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控技术及应用指南2015/2016

数控技术及应用指南2015/2016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汉斯·贝恩哈特·基夫,赫尔穆特·阿尔伯特·罗施瓦 著,林松 译
图书标签:
  • 数控技术
  • CNC
  • 数控机床
  • 加工技术
  • 机械制造
  • 工业自动化
  • 2015
  • 2016
  • 实用指南
  • 技术手册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65826
版次:1
商品编码:12194414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21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主要读者对象为从事数控技术的专业技术人员、数控机床的使用人员及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
本书特点:
数控机床及数控加工技术是制造业的“母机”和使能技术。数控技术从它诞生到现在的60 多年里,从硬件数控到计算机数控,从单工艺技术到多轴联动复合及混合加工技术,从单机独立制造到柔性制造系统,得到持续不断的发展。在当前德国工业4.0 和中国制造2025 的工业背景下,数控正作为基础设备和技术,有着更大的发展动力和空间,对工业生产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有着极大的推进作用。
数控技术及应用指南一书经历了40 多年的不断地修订和完善,作者在2013/2014 版的基础上又对其进行了实时更新和充实,体现了高度严谨和务实的德国精神。全书图文并茂,不仅清晰地阐述了数控原理、功能和应用,而且对近年来数控技术的新理念和发展进行了广泛的介绍,使本书既可用于数控技术基础培训,也可作为实际应用中技术指导的工具书,同时对扩展数控技术专业视野和从事相关研究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内容简介

本书德文原版首版发布于1976年,至今已经40年了。伴随着技术的进步,本书与时俱进,每两年更新一版。本版书对过去两年新出现的数控(NC)技术做了及时的补充和详尽的说明,特别是对“工业4.0”战略进行了比较详尽的描述,其中涉及的重要技术内容为分布式数控技术、局域网、数字化产品开发和制造等。
本书共分为8章,全面地概括了数控加工制造技术,分别为:第1章数控技术导论,包括数控加工的发展历史、数控技术的发展里程碑等内容;第2章CNC机床的功能,包括位置信息、辅助功能、数控功能、可编程序控制器(PLC)等内容;第3章CNC机床的电气驱动系统,包括CNC机床的进给驱动系统、CNC机床的主轴驱动系统等内容;第4章数控机床的类型,包括数控机床、增材制造、柔性制造系统、工业机器人及其操纵技术等内容;第5章数控加工刀具,包括刀具的结构、刀具的管理、在线工件测量和过程控制、基于激光技术的刀具监控等内容;第 6章NC加工程序及编程,包括数控机床的编程、数控编程系统、加工仿真等内容;第7章从企业信息化到工业4.0,包括直接数字控制或分布式数字控制,局域网(LAN),数字化产品的研发和制造:从CAD、CAM到PLM,工业4.0等内容;第8章附录,包括相关行业标准、专业术语和数控技术文献等内容。
本书图文并茂,既可用于数控技术基础培训,也可作为实际应用中的技术指导用书,同时对扩展数控技术专业视野和从事相关研究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本书主要读者对象为从事数控技术的专业技术人员、数控机床的使用人员及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

