作有关,而是与诗人生活的时代紧密相关的。这种诗歌中的写作和诗歌写作外的历史环境交互影响,共同绘成了这一时代壮丽的诗歌画卷。我试图把这种想法贯穿到写作中,因此当时的写作也是非常愉快的,个人的感受也是新鲜的。如今想来,这只能是年轻时才能产生的作品,现在看虽然有不少显得浮浅、不成熟,但是当时那种艺术感觉的新鲜和敏感、思维的活跃和笔触的年轻,绝不是如今的老境可以再完成的了。前人往往有悔其少作的故事,年轻时的激情和思考的不成熟,是老年时“悔”的原因,但反过来想,老年时的成熟就一定是好的么?其实人的一生有数个阶段,每一阶段做每个阶段应该做的事,每一阶段所完成的事功,决不是别的阶段能够替代的。成熟的人生所做的事,并不一定比年轻时做得更好,起码是代替不了的:无论如何我现在是写不了这样一部诗歌史论了。书中的确有些不成熟的观点,本来想乘着再版的机会略作修改,但既然是人生既定阶段的作品,就让它保留原有的面貌吧,也许不成熟的想法恰恰具有启发性的价值呢?
……


诗魂跌宕:从金戈铁马到玄言清谈的时代回响 在中国文学的长河中,魏晋南北朝时期无疑是一段最为动荡、也最为璀璨的篇章。这是一个民族大迁徙、王朝更迭频仍的时代,也是一个思想文化急剧碰撞、艺术形式蓬勃发展的时代。在这样的历史洪流中,诗歌作为时代精神最直接的载体,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面貌与深刻内涵。本书旨在深入探究这一时期诗歌的生成逻辑、演变轨迹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揭示那些在乱世中迸发出的、穿越千年的诗歌魂魄。 一、 士族精神的崛起与诗歌的初步繁荣 魏晋时期,随着东汉末年的社会动荡,门阀士族逐渐成为政治舞台上的主导力量。这种新的社会结构对文学,尤其是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曹操父子,以其雄浑奔放的“建安风骨”,打破了汉乐府诗的委婉缠绵,开创了更为慷慨激慨、直抒胸臆的诗风。曹操的《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曹植的《洛神赋》“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无不体现了士人阶层对生命、抱负、情感的强烈抒发。他们的诗歌,既有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又不乏对人生短暂的忧思,以及对个体价值的追求。这种“风骨”的形成,与士族阶层在动荡时代所扮演的复杂角色——既是政治的参与者,又是文化精神的引领者——息息相关。 而到了西晋,社会一度短暂统一,文化氛围也趋于雅致。此时的诗歌,开始呈现出更为精致、细腻的一面。陆机、潘岳等诗人,他们的作品在形式上更加考究,意象的选择也更加丰富,寄情山水、抒发离愁别绪成为重要主题。然而,西晋的文坛,也显露出一些浮靡之风,诗歌的内涵有时被形式所掩盖,流于辞藻的堆砌。这种现象,也为后来的社会动荡埋下了伏笔。 二、 玄学思潮的浸润与诗歌的哲学意境 东晋士族南渡,中国历史进入了南北分裂的时期。在南方,玄学思潮的兴起,对魏晋诗歌的发展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老庄思想的“清谈”之风,将士人的精神世界引向了对宇宙本体、人生意义的深层哲思。这种哲学思考,不可避免地渗透到诗歌创作中。 王羲之的书法,被誉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其超然物外的审美趣味,恰恰是玄学精神的艺术化表达。而诗歌,也开始追求一种“得意忘言”、“形似神不至”的境界。谢灵运,这位东晋的著名山水诗人,他的诗歌将自然景物描绘得栩栩如生,但他所描绘的,并非纯粹的客观写实,而是融入了诗人对自然、对人生、对存在的感悟。