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当代生活常用物件,一目了然其内在规模与本质,重新解释你所熟悉物质世界。
●从自动铅笔到透镜罗盘,从iPad2到单反相机,从转盘电话到打字机,从自行车到双座轻型飞机,从复古到现代,感受工业设计的另类优雅。
●精装8开全彩精印,内含四折大拉页带来震撼阅读效果,封面炫目镭射银烫片展现前卫装帧设计。
●翻译水准持续在线,表达专业精准,行文简明流畅,轻松带领读者进入“阅读舒适区”,为书籍加分。
随着科技的进步,技术圈兴起了“剖解运动”,顾名思义,即通过展示被遗弃之物,向浪费现象发起挑战。摄影师麦克莱伦,拆解了50经典的设计物,既有现代物品,又含古董,以向世界展示它们的质量与美感。
麦克莱伦以两种方式拍摄物品,一是“掉落模式”,让物品的零件落下,以相机高速抓拍;二是以尽然有序的方式平铺,类似一张全家福。
他以“拆解”的方式来表述:只有掰开、拆散,我们才能理解一件事物的本质。
《拆物专家》是加拿大摄影师麦克莱伦将各种大小不一的物品,进行拆解之后,加以拍摄,让我们知悉物品的内部构造,在感受其内部细节所呈现的视觉效果之时,也让我们反思平时对物品“用完就扔”这一文化现象。
托德·麦克莱伦
专注于汽车、商业与观念作品的加拿大摄影师。
10 如今我们都患有多动症
托德·麦克莱伦
12 自动铅笔
13 订书器
14 瑞士军刀
16 转盘密码锁
18 电子表
19 机械表
20 透镜罗盘
22 手持GPS
24 手电筒
26 智能手机
28 电脑鼠标
30 外挂硬盘
32 游戏掌机
33 游戏机
34 iPod 2
35 随身听
36 直发器
37 吹风机
38 iPad 2
40 修理革命
凯尔·韦恩斯
44 电唱机
46 翻页时钟
48 转盘电话机
50 座钟
52 单反相机
53 数码单反相机
56 数码摄像机
58 投影仪
60 电钻
62 台灯
64 望远镜
66 面包机
68 搅拌机
70 DVD 播放机
72 笔记本电脑
74 打字机
76 打印机
78 修补过程中的人生课
吉弗·图利
82 手风琴
84 缝纫机
86 电锯
88 吹雪机
90 电子琴
92 微波炉
94 咖啡机
96 地毯蒸汽清洁机
98 手推剪草机
100 儿童拉车
102 拆解过去
佩妮·本多尔
106 自行车
110 立式钢琴
117 双座轻型飞机
122 分离的未来
约瑟夫·基奥多
128 附录
128 索引
128 原件数量
128 致谢
我一直是个对事物运作原理充满好奇的人,但很多时候,这种好奇心会被专业技术文献的晦涩语言所阻碍。直到我遇到了《拆物专家》,我才真正体验到了一种“无门槛”的科技科普乐趣。作者的叙述风格,就像在跟一位老朋友聊天,轻松幽默,却又不失深度。他能够用最通俗易懂的比喻,解释那些复杂的机械原理。比如,他描述马桶冲水时,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那个画面,甚至能想象到水流的路径和气压的变化。这种“具象化”的解释,让原本抽象的概念变得清晰可见。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并没有局限于“拆解”本身,而是将每件物品的历史演变、设计理念、甚至社会影响都融入其中。他会讲述一个剃须刀的设计是如何受到人体面部结构的研究影响,或者一把椅子是如何在不同时代反映了社会阶层的差异。这种跨学科的视角,让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加丰富多彩。它不仅仅满足了我对“它为什么这样工作”的好奇,更引发了我对“它为什么会成为这样”的思考。我开始关注产品的设计细节,关注用户体验的背后,是无数次迭代和优化的结果。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生活中每一个看似平凡的物件,都承载着一段漫长的技术发展史,都凝聚着无数人的智慧和汗水。它让我对“工匠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创新”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拥有了一双“透视眼”,能够看穿物品的表层,去感受它们内在的逻辑和生命力。