目录

译者序
原书前言
致读者
第 1 章 数控技术导论 1
1.1 数控加工的发展历史 3
1.1.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 3
1.1.2 机床行业的重建 3
1.1.3 东德的机床工业 4
1.1.4 全球机床行业的发展变化 5
1.1.5 具有代表性的新型数控机床 5
1.1.6 日本的影响 6
1.1.7 德国危机 6
1.1.8 原因及影响 7
1.1.9 柔性制造系统 7
1.1.10 2009 年世界经济危机 8
1.1.11 形势及展望 9
1.1.12 结论 10
1.2 数控技术的发展里程碑 12
1.3 数控技术和计算机数控技术 15
1.3.1 通向 NC 的途径 15
1.3.2 硬件 16
1.3.3 软件 16
1.3.4 控制类型 17
1.3.5 数控轴 19
1.3.6 可编程序控制器 20
1.3.7 适配单元 20
1.3.8 计算机技术和数控技术 20
1.3.9 NC 程序和编程 22
1.3.10 数据输入 24
1.3.11 数控系统的操作 24
1.3.12 小结 27
1.3.13 本节要点 28
第 2 章 CNC 机床的功能 29
2.1 位置信息 31
2.1.1 引言 31
2.1.2 轴的标识 31
2.1.3 位置控制回路 33
2.1.4  位置的测量 35
2.1.5 补偿 44
2.1.6 本节要点 52
2.2 辅助功能 53
2.2.1 说明 53
2.2.2 换刀功能 53
2.2.3 车床的换刀功能 54
2.2.4 铣床和加工中心的换刀功能 54
2.2.5 刀具的识别 56
2.2.6 工件的更换 57
2.2.7 主轴的变速功能 60
2.2.8 进给速度功能 60
2.2.9 小结 60
2.2.10 本节要点 61
2.3 数控功能 62
2.3.1 定义 62
2.3.2 CNC 系统的基本功能 62
2.3.3 CNC 系统的特殊功能 66
2.3.4 防碰撞功能 68
2.3.5 数控机床集成的安全理念 73
2.3.6 数控显示 83
2.3.7 数控系统的用户界面扩展 84
2.3.8 开放式数控系统 86
2.3.9 成本评估 88
2.3.10 现代数控系统的优点 90
2.3.11 小结 90
2.3.12 本节要点 91
2.4 可编程序控制器 93
2.4.1 定义 93
2.4.2 PLC 的发展历史 93
2.4.3 PLC 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94
2.4.4 数据总线和现场总线 95
2.4.5 PLC 的优点 99
2.4.6 PLC 的编程和文档语言 100目  录 VII
2.4.7 PLC 程序 101
2.4.8 程序存储器 101
2.4.9 PLC、 CNC 和 PC 集成 102
2.4.10 PLC 的选择标准 104
2.4.11 小结 104
2.4.12 CNC 和 PLC 的列表比较 104
2.4.13 本节要点 106
2.5 CNC 系统对机床组件的影响 108
2.5.1 机床配置 108
2.5.2 床身 109
2.5.3 导轨 110
2.5.4 机床外罩 110
2.5.5 冷却系统 111
2.5.6 排屑系统 111
2.5.7 小结 111
2.5.8 本节要点 111
第 3 章 CNC 机床的电气驱动
系统 113
3.1 CNC 机床的进给驱动系统 115
3.1.1 进给驱动系统的要求 116
3.1.2 进给驱动的类型 116
3.1.3 直线电动机的种类 121
3.1.4 直线电动机驱动的优缺点 122
3.1.5 驱动控制器和 CNC 系统的连接 123
3.1.6 测量传感器 124
3.1.7 小结 125
3.1.8 本节要点 126
3.2 CNC 机床的主轴驱动系统 127
3.2.1 主轴驱动系统的要求 127
3.2.2 主轴驱动的类型 128
3.2.3 主轴驱动系统的结构形式 128
3.2.4 交流同步电动机驱动模式 130
3.2.5 同步电动机驱动的优缺点 131
3.2.6 本节要点 131
3.3 面向过程的机床驱动系统设计 133
3.3.1 系统划分 133
3.3.2 加工工艺的出发点 134
3.3.3 能效均衡 135
3.3.4 机床驱动系统的结构 136
3.3.5 进给驱动系统的静态设计和
   动态设计 137
3.3.6 直线电动机驱动 140
3.3.7 根据工艺参数拟订驱动方案 140
3.3.8 机床设计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42
3.3.9 基于工艺参数的机床进给驱动
   系统的设计方案拟订 143
3.3.10 机床的系统性考虑 144
3.3.11 小结 146
3.3.12 本节要点 146
3.4 基于工艺参数的主轴机械
设计 148
3.4.1 电动机选择 148
3.4.2 轴承选择 148
3.4.3 润滑介质选择 149
3.4.4 加工工艺选择 149
3.4.5 本节要点 152
第 4 章 数控机床的类型 153
4.1 数控机床 155
4.1.1 加工中心和数控铣床 155
4.1.2 数控车床 160
4.1.3 数控磨床 165
4.1.4 数控齿轮加工机床 170
4.1.5 数控钻床和镗床 176
4.1.6 数控锯床 178
4.1.7 激光加工设备 180
4.1.8 冲压机床和冲剪机床 185
4.1.9 弯管机床 188
4.1.10 数控电火花加工机床 190
4.1.11 电子束机床 192
4.1.12 水切割机床 193
4.1.13 复合机床 195
4.1.14 测量和检验设备 202
4.1.15 小结 204
4.1.16 本节要点 205
4.2 增材制造 206
4.2.1 引言 206VIII 数控技术及应用指南
4.2.2 定义 207
4.2.3 工艺流程 208
4.2.4 增材制造工艺的分类 210
4.2.5 几种重要的叠层制造工艺 211
4.2.6 小结 218
4.2.7 本节要点 218
4.3 柔性制造系统 220
4.3.1 定义 220
4.3.2 柔性制造岛 221
4.3.3 柔性制造单元 222
4.3.4 柔性制造系统的技术特征 224
4.3.5 柔性制造系统的应用准则 225
4.3.6 加工策略 227
4.3.7 设备选型及布局 228
4.3.8 工件运输系

