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我們為瞭生活營營役役時,父母正一點一點地老去。
作者的母親在四十九歲時離開人世,隻留下他和父親單獨相處。父親雖得享高壽,卻在晚年罹患阿爾茨海默病。在照顧失智父親的過程中,作者運用他學習的阿德勒心理學知識,輕鬆重建瞭與父親瀕臨崩潰的父子關係。
本書就從作者照顧父母的經驗齣發,介紹成年子女如何與父母重新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進一步討論從照顧父母的過程中所學到的道理,如何運用到人生的其他方方麵麵。
岸見一郎
哲學傢。1956年生於京都。京都大學研究生院文學研究係博士課程滿期退學。1989年起緻力於研究阿德勒心理學。日本阿德勒心理學會認定心理谘詢師、顧問。在暢銷世界各國的阿德勒心理學作品《被討厭的勇氣》齣版後,他像阿德勒生前一樣,為瞭讓世界更加美善,在世界各地針對眾多年輕人進行演講和心理谘詢活動。著作有《阿德勒心理學入門》等多部作品。
自序/I
第一章
父母教會我的“人生意義”/1
母親是我的盟友:“孩子做的一切都是對的”/3
病倒的母親教會我“生命的意義”/7
母親不讓兒子看到臨終時的自己/11
鼓起勇氣,承認做不到/15
最好的孝順就是不孝/19
親口告訴父母,活著就有價值/23
父親過世之後依舊對我訴說/27
盡管死亡逼近眼前,依舊想活得像自己/31
第二章
接受現實的勇氣/35
鼓起勇氣,接受父母最真實的模樣/37
父親心中對於戰爭的憤怒,不曾消失/41
麵對接受現實的痛苦/45
如果無法想起過去,從頭再來就好/ 49
承認“活在當下”的父親,不強求過去或未來/53
就算忘瞭過去,重新建立關係就好/57
尊敬,就是看著對方真實的模樣/61
接受現實的雙親,而非理想中的雙親/65
注意父母最好的一麵/69
第三章
與年邁的雙親建立良好的關係/73
子女無法讓父母幸福/75
子女不要阻止父母想做的事/79
不要期待父母說“謝謝”/83
待在身邊,就是一種支持/87
不需要勉強父母想起過去/91
不需要對父母激動/95
與父母爭執,不會改變與父母的關係/99
放棄爭權,並非“認輸”/103
認為對方“動機純良”,便能改變人生的看法/107
發現行為背後的心聲,便能改善親子關係/111
人人都戴著角色的“麵具”/115
子女無法報答父母的付齣/119
持續“當下、眼前”做得到的事,不要放棄/123
感受昨天與今日相同的喜悅/127
父母活著,便是對傢庭有所貢獻/131
與其等彆人對自己說“謝謝”,不如自己開口說“謝謝”/135
做得到的人,在做得到的時候互相幫助,纔是可以安心養老的社會/139
終章
樂在“當下、眼前”/143
有效率的人生,沒有意義/145
不需要為瞭“下半輩子”而改變生活方式/150
人生不要拖延/154
後記/158
後記 __125
這本書,我拿到手的時候,就被它沉靜的名字吸引瞭。‘麵對年老的勇氣’,多直白,又多沉重。但當我翻開第一頁,並沒有預想中的悲觀或哀嘆,而是感受到一種溫潤的力量,像一杯溫水,緩緩流過心田。作者並沒有去描繪老年生活不堪的一麵,反而更多地是在引導讀者去審視和理解。那些曾經被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甚至有些刻意迴避的關於“老”的概念,在字裏行間被溫柔地解構。它讓我開始思考,我們與年老的關係,究竟是從何時開始變得疏遠甚至恐懼?是因為社會環境的投射,還是我們內心深處的固有認知?書中通過一些細膩的敘述,比如對生命周期不同階段的感悟,對時間流逝的審慎觀察,甚至對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老年生活細節的描繪,都充滿瞭智慧的光芒。它不是教你如何“戰勝”衰老,而是教你如何“擁抱”它,如何在這個生命的新篇章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獨特價值和寜靜。這是一種超越瞭年齡的智慧,一種對生命本身深刻的敬意。我發現,很多時候,我們對未來的恐懼,源於對未知的不瞭解。而這本書,就像一位慈祥的長者,輕輕地為你揭開迷霧,讓你看到,即使步入人生的黃昏,依然可以有璀璨的晚霞,有沉澱下來的從容,有新的風景。讀這本書,讓我覺得,年老,並非意味著衰敗的開始,而是另一種成熟與圓滿的可能性。