评分老实说,我对“拆解”这个词,一直带着一种略微破坏性的联想。但《拆物专家》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固有的印象。作者的“拆解”,更像是一种精细的“重塑”,一种对物件生命周期的深刻解读。他对待每一个物品,都怀揣着极大的尊重,用一种近乎考古学家般的严谨态度,去发掘它们隐藏在内部的秘密。我记得他描绘拆解一个胶水瓶的过程,不仅仅是看到瓶子和盖子,他还会去分析胶水的成分、瓶身的材质以及瓶盖的密封原理。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让我看到了作者对每一个细节的重视,也让我看到了物件背后所蕴含的科学原理。更重要的是,作者将这些“拆解”过程,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使用体验紧密联系起来。他会告诉你,为什么某个设计会让使用更便捷,为什么某种材料会让物品更耐用。这种将技术与生活相结合的叙事方式,让这本书充满了实用价值和启发性。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拆解”的书,更是一本关于“理解”生活,关于“欣赏”工艺,关于“发现”事物背后故事的书。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仿佛拥有了一双“智慧的眼睛”,能够看到那些曾经被我忽略的,但却无比精彩的细节。
评分说实话,当初拿起这本书,主要是被它充满艺术感的设计所吸引,觉得它应该是一本风格独特的鉴赏类读物。然而,翻开之后,我才发现,这远不止于此。作者的文字功底着实了得,他用一种近乎散文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关于“拆解”的生动画面。他对待每一个物件,都像是在对待一件珍贵的艺术品,小心翼翼地剥离,细致入微地观察。我尤其欣赏作者那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他不会轻易放过任何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部件,而是会深入探究它的材质、它的形状、它的功能,以及它与其他部件之间的关系。这种严谨的态度,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也仿佛置身于一个精密的工作室,亲眼目睹着一件件物品被“解剖”的过程。更有趣的是,作者在描述过程中,常常会穿插一些与该物品相关的历史趣闻、科学故事,甚至是哲学思考。这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技术性内容,变得妙趣横生,引人入胜。我记得他讲到收音机的时候,不仅仅分析了它的电路板,还讲述了收音机在早期传播信息、连接世界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它所代表的那个时代人们对未知世界的渴望。这种将技术与人文相结合的叙事方式,让这本书充满了人文关怀和温度。它让我看到,即使是冰冷的机器,背后也蕴藏着人类的情感、智慧和追求。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拆解”物件的书,更是一本关于“理解”生活,理解科技,理解人类自身发展历程的书。
评分我一直认为,科技的进步,最终是为了服务于人类的生活。而《拆物专家》这本书,则用最直观、最令人信服的方式,印证了这一点。作者以其独特的视角,将那些我们每天都在使用的、但却从未仔细思考过的日常物件,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他就像一个技艺精湛的解剖师,将每一个物件都细致地“切开”,展示出它们内部精密的结构和运作原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讲到打印机时,不仅仅是分析了它的激光成像技术,还详细讲解了墨盒的设计、纸张的输送机制,以及那些微小的传感器是如何协同工作,来确保每一次打印的精确。这种详尽的解释,让我对一个曾经让我感到有些神秘的机器,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再是简单的“吐出纸张”的工具,而是无数科技创新的结晶。作者的文字,有着一种化繁为简的魔力,他能将复杂的科学原理,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呈现在读者面前。这让我感觉,即使是对科技一窍不通的人,也能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获得巨大的知识和乐趣。这本书,让我更加理解了科技的力量,也让我对那些默默奉献的工程师和设计师们,充满了敬意。