前言/序言

原书前言近 40 年来,《数控技术及应用指南》一书在作者同时也是资深编辑 Hans BernbardKief 的努力下,已成为独具特色的培训和实践类权威著作。持续更新版本,这是我们作为出版人兼主编一直坚持的。我们对本书另外一名编辑和作者 Karsten Schwarz 先生的加入表示热烈的欢迎。 Karsten Schwarz 先生从卡尔马克思市理工大学(现为开姆尼茨工业大学)设备技术专业毕业后,就在开姆尼茨一家著名的机床生产厂开始他的职业生涯。自 1990年以来,他在机床自动化技术领域的不同岗位上工作多年后,于 2007 年开始在西门子公司爱尔兰根总部的技术与应用中心担任领导工作。
汉斯·贝恩哈特·基夫(Hans Bernbard Kief)赫尔穆特·阿尔伯特·罗施瓦(Helmut Albert Roschiwal)卡斯滕·施瓦茨(Karsten Schw
译 者 序数控机床、数控加工技术是制造业的“母机”和使能技术。数控技术从它诞生到现在的 60 多年里,从硬件数控到计算机数控,从单工艺技术到多轴联动复合及混合加工技术,从单机独立制造到柔性制造系统,得到持续不断的发展。在当前德国工业 4.0 和中国制造2025 的工业背景下,数控机床和数控技术正作为基础设备和技术,有着更大的发展动力和空间,对工业生产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有着极大的推进作用。
《数控技术及应用指南》一书经历了 40 多年的不断修订和完善,作者在 2013/2014 版的基础上又对其进行了实时更新和充实,体现了高度严谨和务实的德国精神。此次再版更新了以下内容:
更详细地介绍了数控系统的“位置测量功能”“补偿功能”和“防碰撞检查功能”。
将“数控机床的电气驱动系统”综合在第 3 章中,增加了“基于加工工艺的机床驱动系统适应性设计”的内容,使第 3 章内容更加丰富。
更新了第 4 章“数控机床的类型”,增加了“高能效经济型生产(见第 4.5 节)”内容。
在第 4 章第 1 节的“复合机床”中,统一介绍了各种金属切削加工工艺。
更新了第 5 章第 3 节“机床集成式的工件测量和过程控制”等内容。
在第 7 章“从企业的信息化到工业 4.0”中,增加了一个来自于牙科制造业的实例(见第 7.5 节),对未来从事金属切削加工的工厂进行了展望。
全书图文并茂,不仅清晰地阐述了数控原理、功能和应用,而且对近年来数控技术的最新理念和发展进行了广泛的介绍,使本书既可用于数控技术基础培训,也可作为实际应用中技术指导的工具书,同时对扩展数控技术专业视野和从事相关研究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本书的翻译工作是在机械工业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由同济大学中德学院的林松教授、樊留群教授和天津大学的邢元副教授全面负责,其中林松教授和邢元副教授负责第 1章 ~ 第 4 章的翻译和审校,樊留群教授负责第 5~8 章的翻译和审校。最后由任职于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数字化工厂集团运动控制部数控系统产品经理胡大为从工业应用的角度,对全书进行了细致的审读和校对。参加本书初稿翻译工作的还有陈洁琼、陈泽华、程建、甘博文、洪理杨、纪程锦、李志、刘俊杰、牛梦格、秦念对、苏政、吴晓措(按姓氏拼音排序),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译 者2017 年 1 月
《机械制造基础与实践》 本书是一本面向机械制造领域初学者和从业人员的综合性指导手册,旨在系统地介绍机械制造的基本概念、核心技术及其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全书内容涵盖了从材料选择、机械加工方法到质量控制和自动化生产的各个环节,力求为读者提供全面而深入的知识体系。 第一部分:机械制造导论与材料基础 本部分首先对机械制造的定义、发展历程及其在现代工业中的地位进行阐述,强调了其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重要性。随后,详细介绍了构成机械零件的各类材料,包括金属材料(如钢铁、铝合金、铜合金等)和非金属材料(如工程塑料、复合材料等)。重点讲解了这些材料的性能特点、选择原则以及热处理工艺对材料性能的影响,为后续的加工过程奠定材料学基础。 第二部分:金属切削原理与加工工艺 此部分是全书的核心内容之一,深入探讨了金属切削的基本原理。详细解析了切削力、切削热、刀具磨损等关键要素,并介绍了各种切削刀具的类型、结构、材料及其选择要点。在此基础上,本书系统介绍了主要的机械加工工艺,包括: 车削加工: 涵盖外圆车削、内圆车削、端面车削、螺纹车削、偏心车削等多种车削方法,以及相应的加工参数和应用实例。 铣削加工: 介绍平面铣削、成形铣削、沟槽铣削、齿轮铣削等,并对铣刀的类型和工作原理进行说明。 