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式设计与创意/艺术设计与实践

版式设计与创意/艺术设计与实践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斐 著
图书标签:
  • 版式设计
  • 创意设计
  • 艺术设计
  • 设计实践
  • 视觉传达
  • 平面设计
  • 排版
  • 设计原理
  • 书籍设计
  • 设计技巧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469186
版次:1
商品编码:1221314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18
字数:31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一本书读懂、读通、读透版式设计方方面面。
  5大行业:海报、杂志、网页、包装、书籍。
  8种形式:秩序与突变、节奏与韵律、真实与留白等。
  10种布局:骨骼型、满版型、分割型、中轴型、曲线型等

内容简介

  本书从版式设计的基础理论知识入手,对版式设计的创意分析、经典编排方式、色彩搭配方案,都做了有针对性的讲解。本书完全针对初学者,通过学习本书可以快速帮助初学者掌握版式设计的技术和理论知识,熟悉行业应用,达到快速设计版式的目的。
  全书共7章,第1章为基础知识,包括版式设计的概念、原则、构成元素等知识。第2~6章为进阶知识,包括版式设计的布局、形式法则、图片、文字、色彩。第7章为应用知识,包括海报、杂志、网页、包装、书籍共5大行业的版式设计经典秘笈。
  在本书的帮助下,版式设计创作过程将不再枯燥复杂。本书能够启发初学者的创造性思维,帮助初学者快速成为优秀的平面设计师、版式设计师,同时能够为喜爱版式设计的朋友揭开版式设计的奥秘。

目录

第 1 章
版式设计必学知识
1.1 什么是版式设计 / 4
1.2 构成版式的点、线、面 / 6
1.3 版式的构成要素 / 8
第2章
版式设计的布局
2.1 骨骼型/ 14
2.2 满版型/ 16
2.3 分割型/ 18
2.4 中轴型/ 20
2.5 曲线型/ 22
2.6 倾斜型/ 24
2.7 对称型/ 26
2.8 重心型/ 28
2.9 三角形/ 30
2.10 自由型/ 32
第3章
版式设计的形式法则
3.1 秩序与突变/ 36
3.2 节奏与韵律/ 38
3.3 真实与留白/ 40
3.4 变化与统一/ 42
3.5 重复与交错/ 44
3.6 对称与均衡/ 46
3.7 对比与协调/ 48
3.8 比例与适度/ 50
第4章
版式设计的图片
4.1 版式设计中图片的功能/ 54
4.1.1 视觉效果/ 55
4.1.2 导读效果/ 57
4.2 图片的位置/ 59
4.2.1 角点/ 60
4.2.2 背景/ 62
4.2.3 中心/ 64
4.3 图片的面积/ 66
4.3.1 大图片/ 67
4.3.2 小图片/ 69
4.3.3 等大的图片/ 71
4.4 图片的数量/ 73
4.4.1 数量多/ 73
4.4.2 数量少/ 76
4.5 图片的形状/ 78
4.5.1 常规图形/ 79
4.5.2 自由型/ 81
4.6 图片的设计/ 83
4.6.1 简洁/ 84
4.6.2 夸张/ 86
4.6.3 写实/ 88
第5章
版式设计的文字
5.1
5.1.1
5.1.2
5.1.3
5.1.4
5.1.5
5.2
5.2.1
5.2.2
5.2.3
5.2.4
5.3
5.3.1
5.3.2
5.4
5.4.1
5.4.2
5.5
5.5.1
5.5.2
5.5.3
5.5.4
5.5.5
5.5.6
5.5.7
5.5.8
版式设计中文字的组织原则/ 92
主次分明/ 93
传达准确/ 95
简单易读/ 97
风格独特/ 99
文字内容与编排形式相统一/ 101
字体的选择/ 103
粗与细/ 104
曲与直/ 106
松散与严谨/ 108
简与繁/ 110
字号的选择/ 112
大字号/ 113
小字号/ 115
字距与行距/ 117
排列疏松/ 118
排列紧密/ 120
文字的编排形式/ 122
左右对齐/ 123
左对齐/ 125
右对齐/ 127
居中对齐/ 129
顶对齐/ 131
底对齐/ 133
首字下沉/ 135
文字绕图/ 137
第6章
版式设计与色彩印象
6.1 认识色彩/ 142
6.2 色彩的属性/ 143
6.2.1 色相/ 143
6.2.2 明度/ 143
6.2.3 纯度/ 144
6.3 色彩的分类/ 145
6.4 色彩印象/ 145
6.4.1 轻与重/ 146
6.4.2 冷与暖/ 146
6.4.3 远与近/ 146
6.4.4 色彩的味觉感/ 147
6.4.5 色彩的华贵质朴感/ 147
6.5 主色、辅助色、点缀色的关系/ 148
6.5.1 主色/ 148
6.5.2 辅助色/ 150
6.5.3 点缀色/ 151
6.6 色彩搭配的方法/ 151
6.6.1 明度对比配色法/ 152
6.6.2 色相对比配色法/ 154
6.6.3 纯度对比配色法/ 156
6.6.4 面积对比配色法/ 158
6.6.5 冷暖对比配色法/ 158
6.7 十种常用颜色/ 159
6.7.1 红/ 161
6.7.2 橙/ 163
6.7.3 黄/ 165
6.7.4 绿/ 167
6.7.5 青/ 169
6.7.6 蓝/ 171
6.7.7 紫/ 173
6.7.8 黑、白、灰/ 175
第7章
版式设计的应用领域
7.1 海报版式设计/ 180
7.1.1 电影海报/ 181
7.1.2 文化海报/ 183
7.1.3 商业海报/ 185
7.1.4 公益海报/ 187
7.2 杂志版式设计/ 189
7.2.1 杂志版式的特点/ 190
7.2.2 杂志的封面设计/ 191
7.2.3 杂志的内页设计/ 194
7.3 网页版式设计/ 198
7.3.1 网页版式设计的三大原则/ 199
7.3.2 网页的主要元素/ 200
7.4 包装版式设计/ 205
7.4.1 包装的功能/ 206
7.4.2 包装的文字/ 207
7.5 书籍版式设计/ 210
7.5.1 书籍的封面设计/ 210
7.5.2 书籍的内页设计/ 216