他笔下的山水,往往带有玄学式的空灵与飘逸,体现了士人寄情山水、超然尘外的精神追求。 三、 边塞风情与民歌力量的勃兴 魏晋南北朝,不仅是士族诗歌的繁荣时期,也是边塞诗和民歌异军突起的时代。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带来了新的文化元素和生活体验,也催生了边塞诗的独特风格。北方雄浑壮阔的自然风光、战火纷飞的边塞生活、民族间的交流融合,都在边塞诗中得到了生动反映。鲍照的《拟行路难》“丈夫非怀安,抠衣出锦城”,虽然创作于南方,却带有浓郁的建安风骨和对人生际遇的感慨,与边塞诗的悲壮基调有所呼应。而一些未署名的边塞诗,更是以其粗犷、豪迈的语言,展现了边疆将士的英勇形象和对故乡的思念。 与此同时,北朝民歌,如《木兰诗》,以其朴素自然的语言、生动活泼的情节,展现了劳动人民的生活气息和朴实情感。这些民歌,虽然不似士族诗歌那样精致,却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和真挚的情感,成为中国诗歌宝库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为后世诗歌的平民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 南北文化的交融与诗歌艺术的集大成 进入南北朝时期,南北政权对峙,但文化交流从未中断。南朝的精致典雅与北朝的粗犷豪放,在碰撞中逐渐融合,共同推动了诗歌艺术的成熟。 南朝宋齐时期的山水诗,在谢灵运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将自然景物的描绘与细腻的情感融为一体。谢朓,以其“澄江静如练,翠萝香满山”的诗句,将山水诗的审美意境推向了新的高峰。而梁代的诗歌,则更加追求辞藻的华丽和音韵的和谐,沈约等人在声律上的探索,为后来的近体诗打下了基础。 北朝的诗歌,则继续保持着其雄浑的风格。北朝民歌中的英雄主义和家国情怀,在一些士族诗人的笔下,也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到了陈朝,文学上出现了“宫体诗”的倾向,追求辞藻的浮华和感官的刺激,但这股风潮并未能延续太久,很快就被隋唐的时代精神所取代。 五、 诗歌理论的孕育与文学批评的萌芽 在诗歌创作繁荣的同时,魏晋南北朝时期也涌现出了一批重要的文学理论家和批评家。刘勰的《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里程碑式著作。 《文心雕龙》系统地梳理了中国文学的发生、发展,对各种文体进行了深入的论述,其中关于诗歌的论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刘勰强调“文以载道”,认为文学创作应反映社会现实,表达真挚情感。 《诗品》则对魏晋南北朝的诗人及其作品进行了品评,提出了“五言居干,七言从卫”的论断,并划分了“上中下三品”,为后世诗歌的评价提供了重要的参考。钟嵘的评价,不仅关注诗歌的形式,更注重其“风骨”与“兴象”,体现了当时对诗歌艺术深刻的理解。 结语: 魏晋南北朝诗歌,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打破了汉代诗歌的局限,开启了更为广阔的艺术天地。从曹操的慷慨激昂,到曹植的缠绵悱恻,从谢灵运的寄情山水,到北朝民歌的质朴有力,这些诗歌以其多样的风格、深刻的思想、动人的情感,共同塑造了中国诗歌的辉煌面貌。它们既是那个跌宕起伏时代的缩影,也是中华民族不朽的精神财富。理解魏晋南北朝诗歌,就是理解一段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如何在破碎中求新生,如何在变革中寻真我,如何在乱世中铸就永恒艺术精神的历程。这些诗歌,如同一面面棱镜,折射出那个时代独有的光芒,至今仍能引发我们内心深处最真切的共鸣。