钻削与镗削加工: 详细阐述了钻孔、扩孔、锪孔、铰孔、镗孔等工艺及其在精密零件制造中的作用。 磨削加工: 重点介绍外圆磨削、平面磨削、内圆磨削等,并讲解了砂轮的选择、修整以及磨削参数的设定,以实现高精度和高表面质量的加工。 特种加工: 简要介绍了电火花加工(EDM)、激光加工(LBM)、超声波加工(USM)等非传统加工方法,展示了现代机械加工技术的广阔前景。 第三部分:机械制造中的测量与质量控制 精准的测量是确保产品质量的关键。本部分系统介绍了机械制造中的常用测量方法和测量仪器,包括: 长度和角度测量: 讲解游标卡尺、千分尺、高度尺、角度尺等通用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以及其精度限制。 形位公差测量: 介绍表面粗糙度仪、轮廓仪、圆度仪、圆柱度仪等专用测量设备,以及形位公差的评价标准和测量技巧。 质量管理体系: 结合实际生产需求,讲解了质量管理的基本原则、常用的质量控制工具(如统计过程控制SPC、质量改进工具等)以及质量认证体系(如ISO 9000系列标准)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 第四部分:自动化与智能化制造 随着科技的发展,自动化和智能化已成为现代机械制造的重要趋势。本部分将重点介绍: 数控技术概述: 解释数控(CNC)技术的原理,包括数控系统、数控机床的组成结构,以及数控编程(G代码、M代码)的基础知识。 数控加工应用: 通过实例展示数控车床、数控铣床、数控磨床等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强调其在提高生产效率、加工精度和产品一致性方面的优势。 工业机器人与自动化生产线: 介绍工业机器人在装配、焊接、搬运等环节的应用,以及自动化生产线的设计与集成,勾勒出未来智能工厂的图景。 第五部分:机械制造过程中的安全与环保 本书也高度重视生产过程中的安全与环保问题。本部分将讨论机械制造过程中常见的安全隐患,如机械伤害、触电、火灾等,并提供相应的预防措施和应急处理方法。同时,也介绍了绿色制造的理念,包括节能减排、废弃物处理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要求,引导读者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生产观。 《机械制造基础与实践》 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扎实的机械制造知识框架,并通过丰富的实例和实用的技巧,帮助读者理解并掌握机械制造的核心技术,为他们在机械设计、制造、质量控制以及生产管理等领域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本书适合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工业工程等专业的学生,以及从事相关行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和一线操作工人阅读参考。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数控技术及应用指南2015/2016”,让我感觉它会是一本关于数控技术发展趋势和最新应用实践的集合。我在一所职业技术学院担任数控专业教师,每年都需要更新教学内容,以适应行业发展的需求,为学生提供最前沿的知识和技能。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数控技术在不同行业领域的应用案例,例如航空航天、模具制造、医疗器械等,以及这些行业在数控技术应用上的特点和难点。我希望书中能够对一些前沿的数控技术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比如五轴联动加工、高速切削、精密磨削、以及增材制造与减材制造的结合应用等。同时,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教学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例如如何将书中介绍的技术和案例融入到课程设计中,如何指导学生进行相关的实践操作和项目开发。我尤其关注的是关于数控编程和仿真软件的最新发展,以及如何在教学中更好地利用这些工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如果书中能够包含一些关于数控技术发展历程的梳理,以及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展望,那将有助于我为学生描绘更清晰的职业发展蓝图。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成为一本集理论性、应用性和前瞻性于一体的优质教材,帮助我更好地履行教学职责。