前言/序言

  本书由王斐编著,参加编写的还包括:孙丽娜、肖建军、郭超、杜炎睿、赵鹏程、纪林杰、宋美丽、郭娅、徐锡花、李路、孙雅娜、王铁成、杨力、杨宗香、崔英迪、丁仁雯、董辅川、高歌、韩雷、李进、马啸、马扬、孙丹、孙芳、王萍、杨建超、于燕香、张建霞、张玉华等。
  感谢长期以来一直关心、帮助和支持我的朋友们,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的栾大成编辑以及参与本书出版过程的工作人员,您们的热心帮助,使得这本书从写作到出版一气呵成。
  最后,感谢我的父亲,您的坚毅与宽广融化冰雪,让我的人生幸福如春,您淳朴而如山的爱是我前行的不懈动力,父爱无限,亲情无边,衷心的祝愿天下所有的父母幸福、安康。
  在编写本书的过程中,我们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力求精益求精,但错误和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作者2017年5月

《建筑的诗意:结构、光影与空间叙事》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建筑作为一种跨越实用性与艺术性的综合学科,如何在物质的结构中,巧妙地编织出关于时间、文化和人类情感的叙事诗篇。我们拒绝将建筑仅仅视为钢筋水泥的堆砌,而是将其视为一种凝固的音乐,一种与自然环境进行永恒对话的媒介。 全书围绕建筑的三个核心维度展开:结构逻辑的必然性、光影的动态雕塑、以及空间对人类行为的引导与重塑。 第一部分:结构与材料的诚实表述 本部分首先回归建筑的“骨骼”——结构。我们不满足于对传统力学原理的简单罗列,而是着重分析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域文化中,材料选择与结构逻辑之间的深刻关联。从古罗马的拱券系统如何定义了公共生活的尺度,到哥特式建筑对飞扶壁的创新如何挑战了垂直的极限,再到现代主义对钢筋混凝土自由形态的探索,我们力求揭示结构美学背后的文化基因。 我们详细考察了材料的“性格”。木材的温暖、石材的恒久、玻璃的透明以及新材料(如高性能混凝土、复合材料)的潜力。重点分析了材料的“暴露性”与“隐藏性”在设计中的哲学取舍。例如,某些建筑师选择让结构本身成为装饰,以实现设计的透明度和诚实性;而另一些则倾向于用精致的饰面去掩盖结构,以营造出更为纯粹或神秘的感知体验。 一个重要的章节聚焦于“细部”的叙事力量。一个窗框的连接、一个转角的收边、楼梯与墙体的交接处,这些微小之处往往是建筑师技术功底和美学理念的最终体现。我们通过大量案例研究,展示了细部处理如何影响建筑的耐久性、维护成本,以及使用者在日常接触中的细腻感受。 第二部分:光影的建筑学——时间之笔 光,是建筑的生命之源,是区分“容器”与“空间”的关键。本部分将建筑视为一个巨大的感光装置,专注于光线如何被设计、过滤、导引和捕捉。 我们区分了自然光与人工光在空间营造中的作用。自然光不仅提供了照明,更重要的是,它带来了时间感。通过分析诸如路易斯·康(Louis Kahn)在萨克研究所(Salk Institute)中对光线的处理,我们理解了如何利用“暗”来凸显“明”,如何通过天窗、光塔或狭窄的开口,将外部的宇宙节奏引入到私密的建筑内部。光线角度的变化,使得同一空间在早晨、正午和黄昏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情感氛围。 人工照明的设计不再被视为事后的附加品,而是与结构设计同步进行的“暗物质”设计。