评分我曾经认为,对于电子产品,只要能用就行,对内部构造毫无兴趣。但《拆物专家》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作者对那些我们每天都在使用的电子设备,进行了一次又一次令人惊叹的“手术”。他并非简单地列出零件名称,而是用一种引人入胜的叙事方式,讲解了每一颗芯片、每一条线路、每一个接口的“前世今生”。我记得他讲到手机的屏幕时,我才了解到OLED技术的原理,以及它如何通过自发光实现如此鲜艳的色彩和极致的对比度。这种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我感觉自己像是在听一个关于科技的奇幻故事。而最让我着迷的是,作者能够将这些复杂的电子元件,与它们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应用联系起来。他不仅仅告诉你“这是什么”,更告诉你“它有什么用”,以及“它为什么能这样做”。这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阅读体验,让我对科技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敬畏感。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现在所享受的便捷生活,是建立在无数科学家和工程师的辛勤付出之上的。那些看似冰冷的电子产品,实际上蕴含着人类对效率、便捷和智能的不懈追求。读完这本书,我开始更加珍惜我手中的每一个电子设备,也会更加关注科技发展的新动态。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一种对人类智慧的赞叹和对科技进步的憧憬。
评分我一直对“极简主义”的生活理念有些困惑,总觉得少了些什么,但又说不清具体是什么。直到我读了《拆物专家》,我才恍然大悟。作者通过对生活常用物件的“拆解”,展现了每一个物件背后所蕴含的丰富的信息量和复杂的工艺。他让我们看到,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物件,并非是简单的堆砌,而是经过精心的设计、巧妙的组合、以及大量的科技支撑才得以运转。这让我意识到,真正的“极简”,并非是物质的匮乏,而是对事物本质的深刻理解和对功能性的极致追求。作者在拆解一个榨汁机时,不仅仅讲解了刀片的速度和角度,还分析了电机功率与转速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材质的滤网对果汁口感的影响。这些细节,让我对“少即是多”有了全新的认识。我开始反思,是不是很多时候,我们购买的物品,正是因为缺乏对它们运作原理的了解,才导致了过度消费和不必要的堆积?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生活中可能存在的盲点。它让我学会了去欣赏那些设计精良、功能纯粹的物品,也让我开始思考,在购买一件物品之前,是否真的需要它,以及它是否能够真正地解决我的需求。这种由内而外的审视,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清醒的认识。我不再盲目追求数量,而是更加注重品质和意义。这本书,无形中引导我走向了一种更理性、更深入的生活方式。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深深吸引了我,那种素净却又充满细节的风格,仿佛在暗示着即将展开的,是一场关于我们习以为常的物件背后隐藏的精密世界的探索。拿到书的那一刻,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了第一页。作者的文字语言非常引人入胜,没有丝毫的技术术语的枯燥感,而是用一种非常生动、甚至有些俏皮的方式,带领读者一步步走进那些平日里被我们忽略的角落。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一些日常用品的“解剖”过程的描述,那种如同侦探破案般的细致,将一个看似简单的开关、一个不起眼的螺丝,背后所蕴含的工程学原理、材料科学的智慧,甚至是设计哲学,都一一呈现出来。我曾经以为,一个简单的剪刀,不就是两片金属片加上一个转轴吗?但读了这本书,我才知道,剪刀的刀刃角度、金属的硬度和韧性、手柄的人体工程学设计,甚至是生产过程中微小的公差控制,都直接影响着它的使用体验。这种从“无知”到“了然”的过程,带来的满足感是巨大的。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我生活中接触到的每一个物件,它们不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充满了设计者匠心独运的智慧结晶,是科技发展和人类需求的完美结合。我开始好奇,我的手机是如何做到如此轻薄却功能如此强大的?我的冰箱又是如何保持低温且节能的?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通往这些未知领域的大门,让我能用一种全新的、充满敬畏的眼光去看待我所拥有的一切。它不仅仅是一本“解剖”书,更是一本关于“看见”的书,教会我如何透过表象,去发现那些隐藏在事物深处的奥秘,去理解那些让我们生活变得更加便捷和舒适的科技力量。