评分

“数控技术及应用指南2015/2016”这个书名,给我一种它是一本能够指导实际操作的书籍的预感。我是一名刚刚进入数控加工领域的学徒,对很多操作和概念都还在摸索阶段。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从最基础的知识讲起,逐步深入,让我能够理解数控机床的工作原理、基本操作流程、以及简单的编程方法。我希望能看到清晰的图示和详细的步骤说明,例如如何正确地安装刀具、如何进行工件的对刀、如何设置加工原点等等。我尤其希望书中能有一些关于实际加工中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法,比如加工过程中出现异响、刀具磨损过快、或者工件尺寸不稳定等情况,希望书中能够给出一些初步的诊断和处理建议。我了解到数控编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我希望能有关于G代码和M代码的详细讲解,并配以一些简单的实例,让我能够慢慢理解和掌握编程的逻辑。如果书中还能包含一些关于数控机床安全操作的注意事项,以及一些常用的术语解释,那将对我这个新手非常有帮助。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快速入门,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我今后的职业发展做好准备。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就吸引了我,尤其是“2015/2016”这个时间标识,让我觉得它应该涵盖了比较新的技术和发展趋势。我最近正在从事机械加工行业,接触到了一些数控方面的知识,但感觉很多细节还是不够深入,尤其是对于一些自动化程度更高的设备,总觉得理解起来有点吃力。市面上关于数控技术的书籍也看过不少,但很多都停留在基础原理的讲解,要么就是过于理论化,读起来枯燥乏味,要么就是针对性太强,跟我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不太搭界。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更贴近实际应用的案例和解决方案,比如在刀具选择、切削参数优化、工件夹持、甚至是一些常见的故障排除方面,能够有更详细的指导。当然,我也希望能了解到一些在2015-2016年这个时间段内,数控技术领域比较突出的新进展,比如一些新兴的加工工艺、新的软件应用、或者是在精度控制、效率提升方面有哪些突破性的技术。毕竟,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跟上时代的步伐非常重要,否则很快就会被淘汰。我目前最头疼的问题是如何在保证加工精度的情况下,尽量缩短加工周期,这其中涉及到很多参数的权衡和经验的积累。如果这本书能在这方面提供一些科学的方法论和实操技巧,那将对我非常有帮助。另外,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曲面加工,我感觉自己的理解和操作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希望书中能够对这部分内容有更深入的阐述,并配以清晰的图示和步骤说明,这样我就能更好地掌握相关的编程和操作技巧。总的来说,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希望它能成为我工作中得力的助手,帮助我解决实际问题,提升专业技能。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尤其是“指南”这个词,让我眼前一亮。我一直觉得学习数控技术,光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的是实际操作的指导和经验的分享。很多时候,我们学习的知识点在实际应用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软件操作的不熟悉、参数设置的困惑、或者是一些意想不到的加工误差。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手把手”式的指导,从最基础的机床操作、编程语言的学习,到更复杂的CAM软件的应用,都能有详尽的步骤和实例。尤其是在编写G代码和M代码这部分,我经常会遇到一些难以理解或者容易出错的地方,希望能有更清晰的解释和调试技巧。另外,对于各种不同类型的数控机床,比如车床、铣床、磨床等,它们在操作和编程上都有各自的特点和侧重点,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对这些不同类型的机床进行系统性的介绍,并结合实际的应用场景,提供相应的操作指南。我特别关注的是在复杂零件加工过程中的路径规划和碰撞检测,这部分内容往往是影响加工效率和零件质量的关键。如果书中能给出一些在这些方面的最佳实践和注意事项,那将对我非常有价值。我一直认为,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一本优秀的“指南”就应该能够弥合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所以,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在这方面给我带来惊喜,让我能够更自信、更有效地进行数控加工。