本章深入探讨了色温、照度和配光曲线如何协同工作,以服务于特定的空间功能和心理需求——无论是博物馆中对文物的精准聚焦,还是剧院中对观众情绪的微妙引导。 此外,我们还引入了“阴影的建筑学”。阴影不是缺乏光,而是光在特定形状下投射出的另一个实体。精心设计的阴影能够增强体量的深度感和雕塑感,为静态的建筑增添动态的视觉节奏。 第三部分:空间叙事与行为的编排 如果说结构是骨骼,光影是血液,那么空间就是建筑的灵魂——即体验和叙事发生的场域。本部分探讨了建筑如何通过空间布局、流线组织和尺度定义来“编排”人类的行为和感知。 我们研究了“流线”的设计哲学。流线不仅仅是导航的路径,更是体验的序曲和高潮。从入口的过渡空间到核心功能的开放区域,流线的曲折、收紧与释放,构建了一种心理上的期待与满足的循环。例如,博物馆中引导参观者缓慢行走的“蓄势”路径,与交通枢纽中强调效率的直接路径,其设计逻辑截然不同。 尺度的运用是塑造人类体验的另一个强大工具。从纪念性建筑中利用超高挑空来引发敬畏感,到住宅设计中对“亲密尺度”的细致把握,本书分析了不同比例如何触发生理和心理上的反应。我们探索了“可变空间”的概念,即建筑如何通过可移动的墙体或多功能的家具系统,响应使用者动态变化的需求。 最后,我们考察了“场所精神”(Genius Loci)。一个成功的建筑不仅要解决功能问题,更要与它所处的地理、历史和文化语境产生深刻的共鸣。本书通过对不同地域案例的剖析,展示了建筑师如何吸收地方的传统色彩、纹理和聚会模式,将其转化为一种全新的、具有时代特征的建筑语言,从而使建筑成为其所在场所历史的有力见证者和未来愿景的积极参与者。 本书旨在为设计专业人士、建筑历史爱好者以及所有对人类居住环境抱有深刻关怀的读者,提供一套系统而富有诗意的分析框架,以期看到隐藏在平面图和渲染图背后的,建筑艺术的深层脉动。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版式设计与创意/艺术设计与实践》的装帧设计本身就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恰到好处的留白和字体选择,无疑是作者设计理念的初步体现。初翻阅时,我尤其关注其中关于“视觉引导”的部分。它不像市面上很多教材那样枯燥地罗列规则,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心挑选的案例,深入剖析了信息层级构建的微妙之处。例如,在讲解如何利用对比度来突出重点时,书中展示了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杂志内页对比,从早期的密集排版到如今的极简主义,这种跨越历史的梳理,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我发现,设计不仅仅是美观,更是一种与读者无声的沟通。书中的一些小技巧,比如如何巧妙地运用网格系统来平衡页面的稳定感与设计的灵活性,对我后续的实际操作帮助非常大。特别是关于“负空间”的处理,作者的解读非常富有诗意,让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没有被设计”的空间,它们原来是如此具有张力。这本书更像是邀请我去参加一场关于视觉语言的深度对话,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灌输。它强调的“创意”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对设计原理深刻理解之上的自由表达。