评分读完《拆物专家》,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原来我们身边的每一个物件,都隐藏着一个如此精彩的世界。作者的视角非常独特,他没有从宏观的角度去讲述科技的伟大,而是选择从最微观、最贴近我们生活的角度切入,去展现科技的魅力。他对待每一个物件,都如同对待一件精密的艺术品,用最细致的笔触,去描绘它们的构造和运作。我尤其喜欢他对待“螺丝”的态度,一个如此渺小的部件,在他笔下,却展现出了材料科学、工程学、甚至设计美学的多重价值。他会分析螺丝的材质、它的螺纹形状、它的扭矩需求,以及它在整个结构中的关键作用。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我惊叹不已。更重要的是,作者的文字不仅仅是技术的罗列,而是充满了人文的关怀和对生活的热爱。他能够将一个看似枯燥的拆解过程,讲得引人入胜,充满故事感。他让我看到了,在每一个物件的背后,都蕴藏着人类的智慧、勤劳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本书,不仅仅是满足了我的好奇心,更是一种精神的启迪,让我开始用一种全新的、充满敬意的眼光去看待我所拥有的一切。它让我意识到,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理所当然”,都来之不易,都充满了值得我们去发现和欣赏的细节。
评分我一直觉得,我们对很多事物的看法都过于片面,总是在表面停留。这本书,就像一剂“深度扫描”的良药,彻底改变了我对许多日常用品的认知。《拆物专家》的作者,拥有着一双能够看穿一切的“慧眼”,他能轻易地将那些被我们视为整体的物件,分解成最细小的部分,并清晰地展示出它们各自的功能和彼此之间的协作关系。这种“解剖”的方式,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呈现,更是一种对事物本质的探究。他会将一个简单的厨房用品,比如一个打蛋器,分解成电机、齿轮、搅拌头等多个部分,并详细解释它们是如何协同工作,才能完成打发鸡蛋的任务。而更让我着迷的是,作者在描述这些机械运作的同时,还会穿插一些关于材料科学、物理学原理的介绍,让我不仅了解了“是什么”,还理解了“为什么”。这种全方位的解析,让我对这些物件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理解和敬意。它让我明白,每一个看似简单的物件,都凝聚了人类的智慧和对效率的不懈追求。这本书,让我学会了用一种更深刻、更审慎的眼光去看待我周围的一切,不再满足于表面的了解,而是渴望去探究事物的内在逻辑。这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丰富的体验。
评分我是一个从小就喜欢拆玩具,试图弄清楚它们为什么会动的孩子。长大后,这种好奇心并没有消失,但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我似乎失去了那种耐心和时间去深入探究。直到我偶然间发现了《拆物专家》。这本书,就像把我带回了那个充满探索欲的童年。作者的文字,有着一种奇妙的魔力,它能唤醒你内心深处对事物运作原理的好奇。他对待每一个物件,都如同对待一个等待被解开的谜题。他会从最基础的部件开始,一步步地剖析,直到揭示出整个系统的运作逻辑。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述过程中,所展现的那种严谨和耐心。他不会急于给出答案,而是引导读者一同去观察,去思考。比如,他讲到吸尘器时,我以为就是电机带动风扇那么简单,但作者却详细解释了集尘袋的过滤原理、马达的散热系统,甚至是电源线的收纳机制。这些细节,让我看到了一个看似简单的电器背后,所蕴含的工程师的智慧和对用户体验的极致考量。这本书让我找回了那种“刨根问底”的乐趣,也让我重新认识了“日常”的非凡。它让我明白,即使是最普通的物件,也可能蕴藏着令人惊叹的工程学和设计智慧。阅读的过程,对我来说,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精神的洗礼,让我对生活中的一切都充满了新的发现和惊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