评分

当我看到“数控技术及应用指南2015/2016”这个书名时,我联想到的是一台台高效运转的数控机床,它们是现代制造业的脊梁。我所在的工厂正在进行设备的升级换代,我们希望能引入更先进的数控技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精度。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们提供一些关于不同数控系统和加工技术的比较分析,帮助我们选择最适合我们生产需求的设备。我特别关注的是在自动化和智能化方面的应用,比如机器人与数控机床的集成、智能传感器在数控加工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利用数据分析来优化生产流程。我希望书中能有具体的案例,展示这些新技术如何被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并带来哪些效益。另外,在维护和管理方面,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关于数控设备长期运行的保养策略、故障预测和诊断的方法,以及如何建立有效的设备管理体系。我一直认为,引进先进的技术固然重要,但如何有效地使用和维护这些设备,同样是保证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关键。如果书中还能对一些最新的数控软件和编程技术进行介绍,那就更好了,这有助于我们不断提升操作人员的技能水平。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尤其是“应用指南”这几个字,让我感觉它会是一本非常实用的工具书。我在一家中小型制造企业担任技术主管,我们虽然已经引入了数控设备,但在实际操作和维护方面,仍然存在不少提升空间。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比如说,在数控机床的日常维护和保养方面,如何进行预防性维护,如何快速准确地诊断和排除常见的故障,这些都是我们非常关心的问题。我希望书中能有详细的故障分析流程图和排除建议,以及一些常用的维护技巧和保养方法。另外,对于新设备的引进和旧设备的升级改造,我们也会有一些技术上的考量,希望书中能对不同类型数控系统的特点、性能以及市场上的主流产品有一些介绍和比较,帮助我们做出更合适的选择。我一直认为,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工作,而一本好的应用指南,应该能够直接帮助一线操作人员解决他们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提高他们的操作技能和设备利用率。我特别希望书中能有一些关于节能减排、提高设备可靠性方面的技术介绍,这些都是我们企业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重要目标。如果书中还能提供一些关于数控机床安全操作的规范和注意事项,那将是对我们一线员工安全生产的有力保障。

评分

看到“数控技术及应用指南2015/2016”这个书名,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各种精密的机械零件和高效的自动化生产线。我目前在一个研发部门工作,主要负责新技术的引进和应用,而数控技术正是我们关注的重点之一。我们经常需要评估和引入新的数控设备和软件,以便提升产品的加工精度和生产效率。因此,我非常需要一本能够概览数控技术发展脉络,并且重点介绍2015-2016年间出现的重要技术革新和应用案例的书籍。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停留在对现有技术的介绍,更能对未来的发展趋势有所预测和分析,例如在智能化、网络化、高精度加工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工业应用前景。我尤其关注在高性能材料加工方面,数控技术是如何应对挑战的,比如一些难加工合金、陶瓷、复合材料的切削加工技术。另外,在数控系统的集成和优化方面,如何实现多轴联动的高效协同,以及如何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来优化加工过程,这些都是我非常感兴趣的话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深入的理论探讨,同时又兼顾实际应用的可行性,帮助我们团队做出更明智的技术决策。如果书中能够包含一些行业内的专家观点、研究报告或者前沿技术文献的解读,那将极大地提升这本书的价值,为我们的研发工作提供宝贵的参考。