评分

我最近在尝试将一些传统手工艺元素融入到现代数字作品中,但总感觉在视觉语言的转换上有些生涩和冲突。这本书的第三部分,关于“跨媒介设计整合”的章节,恰好提供了我急需的思路。作者没有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通过几个非常具体的项目分析,展示了如何将材质的触感、色彩的温度等非数字化信息,有效地转化为屏幕上的视觉体验。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动态排版”的讨论,它没有过度依赖炫酷的动画效果,而是着重于元素如何在时间轴上自然地流动与呼吸。这种克制而有力的表达方式,让我反思了自己过去在设计中对动效的滥用。此外,书中对“用户体验”与“版式美学”之间关系的探讨也非常到位。它清晰地指出,一个成功的版式设计,其最终目的永远是服务于信息的有效传递和用户的情感连接,而不是单纯的自我炫技。读完这部分,我感觉自己对“实践”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不再是机械地套用模板,而是真正学会了如何为特定的情境量身定制视觉解决方案。

评分

坦白说,我之前对“艺术设计”和“技术实现”之间的鸿沟感到困扰。很多创意十足的方案,在实际落地时却因为技术限制而大打折扣。这本书在这方面的平衡做得相当出色。它用相当篇幅介绍了当前主流设计软件和新媒体技术(比如AR/VR界面的信息组织)对传统版式设计原则的挑战与重塑。书中清晰地解释了,在三维空间和交互界面中,传统的二维平面构图法则如何演变,以及新的约束条件(如用户视线焦点、设备性能)如何反过来影响设计师的初始创意方向。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流程管理”的讨论,它将设计视为一个迭代和反馈的循环过程,强调早期对技术可行性的评估是至关重要的。这让我意识到,一个优秀的版式设计师,必须同时是一个半个技术专家,能够预见设计从概念到成品的全过程中的每一个关键节点。这本书成功地弥合了“创意人”与“执行者”之间的那道无形之墙。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惊喜在于它对于“文化语境”在版式设计中作用的强调。在强调全球化和标准化的今天,如何保持设计的地方特色和文化独特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书中有一章专门探讨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符号解读”差异,比如在某些东方文化中,文字的排列方向与留白意义,与西方完全不同,这种差异绝非偶然,而是深深植根于历史和哲学之中。作者鼓励读者在进行设计时,要像一个人类学家那样去考察目标受众的文化背景,从而设计出既符合国际审美趋势,又能在本土产生强烈共鸣的作品。这种全球视野下的本土化思考,让我对自己目前从事的国际品牌宣传项目有了全新的审视角度。它让我明白,最好的设计,是能在最广阔的范围内被理解,同时又能在最小的范围内被深刻认同的。这本书不仅是工具书,更是一本关于设计伦理和文化责任的深刻论述。

评分

对于一个在艺术领域摸爬滚打了一段时间的设计师来说,最难能可贵的就是能够从那些看似寻常的案例中提炼出本质性的规律。这本书在处理“经典重构”这一主题时,展现了惊人的洞察力。它选取了几个历史上标志性的海报或书籍版式作为切入点,然后层层剥开,分析其在构图、字体家族选择、色彩饱和度控制等方面的决策逻辑。更绝妙的是,作者紧接着会提供现代设计师如何借鉴并创新这些经典元素的案例,这种“古为今用”的展示方式,非常具有启发性。我个人特别喜欢其中关于“版式韵律”的描述,它将音乐理论中的节奏感引入到静态的版式设计中,让我开始用听觉去“感知”文字和图像的排列组合。这种多感官的联想训练,极大地激发了我的想象力,让我在面对空白页面时,不再感到无从下手,而是能预先听到设计内在的“旋律”。总而言之,它提供了一种更深层、更具哲学意味的设计方法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