用户评价

评分

初拿到《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之《魏晋南北朝诗歌史论》时,我抱着一种忐忑的心情,因为我对那个时期的文学了解十分有限。然而,阅读过程中的意外惊喜,让我逐渐沉迷其中。作者以一种近乎讲故事的叙事方式,勾勒出了一个波澜壮阔的诗歌演进图景。他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复杂的理论,而是从时代背景入手,将文人置于历史洪流中,细致描摹他们的生存状态与思想轨迹,再由此引申到他们的诗歌创作。书中的案例分析极其丰富,不仅涵盖了建安文学、竹林七贤等耳熟能详的人物,还挖掘了许多被历史湮没的才华之士,他们的诗句虽然不似名家那样流传千古,却同样闪烁着独特的光芒,而作者的笔触,正是点亮这些光芒的火把。我尤其喜欢作者对诗歌意象的解构,他能够从一个看似寻常的意象中,挖掘出深层的文化内涵和时代烙印,让我对这些意象的理解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价值毋庸置疑,但对我而言,它更像是一扇窗户,让我窥见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另一番景象。作者对诗歌形式、语言风格的演变有着细致入微的考察,例如他对声律、对偶、意境营造等方面的分析,都展现了深厚的功底。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讨论南北朝时期诗歌“杂体”兴盛时,没有简单地将其视为“旁门左道”,而是深入分析了这些创新形式背后所蕴含的对传统诗歌模式的反思和突破,以及它们对后世诗歌发展的影响。他引用了大量鲜为人知的诗歌片段,并进行了独到的解读,这让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庞大的文学宝库中,不断发现新的惊喜。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查阅一些古籍,才能更深入地理解作者的论述,这反而增加了一种学习的乐趣和沉浸感。

评分

读这本书最大的感受就是,它不仅仅是在梳理诗歌史,更是在解读那个时代文人的精神世界。作者并非那种枯燥的学术报告堆砌,而是充满着人文关怀的笔触。他对曹操、曹植、阮籍、嵇康等名家名作的解读,没有流于表面的技巧分析,而是深入探讨了他们诗歌中所蕴含的生命体验、政治抱负、人生困境以及对哲学、玄学的思考。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作者在分析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时,将其背后的诗歌创作逻辑也一并呈现,让我看到了一个文人如何在激荡的时代中寻找精神的寄托与自由。书中的一些观点很有启发性,比如作者提到,魏晋南北朝诗歌中弥漫的“悲凉”与“旷达”并非简单对立,而是互为表里,是一种复杂而真实的情感表达,这让我重新审视了许多我原本以为只是单纯伤春悲秋的诗句。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示是,诗歌的生命力不仅仅在于其辞藻的华丽,更在于它对时代精神的捕捉与回应。作者在论述魏晋南北朝诗歌时,反复强调了当时士族阶层在政治、文化上的特权与困境,以及这种背景下诗人内心复杂的情感波动。他通过对具体诗篇的分析,展现了士人们如何在乱世中寻求解脱,如何在哲学思辨中寻求慰藉,以及如何在诗歌创作中寄托理想与情感。我之前一直觉得诗歌是比较“阳春白雪”的东西,但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诗歌,即使在最动荡的年代,也能深深地根植于现实的土壤,反映出那个时代最真实的声音。作者的论述逻辑清晰,论据充分,即便是一些非常专业的学术观点,在他的阐释下也变得易于理解。阅读过程中,我多次被书中的某些段落所打动,仿佛穿越了时空,与那些曾经的文人进行了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

评分

这套《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的选辑眼光真是独到,第一本拿到手的是关于魏晋南北朝诗歌的论述,虽然我对那个时代的诗歌了解不多,但翻开的第一页就被作者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深入浅出的文字所吸引。书的装帧非常精美,纸张的质感也很好,拿在手里就觉得是一部值得珍藏的著作。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开篇部分对魏晋南北朝诗歌发展背景的梳理,他不仅仅是罗列了历史事件,而是将当时的社会思潮、政治动荡、文化融合等因素娓娓道来,让我这个门外汉也能大致勾勒出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作者对不同诗人群体的划分也颇具匠心,不再是简单的“建安风骨”、“正始之音”等标签,而是更细致地分析了不同流派、不同地域诗人的独特风格和艺术追求。尤其是对一些默默无闻但极具潜力的诗人的挖掘和评价,更是让人眼前一亮,感觉是在与作者一起进行一场学术的考古发现。

评分

书本内容装订都不错,快递也很快,赶上特惠活动很划算。

评分

书很好,正版,纸张特好,字迹清晰,内容丰富。物流很快,服务一流。

评分

不错,不错。。。。。

评分

经典好书永远流传,愿书籍带给我们更多充实和完满!

评分

好看

评分

价格虚高

评分

这本书能再版真是太好了。是自己研究心得。不是人云亦云。

评分

帮别人买的,具体不知道,用券价格还行

评分

没打开看应该不错 买了一套完整版按照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