评分

“数控技术及应用指南2015/2016”这个书名,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好奇,特别是“2015/2016”这个时间标签,暗示了它可能包含了一些相对较新的技术和行业动态。我在一家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工作,数控加工是我们的核心工艺之一。我们不仅需要保证产品的精度和质量,还需要不断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制造成本。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提高数控加工效率的策略和方法,比如在刀具路径优化、加工参数设定、以及工件装夹方式改进等方面,是否有更先进的理念和技术。我尤其关注的是在高速切削和精密加工方面的技术进展,以及如何通过数控技术来实现更复杂的曲面加工和一体化成型。另外,在质量控制方面,如何利用数控系统自身的检测功能,或者结合外部检测设备,来保证加工精度和产品一致性,也是我非常感兴趣的。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展示如何在实际生产中应用这些新技术,并取得显著的成效。如果书中还能包含一些关于智能化工厂、工业4.0在数控领域的应用探索,那就更好了,这有助于我们对行业未来发展方向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一本内容丰富、实用性强的参考书,帮助我们不断提升数控加工水平,保持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评分

看到“数控技术及应用指南2015/2016”这个书名,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精密、高效、智能这些词汇。我是一名产品设计师,我需要确保我的设计方案在实际生产中能够被有效地实现。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数控加工在产品设计和制造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如何通过数控技术来优化产品的结构和性能。我尤其关注的是在复杂形状零件的设计和加工方面,如何利用现代数控技术来实现创新的设计理念。我希望书中能够介绍一些关于先进的数控加工工艺,例如微细加工、超精密加工、或者是一些特殊材料的加工技术,这些都能为我的设计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另外,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够包含一些关于数控技术与CAD/CAM软件集成应用的介绍,以及如何利用仿真技术来验证加工可行性和优化设计方案。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成为一本连接设计与制造的桥梁,帮助我更好地理解数控加工的潜力,并将其融入到我的产品设计中,创造出更具竞争力的产品。如果书中还能包含一些关于数控技术在未来制造业发展趋势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探讨,那将非常有启发性。

评分

“数控技术及应用指南2015/2016”这个书名,让我觉得它涵盖了从基础理论到实际应用的广阔范畴,并且限定在了一个相对近期的时间段内,这让我非常感兴趣。我是一名在金属加工行业工作的工程师,主要负责产品设计和工艺流程的制定。在设计新产品时,我需要考虑到如何通过数控技术来实现高效、精确的加工,并确保产品的可制造性。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数控加工工艺优化的建议,例如如何选择合适的刀具、如何优化切削参数以提高加工效率和表面质量、以及如何进行合理的刀具路径规划以避免干涉和提高加工精度。我特别关注的是在复杂结构零件加工方面的技术,例如带有复杂曲面、内腔结构或者薄壁结构的零件,如何利用多轴数控技术来实现高精度加工。另外,我希望书中能够介绍一些关于数控加工过程中的在线监测和反馈控制技术,以及如何利用这些技术来实时调整加工参数,以确保加工质量的一致性。如果书中还能包含一些关于绿色制造和节能减排在数控加工中的应用,那就更好了,这有助于我们实现可持续的生产。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成为一本具有指导意义的工具书,帮助我在产品设计和工艺开发过程中,更好地应用数控技术,提高产品的加工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评分

联系不上卖家呀,没有客服?

评分

联系不上卖家呀,没有客服?

评分

联系不上卖家呀,没有客服?

评分

联系不上卖家呀,没有客服?

评分

联系不上卖家呀,没有客服?

评分

联系不上卖家呀,没有客服?

评分

联系不上卖家呀,没有客服?

评分

联系不上卖家呀,没有客服?

评分

联系不上卖家呀,没有客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