評分讀完這本書,我腦海裏浮現的畫麵,不是書頁上的文字,而是一種淡淡的、帶著陽光味道的懷舊感,以及一種對未來更開闊的展望。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他沒有用宏大的敘事,也沒有刻意煽情,而是通過一些非常貼近生活,甚至是日常的觀察,來探討“年老”這個話題。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提到瞭很多我們平時容易忽略的細節,比如,我們如何看待自己的身體變化,如何與迴憶中的自己對話,以及如何在變老的過程中,保持對生活的熱情和好奇心。書中有一種非常積極的能量,它不是那種強行打雞血的勵誌,而是基於一種對生命深刻的理解和接納。它讓我意識到,年老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對年老持有的一種固有的、帶有偏見的看法。那些關於“失去”、“衰弱”的標簽,很多時候是我們自己貼上去的。這本書提供瞭一種新的視角,它鼓勵我們去發現年老帶來的“獲得”,比如智慧的沉澱,心態的平和,以及一種更深層次的自我認知。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時間”的解讀,它不再是冰冷的數字,而是承載著無數故事和情感的載體。讀這本書,就像與一位智者進行瞭一場心與心的交流,他沒有給你答案,但卻點亮瞭你尋找答案的道路,讓你不再畏懼前方的未知,而是帶著一份安然和勇氣,去迎接生命中的每一個階段。
評分說實話,在翻閱這本書之前,我對“年老”這個概念,總帶著一絲莫名的抵觸,覺得它代錶著一種不可逆轉的失落。但這本書,硬生生地扭轉瞭我的這種觀念,讓我開始重新審視這個生命中的必然過程。作者的錶達方式非常有意思,他沒有迴避年老可能帶來的挑戰,但更側重於如何以一種積極、主動的心態去麵對。他講述瞭許多關於如何調整心態、如何與身體和解、如何在晚年依然找到生活意義的故事。最讓我觸動的是,他強調瞭“接納”的力量。不是被動地接受,而是一種主動地理解和擁抱。他用一種非常溫和但又極具說服力的方式,展現瞭年老並非是生命的終點,而是另一種精彩的開始。他鼓勵我們去發現年老所賦予的獨特品質,比如閱曆帶來的沉澱,對人生意義的更深刻理解,以及一種更加從容不迫的生活態度。書中關於“勇氣”的探討,更是讓我印象深刻。這種勇氣,不是對抗,而是與自我和解,與生命和解,與時間共舞。它是一種內在的力量,讓我們能夠坦然地麵對身體的衰退,精神的改變,以及人生中不可避免的失去。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仿佛卸下瞭一個沉重的包袱,對未來不再那麼焦慮,反而多瞭一份期待,期待著生命中那份屬於晚年的從容與智慧。
評分拿到這本《麵對年老的勇氣》,我第一感覺是,這本書的名字本身就帶著一種力量。它不像一些人生指導書那樣,直接拋齣各種方法論,而是以一種非常柔和,甚至有些像散文的筆觸,緩緩地敘述著關於生命的感悟。我喜歡書中那種不疾不徐的節奏,它讓我能夠在一個相對放鬆的狀態下去思考一些嚴肅的話題。作者並沒有刻意去描繪老年生活的慘淡,反而是更多地聚焦於如何在這個階段找到內心的平靜和生命的價值。他通過一些非常生活化的例子,比如與傢人的關係,與自己的和解,甚至是對過往經曆的重新審視,來闡釋“勇氣”的真正含義。對我來說,最大的收獲是,這本書讓我明白,年老並非是一種“衰退”,而是一種“轉化”。就像一棵樹,經曆瞭一個夏天的繁茂,鞦天到來時,它會褪去一些葉子,但根基卻變得更加深沉,枝乾也更加堅韌。作者鼓勵我們去發現年老帶來的“禮物”,那些因閱曆而生的智慧,因沉澱而來的從容,以及因懂得而生的慈悲。讀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不再對未知的未來感到恐懼,反而多瞭一份期待,期待著生命進入另一個階段時,所能擁有的那種彆樣的風采。
評分這本書,它就像一位久經風霜的老者,用最質樸的語言,講述著關於生命最深刻的道理。我拿到它的時候,恰逢我人生的一個小小轉摺點,心中不免有些迷茫。而這本書,卻像一束光,照亮瞭我前行的方嚮。它並沒有直接告訴你“如何變老”,而是通過對人生不同階段的細緻描摹,以及對生命本質的深刻洞察,來引導我們去思考“如何麵對變老”。作者的文筆非常優美,不乏詩意,卻又不會顯得矯揉造作。他談論瞭那些我們習以為常,卻很少真正去理解的東西,比如時間的流逝,記憶的重量,以及生命的循環。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接納”的論述,它不是一種無奈的妥協,而是一種基於深刻理解的主動選擇。它讓我明白,我們不必去抗拒那些不可改變的,而是要去學會與它們和諧相處。書中提到瞭很多關於“智慧”的觀點,不是知識的堆砌,而是經驗的沉澱,是心態的成熟,是靈魂的升華。讀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不再是孤單地在生命的長河中漂泊,而是找到瞭一種與自己、與生命、與時間連接的方式。它讓我覺得,年老,並不可怕,它隻是生命形態的另一種呈現,一種更加豐盈、更加沉靜的存在。
評分嗯,有啓發教育意義
評分雙十一,先漲價後滿減,算下來和平時優惠差不多
評分雙十一,先漲價後滿減,算下來和平時優惠差不多
評分送貨很快,正在努力學習中。
評分好
評分京東的書不錯,優惠力度很大,還會再來光顧的。
評分麵對年老的勇氣值得好好閱讀認真研究
評分嗯,有啓發教育意義
評分開捲有益,多讀好書,讓人頭腦清晰。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